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終戰之歌 (1)
關燈
小
中
大
遼闊的國土和寒冷的冬天曾是俄羅斯人擊敗強敵的制勝法寶,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自然界的鴻溝已無法阻擋人類的戰爭腳步。使用經過技術升級的B-29和“蘭開斯特”遠程轟炸機,德國空軍完成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遠征,從炸彈落在莫斯科人頭頂的那一刻起,透過克裏姆林宮窗戶所看到的戰爭前景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即便如此,紅色帝國的主宰者依然像是不服輸的賭徒,冰冷的進攻命令層層傳達到了前線,情緒低落的蘇軍官兵們不得不爬出戰壕,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強者無望的勝利挺進。此時此刻,他們面對的敵人已不再是一年前那支總是避實就虛的德國軍隊,來自西方國家的援助就像是汽油和潤滑劑,讓德意志戰車又重新充滿了動力。海量的美式裝備令精於戰術配合的德軍將士如虎添翼,不屈的戰鬥精神在國家榮譽的感召下得到了升華。在漢堡,在漢諾威,在卡塞爾,在法蘭克福,在曼海姆,在斯圖加特,縱貫德國中部的這條軸線上,三百萬德軍將士構成了一條不可撼動的防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將蘇軍一次又一次聲勢浩蕩的進攻化解於無形。
帶著“飯桶”、“廢柴”、“軟蛋”的咆哮,赫魯曉夫攜一幹國防部委員和參謀部成員飛臨前線視察,在他們的威嚴目光註視下,蘇軍官兵們誓死捍衛蘇維埃的榮譽。經過倉促的補充和調整,蘇軍三大突擊集團軍即展開了以漢諾威為主攻點的“風暴計劃”。在從瓦爾斯羅德到希爾德斯海姆這不足一百公裏的戰線上,蘇軍集中投入了三千輛坦克、九千門火炮及三十四個師的兵力,火力和進攻人員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而不計傷亡的投入也為蘇聯人換來了看似不錯的回報——經過19個小時的激戰,蘇軍突破並占領了德軍在漢諾威南北兩翼的陣地,對固守漢諾威的德國第6集團軍形成了鉗形包夾。出乎蘇聯人意料的是,這支德軍兵團沒有像以往那樣趁著夜幕掩護迅速撤走,而是以磐石般的姿態穩守漢諾威。戰役發起次日,蘇軍完成了對漢諾威守軍的合圍,赫魯曉夫一行來到距離戰場僅有幾公裏的前線指揮部視察,秘書們甚至已經草擬好了一篇對外宣布漢諾威殲滅戰勝利的稿件,然而看起來隨時可以結束的戰鬥卻一拖再拖。為了拿下漢諾威,蘇軍從第2和第3突擊集團軍抽調了大量重炮,並以攻城經驗豐富的王牌部隊壓陣。兇猛的炮火一遍遍翻犁著德國人腳下的廢墟,昔日的花園城市變得了無生氣,盡管看不到一面飄揚的戰旗,每當蘇軍官兵懷著忐忑的心情進入城區,頑固的德軍士兵總會像從地底爬出的怨靈對他們發起攻擊。瓦礫堆中,跑不起速度的T-34只能淪為德軍反坦克火箭的標靶,扛著重炮的戰車好像總在揮拳擊打空氣,蘇軍步兵們依然勇敢,可惜他們的勇氣換不來昔日的光輝。經過四天三夜的激戰,蘇軍攻城部隊換了一批又一批,傷亡數字迅速逼近六位數,漢諾威的主要城區還是由守軍牢牢掌控著。面對這樣的結果,不僅赫魯曉夫大發雷霆,就連隨行的資深將帥們也覺得顏面無存,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甚至要求親率突擊隊投入作戰。若是這樣一位叱咤風雲的陸軍元帥陣亡在了德國,蘇軍士氣所受到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赫魯曉夫果斷拒絕了華西列夫斯基的請纓,他迅速主持召開了國防部現場會議,就地免去第2突擊集團軍指揮官彼得羅夫職務,任命其副手戈利科夫接替指揮,限令其24小時內攻占漢諾威。
重壓在肩,戈利科夫可不敢有分毫怠慢,他連忙組織預備部隊投入正面進攻,從已經向不萊梅南翼運動的兵力中抽回坦克部隊,同時要求空軍實施更為猛烈的對地轟炸。鑒於赫魯曉夫在前線督戰,蘇聯空軍的指揮官們也顧不上部隊的傷亡消耗,12個小時內出動戰機三千多架次,在漢諾威地區投下了近五千噸炸彈,其中有不少是針對隱蔽地堡研制的航空穿甲彈,結果參戰的幾個航空隊僅機械原因就墜毀了四十多架戰機,另有七十餘架戰機在德國空軍的強勢阻截下損失掉了。
將限定時間的一半用在調兵遣將和火力準備上,戈利科夫的冒險很快取得了收效。進攻發起後,知恥後勇的蘇軍官兵們一鼓作氣突破了德軍在市區中部的防線,四個小時的激戰後,十數萬德軍已被壓縮在西郊地區,處境岌岌可危。關鍵時刻,從黑森地區殺出的德軍快速部隊逼近布倫瑞克,由於該地位於漢諾威東南方,一旦為德軍所占領,圍攻漢諾威的蘇軍部隊將有後路被斷的危險,而從不萊梅出擊的德軍部隊也在費爾登擊敗蘇軍右翼部隊,從北方迅速逼近距漢諾威僅三十多公裏的瓦爾斯羅德。在此形勢之下,漢諾威的德國守軍拼死守衛最後的陣地,從中午一直撐到了入夜。借著夜幕掩護,德軍出動運輸機向漢諾威投送了數百名傘兵和一批彈藥物資,強大的德國第2集團軍也攻入布倫瑞克城區,赫魯曉夫一行人匆匆撤往安全地帶,圍攻漢諾威的蘇聯軍隊也只能無奈吞下功敗垂成的苦果。
如果說漢諾威之戰留給蘇聯人的是無盡惋惜,那麽在斯圖加特,蘇聯第4突擊集團軍的境遇就只能用“絕望”來形容。在德國南方,覆雜的地勢阻礙了蘇軍大兵團的展開,因而在這場春末攻勢中,蘇軍的進攻重心放在了德國北部和中部,南部僅由實力稍遜的第4突擊集團軍牽制對手。攻勢之初,德軍在法蘭克福以東的威爾特海姆、洛爾等地頑強阻擊蘇軍第4突擊集團軍,使之取得的進展僅能夠用米來衡量,而就在其他三個蘇聯突擊集團軍長時間受阻之際,第4突擊集團軍卻意外在法蘭克福東南方的菲爾特地區突破德軍防守,並以快速部隊包抄威爾特海姆和洛爾的德軍,連續贏得兩場擊潰戰的勝利,殲滅、俘獲德軍近兩萬人,並迅速兵臨斯圖加特城下。一枝獨秀的勝利讓蘇軍指揮官決意拿下德軍南部重鎮,未料德軍再一次上演大兵團機動作戰。僅僅兩天時間,39個師的德軍部隊即從北部和西部戰線調往南部,並在運動中完成了集結和部署,各部按照嚴密的時間表投入反擊,在空軍和裝甲部隊的引領下,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蘇軍在斯圖加特南、北兩個方向的側翼部隊。當兩翼友軍戰線出現崩潰跡象時,蘇軍第4突擊集團軍便試圖脫身後撤,怎奈身後的道路已遭德軍破襲,縱使受困各部有丟棄裝備輜重的魄力,也無法從同仇敵愾的德國軍民手中逃脫,近三十萬蘇軍官兵很快陷入重圍。為免重蹈慕尼黑戰役之覆轍,蘇軍統帥部強令各部遠制近援,並以空投維系受困部隊補給。德軍此番雖無天時之利,憑借地理和心理的雙重優勢,反過來在關鍵戰場牢牢牽制住了蘇軍部隊,尤其使蘇軍最精銳的三大突擊集團軍無法抽身南下。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受困於斯圖加特城外的蘇軍每況愈下,德軍則步步收緊包圍圈,他們利用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對戰況進行播報,從而牢牢掌握著輿論之戰的主動權,使得蘇軍在德國的軍事行動陷入哀聲一片的慘淡境地。
至5月下旬,斯圖加特戰役事實上已臨近尾聲,蘇軍第4突擊集團軍的命運基本塵埃落定,單方面的輿論封鎖擋不住無孔不入的無線電訊號,蘇聯的民心士氣很快又將遭受重創。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人雖扶持德國布爾什維克份子在德國東部組建了所謂的“德意志聯盟共和國”,甚至以德奧合並的幌子爭取德國民眾的支持,但在蘇軍占領區,多數德國民眾對東德的成立和所謂的德奧合並前景反響冷淡,“德意志聯盟共和國”政府的號召力低到了可笑的地步,更談不上組建一支“捍衛國家主權”的軍隊了。面對西方國家以聯合國名義發出的和平號召,蘇聯派出外交代表出席在葡萄牙舉行的和談,也即是第三輪蘇德停戰談判。談判桌上,蘇聯代表仍希望維持德國東西分治的現狀,堅稱所謂的“信仰自由”,遭到德國代表的強烈抨擊。基於空軍轟炸的顯著心理成效,德國代表甚至暗示下一階段可能動用原子彈武器轟炸蘇聯,而形同焦土的德國領土已無懼於任何形式的破壞。會談期間,斡旋和談的聯合國官員播放了一段未名的影像,困頓中的蘇軍官兵們在低聲吟唱《故鄉》,他們身上所體現的絕望與哀傷令每一個經歷過殘酷戰爭的人黯然失魂……
當他們重回勃蘭登堡門下
1951年5月7日,柏林市中心。兩天前,蘇德停戰協議正式生效,數百萬蘇聯軍隊如退潮的洪水般緩緩東撤。盡管柏林近郊的鐵路線上還能看到滿載蘇軍士兵和坦克大炮的軍列,數以十萬計的德國軍民仍迫不及待地聚集到菩提樹大街和巴黎廣場。六年前的這一天,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正史中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就此消亡。六年來,德意志幾度瀕臨被肢解分裂的命運,危難時刻,那些原本隱藏在歷史暗處的鬥士站了出來,他們振臂高呼,他們殊死搏殺,以超乎尋常的勇氣和智慧創造了驚天大逆轉。為了保護國家的完整,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為了今天這光榮的勝利,無數人失去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無數人灑下了炙熱的鮮血。他們走過的道路無比艱辛,他們付出的努力數倍於常人,他們時常身處險境,他們屢次死裏逃生。當英雄們再一次站在這個國家的中心,站在象征著勝利和榮譽的勃蘭登堡門下,他們熱淚橫流,他們默默相擁。
勃蘭登堡門前已成幸福的海洋。
在這裏,二戰末期遠遁北歐寒地的帝國戰士們榮耀歸來,他們穿上了收存的舊軍服,胸前佩戴著擦拭一新的戰功勳章。他們有的人朝氣蓬勃,有的人老氣橫秋,有的人四肢健全,有的人已成殘疾。雖然他們曾是盟軍通令緝捕的戰犯,在親人朋友眼裏已經陣亡,對這個不屈的民族而言,他們是毋庸置疑的英雄,他們完全配得上周圍人的敬慕和讚頌!
在這裏,曾經淪為盟軍戰俘的將士們負重歸來,他們大都經歷了難以想象的屈辱和苦痛,比起那些葬身於異國陌土的同伴來說,他們的生命足夠頑強,他們的意志足夠堅定。回到了對抗宿敵的戰場上,他們知恥後勇,他們所向披靡,他們用勝利實現了救贖,他們在烈火中完成了涅槃,他們得以昂起驕傲的頭顱,在德意志的旗幟下接受神聖洗禮!
曾經在戰場上留下濃重筆墨的德國將軍們回來了,他們的傲氣不覆存在,他們的傲骨不曾改變!
一直默默工作在裝備研發和制造領域的工程師們回來了,他們的智慧和天賦是這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它重新崛起的重要基石!
拿起武器山林之間展開游擊戰的勇士們回來了,他們總是以少敵多、以弱擊強,他們的襲擾和破壞為拖垮蘇聯軍隊立下了無可替代的功勳!
活著的人回來了,他們可以縱情歡呼,他們可以肆意哭泣,而那些獻出生命的人只能在遠方聆聽勝利鐘聲。
如果他們的靈魂還在,如果他們的精神未逝,曾經受過的痛,曾經傷過的心,甚至曾經淪喪的意志,此刻都已無足輕重。
在喧鬧的人群之外,隔著透明的玻璃窗,滿頭白發的阿道夫·希特勒仿佛變成了一尊雕塑,他長時間地註視著歡呼的人群,註視著勃蘭登堡門上迎風飄揚的旗幟。無情的歲月可以讓他的臉龐變得蒼老,可以讓他的動作變得遲緩,甚至可以讓他的記憶變得模糊,但享受勝利榮光、接受萬眾歡呼的感覺不會消弭,就如同德國人不會忘記這位領袖曾經帶給他們的希望和榮耀。
在阿道夫·希特勒身後,約瑟夫·戈培爾、埃爾溫·隆美爾等早已載入死亡名冊的帝國要員以相同的平靜情緒望著外面的人群。經過浴血苦戰,德意志終於重獲新生,德國人也將在廢墟上重建他們的家園。盡管這個過程將是漫長而艱辛的,但沒有什麽比在自由陽光下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了。怎奈敵人並未徹底潰敗,蘇聯軍隊只是迫於內外交困的窘境才勉強接受停戰,西方盟國的支持也僅僅是利益的茍合,德國的生存環境並不穩固,一旦這些帝國亡魂走出墳墓,勢必打破當前的脆弱平衡。哪怕盟國還能保持中立,蘇聯人也會毫不留情地大舉進犯,以德國的國力,十年內根本不可能打贏那樣的戰爭。
於是,林恩成了站在陽光下接受民眾歡呼的人,逆轉贏得戰爭勝利也使得他的個人威望達到空前程度。即便如此,他對自己的政治根基和治國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還得依靠幕後的帝國領袖來維持國家穩定,直到新生代的軍隊將領和內政官員取代帝國時期的老人,政權更疊就如同新陳代謝,是無人能夠改變的自然顧慮。
蒼穹,即為廣闊天空。當林恩跨越時空成為帝國末日之無名小兵,他想過放棄,想過逃離,最終還是選擇了一條與命運抗爭的道路。在這條漫長曲折的道路上,他憑著過人的膽識和魄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拐點,最終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廣闊天空,帝國蒼穹。
※※※
前後歷經16個月,190餘萬字的《帝國蒼穹》正文部分已告完結,創作過程中有高歌猛進也有踉蹌磕絆,不管怎麽說,天空寫出了設想中的另類帝國末日史,也是對厚重風格的一種有益嘗試。正文完結之後,天空還將針對書中的主要配角寫一些外篇,已確定的有“亡魂隆美爾”、“屠夫小傳”、“艾莉絲之淚”三個部分,敬請諸位品鑒。
(第四卷 涅盤王者 完)
第三帝國狂想曲(納粹末日科技)
納粹德國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前所未有的殘暴政權,其罪行罄竹難書,從道德角度來說是窮兇極惡的犯罪集團,種族滅絕等等慘絕人寰的事是他們一手的傑作,雖說如此,納粹軍隊強悍的戰鬥力,高超的軍事素質還是令人嘆服,尤其是其科技水平,有科學家曾說:“惡魔的花園裏卻開出了最美的鮮花。”正是對其的最高褒獎,雖說如此,以毀滅人類的文明和道德為代價的科技進步,我想還是不要的好!
納粹帝國和日本法西斯在末日將近的時候都曾經瘋狂研究秘密武器妄圖以此改變戰場局勢,顯示了他們神經失常的頭腦和荒謬的唯武器論,以一兩件武器挽救自己失敗的宿命是絕無可能的,當年德國研制原子彈從占領下的波蘭搜刮實驗必需的純凈石墨,當地波蘭工人不知道他們要做什麽但是知道絕對不是好事,於是故意添加了一些雜質導致實驗失敗就很能說明問題。就算他們有了原子彈也無法阻止同盟國前進的腳步,而美國會給他們扔更多的原子彈。
對於其他秘密武器,盟軍在數臉上占壓倒性的優勢,即使很不現實的德軍大批新式戰機飛上天空也難以在漫天的盟軍空中力量手中奪得制空權,再說德國煉油廠多半被毀,油料不足,飛行員大批傷亡後繼無人都使依靠秘密武器取勝化為泡影。
一、飛翼機
在二戰中所出現的眾多飛翼機計劃中,Go229是最有希望成真的一種,(在《戰地1942:秘密武器》中出現過)其設計者進行過大量的飛翼機嘗試,所以Go229的設計十分成熟。飛翼機的最大的缺陷是穩定性差,要想改善就需要采用大後掠的氣動外形,同時使重心盡量靠前,而229就能滿足上述兩點。
Go229有著前衛的外形,其身上可以看到B2的身影,可當你知道這架飛機早在60年前就以成功升空,只能讓人感到震憾。值得一提的是,Go229獨特的外型和木質結構也使其具有一定的隱形特性,試飛時曾讓地面雷達失去信號。看來它還是人類航空史上歪打正著的第一架準隱形飛機。但很不幸的,或者很幸運的,納粹德國氣數將盡,有什麽也沒用了。
二、火蜥蜴
德國He162“火蜥蜴”噴氣式戰機又稱國民戰鬥機,其改良型在設計之初有幾種構型,最後敲定的還是前掠翼和方案,采用前掠翼雖也和JU287前掠翼轟炸機一樣可能是出於機體配置,卻也意想不到的得到了前掠翼所帶來的出色機動性能(前掠翼在高速下的氣動彈性發散問題在He162這種高亞音速飛機上還不明顯)。加上機體輕巧,其機動性能頗為出色。
進入1945年以後許多德國飛機制造廠都將轉產該機。國民戰鬥機的含義就是可以大量制造而且操作簡單誰都能開。有一些工廠負責總裝;一些工廠負責制造金屬結構的機身;飛機的大小零部件由德國各地的中小型機械廠制造;木質部件(機翼,垂尾)由家具制造廠制造。最終的月產量將達4000架。
飛機的重量很輕、結構簡單、尺寸較小。機身為鋼管構架,外蒙鋁皮;機翼除以55度下反的翼梢外,均為木質結構,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也為木結構;但裝備了當時罕見的彈射座椅,以避開發動機進氣口逃生;采用前三點式起落架。
1944年12月6日,原型機He126V1試飛。12月10日,在飛行表演中飛機失事,機毀人亡。該機除木結構使用的膠水質量有問題,使飛機結構脆弱外,還有以下問題:設計倉猝,發動機短艙和機身間隙狹窄,在缺乏整流的情況下,對尾部形成嚴重氣流幹擾;在高速飛行時,尾部經常出現難以捉摸的擺動;當向左急轉過載超過4G時,飛機陷入嚴重失穩狀態。所以,“火怪”名副其實,根本不可能象納粹官員想象的那樣,由“國民飛行員”駕駛。就是那些駕駛該機的老飛行員,也必需按照飛行手冊上的規定:“飛行操縱動作必需輕柔和聯貫,切忌粗暴和突然”來操縱飛機。可以想見,這樣的飛機空戰纏鬥性能一定較差。
He-162噴氣機只有兩次參戰記錄戰果有限,“辜負”了納粹帝國對它的期待。
戰後盟軍曾經在一個山洞工廠中繳獲了上千架組裝到一半的火蜥蜴,他們沒時間了,也沒有油料了。由於煉油廠大多被毀,即使是Me-262風暴鳥這樣的技術基本成熟的噴氣機也只能停在機場上等著盟軍來炸。
三、突爪鷹
1944年,為了應付日益強大的盟軍特別是蘇軍強大的裝甲洪流對德國本土的威脅,德國開始了新一代對地攻擊機的研制,明為突爪鷹的新型對地攻擊機是為了接替老舊的亨克爾Hs129攻擊機,設計思想是利用強大的火力和自身厚重的防護裝甲在低空獵殺敵軍坦克(這一點與後世A-10攻擊機的作戰設想完全一致),突爪鷹的外形也許不像其它一些德軍末日戰機那樣前衛,可卻是極為適合低空攻擊這種風險極大的任務(噴火介紹過,但是圖片不夠經典)。
突爪鷹擁有對地攻擊機必備的厚重裝甲,其擁有的“開罐”利器也十分不錯,其標準反坦克武器為Mk10330毫米長身管機炮(性能優於Me262上的MK108),也可以換裝更大的足以擊毀蘇軍新式重型坦克的50毫米以上火炮和各種反坦克火箭和炸彈,如能問世,它將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對地攻擊機(怕是沒有什麽盟軍坦克能躲過它的“鷹爪”)。
“突爪鷹”攻擊機一旦大批量投入戰場可以給予敵軍裝甲部隊尤其是蘇軍以毀滅性打擊,可是感謝上帝,那些瘋狂的納粹們沒有機會了。
請註意其雪橇型起落架,這是當年技術下告訴降落時最好的辦法,普通的輪式起落架難以適應高速降落的巨大沖擊。旁邊是那門火力恐怖的MK103機炮。
四、銀翼殺手
1944年7月5日,德國航空部向各大飛機公司發出了關於新型戰鬥機指標的226/II方案,這次竟標旨在開發出一種性能超越早期Me262的高性能噴氣戰鬥機,梅塞施米特公司拿出的竟標方案就是MeP-1101。(老天,這玩意真他媽醜!)
MeP-1101同Ta183一樣也是一架劃時代的戰機。同時代的盟軍沒有任何戰機能與其比翼,不過隨著德國的戰敗,MeP-1101和Ta183這兩種當時最為強悍的戰機都無法投入戰場,給後世的軍武迷們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同時也是人類的幸運。
五、旋翼機
“魚鷹”前世——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
迎著漫天的風沙,兩架奇怪的飛機正在眼前拔地而起。眼熟吧,不過你可別把它們當成了如今在電視上大出風頭的美國“魚鷹”V-22傾轉旋翼機。它可是真正的“魚鷹”前世——德國二戰末期開發中的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其時間比1989年首飛的“魚鷹”要早了將近45年。
德國和當年的美國一道同為現代直升機的先驅,德美兩國在二戰中都分別研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可實用直升機。不過思維超前的德國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早於1938年就開始了更新一代高性能垂直起落飛機的研制。為了同時兼有直升機的垂直升空能力和普通固定翼飛機的高速性能,德國人選擇了傾轉旋翼機這種極為前衛的理念,並據此用於開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架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
傾轉旋翼機的主要特點就是兼有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兩者的共同優點,但也正是這點,它的研發難度要大大高於直升機和普通固定翼飛機。這種飛機的機翼轉動部位結構比較覆雜,而在飛機起降的飛行狀態的轉換階段的機體控制則更不容易,今天配有先進飛控系統的V-22“魚鷹”尚且屢屢墜毀而不能大量投產,放在科技水平遠不如今天的60年前,那就更難了。所以,最多只是設想。
六、旋翼戰鬥機
二戰後期,步步挺進德國本土的盟軍漸浙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隨著戰爭的進程,納粹德國軍事科技發展之迅猛和其帝國的潰敗一樣迅速除了各種新型地面裝備,如果盟軍的推進速度能夠放慢一些,那麽也許他們能夠在德國的天空中看到一種更炫目的新型戰機,這就是納粹德國胎死腹中的福克·沃爾夫Triebfügel旋翼戰鬥機。
1944年9月,面對盟軍強大的空中優勢,第三帝國空軍的防禦作戰日益捉襟見肘,面對數量龐大的盟軍轟炸機群,德國空軍迫切需要一種飛行速度快、火力強大的新型截擊機。鑒於大多數暴露在盟軍打擊之下的德國空軍機場基本都已陷於癱瘓,因此德軍希望能夠裝備一種不需要跑道、能夠垂直起降的截擊機,旋翼機研制計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的。
福克·沃爾夫Triebfügel旋翼戰鬥機使用先進的可以在高空順利工作的沖壓發動機。沖壓噴氣發動機實質上就是一根圓柱筒,只有在空氣以很高的速度通過它時,它才能啟動成為一臺噴氣發動機。高速進入發動機的空氣起到了空氣壓縮機的作用。由於成功開發出一種長徑比為25的沖壓噴氣發動機,它可以為驅動旋翼提供合適的推力。安裝在沖壓發動機內的助推火箭的作用是把旋翼加速到馬赫0.9以便讓沖壓發動機獲得足夠的啟動速度。沖壓噴氣發動機的另一個重大優勢是可以使用質量相對低劣的燃油,而燃料短缺則是納粹德國在戰爭中面臨的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飛行時三片裝有發動機的機翼圍繞機身高速旋轉。
研制方——德國著名的福克·沃爾夫公司認為,旋翼截擊機具有以下優點:高效能和低油耗,重量輕、升限高。此外,旋翼截擊機的發動機可以利用任何可揮發的可燃性氣體或液體進行工作,而且一旦發動機出現故障,帶有助推火箭的三葉旋翼也可以保證飛機安全著陸。
Triebfügel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飛機,它的固定式機翼被三片旋翼所取代,旋翼安裝在距機頭三分之一的位置處,三片旋翼相互之間成120°布局,每片旋翼的末端裝有一臺沖壓噴氣發動機。螺旋槳的槳距可以由飛行員進行調節。在爬升階段,該機的最大速度可以達到730千米/小時,此時旋翼的旋轉速度遠遠高於飛機的前進速度。用這種方式,可以保證沖壓發動機的正常工作。飛機的飛行速度越快,旋翼的旋轉速度越慢,此時沖壓發動機的進氣速度也越接近飛機的飛行速度。
起飛時,飛機采用垂直姿態,立坐在機身後端的主起落架上,尾部四片尾翼末端各有一個較小的輔助起落架。為了讓旋翼轉動起來,首先需要點燃沖壓發動機上的三臺“沃爾特”助推火箭。當旋翼的旋轉達到足夠的速度後,沖壓發動機就能夠啟動,同時助推火箭發動機熄火。在旋翼加速旋轉的過程中,旋翼傾角保持水平,即不產生升力,隨著旋翼速度的加快,飛行員可以改變旋翼的傾角,這樣飛機就會立即獲得升力——升力一方面來自旋翼的轉動,另一方面來自沖壓發動機推力沿機身縱軸的分力。在完成爬升和改平後,飛行員應再次調整旋翼的傾角以降低其旋轉速度,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翼尖末端速度保持在1100千米/小時。當飛機達到最大設計速度後,其旋翼的轉速為220轉/分。降落時,飛行員必須在調整旋翼的同時操縱飛機俯仰,以垂直姿態下降著陸。(有多麽困難可想而知)
納粹德國沒能研制出旋翼機對盟國而言是一件幸事,否則盟國飛行員可能就必須要面對隨時隨地可能從各個角落裏騰空而起的Triebfügel,而它們攜帶的MK103/213型30機炮對任何目標都是巨大的威脅。
這種奇特武器的風洞試驗最高速度曾達到0.9馬赫,還帶有彈射座椅。但是根據物理學中陀螺的進動性,高速旋轉的物體在中心軸改變方向時在轉動面90°方向產生轉動力矩,這就意味著當飛行員操縱飛機轉向時,機頭可能會轉向一個連他自己也無法預見的方向。旋翼的尺寸和質量也會造成飛機控制的困難,也許現代計算機輔助線傳操縱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很難想像二戰時期的純機械控制系統能夠讓飛行員駕馭這種奇特的旋翼機。並且和通常的螺旋槳一樣,三片旋翼從翼根到翼尖迎角逐漸變小,上面沒有控制面,飛機由尾翼上的控制面來進行操控。對飛行員而言,從垂直飛行改為水平飛行是非常困難的,反之亦然。飛機的降落也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垂直降落幾乎就不可能,但這卻是它唯一的著陸方法。
七、火箭截擊機
馮布勞恩截擊機,全名VTO(Vertical take off垂直起飛)火箭截擊機。
該火箭截擊機外形對稱,機身如雪茄的形狀,後掠翼,單垂尾,飛行員坐在帶裝甲的增壓座艙裏。其燃料為酒精和液態氧,儲存在座艙後的油箱裏;其火箭發動機安放在機尾部。
飛機安裝了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Visol和SV-Stoff兩種燃料進行混合(兩種燃料的配比為1:3,其中SV-Stoff是Visol的氧化劑)。
飛機從它的運輸卡車上垂直發射。在發射後,飛行員將會獨立操作飛機,並將用輔助燃燒室把飛機的狀態改為平飛,進入巡航狀態。在對目標進行攻擊後,飛機將滑翔返回降落場降落。當然同樣未能投產。
八、超音速火箭動力飛機
1940年初,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eutsches Forschungsinstitutfür Segelflug,以下簡稱DFS)著手進行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達到超音速飛行。由於當時只有火箭發動機能夠提供足夠強勁的動力,為了突破音障,只有一條可行的辦法:設計在高空飛行的新型火箭動力飛機。
由於DFS228將在高空飛行,因此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帶著“飯桶”、“廢柴”、“軟蛋”的咆哮,赫魯曉夫攜一幹國防部委員和參謀部成員飛臨前線視察,在他們的威嚴目光註視下,蘇軍官兵們誓死捍衛蘇維埃的榮譽。經過倉促的補充和調整,蘇軍三大突擊集團軍即展開了以漢諾威為主攻點的“風暴計劃”。在從瓦爾斯羅德到希爾德斯海姆這不足一百公裏的戰線上,蘇軍集中投入了三千輛坦克、九千門火炮及三十四個師的兵力,火力和進攻人員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而不計傷亡的投入也為蘇聯人換來了看似不錯的回報——經過19個小時的激戰,蘇軍突破並占領了德軍在漢諾威南北兩翼的陣地,對固守漢諾威的德國第6集團軍形成了鉗形包夾。出乎蘇聯人意料的是,這支德軍兵團沒有像以往那樣趁著夜幕掩護迅速撤走,而是以磐石般的姿態穩守漢諾威。戰役發起次日,蘇軍完成了對漢諾威守軍的合圍,赫魯曉夫一行來到距離戰場僅有幾公裏的前線指揮部視察,秘書們甚至已經草擬好了一篇對外宣布漢諾威殲滅戰勝利的稿件,然而看起來隨時可以結束的戰鬥卻一拖再拖。為了拿下漢諾威,蘇軍從第2和第3突擊集團軍抽調了大量重炮,並以攻城經驗豐富的王牌部隊壓陣。兇猛的炮火一遍遍翻犁著德國人腳下的廢墟,昔日的花園城市變得了無生氣,盡管看不到一面飄揚的戰旗,每當蘇軍官兵懷著忐忑的心情進入城區,頑固的德軍士兵總會像從地底爬出的怨靈對他們發起攻擊。瓦礫堆中,跑不起速度的T-34只能淪為德軍反坦克火箭的標靶,扛著重炮的戰車好像總在揮拳擊打空氣,蘇軍步兵們依然勇敢,可惜他們的勇氣換不來昔日的光輝。經過四天三夜的激戰,蘇軍攻城部隊換了一批又一批,傷亡數字迅速逼近六位數,漢諾威的主要城區還是由守軍牢牢掌控著。面對這樣的結果,不僅赫魯曉夫大發雷霆,就連隨行的資深將帥們也覺得顏面無存,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甚至要求親率突擊隊投入作戰。若是這樣一位叱咤風雲的陸軍元帥陣亡在了德國,蘇軍士氣所受到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赫魯曉夫果斷拒絕了華西列夫斯基的請纓,他迅速主持召開了國防部現場會議,就地免去第2突擊集團軍指揮官彼得羅夫職務,任命其副手戈利科夫接替指揮,限令其24小時內攻占漢諾威。
重壓在肩,戈利科夫可不敢有分毫怠慢,他連忙組織預備部隊投入正面進攻,從已經向不萊梅南翼運動的兵力中抽回坦克部隊,同時要求空軍實施更為猛烈的對地轟炸。鑒於赫魯曉夫在前線督戰,蘇聯空軍的指揮官們也顧不上部隊的傷亡消耗,12個小時內出動戰機三千多架次,在漢諾威地區投下了近五千噸炸彈,其中有不少是針對隱蔽地堡研制的航空穿甲彈,結果參戰的幾個航空隊僅機械原因就墜毀了四十多架戰機,另有七十餘架戰機在德國空軍的強勢阻截下損失掉了。
將限定時間的一半用在調兵遣將和火力準備上,戈利科夫的冒險很快取得了收效。進攻發起後,知恥後勇的蘇軍官兵們一鼓作氣突破了德軍在市區中部的防線,四個小時的激戰後,十數萬德軍已被壓縮在西郊地區,處境岌岌可危。關鍵時刻,從黑森地區殺出的德軍快速部隊逼近布倫瑞克,由於該地位於漢諾威東南方,一旦為德軍所占領,圍攻漢諾威的蘇軍部隊將有後路被斷的危險,而從不萊梅出擊的德軍部隊也在費爾登擊敗蘇軍右翼部隊,從北方迅速逼近距漢諾威僅三十多公裏的瓦爾斯羅德。在此形勢之下,漢諾威的德國守軍拼死守衛最後的陣地,從中午一直撐到了入夜。借著夜幕掩護,德軍出動運輸機向漢諾威投送了數百名傘兵和一批彈藥物資,強大的德國第2集團軍也攻入布倫瑞克城區,赫魯曉夫一行人匆匆撤往安全地帶,圍攻漢諾威的蘇聯軍隊也只能無奈吞下功敗垂成的苦果。
如果說漢諾威之戰留給蘇聯人的是無盡惋惜,那麽在斯圖加特,蘇聯第4突擊集團軍的境遇就只能用“絕望”來形容。在德國南方,覆雜的地勢阻礙了蘇軍大兵團的展開,因而在這場春末攻勢中,蘇軍的進攻重心放在了德國北部和中部,南部僅由實力稍遜的第4突擊集團軍牽制對手。攻勢之初,德軍在法蘭克福以東的威爾特海姆、洛爾等地頑強阻擊蘇軍第4突擊集團軍,使之取得的進展僅能夠用米來衡量,而就在其他三個蘇聯突擊集團軍長時間受阻之際,第4突擊集團軍卻意外在法蘭克福東南方的菲爾特地區突破德軍防守,並以快速部隊包抄威爾特海姆和洛爾的德軍,連續贏得兩場擊潰戰的勝利,殲滅、俘獲德軍近兩萬人,並迅速兵臨斯圖加特城下。一枝獨秀的勝利讓蘇軍指揮官決意拿下德軍南部重鎮,未料德軍再一次上演大兵團機動作戰。僅僅兩天時間,39個師的德軍部隊即從北部和西部戰線調往南部,並在運動中完成了集結和部署,各部按照嚴密的時間表投入反擊,在空軍和裝甲部隊的引領下,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蘇軍在斯圖加特南、北兩個方向的側翼部隊。當兩翼友軍戰線出現崩潰跡象時,蘇軍第4突擊集團軍便試圖脫身後撤,怎奈身後的道路已遭德軍破襲,縱使受困各部有丟棄裝備輜重的魄力,也無法從同仇敵愾的德國軍民手中逃脫,近三十萬蘇軍官兵很快陷入重圍。為免重蹈慕尼黑戰役之覆轍,蘇軍統帥部強令各部遠制近援,並以空投維系受困部隊補給。德軍此番雖無天時之利,憑借地理和心理的雙重優勢,反過來在關鍵戰場牢牢牽制住了蘇軍部隊,尤其使蘇軍最精銳的三大突擊集團軍無法抽身南下。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受困於斯圖加特城外的蘇軍每況愈下,德軍則步步收緊包圍圈,他們利用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對戰況進行播報,從而牢牢掌握著輿論之戰的主動權,使得蘇軍在德國的軍事行動陷入哀聲一片的慘淡境地。
至5月下旬,斯圖加特戰役事實上已臨近尾聲,蘇軍第4突擊集團軍的命運基本塵埃落定,單方面的輿論封鎖擋不住無孔不入的無線電訊號,蘇聯的民心士氣很快又將遭受重創。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人雖扶持德國布爾什維克份子在德國東部組建了所謂的“德意志聯盟共和國”,甚至以德奧合並的幌子爭取德國民眾的支持,但在蘇軍占領區,多數德國民眾對東德的成立和所謂的德奧合並前景反響冷淡,“德意志聯盟共和國”政府的號召力低到了可笑的地步,更談不上組建一支“捍衛國家主權”的軍隊了。面對西方國家以聯合國名義發出的和平號召,蘇聯派出外交代表出席在葡萄牙舉行的和談,也即是第三輪蘇德停戰談判。談判桌上,蘇聯代表仍希望維持德國東西分治的現狀,堅稱所謂的“信仰自由”,遭到德國代表的強烈抨擊。基於空軍轟炸的顯著心理成效,德國代表甚至暗示下一階段可能動用原子彈武器轟炸蘇聯,而形同焦土的德國領土已無懼於任何形式的破壞。會談期間,斡旋和談的聯合國官員播放了一段未名的影像,困頓中的蘇軍官兵們在低聲吟唱《故鄉》,他們身上所體現的絕望與哀傷令每一個經歷過殘酷戰爭的人黯然失魂……
當他們重回勃蘭登堡門下
1951年5月7日,柏林市中心。兩天前,蘇德停戰協議正式生效,數百萬蘇聯軍隊如退潮的洪水般緩緩東撤。盡管柏林近郊的鐵路線上還能看到滿載蘇軍士兵和坦克大炮的軍列,數以十萬計的德國軍民仍迫不及待地聚集到菩提樹大街和巴黎廣場。六年前的這一天,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正史中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就此消亡。六年來,德意志幾度瀕臨被肢解分裂的命運,危難時刻,那些原本隱藏在歷史暗處的鬥士站了出來,他們振臂高呼,他們殊死搏殺,以超乎尋常的勇氣和智慧創造了驚天大逆轉。為了保護國家的完整,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為了今天這光榮的勝利,無數人失去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無數人灑下了炙熱的鮮血。他們走過的道路無比艱辛,他們付出的努力數倍於常人,他們時常身處險境,他們屢次死裏逃生。當英雄們再一次站在這個國家的中心,站在象征著勝利和榮譽的勃蘭登堡門下,他們熱淚橫流,他們默默相擁。
勃蘭登堡門前已成幸福的海洋。
在這裏,二戰末期遠遁北歐寒地的帝國戰士們榮耀歸來,他們穿上了收存的舊軍服,胸前佩戴著擦拭一新的戰功勳章。他們有的人朝氣蓬勃,有的人老氣橫秋,有的人四肢健全,有的人已成殘疾。雖然他們曾是盟軍通令緝捕的戰犯,在親人朋友眼裏已經陣亡,對這個不屈的民族而言,他們是毋庸置疑的英雄,他們完全配得上周圍人的敬慕和讚頌!
在這裏,曾經淪為盟軍戰俘的將士們負重歸來,他們大都經歷了難以想象的屈辱和苦痛,比起那些葬身於異國陌土的同伴來說,他們的生命足夠頑強,他們的意志足夠堅定。回到了對抗宿敵的戰場上,他們知恥後勇,他們所向披靡,他們用勝利實現了救贖,他們在烈火中完成了涅槃,他們得以昂起驕傲的頭顱,在德意志的旗幟下接受神聖洗禮!
曾經在戰場上留下濃重筆墨的德國將軍們回來了,他們的傲氣不覆存在,他們的傲骨不曾改變!
一直默默工作在裝備研發和制造領域的工程師們回來了,他們的智慧和天賦是這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它重新崛起的重要基石!
拿起武器山林之間展開游擊戰的勇士們回來了,他們總是以少敵多、以弱擊強,他們的襲擾和破壞為拖垮蘇聯軍隊立下了無可替代的功勳!
活著的人回來了,他們可以縱情歡呼,他們可以肆意哭泣,而那些獻出生命的人只能在遠方聆聽勝利鐘聲。
如果他們的靈魂還在,如果他們的精神未逝,曾經受過的痛,曾經傷過的心,甚至曾經淪喪的意志,此刻都已無足輕重。
在喧鬧的人群之外,隔著透明的玻璃窗,滿頭白發的阿道夫·希特勒仿佛變成了一尊雕塑,他長時間地註視著歡呼的人群,註視著勃蘭登堡門上迎風飄揚的旗幟。無情的歲月可以讓他的臉龐變得蒼老,可以讓他的動作變得遲緩,甚至可以讓他的記憶變得模糊,但享受勝利榮光、接受萬眾歡呼的感覺不會消弭,就如同德國人不會忘記這位領袖曾經帶給他們的希望和榮耀。
在阿道夫·希特勒身後,約瑟夫·戈培爾、埃爾溫·隆美爾等早已載入死亡名冊的帝國要員以相同的平靜情緒望著外面的人群。經過浴血苦戰,德意志終於重獲新生,德國人也將在廢墟上重建他們的家園。盡管這個過程將是漫長而艱辛的,但沒有什麽比在自由陽光下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了。怎奈敵人並未徹底潰敗,蘇聯軍隊只是迫於內外交困的窘境才勉強接受停戰,西方盟國的支持也僅僅是利益的茍合,德國的生存環境並不穩固,一旦這些帝國亡魂走出墳墓,勢必打破當前的脆弱平衡。哪怕盟國還能保持中立,蘇聯人也會毫不留情地大舉進犯,以德國的國力,十年內根本不可能打贏那樣的戰爭。
於是,林恩成了站在陽光下接受民眾歡呼的人,逆轉贏得戰爭勝利也使得他的個人威望達到空前程度。即便如此,他對自己的政治根基和治國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還得依靠幕後的帝國領袖來維持國家穩定,直到新生代的軍隊將領和內政官員取代帝國時期的老人,政權更疊就如同新陳代謝,是無人能夠改變的自然顧慮。
蒼穹,即為廣闊天空。當林恩跨越時空成為帝國末日之無名小兵,他想過放棄,想過逃離,最終還是選擇了一條與命運抗爭的道路。在這條漫長曲折的道路上,他憑著過人的膽識和魄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拐點,最終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廣闊天空,帝國蒼穹。
※※※
前後歷經16個月,190餘萬字的《帝國蒼穹》正文部分已告完結,創作過程中有高歌猛進也有踉蹌磕絆,不管怎麽說,天空寫出了設想中的另類帝國末日史,也是對厚重風格的一種有益嘗試。正文完結之後,天空還將針對書中的主要配角寫一些外篇,已確定的有“亡魂隆美爾”、“屠夫小傳”、“艾莉絲之淚”三個部分,敬請諸位品鑒。
(第四卷 涅盤王者 完)
第三帝國狂想曲(納粹末日科技)
納粹德國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前所未有的殘暴政權,其罪行罄竹難書,從道德角度來說是窮兇極惡的犯罪集團,種族滅絕等等慘絕人寰的事是他們一手的傑作,雖說如此,納粹軍隊強悍的戰鬥力,高超的軍事素質還是令人嘆服,尤其是其科技水平,有科學家曾說:“惡魔的花園裏卻開出了最美的鮮花。”正是對其的最高褒獎,雖說如此,以毀滅人類的文明和道德為代價的科技進步,我想還是不要的好!
納粹帝國和日本法西斯在末日將近的時候都曾經瘋狂研究秘密武器妄圖以此改變戰場局勢,顯示了他們神經失常的頭腦和荒謬的唯武器論,以一兩件武器挽救自己失敗的宿命是絕無可能的,當年德國研制原子彈從占領下的波蘭搜刮實驗必需的純凈石墨,當地波蘭工人不知道他們要做什麽但是知道絕對不是好事,於是故意添加了一些雜質導致實驗失敗就很能說明問題。就算他們有了原子彈也無法阻止同盟國前進的腳步,而美國會給他們扔更多的原子彈。
對於其他秘密武器,盟軍在數臉上占壓倒性的優勢,即使很不現實的德軍大批新式戰機飛上天空也難以在漫天的盟軍空中力量手中奪得制空權,再說德國煉油廠多半被毀,油料不足,飛行員大批傷亡後繼無人都使依靠秘密武器取勝化為泡影。
一、飛翼機
在二戰中所出現的眾多飛翼機計劃中,Go229是最有希望成真的一種,(在《戰地1942:秘密武器》中出現過)其設計者進行過大量的飛翼機嘗試,所以Go229的設計十分成熟。飛翼機的最大的缺陷是穩定性差,要想改善就需要采用大後掠的氣動外形,同時使重心盡量靠前,而229就能滿足上述兩點。
Go229有著前衛的外形,其身上可以看到B2的身影,可當你知道這架飛機早在60年前就以成功升空,只能讓人感到震憾。值得一提的是,Go229獨特的外型和木質結構也使其具有一定的隱形特性,試飛時曾讓地面雷達失去信號。看來它還是人類航空史上歪打正著的第一架準隱形飛機。但很不幸的,或者很幸運的,納粹德國氣數將盡,有什麽也沒用了。
二、火蜥蜴
德國He162“火蜥蜴”噴氣式戰機又稱國民戰鬥機,其改良型在設計之初有幾種構型,最後敲定的還是前掠翼和方案,采用前掠翼雖也和JU287前掠翼轟炸機一樣可能是出於機體配置,卻也意想不到的得到了前掠翼所帶來的出色機動性能(前掠翼在高速下的氣動彈性發散問題在He162這種高亞音速飛機上還不明顯)。加上機體輕巧,其機動性能頗為出色。
進入1945年以後許多德國飛機制造廠都將轉產該機。國民戰鬥機的含義就是可以大量制造而且操作簡單誰都能開。有一些工廠負責總裝;一些工廠負責制造金屬結構的機身;飛機的大小零部件由德國各地的中小型機械廠制造;木質部件(機翼,垂尾)由家具制造廠制造。最終的月產量將達4000架。
飛機的重量很輕、結構簡單、尺寸較小。機身為鋼管構架,外蒙鋁皮;機翼除以55度下反的翼梢外,均為木質結構,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也為木結構;但裝備了當時罕見的彈射座椅,以避開發動機進氣口逃生;采用前三點式起落架。
1944年12月6日,原型機He126V1試飛。12月10日,在飛行表演中飛機失事,機毀人亡。該機除木結構使用的膠水質量有問題,使飛機結構脆弱外,還有以下問題:設計倉猝,發動機短艙和機身間隙狹窄,在缺乏整流的情況下,對尾部形成嚴重氣流幹擾;在高速飛行時,尾部經常出現難以捉摸的擺動;當向左急轉過載超過4G時,飛機陷入嚴重失穩狀態。所以,“火怪”名副其實,根本不可能象納粹官員想象的那樣,由“國民飛行員”駕駛。就是那些駕駛該機的老飛行員,也必需按照飛行手冊上的規定:“飛行操縱動作必需輕柔和聯貫,切忌粗暴和突然”來操縱飛機。可以想見,這樣的飛機空戰纏鬥性能一定較差。
He-162噴氣機只有兩次參戰記錄戰果有限,“辜負”了納粹帝國對它的期待。
戰後盟軍曾經在一個山洞工廠中繳獲了上千架組裝到一半的火蜥蜴,他們沒時間了,也沒有油料了。由於煉油廠大多被毀,即使是Me-262風暴鳥這樣的技術基本成熟的噴氣機也只能停在機場上等著盟軍來炸。
三、突爪鷹
1944年,為了應付日益強大的盟軍特別是蘇軍強大的裝甲洪流對德國本土的威脅,德國開始了新一代對地攻擊機的研制,明為突爪鷹的新型對地攻擊機是為了接替老舊的亨克爾Hs129攻擊機,設計思想是利用強大的火力和自身厚重的防護裝甲在低空獵殺敵軍坦克(這一點與後世A-10攻擊機的作戰設想完全一致),突爪鷹的外形也許不像其它一些德軍末日戰機那樣前衛,可卻是極為適合低空攻擊這種風險極大的任務(噴火介紹過,但是圖片不夠經典)。
突爪鷹擁有對地攻擊機必備的厚重裝甲,其擁有的“開罐”利器也十分不錯,其標準反坦克武器為Mk10330毫米長身管機炮(性能優於Me262上的MK108),也可以換裝更大的足以擊毀蘇軍新式重型坦克的50毫米以上火炮和各種反坦克火箭和炸彈,如能問世,它將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對地攻擊機(怕是沒有什麽盟軍坦克能躲過它的“鷹爪”)。
“突爪鷹”攻擊機一旦大批量投入戰場可以給予敵軍裝甲部隊尤其是蘇軍以毀滅性打擊,可是感謝上帝,那些瘋狂的納粹們沒有機會了。
請註意其雪橇型起落架,這是當年技術下告訴降落時最好的辦法,普通的輪式起落架難以適應高速降落的巨大沖擊。旁邊是那門火力恐怖的MK103機炮。
四、銀翼殺手
1944年7月5日,德國航空部向各大飛機公司發出了關於新型戰鬥機指標的226/II方案,這次竟標旨在開發出一種性能超越早期Me262的高性能噴氣戰鬥機,梅塞施米特公司拿出的竟標方案就是MeP-1101。(老天,這玩意真他媽醜!)
MeP-1101同Ta183一樣也是一架劃時代的戰機。同時代的盟軍沒有任何戰機能與其比翼,不過隨著德國的戰敗,MeP-1101和Ta183這兩種當時最為強悍的戰機都無法投入戰場,給後世的軍武迷們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同時也是人類的幸運。
五、旋翼機
“魚鷹”前世——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
迎著漫天的風沙,兩架奇怪的飛機正在眼前拔地而起。眼熟吧,不過你可別把它們當成了如今在電視上大出風頭的美國“魚鷹”V-22傾轉旋翼機。它可是真正的“魚鷹”前世——德國二戰末期開發中的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其時間比1989年首飛的“魚鷹”要早了將近45年。
德國和當年的美國一道同為現代直升機的先驅,德美兩國在二戰中都分別研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可實用直升機。不過思維超前的德國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早於1938年就開始了更新一代高性能垂直起落飛機的研制。為了同時兼有直升機的垂直升空能力和普通固定翼飛機的高速性能,德國人選擇了傾轉旋翼機這種極為前衛的理念,並據此用於開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架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
傾轉旋翼機的主要特點就是兼有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兩者的共同優點,但也正是這點,它的研發難度要大大高於直升機和普通固定翼飛機。這種飛機的機翼轉動部位結構比較覆雜,而在飛機起降的飛行狀態的轉換階段的機體控制則更不容易,今天配有先進飛控系統的V-22“魚鷹”尚且屢屢墜毀而不能大量投產,放在科技水平遠不如今天的60年前,那就更難了。所以,最多只是設想。
六、旋翼戰鬥機
二戰後期,步步挺進德國本土的盟軍漸浙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隨著戰爭的進程,納粹德國軍事科技發展之迅猛和其帝國的潰敗一樣迅速除了各種新型地面裝備,如果盟軍的推進速度能夠放慢一些,那麽也許他們能夠在德國的天空中看到一種更炫目的新型戰機,這就是納粹德國胎死腹中的福克·沃爾夫Triebfügel旋翼戰鬥機。
1944年9月,面對盟軍強大的空中優勢,第三帝國空軍的防禦作戰日益捉襟見肘,面對數量龐大的盟軍轟炸機群,德國空軍迫切需要一種飛行速度快、火力強大的新型截擊機。鑒於大多數暴露在盟軍打擊之下的德國空軍機場基本都已陷於癱瘓,因此德軍希望能夠裝備一種不需要跑道、能夠垂直起降的截擊機,旋翼機研制計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的。
福克·沃爾夫Triebfügel旋翼戰鬥機使用先進的可以在高空順利工作的沖壓發動機。沖壓噴氣發動機實質上就是一根圓柱筒,只有在空氣以很高的速度通過它時,它才能啟動成為一臺噴氣發動機。高速進入發動機的空氣起到了空氣壓縮機的作用。由於成功開發出一種長徑比為25的沖壓噴氣發動機,它可以為驅動旋翼提供合適的推力。安裝在沖壓發動機內的助推火箭的作用是把旋翼加速到馬赫0.9以便讓沖壓發動機獲得足夠的啟動速度。沖壓噴氣發動機的另一個重大優勢是可以使用質量相對低劣的燃油,而燃料短缺則是納粹德國在戰爭中面臨的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飛行時三片裝有發動機的機翼圍繞機身高速旋轉。
研制方——德國著名的福克·沃爾夫公司認為,旋翼截擊機具有以下優點:高效能和低油耗,重量輕、升限高。此外,旋翼截擊機的發動機可以利用任何可揮發的可燃性氣體或液體進行工作,而且一旦發動機出現故障,帶有助推火箭的三葉旋翼也可以保證飛機安全著陸。
Triebfügel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飛機,它的固定式機翼被三片旋翼所取代,旋翼安裝在距機頭三分之一的位置處,三片旋翼相互之間成120°布局,每片旋翼的末端裝有一臺沖壓噴氣發動機。螺旋槳的槳距可以由飛行員進行調節。在爬升階段,該機的最大速度可以達到730千米/小時,此時旋翼的旋轉速度遠遠高於飛機的前進速度。用這種方式,可以保證沖壓發動機的正常工作。飛機的飛行速度越快,旋翼的旋轉速度越慢,此時沖壓發動機的進氣速度也越接近飛機的飛行速度。
起飛時,飛機采用垂直姿態,立坐在機身後端的主起落架上,尾部四片尾翼末端各有一個較小的輔助起落架。為了讓旋翼轉動起來,首先需要點燃沖壓發動機上的三臺“沃爾特”助推火箭。當旋翼的旋轉達到足夠的速度後,沖壓發動機就能夠啟動,同時助推火箭發動機熄火。在旋翼加速旋轉的過程中,旋翼傾角保持水平,即不產生升力,隨著旋翼速度的加快,飛行員可以改變旋翼的傾角,這樣飛機就會立即獲得升力——升力一方面來自旋翼的轉動,另一方面來自沖壓發動機推力沿機身縱軸的分力。在完成爬升和改平後,飛行員應再次調整旋翼的傾角以降低其旋轉速度,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翼尖末端速度保持在1100千米/小時。當飛機達到最大設計速度後,其旋翼的轉速為220轉/分。降落時,飛行員必須在調整旋翼的同時操縱飛機俯仰,以垂直姿態下降著陸。(有多麽困難可想而知)
納粹德國沒能研制出旋翼機對盟國而言是一件幸事,否則盟國飛行員可能就必須要面對隨時隨地可能從各個角落裏騰空而起的Triebfügel,而它們攜帶的MK103/213型30機炮對任何目標都是巨大的威脅。
這種奇特武器的風洞試驗最高速度曾達到0.9馬赫,還帶有彈射座椅。但是根據物理學中陀螺的進動性,高速旋轉的物體在中心軸改變方向時在轉動面90°方向產生轉動力矩,這就意味著當飛行員操縱飛機轉向時,機頭可能會轉向一個連他自己也無法預見的方向。旋翼的尺寸和質量也會造成飛機控制的困難,也許現代計算機輔助線傳操縱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很難想像二戰時期的純機械控制系統能夠讓飛行員駕馭這種奇特的旋翼機。並且和通常的螺旋槳一樣,三片旋翼從翼根到翼尖迎角逐漸變小,上面沒有控制面,飛機由尾翼上的控制面來進行操控。對飛行員而言,從垂直飛行改為水平飛行是非常困難的,反之亦然。飛機的降落也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垂直降落幾乎就不可能,但這卻是它唯一的著陸方法。
七、火箭截擊機
馮布勞恩截擊機,全名VTO(Vertical take off垂直起飛)火箭截擊機。
該火箭截擊機外形對稱,機身如雪茄的形狀,後掠翼,單垂尾,飛行員坐在帶裝甲的增壓座艙裏。其燃料為酒精和液態氧,儲存在座艙後的油箱裏;其火箭發動機安放在機尾部。
飛機安裝了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Visol和SV-Stoff兩種燃料進行混合(兩種燃料的配比為1:3,其中SV-Stoff是Visol的氧化劑)。
飛機從它的運輸卡車上垂直發射。在發射後,飛行員將會獨立操作飛機,並將用輔助燃燒室把飛機的狀態改為平飛,進入巡航狀態。在對目標進行攻擊後,飛機將滑翔返回降落場降落。當然同樣未能投產。
八、超音速火箭動力飛機
1940年初,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eutsches Forschungsinstitutfür Segelflug,以下簡稱DFS)著手進行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達到超音速飛行。由於當時只有火箭發動機能夠提供足夠強勁的動力,為了突破音障,只有一條可行的辦法:設計在高空飛行的新型火箭動力飛機。
由於DFS228將在高空飛行,因此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