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五章 孔子周游列國 (4)

關燈
子真是不得了,如果你錢足夠多的話,我情願去給你當管家。”

但是好聽的話不能當飯吃。到了第七天,孔丘也扛不住了,躺在地上奄奄一息。顏回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地跑出包圍圈,向當地的村民討了些米回來煮。孔丘聞到飯香,睜開一只眼睛,只見顏回這家夥正慌裏慌張地用手在鍋裏抓飯吃。他不動聲色,閉上眼睛又睡了一夥兒,顏回過來叫他吃飯。孔丘伸了個懶腰,說:“剛剛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幹凈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

顏回面不改色心不跳,很平靜地說:“是這樣的,剛剛碳灰飄進了鍋裏,弄臟了一些米飯,丟掉又不好,我就抓來吃了。”

孔丘嘆息道:“人們都說眼見為實,我現在才知道,眼見不一定為實,應該相信自己的心,但是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本來就不容易啊。”後世很多人認為孔丘這是在自責誤會了顏回,我倒是覺得,他其實也無法肯定顏回是在偷吃還是在幹啥,所以才得出一個“知人難”的結論。

“孔子困於陳蔡之間”,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事件,他和三位學生之間的問答,頗有耶穌登山訓眾的意味,是後世儒家提升自我修養的必修課。

後來孔丘派端木賜跑到郢都求救,楚昭王派兵來迎接孔丘,一行人才得以擺脫困境。

楚昭王見到孔丘,十分高興。兩人會談之後,楚昭王認定孔丘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大筆一揮,打算封給孔丘七百裏地,好讓他安心呆在楚國。

七百裏地,差不多是一個中等諸侯國的規模了。眼看孔丘就要闊起來,有人從中橫插了一杠。

令尹宜申問楚昭王:“大王派到各國的使者,有像端木賜那樣能說會道、善於辭令的嗎?”

楚昭王說:“沒有。”

“那您的輔臣有像顏回那樣德才兼備的嗎?”

“沒有。”

“您的武將有像仲由那樣勇猛的嗎?”

“這個……也沒有。”

“您的官吏有像宰予那樣能幹的嗎?”

“沒有。”

“您想想看。”宜申說,“楚國的先祖受封於周天子,爵位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裏。現在孔丘嘴裏說的是三皇五帝的法令,幹的是周公、召公的事情,您要是這樣重用他,那楚國還能世代享有這數千裏的廣闊土地嗎?您就不怕他拿著周禮來約束您,讓楚國回到最初的狀態去?當初周文王經營豐邑,周武王建都鎬京,都是憑借著百裏的地盤最後獲得了天下。今天您一下子賞賜給孔丘七百裏地,還有那麽多能幹的學生跟著他,恐怕不是楚國的福氣。”

楚昭王如夢初醒,將封賞孔丘的事情暫時擱置下來。但他對孔丘還是很尊重,讓他養尊處優,過著很富足的生活。

有一天孔丘坐車外出,路邊突然躥出一個瘋子,攔在他前面唱歌:“鳳凰啊鳳凰,你為什麽這樣倒黴?過去的事情再說也沒用,未來的事情或許還能改變。算了算了,現在的當權者有誰知道這個道理呢?”這首歌的原文是: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唱歌的瘋子無名無姓,因為他攔住了孔丘的車,司馬遷就稱其為“接輿”,後人亦常用接輿來形容狂士。唐朝詩人王維曾經寫過一首《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覆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詩中以接輿比喻裴迪,而王維自比五柳先生陶淵明。有意思的是,陶淵明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歸去來辭》,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無疑又是借了接輿諷孔丘的典故。

孔丘聽了接輿的歌唱,趕緊下車,想跟他好好聊聊。接輿卻一溜煙地跑開了,沒給他說話的機會。

這件事後不久,孔丘便離開了楚國。據《左傳》記載,這一年秋天,天空有雲,形狀有如火紅的大鳥,追隨著太陽飛翔了三日。楚昭王派人到雒邑向周朝的太史請教,太史說:“這預兆對大王不利,如果舉行禳祭,可將災難轉移到貴國的令尹和司馬身上。”楚昭王說:“不谷(諸侯謙稱)除卻心腹之病,卻轉移到手足之上,有什麽意義?不谷如果沒有犯什麽大錯,天難道會讓不谷夭折?如果有罪,想逃也逃不了。”於是沒有舉行禳祭。不久之後,楚昭王去世。孔丘當時正在前往衛國的路上,聽到這個消息,感嘆道:“楚王是個明白大道的人啊!當年吳軍入楚,他卻沒有失去國家,是有道理的。”

孔丘再度回到衛國的第二年,吳王夫差和魯哀公在鄫城會盟,吳國要求魯國置辦百牢大禮招待夫差,伯嚭還命令季孫肥前去面談。季孫肥將端木賜請去應付伯嚭,事情才得以了結。後來端木賜又多次來往於魯吳之間,為魯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孔丘在衛國生活久了,便難免說些場面上的話,如:“魯、衛之政,兄弟也。”別人都聽得不明不白,後世的儒子儒孫則為了這句話殫精竭慮,寫了很多論文來解釋。其實那就是一句大白話,魯國和衛國乃兄弟之國,沒有什麽深刻含義。孔丘的很多論述都是如此,就是一個白胡子老頭在說大實話,沒有任何深奧的理論。但是在任何時代,要人們回歸到基本的常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時衛國的國君是衛出公。前面說過,衛出公的父親蒯聵因為得罪南子,一直流亡在外。因為這件事,國際輿論對衛出公頗有微詞。而孔丘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在衛國當了官,衛出公也很想請孔丘出來為他服務。有一天,仲由問孔丘:“聽說衛侯準備請您治理國家,如果是那樣,您打算最先做什麽?”孔丘毫不猶豫地說:“先要正名。”

仲由笑道:“哎喲喲,您可真是迂腐,還抱著那套理論不放。這年頭,有什麽名好正的?”

孔丘說:“小子你也太不懂禮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法治不當,法治不當則老百姓都不知道該怎麽辦。因此君子不論辦什麽事,必須先正名;他講的話,都要能夠付諸實施。因此君子對自己的言行,是不能有絲毫馬虎的!”

公元前484年齊國入侵魯國,孔丘的學生冉求率領魯國軍隊在曲阜郊外大敗齊軍。季孫肥問冉求:“你的軍事才能是天生的呢,還是學來的?”這問題問得沒水平,哪有天生會打仗的?所以,冉求回答:“是跟我的老師孔丘學的。”

季孫肥問:“孔丘是個什麽樣的人?”

冉求說:“他辦什麽事情,都要求名正言順。他的所作所為,都可以讓老百姓知道,可以告訴鬼神,不會有任何遺憾。”

季孫肥說:“我想把他請回魯國來,可以嗎?”

冉求說:“如果讓他做我這樣的工作,您即使給他兩萬五千戶的俸祿,他也不會來。您要用他,就不能把他當作一般人對待。”

這一年冬天,衛國大夫孔圉準備攻打自己的女婿大叔疾。事情的起因很狗血:當初,大叔疾娶了宋國公子朝的女兒為妻,按照買一送一的規矩,小姨子作為陪嫁,也嫁給大叔疾為妾。大叔疾對這個老婆不怎麽感冒,但是對小姨子十分寵愛。後來公子朝失勢,孔圉趁機挖墻腳,勸大叔疾休掉了老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大叔疾。沒想到大叔疾對前小姨子念念不忘,又將她召回來,安置在帝丘附近,還給她蓋了一所大房子,待遇等同於現在的老婆。孔圉知道後,氣得火冒三丈,想用武力來洗刷家族的恥辱。

孔圉就是《論語》裏提到的孔文子。孔丘稱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家族裏的事,他也免不了先問一下孔丘的意見。孔丘聽說他要打內戰,連忙說:“祭祀的事,我學過一些;打仗的事,我可一竅不通。”回來之後對學生說:“良禽擇木而棲,木豈能擇禽?”命令學生收拾行李,準備離開。孔圉聽說之後,趕緊過來挽留。正在此時,魯國的使者帶著禮物到了,孔丘借坡下驢,於是回到了闊別十四年的魯國。

回來後,魯哀公接見了孔丘,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在孔丘的一生中,已經記不起這是多少次被問及這個問題了,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這次他的回答是:“關鍵在於選好大臣。”

季孫肥也向孔丘問治國之道,孔丘說:“選拔正派的人,遠離心術不正的人,這樣的話,人心便會慢慢變好。”

季孫肥又問:“魯國現在盜賊為患,您原來當過大司寇,請問有什麽辦法治理?”

孔丘冷冷地說:“如果你自己不貪財,就算你鼓勵人家去偷盜,人家也不去。”

可想而知,季孫肥最終沒有任用孔丘,而孔丘也沒有主動提出要求。多年以來,他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旺盛的鬥志,希望改變這個世界,即使遇到諸多挫折也從未輕言放棄。但是,他畢竟是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子,他累了。

公元前481年,當人們把那頭在巨野澤中捕獲的怪獸送到孔丘眼前的時候,孔丘的眼睛一下子就濕潤了,用一種幹澀的語調說:“看來我的理想真是不能實現了。”

據後人解釋,麒麟是仁獸,是聖人出現的喜兆。然而當時天下大亂,戰亂頻仍,麒麟一出現便被俘獲,孔丘傷感於周禮不興,喜兆不應,因而有此一嘆。

另外還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孔丘回到魯國之後,發奮修訂《春秋》,希望《春秋》裏的政治思想能夠成為治國的理念,讓後世君主開卷有益,讓亂臣賊子感到害怕。“西狩獲麟”後卻心灰意懶,就此罷筆。當然,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只能姑妄聽之。

其實,早在獲麟之前,孔丘就曾經對學生說過:“黃河裏沒有出現八卦圖,洛水裏沒有出現文書,看來我的時間也不多了。”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大禹時,洛水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河圖洛書被認為是隱藏著無窮的奧秘,特別決定天下興亡氣數的知識。孔丘一生中,很少談及天命,也不談論怪力亂神,然而到了晚年,卻寄希望於河圖洛書之類的超自然力量,真是讓人唏噓。

據說顏回死後,孔丘曾經說:“老天爺這是要了我的命啊!”獲麟之後,他更是傷心欲絕道:“沒有人能夠了解我了。”端木賜當時在場,問道:“您為什麽這樣說呢?”他說:“我不怨天尤人,從最基礎的知識學起,越學越高深,越學越孤絕,真正了解我的,看來只有老天了!”

有一天齊國傳來消息,齊簡公被陳恒弒於舒州(這件事馬上講到,在此不述)。孔丘齋戒三日,三次向魯哀公請求討伐齊國。魯哀公說:“魯國被齊國欺負很久了,您現在想討伐它,可行嗎?”孔丘說:“陳恒弒其君,齊國至少有一半人不支持他,以魯國的力量加上齊國的一半,當然可行。”魯哀公說:“您跟季孫肥去商量一下吧。”孔丘出來後,直接回了自己家。別人問起來,他就說:“我好歹也是個大夫,該說的話,不敢不說。”言下之意,我盡到責任就算了,沒有必要強求。

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一件大事。在外流亡多年的先大子蒯聵潛回國內,偷偷跑到孔悝(孔圉的兒子)家裏,以武力挾持孔悝,發動政變。衛出公被迫逃奔魯國。

孔丘的學生仲由一直在孔悝家裏擔任家臣。政變發生的時候,仲由正好在外出差。聽到政變的消息,仲由連忙往回趕,在帝丘城外遇到大夫高柴。高柴也是孔丘的學生,他對仲由說:“國君已經出逃,而且城門也關上了,你趕緊掉頭,或許可以幸免於禍。”仲由說:“我食其俸祿,怎麽能夠避其禍患?”趁著守衛不備,偷偷地進了城,直奔宮中去找蒯聵。蒯聵挾持孔悝登臺觀望,仲由想放火燒臺營救孔悝。蒯聵大驚,命家臣石乞、孟厭出來與仲由相鬥。戰鬥中,仲由的帽帶被斬斷,帽子掉到地上。仲由說:“君子就算戰死,也不能不戴帽子。”從容不迫地戴好帽子,結好帽帶。石乞和孟厭趁機發動進攻,將仲由殺死。

孔丘聽到衛國動亂的消息,就說:“高柴這家夥會跑回來,仲由必定死在那裏。”

仲由的死訊傳來時,孔丘正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散步,端木賜陪著他。孔丘一時淚如雨下,說:“泰山崩了,梁柱斷了,哲人枯萎了!”

他又對端木賜說:“天下無道已經很多年了,沒有人能夠聽從我的主張,難道不是很悲哀嗎?夏朝人死了,靈柩停在東面的臺階上;周朝人死了,靈柩停在西面的臺階上;商朝人死了,靈柩停在兩根柱子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根柱子之間享受祭祀。今天早上,我才想起,我是商朝人的後裔啊!”

七天之後,孔丘也死了。

【孔子的弟子們在列國的表現】

回顧春秋時期的歷史,開始是王室衰落,群雄並起,鄭莊公縱橫河雒,隱然成霸;接著齊桓公、楚成王、晉文公相繼興起,尊王攘夷,各領風騷數十年;此後晉國控制中原,楚國獨霸南方,晉楚爭霸成為主題,天下諸侯或從晉,或從楚,或搖擺不定,雖然戰爭不斷,卻保持了長期相對的穩定;再後來晉國衰敗,楚國失勢,齊國短暫覆興,吳國曇花一現,越國異軍突起,天下的秩序再度被打亂,似乎周而覆始,又回到了當初的混沌狀態。

公元前488年春天,齊景公去世一年之後,宋國入侵鄭國,理由是鄭國背叛了晉國。這個借口很牽強,要知道,當年齊景公與晉國爭霸,宋國和鄭國都投入了齊國的陣營,宋國憑什麽懲罰鄭國呢?很顯然,宋國並不是想討好晉國,而是想趁亂而起,獨樹一幟。

同年秋天,宋國又入侵了曹國。

曹國遭到入侵,完全是自找的。曹伯姬陽愛打鳥,有個叫做公孫強的鄉下貴族投其所好,打到一只白雁獻給他,而且跟他說打鳥的技巧,講得頭頭是道。姬陽一高興,就封公孫強做了司城。公孫強大約是腦子進了水,當上司城後,成天給姬陽獻計獻策,鼓勵他當中原的霸主!姬陽竟然也信了,於是不再去晉國朝覲,也不買周圍各國的賬。宋景公抓住這個借口,派兵入侵曹國,討其不敬之罪。

同年冬天,鄭國為了救援曹國,派兵入侵宋國。這一牽制戰略很有效,宋景公不得不回師保衛商丘。公孫強看到宋軍撤走,一下子犯了賤,不但不暗自慶幸,反而命令士兵們在城墻上肆意辱罵。宋景公大怒,命令部隊回頭猛攻,很快將城池攻破,俘虜了姬陽和公孫強,曹國就此滅亡。

公元前486年春天,鄭國派兵進攻宋國的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境內),宋國派兵反擊,全殲鄭軍,俘虜鄭將郟張和鄭羅,並乘勝追擊,攻入鄭國境內。

宋國的動作終於引起了晉國的警惕。同年秋天,趙鞅準備出兵救援鄭國,命陽虎算卦,得到的結果是不吉,於是作罷。

宋景公的膽子越來越大,於公元前485年派兵入侵鄭國。公元前483年冬天又派大夫向巢伐鄭,鄭國當國罕達率軍反擊,將向巢包圍在巖地(今河南省境內)。

公元前482年春天,宋國派桓魋(也就是當年砍樹恐嚇孔丘的那位仁兄)增援向巢,結果還沒交戰,罕達只傳了一道命令——“生擒桓魋者有賞”,桓魋便逃跑了,向巢部也被鄭軍全殲。

前面說過,桓魋很受宋景公寵愛。然而寵愛到了一定程度,便容易由愛生恨。當宋景公雄心勃勃想稱霸中原的時候,桓魋的膽小表現使得他大為光火。更讓他惱火的是,桓魋回國後,絲毫不覺得愧疚,連宋景公的批評都不能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宋景公下定決心要除掉桓魋。

公元前481年夏天,宋景公安排了一個飯局,要他的母親也就是宋國的太後請桓魋吃飯,打算在席間埋伏刀斧手,擲杯為號,將桓魋剁成肉醬。這事兒不知道怎麽走漏了風聲,桓魋知道了,決定反客為主,請宋景公到家裏來作客。宋景公也不是傻瓜,召見司馬皇野說:“桓魋從小是我一手帶大的,現在他卻反過來要害我,請您一定要救我。”皇野說:“沒問題,不過這件事必須得左師幫忙,請您先把他找過來。”

左師即向巢,乃是桓魋的親哥哥。向巢有個習慣,每到吃飯之前,都要敲鐘。宋景公在公宮聽到鐘聲,對皇野說:“老先生要吃飯了,您先等等,別打擾他。”過了半個時辰,又聽見向巢家裏傳來音樂,宋景公說:“他吃完了,您可以去了。”皇野於是驅車來到向巢家,說:“今日跡人(掌管山林的官吏)來報,在逢澤(今河南省商丘境內)發現野鹿的蹤跡。國君想邀請左師一同去打獵,但又怕左師沒時間,因此派我私下來拜訪,問問您意下如何。如果您願意去的話,那就要快點,因為國君準備出發了,請您坐我的車同去。”

向巢受寵若驚,欣然同往。宋景公見到向巢,將桓魋要謀反的事告訴他,向巢一聽,立刻跪伏在地上,不肯起來。皇野說:“您別緊張,國君請您來商議這件事,就是因為信任您。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請您一定要認清形勢,站在正義的一方。”宋景公也說:“寡人知道左師必定很為難,但是上有皇天,下有列祖列宗,寡人是不得已才要對付桓魋的。”向巢這才用顫抖的聲音說:“桓魋不從君命,為禍宋國,我豈敢不唯君命是從?”皇野就等這一句了,馬上說:“那就請您留在宮中保衛國君,將您的兵符交給我,由我來處理剩下的事。”

所謂兵符,就是調兵的憑證。向巢官居左師,並不掌握軍權,因此這個兵符是用來調動向氏族兵的。皇野拿著兵符來到向府,命令向巢的家臣集合隊伍,準備進攻桓魋。向巢的老家臣都不同意,但是年輕的家臣都說:“我們聽從國君的命令。”最後年輕人占了上風,於是發放武器盔甲裝備族兵,向桓魋府上進發。

桓魋的弟弟子頎得到消息,趕緊通知桓魋。桓魋馬上命令集結隊伍,想直接進攻公宮,打宋景公一個措手不及。他的另一個弟弟子車勸道:“您不能事君,反而討伐他,國人不會同意的,別自尋死路了。”桓魋於是逃到曹地(即原來的曹國)。

同年六月,宋景公派向巢進攻曹地。向巢久攻不克,擔心宋景公懷疑,逃奔魯國。後來曹地百姓起來反抗,桓魋逃奔衛國。據說宋景公曾經派人挽留向巢,向巢說:“下臣罪大惡極,滅族都不為過。如果您看到祖宗的份上,使向氏不絕於祀,下臣就十分感謝。至於下臣本人,則不用再考慮了。”

值得一提的是,桓魋還有一個弟弟,叫司馬牛。史上一般認為,司馬牛也是孔丘的學生。桓魋事敗後,趙國和齊國都召他去做官,但是他最終還是逃到了魯國,並且後來就死在了魯國。據《論語》記載,司馬牛曾經哀嘆:“人人都有兄弟,就我沒有。”他的師兄蔔商回答了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公元前481年,齊國也發生了大事,而且事情也與孔門弟子有牽連。

前面說過,齊簡公在魯國的時候,叫做公孫壬。他的父親齊悼公當時叫做公子陽生。公元前489年陽生應召回齊國,將公孫壬托付給孔丘的學生宰予照顧。因為這層關系,宰予成為了公孫壬最信任的人。等到齊簡公即位,宰予便被委以重任,當上了臨淄市長,成為了齊國政壇的風雲人物。

宰予長於雄辯。儒家講究孝道,父母去世後,要守三年之孝,不吃肉,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工作,不過性生活。宰予對此表示質疑:“君子三年不行周公之禮,這禮不是崩了麽?三年不作樂,這樂不是壞了麽?舊谷吃完了,新谷上市,另起爐竈,也沒什麽不可以吧!”孔丘聽了,問道:“那你覺得心安嗎?”宰予說:“安啊!”孔丘說:“你心安就行了。君子守孝期間,吃到肉也不知肉味,聽到音樂也樂不起來,所以幹脆不要那些玩意兒,沒其他意思。”轉頭孔丘便對人說:“宰予這家夥為人不仁,孩子出生之後,前三年都是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的。守孝三年,乃是天下通行的法則。”

由此可知,宰予並不受孔丘賞識,再加上有白天睡覺的惡習,更是讓孔丘惱火,曾經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當宰予一本正經地問起上古時期三皇五帝的品德,孔丘便不屑地說:“你不是該知道這樣知識的人。”

話雖如此,宰予畢竟列於孔丘的門墻之內,名聲在外。當時陳乞已經去世,其字陳恒(又稱陳常或田常)繼承家業。陳恒對宰予這位國君跟前的紅人十分忌憚,常常有事沒事跑到朝中去,名為探訪,實為監視。大夫諸禦鞅看到這種情況,常對齊簡公說:“陳恒和宰予二人不可並存,您要不依賴陳恒,要不依賴宰予,別搖擺不定。”齊簡公不聽。

有一天晚上,宰予前往宮中辦事,路上遇見陳逆殺人,便將他逮捕,帶入宮中。陳逆也是陳氏族人,而且是陳恒的親信。他被逮捕後,陳恒很緊張,想方設法派人潛入宮中,放倒了看守,將陳逆救了出來。

這件事後,陳恒和宰予的矛盾日益突出。陳恒有個族叔,名叫陳豹,在陳氏家族中郁郁不得志,托人找到宰予,要求投入其門下。宰予和他見面,聊了些政治問題,陳豹投其所好,盡揀宰予愛聽的說,很快獲得了信任。有一天,宰予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陳豹說:“我把陳氏族人都趕出去,讓你成為陳氏宗主,如何?”陳豹回答說:“我又不是陳氏嫡系,不敢有此奢望。再說,陳家人不聽您的話的,就那麽幾個,何必將他們都趕跑呢?”

陳豹出來後,馬上跑去告訴陳恒。陳恒召集族人開會研究對策,陳逆說:“宰予有國君支持,如果您不先動手,恐怕鬥不過他。”

陳恒說:“那你有什麽建議?”

陳逆說:“我有從宮中逃跑的經驗,願意帶幾個人重回宮中潛伏,做您的內應。”

陳恒答應了。五月十三日,陳恒兄弟四人,共乘一輛馬車去上朝。宰予在朝堂外的聽政所辦公,聽到聲音便出來相迎。陳氏兄弟一把將他推倒在門外,迅速進門,然後將門關上,把宰予關在了外面。守門的侍衛想要阻攔,被早就埋伏在那裏的陳逆帶著幾名武士全部殺死。

當時齊簡公和幾名小妾正在後花園飲酒,命大史子餘在一旁唱歌助興。陳恒等人沖進來,要求齊簡公趕快搬到寢宮去。齊簡公隨手操起一支長戈就想打陳恒,子餘趕緊攔住說:“相國不是來害您的,是來為您除害的。”

陳恒也趕緊跪下,說:“宰予陰謀作亂,下臣特地進宮來保護您,沒有其他意思。”言畢帶著人退出後花園,一邊走一邊說:“看來國君很生我的氣,我得趕快逃走,逃到魯國晉國都好,天下之大,何患無君?”

陳逆一聽,立刻抽出劍攔在他身前,說:“像您這樣優柔寡斷,如何能成大事?這裏的人,誰不是陳氏子孫?您如果要逃,我現在就殺了您,還怕沒有人領導我們嗎?”

陳恒盯著陳逆看了很久,說:“我明白了,你把劍拿開,你們馬上召集陳氏族兵,準備戰鬥。”

陳恒這道命令下達得很及時。沒過多久,宮墻外就傳來殺聲,那是宰予召集的部隊在準備進攻公宮,搶回國君。陳恒帶著宮內的侍衛登墻抵抗。宰予先是進攻大門,後來又進攻側門,均無功而返。宰予正想堆積柴禾火攻,陳逆帶著族兵趕到,雙方大戰一場。臨淄的居民早就被陳家收買,加上對宰予這個外來和尚天生反感,都跑出來幫助陳逆。宰予見勢不妙,落荒而逃。沒想到急急忙忙,一出城就迷了路,竟然一頭撞進陳氏的封邑豐丘,被豐丘軍民拿住,又送回臨淄來了。

陳恒命人在城外將宰予處死,又將齊簡公抓起來,囚禁在舒州。《左傳》記載,同年六月,“陳恒弒其君壬於舒州。”據說,齊簡公死前只說了一句話:“如果早聽了諸禦鞅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了。”

陳恒立齊簡公的弟弟姜驁為君,也就是齊平公。陳恒自封相國,對內收買人心,安撫百姓,對外則主動與諸侯搞好關系,很快將齊國安定下來。陳恒對齊平公說:“講仁義道德,施恩惠於百姓,這是人人都願意做的,請您來做;講法治刑律,懲處罪人,這是人人都討厭做的,請讓下臣去執行。”將大權攬在自己手裏,成為了齊國的實際控制人。此後,陳恒花了五年時間,將鮑氏、晏氏等各大家族統統剿滅。公元前476年,他把齊國自平安(今山東省淄博境內)以東的土地全部劃歸自己所有,領有的土地比公室還多。陳氏家族實際上已經控制了齊國,“陳氏代齊”只差臨門一腳了。

公元前481年,魯國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孟氏的族長仲孫何忌去世,其子仲孫彘繼承家業。數年前,仲孫彘想在孟氏封地成邑養馬,遭到當地長官公孫宿的反對。仲孫何忌死後,公孫宿前來奔喪,被仲孫彘拒之門外。公孫宿袒露上身,摘掉帽子,跪在門口大哭,仲孫彘還是不接納。公孫宿害怕了,拿著成邑作人情,投奔了齊國。齊魯兩國的關系本來就因為夫差的戰爭而惡化,這件事發生後變得更僵。

公元前480年秋天,陳恒派大夫陳瓘出訪楚,途經衛國。當時衛出公還在位,仲由也沒死。仲由對陳瓘說:“上天或許是以陳氏為斧,要將齊國公室砍倒吧!雖然現在還不能預知未來,陳氏最終占有齊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為了將來考慮,何不與魯國結束對抗,互相善待呢?”

陳瓘是陳恒的親哥哥,聽到孔丘的學生說這樣的話,感到很高興,說:“您言之有理,我將轉告我弟弟。”

同年冬天,魯國和齊國通過談判,實現了和平。魯國派子服何和端木賜前往齊國訪問,見到了公孫宿。端木賜說:“您是周公的後裔,魯國對您也不薄,為什麽要做背叛祖國的事情呢?”

公孫宿說:“我願意聽您的教導。”

陳恒到賓館會見魯國使臣,說:“寡君派我來告訴你們,他願意像侍奉衛侯一樣侍奉魯侯。”自齊景公興起以來至今,齊衛都保持了良好的關系,是以陳恒有此一說。

端木賜說:“那正是寡君所願。當年晉國討伐衛國,齊國為了救援衛國而討伐晉國(指夷儀之戰),損失戰車五百乘,還補償給衛國土地,確實是待之不薄!而魯國呢,當年吳國派兵威脅魯國,強迫我們與之結盟,齊國卻趁火打劫,奪取了魯國的兩座城池,寡君因此感到寒心。如果能夠得以享受衛侯的待遇,寡君求之不得!”這番話說得不亢不卑,綿裏藏針,端木賜不愧是那個年代最傑出的外交家。

陳恒聽了之後很不好意思,主動向魯國歸還了成邑。此後,齊魯兩國關系逐漸升溫。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在仲孫彘的陪同下訪問齊國,在蒙城(今山東省蒙陰境內)會見了齊平公。

齊平公也許是做傀儡久了,連基本的外交禮節都不懂,竟然朝著魯哀公行叩拜之禮。魯哀公僅僅是回敬一揖。在場的齊國官員都很憤怒,認為魯哀公輕慢了齊平公。仲孫彘出來解釋:“不是天子,寡君沒法叩拜呀!”一句話說得齊國人啞口無言。

公元前474年,魯哀公再度與齊平公相見。齊國人對幾年前的事仍然耿耿於懷,編了一首歌,這樣唱道:“魯國人自己犯了錯誤,過了幾年還不知覺,真是讓人暴跳如雷,那都是因為他們迷信儒家的書,才造成了兩個國家的憂患(魯人之臯,數年不覺,使我高蹈。為其儒書,以為二國憂)。”言下之意,魯國人太拘泥於周禮,不知道靈活變通,以至於怠慢了齊侯,導致兩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