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四章言不由衷

關燈
親兄弟明算賬,經過幾番往覆爭執,無奈在秉鏞和秉釤措辭激烈的堅持之下,伍國瑩經過再三權衡之後還是最終同意分家,具體協議如下:秉鏞和秉釤除了各分得家裏僅剩下的一筆銀子作為各自生活用度之外,並且個人分占“元和行”二成的股份,一旦“元和行”日後有了盈利即按此股份比例分得紅利,但眼前的行欠、以及日後若是經營不善帶來的所有虧空及外界的追究統統與他們無關;由秉鑒接手“元和行”的經營,秉鈞和父親伍國瑩協助,父子三人共占得六成的股份,除了庫房裏堆積日久賣不出去的貨物之外,幾乎是兩手空空,身無分文。

秉鏞和秉鑒兩兄弟心滿意足地走了。

家是分得利利索索,可伍國瑩心裏翻江倒海七上八下不是個滋味,他歷來對老大倚重,對老四偏愛,可在他愁腸百結之時,兩人卻是雙雙溜之大吉,這不能不讓他感覺很是失望苦悶。但兩人所言‘犧牲一人保得大家周全’的話語也是打動了他,確實與其一同飛蛾撲火,不如留得兩處青山,往這上面想,作為父親,他在分家時還是對秉鏞、秉釤兩個兒子存了偏私之心,只是他這麽做真是苦了秉鑒和秉鈞兩兄弟。說句實在的,伍國瑩無非就是抱著死馬要當活馬醫的態度將“寶”押在了秉鑒的頭上,至於是禍是福,其實他心裏也沒有底。

“秉鑒,不說東印度公司與粵海關那裏如何應付,單說這維持經營的資本銀兩如何籌措?”伍國瑩有氣無力地問道。

秉鑒沈吟了一下,答道:“長痛不如短痛,庫房裏的沈積貨物既然已經賠了,就應不再計較成本盡快廉價甩賣傾銷出去,能騰挪出多少銀兩算多少。賒銷出去的分銷商戶那裏由二哥去催款,既然我們都是積壓,分銷商戶那裏自然也是難處頗多,短時間內討不回來款項的我們可以與之商量將貨物返回,這樣既撈起了沈澱在那裏的銀兩,又在客商那裏攢得了我們“元和行”一份抱誠守真的誠信態度。我算了一下,這兩項加起來至少也能回流八萬兩銀子。但這些銀兩回來我們一兩都不留,全部將之償還東印度公司與粵海關,以示我們最大的誠意和決心。至於爹您所說維持經營的銀兩,只有勞煩您出面去‘同文行’去拆借五萬兩,到時按期本利一起歸還。”

伍國瑩面露難色,“‘同文行’潘老東家剛剛去世,潘家上下正在服喪之期,我此時去拆借銀兩怕是不合時宜。少東家潘有度生於乾隆二十年(1755),小我二十一歲,我進潘家當夥計時他還沒出生呢,按理說他是我看著長大的,但不知道為什麽這位少東家長大了對我一直不是很待見,這也是近二年來我與潘家鮮有走動的原因,我就是扯開老臉朝他開口怕也是會冷言冷語將我打發出來。我還是去‘廣利行’盧家、‘萬和行’蔡家看看能不能幫襯我們一些,我們與其他行商素無交集來往,定是指望不上的,也就沒有必要去觸那些黴頭了。”

秉鑒知道父親所言言不由衷,但也不能勉強。

驟雨已經停歇,烏雲漸漸散去,艷陽再次蓬勃高懸如一團火球明晃晃刺得人睜不開眼睛,廣州城內的八衢九巷再次被炙烤的如同一只只蒸籠,升騰起的水汽讓人感覺濕漉漉的,吸進肺腑又感覺分外的沈重。

伍秉鑒走在街路上,衣裳早已被汗水浸透了,濕乎乎地緊貼在前胸後背上倍感束縛。雖然手上不停地用毛巾擦臉,可豆大的汗珠子還是像斷了線似的跌滾下來。

父親不好意思張口向“同文行”拆借銀兩,可秉鑒知道他必須來。“同文行”老東家潘啟在十三行風雲叱咤幾十年一直坐總商之位,可謂家大業大樹茂根深,別說五萬兩現銀,就是百幾萬兩銀子對於潘家來說眨眼間從金庫裏搬出來放到面前也是易如反掌的事。自己父親伍國瑩就是在潘啟的扶植之下從一個賣甘蔗為生的窮小子直至坐到了“同文行”帳房先生的位置,最近兩年才從潘家走出來獨立創業的,潘啟造就了伍國瑩,伍國瑩同樣為潘啟效力了幾十載春秋韶華時光,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兩家關系源遠流長,即使四處拆借銀兩,來潘家也是勝算最大的。而“廣利行”盧家、“萬和行”蔡家雖然也是十三行內的富商巨賈,手頭上雖然也是不缺少銀兩,但平時的往來只限於生意上的買賣之交,伍家此時處境開口借銀子,能借到手的可能微乎其微。

四兄弟之中,只有秉鑒還沒有娶妻成家,這也是他沒有過多推辭做自家“元和行”主事人和讚同分家的主要原因,一旦扭轉不了現實局面,發配也好、抄家也罷,他可以孤身一人坦然領罪,免得伍家上下都是飄零四落。至於父親在分家之中有失公允,大哥、四弟各得房產銀兩可以過上安逸日子且無災禍之憂,而自己和二哥卻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只分得除去積壓貨物及貨款之外還近二十萬兩銀子的債務,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可秉鑒並沒有在乎這些,只要能將“元和行”保住,就有希望!

秉鑒邊走邊想,走得也很急,不知不覺間已到了潘家大院的大門口。

潘啟雖然過世已有半年,但潘家還在服喪期間,且是“斬衰服”,服期三年,家人上下都是用“生麻布,旁及下際不緝,麻冠、經、菅履、竹杖”打扮。經過通秉,在門房的帶領下進了大院,又經過一側曲折的甬路往裏行走。在父親做“同文行”的帳房先生時,秉鑒是隨同父親來過幾次潘家的,算得上是輕車熟路,只是此時秉鑒同樣感受身處在了一種壓抑沈重的氛圍之中。他整個人也好像剛從澡堂子的熱池子裏爬出來全身都已經濕透了,外表甚是狼狽,自感渾身的不自在。

潘家在廣州十三行辛苦耕耘了二代人幾十年,至此時,就是在整個大清國商賈之中也早已算得上是首富之家。潘有度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成長,但在他的身上卻找不到半點富二代慣有的劣行穢跡,為人態度也是極是和氣謙遜,所以在他只是“同文行”的少東家時,就已在十三行裏有了極隆的聲望。

潘有度在書房裏接待了秉鑒。

“老三,可有急事找我?伍叔可好?”

潘有度雖然身穿麻布粗衣,但依然氣度不凡,他上下打量了一下還是大汗淋漓的伍秉鑒,說話開門見山,並沒有過多客套。兩人年齡上相差十四歲,雖然對伍秉鑒不是很熟悉,但有老一輩的關系擺在那裏,潘有度在表面上還是給予了伍秉鑒很大的面子,至少說話的口氣好像沒有把秉鑒當外人的樣子。

伍秉鑒見潘有度對自己態度上如此直暢,也是心頭一熱,忙躬身離座,“承蒙東家牽掛,家父安好,老三代家父在此謝過。東家,老三今日前來叨擾,有急事想請您幫忙,不知當講不當講?”

伍秉鑒進潘家大院時還琢磨著稱潘有度為“憲臣兄”,因為潘有度字“憲臣”,然後自稱“秉鑒”。但他聽潘有度熟絡地稱呼自己“老三”,不管潘有度是有意在自己面前拿大,還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親近熱情,他也只能按潘有度的口氣自稱“老三”,這樣才顯得恭謹。不敢自稱“秉鑒”,當然更不敢文縐縐地叫上一聲“憲臣兄”,更合適的稱呼只能用“東家”二字代替,這因為自己的父親幾十年來一直是棲身在潘家之下做夥計的,雖然已離開了有二年光景,也自立門戶做了東家,但一日在人家屋檐下躲過風雨,轉過身來就是份千日的恩情。

稱呼潘有度為“東家”不但在情理上說的通,而且他伍秉鑒此時是乞求潘有度拆借巨額款項來了,潘有度可以拿大,他伍秉鑒不可以!絕對不能讓潘有度感覺到伍家人出去自立門戶後就可以和潘家人平起平坐了,那樣會遭妒遭恨,此刻就是裝也要裝出一副可憐相來,這其中容不得一點馬虎大意。何況也不用裝什麽可憐啊,一個時辰之前,伍家人差一點就要做出亡命天涯的決定,他伍秉鑒此時就是被人用上“可鄙”、“可悲”、“可恨”、“可嘆”、“可惡”、“可殺可剮”之辭來形容也要一聲不吭地認領下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