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文學

關燈
多年前,文學是很高尚的東西,是一些人終身的理想。這和文藝戰線的需求有關,知名的作家就跟科學家一樣超然。

文學的意義,往往在於他所見證的獨特的歷史。

比如大江健三郎的戰後日本,川端康成的古典風情,卡夫卡的都市焦慮,格拉斯的二戰,馬爾克斯的拉美,昆德拉的東歐,包括莫言。都是立足於自己的本土文化和時代。

莫言的蛙和紅高粱,見證了一個時代的中國人特色,從文字到劇情。

這也是諾獎最鐘情的題材。

就這點來說,我的文字也是有存在意義的,因為這是我立足我自己的時代和土地的真實見證。

文學的東西,大多是歷史的衍生,諸如平凡的世界或者***的葬禮,一個作者一輩子有一本真正有價值的代表作,就足夠了。其間,不少借古喻今的取舍,也是題中常有之意。

相對這種深刻現實的文學,通俗文學則以娛樂性和感官刺激為目的。

比如恐怖小說,愛情小說,網絡文學,或者影視改編。

車載鬥量,過客匆匆。

但可能受眾更多。

因為大家在現代都市下都需要釋放壓力。

看喜劇的人永遠比悲劇多。

我觀近年無名寫手出頭的,大多以詼諧和腦洞風格居多。

因為常規的爽文寫法,是比不過已有陣地的。

娛樂讀者,養活自己,這本身也是一種目的。

周星星可以搞無厘頭變成影帝,宋小寶為什麽不可以?

文字的流暢和形象感,是最重要的因素。

回歸最初的起點,

來來來,聽我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

小說《冷暖人生路》,作者三月風最後寫了一次真實的莊家操盤,知名股評員本身就是莊家之一,先放消息壓低,低價吃入,然後擡高,壓低,擡高,壓低。他自己就是莊家,預測自然準確不比,散戶們跟著他的指揮棒,為他操盤接盤貢獻力量,最後完美收官出貨出套,一大堆散戶被套牢,完美的一次獅子吃羊的案例。

這個事件發生在93年,當時還比較早。手法還比較原始。

三月風寫完這個故事,就太監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現實壓力。

=========

小說反應生活現實,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

人生來好奇,看了這些東西,就難免找些《股市入門》《投資學》之類的東西,翻著股市軟件或者金融游戲玩。

就好比看著架空歷史,翻著古代兵書,玩戰略游戲一樣。

純粹是閑著沒事睜大眼裏瞎看。

人大經濟論壇裏的大牛說,股市並不存在絕對的預測模型,因為未知的變化參數太多,包括完全不可控制的參與者心理因素。

機械工業出版社的《投資學》,最後列出了一種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的認證,人大經濟論壇上各種數據分析,大數據飛起,大概就是如此。

說到底,人的肉身如此脆弱,那些市儈的學問無窮無盡,但人力有限,時間更有限,又能研究的了多少呢。研究了又有什麽意義呢?

======

今天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書櫃,發現自己一直在潛意識裏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若能花數年消化吸收自己的書櫃,應該也能算個挺不錯的人了,大概只有生物學的知識看不下去,比如信息學,可以玩電腦,經濟學,可以看股市,生物學,我看什麽的,這個蛋白,那個核酸,我知道他的名字,但不知道他是什麽,終究學不進去。若能建立個大概知識結構,跟得上新技術應用,就滿足了。

做一個自學的醫生,學的再好,也架不住專業的水準。

=====

看過的書櫃的書,大多是文學和歷史,然則大多已經忘記了。

大概人看書,總是需要一個角度,建立一套模式。

我倒想看軍事來著,可估計看了沒用,大概也就看看經濟角度,社會民生了。

大概所有的書,都要重建捋一遍。

======

人一輩子嗖的就過去了,發現太多時間用在看書上,等你看完書,黃花菜都涼了。

然則看書本身成了習慣,乃至生活本身。

既是一種建立思維模板的游戲,也是一種感受深沈的存在。

=====

看的進書的人,都是好脾氣。

======

看歷史裏,帝王將相,忙來忙去,無非為了生產,生產,則離不開人肉身的維持欲望。

說到底,人的行為到頭來,倒真真體會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折騰來折騰去,到最後還不是早晚要掛?誰又能比誰高明?

========

歷史很多不甘寂寞的人,比如姚廣孝。放現代,多半要去做寫手。

沒機會做棋手,又不想做棋子浪費生命。

還好,可以碼字

========

歷史上很多人取舍之間難以為常人理解,如弦高勞軍,靖難樵夫,無降典史,蘇武牧羊,方孝孺誅。

身家性命,都不看在眼裏。

說到底,人皆有一死,機關算盡,左右不過數十年間,倒什麽都看開了。

========

有本日本的暢銷書《斷舍離》,說是以瑜伽的修養整理房間,要斷,要舍,要離。

其實房間也就罷了,腦子或者人際不能整理清楚就麻煩大了。

某種意義上,讀一本書燒一本書,效率最大,讀書就是一種斷舍離的過程,碼字也是如此。

在電腦裏囤積無數書,其實是浪費,還不如精讀若幹本,若幹本還要做好筆記。

人的生命有限,腦子也有限。

經營腦子如同經營一篇文章,或者編寫一個電路,有的加深記憶,有的淡漠,有的加強邏輯,有的分類。

我讀書的時候要是有這種理解,估計幾年下來,也能混個211.

碼字也是如此,這本書也是刪刪改改無數次,算是我生平見識到目前為止的總結。、

人理解了世界,倒有了底氣,很多事情可以做,某種意義上,也算以知識獲得了自由。

京東用撿貨分類機器人,無人機送貨,阿裏無人零售店,智能跟蹤供應鏈,制造變成輸入工程圖就能五軸聯動雕刻,物聯網取代跟單,跟貨,區域鏈會改變采購,勞動關系和銷售,智能和信息如同影子,你看不見他,他卻無處不在,現在就已經深深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未必做碼農,但做什麽都需要這種常識,機器多一步,人力需求就少一步。

人大概看到了時代生產力的主題,對網文和娛樂圈都失去興趣。人跟個單,質個檢,車工之類,都是周而覆始的機械運動,把人當機器用,到處缺人,然則無聊又不安全,時刻可能被技術更新,以信息以依托,機械和經濟為載體,是生產力進步的主題。

大概超越了肉麻當有趣的意識行態,看網文書荒,看娛樂新聞也沒有感覺,大概我是不可能追星的。因為對人太了解了。

現代人是終生學習,碎片化學習,交叉領域學習。

生活的細節就是習慣,十天沒看的書,多半十年也想不起來看。

知識爆炸的時代,人有信息焦慮,一不小心就被時代淘汰。

這個時代,時間是很金貴的,有時候看那些故紙堆,未必有用。因為時代瞬息萬變。

人讀書的目的是什麽?你想從讀書裏獲得什麽?看書後你還記得多少?

其實閱讀和思考筆記就是很好的大腦整理,就算你忘了,至少知道去哪裏找。

經營大腦碎片化的靈感和思想,如同一個記憶宮殿。

很多時候我自己看自己寫的東西,都會覺得很有收獲。

一個人認知到什麽是我,什麽是我們,什麽是自己,什麽是人。是一種認知上的自我意識。

常見的方言,就是一種封閉的認知體系。一種自以為的理所當然。

然則我們的時代,認知是支離破碎的,法律和經濟上的獨立讓我們的認知和文化隔離。

網絡時代有著千奇百怪的文化,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落,然則人的認知空間是有限的,很多小鮮肉或者新寫手真的很不錯,卻無法在公眾認知裏占有印象。有IP,就有利益。

就生命的廣義來說,一切困難都是微不足道的。

有的人無話可說,就沒法生活,只因認知溝通出現障礙,瘋子和傻子,也只是認知世界的邏輯出現了問題。

人認知世界,網絡和閱讀都能給人截然不同的體驗。

說到底,不同的人認知差別極大,而人往往只喜歡做真正的自己。人閱讀思考,說到底,也只是尋求理解真正的自己。

《天與地》,老鼠倉基金經理和工會主席,現代都市社會生態,吃肉和吃素,無非是一種生存寓言。在都市森林裏,每一個人尋找自己生存的狀態。

《天與地》,其實是講良知和救贖的故事,其實會掙紮,是因為有認知的設定。其實不說五胡的事情,徐錫麟和袁崇煥的死法都是見於歷史的。這就有點像心學了。

所謂心學,有點“不求文字,見於本心”,從自己的本心中尋找自己的真實。據說明治維新後流行於日本。然則找到的本心是什麽,就難說了,那些人自己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然則後來做出的事,大家都知道。

人活在世界,為了生存要努力,然則滿足生存後,往往要思考,所以宗教,往往也是精神需要,無論是聖經,論語和佛經,其實都涵蓋了善惡認知的大多標準,所以人人可以在中間找到世界的運行模板。

人往往只能做三流的別人,一流的自己。就好比碼字,我就寫自己這樣的了,若模仿寫,其實也寫不出什麽名堂,還不如寫自己的東東。

我自己的知識結構,其實就本書表達的這樣了。在一定時期內,對生產力有限,所以對老板就有用。至於再往後的事情,估計我也不趕不上時代變化了,估計我也活不了那麽久。

很多老人經驗豐富,可常有上當,不是不聰明,是因為時代的變化太快,信息太多,比如年輕時連電話也沒有,怎麽能想到回個短信就可能被騙。

我活的幾十年,也許混混信息,電子,網絡,經濟,智能,也能做個網絡適配器,就好比大學生村官一樣,是個到處都用得上的萬金油,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也會變成老頑固,被時代淘汰。

人可能會有各種意外,瞎掉,癱瘓,癡呆,雖然科學進步可能提供幫助,但最靠譜的方式還是找人合夥過日子。

人的情感也好,情懷也好,形象也好。都是一種意識行態,你看不見他,他卻存在,但卻知道那不是真實,所以佛法認為那些是需要堪破的執迷,並不是真實。

欲望如同半夜起來的白米飯,並不在意味道,只是生存的需要,哪怕白米飯,也能慢慢嚼出味道。

日本戰國第一陰謀家武田信玄,晚年卻入道信佛。作為一個人,最終都要回到思考本心的位置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天與地》裏六個年輕男女,在四十多歲的時候,一個早死,一個考了精算師做白領生病退休,一個去工會做事選議員,一個做基金經理兼黑股兼追富家女,一個做電臺主持,一個做護士。都要面對婚姻,子女,供車,供房等現實問題。

說到底,心學說人的困惑都來自自己的內心。《水滸》裏李逵天天做那事,他也根本沒有心理負擔。

心學是很適合我們這個MAX說的一切崩壞的時代的。因為群魔亂舞,我們所能堅持的,只有自己內心的真實。

我看過太多演繹和真假莫辨,所以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各種情緒都被人像猴子一樣調來調去,難免麻木。真假莫辨,自然心如止水、

說到底,找個合適的工作角色,做個簡單的生活最實在。人人都有必須賺錢的理由,老板也一樣,你不能幫老板賺錢,老板怎麽可能好心給你錢?

時間對我來說,機會成本不多了,專註一個領域,三五年間,安身立命。雖然擴展的思維很多領域,但還是需要一個核心的技能做主業。其實現代社會文憑不過敲門磚,大多人不限專業的經營知識和思維。然則HR雖然可以花時間了解人,但也需要有讓他了解你的機會。

學校裏有課本和標準答案,然則覆雜社會的情況不斷變化,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看不完圖書館的一面墻。大多數有價值的見識,不在課本裏,而散落在各種文集,論壇,新聞裏。羅胖靠講這些東西,把自己變成了品牌,資源和垃圾,不過放的位置不同罷了。

覆雜社會的覆雜情況,誰也不知道,一種程序反過來就是一種病毒,你看《經濟法》《合同法》那麽厚,裏面有多少事?福禍相依,利益和風險同在,難說的很。

比如《人民的名義》裏的大風廠,負債十億,地值十億,本來也可以資債相抵,然而趙瑞龍們就有本事,讓債歸蔡成功,地歸自己。這中間的折騰,居然還是合法的。蔡成功們完全不是趙瑞龍們的對手。

人的經濟行為受經濟大盤影響,比如技術進步,如頁巖氣技術,國際形勢,如特蘭普政策,次貸危機,天氣導致某種原材料減產,匯率變化,市場飽和等等,都可能導致經濟形勢的不同的,看不清大盤,按以往經驗做生意,一不小心就可能坑了。

人要游泳,最好是進水裏,遇見各種現實的問題,去解決他。閉門造車,沒用,但人如果一下子跳大海裏,就難說了。所以,還是要讀書思考。

人的行為大多遵循經濟規則,作為一個一般才華的寫手,專業寫作,我也就能寫一般模板的爽文,寫不出什麽名堂,我的回報率還不如一個比較好的技術工作,但作為兼職,卻有不同的額外回報率

既然無欲則剛,自然也就無需多費心機。很多事,也就懶得做。其實也沒有什麽內心動力去做。

不吃魚餌,也就不用擔心被人吃掉。悠悠哉哉,游來游去。

達摩面壁,鏡子裏的自己,眼睛鼻子嘴,其實和我的靈魂毫無關系,我的認知,我的心理結構,我的知識體系,其實和我也不是絕對存在,以己度人,知人知面不知心,想找個靠譜的搭夥也不容易。看心理學理論,並不能解決我理解人心的具體認知問題。

《天與地》裏主角四人樂隊,早逝的叫家名,唱的大多是家駒時代的Beyond的歌,其實是一種致敬。

Beyond唱的大多是理想和愛情,但真正讓他神話的,卻是一去不覆返的情懷。因為再無家駒,所以家駒永存。但對於我這種過於理性的人來說,反而不為所動,“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何況既然本來無一物,自然也就本不存在理想。

達摩祖師跋山涉水,言語不通,但只需要一間石室獨處就能安身立命。我等凡夫俗子卻沒這麽容易安頓自己,也跑不動,也讀不起書了。過了一定年紀,讀書移民的性價比就不劃算了。碼字要像點樣子也不容易。要把腦子刷幾次才行。

如果啥都容易,哪還有那麽多人去搬磚。

一切欲望說到底都是心欲,籃球只不過跑來跑去搶球,人獲得的快感其實和看一本Yy小說沒有本質區別。人類大多行為都可以如此界定。正如古話,本來無一物。

然則工業文明的齒輪,從科幻到生產,足以寄托我所有宏觀的想象,情懷和快感。

《天與地》裏幾個年輕人窮的時候連泡面都吃不起,卻活的很開心。音樂如同文學,是一種理想的聲音。然後後來雖然都有收入,卻困在各種各樣的心魔裏。

佛祖說:雲何降服其心。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人面對心迷,要麽飲酒醉,越來越醉,要麽飲茶醒,越來越醒。

我從來沒有醉過。

人為什麽需要小孩,小孩跑來跑去根本無法溝通,人只是怕寂寞,愛熱鬧而已。

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是如此。熱鬧的內容不重要,人需要的是熱鬧本身。

因為人安靜下來會寂寞的空虛。

像人死如燈滅,所以生兒育女,自己人越來越多,以尋求安全感,擺脫孤獨感,然則這種寂寞才是真實。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語言並不能表達人的短期感覺,人能交流,是因為人有一種長期記憶形成的錯覺觀念.但人的真實,畢竟是只屬於自己。

人的外表,人的思想,人的角色,人的語言體系,其實都可以剝離,而客觀看待,人和人之間的接觸,其實並無絕對的意義。

你看見一個人的外表,交流一個人的語言,接觸一個人的身體,但這些,本質上其實並不是心靈交流,本質上沒有意義。

行走在這個城市裏,每一個人都要尋找自己在經濟食物鏈裏的位置,然則孤獨的真實,獲得難得的體驗,閱讀,攝影,音樂,不同的體驗讓人超脫現實環境的影響。

孤獨,是人與生俱來的稟性,擁有孤獨,因為那是真實。最大的自由,就是享受孤獨的真實。

一個學生,無非在學校和家庭裏打轉,好比一個彈簧,一張一弛可以用很久,一直崩著,沒多久就會斷了。

這時候,小說和網絡就成了彈簧的放松。

長期習慣了這種封閉環境的獨處,一個人在習慣後,會形成不假外物的心理慣性。

人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再牛的人關禁閉也會難受,只不過時間,會習慣一切。

人應對心理刺激,就跟彈簧一樣,越拉越松。從小白到老白,大概就是這麽一個YY點進化的過程。

不是風動,不是帆動,乃爾心動。

心若止水,不假外物。

人外面裹著意識行態,裏面是衣服,裏面是皮囊。再裏面是骨骼,再裏面是內臟,再裏面是意識。

人扮演角色,參與互動,這是外向,現代社會,人越外向,越入戲,越容易獲得好處,也就是成功,因為所謂成功,本就是角色互動裏的一種設定。歷史上有一些相士,比如許邵,可以相人,好像很神奇,其實不奇怪,角設,劇本,情節,規則都有了,估算了大概角色命運,也不奇怪。舞臺就在那裏,生旦凈末醜,無非就是這麽些角。演戲的心機,看戲的花癡,千百年來,不外就是這麽一出翻來覆去的唱的戲。

然則紅口白牙,唇槍舌劍,會讓人厭倦,於是人就需要教堂之類安靜的地方和自己相處。人出了戲,會發現,所謂戲文,其實都是人想出來,自己折騰自己的,沒有好處,就沒人演戲,不覺得好處,也沒人看戲。戲裏戲裏,折騰來折騰去,其實什麽真實都沒有,一如數十年人生。

生命的旅程,也許在明年,也許在明天,就會終結,誰也不知道。

活一天,就要入戲一天,折騰來折騰去,熬啊熬,熬到老,熬到死,到最後發現,其實什麽都沒有意義。

青燈古佛,淄衣襤褸,我看著佛,佛看著我。

其實佛也是一種意識行態。

當你心中連佛也沒有了的時候,你就是佛了。

佛者,覺悟。

=========

美劇《爆君》虛構了一個中東的國家。《紙牌屋》則近距離寫了一間白色的屋子。

就如《紅樓夢》,年紀越大,越能品出其中三味。

一個社區,一個學校,一個論壇,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個城市,一個時代。

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為。思想主導行為的規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歷史裏。

每一個人是歷史的水滴,在歷史的洪流裏,看不清自己,也身不由己。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也許河流不同,高低不同,但隨波逐流,確是一樣的命運。為了生活,就要在需要的時候,扮演需要的角色。真戲假戲,就如《霸王別姬》,張國榮演了小豆子,小豆子又演了虞姬。誰又分得清?戲裏有戲,同一個人的三個角色最後選擇了同樣的命運,誰又能說得清?

==========

羅胖的年末演講,激情洋溢,說了很多創業和互聯網的激情洋溢的話,最後請王石出來做嘉賓講座。

王石上來,首先問“有想上廁所的可以先去”,然後說“吃飯很重要,一起吃飯的人容易成朋友”“睡覺很重要,人都需要休息”“運動很重要,運動才有生命活力”。

也許有深意,也許只是扯淡,像王石,馬總統,奶茶這種,其實個人形象和股價是直接掛鉤的。互聯網時代,不止韓2,papi醬這種通過IP撈錢的方式。從元首開始,就是這樣,元首演講的天賦可能比他其他本事都強。

人意識行態可以無限放飛,到說到底,擺脫不了這個肉身的局限。

到頭來,也還是“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文雅點說佛論道,粗俗點街頭粗話也是一樣的道理。

本來無一物。

人死X朝天。

我的文字是發散的,因為人本質的思維模式就是發散的,因為發散才是真實。

劉德華的《雷洛》最後老了,自言自語“活著為什麽呢”“其實就是吃飯。”

就如《天與地》的主題,人為了活著就要吃飯,但人活了之後,也需要音樂。吃飯並不一定要山珍海味,簡單的食物就能生存。據說這片子影射了什麽,被禁。但其實我覺得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寓言,關於人心必然的故事的寓言。

人生如一臺戲,生旦凈末醜,大同小異的劇本,就是大同小異的模板,所以文化圈一本故事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一本《白毛女》可以挑動百萬大軍。一個故事也可以讓很多感同身受。但也沒有意義,世界很簡單,就在那裏看著你。你加上再多形容詞,其實世界也就是這麽回事,按自己的步子走著。

“吃飯的哲學”,理論一點,就是MAX的理論,界級和生產力。‘民以食為天’

說到底,小說看多了,就會對生活的模板麻木,擺脫意識行態對大腦的控制,碼字多了,也是無意義的廢話,玩著也是自己早已沒有沖動的刺激。

倒不如在經濟鏈裏的位置實在。

幹活,吃飯,睡覺,運動,排洩。

生活就剩下這一點真實。

======

今天又開殺紅樓,紅樓是世情小說的高峰,因為大多取自作者生平,所以有專門研究的紅學。

大概可以和《紙牌屋》對應。

紅樓裏如鳳姐或者寶釵,觀察入微,見風使舵,察言觀色,其實活的很麻煩,像是寶玉,黛玉就比較單純,其實只是習慣性的思維模式不同。

相對來說,《紙牌屋》裏各種博弈,卻直接的多,大概是因為太多細節有法律去規範,不用像賈府的丫鬟一步三搖頭的浪費腦子。

======

紅樓夢裏有經濟賬。

賈府的當家人也懂運營之道,一方面結交親貴,比如送元春入宮,保舉賈雨村,選擇站隊等,一方面經營財貨,比如放印子錢。

按曹雪芹信仰的說法,從儒家和佛家學說,賈府都有完蛋的理由。

但客觀的說,賈府只是當時很普通的貴族一員,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壞。

舍棄元妃去世,皇位繼承站錯隊等根本衰弱原因。

賈府經濟上的破產在於開源和節流兩點都失敗。

開源就是說,要新的人才出現在官場爭取利益,但是別是賈寶玉了,從他老爹那輩就不行了。

節流就是要節省用度,賈府一次晚宴就要花費無數,辦個花園更是花錢,養了那麽多的下人各個欺上瞞下,中飽私囊。

從佛家的理論說,賈府官商勾結,放印子錢,傷天害理,應有報應。

從儒家的理論說,賈府虧待焦大這樣的功臣,爬灰的爬灰,失了三綱五常,管理不力,作風不正,繼承人不走科舉正道,亂搞男女關系,應該衰敗。

但是僅僅從經濟的角度,其實就是支出遠大於收入,經濟上破產。

再上政治上失去靠山,被抄家。

賈寶玉沒了經濟來源,只好失魂落魄。

曹雪芹寫紅樓夢,有很深的佛家因果報應思想,但其實客觀的說,現實中的曹府衰敗,是因為康熙下江南花的錢欠了國庫,雍正要回帳,曹家在八爺和四爺間又站錯了隊,被抄家。

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事業,連千年帝國,歷史上都不存在,何況家族。

======

其實黛玉老爹是鹽使,大大的肥缺,黛玉家是有錢的,不比寶釵家的皇商少,然則賈府以照顧黛玉的借口吞了她的錢,結果,黛玉連婚嫁都沒有了自由,只好整天抹鼻子。

所以小說世界,一樣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

阿裏,百度,網易的雲裏面真的什麽功能都有,從大網站解決方案到互聯網金融安全解決方案,簡直就是吃獨食。我記得幾年前杭州IT會議,一個大佬上電視說,雲時代,所有的創業者都在一個起跑線,不包括大佬,大佬當然不是創業者

搞到數據,多半要靠線下,草根搞不定,技術又玩不過大佬,草根哪有生存空間。

IT的東西就跟單機游戲上,有臺電腦就能玩,簡單輕松,玩點名堂出來就可以過的不錯。

就跟一個金籠子一樣,人躲在裏面,就懶得出去幹其他覆雜的事情。

人讀書幾年,若啥也不幹,不算什麽,放在網絡世界幹點事情,能學的東西,做的東西,更新的技術,實在太多了,浪費不起生命,HR也未必在意一張紙。

人活著,就需要考慮經濟基礎。但對知識者來說,其實也不難,沒必要糾結什麽其他,比如做個智能機械工業的模板就足以安身立命。網文裏很多這樣的工業黨文章。

《子夜》裏的故事,其實是《溫州兩家人》的前言。茅盾見到的世界,是三十年代的他生活過的地方。基本的知識結構,也只是同一模板的升級。經濟加技術,可以說通用的常識模板。

《曾國藩》小說裏,作者寫道:辛亥起自四川,四川亂起袍哥,袍哥卻起自湘軍。不是湘勇有理想,而是多年打仗下來,沒有一個小團隊袍哥裏弟兄互相幫助救命的士兵,大多都已經死了。

還是回到博弈論的囚徒困境、

你可以講理想,講個性,但首先你要活著,死人自然談不上理想或者個性,真是諷刺。

經營學問也是如此,很多東西廣義的說,根本是沒有意義的浪費時間,但你不懂就不行。其實人簡簡單單吃飽睡足就能生活,都是人自己折騰自己,何苦呢。

佛祖出行見乞丐臥道而死,而覺生死無常。

其實人生死無常,也許明天或者明年,我就被車那啥,或者病危,這種事情也難說的很,想什麽老了如何,我估摸著自己未必有這麽長的命。

只不過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但考慮太多,也沒有必要。

也許我死了,文字就是我唯一存在過的一點痕跡,也許微不足道,也許隨時消失。

但在宇宙的視野裏,人類渺小的生命,誰又能例外?

就算能多活N年,在天地看來,也只是滄海一粟。

文字不過一場春夢,到頭來,只是了無痕。

但沒有夢,人又如何度過夜?

不管清醒還是做夢,人無法改變兩個事情:夜在那裏,夜會結束。

所以夜裏就要睡覺,就跟活著一天就要經營工作一天一樣。

不管那是多麽事實上多麽脆弱的“永遠”。

其實“婚喪嫁娶”也只是一個禮儀,人所執迷,佛以為堪破,但後世的佛,卻成了新的“禮儀”。

因為人需要一種“形式”,填補“真實世界”的精神的空虛。

佛祖那樣的苦行僧的真實,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敢於面對?

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就是主觀戰勝客觀的過程,統籌規劃,數據科學,生命醫療,科技永生,都是如此的努力。

然則所謂禪,所謂道,就是我一言不發,慢慢喝完一碗白粥,迎著太陽下山的方向慢慢慢踱去。

就如股市一樣,主觀的輿論能影響客觀的行情,客觀的行情又影響主觀的輿論心理,有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本身和信息時代改變的群體心理文化有關。主觀和客觀交雜,誰又分得清。

網文是欲望的具現,吸引人的網文需要勾引人心的技巧。

只是我心中已經沒有網文的H點,自然也就看不大下去,但為了生活,還是得寫。

這就是工作。

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人折騰來折騰去,無非心中執念,入戲太深。

然則戲文再覆雜曲折,戲子也是一個普通的人罷了,生存的必須條件其實很簡單。

但人心本身如水,是可以被塑形的,所以古代人講三綱五常,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曰仁,反覆無常,那是小人,人必須以固定的人格,扮演固定的角色,才能生存。但人的意識本身是變化的,如《追憶逝水年華》裏記錄的意識流。

如果窮究真實,可以去學哲學,尋求安慰,可以找宗教,家庭,尋求利益,可以學商業,金融,技術。

但說到底,人活著的現實,“未知生安知死”,生活的模板大同小異,想活的聰明,只有一個模板。

人心如水,我所記錄的,也是我自己的意識流,人不只賺錢是好處,為了良心舒服,心理發洩,網文YY,娛樂搞笑,思想交流,獲得褒揚,也都是促使人進行某種行為的好處,所以心理醫生才能發財。

雖然對實際工作沒有半點用處。還是得老老實實去搬磚。

也無法改變我做為人類的生物學局限。

=======

諾貝爾文學獎好幾部移民的文化故事,有南非白裔,也有美國拉美裔,也有猶太或者亞裔的故事。

一種文化就是一種自我認知,和自我認同。

據說美國的移民分兩種,一種讀書出來的,能被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就以職業工作為主,以技術人員為多,一種是讀書不多,不能進入主流社會,就以小生意人,小打工為主,大多聚集在唐人街,以餐館之類謀生,很多語言都不流暢。這兩類人壁壘分明,要拿到綠卡,可能要半輩子的努力。

其實國內不同地區之間的移民也是艱難的很。

比如都市劇裏很多鳳凰男和孔雀女,或者孔雀女和鳳凰男的故事,但是北上廣的本地孔雀一定有房,外地的鳳凰一定會是收入不低的白領,至於一般的打工人,基本不拍他們的故事。就如《歡樂頌》裏邱瑩瑩,一家子都在不斷的移民躍遷。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多半沒有自己的位置,讀書可能是唯一的機會。

就算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要安身立命,多半也離不開老鄉的圈子。

一個人讀書的專業,多半就是他的職業道路,也很難有選擇的權力,比如金融或者英語。

就如我能找到的信管或者碼字,或多或少,也是一個位置,好過蕓蕓眾生。

人在一個圈子裏,如果位置是固化的,無法滿足自己的心靈,就會尋求跳出,所以移民就是這種心態。如果在圈子裏混的好,很少有人會跳出去折騰受罪。在自己國家,你至少可以讀個證書,出去你連語言都不會,怎麽混?

人的心靈也是一個圈子,最裏面是生存,向外面,一個又一個圈子,經濟,心理,宇宙,哲學等等。大多掙紮求存的人,心靈都在經濟之間打轉,哪有我這麽空閑,想的那麽遠。

人心的欲望,其實是尋求一種自我意識,有的人用心,有的人用身體,有的人用耳朵,還有的人用吃東西,來尋求體驗,和滿足。

古代人講立功立德立言,蓋棺定論,自我肯定。

然則我之為我,本不是定數,窮究言語之外的觀念,佛魔一體。

人的情緒就好比一個平衡板,在某些地方情商高的,必然有自己情商低的角落。人都是一樣的。所以娛樂業才被需求。

既然人心基於語言體系,人的語言可能也不同,思維都不同,色相自然也不是恒定。

決定人思維模式的是他的成長環境。

白居易的名字有個典故,“京城居,大不易”,甚至杜甫因為太餓,暴食而死。

詩人也要講究經濟基礎。

張三豐的傳說大多是虛構的,歷史上的張三豐大多是皇帝恩遇給出的地位。

其實武俠小說裏的神功,和現實裏的寓言一樣,有的是葵花,下狠心付出代價就能練,有的是童子功,幾十年如一日的不破身的堅持的練,有的是吸星大法,要吸別人內力的練,還有的是正派道家內功,練的慢,慢慢練,不會出問題,就算易經經這樣,只有你不抱功利戰鬥心去練,才能練成的本事,也是有的,比如藝術。有的像降龍,重覆單調的死練,有的像獨孤九劍,靠靈活悟性。

人的意識,是一種不定的東西,人閱歷不同,思考不同,環境不同,意識就會不同。我閱讀,上網,熬夜,看片,從西北到中南,其實我的思維世界和一般的本地人截然不同,他們的世界一直這樣,我卻已經觀山雲海。

比如一個人的圈子的文化,學校,或者其他,你看到的是一個氛圍,我卻已經看到世界的真實。因為看到了真實,所以心無法簡單安於這個圈子。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對付重犯,有時候用額葉切除手術,犯人就成了傻子,再也不能犯罪,這就和現代對罪犯化學閹割一樣。

人的肉身感受,決定人的意識存在。

就如《黑鏡》裏各種可能的未來,信息影響意識,意識決定人心。不同的人意識不同。掙紮名利圈的人,哪能見到心中的宇宙和頭頂的星空。

比如看歷史的人,感受各種下限,就會深深體會到,能在一個圈子裏,安身立命,已經是幸運。

說到底,心之所安,身之所安。

然則心是很主觀的,所謂的感覺,其實也只是窗戶上一個笑臉,畫在呵氣的薄霧上。

假到真是真亦假。呆呆傻傻分不清。鉆進被窩抱起腿,天地不過一裘被。

所見的覆雜的文學,表達的世界其實和我見到的人心也只是圈子圈外。

佛祖拈花笑,我畫一笑臉。

鏡裏佛祖笑,我看佛祖鏡。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真是赤裸裸的諷刺了中產階級的理想。

然則,不這樣,人又能怎麽樣呢?

TVB裏的主題永遠是“一家人呢,簡簡單單開開心心最重要。”

唯一扯到點的《天與地》,卻是禁片。

========

早些年,文學的地位很高。“魯巴茅郭老曹”,是有定位的,後面的人寫的再好也沒用。

沈從文,錢鐘書之類,都有自己的曲折故事。

《子夜》《駱駝祥子》之類,反應的時代現實,現在看來,也是很有感觸。

======

其實時代的游戲就在裏面,說來說去也是徒勞。

人尋找自己的位置,不滿足自己的位置,尋找自己的出路,文字或者知識。

慕課裏很多畫圖,信息,機器學習之類的課程,或多或少也能給人一點希望。人在生產過程裏有用,在娛樂制造裏有用,或在其他有需求的工作裏有用。

然則就成了老油條?誰又能超越時代?

不外如是的一個棋子。

你活一天,就要做一個合格的角色。

======

文學是一種靈魂需要。

然則靈魂本身大同小異,乃至可以塑造。

大同小異的劇本誕生大同小異的模板。

生產過程需要的是合格的齒輪。

事實就在那裏,其實大家都知道。

=====

但人之為人,除了生理,還有靈魂。

其實人生存需要的物質很簡單。

所以才需要文學。

=======

如同《沈默的羔羊》,人覆雜的行為動機很難測定。

作為一個穩定的運行人格,從畫圖和碼字開始的安身立命。

碼字只是一份打工,制造讀者想要的產品,心理體驗給他,就有錢賺。

畫圖是熟悉的技能,唾手可及。

這兩個技能,樂觀的想,混一輩子也許也夠了。至不濟,有個保底,可以進而發展自己覺得有趣的人生。

就如棋盤上,兵法裏,圍住了一角,有了個根基,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可以慢慢的展開陣型,慢慢種地。

樂觀的想,至少心態上可以算是個一個正常的人類吧。

今天看《圍城》。方鴻漸買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文憑,其實有個文憑無非有個考證的資格,有用沒用自己知道,HR也知道,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己實際的能力。作為一介眾生,有個小小地盤,總算可以安身立命,好過塵世種種。

《圍城》裏的留學生們,其實都不是窮人家,有沒有留過洋,其實對其工作社交婚姻也沒太大影響。時代雖然變了。但游戲規則還是大同小異。

《圍城》寫了各種詩人,哲學家,作家的真實,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

其實做學問也談不上好壞,但以學問為謀利工具,本身是不劃算的生意。附庸風雅,本身也沒有意義。人思考的界限,也不以某個學問為界限。

想象所及,閱讀所致。

《圍城》裏信息不對稱,方鴻漸從國外拿個假文憑回來,沒人看得破,不像現在,當個老師,做個小管理,信息都在網上公示,一個人得過的榮譽,犯過的錯誤,都跟一個身份關聯。像《獵場》裏胡歌可以搞一個假身份,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不然哪來那麽多積年逃犯歸案?人的司法權和財產權,都和人的身份相關。一個人的思維是瞬間的變化,但一個人卻要為自己之前的行為負責,或者好,或者壞。就如一個角色入了戲,就不可能超越劇情而存在。

人是一種社會屬性的生物,因為有角色,有身份,所以人才可以和人互動,才能有財產權和司法權,才能經營,生產和創作。人在戲中,入戲深了,就自己也忘記自己真實的思維瞬間了。

亂世裏覆雜的組織,關系,陣營,都是建立在這種設定的基礎上。即使遠古的漢唐,沒有電報,照相,也能建立全國性的龐大組織。

別說古代了,現代都有一些冒充的“將軍”“領導”,混了好幾年,參加各種活動,會議,撈好處,都沒被拆穿的。現代至少有照片。古代的畫像那麽抽象,交通又遠,可以想象多少折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圍城》裏有個教職,有個位置,有個收入,有個角色。在亂世沈浮裏,至少可以安身立命。大概就是所謂有個正經的事情做。好過虛度年華。

=======

其實人的五官,身材,思想,大同小異,真的覺得折騰來折騰去是無聊的浪費生命。

但別人要如何,我也沒有辦法。

========

整理文章,經營技術樹,大概我骨子裏是個事業狂,總是需要有點事情做,才算充實。人活著,有個位置有個角色,有事情幹,好過胡思亂想浪費生命。人往來單位或者學校,至少有自己在幹事情的錯覺,一輩子也就過了。

天地為棋盤,眾生為棋子,只要有一個切入點,就可以按照自己理想的規劃慢慢走下去。

==============

歲末春寒,炭火小爐,浮生若夢,且飲一壺。

發現自己理解的界限越來越大,漢尼拔也能理解。

世界之外的真實,存在是什麽,漢尼拔你告訴我。

要活著就要忙著吃飯,然則吃飽之後,卻是無盡的虛空。

經營世界如同一個戰略游戲,想玩的好也是本能。能有個地圖給自己開荒,就是幸運。

空談亦是無用,倒不如去踏實種地實在,勞碌閑餘,自然能體會到切實的收獲的充實。

往小了說就是賺錢發達,往大了說就是英特納雄耐爾的理想,自然能給人飽飽的充實感。

存在感,就是存在本身。

人面對死亡,無力的無奈,還有什麽看不開。

在死亡的永恒的真實前,一切都是虛無的軟弱無力。

在經濟鏈裏有個位置,可以安身立命,但在時間面前,終究是無力的掙紮。

這個時代,講究建立自己的專業知識樹和信息庫,這才是高明的游戲模式。

人不能選擇成為男人或者女人

男人或者女人的生理或者心理需求

其實也只是一種設定

得失之間

無可無不可

面對死亡或者蒼老

歲月或者無情

人直面的沈澱和真實

語言和情感

難以言說

資本運作,本就是飛起,何況互聯網時代,各種概念,別人家的孩子到處倒是。

然則我等老實人只知道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收集參數,經營算法,做個小範圍的專家。

創業的幾率不大,就算創業,也是不熟不做。

大概性格決定命運,就是註定這麽沒出息了

一把年紀了,總是需要幾張牌在手,兩手空空也就罷了,要是腦袋也空了,那還怎麽把妹。

希望十年後,還有老板肯賞我口飯吃

歲月春寒,春江水冷,冷暖自知。

體會到這種蕭索,如同看清了生命的結局,有一種淡泊的心境。

誠然時代自有弄潮兒,但更多的人,是平凡的旅程。

《半生緣》起,塵起塵滅。蕭蕭索索,獨立寒秋。

如同蕭紅或者錢鐘書看到的世界。

======

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很多地方缺乏足夠的就業機會,更有很多人為的人性之惡。

不是個體,而是種種普遍的不盡人意,可悲可憫之處。

佛法講究大智大愛,然則生產力才是切實的數據。

作為一個普通的人,能尋找一個經營知識,有益生產力的地方,大概相當於重新用功讀書,做個對世界有用的人的感覺。

人工智能,可能是最接近英特納雄耐爾的天空。

人如果有選擇生命的自由,就有選擇生活的理想。

寧靜祥和,生死之間,不過一個平靜的旅程。

========

數學固化成程序,程序固化成機械,機械轉化成生產力,這就是歷史的棋局

======

2018年,是歷史進程的新起點,在歷史大棋盤的進程裏,感受自己的存在。

=========

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棋子,城市是歷史的棋盤,在歷史的註視下,每一個人扮演自己的角色。

是如此的無力,但又竭力掙紮。

歷史書上,能執掌命運的,都是了不起的大智大勇,我不如他們。

只能盡量做好自己的力所能及,在歷史的棋盤裏。

多說空話亦是無用,腳踏實地,一子一子的下著眼。

=========

人到中年,總是需要一個位置的。

然則機關算盡,其實到頭來,其實也感覺不到什麽意義。

無非是生存,要求你必須這麽做罷了。

=====

想想,這個城市裏很多人開個小店,一輩子也就混過去了,我又何苦折騰呢

人年紀越大,學習,折騰,就越發懶散

不過在網上學習實在方便

總好過打游戲浪費生命

深夜的城市依舊車水馬龍,和人一樣需要呼吸和飲食。

在城市經濟鏈的位置,如同自然界的食物鏈。

實在是生存的策略,超越文學性的想象的真實感。

這種慘淡的真實思維,也被叫做不再有夢想的成熟感。

一份簡單的工作,一個小小的家,一份早餐,一次打掃,一次晨跑,自在如此,所謂禪,所謂道,修行之意,盡在此間。

所謂無欲則剛,就是年末超市打折,想著買年貨,看來看去,只訂了點洗衣粉,因為送貨費太貴,還退訂了。

我想吃的都吃不了,其實有沒有錢對我來說,也沒什麽太大的意義。

==============

淡泊綿綿然,如同看到了生命的旅程和終點。

不是佛,也是佛了

所謂佛法,不過生命的一種選擇

所謂宗教,不過是一種對生命價值的解釋

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結局

忙忙碌碌,上班下班,都是看得到的結局,其實懶得折騰什麽,就這樣,也許是最好的結局。

============

三十年後,我會退休吧。

蒼老的坐在公園的椅子上,曬著太陽。

文字是我的記憶和痕跡。

光說不做也罷,空談廢話也罷,都是我曾經存在過的痕跡。

其實廣義的說,一切意義都是相對的,有沒有妹子的生活,和有沒有事業的生活,其實也都是相對的。

樂觀的想,事業會有的,妹子也會有的。

然則以廣義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命,終究是過眼雲煙。

匆匆過客,人總是渴望抓住永恒,貪心。

以這樣的視野看待自己的生活,其實得失之間,本就沒有在意的執念。

有沒有學問,其實在時間面前,都是一樣的無知,或多或少,總可以做個謀生。

後代子孫,也只是一種文化上的執念,其實人人之間,基因哪分的清楚,更多的是觀念文化。

與人同醉總是不難的,可是要眾生獨醒,卻是極難的。

其實寫文字有什麽意義?誰看呢?也不會有人因此和你做朋友。

只是,這是時間給我的記憶,或好或壞,都是我存在過的痕跡。

美女醜男,老人小孩,都是肉身的過客。

既然對意淫無感,自然對以意淫為吸引力的小說無感。

得失之間,也只是感官的唯心,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沒有意義。

不管做事還是碼字,都做不出什麽新意,終究是泯然眾人。

好也罷,壞也罷,大概生活也就是這樣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未來的生活,無非就是如此的努力和平庸。

文字有用沒用的,至少也是我曾經的存在的痕跡。

所謂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活著是一場癡夢,太過清醒,卻未免淡然的無趣。

雖然這才是世界的真實。

年紀漸長,諸事漸煩。最多二三十年就是難言之事。人生的界限看透,但人活到一定年紀,總是不得不要給自己找個位置的。這把年紀,沒多少可以任性選擇的機會成本了,能把握的就咬緊牙做好一點。

至少有個位置安身立命。

有時候真感覺懶得折騰,累。

可是又不得不做那套套路,就跟人要活著一天,就得吃一天飯一樣。

《解憂雜貨店》講了夢想的故事,音樂和文學一樣,從來是夢想的象征。

很多事情,都是循序漸進的。

比如自考或者遠程教育,往往需要高中起點資格,有個本科或者本科在讀的證,就能考電氣或者中國精算師的證,有個證,起碼可以一年有一二十萬的收入,讀書,工作,投資。雖然需要時間才能有成果,但可以找肯投資的妞一起過日子,就可以抓住青春的尾巴,於是結婚,生娃,生活,全不耽誤,二三年間努力,二三十年間,生活的基調也就下來了。

精算師偏經濟的,可以算是數據分析比較高端的證,電氣偏電子電路的,可以算機器人綜合比較靠譜的橋梁,其實人只要專精一項,就可以安身立命。迎合時代的主題,從經濟和技術兩方面下手,迎接機器人生產力革命,從大方向來說,總是不會錯的,哪怕在一個小廠子做畫圖,也是在穩健的朝這個目標走著,別有充實,不在一時一地之利,也不在一張紙上。參與了這個世界的運作,就如同有了自己的角色。

其實人只要一個可以下棋的棋盤。就如《天與地》裏的:你怕死了有報應嘛,工會肯要你,你就去做勞動法,教會肯要你,你就去做牧師了咯。

就如姚廣孝的靖難,鄭和的南洋,人活一世,總是需要刷刷存在感的,倒不僅僅是物質和欲望。

文學如同音樂,是一種可以經營的夢想,寫的好,寫的壞,至少自己在做自己真正熱愛的努力。秉持理性之光和文明之火,生活其實並無絕望。

人活著,其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年輕或者老邁,都只是一種內心的感官執迷,並無本質區別。

假如我的意識基於我的神經結構,那麽冰凍我的神經,或者記錄我的神經結構數據,將來如《生命禁區》裏一樣在克隆肉身裏雕刻出克隆大腦,或者如《碳變》一樣,用電子信息虛構一套思維結構,又或者如文學家一樣,用文字記錄思維,其實都是一種追求永恒的方式,但對於最初的我來說,其實並無意義。

所以永恒既是存在,也不存在。

終究難銷萬古愁,因而生活中的瑣事,不外如是。其實人充滿可塑性,客觀的看,其實很多人都可以簡單的生活在一起。

一天又一天的在河邊渡著步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工作就跟吃飯一樣,一天不吃就覺得空虛。

也不需要多貴多好吃的東西。

吃自己覺得爽口的清淡飲食更開心。

就跟工作一樣,覺得有意義,有尊嚴,有成就感的工作比什麽都強。

也談不上討厭喜歡,也談不上欲望野心,也不盲目追求收入水平。

就是每天都有事情幹,或者工作,或者為工作準備的學習,就如同每天的程序有的上,生活有點事情幹,就不會空虛。每一天的時間就容易打發。

說到底,這個城市車水馬龍,不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為生產力制造或者流通的環節做事嗎。

碼字也是如此,就算不夠格文以載道,至少也要新奇有趣,才不枉費我費心把它寫出來。一個字一個字的填充自己的存在。

無男女相,無美醜相,無老幼相,無胖瘦相。

廣義的看,生命從肉身到思維差別其實很小。

據說佛洛依德寫了作品,就對男女失去了興趣。

紅塵浮夢,色相和真實對立。

說到底,不都是肉嗎?

化妝品,服裝,姿勢,不同的角色寄托不同的心理,然則也只是角色而已。

一個人終將年邁而老去。

缺乏一種寄托永恒之思的途徑。

浮沈若夢,轉眼而過,終究是鏡花水月。

其實沒什麽真實的意思。

千百年無數人求佛悟道,都是看到了這種生命的短暫和局限,而渴望有一種超越的努力和嘗試。

書海無窮,思慮無邊,本身的深沈,倒沈澱成一種生命的價值。

=======

組成生命的物質細分到原子幾乎循環不變

生命本身只是信息的表達,從基因到思維

無序的物質,就談不上生命的存在

日常語言價值觀未免太原始粗糙,也就是太LOW

通過深入閱讀閱讀

本身是一種尋找更真實的存在的途徑

在這個過程的日常裏感受生命的存在

==========

和很多人一樣,相對看的書,我買的書要多的多,近於一種收集癖

大概一本書再優秀,不能融入我的思維體系,我就沒有看的意義和動力

看書和很多事一樣,分為生活和生存兩種目的

如果你為了生活看書

那可能就是在尋求一種真實的解答

一種對世界和內心的理解模型

包羅萬象,都可以填充你自己的體系。

思想大拿,帝王將相,也只是在這樣一天天的日常裏消磨生命

一天天的日常,就是真實。

=========

真實有這樣的特征,你看到了他的存在,就無法安於假象,因為真實本身,是絕對的存在。

有的書可以讓人生存,滿足生存後,想怎麽生活,其實可以任性的看心情。

========

人總會老去,也就幾十年間,宏觀的看,人的旅程其實本無區別。得失之間,其實也並沒有那麽大的區別。

比如我如果十年內得尿毒,一周透析三次可以過十幾年,排隊十幾年搞個腎又能堅持五六年,加起來快三十年了,就算我什麽病也沒有,也未必能活這麽久,何況以後人工腎,克隆腎技術都可能出現,經濟上搞個電腦前的工作,又有大病醫保,也是可行的。人體是內環境,社會是外環境,內外環境人類都試圖用數據科學達到最大的掌控命運。都是可以經營的努力。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命的旅程,本身,其實也不外如是。怎麽生活,不是生活呢。

我看著客廳的燈,如同佛祖看著菩提樹,達摩面對著山壁,而柏拉圖轉身看向了山洞之外的光。

=============

生活就是日覆一日的堅持忍耐.

最後毫無意義的掛掉,

活著就要吃飯,

吃飯就要一天又一天的上班,

所以生活的情趣,其實文化趣味的執念,

然則我輩玩不起,其實也看穿了無趣,

吃喝拉撒睡,日子一天又一天的堅持忍耐,

結婚生娃又如何,繼續一代又一代的堅持忍耐,

毫無意義,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事業大多建立在法治下的專利和所有權制度規則下,

因為有規則,所以可以無限擴大,

然則劉姥姥再怎麽努力一年到頭種兩畝地,也不及賈府收一天地租,

萬惡的資本主義制度,

人和人的權力和分配,可以扯到憲法和勞動法。,

然則說來說去,不外是鳳姐和焦大的故事。

一場婚嫁,其實也是凡人掙紮的一場春夢罷了。何況那麽多約,接盤的,把凡人最後的幻想也打破。

一天又一天的堅持忍耐。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經營的知識或者位置,或好或壞,不說發達不發達,至少都可以有個位置安身立命。這就是大多數人生活的軌跡。

人能安穩的有個棋盤獲得經營,獲得穩定的回報,對太平盛世的凡人來說,已經是比較好的結局了。

基因的傳遞和表達,法律的權利和義務,這就是人類這種生物的界限。

=========

立於十字街頭,紅綠燈旁,車水馬流,人來人往。

不知何去何從。

沒地方想去,也沒地方能去。

人就是這樣,人只是這樣。

就如回到家裏,望著燈發呆,電視不想看,書也懶得看。

大概修禪也就是如此心境。

腦子是一個CPU,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以有技巧的雕刻大腦,把它變成社會經濟活動需要的樣子而獲得生存的位置。

又或者網絡游戲裏,NPC的煩惱對網管和程序員來說,不過是數據。

一代又一代人,周而覆始的命運。能經營個知識位置,已經好過一代又一代沈浮的眾生。

就如範純仁在遼東,能生存就是不錯了,哪輪到他選怎麽生活。

又如同武則天立無字碑,他人的評說,對他來說,其實也沒什麽意義。

就如李尋歡的馬車,在雪地裏堅定而沈重的遠去,有意義沒意義,生活都要這樣慢慢的繼續。

雖然無趣,但如雕刻木像一樣的雕刻大腦,可能是時間流逝裏唯一有意義的努力。

李尋歡的馬車緩緩走著,酒是生活需要,伴是生存需要,可能鐵傳甲比林詩音有用。

雕好一個木刻,就埋好,至少是一個深入有序結構的藝術品,好過無聊乏味的日常語言邏輯。

人活的存在,就是在經濟機器裏找個位置,哪怕網文,也是有他的潤滑油作用的。

有酒無酒,有伴無伴,對李尋歡的馬車來說,其實並無絕對的區別,都是緩緩的走向必然而未知的終點。

“十年磨一劍,四顧心茫然。”

===========

其實有一個客觀事實。

就結果來說,工作可能是效率最高的努力。

遠高於包括拍拖在內的其他低效的徒勞的努力。

但工作本身,其實又沒有什麽意義。

這也是一個悖論。

因為工作而獲得的情感,其實也沒有意義。

失去文化意義的生理行為其實毫無意義。

======

人到中年,遠遠看到了生命的界限和自己的結局

就不會像小時候一樣充滿幻想的樂觀

中年後看到的是真實,年輕時看到的是假象

因為是假象,所以才看上去很美。

但真實,卻可以更加平靜的棲息。

==========

人年輕時以為生命很長,會做夢,有幻想。

但現在卻漸漸仔細看待自己。

做可行性分析。

力所能及。

我能做什麽樣的知識結構,能有什麽樣的工作,在社會體系裏能有什麽位置,能有什麽樣的生活。

一天又一天,五年,十年,二十年後我會怎麽樣。

我會怎麽老,我會怎麽死。

似乎都可以看見。

這樣的沈重下,倒有了一種冷眼看世間的平靜。

做好一個細小的專業做到最好,就能財務自由,以前林學院的院長就一輩子研究竹子成工程院院士。

我想著有生之年也許能看到高達像汽車一樣造出來,就這個定位,至少活著有點事情幹,好過一天又一天,無所事事的虛度光陰混日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經營無法生存,然則身外之物其實也沒什麽意思,這也是個悖論。。感情浮雲,真實的世界其實也談不上感覺,時光匆匆,終日忙綠,其實也是徒勞,香火後代,也只是一種錯誤的假象,說到底,浮生若夢,說來說去,還是難銷萬古愁。

《北京愛情故事》,窮富老幼,誰又能超越這個生命的限制。

大概活著有個事情幹,一天又一天的充實時間,既是生存需要,也是生活需要。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而不需要再求諸額外的意義。

事業是這樣,碼字是這樣,大概愛情也是這樣吧,就如看書,比如文學,其實享受過程的存在,可能就是他唯一的意義。

歷史上的強人或許有身體不是很強壯的,但沒有不費腦子的,學習要費腦子,做事更要費腦子。那些出名英明的皇帝比如雍正,嬴政,朱元璋,基本都是勞模。

說起來,還不如江南一小富書生活的自在。

這就是代價,努力了未必成功,但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