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高原的人文與戀歌(2) (2)
關燈
小
中
大
陪著我的朋友不時地指給我看。
這就是二二一廠紀念碑。高二十五米的花崗巖碑體上,是前國防部長張愛萍的題字: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碑頂是一顆銀色的圓球,那是原子彈的模型。碑體下方是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的蘑菇雲浮雕,那是升起的造型,是漫與天接的姿態。
這裏是“18甲區”,過去原子城的指揮中心。有一座很普通的三層樓,叫“將軍樓”,昔日中國核武器研究院院長李覺將軍和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彭桓武、周光召(也許還有陳妤)等一些科學家就居住和工作在這裏。
這裏是負責火工和組裝的二分廠,也叫總裝廠。有圍墻,墻上有鐵絲網,門口有哨亭,圍墻四周是瞭望角樓,半掩體的總裝車間就像綠浪中露出水面的赭色島礁,上面有鷹的窩巢。
這裏是進行無線電系統控制和鈾部件加工的一分廠;這裏是負責核物理和放射性化學試驗的七分廠;這裏是供電、供熱、供火的四分廠。這裏是三分廠,不知道過去是幹什麽的,現在已經被改造成一座鋁廠了。
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立著“退役工程竣工紀念”碑的“亞洲第一坑”,在它的下面,深深掩埋著所有的放射性汙染物:設備、工具、材料、工號、拆毀的廠房以及衣物,不是土埋,是用可以阻擋一切輻射的金屬的密封覆蓋。這項工程耗資一千多萬元,竣工以後,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等權威單位,組織了三十多位專家,按國際標準進行了嚴格測試,證明其終態安全是有保證的,完全符合退役標準。也就是說,沒有汙染了。
陪著我的朋友請我在帳篷賓館吃飯。一望無際的草原、纖塵不染的藍天、高高飛翔的雄鷹、悠然吃草的羊群,這是金銀灘的本來面貌,是和平寧靜的田園,是我們的夢。還有歌聲,藏族女歌手央金給我們唱起了《在那遙遠的地方》。我驚奇地發現,這首情歌由她那高亢尖亮的嗓音唱出來,就不僅是優美而舒展的了。我聽到了曠野裏疾風呼嘯般的愛的吶喊,聽到了放浪中寬廣無邊的憂傷,聽到了期待中的顫抖、月光下的寂寞。寂寞啊,愛情是寂寞的,原子彈是寂寞的,因為它們都在遙遠的地方。這個地方,如今雖然不時有遠道而來的參觀者,但那種天高地厚的寂寞依然是過去的模樣。
金銀灘產生了“中國最著名愛情歌曲”,也產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這莫非是天作之合?愛情和原子彈代表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兩種對抗——幹戈和玉帛、冰雪和烈火、恐怖和感動,也代表了呈現於人類的兩種生活常態:追求幸福和反對戰爭。它們都可能是悲劇,也都可能是喜劇;都可能是陽光,也都可能是陰影。它們互為因果,互為襯托,互為依存的背景。愛情因為有了原子彈,而顯得強大無比;原子彈因為有了愛情,而顯得溫柔有加。它們統一在我們的生存哲學裏,給我們壯膽,給我們許多不會驚醒的睡眠,給我們一個個氣定神閑、處之晏然的日子,使我們不再因失戀而哭泣,不再因恐怖而發抖,不再因愛情和原子彈什麽都沒有而惶惶不可終日。
和平,寧靜,給你,永遠。
就要離開金銀灘了,我又一次想起了陳妤。陳妤要是不走呢?不,她總會離去的,就像核武器總會從我們眼前消失。她去了一個更加遙遠的地方,她一去,原子城的西海鎮、情歌回蕩的金銀灘就顯得不再遙遠了。
我們在已經不再遙遠的金銀灘神往地唱著《在那遙遠的地方》,那“遙遠的地方”到底在哪裏呢?
在那遙遠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
妙音
永遠忘不了楚瑪爾河沿江央寺的印經喇嘛雲丹多吉。他說過他一輩子都在印經,在布上印,在紙上印,在羊皮樹皮上印。除了印他還雕刻。有一次他把經文刻在木質的經筒上,那經筒很大,約有十米的高度,近五米的直徑。油漆之後他和他的寺友把經筒擡進河裏,懸空安裝在水中。於是急流沖擊著經筒,經筒不停地轉啊轉,日覆一日。
經筒轉一圈,就等於念了一遍經。自然的偉力代替著人的力量,也代替著人的虔誠和執著。這一種統一是別的地方沒有的。
統一完了就是分裂。夏天,楚瑪爾河發大水,把經筒沖走了。雲丹多吉說:“水去了哪裏經筒就去了哪裏,它去了通天河你信不信?去了金沙江你信不信?去了川西川南你信不信?去了大海大洋你信不信?”我不停地點著頭。他又說:“經筒去了就不回來了你信不信?”這我就更信了。
同樣不回來的還有那雕刻的藝術,有那一往無前的癡迷所創造的信仰的文字,還有力量——那種永不覆返同時也永遠滋蔓著的力量。那是情感的力量,絕對是情感的,而不是肉體的。雲丹多吉說:“我也要去的,總有一天我也要去的,去另一個世界,在未來,在海上,在晶瑩的山上,在原野,那個碧綠連天湧的原野。”
然而,水還是水,今天減少了,明天增多了,去了的永遠去了,來了的永遠來了,長流不息。
雲丹多吉說:“我想啊,從那時起我就想,不用轉經筒行不行呢?不用把經文刻在經筒上再把它放進水裏行不行呢?因為當神靈希望經筒漂過長長的河水,漂進大海的時候,我不能每天往河裏放一只經筒哪。我要是把經文刻在水裏,每天都刻十萬八千句,等滿河滿海都是經文了,我也就可以去了。二十四臂的白瑪哈嘎拉(護法神)說:‘功德圓滿的人,你可以去了,跟著你華麗的經文,漂到海上那座光明的殿堂裏去吧。’”
老喇嘛雲丹多吉坐在河邊,從此有了對水刻藝術的幻想,而我也從此有了對水刻藝術的等待。我發現了希臘風格的菩薩,那是刻在木頭上的;我發現了大威德怖畏金剛的原初造型,那是泥雕的;我發現了一千多年前的《甘露》,那是刻在巖石上的。我還發現了刻在鋼板上的、橡皮上的、塑料上的甚至肉體上的六字真言,唯獨沒有看到水的雕刻,哪怕一筆一畫。
有時候想,雲丹多吉啊,還有我,不必幻想,也不必等待,世界上不會有水刻藝術,因為水是流動的。
又想,正因為水是流動的,才有了這幻想,這等待,才有了雲丹多吉靜默的宗教——我想象他每日坐在河邊,望枯了眼睛還要望著那水,苦思冥想。這就是生活,生活的全部,平靜而偉大的佛陀式的存在方式。雲丹多吉仿佛已經死了,他的心臟還在跳動,呼吸還是暢通無阻,就已經死了。或者說,他死了以後,心臟還會跳動,呼吸還會暢通。他的生命永遠在水邊,在水裏,在冥想中的水刻藝術裏。
我於是明白,那是一種獻身的目標,是我們稱之為理想的那種東西。那種東西因為永遠的虛無而呈現永遠的美麗。
楚瑪爾河是長江的源頭,河沿上的江央寺是宗教的一片蓮葉。它起源了人類關於水刻藝術的命題,然後動蕩在思維的空間。我發現雲丹多吉的精神已經接近人類關於生命永恒的思考極限了,那是一種多麽靜默、多麽高貴的存亡境界。
一切關於終極目標的追求,都將因為意識到水中不能刻上自己的名字而得到慰藉——既然不能刻字那就不刻了,那就變換一種存在的方式把自己溶入水裏。或者說,何妨做一股水呢?因勢而走,所有的障礙都無法阻攔,所有的窪地都能繁殖思想的魚蝦,所有的流淌即流浪、即漂泊、即無歸宿,都是我們的歸宿。
同時我發現了徒勞是什麽,那些雲丹多吉的反面都將因為明白水中不能刻上自己的名字而灰心喪氣——你不是在追求金錢美女嗎?你不是在迷戀官位聲名嗎?一切都不過是想在東逝的流水中刻上名字的舉動。太愚蠢了,能留下什麽痕跡呢?除非你來做水,你是水的一滴。而做水是有條件的——總是從上往下流,而決不是從下往上爬。這就是說,人必須占有思想的高峻、精神的高海拔,才可以得到歷史長河的容納,否則就完蛋,就是爬蟲。
我想起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去隔壁辦公室倒開水,正碰上人家在暖瓶上刻名字。朋友說:“刻名字幹嘛?誰偷你的暖瓶?偷水不就行了,有本事你在開水中刻上你的名字。”刻名字的人說:“你這不是瞎說嗎?”
這真是瞎說了,但根據我的經驗,大凡真理都是瞎說出來的。假設我們承認這只暖瓶是此人的產品,他在塑料殼上雕刻名字的舉動就有可能被認為是追名逐利。暖瓶自然會存在,可是水呢?或許早就沒有了。沒有水的暖瓶如同沒有水的河,能指望它發育出什麽來呢?雲丹多吉的幻想和我的朋友的說法,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一個是要上天堂,一個是要下地獄的,其原因在於:一個是宗教的,一個是世俗的;一個是歡欣的,一個是悲哀的;一個是靜默的,一個是嘈雜的。任何人都必須選擇其中的一項,但未必知道為什麽。
我想起雲丹多吉曾經把楚瑪爾河裏的石頭撈到岸上,刻上經文後,又把它請回河裏。有個旅游者問道:“你這是幹什麽呀?”
雲丹多吉說:“你問我還是問石頭?要是問我,我就說你問石頭;要是問石頭,石頭就會說你問喇嘛。喇嘛不問石頭,石頭不問喇嘛。所以你啊,還是問問叫你問的那個人吧。”
旅游者搖頭:聽不懂。
對沒有悟性,聽不懂的人,你還能說什麽呢?
雲丹多吉曾經對我說:“我是江央寺的喇嘛,知道江央是什麽意思嗎?就是妙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就是二二一廠紀念碑。高二十五米的花崗巖碑體上,是前國防部長張愛萍的題字: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碑頂是一顆銀色的圓球,那是原子彈的模型。碑體下方是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的蘑菇雲浮雕,那是升起的造型,是漫與天接的姿態。
這裏是“18甲區”,過去原子城的指揮中心。有一座很普通的三層樓,叫“將軍樓”,昔日中國核武器研究院院長李覺將軍和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彭桓武、周光召(也許還有陳妤)等一些科學家就居住和工作在這裏。
這裏是負責火工和組裝的二分廠,也叫總裝廠。有圍墻,墻上有鐵絲網,門口有哨亭,圍墻四周是瞭望角樓,半掩體的總裝車間就像綠浪中露出水面的赭色島礁,上面有鷹的窩巢。
這裏是進行無線電系統控制和鈾部件加工的一分廠;這裏是負責核物理和放射性化學試驗的七分廠;這裏是供電、供熱、供火的四分廠。這裏是三分廠,不知道過去是幹什麽的,現在已經被改造成一座鋁廠了。
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立著“退役工程竣工紀念”碑的“亞洲第一坑”,在它的下面,深深掩埋著所有的放射性汙染物:設備、工具、材料、工號、拆毀的廠房以及衣物,不是土埋,是用可以阻擋一切輻射的金屬的密封覆蓋。這項工程耗資一千多萬元,竣工以後,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等權威單位,組織了三十多位專家,按國際標準進行了嚴格測試,證明其終態安全是有保證的,完全符合退役標準。也就是說,沒有汙染了。
陪著我的朋友請我在帳篷賓館吃飯。一望無際的草原、纖塵不染的藍天、高高飛翔的雄鷹、悠然吃草的羊群,這是金銀灘的本來面貌,是和平寧靜的田園,是我們的夢。還有歌聲,藏族女歌手央金給我們唱起了《在那遙遠的地方》。我驚奇地發現,這首情歌由她那高亢尖亮的嗓音唱出來,就不僅是優美而舒展的了。我聽到了曠野裏疾風呼嘯般的愛的吶喊,聽到了放浪中寬廣無邊的憂傷,聽到了期待中的顫抖、月光下的寂寞。寂寞啊,愛情是寂寞的,原子彈是寂寞的,因為它們都在遙遠的地方。這個地方,如今雖然不時有遠道而來的參觀者,但那種天高地厚的寂寞依然是過去的模樣。
金銀灘產生了“中國最著名愛情歌曲”,也產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這莫非是天作之合?愛情和原子彈代表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兩種對抗——幹戈和玉帛、冰雪和烈火、恐怖和感動,也代表了呈現於人類的兩種生活常態:追求幸福和反對戰爭。它們都可能是悲劇,也都可能是喜劇;都可能是陽光,也都可能是陰影。它們互為因果,互為襯托,互為依存的背景。愛情因為有了原子彈,而顯得強大無比;原子彈因為有了愛情,而顯得溫柔有加。它們統一在我們的生存哲學裏,給我們壯膽,給我們許多不會驚醒的睡眠,給我們一個個氣定神閑、處之晏然的日子,使我們不再因失戀而哭泣,不再因恐怖而發抖,不再因愛情和原子彈什麽都沒有而惶惶不可終日。
和平,寧靜,給你,永遠。
就要離開金銀灘了,我又一次想起了陳妤。陳妤要是不走呢?不,她總會離去的,就像核武器總會從我們眼前消失。她去了一個更加遙遠的地方,她一去,原子城的西海鎮、情歌回蕩的金銀灘就顯得不再遙遠了。
我們在已經不再遙遠的金銀灘神往地唱著《在那遙遠的地方》,那“遙遠的地方”到底在哪裏呢?
在那遙遠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
妙音
永遠忘不了楚瑪爾河沿江央寺的印經喇嘛雲丹多吉。他說過他一輩子都在印經,在布上印,在紙上印,在羊皮樹皮上印。除了印他還雕刻。有一次他把經文刻在木質的經筒上,那經筒很大,約有十米的高度,近五米的直徑。油漆之後他和他的寺友把經筒擡進河裏,懸空安裝在水中。於是急流沖擊著經筒,經筒不停地轉啊轉,日覆一日。
經筒轉一圈,就等於念了一遍經。自然的偉力代替著人的力量,也代替著人的虔誠和執著。這一種統一是別的地方沒有的。
統一完了就是分裂。夏天,楚瑪爾河發大水,把經筒沖走了。雲丹多吉說:“水去了哪裏經筒就去了哪裏,它去了通天河你信不信?去了金沙江你信不信?去了川西川南你信不信?去了大海大洋你信不信?”我不停地點著頭。他又說:“經筒去了就不回來了你信不信?”這我就更信了。
同樣不回來的還有那雕刻的藝術,有那一往無前的癡迷所創造的信仰的文字,還有力量——那種永不覆返同時也永遠滋蔓著的力量。那是情感的力量,絕對是情感的,而不是肉體的。雲丹多吉說:“我也要去的,總有一天我也要去的,去另一個世界,在未來,在海上,在晶瑩的山上,在原野,那個碧綠連天湧的原野。”
然而,水還是水,今天減少了,明天增多了,去了的永遠去了,來了的永遠來了,長流不息。
雲丹多吉說:“我想啊,從那時起我就想,不用轉經筒行不行呢?不用把經文刻在經筒上再把它放進水裏行不行呢?因為當神靈希望經筒漂過長長的河水,漂進大海的時候,我不能每天往河裏放一只經筒哪。我要是把經文刻在水裏,每天都刻十萬八千句,等滿河滿海都是經文了,我也就可以去了。二十四臂的白瑪哈嘎拉(護法神)說:‘功德圓滿的人,你可以去了,跟著你華麗的經文,漂到海上那座光明的殿堂裏去吧。’”
老喇嘛雲丹多吉坐在河邊,從此有了對水刻藝術的幻想,而我也從此有了對水刻藝術的等待。我發現了希臘風格的菩薩,那是刻在木頭上的;我發現了大威德怖畏金剛的原初造型,那是泥雕的;我發現了一千多年前的《甘露》,那是刻在巖石上的。我還發現了刻在鋼板上的、橡皮上的、塑料上的甚至肉體上的六字真言,唯獨沒有看到水的雕刻,哪怕一筆一畫。
有時候想,雲丹多吉啊,還有我,不必幻想,也不必等待,世界上不會有水刻藝術,因為水是流動的。
又想,正因為水是流動的,才有了這幻想,這等待,才有了雲丹多吉靜默的宗教——我想象他每日坐在河邊,望枯了眼睛還要望著那水,苦思冥想。這就是生活,生活的全部,平靜而偉大的佛陀式的存在方式。雲丹多吉仿佛已經死了,他的心臟還在跳動,呼吸還是暢通無阻,就已經死了。或者說,他死了以後,心臟還會跳動,呼吸還會暢通。他的生命永遠在水邊,在水裏,在冥想中的水刻藝術裏。
我於是明白,那是一種獻身的目標,是我們稱之為理想的那種東西。那種東西因為永遠的虛無而呈現永遠的美麗。
楚瑪爾河是長江的源頭,河沿上的江央寺是宗教的一片蓮葉。它起源了人類關於水刻藝術的命題,然後動蕩在思維的空間。我發現雲丹多吉的精神已經接近人類關於生命永恒的思考極限了,那是一種多麽靜默、多麽高貴的存亡境界。
一切關於終極目標的追求,都將因為意識到水中不能刻上自己的名字而得到慰藉——既然不能刻字那就不刻了,那就變換一種存在的方式把自己溶入水裏。或者說,何妨做一股水呢?因勢而走,所有的障礙都無法阻攔,所有的窪地都能繁殖思想的魚蝦,所有的流淌即流浪、即漂泊、即無歸宿,都是我們的歸宿。
同時我發現了徒勞是什麽,那些雲丹多吉的反面都將因為明白水中不能刻上自己的名字而灰心喪氣——你不是在追求金錢美女嗎?你不是在迷戀官位聲名嗎?一切都不過是想在東逝的流水中刻上名字的舉動。太愚蠢了,能留下什麽痕跡呢?除非你來做水,你是水的一滴。而做水是有條件的——總是從上往下流,而決不是從下往上爬。這就是說,人必須占有思想的高峻、精神的高海拔,才可以得到歷史長河的容納,否則就完蛋,就是爬蟲。
我想起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去隔壁辦公室倒開水,正碰上人家在暖瓶上刻名字。朋友說:“刻名字幹嘛?誰偷你的暖瓶?偷水不就行了,有本事你在開水中刻上你的名字。”刻名字的人說:“你這不是瞎說嗎?”
這真是瞎說了,但根據我的經驗,大凡真理都是瞎說出來的。假設我們承認這只暖瓶是此人的產品,他在塑料殼上雕刻名字的舉動就有可能被認為是追名逐利。暖瓶自然會存在,可是水呢?或許早就沒有了。沒有水的暖瓶如同沒有水的河,能指望它發育出什麽來呢?雲丹多吉的幻想和我的朋友的說法,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一個是要上天堂,一個是要下地獄的,其原因在於:一個是宗教的,一個是世俗的;一個是歡欣的,一個是悲哀的;一個是靜默的,一個是嘈雜的。任何人都必須選擇其中的一項,但未必知道為什麽。
我想起雲丹多吉曾經把楚瑪爾河裏的石頭撈到岸上,刻上經文後,又把它請回河裏。有個旅游者問道:“你這是幹什麽呀?”
雲丹多吉說:“你問我還是問石頭?要是問我,我就說你問石頭;要是問石頭,石頭就會說你問喇嘛。喇嘛不問石頭,石頭不問喇嘛。所以你啊,還是問問叫你問的那個人吧。”
旅游者搖頭:聽不懂。
對沒有悟性,聽不懂的人,你還能說什麽呢?
雲丹多吉曾經對我說:“我是江央寺的喇嘛,知道江央是什麽意思嗎?就是妙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