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四十章 命田產稅 步步進逼

關燈
正因為心底對張真人這套很不以為然、但又不得不遵從,天命皇朝的精英人士就不太願意提及他。但凡需要提及的場合,通常都用天命二字來代替。

值得慶幸的是,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那位守護仙人的現身次數越來越少,有時候甚至上百年都不露蹤跡。既然守護仙人不怎麽出現,掌握了社會話語權的精英人士,就開始故意少提及甚至幹脆根本不提及張真人,特別是在正式的歷史記載中。如果只看天命皇朝的官方史書,甚至會以為張真人根本不存在。

可惜的是,天命神劍還在,關於張真人的傳說也一直在民間流傳。正史越不記載,底層平民就把他想象得越離奇,最終成為了民眾的精神圖騰。因此,天命皇朝的統治階層對張真人再不滿意,卻不能徹底抹殺他的存在,更不敢直接對抗他的權威。只能采取切香腸的辦法,一點一點地試探張真人的底線。

餘懷謙提到的朝廷典制問題,就是切香腸切出來的後果。

張真人遺留的典章中,有兩條根本性的政策,雖然經歷了千年,卻從來沒有改動過。直到十年前成德皇帝上臺,為了安撫支持他上臺的社會精英階層,這兩條政策才被變相廢止。

這兩條政策,一條叫做命田制度,另一條叫做產稅制度。

所謂命田制度,就是按人頭給所有天命皇朝子民強行保留最基本的農田。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命田的數量從兩、三畝到十來畝不等,但肯定足以保證人的生存。這是保命用的,所以叫做命田。

命田按人頭計發,不得進行買賣。誰若是買了別人的命田,對方隨時可以賴賬,打官司也得不到支持,等於是白白送錢給人用。

為了保障命田的充足穩定供應,朝廷依托地方政府,在各地保留了由官方控制的儲備田,保證所有人都能夠得到足夠的命田。如果人口增長太快導致命田數量不足,當地官府就會組織開墾荒地,或者從私人手中以官方牌價回購富餘的土地。

在這樣的制度保護下,再窮再懶的人,怎麽也有幾畝命田,自己不肯種還可以租給別人,不至於變成餓殍。

命田制度可以視為天命皇朝的窮人低保,產稅制度就是命田制度的另一面,可以視為天命皇朝的富人調節稅。

所謂產稅,也即產業稅的意思。天命皇朝是典型的農耕社會,田地乃是最重要的資產,產稅就集中體現在田地上。對於工坊、店鋪等非農產業,產稅制度並不涉及。

產稅是一種遞增稅,命田不用上交產稅,超出當地命田數量一倍以內,產稅為當地糧食產量的一成,往上逐步遞增,當家庭擁有的田地數量超過命田數五倍之後,稅收就達到了百分之百。其實這時種田早就虧本了,因為糧食要全交,種地的成本卻要自己來承擔。

所以天命皇朝成立千年以來,有大富豪卻沒有大地主。大富豪再富,只要不去侵奪貧民的地產,整個社會就能維持基本的穩定。而大富豪積累的金錢不能置辦地產,就只好投入到經商、開礦、辦作坊等工商業活動中來,又從側面刺激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命田制度保證了天命皇朝不出現大量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的農民,產稅制度保證了天命皇朝不出現極端的土地兼並現象,財富也不會被束縛到土地上,而是可以有效地投入到流通領域去。在這兩條基本制度的保護下,天命皇朝保持了千年的富足與繁榮。

可惜的是,同樣受到這兩條制度保護的精英階層,卻根本體會不到張真人的睿智與苦心,反而將其視為最大的束縛,想盡一切辦法要擺脫它們。成德皇帝上臺後,迫於精英階層的壓力,逐步突破了這兩條制度。雖然沒有明著廢除,實際卻已經是名存實亡。

在命田制度上,命田的名義還保留著,但開了允許命田流轉的口子。只要有這個口子在,有錢有勢的人,自然能夠慢慢把別人的命田弄到自己名下來。產稅制度也做了調整,不再使用階梯稅制,而是采用統一的拾一稅。也即不管你有多少土地,統統按產量的一成交稅。

這兩個調整,等於是打開了土地兼並的大門。隨著時間推移,天命皇朝的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其惡果也逐步體現出來。

成德皇帝剛登基時,土地兼並剛剛開始,還沒有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而民眾從戰爭負擔中解放出來後,爆發了一個生產、生活的高潮,這也是邱定邦所說近十年來人口數量和財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但隨著土地兼並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農民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表面的繁華之下,危機已經悄然浮現。

這些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同樣需要生存,對於其中比較勤勞的那些人來說,謀生並不困難。天命皇朝的工商業比較發達,新興的地主階層同樣需要雇傭大量的勞力,不管是做工還是種地,只要舍得下力氣,混個溫飽還是沒有問題。

可那些最先失去命田的人口中,很多都是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的無賴。這些人圖短期痛快,把命田賣了好逍遙快活。他們可不會老老實實去給別人打工,命田換來的錢財消耗一空之後,往往鋌而走險,靠盜竊、搶劫等非法手段謀生,導致惡性案件激增。

社會的發展與犯罪率的提升並不是絕對的矛盾。由戰爭轉入和平,帶來了一段時間的人口和財富增長,這個趨勢依然還在,土地兼並的惡果卻剛開始展現,刑事案件的增加,也不會造成社會層面的急劇動蕩,暫時還影響不到整個國家。唯有去年也即成德九年,天命皇朝北方大面積發生的旱災,才從社會層面暴露了這種政策調整帶來的巨大弊端。

如果有命田作為保障,即使發生嚴重的旱災,農民至少還有點以往的餘糧,多少可以堅持一陣。可經過十年的土地兼並,很多農民已經徹底失去土地,只能靠當傭工謀生。傭工可能積存一定的財富,卻不可能積存多少糧食。旱災發生後,種地不再合算,地主自然不再雇人,工商業也受到沖擊,很多工人都被開革出去。而此刻糧價飛漲,這些傭工和工人的積蓄,根本買不到多少糧食,很快就徹底失去了生活來源。

單純這些也沒事,因為還有朝廷賑濟。可惜的是,命田制度調整後,配套的賑災制度卻沒有做相應的調整,依然按照命田數量發放賑災物資。這在原來是合理的,命田就代表著人口數量,按命田救災就等於是按人口救災,如今卻不是這麽回事。

按道理說,既然命田允許流轉,那流轉到別人名下之後,也就失去了命田的屬性。可命田有免稅的好處,那些地主為了減免賦稅,都不願意更改命田屬性。在農耕社會,地主與官員其實就是一類人。地主想逃稅,其實就是官員想逃稅,在具體行政層面毫無阻力。最後的結果,就是命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同時,卻還保留著命田的屬性,根本不用交稅。

由於政策調整滯後,到發放賑災物資的時候,最需要救濟的失地人口什麽都領不到,最不需要救濟的大地主,反而順理成章地領到了絕大部分救濟糧。再加上行政體系的內部損耗,賑災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兒去。

在天命皇朝官場,去年旱災導致的種種亂象,幾乎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不過上上下下又都很有默契,把原因都歸結到了百年不遇的天災上。至於在各地出現的流民,在某種神秘力量的協調和支持下,地方官員也都原地控制住了,並沒有釀成大規模的民變。

這次險些引發大規模民變的危機,引起了成德皇帝的高度關註,專門盯著戶部出臺了補救措施,也即改變賑災物品的發放方式,把發放基準由命田改為人頭。這個措施已經悄無聲息地推行下去,今年南方的水災就是如此處置的,初步看效果還不錯。當然,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想徹底解決此事,還需保證貧民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此事十分敏感,從來沒有在朝議的場合公開討論過。剛剛發生的時候,餘懷謙可能確實不清楚。奇怪的是,事情已經過去一年,期間餘懷謙還安排人去調查過,他調查過後不說,卻偏偏在今天把此事翻了出來。

成德皇帝坐在龍椅上,心底有種不詳的預感:餘懷謙在此刻發難,到底是何居心?此人的忠心,難道也是偽裝出來的?

成德皇帝上臺後,一直存在兩個致命的隱患。一是沒有得到天命神劍,皇權的合法性容易受到挑戰;二是白狼山會盟,使得他有把柄被人捏住,不單時時刻刻擔心暴露此事,其對內對外的政策也受到牽制,無法徹底放開手腳。

但去年旱災發生後,成德皇帝很快意識到了新的隱患,那就是土地兼並導致的社會矛盾,並且這還是由舊隱患引發的。正因為忌憚白狼山會盟的幕後操控者,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成德皇帝才變相廢止了命田制度和產稅制度。

自從天命皇朝成立,就建立了這兩條制度,也就一直保證天命皇朝不出現極端的貧富分化現象。世上沒有先知先覺的人,既然歷史上沒有先例,成德皇帝包括那些極力推動此事的富豪,都未曾想到,一旦啟動了土地兼並,居然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惡果。即使到現在,成德皇帝更多的擔心,也是害怕餘懷謙揪著此事不放另有目的,對政策本身弊病的擔心,反而放在了其次。

餘懷謙逐步把話題引到去年的災荒上時,戶部尚書楊昭德不淡定了。在地方上,賑災是各級地方官府的事,到了中央,賑災就是戶部的事。為了掩蓋政策層面的失誤,也是為了保護大地主們的既得利益,在去年賑災以後的政策檢討過程中,楊昭德做了許多手腳。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故意忽略了命田、產稅制度調整後的致命缺陷,只是修改了賑災政策,典型的避重就輕。這些事是戶部在皇帝授意下直接做的,連幾位丞相都未曾合議過,就更別說朝議了。如果現在拿出來討論,根本無法自圓其說。

“憲臺大人,請恕下官愚魯!聖上問的是如何應對狼族的入侵,可你說的這些事情,下官聽了半天,卻聽不出兩者之間有何關系!”

餘懷謙捋了捋雪白的長須,繼續擺他的老資格,非但不正面回答楊昭德的問題,反而慢條斯理地反問道:“昭德啊,我問你幾個問題!”

對於餘懷謙這種行徑,邱定邦身為副相都只有忍受,楊昭德也無法直接反擊,只能跟邱定邦學,用過分謙卑的姿態來反襯於懷謙的跋扈:“憲臺大人請講,下官洗耳恭聽!”

餘懷謙照樣坦然受之:“我問你,收回甘州靠什麽?”

邱定邦的建議,不單成德皇帝聽出了其中的潛臺詞,楊昭德照樣聽懂了一些。他想說靠談判來著,可他不敢,只能用冠冕堂皇的話回答:“靠聖上齊天洪福護佑、靠邊軍將士浴血奮戰!”

餘懷謙又問:“要浴血奮戰,就要有高昂的士氣來支撐,如今邊軍士氣如何?”

楊昭德不敢接話了:“下官任職戶部,對此不敢妄言!”

餘懷謙轉頭看著於崇法:“於大人,你說說!”

於崇法也有點撓頭。從政治正確的角度上來說,在今天這樣的場合,必須說邊軍士氣高昂。否則一來顯得成德皇帝的領導不夠有力,二來顯得兵部的指導不夠到位。可這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於崇法心中明白,在皇帝和兵部乃至大部分文官有意無意的壓制下,邊軍現在的士氣很低迷。

昏冥侯時期,因為過分推崇進攻戰略,並且在民政管理上出現失誤,確實給百姓造成了嚴重的負擔,但邊軍的士氣十分高昂。當時的三十萬邊軍,以每年十萬的數量輪流進入北境掃蕩,走到哪殺到哪,實在是威風得緊。

因此,在白狼山吃了敗仗之後,邊軍就一直憋著一口氣。可後面的幾次掃蕩,照樣沒有取得大的戰果。不久之後成德皇帝上臺,每年一次的掃蕩就此結束,再也沒有籌劃過大的軍事行動。邊境上有點沖突,天命皇朝這邊總是約束己方,搞得邊軍郁悶無比。兵部又在裏面推波助瀾,在人事任命、軍械配備、物資供應等方面不停地設置障礙,壓制軍功、用人唯親、克扣延誤、以次充好等事情層出不窮。

中央政府是這樣,邊境地區的地方官員也好不到哪兒去。比如西北行營所屬邊軍的補給,大部分靠當地官府籌措,不足的部分由中央財政補充。這些地方官員有樣學樣,也在中間搗鬼,自己還能順便撈點好處。反正有中央拉偏架,他們也不用擔心受到懲罰。

歸結起來,有三件事情最挫傷軍心士氣,一是打敗仗,二是高層畏戰,三是待遇上的歧視。可這三條,天命皇朝邊軍都占齊了,士氣不低迷才怪!

這也是成德皇帝和以兵部為代表的大部分文官的集體意願。成德皇帝這麽做是有難言之隱,多數文官如此作為,則主要是一種報覆性的情緒反彈。他們覺得,昏冥侯太寵著邊軍,養出來一堆驕兵悍將,老騎在文官的頭上作威作福,現在換了皇帝,正好剎一剎這些兵痞的威風!

任何社會現象都有極其覆雜的成因,現在邊軍士氣低迷,也不止上面這些因素。但不管原因如何,邊軍士氣低迷是客觀現實。此刻面臨狼族入侵,於崇法也不敢隨意粉飾。否則萬一後面戰敗,他就不好解釋了。

因此,於崇法瞬間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神情,憂心忡忡地說道:“據下官所知,邊軍士氣堪憂啊!”

餘懷謙又追問:“既然邊軍士氣堪憂,於大人身為兵部主官,可曾想過要如何解決此事?”

於崇法覺得自己有點上套了,楊昭德則暗中松了口氣。

剛才餘懷謙扯去年旱災的事,戶部尚書的壓力最大,現在話題轉到邊軍士氣上,就變成兵部尚書頭疼了。若在平時,這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誰做事還不出點差錯?奈何眼下乃是狼族入侵的特殊時期,為了安撫輿情,肯定要拿人開刀。李定國只是作為地方將領替邊軍扛責,到了中央行政層面,沒準也要有人出來背鍋,這就說不好落到誰頭上了。

“在其位謀其政,下官當然想過。不過有些積弊是從昏冥侯時期遺留下來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下官解決起來也是勉為其難啊!”

餘懷謙可不會被這含含糊糊的說辭糊弄過去:“積弊?到底有什麽積弊?”

於崇法心底暗自叫苦。

在民生方面,成德皇帝上臺後,不再年年組織遠征,確實舒緩了財政壓力,使得民生有所恢覆。盡管因為變相廢除命田、產稅制度,導致貧富差距加大,但工商業的繁華掩蓋了底層真相,只要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失地農民依然能夠找到生計。不考慮那麽長遠的話,民生方面的表現要比昏冥侯時期好一些。

但在軍事方面,天命皇朝出現了極大的衰退。前面分析過邊軍士氣低迷的原因,士氣低迷其實就是軍事能力衰退的表現,兩者的內在原因是一回事。說白了,就是皇帝和大部分文官不希望軍隊強盛,軍隊自然就強盛不起來。

於崇法心中也明白,軍隊是有很多積弊,但多數是成德皇帝上臺後積累的。反倒是在前朝,軍隊的作戰、訓練、軍備、後勤乃至士氣都要超出現在許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