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六章 高原的美麗與哀愁(3) (1)

關燈
一切都是從我們數數開始的。

青海湖——斷裂和崩潰之湖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面積為四千四百二十七平方公裏,湖面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七米,最深處三十八米。湖中有五個小島,以海心山最著名。”這是1966年4月版的《中國地圖冊》有關青海湖的介紹。

在這裏我想說的是,青海湖會不會永遠都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會不會它現在已經不是了呢?或者說,即使它現在還是老大,那也是逐漸縮小走向衰弱的老大,用不了多少年老大的地位就會拱手相讓了。誰也無法阻攔這個自然地理的悲劇按照它應有的邏輯發展下去。在令人無可奈何的趨勢中,我們看到的情形只能是青海湖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直到消失。實際上作為古大海的遺存(也有人認為是三百萬年以前,因地層斷陷產生窪地積水而形成的新構造斷陷湖泊),青海湖的歷史一直就是一個越來越小的歷史。1988年,中國學者和瑞士、澳大利亞學者合作研究青海湖古氣候特征時,在湖畔黑馬河邊一米以下的黃土層中發現了十餘件以刮削器為主的舊石器和骨器以及大量的炭渣、灰燼、貝殼,經確認這些遺物的形成年代距今有一萬一千年左右,它出現在高於青海湖現在水位一百多米的黃土階地上,說明那個時候青海湖的水位比現在至少要高出一百米。遠古的人類居住在湖邊的洞穴裏,漁獵為生,繁衍生息,不知道有沒有想到他們面對的那座大湖和人的生命一樣,也全然不是永恒的。

面積的縮小是不可扭轉了,那麽湖中的小島呢?是不是如同《中國地圖冊》介紹的那樣永遠都是“有五個小島,以海心山最著名”呢?會不會現在已經不是了呢?是的,已經不是了。其中崛起於湖西水中的鳥島早就和陸地連為一體,不再是真正的島嶼,只能算是半島,或者連半島也算不上,只能算是一片湖岬或一片灘塗了。由於湖水沈降,湖中的小島即裸出湖面的礁石漸漸多起來,甚至連湖體都分裂成了幾個以上。1985年我發表了中篇紀實小說《大湖斷裂》,虛指道德斷裂,實指湖體斷裂。當時有人公開指責我:你這是胡扯,青海湖環湖一周一千裏,這麽大的湖怎麽會斷裂?直到2001年底,才有人告訴我:你沒有胡扯,你說對了,青海湖真的斷裂了。他提供給我一條發表在2001年10月23日《京華時報》上的消息,消息說:“中國社會科學院鹽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海洲在研究青海湖衛星影像圖時驚奇地發現,舉世聞名的青海湖分離出了兩個新的子湖。”(加上原來緊貼湖東岸的尕海和耳海,現已有了四個子湖。)該消息又說:“形成子湖的原因是湖水下降,湖底逐漸裸露,加上風沙侵襲,逐年形成了一條沙堤。”其實子湖一說純屬美化,說白了就是由於生態遭到破壞,湖床凸現,青海湖從中間斷裂了,斷裂成好幾個湖了。時間終於證明:“大湖斷裂”不是虛妄之言;時間還將證明,大湖會繼續斷裂下去,斷裂成許許多多個子湖,然後飛快地消失在人類還有時間為它憑吊、為它傷逝的日子裏。

青海湖日益縮小和日益破碎的原因不外是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這樣的惡化既有天災也有人禍,更多的則是天災和人禍的聯袂——人禍誘發了天災,天災擴大了人禍,總結起來無非就是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層黑洞興風作浪,使得湖水的蒸發量與日俱增,好比有一只巨大的勺子不斷舀起湖水潑向城市和陸野,雖然是“物質不滅”,但湖水一旦潑出去就不是水而是泥、而是氣、而是廢物了。二是雪山消失,冰川退化,作為水源補給的大小近八十條河流有百分之八十已經幹涸,主要供水河布哈河、烏哈阿蘭河、沙柳河、哈裏根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馬河有的已是半枯狀態,有的經常出現季節性斷流。三是環湖草原牲畜嚴重超載,加上大面積開荒種糧種油,湖區人口不斷增加,天然灌木林遭到嚴重破壞,原始的生態蕩然無存,水土保持已是毫無可能,致使土地沙漠化的速度驚人,蔓延之勢不可遏止。鳥島四周二十年前還是一片野秀崢嶸的草場,現在已是風過沙起,黃塵一片;大湖南部靠近黃河的地段,無邊的荒漠早已經代替了無邊的草野;大湖北岸海晏沙漠的膨脹擴大更是來勢兇猛,飛來的沙山座座相連,聚浪成海。在沙漠肆無忌憚的吞噬下,浩瀚的環湖草原岌岌可危,渺茫的青海湖岌岌可危。

2002年夏天,當湖南電視臺綠色傳媒節目的制作者面對青海湖觸目驚心的生態危機而尋找歷史蹤跡的時候,有人告訴他們,你們讀一讀《環湖崩潰》吧,那上面早就預言了青海湖的今天。幾乎在同時,作家陳士濂撰文指出:“提到青海湖,《環湖崩潰》絕不能忽略。這部展示荒原人性的作品既是寓言,也是預言,它以振聾發聵之稀聲,向世人提出了警策。”《西海都市報》記者祁永年在該報發表《拯救青海湖》一文,文章第二節的小標題便是“環湖崩潰”。他寫道:“《環湖崩潰》十七年前問世後,許多人認為它近似寓言,但這種寓言如今被現實地擺在了人們面前。生態危機是青海湖不能回避的現實。”

198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環湖崩潰》是我以青海湖為依托憂患人與自然關系的一部作品,我在這裏提到它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麽了不起,而是這部作品的確已經和青海湖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那些破壞過青海湖生態環境的人,同時也參與了對這部作品的指責。他們說它“歪曲了歷史,侮辱了草原”,“誇大汙點,聳人聽聞,看不到美好,悲觀主義”等等。遺憾的是,僅僅過了不到二十年,這部作品所依據的破壞生態的事實已經十幾倍、幾十倍地擴大了,環境的“崩潰”在我們極不情願的時候成了現實的一部分。而《環湖崩潰》只不過是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青海湖走向衰弱的歷史,看到了真實的穿透力竟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多少年以後,我們還會感到它那刺人心肺的鋒芒。青海湖以及遼闊的環湖草原的人為破壞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就開始了,草原退化、荒漠增加、河流枯竭、水位下降等問題,只不過是一個日甚一日的發展過程,它的結果必將是大湖的幹涸和物種的滅絕。已經不會太遙遠了,我們將站在卵石累累的老湖底,無可奈何地說一聲:永別了,青海湖。

同時永別的自然還有湖中的湟魚。湟魚學名叫裸鯉,是著名的高原冷水魚種。由於水體的寒冷、缺氧和高濃度的鹽堿,以及幾乎沒有藻類植物作為餌料,湟魚全靠水本身的營養維持生命,湟魚生長的速度非常緩慢,差不多十年才能長一斤,一年只能長一兩。過去,居住在環湖地區的游牧民是從來不驚擾魚類的,甚至為了防止進入河中產卵的湟魚被馬踩死,過河時總是彎腰用鞭子輕輕抽打水面。但是後來,從1980年開始,湟魚資源慘遭破壞的警報就頻頻傳來:魚越打越少,越打越小,漁政人員遭毆,湟魚面臨洗劫。洗劫湟魚的不光有本地的農民,還有成千上萬來自四川、河南等地的偷捕者,他們使用嚴令禁止的底拖網進行鐵壁合圍似的掃蕩,不管大魚還是小魚,幾萬斤幾萬斤地往外倒賣。湟魚每年夏天都會進入河道在淡水中產卵,產卵時節,布哈河、沙柳河、哈爾蓋河、泉吉河、黑馬河等主要河流都會聚集大量的親魚。偷捕者就在這個時候下網,一網就是上千斤。中國人最氣惱的就是聽人家罵他們斷子絕孫,可是他們幹的卻盡是讓人家斷子絕孫的事兒。有些人做得更絕,他們在河的上游攔河造壩,致使下游枯竭,半米厚的死魚鋪滿了長達十多公裏的河道。我看到和聽到如此悲慘的情形,每每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些人怎麽這麽壞啊,這麽壞的人怎麽不遭報應呢?大概是時候沒到吧。

青海湖是國際七大濕地保護區之一,是鳥的天堂,有魚鷗、鸕鶿、斑頭雁、棕頭鷗等等,它們多數是候鳥,是來青海湖畔生兒育女的。可是現在湖裏的魚越來越少,大鳥的肚子都吃不飽,怎麽還能拉扯兒女呢?鳥類正在逐年減少,本來以青海湖為落腳點的候鳥很多都已經飛到更加遙遠高曠的藏北湖泊中去了。這樣的情況如果再逆轉下去,過不了多久,著名的鳥島(如前所說它已是一片湖岬或一片灘塗)就會因為荒無鳥跡而成為一個歷史的名詞,成為一種寫進書本或講給孩子們聽的老一代的記憶。

但是且慢,要是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人類的記憶裏伴隨著“青海湖”和“鳥島”也會有“罪惡”這個詞匯——是誰的罪惡造成了如此敗壞的後果呢?是人的。是哪一些人的?是那些缺乏自然良知的人的,是直接參與了破壞和決策了破壞的人的——他們是災魔之源,是罪惡的邪祟瘟疫,是人類的記憶裏那被詛咒、被鄙視、被同仇敵愾的一部分。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心臟”。青藏高原的“心臟”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害,而我們能做的,也僅僅是期待——我們期待著手術,期待著成功,期待著恢覆。手術的時候,或者即將手術的時候,或者手術即將失敗(這或許是一個誰也無法挽回的必然)的時候,我什麽也不想說,只想說說青海湖的名稱,只想在她去世之前提醒大家牢牢記住:她的名字曾經是一個象征,是一個美麗的夢想,是歷史上所有伴它為生的人的神聖的心念,是自然最富魅力的呈現。

青海湖原來叫青海。因為青海的存在,才有了“青海省”這個名字,也就是說,“青海省”是由“青海”派生出來的。派生出“青海省”(1928年)以後,為了和“青海”有所區別,就在“青海”後面加了一個“湖”字,變成了“青海省的湖”,這就好比兒子起了一個和老子同樣的名字,為了和自己不重樣,硬是改變了老子的名字——我們人類做事,總是有些蠻不講理的。青海在古代,還有另外一些稱呼:漢代人稱為“西海”,即西方之海的意思;又稱為“仙海”,《漢書·地理志》上說“金都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仙海”,有仙海必有仙山,“海心山”就成了“仙山”。古羌人則稱青海為“卑禾羌海”;鮮卑族遷居此地後又稱其為“鮮水海”。藏文史料稱之為“措溫布”或“安木多”,都是“青色的湖”的意思。神話中又把它稱為“赤秀潔莫”,意思是這片泱泱水域是女神王發怒,讓泉水從大地中湧出,淹沒了萬戶人家以後才形成的;簡潔地說,就是“萬戶消失於女神王之水”。唐代藏文史料還曾把環湖草原稱之為“域紮西雅莫”,意思是“吉祥的盛夏草原”。元代蒙古人進入青藏高原後,又稱為“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

青色的湖,怎麽就不能是永恒的湖呢?

可可西裏——哭泣中的美麗少女

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行政區劃,加上界限的模糊不清,我們暫時還無法準確地說出它的面積,通常被人們應用的“八萬三千平方公裏”是一個比較隨意的並不確切的數字。一般來說,它是以可可西裏山為中心的一片由高山和丘陵、臺地和平原、河谷和盆地組成的荒原,這片荒原向北延伸到昆侖山,向南延伸到唐古拉山,向東延伸到通天河流域,向西越過青海省界延伸到西藏的雙湖一線,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廣東省的面積,平均海拔在五千米左右,最高峰為北緣昆侖山的布喀達阪峰,海拔六千八百六十米,最低點在庫賽湖以北昆侖山博卡雷克塔格山腳下的紅水河一帶,海拔四千二百米。

在概念上,多數人至今還以為可可西裏是中國最大的無人區,因為他們沒有把那些長年累月深入荒原腹地偷獵野生動物的人算作人,其實他們也是人,而且是一些異常強悍霸道的人。有了這些偷獵者之後,就有了一年四季守望在烈風酷寒中的反偷獵人士,再加上淘金人的大批湧入,加上旅游、探險以及科學考察,可可西裏在整體上已經不是一片無人區了,它只是局部無人,只是還沒有形成城鎮和村落,只是來這裏的人沒有打算天長日久地待下去罷了。在青藏高原,沒有固定居民的地方多了,但被稱做“無人區”的就只有可可西裏和緊連著可可西裏的藏北高原。現在,這兩個地方都已經絡繹不絕地有了人的蹤跡,而且是帶來了汙染和破壞了環境的人群以及人類社會的蹤跡,“無人區”的叫法是不是已經名不副實了呢?

照我的想法,當然還是“無人區”好,還是名副其實的“無人區”更適合人類和地球的需要。可可西裏是一個高寒貧瘠的地方,生長著薄薄的一層高山冰緣植被,這些植被短命矮小,貼地匍匐,可憐可疼,僅能滿足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和野牦牛等野生動物的食用需要,根本就經不起人的踐踏和鏟挖,“無人區”也就等於是自然保護區,是動物和植物借以休養生息的避難所。有人曾經問我,既然可可西裏如此貧瘠,野生動物為什麽要選擇它作為棲居之地呢?我說那不是動物的選擇,而是人類的逼迫。人類一步一步地侵占了所有適合生存的地方,侵占了野生動物的家園,野生動物只好一步一步地撤退,最後聚集在了人類暫時還無力占領或無力長久居住的可可西裏。這就是說,可可西裏是野生動物的最後一塊領地,是躲避人類追殺的唯一堡壘,它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不,不是天堂!哪有如此荒寒、如此缺氧、如此短吃短喝的天堂?要是人類的威逼稍有松懈,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和野牦牛一定還會回到原來那些水草豐美的地方。

令人憤怒而難解的是,就連如此貧瘠的最後一塊領地,人類也不打算讓給野生動物,掠奪家園和槍殺生靈的事件屢屢發生,幾乎成了一股惡潮,一浪高過一浪地湧向那片恒久的寂地無邊的高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可可西裏的藏羚羊數量在一百三十萬只以上;六十年代初饑荒襲遍全國,人們成群結隊荷槍實彈地走進了可可西裏,野生動物的家園成了解決人類饑荒的肉食品出產基地,藏羚羊的數量驟然減少到七十萬只以下;以後又有了回升,到了八十年代初,就又是百萬藏羚羊悠然棲居、漫步草野的景象了。但是對藏羚羊來說,這是最後的輝煌,是晚霞燃燒的時刻。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為一個轉捩點,是可可西裏走向嘈雜和破敗的濫觴。在這個轉捩點上,人類開始顯露了自己貪婪的本性,野生動物開始走向了滅絕的境地。先是湧入可可西裏的十萬淘金人為了解決食物而大開殺戒,接著就開始了以牟取暴利為目的取皮棄肉的大規模武裝圍獵。以此為開端,對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和野牦牛等野生動物的大肆屠殺就愈演愈烈,再也沒有停止過。藏羚羊生活在高海拔地帶,極度的寒冷使它們進化出了一身厚密的絨毛,這種絨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動物絨毛,一公斤生絨的國際市場價為兩千美元,是名副其實的“軟黃金”。用它制作的“沙圖什”披肩更是貴中之貴,一條長兩米,寬一點五米,重一百克,輕柔到可以從一只戒指中穿過去的披肩,市場售價竟是三萬到四萬美元。據了解,境外制造“沙圖什”披肩的全部原料,都來自中國的青藏高原。人類真是瘋了!消受“沙圖什”的歐洲人真是瘋了!人類的瘋狂奢靡和暴利引誘導致了藏羚羊絨的瘋狂走私,更導致了對藏羚羊的瘋狂追殺。追殺連年累月,不間斷地持續到了今天。今天的可可西裏,已經看不到大片的藏羚羊群了,偶爾看到三只五只,也是稍縱即逝。據一位參加過反偷獵槍戰的森林警察說,現在可可西裏的藏羚羊不會超過兩萬只,整個青藏高原的藏羚羊也不會超過三萬只。從一百三十多萬到不足三萬,一眨眼的工夫,我們就如此徹底地毀滅了一個龐大的物種群落,真是魔面自畫,鬼相己成!人類的形象就這樣被人類自己塑造著,定格在了高天大地之間,定格在了驚恐萬狀的野生動物眼裏。

“可可西裏”是蒙古人起的名字,意思是美麗的少女。當美麗的少女已經不再美麗,當血雨腥風已是原野的風景,當我們鐘愛的姑娘屢屢被強盜蹂躪,我們深藏內心的除了同情和哭泣,就只有憤怒了。

1994年,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西部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人索南達傑在可可西裏太陽湖地區,一次就查獲藏羚羊皮一千三百餘張。不幸的是,在押解幾個偷獵者走出可可西裏的路上,這位反偷獵英雄突然遭到了偷獵者的頑固抵抗,一時間,那種只有在美國西部電影中才能看到的激烈的槍戰出現在了可可西裏的太陽湖畔,瞄準過藏羚羊的半自動步槍這次瞄準了索南達傑。索南達傑轟然倒地,整個青藏高原都為之欻拉拉顫抖了。索南達傑被槍殺後,我曾專程去那片荒原采訪並憑吊這位了不起的反偷獵英雄,我看到被繳獲的贓物——數千張藏羚羊皮和數千只藏羚羊角悲慘地堆積在原野上,風沙號叫著,天地之間塞滿了淒哀。我好像聽到了不甘消逝的蹄音依然在天邊流淌,聽到轟隆隆的奔逃聲突然變成了反抗人類屠殺的沖天吶喊。後來我又關註過一個叫楊欣的成都漢子為籌資建造長江源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而東奔西走。奔走是艱辛的,直到焦頭爛額,直到痛哭流涕。這情狀證明了社會乃至人類在愛護地球、保護家園方面的遲鈍和吝嗇。人們一次次怠慢了楊欣,怠慢了野生動物最後的棲息地青藏高原的可可西裏,怠慢了瀕臨滅絕的數十種野生動物,這是人類的恥辱,是我們尚不見流血的自戕。而楊欣——請允許我誠實地讚美一個精神同道——是不願自戕的先鋒,是二十世紀最有感染力的覺悟者,是用自己的生命撫平地球傷口的保護神。

楊欣的奔走呼號終於有了回報,全世界都知道可可西裏荒原建起了第一座和偷獵者決一死戰的堡壘。當1998年8月19日保護站附屬設施工程竣工時,大學生志願者趙昕和索南達傑的繼任者我國第一支武裝反偷獵隊伍——野牦牛隊的領導人紮巴多傑共同升起了國旗。這是第一面在青藏高原為著野生動物而升起的旗幟,招展的時候連藏羚羊也流淚了。遺憾的是,僅僅過了兩個多月,1998年11月8日,索南達傑的繼任者(也是索南達傑的妹夫)紮巴多傑就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自殺發生了,搞不清原因的自殺讓所有知道他的人都驚呆了。不少媒體以“可可西裏痛失保護神”、“可可西裏守望之星殞落”為標題報道了這個不幸的消息。

不要去追究自殺的原因了吧,因為任何原因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在那片荒寂之極的地方,任何一個為保護野生動物鞠躬盡瘁的人,即使是自殺,他生前也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罕有的勇士。因此我們仍然要表達我們全部的痛惜,然後追問一句:誰是繼任者?我們早就說過了:獻身於自然的人永遠是最高尚的人。但我們,我們的大多數,誰又會為了這種高尚而舍棄那些早已經習慣了的生活追求——不吃野生動物的肉,不穿野生動物的皮,不用野生動物的頭角骨骼做器皿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這樣做的,我只知道我自己:當全社會都有了平等對待野生動物的友善意識,當我們的世俗生活裏滲透了綠色和平的汁液,假如我是偷獵者,我就會自殺。是的,應該自殺的不是保護神,而是偷獵者。因此我在這裏呼喚人類的良知,呼喚偷獵者的良知,呼喚我們的家園裏那些失道者亦即地球的敵人的良知。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人人都可能是生態家園的失道者——1985年夏天,為了采訪淘金人,我曾經到達過可可西裏仙女湖一帶,方圓六七平方公裏的湖水是清澈的,透過數米深的水還能看到湖底的石影;後來,沒過幾年就不行了,我從朋友處得知,那兒的水已經成了喝了就拉肚子的臟水,那兒的水面上漂著令人惡心的垃圾,那兒——曾是仙女沐浴過的地方——已是地不靈人不潔了。清波沒有,倒影沒有,秀色沒有,湖韻沒有,好的都沒有了,只有壞的,那就是垃圾,是不堪入目的汙染以及隔著十裏八裏都能嗅到的膿臭。膿臭的制造者有淘金人,有旅行者,有記者,有科學考察人員,還有過路的司機和一些閑雜人等。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偷獵者,他們在湖邊剝取了成千上萬只藏羚羊的皮毛,羊血染紅了湖水,湖水變成了羊血,一湖羊的血。

我聽說有這樣一則寓言:可可西裏除了動物就是神祇,一旦有人闖入,動物們就奔走相告“魔鬼來了,魔鬼來了”。這時,它們或者被神祇解救,或者斃命於魔鬼的殘害之下。但不管是被解救的,還是被殘害的,它們都會牢牢記住魔鬼的容貌,它們的靈魂總有一天都會按照它們記住的容貌變化成魔鬼也就是人的形象。那些槍殺過藏羚羊的人們,當你們在這個世界上看到一個容貌酷似你或近似你的人時,你一定要小心,那不是凡胎所生,那是幻化而來,那就是被你殘害過的藏羚羊,他如今已經變成了另一個你自己。他和你照面和你擦肩而過的目的,就是要搞瞎你曾經瞄準過藏羚羊的眼睛,或者給你傳染上某種疾病——也許是SARS,也許是禽流感。我還聽說有一只藏羚羊在被追殺而無可脫逃的時候跪在了偷獵者面前,前肢合十,流淚作揖。難道我們就不能暫且相信靈魂的存在,認為那是索南達傑或紮巴多傑附麗在了藏羚羊身上嗎?這是英靈的乞求,是自然對人類的乞求,是可可西裏對一切施虐者和強暴者的乞求。

一切保護自然的行動,都是替天行道;一切破壞自然的行動,都是逆天行事。而逆天行事的另一層意義是:自取敗亡。

秋風秋雨中的孟達林

1983年秋天,在參與了孟達自然保護區的首次考察後,我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並且發表在當時的報紙上:

在天池邊的護林房裏住了一宿,我和孟達林一起醒來,首先看到的是緋色胭雲籠罩下的天池。天池,孟達一絕,面積三百多畝,最深處二十多米,水色溶溶,波光漾漾,四周樹高林密,重巒疊嶂,萬頃蒼翠,如海奔流。我用天池清涼的水洗臉漱口,燒水煮飯,飯罷,擡頭一看,中天雲翳正在悠悠北去,天就要放晴了。林業專家高志揚欣喜地對我說:“走嘍,去天池自然大壩。”

路上,高志揚告訴我,孟達處於甘肅和青海交界的青海境內,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銜接地帶。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濕潤,四周聳起的積石群峰猶如屏障,阻止和減弱了來自高原內部幹燥的冷氣流,植物豐富蕪雜,兼有亞熱帶和亞寒帶原始森林和次生林的特征,這對於研究古青藏高原的植被狀況,研究遼東櫟、華山松、臺灣檜以及珍珠梅、木姜子、文冠果等溫帶植物被歷史遺留在高寒帶的奧秘,研究雲杉林和樺樹林罕見的自然更新能力,研究孟達林區生態環境的奇特和優越,研究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態特征以及歷史的成因,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因為孟達集中了長江流域、秦嶺山脈、華北平原、長白山區的許多植物,這裏也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生物學教學基地。孟達自然保護區的面積不到青海省總面積的三萬分之一,卻生長著約占全省四分之一的植物種,按科系算則約占全省種子植物的百分之八。就現在掌握的情況看,孟達自然保護區共有種子植物九十科,三百零二屬,五百三十七種。其中廣布於世界的有四十二屬,分布在亞熱帶的有九屬,生長在東亞的有二十一屬,故鄉在溫帶的有兩百多屬,中國特有的有九屬,而其中的五十餘種是青藏高原其他林區未發現過的新分布種。

沿小溪而上,聽清風爬過樹隙草尖的腳步聲。那蒼翠的雲杉、灑金的花楸、焰火般聳動的山裏紅、淺碧悠悠的刺五加、雋秀素潔的血滿草花、逸氣橫生的藤山柳,一切都在風中起舞。高志揚說,在孟達,植物學家可以采摘到珍貴的標本,攝影愛好者可以尋找到迷人的風光,探險者可以在攀登“拔斷筋”(天池邊一座陡峭的山峰)的過程中領略風險之美,游客們可以觀景休假可以品嘗野獼猴桃、野草莓、野葡萄、野沙棗,李時珍的子孫們可以看到三七、黨參、鬼臼、貝母、七葉一枝花等多種藥材——孟達林區的藥用植物繁雜,多數還沒有采集到標本,如果有人肯投資,在這裏建立一個植物藥培植和引種實驗地肯定是大有潛力的。

我們停下來。高志揚說:“這就是天池自然大壩,也叫竹子坪,這裏的竹子叫華稭竹,整個青藏高原唯獨孟達才有,是熊貓最愛吃的食物。熊貓是中國特有的,華稭竹也是中國特有的。”我看到亭亭而立的華稭竹如同風中仙女,紫紅的葉鞘,鮮嫩的竹枝,叢叢相連,浩浩漫漫地延展開去。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鳥兒在竹林上空飛來飛去,見了我們也不害怕,不時地落在我們眼前身後。我們穿過仙女侍立的竹叢,沿著天池邊的小路往裏走,涉過了清泉河,賞過了孟達人字瀑,鉆過了一片灌木林,最後登上幽邃的天池北峰。放眼望去,但見遙遠的黃河如同一縷飄帶纏繞在地涯天際處;飄帶連接著一片如山如堡的黑森林,那是寬闊的塞滿了蔥蘢的孟達第一溝的溝口。高志揚說:“溝中有紅樺、白樺、紫樺、雲杉、白臘木、雨燕、杜鵑、斑鳩、野雉、灰鷺、藍馬雞……”正說著,什麽東西一閃而過,他叫起來:“看,是林麝,還有巖羊,看見了吧,就在山崖上。”

…………

那一次,我在秋天的孟達林裏待了一個星期,愜意得我都不想回城市了。孟達林給我的印象如同仙境,仙境給我的印象就是孟達林。在我不得不離開的時候,我發誓我一定還要來這裏,多住些日子,多見識一些稀奇的植物和動物,多有一些在清涼的森林浴中淘洗凈化汙濁身心的幸福感。

一晃就是八年。八年以後,我才有機會再一次走向孟達林。

也是秋天,細雨霏霏,如絲如縷。上午十一點,我和省林業局的李工程師坐著一輛順路的大卡車,從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縣城出發,沿黃河迤儷而行。一路上,經過了“野狐跳”(黃河兩岸峭壁相向,間隔僅有丈餘,野狐一躍可過)、“駱駝礁”(黃河中形似駱駝的赭色礁石)、“河心牛”(河中牛形的山)、“鎖通關”(黃河穿越積石峽時的一大險關),憑吊了“禹王石”(大禹治水,始於積石,偌大一塊古老的花崗閃長巖便是他休息打盹的靠背石)、“經書洞”(古代有高僧在此譯經修行)、“馬耳坡”(相傳炎黃之爭時,黃帝揮劍斬斷了炎帝坐騎的耳朵,耳朵落在此地變成了一座巨大的耳形山)。傍晚,我們告辭了大卡車,登上徒有虛名的油松坡,借宿在離林場不遠的一個叫塔撒坡的撒拉族小村莊裏,接觸到一些參與過守護孟達林的撒拉族村民,聽他們說起一個叫韓得明的老護林員,感嘆不已,直到深夜。

第二天我們冒雨登山,前往孟達天池。步仄徑,臨清流,頭頂煙霧飛走,身旁歪松夾道,禿山疊疊,枯葉層層,殘樹陣陣,壞木紛紛,真正是“閣道崚嶒,似我回腸恨怎平”。傷逝抑郁的時候,猛然間我問自己:我是來幹什麽的?我不是來尋找七彩的杜鵑林那令人迷醉的景觀的,不是來領略青杄樹那九次遭到斷頭伐而依然不屈地再生出十六個分枝的頑強風采的,不是來欣賞被慈禧太後加封過的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