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雲: (1)
關燈
小
中
大
聞道蕭郎愛細腰,齊娘薛姊顫聲嬌。自憐不及□□鷺,猶伴行人宿麗譙。
歇罷,立近幾旁,含□□發。士人取筆濡朱,戲書其頰。女大驚,失聲而走,遂不覆至。
次日,以狀告村人。令窮其跡。遍索廟中。見殿角一敗鼓朱書宛然,遂破之,得血數升及人骨若幹。魅遂絕。
譯:
常德有一位讀書人,從雲南滇中回來。一個仆人挑著擔子跟隨。一日傍晚,沒趕上旅店,路過一小村,向村人借宿。村人說:“這裏沒有其他可供客人住宿的地方,惟一有座古廟,但經常有妖怪殺人,實在不敢讓客人過夜。”讀書人思量,此時太陽已經下山而距離最近的市鎮還有很遠,不得已,只好說:“我不怕。”向村人討借一張幾案、一只油燈,準備坐上一夜。村人將兩樣東西都借給了他。讀書人進入廟中,找了一間空屋安頓下來,讓仆人睡在耳房裏。於是就點燈讀書,並從行李篋中取出紅色的筆硯,放在幾案上。排除雜念靜下心來,等待變故出現。
二更之後,仆人已熟睡。有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女子,年齡大約十□□歲,步履輕盈地走過來,望著讀書人微笑。讀書人估計這就是妖魅,根本不去理睬。女子久立不去,並唱道:
“昔伴笙歌隊,今居土木旁。銅丸埋漢殿,誰是定陶王。”
高低起伏時斷時續,歌聲音律十分優美。一曲唱完,笑道:“郎君理解了嗎?”讀書人回答說搞不懂。女子於是又稍稍靠近些,說:“我還有新歌,能讓我獻給君子嗎?”讀書人說:“盡管唱。”女子就甩動袖子提起衣裳,側身斜向,輕聲低吟。弄姿作態,纏纏綿綿,花樣百出。
她唱的第一首內容是:白月塵生暗鐵星,漆床孤臥夜冥冥。都曇答臘無消息,腸斷花奴空淚零。
第二首是:聞道蕭郎愛細腰,齊娘薛姊顫聲嬌。自憐不及□□鷺,猶伴行人宿麗譙。
唱完,慢慢移到幾案邊,面目含情,將要有所動作。讀書人拿起毛筆,飽蘸紅墨,像開玩笑似的在女子臉頰上寫起字來。女子驚慌失措,下意識地叫喊著逃走了,此後沒再出現。
第二天,讀書人將夜來的情況講給村人聽,讓村人仔細查找蹤跡。搜遍整座破廟,見到殿角有一只破鼓,上面紅色的字跡清清楚楚,於是將它打碎,裏面有血數升以及人骨若幹塊。妖魅也從此絕跡。
☆、牛豕瘟鬼
原文:
餘年十六讀書塗坊村,距家三裏許。師松巖先生,族叔也。
族祖某招之飲酒,席散已二更矣。時孟秋既望,月明如洗。
先生愛其涼景,因獨步來塾。遙見田畔一黑團,如氣球而大,以為荊叢。行漸近,隔丈許,覺其物左右轉動,促視之,遂旋滾入林箐中而滅。先生至塾,為諸人述其狀,莫知何物也。
數日後,聞附林小村牛豕瘟死殆盡,得非此物為之歟?
譯:
我十六歲那年在塗坊村讀書,離家大約三裏地。我的老師松巖先生,是我本族的叔叔。
一位本族的叔公約老師去喝酒,散席時已經二更天了。那天是農歷七月十六,月明如洗。
老師很喜歡這種清涼的夜景,於是獨步回學館。半路上遙遙望見田邊有一團黑色的東西,像氣球但更大一些,以為是一叢荊棘而已。逐漸走近,到了相距丈把遠時,發覺那個東西在左右轉動,湊近去看,這個東西卻旋轉著滾進了雜樹林子不見了。先生回到學館,向大家講述那個東西的樣子,沒有人知道是什麽。
幾天後,聽說挨著那片雜樹林子旁邊的小村裏,牛和豬突然發瘟都死光了,該不是這個東西幹的吧?
☆、雪媒
原文:
康熙己醜冬,祟仁有兩姓同日娶婦者。一富室賈姓,一士族謝姓。新婦一姓王,名翠芳,一姓吳。吳貧而王富。兩家香車遇於陌上。時彤雲布空,飛霰如掌,郊原溪谷之間,一望皎然,幾不辨途徑。車上各飾彩繒,覆以油幕,積雪封之一二寸,絢爛略相似。同行二三裏,共憩於野亭。輿夫媵仆輩,體寒欲僵,共拾枯薪,爇火亭中。久之而雪愈甚,恐日暮途遠,各擁香車分道而去。
是夜,翠芳將寢,環視室內,奩具甚薄,且非己物,疑婿家質而易之。怪嘆不能忍,乃問婿:“吾紫檀鏡臺安在?可令婢將來,為我卸妝也。”婿笑曰:“卿家未有此物來,今從何處覓?”翠芳曰:“賈郎何必相誑。”婿又笑曰:“吾真郎,非假郎也。”翠芳曰:“謂郎姓賈耳。”婿曰:“某姓謝。”翠芳聞言大駭,乃啼呼“賊徒賣我”。婿大驚,不知所措。家人盡集問故,翠芳唯啼呼不止。謝母怒叱曰:“家本儒素,誰會作賊?汝父母厭我貧薄,教汝作此伎倆耶?誰能畏汝?”翠芳曰:“吾聞汝家本姓賈,今姓謝,何也?”母曰:“拙婢!豈有臨婚而易姓者乎?然則汝家亦不姓吳乎?”翠芳悟曰:“我知之矣,汝婦自姓吳,吾自姓王。吾來時,途次遇一嫁娘,同避雪亭下。微聞旁人言此婦吳氏,其婿家吾亦聞之,不能記憶,殆汝家婦也。而吾乃賈氏之婦。雪甚寒極,兩家車從倉卒而行,其必兩誤而互易之矣。速使人覘於賈氏,當得其故。”
眾鹹以為然。而賈氏相距三十裏,使者明日乃達,則延陵季女,已共賈大夫射雉如臯矣。蓋吳女凝視妝奩,略聞姓氏,亦頗知有誤,而心艷其富,姑冒昧以從之。至是知之,徉為怨怒,而盆水之覆,已不可收。即賈氏之子,亦不欲其別抱琵琶也。使者反報,翠芳欲自盡。或勸之曰:“王謝之婚,本由天定。殆姻緣簿上,偶爾錯註,合有此顛倒。今賈氏已婚於吳,則阿卿自宜歸謝,尚何負哉?”翠芳不可。謝氏乃馳介詣王公,告以故。王公深異曰:“非偶然也。”即遣媒者來告:“願為秦晉。”翠芳以父母之命,乃始拜見姑嫜,同牢合巹,成夫婦之禮。
厥後賈氏陵替,吳女憤恚而卒;謝氏子補諸生,終身伉儷,兒女成行,而翠芳以順婦稱焉。
是事也,時人謂之雪媒。
非非子曰:餘觀於畫屏紅葉之事,未嘗不嘆,曰:巧哉天道,不意幻化滕六,直解作冰人也。夫男女之道,納果為定,直於親迎之日而交臂易之,可不謂奇妙者乎!然君子於此覘世態矣。
譯:
康熙四十八年冬,江西祟仁有兩家同一天娶媳婦。一家是有錢人姓賈,另一家是讀書人姓謝。新娘子一個姓王,名翠芳,一個姓吳。吳家窮而王家富。兩家迎親的香車在路上會合。當時正值彤雲密空,漫天飛雪,原野河谷之間,一片茫然,幾乎分不清路徑。兩個香車上本來各有彩綢裝飾,並覆蓋著防雨的油布,現在又加上一兩寸厚的積雪,斑駁陸離的外觀極為相似。兩夥迎親隊伍同行了二三裏後,一起在路邊的亭子裏稍作休息以等待雪下小了再走。車夫及隨嫁女子仆傭一幹人等,個個都快要被凍僵了,大家撿來柴禾,在亭子裏燒火取暖。等了好長時間而雪越下越大,眼看時間不早而路途不近,就各自擁簇著香車,分道啟程。
當天夜裏,翠芳準備上床睡覺,回頭看了看臥室擺放的梳妝用品等物件,發現非常簡單粗陋,都不是自家陪嫁過來的東西,懷疑是被婆家賣掉換成了便宜貨。感到莫名其妙又無法忍受,就問新郎:“我的紫檀鏡臺在哪裏?讓婢女拿來,給我卸妝。”新郎笑著說:“你家沒有帶這個東西過來,現在去哪兒找?”翠芳說:“賈郎何必騙我。”新郎又笑道:“我是真郎,不是假郎。”翠芳說:“我是說郎君你姓賈。”新郎說:“我姓謝。”翠芳聽後大驚,哭叫道“賊徒出賣了我!”新郎也大驚,不知所措。家人都圍上來詢問緣故,翠芳只是哭罵不止。婆婆謝母被惹火了,怒道:“我家本是書香門第,誰會作賊?你父母嫌棄我家窮,才教你弄出這些花樣的嗎?誰還怕了你不成?”翠芳說:“我知道你家本姓賈,而今又姓謝,這怎麽說呢?”婆婆說:“笨丫頭!哪有臨到娶媳婦時改姓的?如此說來你們家也不姓吳了嗎?”翠芳一下明白了,說:“我知道了,你家的媳婦應該是姓吳的,我可是姓王。我來時,路上遇到另一個嫁娘,一同在亭下避雪。似乎聽旁人說到那個新娘姓吳,她婆家的情況我也聽他們說到過,但記不住了,大概她才是你家媳婦。而我卻是賈家的媳婦。當時雪很大又非常冷,兩個香車的從人倉卒啟程,肯定是兩邊都搞錯才被互換了。快派人到賈家看看,必定能搞清其中緣故的。”
大家都認為她說的有道理。由於賈家離這裏有三十裏路程,派去的人第二天才趕到,則是“延陵季女,已共賈大夫射雉如臯矣。(譯者註:這句話隱喻他們已經成為事實夫妻。典出《左傳昭公二八年》: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禦以如臯,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原來,吳姓新娘看見梳妝盒不是自己的,也在路上聽到過關於另一對新人姓氏方面的說法,已經明白其中的誤會,而心下裏貪圖這家人的富貴,姑且冒昧地以錯就錯。到謝家來人說明了情況這會兒,才假裝埋怨、憤怒,而潑出去的水,已經收不回來了。就是那賈家的兒子,也不想再換另一個新娘。聽了謝家派去的人回報了實情,翠芳要尋短見。有人勸她說:“王謝兩家的婚姻,本由天定。必定是那姻緣簿上,偶爾錯註了,才會發生這種顛倒的現象。現如今賈家已娶了吳家媳婦,那你自應歸於謝家,哪存在誰辜負誰呢?”翠芳仍然不答應。謝家於是速遣人去見王翠芳的父親,說明情況以及想法。王公深感奇異,說:“這絕非偶然的。”就遣媒人來謝家回覆說:“願為秦晉之好。”翠芳因遵父母之命,這才拜見公婆,舉行儀式,完成夫婦之禮。
後來,賈家衰敗,吳氏女在幽怨中早逝;而謝家兒子考取秀才成為公立學校的生員,夫妻終身恩愛,子女繁盛,翠芳則以“順婦”的名譽被廣為稱讚。
對於這件事,當時的人稱它為“雪媒”。
非非子說:我對於“畫屏紅葉(譯者註:指男女婚嫁之事。紅葉傳情,典出張實《流紅記》;畫屏擇婿,典出《新唐書後妃傳上太穆竇皇後》:畫二孔雀屏間,請昏者使射二矢,陰約中目則許之……)”之事,不能不感嘆地說:天意真奇妙啊!想不到變幻不定的雪神,會直接化作媒人。看來男女婚姻之事,必須有了最終結果才算定數,親迎之日竟然還會發生如此變異,能不說很奇妙嗎!然而君子可以從中觀察世間百態了。
☆、英巨山神
原文:
金溪喻公步高曉堂先生,幼孤,為人慵牧。飯牛於野,失足墜深淵,人無知者。聞下有人雲:“此封君也。”乃以版承其足,捧之出水,則牛方垂尾岸下,遂攀而上。後經商景德鎮,腰金以歸,年八十餘卒。長君南屏先生大任,領乾隆庚子鄉薦。封君之說,當有驗矣。
卒後數年,其戚屬徐氏為扶鸞之戲。乩書曰:“英巨山神至。”英巨山者,金溪北境之名山。山之陰,即徐氏居也。因叩神姓名,乩書“喻步高”三字。徐氏驚曰:“公得毋即吾姻乎?”乩曰:“然。”
時公次孫雲圃在側,問:“識之否?”乩曰:“吾孫耳,烏得不識?”雲圃喜而跽請曰:“祖何以得主茲山?”乩曰:“冥王謂我無欺,故膺此封典。”雲圃曰:“祖既神矣,必知休咎。子孫科名何如?”乩曰:“爾但讀書,自可致功名。何問為?”既而題詩一首,覆自書曰:“生平未嘗讀書,故作詩不能佳。”歷叩以家中舊事及家人所在,莫不符合。久之,辭去,乩不覆動矣。後請之,亦不再至。
雲圃為餘姊婿,故能悉也。公居家孝友,富而節儉,好施與。餘十二歲時,曾登堂拜公。寬衣緩帶,藹然可親,真長者也。長者而神焉,誰曰不宜。
譯:
金溪喻步高(字曉堂)先生,幼年為孤兒,給人放牧(譯者註:慵,同庸。受人雇傭)。有一次在野外放牛,失足掉進深水潭,並沒有人看見。掉落中忽然聽見下面有人說話:“這是封君(譯者註:舊時子孫貴顯,其祖或父受有封典的,稱為‘封君’)啊。”下面的人用笏板托住了他的腳,將他送出水面,此時他所放的牛正將尾巴從岸上垂下來,於是拽著牛尾巴攀了上來。長大後到景德鎮經商,後來帶著所賺的錢回到老家,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他的大兒子喻南屏(字大任)先生,乾隆四十五年鄉試中舉。“封君”的說法,大概是從這裏應驗了。
喻步高去世幾年後,其姻親徐氏設乩壇請神。乩書(譯者註:扶乩是一種民間請神的迷信活動,將一丁字形木棍架在沙盤上,由兩人扶著架子,依法請神,木棍於沙盤上畫出文字,稱作乩書,代表神明所說的話):“英巨山神到。”英巨山是金溪北部的名山。山的北面,就是徐氏的居所。於是問神仙的姓名,乩書“喻步高”三字。徐氏驚訝地說:“您該不會就是我的親家公吧?”乩書:“是的。”
當時喻步高的二孫子喻雲圃正在外婆身邊,問道:“認得我嗎?”乩書:“我孫子唄,哪能不認識?”雲圃高興地跪下問道:“爺爺怎麽成為這座山山神的?”乩書說:“閻王認為我誠實,所以我才有幸接受這個封典。”雲圃說:“爺爺既然是神仙了,必然知道福禍兇吉。您子孫們的科考功名將會是怎樣的?”乩書說:“你盡管讀好書,自然就可取得功名。又問它幹什麽呢?”接著題詩一首,又寫道:“我一生不曾讀書,所以詩做不好。”將家中過去的舊事以及家人現在的情況問了個遍,沒有不符合的。最後,告辭離去,乩不再動了。以後請神,也沒再來。
雲圃是我的姐夫,所以我對這件事知道得很詳細。喻步高老人家在世時,生活中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雖然富有但非常節儉,喜歡向有困難的窮人施舍財物。我十二歲時,曾經上他家裏拜見過老人家。他穿著寬松的衣服,藹然可親,果真是一種長者的風範。有這種風範的長者做神仙,誰能說不合適?
☆、佑清寺僧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章在翻譯過程中,略去了原文某些詞語,敬請諒解!
原文:
豫章某生秋試,僦居於佑清寺側。
一夜,月光透窗。聞有排闥而入者,穴窗窺之。見一人緯帽紗衣,左手提壺,右手挈榼,心訝其異,初不敢問。
其人既至窗外,置壺榼於地,以指擊窗者再。生不解所謂,聊亦擊窗應之。其人低語曰:“可啟窗。”生亦試啟之。其人取壺、榼入窗,生漫受之。覆以其帽入,生接之,而諦視其人,頂光孺然,乃一僧也。心計髡奴夜至,作如此狡獪,必有所私;益隱躍向之,以觀其動。
既而僧以手引生手,使探其□□。生心惡其汙而不欲使覺,亦捉僧手入窗,令下按己陰,則翹然者乃與已類。僧大駭,叫絕狂棄,從斷垣躍出。生啟關追之,佯為不及而返。
乃引壺酹之。良醖也,啟榼嘗之,佳肴也。鼓掌狂笑,大恣飲啖。
蓋居停主人之婦向與僧期,數日前徙以寓客,僧猶未之識雲。
譯:
江西南昌有一位讀書人準備參加秋天的鄉試,租下佑清寺旁邊一所清靜的民房來覆習功課。
一天夜裏,明亮的月光透窗而入。忽然聽到有人推門進入院子,從窗縫往外一瞄,看到一個人戴著涼帽穿著紗衣,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提著裝食物的盒子,心裏為此人的古怪行為感到驚訝,沒敢出聲相問。
這人來到窗外,將酒壺、食盒放在地上,用手指有節奏地反覆敲窗戶。書生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姑且也學樣擊窗回應。那人低聲說:“可以打開窗戶。”書生以試試看的心理打開了窗戶。那人將酒壺、食盒一樣樣遞進來,書生隨意地接了進去。那人又將他的涼帽遞進來,書生接過,再細看那人,光頭錚亮,原來是個和尚。心想這個禿頭奴才夜裏跑到這裏,作出如此詭詐的樣子,必定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勾當,於是對他更加隱約不露,靜觀其變。
接著,和尚抓住書生的手,讓他往自己那個地方摸。書生心裏厭惡其骯臟而又不打算讓和尚察覺,反過來抓住和尚的手拉進窗戶,讓他來摸自己,則那件事物與和尚的一模一樣。和尚大驚失色,大叫著轉身狂奔,從院墻的豁口中翻了出去。書生開門去追,卻假裝追不上就回到屋裏。
於是提壺倒酒,竟是佳釀;打開食盒品嘗,都是佳肴。書生鼓掌大笑,大吃大喝起來。
原來,房主人的老婆一向與和尚有私,房主人幾天前騰了地方,將這所房子租給了客人,和尚還不知道這事兒。
☆、無賴子
原文:
信州某村民入市鎮買谷。肩之過一村,從姑之夫家在焉。民念中途饑渴,盍進謁以博一餐。至則姑父他出,姑出見之,甚悅,命置谷於前廳,邀入後室,為設酒食。飯畢,出廳求谷,已亡矣。民大號,訴於姑曰:“家有老父,待此朝食。今無谷歸,將逐我矣。吾寧死此,不忍見老父之饑且怒也!”姑惻然,給償之,民負以歸。
至半途,有無賴子阻之,曰:“若盜某氏谷耶?某氏使吾要奪,宜速舍而奔;不然,且執爾。”民不得已,置谷而去。
無賴子取以歸,覆造其姑,責之曰:“爾大不良!爾夫不在。乃以谷與私人耶?吾已奪之,將待爾夫而告之。”姑曰:“吾侄也。買谷經此,以探吾故而亡之,懼不敢歸。故償之耳。”無賴子覆誣以穢詞。姑無以自明,恚甚,投繯死,未斂也。
民聞而往哭之,謂“姑之死乃以我故也”。無賴子執而縛之,聲其以奸致死,將詣有司。頃之,雷雨大作,黯黑不見人。比雨霽,無賴子震死戶外矣,其姑覆活。無賴子者,姑之從叔,居於前廳者也。搜其室中,前谷並在,民仍肩之以歸。鄉裏共傳,以為天理昭然也。
——此庚戌春間事。東鄉王肖山來都,於途次聞之,為餘言。
譯:
江西信州某位村民到市鎮買糧食。挑著糧食回家路過一個村子,他堂姑的婆家就住在這個村。村民想一路又渴又餓,何不去探望一下堂姑順便弄餐飯吃呢?去後,姑父出門不在家,姑姑出來相見,很高興,讓他把糧食放在前廳裏,領他到後屋,為他操持酒飯。吃飯完,他來到前廳打算挑起糧食回家,竟發現放在那裏的那擔糧食不見了。於是大哭起來,向姑姑訴說道:“家裏的老父親,還等著明天的早飯呢。現在沒有糧食拿回家,會攆我了。我寧可死在這裏,也不忍心看到老父親那種餓得可憐巴巴卻大發雷霆的樣子呀!”姑姑很難過,用自家的糧食足數送給他,村民這才挑著回家了。
走到半路,被一個無賴擋住去路,說道:“是你偷走了某家人的糧食吧?那家人讓我來找你要,你放下糧食快滾,要不然,就把你抓起來。”村民不得已,放下糧食離開了。
無賴挑著攔劫下來的糧食回去,又到村民堂姑那裏,責備她說:“你真不要臉!你丈夫不在家,就可以將家裏的糧食明目張膽地送給野男人嗎?我已經奪回來了,等你丈夫回來我去告訴他。”堂姑說:“那是我娘家侄兒。買糧食路過,卻因為看望我把糧食弄丟了,害怕不敢回家。所以我忍心,不過是補償給他罷了。”無賴又編造很多汙言穢語來誣陷她。姑姑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清白,憤恨至極,上吊自盡了,而屍身尚未入斂。
村民聽到兇信前去哭喪,悔恨地哭道,“姑姑的死,都是因為我呀!”無賴糾集人趕來,將村民抓起來綁了,聲稱他是因奸致人死命,準備將他綁赴官府。突然,雷雨大作,天昏地暗,對面不見人。等暴雨過後,人們發現無賴被雷劈死在屋外,而姑姑卻在雷雨中覆活了。這個無賴不是別人,正是姑姑的堂叔,就住在她家前廳。再搜查無賴的住室,村民此前丟失的以及堂姑送的兩擔糧食都在,村民於是挑著自己買的那擔糧食回家了。鄉裏人都議論這件事,認為是老天主持公道,善惡報應分明。
這是庚戌年春天的事。東鄉的王肖山來京城,在路上聽說的,又轉述給我。
☆、餘老人
原文:
餘老人者,逸其名,東鄉之西塘裏人,善推測之術。
初,聞某帥好招納異人,往投之。逆旅遇一人,談甚合,蓋同道者,遂請試其術。命主人以碗覆一物於燈下,各蔔之。餘曰:“鐵物也。”其人曰:“鐵是矣。究是何鐵物?”餘不能知。其人曰:“必斷釘也。”啟之果然。餘驚服,固叩其所往。其人曰:“適至某帥府,欲售吾術。彼處勝我者甚多,念無所用,故歸耳。”餘聞之,亦廢然而返。
越數年,其人來訪。餘辭以他出,以觀其能。其人笑曰:“正在棗樹下觀書,何誑也”閽者驚報。相見大笑,盤桓而去。
餘晚年術益進,家居閉戶,不肯衒於人。間露數事,皆神驗。有村人修屋,問當以何日畢工。餘期以某日某時,且屬勿後。及期工畢,大雨踵至,淋漓旬日。又嘗薄暮游某氏園,見瓜棚上瓜甚夥,向某氏求二枚。某氏許之。餘請自攜去,某氏曰:“公老人,焉能挾此重物?明日當遣人送至。”餘曰:“若是,則空言矣。”某氏笑曰:“公豈疑我食言耶?”餘亦笑而歸。是夜,某氏瓜為偷兒盜盡,始悟餘請自攜之故,蓋預知之也。
餘後不知所終。
譯:
有個姓餘的老人,未知其名,東鄉西塘人,善於推測未來的事。
當初,聽說某帥有意招納有特殊才能的人,便前往投奔。途中,在旅店中遇見一個人,非常談得來,因是同道之人,都想看看對方的本事。便讓店主用碗扣住一件物品放在燈下,各自來猜是什麽東西。餘某說:“是鐵器。”那人說:“鐵倒是鐵了。究竟是哪種鐵器?”餘某猜不出。那人說:“肯定是半截釘子”翻開碗一看果然沒錯。餘某非常佩服,堅持問他準備去什麽地方。那人說:“剛去過某帥府,希望用我的技能謀個出路。沒成想那裏勝過我的人多得很,想想不可能有用得著我的地方,幹脆回家算了。”餘某聽說是這樣,也沮喪地回去了。
幾年之後,那人來餘某家拜訪。餘某故意讓守門人辭謝,說是主人不在家,打算再試試那人的能耐。只聽那人在大門外大聲笑著說:“正在棗樹下看書呢,騙我幹啥!”守門人驚奇不已立即回報。二人相見大笑,那人逗留了幾天後才離去。
餘某晚年的推測術更為精進,平常卻很少出門,不肯在人前炫耀。偶爾顯露幾次,都很神驗。村裏有人蓋房子,問他應當是哪天完工,餘老人推測為某日某時,並囑咐他千萬不可誤期。到期果然全部完工,而大雨接踵而至,綿綿不斷下了十來天。有一天傍晚,餘老人散步路過某氏的菜園,見瓜棚上結滿了瓜,就向某氏要兩個。某氏答應了他。餘老人說那就請你現在就給我,我好拿回去,某氏說:“您是老人了,哪能拿得動這麽重的東西呢?明天我叫人給您送去。”餘老人說:“要是這樣,這些話算白說了。”某氏笑道:“您怎可懷疑我食言呢?”餘老人也笑了笑就回家了。當天夜裏,某氏的瓜被小偷全部偷光,這才明白餘老人堅持要自己拿走的原因,是他預先知道結果。
餘老人以後的情況就無從得知了。
☆、文慧禪師
原文:
先族祖四橋公,官嵩明時,與僧文慧相善。僧沒後,公解任家居。數年染疾,百治不效。忽僧來診視,相見如平生歡,袖出醫方,一藥而瘳。僧既去,公始悟其死也。族人相訝以為神,為建寺棲之,稱為文慧禪師。遇水旱之災,祈禱甚應。能降乩示藥方,治人疾病,無不立愈,其不治者,乩不答。
有族人好鬥,刃飭其腕,乞方於乩,乩曰“不治”。某憂泣,固請不已。乩曰:“出寺門,隨手摘一草傅之。”如其言,痛立止,經三日,創已合矣。惟傅草處凝血為痂,附於肉。某厭其贅,以手爪去之,血湧出不止,須臾昏絕。知乩言“不治”者,終不治也。
土寇楊益茂剽剠村落。族眾謀避兵,請乩問所向。乩曰:“還走何方。”三問,答如初。僉謂“我族當赤,無所逃命矣”,相與號哭。無何,寇大至,村裏為墟。寇氛既靖,存者尚半。蓋族之西南有村曰“何坊”,寇所未經,凡避此方者皆免,始悟乩之隱告也,其不得免者數也。
今其乩失傳,靈亦少替。
譯:
本族先祖四橋公,在雲南嵩明縣做官時,與僧人文慧是好朋友。僧人去世後,四橋公也卸任回家閑居。幾年後染上疾病,百治不愈。忽然有一天,文慧僧來家為他看病,兩人相見如同往昔一樣歡樂。文慧僧從袖中取出一副藥方,竟藥到病除。僧人離去後,四橋公才意識到他早已不在世。族人都感到驚訝認為僧人成神了,特意為其修建寺廟加以供奉,稱呼為“文慧禪師”。凡遇水旱之災,入廟祈禱很有靈驗。也能在人們扶乩(譯者註:扶乩,參見《英巨山神》譯文中的註釋)時降臨乩壇,顯示藥方,治病救人,沒有不立馬見效的;如果屬於不治之癥,乩則不作回答。
有個族人侍強好鬥,手腕被刀刃所傷,通過扶乩祈求藥方,乩說:“不治”。族人某憂傷哭泣,反覆祈求之下,乩說:“走出寺門,隨手摘一根草葉貼在傷口上。”某按照乩書所說去做,疼痛立止,經過三天,創口已愈合了。只有貼草葉的地方結成了痂,跟肉連在一起。某很討厭這道痂留在手腕上礙眼,就用指甲撕掉,頓時鮮血湧出,狂流不止,不一會兒就暈絕過去。這才明白乩言“不治”的意思,最終就是“沒治”。
那一年,土匪楊益茂挨村搶劫掠奪村民。族人門商量避亂的事,請乩問逃難的方向。乩說:“還走何方”,問了三次,回答都一樣。大家都理解為“我們該當被滅族,沒地方逃命了”,大家面面相對嚎啕大哭。不久,匪徒大批殺來,村子全都化成廢墟。匪禍平定後,全族有一半人存活下來了。原來由此往西南有個村叫“何坊”,是土匪唯一沒有騷擾的地方,凡是前往這裏避難的人都得以幸免,這才理解乩語“還走何方”是“退走何坊”的隱語,因不能理解而罹難的人,是自己的命數哇。
現在文慧禪師臨乩已經不再流傳,從前入廟祈禱的鼎盛香火也因不很靈驗而逐漸衰微。
☆、蜀商
原文:
蜀有商人某甲,居貨漢口。性誠樸,而不善持籌,每為同夥者欺蔽,商知之,亦不較。
一日,獨立店門,有美人翩然而入,直上其樓。商疑為娼女,而同夥者之私之也,將召而詰之。美人從樓上語曰:“君勿疑,吾乃狐也,欲僦此樓,故來耳。幸日以白飯一器餉我,當有以報。”商諾之,不覆言。即以飯往,寂無所見,信其果狐也,設飯而下。抵暮往取器,則磊磊者在碗中。視之,白金也,商驚喜。次日覆設飯,覆得金如前。日以為常。
同夥詢知其事,因先往取器,冀得金,至則碗中飯如故。乃笑謂商誑己,傾其飯而下。及商往,則金也。同夥恚曰:“金自樓出,公物也,當均分之。”商未應,而樓上語曰:“吾以金予某,賞其樸也。若輩盜賊其行,每私其囊橐以欺某,不罰幸矣,覆望得賞耶?敢言析金者,嘗吾石!”語畢,有石擲地上,地為之裂。夥慚且懼,乃不敢言。
後夥眾謀欲殺商而分取其金,置毒酒中,邀商飲,商未識也。忽樓上叱夥曰:“跪!”夥不覺皆跪。又叱曰:“拜!”夥皆向商亟拜。商詫甚,急扶之起,則皆膝屈不可伸。樓上又叱曰:“好自陳其罪!”夥皆涕泣向商曰:“偶萌惡念,利君財,實欲圖君,設毒酒待君矣。”又聞樓上叱曰:“有毒酒,何不自飲?”於是數人趨起取酒,將分飲之,商亟奪覆地,火光星爆。樓上大笑曰:“公誠長者,姑為公貸此數人死,令長跪三日謝罪。然此輩不可與居,公宜亟去,吾亦從此逝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歇罷,立近幾旁,含□□發。士人取筆濡朱,戲書其頰。女大驚,失聲而走,遂不覆至。
次日,以狀告村人。令窮其跡。遍索廟中。見殿角一敗鼓朱書宛然,遂破之,得血數升及人骨若幹。魅遂絕。
譯:
常德有一位讀書人,從雲南滇中回來。一個仆人挑著擔子跟隨。一日傍晚,沒趕上旅店,路過一小村,向村人借宿。村人說:“這裏沒有其他可供客人住宿的地方,惟一有座古廟,但經常有妖怪殺人,實在不敢讓客人過夜。”讀書人思量,此時太陽已經下山而距離最近的市鎮還有很遠,不得已,只好說:“我不怕。”向村人討借一張幾案、一只油燈,準備坐上一夜。村人將兩樣東西都借給了他。讀書人進入廟中,找了一間空屋安頓下來,讓仆人睡在耳房裏。於是就點燈讀書,並從行李篋中取出紅色的筆硯,放在幾案上。排除雜念靜下心來,等待變故出現。
二更之後,仆人已熟睡。有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女子,年齡大約十□□歲,步履輕盈地走過來,望著讀書人微笑。讀書人估計這就是妖魅,根本不去理睬。女子久立不去,並唱道:
“昔伴笙歌隊,今居土木旁。銅丸埋漢殿,誰是定陶王。”
高低起伏時斷時續,歌聲音律十分優美。一曲唱完,笑道:“郎君理解了嗎?”讀書人回答說搞不懂。女子於是又稍稍靠近些,說:“我還有新歌,能讓我獻給君子嗎?”讀書人說:“盡管唱。”女子就甩動袖子提起衣裳,側身斜向,輕聲低吟。弄姿作態,纏纏綿綿,花樣百出。
她唱的第一首內容是:白月塵生暗鐵星,漆床孤臥夜冥冥。都曇答臘無消息,腸斷花奴空淚零。
第二首是:聞道蕭郎愛細腰,齊娘薛姊顫聲嬌。自憐不及□□鷺,猶伴行人宿麗譙。
唱完,慢慢移到幾案邊,面目含情,將要有所動作。讀書人拿起毛筆,飽蘸紅墨,像開玩笑似的在女子臉頰上寫起字來。女子驚慌失措,下意識地叫喊著逃走了,此後沒再出現。
第二天,讀書人將夜來的情況講給村人聽,讓村人仔細查找蹤跡。搜遍整座破廟,見到殿角有一只破鼓,上面紅色的字跡清清楚楚,於是將它打碎,裏面有血數升以及人骨若幹塊。妖魅也從此絕跡。
☆、牛豕瘟鬼
原文:
餘年十六讀書塗坊村,距家三裏許。師松巖先生,族叔也。
族祖某招之飲酒,席散已二更矣。時孟秋既望,月明如洗。
先生愛其涼景,因獨步來塾。遙見田畔一黑團,如氣球而大,以為荊叢。行漸近,隔丈許,覺其物左右轉動,促視之,遂旋滾入林箐中而滅。先生至塾,為諸人述其狀,莫知何物也。
數日後,聞附林小村牛豕瘟死殆盡,得非此物為之歟?
譯:
我十六歲那年在塗坊村讀書,離家大約三裏地。我的老師松巖先生,是我本族的叔叔。
一位本族的叔公約老師去喝酒,散席時已經二更天了。那天是農歷七月十六,月明如洗。
老師很喜歡這種清涼的夜景,於是獨步回學館。半路上遙遙望見田邊有一團黑色的東西,像氣球但更大一些,以為是一叢荊棘而已。逐漸走近,到了相距丈把遠時,發覺那個東西在左右轉動,湊近去看,這個東西卻旋轉著滾進了雜樹林子不見了。先生回到學館,向大家講述那個東西的樣子,沒有人知道是什麽。
幾天後,聽說挨著那片雜樹林子旁邊的小村裏,牛和豬突然發瘟都死光了,該不是這個東西幹的吧?
☆、雪媒
原文:
康熙己醜冬,祟仁有兩姓同日娶婦者。一富室賈姓,一士族謝姓。新婦一姓王,名翠芳,一姓吳。吳貧而王富。兩家香車遇於陌上。時彤雲布空,飛霰如掌,郊原溪谷之間,一望皎然,幾不辨途徑。車上各飾彩繒,覆以油幕,積雪封之一二寸,絢爛略相似。同行二三裏,共憩於野亭。輿夫媵仆輩,體寒欲僵,共拾枯薪,爇火亭中。久之而雪愈甚,恐日暮途遠,各擁香車分道而去。
是夜,翠芳將寢,環視室內,奩具甚薄,且非己物,疑婿家質而易之。怪嘆不能忍,乃問婿:“吾紫檀鏡臺安在?可令婢將來,為我卸妝也。”婿笑曰:“卿家未有此物來,今從何處覓?”翠芳曰:“賈郎何必相誑。”婿又笑曰:“吾真郎,非假郎也。”翠芳曰:“謂郎姓賈耳。”婿曰:“某姓謝。”翠芳聞言大駭,乃啼呼“賊徒賣我”。婿大驚,不知所措。家人盡集問故,翠芳唯啼呼不止。謝母怒叱曰:“家本儒素,誰會作賊?汝父母厭我貧薄,教汝作此伎倆耶?誰能畏汝?”翠芳曰:“吾聞汝家本姓賈,今姓謝,何也?”母曰:“拙婢!豈有臨婚而易姓者乎?然則汝家亦不姓吳乎?”翠芳悟曰:“我知之矣,汝婦自姓吳,吾自姓王。吾來時,途次遇一嫁娘,同避雪亭下。微聞旁人言此婦吳氏,其婿家吾亦聞之,不能記憶,殆汝家婦也。而吾乃賈氏之婦。雪甚寒極,兩家車從倉卒而行,其必兩誤而互易之矣。速使人覘於賈氏,當得其故。”
眾鹹以為然。而賈氏相距三十裏,使者明日乃達,則延陵季女,已共賈大夫射雉如臯矣。蓋吳女凝視妝奩,略聞姓氏,亦頗知有誤,而心艷其富,姑冒昧以從之。至是知之,徉為怨怒,而盆水之覆,已不可收。即賈氏之子,亦不欲其別抱琵琶也。使者反報,翠芳欲自盡。或勸之曰:“王謝之婚,本由天定。殆姻緣簿上,偶爾錯註,合有此顛倒。今賈氏已婚於吳,則阿卿自宜歸謝,尚何負哉?”翠芳不可。謝氏乃馳介詣王公,告以故。王公深異曰:“非偶然也。”即遣媒者來告:“願為秦晉。”翠芳以父母之命,乃始拜見姑嫜,同牢合巹,成夫婦之禮。
厥後賈氏陵替,吳女憤恚而卒;謝氏子補諸生,終身伉儷,兒女成行,而翠芳以順婦稱焉。
是事也,時人謂之雪媒。
非非子曰:餘觀於畫屏紅葉之事,未嘗不嘆,曰:巧哉天道,不意幻化滕六,直解作冰人也。夫男女之道,納果為定,直於親迎之日而交臂易之,可不謂奇妙者乎!然君子於此覘世態矣。
譯:
康熙四十八年冬,江西祟仁有兩家同一天娶媳婦。一家是有錢人姓賈,另一家是讀書人姓謝。新娘子一個姓王,名翠芳,一個姓吳。吳家窮而王家富。兩家迎親的香車在路上會合。當時正值彤雲密空,漫天飛雪,原野河谷之間,一片茫然,幾乎分不清路徑。兩個香車上本來各有彩綢裝飾,並覆蓋著防雨的油布,現在又加上一兩寸厚的積雪,斑駁陸離的外觀極為相似。兩夥迎親隊伍同行了二三裏後,一起在路邊的亭子裏稍作休息以等待雪下小了再走。車夫及隨嫁女子仆傭一幹人等,個個都快要被凍僵了,大家撿來柴禾,在亭子裏燒火取暖。等了好長時間而雪越下越大,眼看時間不早而路途不近,就各自擁簇著香車,分道啟程。
當天夜裏,翠芳準備上床睡覺,回頭看了看臥室擺放的梳妝用品等物件,發現非常簡單粗陋,都不是自家陪嫁過來的東西,懷疑是被婆家賣掉換成了便宜貨。感到莫名其妙又無法忍受,就問新郎:“我的紫檀鏡臺在哪裏?讓婢女拿來,給我卸妝。”新郎笑著說:“你家沒有帶這個東西過來,現在去哪兒找?”翠芳說:“賈郎何必騙我。”新郎又笑道:“我是真郎,不是假郎。”翠芳說:“我是說郎君你姓賈。”新郎說:“我姓謝。”翠芳聽後大驚,哭叫道“賊徒出賣了我!”新郎也大驚,不知所措。家人都圍上來詢問緣故,翠芳只是哭罵不止。婆婆謝母被惹火了,怒道:“我家本是書香門第,誰會作賊?你父母嫌棄我家窮,才教你弄出這些花樣的嗎?誰還怕了你不成?”翠芳說:“我知道你家本姓賈,而今又姓謝,這怎麽說呢?”婆婆說:“笨丫頭!哪有臨到娶媳婦時改姓的?如此說來你們家也不姓吳了嗎?”翠芳一下明白了,說:“我知道了,你家的媳婦應該是姓吳的,我可是姓王。我來時,路上遇到另一個嫁娘,一同在亭下避雪。似乎聽旁人說到那個新娘姓吳,她婆家的情況我也聽他們說到過,但記不住了,大概她才是你家媳婦。而我卻是賈家的媳婦。當時雪很大又非常冷,兩個香車的從人倉卒啟程,肯定是兩邊都搞錯才被互換了。快派人到賈家看看,必定能搞清其中緣故的。”
大家都認為她說的有道理。由於賈家離這裏有三十裏路程,派去的人第二天才趕到,則是“延陵季女,已共賈大夫射雉如臯矣。(譯者註:這句話隱喻他們已經成為事實夫妻。典出《左傳昭公二八年》: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禦以如臯,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原來,吳姓新娘看見梳妝盒不是自己的,也在路上聽到過關於另一對新人姓氏方面的說法,已經明白其中的誤會,而心下裏貪圖這家人的富貴,姑且冒昧地以錯就錯。到謝家來人說明了情況這會兒,才假裝埋怨、憤怒,而潑出去的水,已經收不回來了。就是那賈家的兒子,也不想再換另一個新娘。聽了謝家派去的人回報了實情,翠芳要尋短見。有人勸她說:“王謝兩家的婚姻,本由天定。必定是那姻緣簿上,偶爾錯註了,才會發生這種顛倒的現象。現如今賈家已娶了吳家媳婦,那你自應歸於謝家,哪存在誰辜負誰呢?”翠芳仍然不答應。謝家於是速遣人去見王翠芳的父親,說明情況以及想法。王公深感奇異,說:“這絕非偶然的。”就遣媒人來謝家回覆說:“願為秦晉之好。”翠芳因遵父母之命,這才拜見公婆,舉行儀式,完成夫婦之禮。
後來,賈家衰敗,吳氏女在幽怨中早逝;而謝家兒子考取秀才成為公立學校的生員,夫妻終身恩愛,子女繁盛,翠芳則以“順婦”的名譽被廣為稱讚。
對於這件事,當時的人稱它為“雪媒”。
非非子說:我對於“畫屏紅葉(譯者註:指男女婚嫁之事。紅葉傳情,典出張實《流紅記》;畫屏擇婿,典出《新唐書後妃傳上太穆竇皇後》:畫二孔雀屏間,請昏者使射二矢,陰約中目則許之……)”之事,不能不感嘆地說:天意真奇妙啊!想不到變幻不定的雪神,會直接化作媒人。看來男女婚姻之事,必須有了最終結果才算定數,親迎之日竟然還會發生如此變異,能不說很奇妙嗎!然而君子可以從中觀察世間百態了。
☆、英巨山神
原文:
金溪喻公步高曉堂先生,幼孤,為人慵牧。飯牛於野,失足墜深淵,人無知者。聞下有人雲:“此封君也。”乃以版承其足,捧之出水,則牛方垂尾岸下,遂攀而上。後經商景德鎮,腰金以歸,年八十餘卒。長君南屏先生大任,領乾隆庚子鄉薦。封君之說,當有驗矣。
卒後數年,其戚屬徐氏為扶鸞之戲。乩書曰:“英巨山神至。”英巨山者,金溪北境之名山。山之陰,即徐氏居也。因叩神姓名,乩書“喻步高”三字。徐氏驚曰:“公得毋即吾姻乎?”乩曰:“然。”
時公次孫雲圃在側,問:“識之否?”乩曰:“吾孫耳,烏得不識?”雲圃喜而跽請曰:“祖何以得主茲山?”乩曰:“冥王謂我無欺,故膺此封典。”雲圃曰:“祖既神矣,必知休咎。子孫科名何如?”乩曰:“爾但讀書,自可致功名。何問為?”既而題詩一首,覆自書曰:“生平未嘗讀書,故作詩不能佳。”歷叩以家中舊事及家人所在,莫不符合。久之,辭去,乩不覆動矣。後請之,亦不再至。
雲圃為餘姊婿,故能悉也。公居家孝友,富而節儉,好施與。餘十二歲時,曾登堂拜公。寬衣緩帶,藹然可親,真長者也。長者而神焉,誰曰不宜。
譯:
金溪喻步高(字曉堂)先生,幼年為孤兒,給人放牧(譯者註:慵,同庸。受人雇傭)。有一次在野外放牛,失足掉進深水潭,並沒有人看見。掉落中忽然聽見下面有人說話:“這是封君(譯者註:舊時子孫貴顯,其祖或父受有封典的,稱為‘封君’)啊。”下面的人用笏板托住了他的腳,將他送出水面,此時他所放的牛正將尾巴從岸上垂下來,於是拽著牛尾巴攀了上來。長大後到景德鎮經商,後來帶著所賺的錢回到老家,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他的大兒子喻南屏(字大任)先生,乾隆四十五年鄉試中舉。“封君”的說法,大概是從這裏應驗了。
喻步高去世幾年後,其姻親徐氏設乩壇請神。乩書(譯者註:扶乩是一種民間請神的迷信活動,將一丁字形木棍架在沙盤上,由兩人扶著架子,依法請神,木棍於沙盤上畫出文字,稱作乩書,代表神明所說的話):“英巨山神到。”英巨山是金溪北部的名山。山的北面,就是徐氏的居所。於是問神仙的姓名,乩書“喻步高”三字。徐氏驚訝地說:“您該不會就是我的親家公吧?”乩書:“是的。”
當時喻步高的二孫子喻雲圃正在外婆身邊,問道:“認得我嗎?”乩書:“我孫子唄,哪能不認識?”雲圃高興地跪下問道:“爺爺怎麽成為這座山山神的?”乩書說:“閻王認為我誠實,所以我才有幸接受這個封典。”雲圃說:“爺爺既然是神仙了,必然知道福禍兇吉。您子孫們的科考功名將會是怎樣的?”乩書說:“你盡管讀好書,自然就可取得功名。又問它幹什麽呢?”接著題詩一首,又寫道:“我一生不曾讀書,所以詩做不好。”將家中過去的舊事以及家人現在的情況問了個遍,沒有不符合的。最後,告辭離去,乩不再動了。以後請神,也沒再來。
雲圃是我的姐夫,所以我對這件事知道得很詳細。喻步高老人家在世時,生活中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雖然富有但非常節儉,喜歡向有困難的窮人施舍財物。我十二歲時,曾經上他家裏拜見過老人家。他穿著寬松的衣服,藹然可親,果真是一種長者的風範。有這種風範的長者做神仙,誰能說不合適?
☆、佑清寺僧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章在翻譯過程中,略去了原文某些詞語,敬請諒解!
原文:
豫章某生秋試,僦居於佑清寺側。
一夜,月光透窗。聞有排闥而入者,穴窗窺之。見一人緯帽紗衣,左手提壺,右手挈榼,心訝其異,初不敢問。
其人既至窗外,置壺榼於地,以指擊窗者再。生不解所謂,聊亦擊窗應之。其人低語曰:“可啟窗。”生亦試啟之。其人取壺、榼入窗,生漫受之。覆以其帽入,生接之,而諦視其人,頂光孺然,乃一僧也。心計髡奴夜至,作如此狡獪,必有所私;益隱躍向之,以觀其動。
既而僧以手引生手,使探其□□。生心惡其汙而不欲使覺,亦捉僧手入窗,令下按己陰,則翹然者乃與已類。僧大駭,叫絕狂棄,從斷垣躍出。生啟關追之,佯為不及而返。
乃引壺酹之。良醖也,啟榼嘗之,佳肴也。鼓掌狂笑,大恣飲啖。
蓋居停主人之婦向與僧期,數日前徙以寓客,僧猶未之識雲。
譯:
江西南昌有一位讀書人準備參加秋天的鄉試,租下佑清寺旁邊一所清靜的民房來覆習功課。
一天夜裏,明亮的月光透窗而入。忽然聽到有人推門進入院子,從窗縫往外一瞄,看到一個人戴著涼帽穿著紗衣,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提著裝食物的盒子,心裏為此人的古怪行為感到驚訝,沒敢出聲相問。
這人來到窗外,將酒壺、食盒放在地上,用手指有節奏地反覆敲窗戶。書生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姑且也學樣擊窗回應。那人低聲說:“可以打開窗戶。”書生以試試看的心理打開了窗戶。那人將酒壺、食盒一樣樣遞進來,書生隨意地接了進去。那人又將他的涼帽遞進來,書生接過,再細看那人,光頭錚亮,原來是個和尚。心想這個禿頭奴才夜裏跑到這裏,作出如此詭詐的樣子,必定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勾當,於是對他更加隱約不露,靜觀其變。
接著,和尚抓住書生的手,讓他往自己那個地方摸。書生心裏厭惡其骯臟而又不打算讓和尚察覺,反過來抓住和尚的手拉進窗戶,讓他來摸自己,則那件事物與和尚的一模一樣。和尚大驚失色,大叫著轉身狂奔,從院墻的豁口中翻了出去。書生開門去追,卻假裝追不上就回到屋裏。
於是提壺倒酒,竟是佳釀;打開食盒品嘗,都是佳肴。書生鼓掌大笑,大吃大喝起來。
原來,房主人的老婆一向與和尚有私,房主人幾天前騰了地方,將這所房子租給了客人,和尚還不知道這事兒。
☆、無賴子
原文:
信州某村民入市鎮買谷。肩之過一村,從姑之夫家在焉。民念中途饑渴,盍進謁以博一餐。至則姑父他出,姑出見之,甚悅,命置谷於前廳,邀入後室,為設酒食。飯畢,出廳求谷,已亡矣。民大號,訴於姑曰:“家有老父,待此朝食。今無谷歸,將逐我矣。吾寧死此,不忍見老父之饑且怒也!”姑惻然,給償之,民負以歸。
至半途,有無賴子阻之,曰:“若盜某氏谷耶?某氏使吾要奪,宜速舍而奔;不然,且執爾。”民不得已,置谷而去。
無賴子取以歸,覆造其姑,責之曰:“爾大不良!爾夫不在。乃以谷與私人耶?吾已奪之,將待爾夫而告之。”姑曰:“吾侄也。買谷經此,以探吾故而亡之,懼不敢歸。故償之耳。”無賴子覆誣以穢詞。姑無以自明,恚甚,投繯死,未斂也。
民聞而往哭之,謂“姑之死乃以我故也”。無賴子執而縛之,聲其以奸致死,將詣有司。頃之,雷雨大作,黯黑不見人。比雨霽,無賴子震死戶外矣,其姑覆活。無賴子者,姑之從叔,居於前廳者也。搜其室中,前谷並在,民仍肩之以歸。鄉裏共傳,以為天理昭然也。
——此庚戌春間事。東鄉王肖山來都,於途次聞之,為餘言。
譯:
江西信州某位村民到市鎮買糧食。挑著糧食回家路過一個村子,他堂姑的婆家就住在這個村。村民想一路又渴又餓,何不去探望一下堂姑順便弄餐飯吃呢?去後,姑父出門不在家,姑姑出來相見,很高興,讓他把糧食放在前廳裏,領他到後屋,為他操持酒飯。吃飯完,他來到前廳打算挑起糧食回家,竟發現放在那裏的那擔糧食不見了。於是大哭起來,向姑姑訴說道:“家裏的老父親,還等著明天的早飯呢。現在沒有糧食拿回家,會攆我了。我寧可死在這裏,也不忍心看到老父親那種餓得可憐巴巴卻大發雷霆的樣子呀!”姑姑很難過,用自家的糧食足數送給他,村民這才挑著回家了。
走到半路,被一個無賴擋住去路,說道:“是你偷走了某家人的糧食吧?那家人讓我來找你要,你放下糧食快滾,要不然,就把你抓起來。”村民不得已,放下糧食離開了。
無賴挑著攔劫下來的糧食回去,又到村民堂姑那裏,責備她說:“你真不要臉!你丈夫不在家,就可以將家裏的糧食明目張膽地送給野男人嗎?我已經奪回來了,等你丈夫回來我去告訴他。”堂姑說:“那是我娘家侄兒。買糧食路過,卻因為看望我把糧食弄丟了,害怕不敢回家。所以我忍心,不過是補償給他罷了。”無賴又編造很多汙言穢語來誣陷她。姑姑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清白,憤恨至極,上吊自盡了,而屍身尚未入斂。
村民聽到兇信前去哭喪,悔恨地哭道,“姑姑的死,都是因為我呀!”無賴糾集人趕來,將村民抓起來綁了,聲稱他是因奸致人死命,準備將他綁赴官府。突然,雷雨大作,天昏地暗,對面不見人。等暴雨過後,人們發現無賴被雷劈死在屋外,而姑姑卻在雷雨中覆活了。這個無賴不是別人,正是姑姑的堂叔,就住在她家前廳。再搜查無賴的住室,村民此前丟失的以及堂姑送的兩擔糧食都在,村民於是挑著自己買的那擔糧食回家了。鄉裏人都議論這件事,認為是老天主持公道,善惡報應分明。
這是庚戌年春天的事。東鄉的王肖山來京城,在路上聽說的,又轉述給我。
☆、餘老人
原文:
餘老人者,逸其名,東鄉之西塘裏人,善推測之術。
初,聞某帥好招納異人,往投之。逆旅遇一人,談甚合,蓋同道者,遂請試其術。命主人以碗覆一物於燈下,各蔔之。餘曰:“鐵物也。”其人曰:“鐵是矣。究是何鐵物?”餘不能知。其人曰:“必斷釘也。”啟之果然。餘驚服,固叩其所往。其人曰:“適至某帥府,欲售吾術。彼處勝我者甚多,念無所用,故歸耳。”餘聞之,亦廢然而返。
越數年,其人來訪。餘辭以他出,以觀其能。其人笑曰:“正在棗樹下觀書,何誑也”閽者驚報。相見大笑,盤桓而去。
餘晚年術益進,家居閉戶,不肯衒於人。間露數事,皆神驗。有村人修屋,問當以何日畢工。餘期以某日某時,且屬勿後。及期工畢,大雨踵至,淋漓旬日。又嘗薄暮游某氏園,見瓜棚上瓜甚夥,向某氏求二枚。某氏許之。餘請自攜去,某氏曰:“公老人,焉能挾此重物?明日當遣人送至。”餘曰:“若是,則空言矣。”某氏笑曰:“公豈疑我食言耶?”餘亦笑而歸。是夜,某氏瓜為偷兒盜盡,始悟餘請自攜之故,蓋預知之也。
餘後不知所終。
譯:
有個姓餘的老人,未知其名,東鄉西塘人,善於推測未來的事。
當初,聽說某帥有意招納有特殊才能的人,便前往投奔。途中,在旅店中遇見一個人,非常談得來,因是同道之人,都想看看對方的本事。便讓店主用碗扣住一件物品放在燈下,各自來猜是什麽東西。餘某說:“是鐵器。”那人說:“鐵倒是鐵了。究竟是哪種鐵器?”餘某猜不出。那人說:“肯定是半截釘子”翻開碗一看果然沒錯。餘某非常佩服,堅持問他準備去什麽地方。那人說:“剛去過某帥府,希望用我的技能謀個出路。沒成想那裏勝過我的人多得很,想想不可能有用得著我的地方,幹脆回家算了。”餘某聽說是這樣,也沮喪地回去了。
幾年之後,那人來餘某家拜訪。餘某故意讓守門人辭謝,說是主人不在家,打算再試試那人的能耐。只聽那人在大門外大聲笑著說:“正在棗樹下看書呢,騙我幹啥!”守門人驚奇不已立即回報。二人相見大笑,那人逗留了幾天後才離去。
餘某晚年的推測術更為精進,平常卻很少出門,不肯在人前炫耀。偶爾顯露幾次,都很神驗。村裏有人蓋房子,問他應當是哪天完工,餘老人推測為某日某時,並囑咐他千萬不可誤期。到期果然全部完工,而大雨接踵而至,綿綿不斷下了十來天。有一天傍晚,餘老人散步路過某氏的菜園,見瓜棚上結滿了瓜,就向某氏要兩個。某氏答應了他。餘老人說那就請你現在就給我,我好拿回去,某氏說:“您是老人了,哪能拿得動這麽重的東西呢?明天我叫人給您送去。”餘老人說:“要是這樣,這些話算白說了。”某氏笑道:“您怎可懷疑我食言呢?”餘老人也笑了笑就回家了。當天夜裏,某氏的瓜被小偷全部偷光,這才明白餘老人堅持要自己拿走的原因,是他預先知道結果。
餘老人以後的情況就無從得知了。
☆、文慧禪師
原文:
先族祖四橋公,官嵩明時,與僧文慧相善。僧沒後,公解任家居。數年染疾,百治不效。忽僧來診視,相見如平生歡,袖出醫方,一藥而瘳。僧既去,公始悟其死也。族人相訝以為神,為建寺棲之,稱為文慧禪師。遇水旱之災,祈禱甚應。能降乩示藥方,治人疾病,無不立愈,其不治者,乩不答。
有族人好鬥,刃飭其腕,乞方於乩,乩曰“不治”。某憂泣,固請不已。乩曰:“出寺門,隨手摘一草傅之。”如其言,痛立止,經三日,創已合矣。惟傅草處凝血為痂,附於肉。某厭其贅,以手爪去之,血湧出不止,須臾昏絕。知乩言“不治”者,終不治也。
土寇楊益茂剽剠村落。族眾謀避兵,請乩問所向。乩曰:“還走何方。”三問,答如初。僉謂“我族當赤,無所逃命矣”,相與號哭。無何,寇大至,村裏為墟。寇氛既靖,存者尚半。蓋族之西南有村曰“何坊”,寇所未經,凡避此方者皆免,始悟乩之隱告也,其不得免者數也。
今其乩失傳,靈亦少替。
譯:
本族先祖四橋公,在雲南嵩明縣做官時,與僧人文慧是好朋友。僧人去世後,四橋公也卸任回家閑居。幾年後染上疾病,百治不愈。忽然有一天,文慧僧來家為他看病,兩人相見如同往昔一樣歡樂。文慧僧從袖中取出一副藥方,竟藥到病除。僧人離去後,四橋公才意識到他早已不在世。族人都感到驚訝認為僧人成神了,特意為其修建寺廟加以供奉,稱呼為“文慧禪師”。凡遇水旱之災,入廟祈禱很有靈驗。也能在人們扶乩(譯者註:扶乩,參見《英巨山神》譯文中的註釋)時降臨乩壇,顯示藥方,治病救人,沒有不立馬見效的;如果屬於不治之癥,乩則不作回答。
有個族人侍強好鬥,手腕被刀刃所傷,通過扶乩祈求藥方,乩說:“不治”。族人某憂傷哭泣,反覆祈求之下,乩說:“走出寺門,隨手摘一根草葉貼在傷口上。”某按照乩書所說去做,疼痛立止,經過三天,創口已愈合了。只有貼草葉的地方結成了痂,跟肉連在一起。某很討厭這道痂留在手腕上礙眼,就用指甲撕掉,頓時鮮血湧出,狂流不止,不一會兒就暈絕過去。這才明白乩言“不治”的意思,最終就是“沒治”。
那一年,土匪楊益茂挨村搶劫掠奪村民。族人門商量避亂的事,請乩問逃難的方向。乩說:“還走何方”,問了三次,回答都一樣。大家都理解為“我們該當被滅族,沒地方逃命了”,大家面面相對嚎啕大哭。不久,匪徒大批殺來,村子全都化成廢墟。匪禍平定後,全族有一半人存活下來了。原來由此往西南有個村叫“何坊”,是土匪唯一沒有騷擾的地方,凡是前往這裏避難的人都得以幸免,這才理解乩語“還走何方”是“退走何坊”的隱語,因不能理解而罹難的人,是自己的命數哇。
現在文慧禪師臨乩已經不再流傳,從前入廟祈禱的鼎盛香火也因不很靈驗而逐漸衰微。
☆、蜀商
原文:
蜀有商人某甲,居貨漢口。性誠樸,而不善持籌,每為同夥者欺蔽,商知之,亦不較。
一日,獨立店門,有美人翩然而入,直上其樓。商疑為娼女,而同夥者之私之也,將召而詰之。美人從樓上語曰:“君勿疑,吾乃狐也,欲僦此樓,故來耳。幸日以白飯一器餉我,當有以報。”商諾之,不覆言。即以飯往,寂無所見,信其果狐也,設飯而下。抵暮往取器,則磊磊者在碗中。視之,白金也,商驚喜。次日覆設飯,覆得金如前。日以為常。
同夥詢知其事,因先往取器,冀得金,至則碗中飯如故。乃笑謂商誑己,傾其飯而下。及商往,則金也。同夥恚曰:“金自樓出,公物也,當均分之。”商未應,而樓上語曰:“吾以金予某,賞其樸也。若輩盜賊其行,每私其囊橐以欺某,不罰幸矣,覆望得賞耶?敢言析金者,嘗吾石!”語畢,有石擲地上,地為之裂。夥慚且懼,乃不敢言。
後夥眾謀欲殺商而分取其金,置毒酒中,邀商飲,商未識也。忽樓上叱夥曰:“跪!”夥不覺皆跪。又叱曰:“拜!”夥皆向商亟拜。商詫甚,急扶之起,則皆膝屈不可伸。樓上又叱曰:“好自陳其罪!”夥皆涕泣向商曰:“偶萌惡念,利君財,實欲圖君,設毒酒待君矣。”又聞樓上叱曰:“有毒酒,何不自飲?”於是數人趨起取酒,將分飲之,商亟奪覆地,火光星爆。樓上大笑曰:“公誠長者,姑為公貸此數人死,令長跪三日謝罪。然此輩不可與居,公宜亟去,吾亦從此逝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