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孔子周游列國 (3)
關燈
小
中
大
再侍奉大王啦。”說罷引劍自殺,留下一句遺言:“下葬的時候,將我的臉遮住,因為我無臉見子胥。”
《史記》記載,勾踐命人將夫差厚葬,將吳國並入越國,然後引軍北上渡過淮河,與齊、晉等諸侯相會於徐州,而且派人向周天子進貢。周元王派人賜給勾踐胙肉,任命其為“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勾踐南歸之後,將淮河上游的土地贈給楚國,歸還吳國侵占的魯、宋等國土地。那時候,越軍橫行於江淮流域,諸侯無不俯首稱臣,勾踐因此號稱霸王。
在中國的歷史上,“春秋五霸”有多種解釋,最權威的解釋當然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將夫差和勾踐列入五霸,開除掉秦穆公和宋襄公。從夫差、勾踐的實際表現來看,後面一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勾踐滅吳之後,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範蠡便帶著自己的親信,悄然離去了——據眾多野史記載,西施也跟著他一起走了。走的時候,範蠡給文種留下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越王這個人,長脖子鷹鉤嘴,可以共患難,不可同享樂。您何不學我激流勇退,退出他的視線?”文種舍不得離開越國,於是稱病不朝,以為可以幸免於難。不久之後,有人向勾踐打小報告,說文種想要謀反。勾踐賜給文種一把寶劍,說:“您教給寡人伐吳九術,寡人只用了其中的三術,便打敗了吳國,剩下的幾術都還給您,您可以帶著它們到九泉之下幫助先王打仗。”文種只好自殺。
範蠡來到齊國,隱姓埋名,給自己取了個“鴟夷子皮”這樣怪怪的名字,在海邊耕田種地。由於經營有方,數年之後,範蠡父子便成為齊國有名的富翁。齊國人聽說他有才能,想請他出來做官,而且是做宰相。他喟然長嘆說:“我居家則成為千萬富翁,做官則非卿即相,這可真不是件好事。”於是將財產分給朋友和鄉親,只帶了些貴重的珠寶,偷偷離開,來到陶地(今山東省定陶境內)隱居,自稱姓朱。陶地是當時的交通樞紐,商賈雲集。範蠡在那兒耕田放牧,買地經商,沒過幾年,又積累起成千上萬的財產,天下人都尊稱其為陶朱公。
另外還有一個人物的命運有必要作一番交代。吳國滅亡之後,伯嚭認為自己當年為勾踐說了不少好話,替越國辦了不少事,勾踐必不至於為難他。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勾踐進城後第一件事便是將他抓起來殺了。端木賜曾經多次和伯嚭打交道,對伯嚭的評價是:“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據說,至今江浙一帶,仍有些地方用“伯嚭”來形容吹牛說謊、言不足信的人。
【孔子周游列國(上):路在何方】
黃池之會後,吳國迅速衰落,多年來一直受到吳國控制的魯國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公元前481年春天,魯哀公帶領群臣狩獵大野(今山東省巨野境內),叔孫州仇的家臣子鉏商在巨野澤中獵獲一頭奇怪的動物,體型像鹿,尾型像牛,全身鱗甲,頭上獨角。這怪物把大夥都嚇壞了,以為是不祥之物,但又不敢妄下結論,不知如何處理。有人突然想起,孔丘博古通今,無所不知,連防風氏的骨頭都認得,想必也能認得出這頭怪獸。人們於是將怪獸送到孔丘家裏。孔丘看了之後,很肯定地說:“這是麒麟。”至於麒麟究竟是什麽動物,後人一直爭論不休,現代生物學也給不出一個結論,有人認為是天上有地下無的神獸,有人認為就是非洲來的長頸鹿,本書作者學識有限,在此不進行討論。
這一年,孔丘七十一歲。兩年前,他才結束了十餘年的流浪生活,回到曲阜。
孔丘從大司寇任上離開魯國,是公元前495年的事。據《史記》記載,當時齊景公對孔丘十分忌憚,曾問自己的大臣:“孔丘在魯國為政,魯國必然強大,對齊國大大的不利,有什麽辦法可以讓他離開?”有人建議說,最好的辦法是讓他感到沮喪,心灰意懶而自動離開。於是齊景公在國內精選美女八十人,讓她們穿著性感的衣服跳舞;又挑選了一百二十匹好馬,訓練成舞馬,可以隨著音樂的節拍而翩翩起舞。這兩百人馬殺到曲阜,立刻引起了轟動,季孫斯微服前往觀看了三次,仍然覺得不過癮,幹脆向魯定公請了假,成天泡在戲園子裏觀看演出,不理政事。季孫斯的家臣,孔子的學生仲由都看不下去,對孔丘說:“先生可以走了。”孔丘閉著眼睛,思索了半天,說:“今天國家要舉行郊祭,如果大夫們還能分到祭肉的話,我就留下。”在孔丘看來,所謂國家大事,無非“祀與戎”,就算魯哀公和季孫斯不理朝政,只要在祭祀的時候表現得像個樣子,也就可以了。沒想到季孫斯接受了齊國送來的美女和舞馬,連續三日沒有上朝,祭祀的時候也沒給大夥兒分肉。孔丘萬念俱灰,果斷地帶著學生離開了曲阜。
大夫師己聽到消息,跑出城去送行,說:“這實在不是老師您的過錯啊!”言下之意,錯不在你,你又何必走呢?孔丘的回答是:“我可以唱首歌嗎?”沒等師己反應過來,孔丘已經扯著嗓門唱開了:“那婦人的口啊,可以讓人出走;那婦人的話啊,可以叫人身敗名裂。悠閑自在啊,聊以消磨時光!”師己回去後,季孫斯問他孔丘說了什麽,師己如實相告。季孫斯喟然長嘆,說:“他這是為了那些女人的事在怪我啊!”不過嘆歸嘆,曲阜城內舞照跳,馬照跑,仍然是一片歌舞升平。
孔丘師徒離開魯國,第一站來到衛國的首都帝丘,開始寄居在仲由的大舅子家裏。衛靈公聽說孔丘來了,馬上召見他,問道:“您在魯國拿多少年薪?”孔丘說:“六萬。”六萬不是人民幣也不是美金,而是糧食六萬,具體是什麽單位,史料上沒有明說,有可能是六萬斤,這在當時足以支撐起一個家庭的體面生活了。衛靈公馬上開給孔丘六萬斤糧食,讓他安心在衛國生活。然而不久之後,有人向衛靈公說孔丘的壞話。衛靈公耳朵軟,派大夫公孫餘假出入孔丘的住處,明為探訪,實為監視。孔丘也是個政壇老鳥了,怎麽會看不穿這等把戲?於是只在帝丘居住了十個月,便主動離開了。
孔丘打算前往陳國,經過匡地(今河南省境內)。弟子顏高為他駕車,進入匡城的時候,拿著馬鞭指給孔丘看,說:“我曾經到過這裏,當年就是從這個缺口進城的。”這個動作讓城墻上的守衛看到了,他們仔細一辨認,咦,坐在車上那個人,不是魯國的陽虎嗎?原來孔丘長得和陽虎有幾分神似,而陽虎曾經迫害過匡人。這個誤會差點要了孔丘的命。匡人馬上一擁而上,將孔丘師徒團團圍住,不由分說,先囚禁在一所房子裏。顏回走得慢,落在後面,五天之後才趕到匡地。孔丘見到顏回,又驚又喜,罵道:“我以為你死了呢!”顏回笑嘻嘻地說:“您還活著,我怎麽敢死?”師徒倆握手而笑。
然而形勢並未因顏回的到來而好轉。無論孔丘怎麽解釋,匡人就是不相信他不是陽虎,但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確認他就是陽虎。學生們都感到很害怕,生怕匡人不理智,做出什麽出格的事來。孔丘卻很淡定,安慰學生說:“自從周文王死後,周禮不就掌握在我手裏嗎?如果上天打算毀滅周禮,我這個後人便不應該掌握它。既然上天不想毀滅周禮,匡人又能把我怎麽樣!”
顏回聽了,長長地松了一口氣,臉色頓時變得輕松。其他人卻似懂非懂。這就好比一個人帶著珠寶被強盜綁架了,卻自我安慰說:“別怕,如果上天要我死,就不會讓這些珠寶落在我手裏了!”孔夫子的邏輯,委實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後來匡人果然把孔丘他們放了,不是因為孔丘知道周禮,而是因為他派幾個學生回到帝丘去找了大夫寧俞。寧俞派人出面澄清,才得以真相大白。順便說一下,寧俞是個有名的聰明角色,《論語》裏,孔丘曾這樣評價他:“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寧俞就聰明;國家混亂腐敗的時候,寧俞就裝瘋賣傻。孔丘認為自己能夠做到像寧俞那樣聰明,卻不能夠做到像寧俞那樣裝瘋賣傻。後人將“愚不可及”作為一句成語,形容愚蠢到了極限,其實它的本意是:更高層次的聰明,是難以企及的。
經此劫難後,孔丘師徒又返回了帝丘,住在蘧(qú)伯玉家裏。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聽說孔丘身長九尺玉樹臨風,又學識淵博無所不知,不免動了凡心,便跟衛靈公提出要見孔丘。
前面說過,南子是個極其風騷的女人,而衛靈公是個不怕戴綠帽子的男人,甚至曾經派人到宋國接南子的情人前來相會。現在南子要見孔丘,衛靈公怎麽會不答應呢?他馬上派人對孔丘說:“四方來的君子,如果看得起寡人,將寡人視為兄弟的,寡人都會讓他見見夫人。”
孔丘心裏犯了一個嘀咕,見衛靈公便也罷了,見他老婆,這都啥事啊?推脫道:“孔丘不敢。”
使者說:“什麽敢不敢,實話告訴您,就是南子夫人親自提出要見您,別不識擡舉。”
孔丘跟著使者來到後宮,進門之後,面朝北行稽首之禮。南子從帷帳中行拜禮兩次,身上的佩玉叮當作響——這就是關於這次會見的全部記載,至於是否發生了其他事情,任由讀者發揮想象。
回來之後,學生們都圍著孔丘問這問那。孔丘面色潮紅,只是說:“我原本不想見她,既然見了便以禮相答。”仲由很不高興,認為老師不老實,沒有如實交代全部情況,孔丘急了,對天起誓說:“我如果不是所說的那樣,就讓上天厭棄我!”
這樣在帝丘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衛靈公邀請孔丘出游,孔丘去了。衛靈公和南子同乘一輛車,宦官雍渠為車右護衛,讓孔丘乘第二輛車,招搖過市。南子還不時回過頭來,朝著孔丘嫵媚一笑。滿街的百姓都指指點點,搞得孔丘面紅耳赤,於是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經過這件事後,孔丘下定決心離開衛國,帶著弟子來到曹國,又從曹國出發前往宋國。
宋國司馬桓魋(tuí)恃寵驕橫,聽說孔丘來到了宋國,怕他為宋景公所用,派人跟蹤孔丘。見到孔丘和學生坐在一棵樹下講學,桓魋的人便砍倒那棵樹。學生們一看來者不善,心裏已經猜著了七八分,對孔丘說:“咱們還是快走吧。”孔丘不以為然地說:“上天讓德行降臨在我身上,桓魋又能把我怎麽樣呢?”這一年,孔丘五十九歲,按他自己的說法,早就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因此對於種種困苦,他總是安之若素,表現得極為淡定。
話雖如此,宋國是呆不下去了,孔丘只好又來到鄭國。在新鄭城外,孔丘和學生們走丟了,一個人又冷又餓,身上又沒錢,只能倚著東門外的城墻發呆。學生們四處找他,有個鄭國人對端木賜說:“我在東門看見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臯陶,他的肩膀像我們鄭國的子產,自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長得倒是一表人才,只不過虛弱疲憊的樣子,就好像一條喪家之犬。”端木賜一聽,連忙讓他帶著去找,果然找到了孔丘。端木賜將那人的話一字不漏地告訴孔丘,孔丘欣然笑道:“他形容我的長相,未必準確,但是說我像條喪家之犬,還真是很形象啊!”
孔丘終於來到了陳國,寄居在公孫貞子(也就是後來出訪吳國時死去的那位)家裏。在陳國,孔丘再一次展現了他淵博的知識。
有一天,一只隼落在陳閔公的庭院中死去,身上插著一支奇怪的箭,箭桿是楛(kǔ)木做的,箭鏃是石制的,箭長一尺八寸。誰都不認識這新石器時代的武器,陳閔公早聞孔丘大名,於是將他請去辨認。
孔丘看了之後說:“隼飛來的地方很遠啊,這是肅慎部落的箭。從前周武王攻滅商朝,打通四方道路,讓蠻夷部落各自進貢那裏的地方特產。肅慎部落進貢了這種箭。先王為了昭彰美德,把肅慎進貢的箭分賜給長女大姬,又將大姬許配給胡公,讓胡公建立了陳國。將珍寶玉器賞賜給同姓諸侯,是要加深親族的關系;將遠方獻納的貢品分賜給異姓諸侯,是讓他們不忘記義務,所以把肅慎的箭分賜給陳國。”陳閔公試著派人到舊倉庫中尋找,果真找到了這種箭。
孔丘在陳國一住就是三年。三年間,陳國一直處於動蕩之中,吳國和楚國交替入侵陳國,日子過得很不太平。終於有一天,孔丘對弟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那些小子志大才疏,不過好在沒有放棄追求。”
一行人於是收拾行李北上,但又沒有直接回魯國,而是返回了衛國。經過蒲地的時候,不巧當地正發生叛亂,叛軍封鎖了道路,不讓孔丘通過。孔丘的學生中有個叫公良孺的,長得人高馬大,素有勇力,見到這種情況便挺身而出,說:“當年我追隨老師在匡地遇難,現在又在蒲地遇險,看來這也是我的命運啊!如果再被人囚禁起來的話,我還不如去死。”帶著自己的幾名隨從主動出擊,所向無敵。叛軍害怕了,派人交涉說:“只要孔丘不去衛國,我們就讓你們通過。”
孔丘聽到了,馬上回答:“好。”
叛軍不放心,要求雙方舉行盟誓才放他們走。孔丘也一口應承。離開蒲地後,孔丘便命學生:“選準道路,直奔帝丘。”
學生們大吃一驚,都說:“老師您總是教導我們做人要守信用,剛剛和人家宣誓不去衛國,怎麽就不遵守了呢?”
端木賜更是直接質問:“盟約難道可以撕毀嗎?”
孔丘用手戳了戳端木賜的胸口,說:“笨蛋,我是受到威脅才跟他們簽訂盟約,我自己都不相信,神怎麽會相信?”
“老師您實在是太壞了!”
衛靈公聽說孔丘又來了,高興得不得了,親自跑到郊外迎接,至於南子有沒有跟著去,就不得而知了。
衛靈公問孔丘:“您剛從蒲地過來,對那兒的情況想必有所了解,您看我們現在出兵討伐叛軍行嗎?”
孔丘說:“行。”
衛靈公說:“可是我的大夫們都說不行。他們的意思是,留著蒲邑,日後可以對付晉國和楚國,如果我們現在就討伐它,恐怕不好吧?”
孔丘說:“那裏的男人不跟叛亂分子合作,寧死不屈,那裏的女人都想往西邊的黃河上逃跑,真正需要我們去討伐的不過四五個人罷了,為什麽不去進攻?”
衛靈公說:“您說得對。”雖然他這麽說,可是始終不見動靜,這事最終不了了之。孔丘也看出來了,衛靈公已經老了,無心於政治,更不想有所作為。他不勝落寞地說:“只要有人肯用我,給我一年時間就會見到效果,給我三年時間必大有收獲,可惜……”
這時候,晉國正值中行氏、範氏之亂。趙鞅率軍東下,進攻中牟。中牟地方長官佛(bì)肸率領部下背叛晉國,派人請孔丘去中牟共舉大事,孔丘不禁有點動心。仲由說:“以前您教導我們,凡是親手幹過壞事的人,君子是不會與之同流合汙的。現在佛肸在中牟反叛晉國,您卻還想去,是怎麽回事?”
孔丘說:“我是那麽說過。但我也說過,真正堅硬的東西是怎麽也磨不壞的,真正潔白的東西是怎麽也染不黑的。只要我去到那裏,那裏就是會是王道樂土。子路,我可不是一個葫蘆啊,怎麽能夠只掛在墻上中看不中吃呢?”
回想起來,這已經是孔丘第二次動這樣的念頭了。前一次公山不狃請他出山,由於學生的勸阻而沒有去成;這一次佛肸向他招手,還是被學生勸住了。從這兩件事不難看出,孔丘始終還是抱有理想主義的態度,認為只要給他機會,他就能改變世界。
自此之後,孔丘在衛國過得郁郁寡歡。有一天他在屋裏敲磬(一種石制樂器),有個打豬草的農夫從門口經過,聽到磬聲就感慨地說:“這是心裏有苦悶啊,而且還很固執,沒有人理解就算了,何必那麽放不下呢?”
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孔丘找到衛國的宮廷樂師師襄學習彈琴。師襄教了他一個曲子,他一連練了十天還不肯罷手。師襄說:“你已經彈得很不錯了,可以練新的曲子了。”孔丘說:“我現在只是學會了這首曲子的彈奏方法,還談不上熟練。”又過了些日子,師襄說:“現在已經很熟練了,可以練點新的了。”孔丘頭也不擡,說:“不行,我還沒有體會到樂曲表現的思想意境。”又過了幾天,師襄說:“你已經進入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可以了,真的可以了。”孔丘說:“不行,我的眼前還沒有出現樂曲中所表現的人物形象,還要繼續努力。”又過了些天,孔丘彈著琴,突然停下來,默然有所思,接著又擡起頭似乎在登高望遠,說:“我已經看到樂曲所歌頌的那個人了,他黝黑的臉膛,高高的個子,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君臨天下的樣子。這個人如果不是周文王,還能有誰呢?”師襄一聽,立刻站起來向孔丘行禮,說:“你彈的就是傳說中的《文王操》啊!”
孔丘長嘆一聲。他本來想寄情於音樂,忘掉懷才不遇的煩惱,沒想到鉆研進去,反倒是更讓他滋生了難以舍棄的情愫。他再也按捺不住,準備西行到晉國,去找趙鞅謀一份差事。剛剛走到黃河邊,聽到趙鞅殺死晉國大夫竇鳴犢和舜華的消息。孔丘立刻停步不前,對著奔流不息的河水說:“多麽壯美的黃河啊,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我這一輩子恐怕不能渡過去了,這也是命中註定的吧!”學生聽了,走過來問道:“您這話是什麽意思,難道走到了這裏,您都不打算過河嗎?”
孔丘說:“竇鳴犢和舜華,都是晉國的賢大夫。趙鞅未得志的時候,這兩個人給了他很多指導和幫助;等到他一旦得勢,就將他們殺掉。我聽說,哪裏有人涸澤而漁,蛟龍就不去降水;哪裏有人為了鳥蛋而毀掉鳥巢,鳳凰就不去那裏飛翔。這是為什麽?因為君子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同類受到傷害。鳥獸對於不仁不義的事,尚且知道躲避,何況是我孔丘呢?”於是退回去,寫了一曲《陬操》來哀悼竇鳴犢、舜華二人。不久之後,又來到衛國,繼續住在蘧伯玉家裏。
有一天,衛靈公又將孔丘召了去,詢問行兵布陣的事。孔丘說:“祭祀方面的事情,我曾經學過,軍旅方面的事情,我一無所知。”衛靈公不置可否,也不再說什麽,擡著眼睛看著天上飛過的鴻雁。孔丘看著他花白的胡子迎風顫抖,不覺悲從中來,沒有再說什麽,悄然退下。
這年夏天,衛靈公去世了。孔丘也離開衛國,又來到了陳國。大約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迷上了《周易》,為周易寫了《系辭》《彖》《象》《文言》等諸多著作,成為後世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獻。據說,他因為不停地翻讀《周易》,以至於“韋編三絕”,也就是串竹簡的皮條都斷了三次。
同年五月,曲阜的官署發生火災。火苗越過公宮,燒毀了魯桓公、魯僖公的廟。孔丘在陳國聽到火災的消息,通過《周易》推演,準確地判斷出了受災的房屋,“其桓、僖乎?”
同年秋天,季孫斯病倒。他讓人擡著自己出來巡視曲阜的城墻,感慨地說:“這個國家曾經一度幾乎興旺起來,就是因為我得罪了孔丘,使得他離開,所以就沒能振興。”他回頭看著自己的兒子季孫肥:“我死之後,你將執掌國政,一定要將孔丘叫回來幫你。”
沒過幾天,季孫斯便死了。季孫肥安葬了季孫斯後,就準備派人去陳國宣召孔丘。大夫公之魚勸道:“當初您父親就是因為對待孔丘沒能善始善終,遭到諸侯恥笑。今天您要用他,如果再不能善始善終,只怕又要惹得諸侯們恥笑了。”季孫肥說:“那怎麽辦?”公之魚說:“可以考慮讓他的學生冉求回來。”
於是季孫肥就派人去叫冉求。
冉求準備動身前,孔丘對他說:“魯國派人召你,不是小用,而是大用,你可要努力!”也就在同一天,孔丘感慨地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那些小子雖然志大才疏,文章卻是斐然成章,我都不知道該怎麽引導他們了。”冉求聽了,心頭一熱。端木賜心裏明白,孔丘也想落葉歸根了,給冉求送行的時候,再三交代:“回國一旦獲得任用,別忘了想辦法將先生也接回去。”
冉求回國的第二年,孔丘從陳國又來到蔡國。這時蔡昭侯正準備去吳國訪問。因為此前蔡昭侯未經與大臣商議便和夫差同謀將蔡都遷到州來,大臣們擔心這次他又有什麽陰謀,所以在大夫公孫翩的帶領下,將蔡昭侯殺死了。在這種情況下,蔡國也不宜久居,孔丘只好繼續流浪,來到了楚國的葉邑(今河南省平頂山境內)。
【孔子周游列國(下):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葉邑的長官沈諸梁,人稱葉公,是楚國名將沈尹戌的兒子。他對孔丘的到訪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主動向孔丘問起治理國家的方法。孔丘還是一如既往地矜持,只說了六個字:
“政在來遠附邇。”
也就是說,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讓遠方的人投奔,讓近處的人擁護。仔細推敲起來,這話等於沒說,因為“來遠附邇”顯然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種手段。但是葉公很滿意,因為他到葉邑上任以來,發展經濟,興修水利,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在楚國已經頗有名望。當時南方戰亂延綿,葉邑地處河南,遠離戰亂中心,無形中成為了一片凈土,很多江南一帶的人拖家帶口來投奔他。所謂“來遠附邇”,他都做到了,因此對孔丘那句話很受用。
有一天,葉公和仲由談話,問了仲由一個問題:“您的先生是個什麽樣的人?”仲由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孔丘聽說這件事,對仲由說:“你呀,為什麽不對他說‘我們的先生是一個學習起來不知疲倦,教育別人從來不感到厭煩,發憤工作忘記了吃飯,常常怡然自樂而忘記了憂愁,渾然不覺得自己已經是個老人家’?”
孔丘沒有在葉邑久留,又回到了蔡國,路上遇到長沮、桀溺兩個人在地裏一塊耕作。孔丘派仲由去向他們打聽渡口在哪。長沮沒有答,反問仲由:“坐在車子上的那個人是誰?”
仲由說:“是孔丘。”
長沮說:“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
仲由說:“正是。”
長沮說:“那你還來問什麽路,孔丘無所不知,他自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
桀溺問仲由:“他是孔丘,你又是誰?”
仲由說:“我是孔丘的弟子仲由。”
桀溺一邊勞動一邊說:“動蕩不安的局面走到哪都是一樣的,誰能改變得了?你與其跟著孔丘到處躲避壞人,還不如跟著我們來躲避整個社會呢!”
仲由回來把他聽到的話告訴孔丘,孔丘淒然道:“人怎麽可能和鳥獸同群?如果天下平安有道,我又何必四處奔波去改變它呢?”言下之意是,人是社會的動物,消極避世不是辦法,主動去改變才是正道。本書作者以為,這也是孔丘最可愛的一面,始終保持著熱情去積極地面對這個世界,甚至是帶著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天真去實踐自己的理想。
還有一次,仲由在路上和孔丘他們走散了,遇到一位背著草筐的老人。仲由問他:“請問您見到我的老師孔丘了嗎?”老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誰是你的老師啊?”說完,便拄著拐杖除草。仲由拱著手恭敬地站著。老人留仲由到他家住宿,殺雞、做黃米飯給仲由吃,又叫他兩個兒子出來相見。第二天,仲由趕上孔子,報告了這件事。孔子說:“這是位隱士。”叫仲由返回去再見他。仲由到了那裏,老人卻已經走了。仲由接下來說的一段話,很能反應孔丘的主張:“不做官,是不合義理的。長幼之序不可廢棄,君臣之義又怎麽能不顧呢?他想不玷汙自身,卻忽視了君臣間的大倫理。君子出來做官,是為了實行道義。當然,這個年頭,道義不能實行,我是早就知道了的。”
孔丘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出兵伐陳,楚昭王派兵救陳,駐軍於城父。楚昭王聽說孔丘在陳、蔡兩國邊境上,就派人去請孔丘。陳、蔡兩國的大夫們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湊到一起商議:“孔丘是個能幹的人,批評各國政治總是能擊中要害。這些年來他一直住在我們兩國之間,我們這些人都不在他眼裏。現在楚國這樣的大國都來請他了,如果他受到楚王重用,那我們這些在陳國、蔡國本來能夠說上話的人可就危險了。”於是串通起來,發兵將孔丘一行人圍困在兩國邊境的一片荒郊野地裏,使得他們進退不得,糧食也供應不上。學生們都餓得兩眼昏花,躺在地上起不來,唯有孔丘仍然坐在那裏讀詩唱歌撫琴,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仲由心裏很窩火,這都什麽時候了,你還有心思唱歌?故意問孔丘:“君子也會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
孔丘平靜地說:“君子當然也有窮困的時候,但仍然能堅守節操,而小人到了窮困的時候就什麽事都做得出來了。”這句話的原文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聽孔乙己說過前半句,當時只覺得迂腐,現在看起來卻覺得這句話的本義原也不錯。
仲由遭到這樣的批評,立馬老實了,乖乖地坐在一邊。孔丘環視了一周,見到學生個個無精打采,端木賜更是滿臉的不高興。孔丘於是問道:“端木賜,我問你,你認為我是學了很多東西而且能夠牢記不忘的人嗎?”
端木賜說:“是的,難道不是嗎?”
孔丘說:“不是,我只是能用一個基本的原理將所學的東西貫穿起來罷了。”
端木賜聽了,若有所思。
孔丘知道學生們個個都有怨氣,便將仲由叫到身邊,問道:“有一首詩說‘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可是整天在曠野裏跑來跑去)’。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對嗎?為什麽我會落到這個地步呢?”
仲由說:“也許我們還沒達到仁的標準,人們對我們不夠信任;也許是我們不夠有智慧,所以人們才處處與我們為難。”仲由說的是實話,這些年來,他們跟著孔丘四處流浪,處處碰壁,沒過一天安穩日子,主要的原因,可不就是孔丘的那一套理論不能被人們接受,甚至讓人產生了抗拒的心理嗎?
孔丘聽了勃然大怒,罵道:“有你這樣說話的嗎?仲由,我告訴你,如果達到仁的標準就能讓別人信任,那伯夷、叔齊還會餓死在首陽山上嗎?如果聖人的智慧必能暢行無阻,那比幹還會被商紂王挖心嗎?”
仲由走開後,孔丘又將端木賜叫過來,問了同樣的問題。端木賜說:“這是因為您的目標太遠大了,所以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容納您。老師您能不能將標準降低一點?”端木賜的意思是,如果理想不能實現,那就必須與現實結合,適當地進行妥協。
孔丘說:“端木賜啊,最好的農民能夠把地種好,但是不一定能夠獲得好收成;最好的工匠能夠把物品做得巧奪天工,但是不一定能夠讓買家滿意;君子能夠朝著自己的理想努力,讓學問有條有理,一以貫之,但是不能保證一定能讓世人接受。現在你不是想辦法去實現理想,而是只想著讓世人接受,這樣的志向可不夠遠大!”
後來孔丘又問了顏回同樣的問題。顏回回答:“老師的理想太遠大了,因此天下都容不下。盡管如此,您還是堅持不懈地推行它。不被接受有什麽關系呢?不被接受才更像個君子!一個人修養不夠,是自己的恥辱;修養夠了卻不被接受,那就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接受有什麽關系,不被接受才更像個君子!”
孔丘聽得樂開了花,說:“顏家的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史記》記載,勾踐命人將夫差厚葬,將吳國並入越國,然後引軍北上渡過淮河,與齊、晉等諸侯相會於徐州,而且派人向周天子進貢。周元王派人賜給勾踐胙肉,任命其為“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勾踐南歸之後,將淮河上游的土地贈給楚國,歸還吳國侵占的魯、宋等國土地。那時候,越軍橫行於江淮流域,諸侯無不俯首稱臣,勾踐因此號稱霸王。
在中國的歷史上,“春秋五霸”有多種解釋,最權威的解釋當然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將夫差和勾踐列入五霸,開除掉秦穆公和宋襄公。從夫差、勾踐的實際表現來看,後面一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勾踐滅吳之後,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範蠡便帶著自己的親信,悄然離去了——據眾多野史記載,西施也跟著他一起走了。走的時候,範蠡給文種留下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越王這個人,長脖子鷹鉤嘴,可以共患難,不可同享樂。您何不學我激流勇退,退出他的視線?”文種舍不得離開越國,於是稱病不朝,以為可以幸免於難。不久之後,有人向勾踐打小報告,說文種想要謀反。勾踐賜給文種一把寶劍,說:“您教給寡人伐吳九術,寡人只用了其中的三術,便打敗了吳國,剩下的幾術都還給您,您可以帶著它們到九泉之下幫助先王打仗。”文種只好自殺。
範蠡來到齊國,隱姓埋名,給自己取了個“鴟夷子皮”這樣怪怪的名字,在海邊耕田種地。由於經營有方,數年之後,範蠡父子便成為齊國有名的富翁。齊國人聽說他有才能,想請他出來做官,而且是做宰相。他喟然長嘆說:“我居家則成為千萬富翁,做官則非卿即相,這可真不是件好事。”於是將財產分給朋友和鄉親,只帶了些貴重的珠寶,偷偷離開,來到陶地(今山東省定陶境內)隱居,自稱姓朱。陶地是當時的交通樞紐,商賈雲集。範蠡在那兒耕田放牧,買地經商,沒過幾年,又積累起成千上萬的財產,天下人都尊稱其為陶朱公。
另外還有一個人物的命運有必要作一番交代。吳國滅亡之後,伯嚭認為自己當年為勾踐說了不少好話,替越國辦了不少事,勾踐必不至於為難他。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勾踐進城後第一件事便是將他抓起來殺了。端木賜曾經多次和伯嚭打交道,對伯嚭的評價是:“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據說,至今江浙一帶,仍有些地方用“伯嚭”來形容吹牛說謊、言不足信的人。
【孔子周游列國(上):路在何方】
黃池之會後,吳國迅速衰落,多年來一直受到吳國控制的魯國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公元前481年春天,魯哀公帶領群臣狩獵大野(今山東省巨野境內),叔孫州仇的家臣子鉏商在巨野澤中獵獲一頭奇怪的動物,體型像鹿,尾型像牛,全身鱗甲,頭上獨角。這怪物把大夥都嚇壞了,以為是不祥之物,但又不敢妄下結論,不知如何處理。有人突然想起,孔丘博古通今,無所不知,連防風氏的骨頭都認得,想必也能認得出這頭怪獸。人們於是將怪獸送到孔丘家裏。孔丘看了之後,很肯定地說:“這是麒麟。”至於麒麟究竟是什麽動物,後人一直爭論不休,現代生物學也給不出一個結論,有人認為是天上有地下無的神獸,有人認為就是非洲來的長頸鹿,本書作者學識有限,在此不進行討論。
這一年,孔丘七十一歲。兩年前,他才結束了十餘年的流浪生活,回到曲阜。
孔丘從大司寇任上離開魯國,是公元前495年的事。據《史記》記載,當時齊景公對孔丘十分忌憚,曾問自己的大臣:“孔丘在魯國為政,魯國必然強大,對齊國大大的不利,有什麽辦法可以讓他離開?”有人建議說,最好的辦法是讓他感到沮喪,心灰意懶而自動離開。於是齊景公在國內精選美女八十人,讓她們穿著性感的衣服跳舞;又挑選了一百二十匹好馬,訓練成舞馬,可以隨著音樂的節拍而翩翩起舞。這兩百人馬殺到曲阜,立刻引起了轟動,季孫斯微服前往觀看了三次,仍然覺得不過癮,幹脆向魯定公請了假,成天泡在戲園子裏觀看演出,不理政事。季孫斯的家臣,孔子的學生仲由都看不下去,對孔丘說:“先生可以走了。”孔丘閉著眼睛,思索了半天,說:“今天國家要舉行郊祭,如果大夫們還能分到祭肉的話,我就留下。”在孔丘看來,所謂國家大事,無非“祀與戎”,就算魯哀公和季孫斯不理朝政,只要在祭祀的時候表現得像個樣子,也就可以了。沒想到季孫斯接受了齊國送來的美女和舞馬,連續三日沒有上朝,祭祀的時候也沒給大夥兒分肉。孔丘萬念俱灰,果斷地帶著學生離開了曲阜。
大夫師己聽到消息,跑出城去送行,說:“這實在不是老師您的過錯啊!”言下之意,錯不在你,你又何必走呢?孔丘的回答是:“我可以唱首歌嗎?”沒等師己反應過來,孔丘已經扯著嗓門唱開了:“那婦人的口啊,可以讓人出走;那婦人的話啊,可以叫人身敗名裂。悠閑自在啊,聊以消磨時光!”師己回去後,季孫斯問他孔丘說了什麽,師己如實相告。季孫斯喟然長嘆,說:“他這是為了那些女人的事在怪我啊!”不過嘆歸嘆,曲阜城內舞照跳,馬照跑,仍然是一片歌舞升平。
孔丘師徒離開魯國,第一站來到衛國的首都帝丘,開始寄居在仲由的大舅子家裏。衛靈公聽說孔丘來了,馬上召見他,問道:“您在魯國拿多少年薪?”孔丘說:“六萬。”六萬不是人民幣也不是美金,而是糧食六萬,具體是什麽單位,史料上沒有明說,有可能是六萬斤,這在當時足以支撐起一個家庭的體面生活了。衛靈公馬上開給孔丘六萬斤糧食,讓他安心在衛國生活。然而不久之後,有人向衛靈公說孔丘的壞話。衛靈公耳朵軟,派大夫公孫餘假出入孔丘的住處,明為探訪,實為監視。孔丘也是個政壇老鳥了,怎麽會看不穿這等把戲?於是只在帝丘居住了十個月,便主動離開了。
孔丘打算前往陳國,經過匡地(今河南省境內)。弟子顏高為他駕車,進入匡城的時候,拿著馬鞭指給孔丘看,說:“我曾經到過這裏,當年就是從這個缺口進城的。”這個動作讓城墻上的守衛看到了,他們仔細一辨認,咦,坐在車上那個人,不是魯國的陽虎嗎?原來孔丘長得和陽虎有幾分神似,而陽虎曾經迫害過匡人。這個誤會差點要了孔丘的命。匡人馬上一擁而上,將孔丘師徒團團圍住,不由分說,先囚禁在一所房子裏。顏回走得慢,落在後面,五天之後才趕到匡地。孔丘見到顏回,又驚又喜,罵道:“我以為你死了呢!”顏回笑嘻嘻地說:“您還活著,我怎麽敢死?”師徒倆握手而笑。
然而形勢並未因顏回的到來而好轉。無論孔丘怎麽解釋,匡人就是不相信他不是陽虎,但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確認他就是陽虎。學生們都感到很害怕,生怕匡人不理智,做出什麽出格的事來。孔丘卻很淡定,安慰學生說:“自從周文王死後,周禮不就掌握在我手裏嗎?如果上天打算毀滅周禮,我這個後人便不應該掌握它。既然上天不想毀滅周禮,匡人又能把我怎麽樣!”
顏回聽了,長長地松了一口氣,臉色頓時變得輕松。其他人卻似懂非懂。這就好比一個人帶著珠寶被強盜綁架了,卻自我安慰說:“別怕,如果上天要我死,就不會讓這些珠寶落在我手裏了!”孔夫子的邏輯,委實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後來匡人果然把孔丘他們放了,不是因為孔丘知道周禮,而是因為他派幾個學生回到帝丘去找了大夫寧俞。寧俞派人出面澄清,才得以真相大白。順便說一下,寧俞是個有名的聰明角色,《論語》裏,孔丘曾這樣評價他:“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寧俞就聰明;國家混亂腐敗的時候,寧俞就裝瘋賣傻。孔丘認為自己能夠做到像寧俞那樣聰明,卻不能夠做到像寧俞那樣裝瘋賣傻。後人將“愚不可及”作為一句成語,形容愚蠢到了極限,其實它的本意是:更高層次的聰明,是難以企及的。
經此劫難後,孔丘師徒又返回了帝丘,住在蘧(qú)伯玉家裏。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聽說孔丘身長九尺玉樹臨風,又學識淵博無所不知,不免動了凡心,便跟衛靈公提出要見孔丘。
前面說過,南子是個極其風騷的女人,而衛靈公是個不怕戴綠帽子的男人,甚至曾經派人到宋國接南子的情人前來相會。現在南子要見孔丘,衛靈公怎麽會不答應呢?他馬上派人對孔丘說:“四方來的君子,如果看得起寡人,將寡人視為兄弟的,寡人都會讓他見見夫人。”
孔丘心裏犯了一個嘀咕,見衛靈公便也罷了,見他老婆,這都啥事啊?推脫道:“孔丘不敢。”
使者說:“什麽敢不敢,實話告訴您,就是南子夫人親自提出要見您,別不識擡舉。”
孔丘跟著使者來到後宮,進門之後,面朝北行稽首之禮。南子從帷帳中行拜禮兩次,身上的佩玉叮當作響——這就是關於這次會見的全部記載,至於是否發生了其他事情,任由讀者發揮想象。
回來之後,學生們都圍著孔丘問這問那。孔丘面色潮紅,只是說:“我原本不想見她,既然見了便以禮相答。”仲由很不高興,認為老師不老實,沒有如實交代全部情況,孔丘急了,對天起誓說:“我如果不是所說的那樣,就讓上天厭棄我!”
這樣在帝丘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衛靈公邀請孔丘出游,孔丘去了。衛靈公和南子同乘一輛車,宦官雍渠為車右護衛,讓孔丘乘第二輛車,招搖過市。南子還不時回過頭來,朝著孔丘嫵媚一笑。滿街的百姓都指指點點,搞得孔丘面紅耳赤,於是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經過這件事後,孔丘下定決心離開衛國,帶著弟子來到曹國,又從曹國出發前往宋國。
宋國司馬桓魋(tuí)恃寵驕橫,聽說孔丘來到了宋國,怕他為宋景公所用,派人跟蹤孔丘。見到孔丘和學生坐在一棵樹下講學,桓魋的人便砍倒那棵樹。學生們一看來者不善,心裏已經猜著了七八分,對孔丘說:“咱們還是快走吧。”孔丘不以為然地說:“上天讓德行降臨在我身上,桓魋又能把我怎麽樣呢?”這一年,孔丘五十九歲,按他自己的說法,早就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因此對於種種困苦,他總是安之若素,表現得極為淡定。
話雖如此,宋國是呆不下去了,孔丘只好又來到鄭國。在新鄭城外,孔丘和學生們走丟了,一個人又冷又餓,身上又沒錢,只能倚著東門外的城墻發呆。學生們四處找他,有個鄭國人對端木賜說:“我在東門看見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臯陶,他的肩膀像我們鄭國的子產,自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長得倒是一表人才,只不過虛弱疲憊的樣子,就好像一條喪家之犬。”端木賜一聽,連忙讓他帶著去找,果然找到了孔丘。端木賜將那人的話一字不漏地告訴孔丘,孔丘欣然笑道:“他形容我的長相,未必準確,但是說我像條喪家之犬,還真是很形象啊!”
孔丘終於來到了陳國,寄居在公孫貞子(也就是後來出訪吳國時死去的那位)家裏。在陳國,孔丘再一次展現了他淵博的知識。
有一天,一只隼落在陳閔公的庭院中死去,身上插著一支奇怪的箭,箭桿是楛(kǔ)木做的,箭鏃是石制的,箭長一尺八寸。誰都不認識這新石器時代的武器,陳閔公早聞孔丘大名,於是將他請去辨認。
孔丘看了之後說:“隼飛來的地方很遠啊,這是肅慎部落的箭。從前周武王攻滅商朝,打通四方道路,讓蠻夷部落各自進貢那裏的地方特產。肅慎部落進貢了這種箭。先王為了昭彰美德,把肅慎進貢的箭分賜給長女大姬,又將大姬許配給胡公,讓胡公建立了陳國。將珍寶玉器賞賜給同姓諸侯,是要加深親族的關系;將遠方獻納的貢品分賜給異姓諸侯,是讓他們不忘記義務,所以把肅慎的箭分賜給陳國。”陳閔公試著派人到舊倉庫中尋找,果真找到了這種箭。
孔丘在陳國一住就是三年。三年間,陳國一直處於動蕩之中,吳國和楚國交替入侵陳國,日子過得很不太平。終於有一天,孔丘對弟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那些小子志大才疏,不過好在沒有放棄追求。”
一行人於是收拾行李北上,但又沒有直接回魯國,而是返回了衛國。經過蒲地的時候,不巧當地正發生叛亂,叛軍封鎖了道路,不讓孔丘通過。孔丘的學生中有個叫公良孺的,長得人高馬大,素有勇力,見到這種情況便挺身而出,說:“當年我追隨老師在匡地遇難,現在又在蒲地遇險,看來這也是我的命運啊!如果再被人囚禁起來的話,我還不如去死。”帶著自己的幾名隨從主動出擊,所向無敵。叛軍害怕了,派人交涉說:“只要孔丘不去衛國,我們就讓你們通過。”
孔丘聽到了,馬上回答:“好。”
叛軍不放心,要求雙方舉行盟誓才放他們走。孔丘也一口應承。離開蒲地後,孔丘便命學生:“選準道路,直奔帝丘。”
學生們大吃一驚,都說:“老師您總是教導我們做人要守信用,剛剛和人家宣誓不去衛國,怎麽就不遵守了呢?”
端木賜更是直接質問:“盟約難道可以撕毀嗎?”
孔丘用手戳了戳端木賜的胸口,說:“笨蛋,我是受到威脅才跟他們簽訂盟約,我自己都不相信,神怎麽會相信?”
“老師您實在是太壞了!”
衛靈公聽說孔丘又來了,高興得不得了,親自跑到郊外迎接,至於南子有沒有跟著去,就不得而知了。
衛靈公問孔丘:“您剛從蒲地過來,對那兒的情況想必有所了解,您看我們現在出兵討伐叛軍行嗎?”
孔丘說:“行。”
衛靈公說:“可是我的大夫們都說不行。他們的意思是,留著蒲邑,日後可以對付晉國和楚國,如果我們現在就討伐它,恐怕不好吧?”
孔丘說:“那裏的男人不跟叛亂分子合作,寧死不屈,那裏的女人都想往西邊的黃河上逃跑,真正需要我們去討伐的不過四五個人罷了,為什麽不去進攻?”
衛靈公說:“您說得對。”雖然他這麽說,可是始終不見動靜,這事最終不了了之。孔丘也看出來了,衛靈公已經老了,無心於政治,更不想有所作為。他不勝落寞地說:“只要有人肯用我,給我一年時間就會見到效果,給我三年時間必大有收獲,可惜……”
這時候,晉國正值中行氏、範氏之亂。趙鞅率軍東下,進攻中牟。中牟地方長官佛(bì)肸率領部下背叛晉國,派人請孔丘去中牟共舉大事,孔丘不禁有點動心。仲由說:“以前您教導我們,凡是親手幹過壞事的人,君子是不會與之同流合汙的。現在佛肸在中牟反叛晉國,您卻還想去,是怎麽回事?”
孔丘說:“我是那麽說過。但我也說過,真正堅硬的東西是怎麽也磨不壞的,真正潔白的東西是怎麽也染不黑的。只要我去到那裏,那裏就是會是王道樂土。子路,我可不是一個葫蘆啊,怎麽能夠只掛在墻上中看不中吃呢?”
回想起來,這已經是孔丘第二次動這樣的念頭了。前一次公山不狃請他出山,由於學生的勸阻而沒有去成;這一次佛肸向他招手,還是被學生勸住了。從這兩件事不難看出,孔丘始終還是抱有理想主義的態度,認為只要給他機會,他就能改變世界。
自此之後,孔丘在衛國過得郁郁寡歡。有一天他在屋裏敲磬(一種石制樂器),有個打豬草的農夫從門口經過,聽到磬聲就感慨地說:“這是心裏有苦悶啊,而且還很固執,沒有人理解就算了,何必那麽放不下呢?”
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孔丘找到衛國的宮廷樂師師襄學習彈琴。師襄教了他一個曲子,他一連練了十天還不肯罷手。師襄說:“你已經彈得很不錯了,可以練新的曲子了。”孔丘說:“我現在只是學會了這首曲子的彈奏方法,還談不上熟練。”又過了些日子,師襄說:“現在已經很熟練了,可以練點新的了。”孔丘頭也不擡,說:“不行,我還沒有體會到樂曲表現的思想意境。”又過了幾天,師襄說:“你已經進入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可以了,真的可以了。”孔丘說:“不行,我的眼前還沒有出現樂曲中所表現的人物形象,還要繼續努力。”又過了些天,孔丘彈著琴,突然停下來,默然有所思,接著又擡起頭似乎在登高望遠,說:“我已經看到樂曲所歌頌的那個人了,他黝黑的臉膛,高高的個子,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君臨天下的樣子。這個人如果不是周文王,還能有誰呢?”師襄一聽,立刻站起來向孔丘行禮,說:“你彈的就是傳說中的《文王操》啊!”
孔丘長嘆一聲。他本來想寄情於音樂,忘掉懷才不遇的煩惱,沒想到鉆研進去,反倒是更讓他滋生了難以舍棄的情愫。他再也按捺不住,準備西行到晉國,去找趙鞅謀一份差事。剛剛走到黃河邊,聽到趙鞅殺死晉國大夫竇鳴犢和舜華的消息。孔丘立刻停步不前,對著奔流不息的河水說:“多麽壯美的黃河啊,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我這一輩子恐怕不能渡過去了,這也是命中註定的吧!”學生聽了,走過來問道:“您這話是什麽意思,難道走到了這裏,您都不打算過河嗎?”
孔丘說:“竇鳴犢和舜華,都是晉國的賢大夫。趙鞅未得志的時候,這兩個人給了他很多指導和幫助;等到他一旦得勢,就將他們殺掉。我聽說,哪裏有人涸澤而漁,蛟龍就不去降水;哪裏有人為了鳥蛋而毀掉鳥巢,鳳凰就不去那裏飛翔。這是為什麽?因為君子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同類受到傷害。鳥獸對於不仁不義的事,尚且知道躲避,何況是我孔丘呢?”於是退回去,寫了一曲《陬操》來哀悼竇鳴犢、舜華二人。不久之後,又來到衛國,繼續住在蘧伯玉家裏。
有一天,衛靈公又將孔丘召了去,詢問行兵布陣的事。孔丘說:“祭祀方面的事情,我曾經學過,軍旅方面的事情,我一無所知。”衛靈公不置可否,也不再說什麽,擡著眼睛看著天上飛過的鴻雁。孔丘看著他花白的胡子迎風顫抖,不覺悲從中來,沒有再說什麽,悄然退下。
這年夏天,衛靈公去世了。孔丘也離開衛國,又來到了陳國。大約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迷上了《周易》,為周易寫了《系辭》《彖》《象》《文言》等諸多著作,成為後世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獻。據說,他因為不停地翻讀《周易》,以至於“韋編三絕”,也就是串竹簡的皮條都斷了三次。
同年五月,曲阜的官署發生火災。火苗越過公宮,燒毀了魯桓公、魯僖公的廟。孔丘在陳國聽到火災的消息,通過《周易》推演,準確地判斷出了受災的房屋,“其桓、僖乎?”
同年秋天,季孫斯病倒。他讓人擡著自己出來巡視曲阜的城墻,感慨地說:“這個國家曾經一度幾乎興旺起來,就是因為我得罪了孔丘,使得他離開,所以就沒能振興。”他回頭看著自己的兒子季孫肥:“我死之後,你將執掌國政,一定要將孔丘叫回來幫你。”
沒過幾天,季孫斯便死了。季孫肥安葬了季孫斯後,就準備派人去陳國宣召孔丘。大夫公之魚勸道:“當初您父親就是因為對待孔丘沒能善始善終,遭到諸侯恥笑。今天您要用他,如果再不能善始善終,只怕又要惹得諸侯們恥笑了。”季孫肥說:“那怎麽辦?”公之魚說:“可以考慮讓他的學生冉求回來。”
於是季孫肥就派人去叫冉求。
冉求準備動身前,孔丘對他說:“魯國派人召你,不是小用,而是大用,你可要努力!”也就在同一天,孔丘感慨地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那些小子雖然志大才疏,文章卻是斐然成章,我都不知道該怎麽引導他們了。”冉求聽了,心頭一熱。端木賜心裏明白,孔丘也想落葉歸根了,給冉求送行的時候,再三交代:“回國一旦獲得任用,別忘了想辦法將先生也接回去。”
冉求回國的第二年,孔丘從陳國又來到蔡國。這時蔡昭侯正準備去吳國訪問。因為此前蔡昭侯未經與大臣商議便和夫差同謀將蔡都遷到州來,大臣們擔心這次他又有什麽陰謀,所以在大夫公孫翩的帶領下,將蔡昭侯殺死了。在這種情況下,蔡國也不宜久居,孔丘只好繼續流浪,來到了楚國的葉邑(今河南省平頂山境內)。
【孔子周游列國(下):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葉邑的長官沈諸梁,人稱葉公,是楚國名將沈尹戌的兒子。他對孔丘的到訪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主動向孔丘問起治理國家的方法。孔丘還是一如既往地矜持,只說了六個字:
“政在來遠附邇。”
也就是說,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讓遠方的人投奔,讓近處的人擁護。仔細推敲起來,這話等於沒說,因為“來遠附邇”顯然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種手段。但是葉公很滿意,因為他到葉邑上任以來,發展經濟,興修水利,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在楚國已經頗有名望。當時南方戰亂延綿,葉邑地處河南,遠離戰亂中心,無形中成為了一片凈土,很多江南一帶的人拖家帶口來投奔他。所謂“來遠附邇”,他都做到了,因此對孔丘那句話很受用。
有一天,葉公和仲由談話,問了仲由一個問題:“您的先生是個什麽樣的人?”仲由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孔丘聽說這件事,對仲由說:“你呀,為什麽不對他說‘我們的先生是一個學習起來不知疲倦,教育別人從來不感到厭煩,發憤工作忘記了吃飯,常常怡然自樂而忘記了憂愁,渾然不覺得自己已經是個老人家’?”
孔丘沒有在葉邑久留,又回到了蔡國,路上遇到長沮、桀溺兩個人在地裏一塊耕作。孔丘派仲由去向他們打聽渡口在哪。長沮沒有答,反問仲由:“坐在車子上的那個人是誰?”
仲由說:“是孔丘。”
長沮說:“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
仲由說:“正是。”
長沮說:“那你還來問什麽路,孔丘無所不知,他自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
桀溺問仲由:“他是孔丘,你又是誰?”
仲由說:“我是孔丘的弟子仲由。”
桀溺一邊勞動一邊說:“動蕩不安的局面走到哪都是一樣的,誰能改變得了?你與其跟著孔丘到處躲避壞人,還不如跟著我們來躲避整個社會呢!”
仲由回來把他聽到的話告訴孔丘,孔丘淒然道:“人怎麽可能和鳥獸同群?如果天下平安有道,我又何必四處奔波去改變它呢?”言下之意是,人是社會的動物,消極避世不是辦法,主動去改變才是正道。本書作者以為,這也是孔丘最可愛的一面,始終保持著熱情去積極地面對這個世界,甚至是帶著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天真去實踐自己的理想。
還有一次,仲由在路上和孔丘他們走散了,遇到一位背著草筐的老人。仲由問他:“請問您見到我的老師孔丘了嗎?”老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誰是你的老師啊?”說完,便拄著拐杖除草。仲由拱著手恭敬地站著。老人留仲由到他家住宿,殺雞、做黃米飯給仲由吃,又叫他兩個兒子出來相見。第二天,仲由趕上孔子,報告了這件事。孔子說:“這是位隱士。”叫仲由返回去再見他。仲由到了那裏,老人卻已經走了。仲由接下來說的一段話,很能反應孔丘的主張:“不做官,是不合義理的。長幼之序不可廢棄,君臣之義又怎麽能不顧呢?他想不玷汙自身,卻忽視了君臣間的大倫理。君子出來做官,是為了實行道義。當然,這個年頭,道義不能實行,我是早就知道了的。”
孔丘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出兵伐陳,楚昭王派兵救陳,駐軍於城父。楚昭王聽說孔丘在陳、蔡兩國邊境上,就派人去請孔丘。陳、蔡兩國的大夫們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湊到一起商議:“孔丘是個能幹的人,批評各國政治總是能擊中要害。這些年來他一直住在我們兩國之間,我們這些人都不在他眼裏。現在楚國這樣的大國都來請他了,如果他受到楚王重用,那我們這些在陳國、蔡國本來能夠說上話的人可就危險了。”於是串通起來,發兵將孔丘一行人圍困在兩國邊境的一片荒郊野地裏,使得他們進退不得,糧食也供應不上。學生們都餓得兩眼昏花,躺在地上起不來,唯有孔丘仍然坐在那裏讀詩唱歌撫琴,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仲由心裏很窩火,這都什麽時候了,你還有心思唱歌?故意問孔丘:“君子也會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
孔丘平靜地說:“君子當然也有窮困的時候,但仍然能堅守節操,而小人到了窮困的時候就什麽事都做得出來了。”這句話的原文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聽孔乙己說過前半句,當時只覺得迂腐,現在看起來卻覺得這句話的本義原也不錯。
仲由遭到這樣的批評,立馬老實了,乖乖地坐在一邊。孔丘環視了一周,見到學生個個無精打采,端木賜更是滿臉的不高興。孔丘於是問道:“端木賜,我問你,你認為我是學了很多東西而且能夠牢記不忘的人嗎?”
端木賜說:“是的,難道不是嗎?”
孔丘說:“不是,我只是能用一個基本的原理將所學的東西貫穿起來罷了。”
端木賜聽了,若有所思。
孔丘知道學生們個個都有怨氣,便將仲由叫到身邊,問道:“有一首詩說‘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可是整天在曠野裏跑來跑去)’。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對嗎?為什麽我會落到這個地步呢?”
仲由說:“也許我們還沒達到仁的標準,人們對我們不夠信任;也許是我們不夠有智慧,所以人們才處處與我們為難。”仲由說的是實話,這些年來,他們跟著孔丘四處流浪,處處碰壁,沒過一天安穩日子,主要的原因,可不就是孔丘的那一套理論不能被人們接受,甚至讓人產生了抗拒的心理嗎?
孔丘聽了勃然大怒,罵道:“有你這樣說話的嗎?仲由,我告訴你,如果達到仁的標準就能讓別人信任,那伯夷、叔齊還會餓死在首陽山上嗎?如果聖人的智慧必能暢行無阻,那比幹還會被商紂王挖心嗎?”
仲由走開後,孔丘又將端木賜叫過來,問了同樣的問題。端木賜說:“這是因為您的目標太遠大了,所以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容納您。老師您能不能將標準降低一點?”端木賜的意思是,如果理想不能實現,那就必須與現實結合,適當地進行妥協。
孔丘說:“端木賜啊,最好的農民能夠把地種好,但是不一定能夠獲得好收成;最好的工匠能夠把物品做得巧奪天工,但是不一定能夠讓買家滿意;君子能夠朝著自己的理想努力,讓學問有條有理,一以貫之,但是不能保證一定能讓世人接受。現在你不是想辦法去實現理想,而是只想著讓世人接受,這樣的志向可不夠遠大!”
後來孔丘又問了顏回同樣的問題。顏回回答:“老師的理想太遠大了,因此天下都容不下。盡管如此,您還是堅持不懈地推行它。不被接受有什麽關系呢?不被接受才更像個君子!一個人修養不夠,是自己的恥辱;修養夠了卻不被接受,那就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接受有什麽關系,不被接受才更像個君子!”
孔丘聽得樂開了花,說:“顏家的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