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卿大夫們的政治舞臺 (1)
關燈
小
中
大
【公族奪權:三桓專魯】
公元前592年春天,東海之濱的齊國迎來了一場外交盛事。晉國上軍元帥郤克、魯國權臣季孫行父和衛國大夫孫良夫聯袂來到臨淄,朝覲了齊頃公。
郤克是晉國的名門之後,其父郤缺曾經擔任晉國的中軍元帥,掌握晉國的軍政大權。郤克本人也久經戰陣。邲之戰中,士會擔任上軍元帥,郤克擔任上軍副帥。後來士會升任中軍元帥,郤克便順理成章地接任了上軍元帥之職——這個職務在晉國的地位僅次於中軍元帥和中軍副帥,可以說是晉國軍中的第三號人物。
這幾年來,晉景公通過一系列外交和戰爭手段,在國際上重新樹立了大國形象,恢覆了晉國昔日的霸氣。他覺得是召集諸侯結成同盟,與楚國逐鹿中原的時候了,因此計劃於公元前592年夏天在斷道(晉國地名)舉行諸侯大會。出於一種穩重的考慮,同時也是為了體現對齊國的重視,他派郤克先行出使衛國和魯國,說服這兩個國家各自派出使臣一同前往齊國邀請齊頃公參加會盟。
但是,郤克的這次出使,卻因為齊頃公的荒誕搞得很不愉快,繼而引發了嚴重的外交糾紛。
據史料記載,郤克有一點生理上的小毛病——背有點駝。齊頃公的母親蕭老夫人聽到這個八卦,好奇心大起,便向齊頃公要求親眼看看晉國使者。
齊國難道就沒有駝背?蕭老夫人這好奇心本身就有點出奇。荒誕的是,齊頃公對於母親這個要求也很感興趣,還特意安排了一個節目讓老太太開心。
說來也巧,當時在齊國訪問的幾位使臣都有點生理缺陷:郤克是個駝背,季孫行父是個跛子,孫良夫是個獨眼龍。這幾個人湊到一起,本來就很有喜劇效果。為了突出這一效果,齊頃公還找了三個有同樣生理缺陷的人來擔任典禮官。結果,在接見使臣的時候,郤克被一個駝背領著,季孫行父被一個跛子領著,孫良夫被一個獨眼龍領著,而蕭老夫人躲在帷幕後面,樂得前仰後合,眼淚都笑出來了。
士可殺,不可辱,何況還是堂堂的大國使臣?齊頃公為了博母親一笑,居然敢拿三個國家的使臣開玩笑,這份孝心委實讓人難以恭維。
郤克等人強忍住憤怒,沒有當場發作。從齊頃公宮中出來,郤克便起誓說:“此仇不報,我就不過黃河了!”於是不辭而別,臨走的時候將副手欒京廬留在齊國,說:“務必完成使命,邀請齊侯參加今夏會盟,否則你也不用回國覆命!”
郤克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他本人不再想與齊頃公這種無禮之徒打交道,但是國君的使命不能廢,因此要欒京廬務必完成;第二,他希望齊頃公應邀到會,好讓他有機會報一箭之仇。按照前一種理解,郤克是個公私分明的人;按照後一種理解,郤克則有點公私不分,有公報私仇之意。
不管抱著什麽目的,郤克回國之後,向晉景公如實匯報了在齊國發生的事情。使臣受辱等同於國家受辱,可想而知,晉景公非常惱火,晉國的諸位大臣也群情激憤。郤克向晉景公請求,馬上發兵討伐齊國,懲罰齊侯的不敬之罪。
站在國家尊嚴的角度來看,郤克的這一要求也不過分,但是不符合當時晉國的利益。這些年來,楚國已經將宋、鄭、陳、蔡、許等幾個國家都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秦國和楚國遙相呼應,魯國也主動向楚國頻送秋波,可謂南風獵獵,勢不可擋。晉國如果想和楚國抗衡,齊國是一張關鍵的牌。如果連齊國都被楚國拉攏,魯國必定公開投向楚國的懷抱,衛國也很有可能見風使舵。那樣的話,晉國就完全被敵對勢力包圍,休說稱霸,連自身的安全恐怕都難以保障了。
出於上述考慮,晉景公安撫了郤克一番,委婉地拒絕了他的要求。郤克倒也不糾纏,馬上說,那請允許我帶領自己的族兵東渡黃河,去找齊侯算賬。這個要求當然也被拒絕。
仔細分析起來,郤克之所以提這兩個要求,很有可能也僅僅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因為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受了侮辱之後,如果連報仇的想法都沒有,那是沒有“血性”的表現,所以必須喊兩嗓子,表明自己的態度。想想看,以郤克手下那幾百名族兵,就算跑到了齊國,也不過是去送死,談什麽報仇,郤克有那麽傻嗎?
這樣來看,郤克是個明白人,也有大局觀念,只不過因為無緣無故受了侮辱,心裏很不爽,情緒有點沖動罷了。當時士會在一旁看了郤克的表現,既同情又擔憂,回家之後便對兒子士燮說:“兒子啊!我聽說喜和怒這兩種情緒,合乎禮法的很少,不合乎禮法的倒是很多。詩上面說,‘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這就是說,君子的喜和怒,都是用來阻止禍亂的,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很危險,必定會助長禍亂。郤克現在的憤怒,在齊國身上沒有得到發洩,恐怕就要在晉國惹出事端來了。我打算告老還鄉,讓郤克繼承我的位置,滿足其心願,或許還可以避免禍患發生。你千萬記住,跟隨幾位大夫,對他恭敬行事,不可冒犯!”
從這番話不難看出,士會對郤克是很器重的,但是他也知道,郤克作為一個有尊嚴的男人,如果有不良的情緒郁積於心,不得宣洩,難保他會做出什麽傻事來,與其宣洩到晉國,不如宣洩到齊國。出於保護人才的考慮,士會毅然決定讓位於郤克,放手讓他快意恩仇——這也是出於對郤克的信任,他相信郤克即使快意恩仇,也能把握住一個度,既維護自己的尊嚴,又有利於國家大計。
讀史至此,又是一嘆:春秋時期的領導者,主動照顧下屬的情緒;而現在的很多領導,需要下屬哄著他開心。
齊國那邊,自從郤克不辭而別,齊頃公也知道自己捅了婁子,但是對於這個婁子有多大,他還不是很確定。所以當欒京廬一再催著他參加諸侯大會的時候,他耍了個滑頭,決定派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四人代表他前往斷道。
前面說過,高固是齊國傳統貴族高氏的掌門人,也就是強娶了魯國公主的那位強人。齊頃公派他為首席代表參加斷道會盟,倒也不算太失禮。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四人使團走到斂盂,高固越想越不對勁,害怕晉國人把氣都撒到他身上,居然半路逃回齊國去了!
四人使團中,高固的身份是上卿,其餘三人均為大夫。高固這一逃跑,等於團長臨陣脫逃,使團的級別立馬下降了很多。如果這事發生在現在,晏弱應該馬上打電話向上級報告,等候進一步的指示。但那是在春秋時期,山長水遠,信息阻塞,寫報告是不現實的。晏弱等人一合計,決定還是按原計劃前進,將齊侯的致意帶到斷道。
據《春秋》記載,公元前592年夏天參加斷道會盟的諸侯有晉景公、魯宣公、衛穆公、曹宣公和邾國的國君邾子(無以考證其稱呼)。當晏弱等人來到斷道,神色不自然地將國書遞交給晉景公的時候,一向性格溫和的晉景公終於發飆了——到這裏開會的都是諸侯,你齊頃公不來也就罷了,派個上卿來還中途逃跑,只剩下幾個大夫來赴會,這也太目中無人了吧!於是將這幾個人都趕出去,拒絕齊國參加會盟。
對於晏弱等人來說,最糟糕的事情還不在於此。從斷道出來,齊國使團一路東行,準備回國。走了沒幾天,晏弱發現他們在晉國已經成為不受歡迎、也不受保護的人,所到之處,遇到的都是仇視的目光和故意的挑釁。這也難怪,齊國人先是侮辱了晉國的使臣,現在又侮辱了晉國的國君,晉國人怎麽可能不生氣呢?
齊國使團走到野王(地名),受到當地官員和居民的圍攻,晏弱被囚禁。其餘的人雖然僥幸逃脫,但也沒跑多遠,幾天之後,蔡朝和南郭偃分別在原城和溫城被抓。晉景公對於這幾個人的遭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了地方官員和群眾的所為;而朝中的諸位大臣中,雖然也有人認為這樣做不妥,但是考慮到郤克的情緒,也不便發表意見。如果不是一個叫做苗賁(bēn)皇的人及時出現,晏弱等人很可能就成為晉國人的刀下鬼了。
前面說過,楚莊王當政之後,鬥椒發動叛亂,結果兵敗身亡。但是鬥椒的兒子賁皇並沒有在那次戰鬥中被殺死,而是逃亡到了晉國,晉國人將苗邑(地名)封給他,因此又被稱為苗賁皇。晏弱在野王被抓的時候,苗賁皇正好經過野王,看到了這一幕。回到絳都之後,他便搖著頭對晉景公說:“齊國的大夫有什麽罪呢?從前諸侯侍奉先君,都急急忙忙怕趕不上趟。後來又都說晉國的群臣不講信用,所以諸侯才開始三心二意。齊侯怕得不到應有的禮遇,所以派這四個人來,又有人對齊侯說‘您不出國,晉國人一定會遷怒於我們的使者。’高固聽到這句話,又逃跑了。剩下晏弱他們三個人,堅持履行使命,互相鼓勵說‘如果因為我們而斷絕了兩國的友好關系,寧可被處死。’為此他們才甘冒風險前來赴會。我們應該好好招待他們,使來的人都受到感動,但是我們偏偏逮捕了他們,這樣就證實齊國人說的是對的。我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麽好處?讓逃跑的人有逃跑的理由,傷害了履行使命的人,使得諸侯都有看法,這又有什麽用呢?”
晉景公聽了這番話,沈默不語,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駁斥。過了一段日子,晉國人故意放松了對齊國使臣的看守,他們趁機逃跑,先後回到齊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晏弱有一個很有名的兒子,叫做晏嬰,歷史上一般稱之為晏子。
斷道會盟之後,士會正式向晉景公提出了辭呈,郤克接任中軍元帥,晉國從此進入郤克主政時期。
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元前591年春天,郤克上臺不到半年,晉國就聯合衛國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聯軍在陽谷(齊國地名)打敗齊軍。面對憤怒的晉國人,齊頃公不敢再調皮,親自跑到設在繒地(齊國地名,在陽谷附近)的晉軍大營,向晉景公求和。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齊頃公承認自己的錯誤,表示願意服從晉國的領導,並將公子強送到晉國當人質。
陽谷之戰規模不大,經歷的時間不長,戰況不激烈,雙方死傷的人員也不多,因此在歷史上沒有什麽名氣。但是,齊國在陽谷之戰的失敗造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自即位以來一直對齊國人俯首帖耳的魯宣公突然鼓起了勇氣,決定洗刷這些年在齊國人那裏所遭受的恥辱,派兵進攻齊國。
魯宣公這樣做,有趁人之危的嫌疑,但也有可能是逼不得已。據後人大膽猜測,這個決定並非魯宣公的本意,而是被“三桓”之一的季孫行父所迫——公元前592年齊國的外交風波,季孫行父也是受侮辱的人之一,回國之後,季孫行父自然要纏著魯宣公為他報仇,但都被魯宣公拒絕了,理由很簡單:人家晉國都沒大動幹戈,咱們魯國又何必強出頭?因為這件事,季孫行父一直不高興,現在終於等到晉國對齊國動手了,他也找到了理由,再次對魯宣公施壓,強烈要求出兵討伐齊國。
在這種情況下,魯宣公沒辦法拒絕他,也不敢拒絕他。要知道,“三桓”發起怒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於是魯宣公提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齊國雖然新敗,仍然遠遠強於魯國,必須得到大國的支持,魯國才能發動對齊國的戰爭。
所謂大國,也就是晉、楚、秦三個國家。秦國和齊國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壓根是風馬牛不相及,所以不用考慮。晉國剛剛和齊國簽訂和平條約,再度出兵的可能性基本為零,也不用考慮。這樣就只有楚國可以依靠了,而且楚國應該也很樂意魯國向它靠攏。
公元前591年夏天,魯宣公派使者前往楚國,請求楚莊王出兵幫助討伐齊國。
楚莊王用腳趾頭也能算出這筆買賣所能帶來的好處。按照一貫利索的行事風格,他沒有任何討價還價就答應了魯宣公的請求,而且約定:秋天莊稼收割之後就出兵,請魯國也作好相應準備。
然而,到了那年秋天,魯宣公沒有盼到楚國的部隊,反倒是收到了楚國人送來的一份訃告——楚莊王去世了。
關於楚莊王的一生,後人基本給予正面評價。清代朱元英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說: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稱霸天下,是因為有管仲和狐偃,凡事都聽他們的就行了;楚莊王手下的文臣武將,能力都不如楚莊王,大事全由楚莊王自己決定,而且他的所為基本符合天道人倫,就算錯也錯不到哪裏去。恢覆陳國,饒恕鄭國,體現了他的豁達大度;不作京觀,體現了他的仁義;同意撤軍三十裏,與宋軍和談,體現了他的誠信。楚莊王的內政、外交、用人,都是其內心對外釋放的表現,往往寧可厚道,而不刻薄;將自己擺在退讓的位置,而不跟別人爭奪。
朱元英還這樣比較說:齊桓公和晉文公之美,在於他們善於表演;秦穆公和楚莊王雖然不善於裝扮自己,勝在內心強大。單就功業而言,前兩者也算是有聖人之功了;但如果說到道德建樹,後兩者則是君子所不能忘記的。
對於魯宣公來說,他並沒有太多時間去給楚莊王蓋棺定論。他現在火燒眉毛要解決的事情,是如何壓制住“三桓”越來越囂張的氣焰。
前面已經多次說過“三桓”的來龍去脈,在此不贅述。但是有必要介紹一下魯宣公在位期間,魯國各位權臣的世系:
公孫歸父:公子遂之子,魯莊公之孫,因公子遂久居曲阜東門,又稱為東門氏。
仲孫蔑:文伯之子,公孫敖之孫,慶父之曾孫,也就是“三桓”中的孟氏。
叔孫僑如:叔孫得臣之子,叔牙之曾孫,也就是“三桓”當中的叔孫氏。
季孫行父:季友之孫,也就是“三桓”當中的季氏。
其中公孫歸父雖然不在“三桓”之列,但是由於其父公子遂對於魯宣公上臺有大功,受到魯宣公的特別寵愛,因此也權傾一時,和“三桓”構成了魯國的四大家族。
早在三年前,即公元前594年,在季孫行父的推動下,魯國進行了一次重大的經濟改革,史稱“初稅畝”,即按田畝之多少來征收賦稅。
按照周朝的井田制度,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室主要靠公田的賦稅收入作為其經濟來源,而卿大夫階層擁有的私田是不收稅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卿大夫勢力的增強,私田的數量越來越多,公田往往荒廢不治。一些先進的國家已經逐步承認私田的合法性,主要依靠私田來維持國家的賦稅。比如晉國,早在晉惠公時期就有了“作爰田”的改革,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魯國在這時實行初稅畝改革,可以說是公室與“三桓”等卿大夫之間的一次相互妥協——公室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卿大夫承認繳納賦稅的義務。從客觀上講,這次妥協增加了魯國的財政實力,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也使得“三桓”在與魯宣公叫板的時候腰板更硬,嗓門更粗,因此《左傳》對初稅畝的評價是:“非禮也!”
雙方的矛盾一步步加深,終於圖窮匕現。公元前591年秋天,也就是接到楚莊王的死訊之後不到一個月,魯宣公派公孫歸父訪問晉國,對外宣稱是向晉國借兵攻打齊國,實際上是找晉景公幫忙,希望借晉國的幹涉來鏟除“三桓”。
然而,就在公孫歸父訪問晉國的時候,魯宣公卻突然無疾而終了。按照《春秋》的記載,是“公薨於路寢”,也就是死在自己的床上。
這段記載給後世留下諸多猜測。畢竟,魯宣公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死亡,想讓人不產生懷疑都難。而“三桓”的表現簡直就是直接指認自己是兇手。
魯宣公的葬禮還沒有舉行,季孫行父便急急忙忙在朝堂上發表了一番講話,全文為:“殺嫡立庶,使得魯國失去大援的,就是襄仲!”
襄仲就是公孫歸父的父親公子遂。殺嫡立庶四個字,一方面是指責當年公子遂殺死公子惡和公子視,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大家,魯宣公原本無權繼承君位,只不過是因為公子遂的陰謀才得以上臺。至於失去大援,則是指齊國對於公子惡和公子視的死實際上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對魯國采取了表面友好、實則欺負的政策。
季孫行父將矛頭指向公子遂,同時又否定了魯宣公,最終的目的卻是攻擊人在晉國的公孫歸父。對於這種指桑罵槐的伎倆,大夫藏宣叔(藏文仲之孫)覺得很不磊落,他當面回應季孫行父:“過去發生的事情,在當時不能追究責任,後人何罪之有?你不就是想除掉歸父嗎?那就光明正大地派我去辦嘛!”
“三桓”才不會手軟,命令將東門氏悉數驅逐出境。公孫歸父從晉國回來,到達笙地(魯國地名)的時候,聽到了魯宣公的死訊和自己的家族被驅逐的消息。他停下來,就在路邊築起一座土壇,用布帛圍住,算是給魯宣公設了一個靈堂;又將副手叫到跟前,請副手代替他回曲阜,到魯宣公的棺材前覆命。做完這些事,公孫歸父解開衣服,袒露出左胸,用麻布系起頭發,坐在土壇前放聲大哭,然後站起來跺了三次腳,便駕著馬車投奔齊國而去了。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一絲不茍地按照周禮的規定辦理的。在危難時刻仍然保持冷靜的頭腦和從容不迫的態度,是當時的卿大夫和士階層推崇的品質。《春秋》鄭重其事地記載:“歸父還自晉,至笙。”算是對公孫歸父的一種褒揚。
第二年春天,魯宣公的兒子黑肱繼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魯成公。
【晉國重振雄風】
公元前590年,繼“初稅畝”之後,魯國再一次進行賦稅制度改革,史稱“作丘甲”。
丘是春秋時期的地方行政單位,一丘約有農民一百五十人。所謂作丘甲,就是每丘派出一定數量的成年男子,自備武具服兵役,成為職業軍人,丘中其餘男子分攤他們的耕種任務。
在傳統的井田制度下,農民在農忙的時候種田,農閑的時候服役,全民皆兵,戰鬥力相對低下。在魯國,隨著井田制度的滅亡和初稅畝制度的實施,農民種田的熱情明顯高漲,國家稅收隨之提高,社會分工必然更加細化,職業軍人也就應運而生。因此,作丘甲可以視為初稅畝的配套改革措施,對魯國的富國強兵起到重要作用。
雖然是配套改革,魯國在這個時候作丘甲,也是因為感受到了齊楚聯盟帶來的巨大壓力。
僅在幾個月前,魯國還試圖聯合楚國進攻齊國。但是隨著楚莊王和魯宣公的先後去世,兩國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齊頃公抓住這一機會,主動與剛剛即位的楚共王進行親密接觸,齊楚兩國關系急劇升溫,結成了戰略聯盟。
在這種情況下,魯國人感覺有必要加強與晉國的友好關系,於是派大夫藏孫許前往晉國,與晉景公在赤棘(晉國地名)舉行了會盟。
同年冬天,臧孫許在國務會議上分析說:“現在齊國和楚國交好,而我國新近與晉國結盟,如果晉、楚兩國爭奪天下的領導權,齊國必定派兵入侵我國。到那時,如果晉國討伐齊國,楚國必定救援齊國。這就意味著,齊、楚兩個大國都將我國當做了敵人,形勢非常危險!我們只有作好防備,才有可能免於禍患。”大家都讚同他的觀點,於是加快推進“作丘甲”改革,抓緊新入營士兵的培訓,重新修固城墻,魯國上下迅速進入戰備狀態。
在得到楚國這個盟友後,齊頃公的腰桿子硬了很多,也不把晉國放在心上了。公元年589年春天,齊頃公親自率領部隊入侵魯國北部邊境,包圍了龍城(魯國地名)。
早有準備的魯國人打得很頑強,不但多次打退齊軍的進攻,還俘虜了齊頃公的心腹愛將盧蒲就。齊頃公緊張了,派人對龍城軍民說:“千萬不要殺他!我願意與你們簽訂合約,保證不進入你們的地界。”
齊頃公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對下屬很關心——這一點還將在以後的故事中得到體現。當時龍城的軍民聽到齊頃公這麽說,卻對形勢產生了錯誤判斷,認為齊國人已經膽怯,所以不但殺死了盧蒲就,還將他的屍體掛在城墻之上。可想而知,齊國人十分憤怒。齊頃公親自擂鼓,軍官們身先士卒登上城墻,僅用了三日就攻陷龍城。齊軍士氣大振,乘勝南侵,又包圍了巢丘。
齊國的軍事行動引起了晉國的強烈不安。在晉景公的授意下,衛穆公派孫良夫、石稷、寧相、向禽將四人帶兵入侵齊國,以減輕魯國的軍事壓力。
齊頃公得到情報,立馬回師北上,在齊衛邊境截住了衛國部隊。面對強大的齊軍,石稷的意見是立刻撤退,避其鋒芒。但是主將孫良夫不同意,他對石稷說:“我們帶兵討伐齊國,遇到齊國的部隊就向後轉,將如何向國君覆命?如果你認為我們肯定打不過齊軍,當初就不應該出兵。現在既然遇到了,哪有逃避之理,不如一戰!”
三年前發生在臨淄的外交風波,孫良夫也是受害者之一。現在他堅持要與齊軍作戰,顯然不是基於對形勢的準確判斷,而是出於對齊頃公的報覆心理。
同年夏天,齊衛兩軍在新築(衛國地名)發生戰鬥。齊軍人多勢眾,攻勢迅猛,衛軍勢單力薄,節節敗退。危急關頭,石稷對孫良夫說:“失敗已成定局,如果您再堅持抵擋齊軍,恐怕我們都要全軍覆滅了,到時拿什麽回去覆命?”孫良夫不置可否。石稷只好又說,“您是衛國的卿,如果被俘或被殺,都是國家的恥辱。請您帶領大部隊先撤,我留在這裏掩護你們。”
孫良夫走後,石稷帶領剩下的部隊堅守新築。他鼓勵大家說,晉國的援軍正浩浩蕩蕩開赴戰場,只要再堅持幾天就可以了。早在公元前595年,莫須有的晉國援軍就曾支撐著宋國軍民抵抗楚軍長達半年之久;六年之後,石稷再次打出晉國援軍這張空牌,衛國將士同樣士氣大振,打退了齊軍一次又一次進攻。齊頃公驚愕之餘,命令停止進攻,將部隊駐紮在鞫(jū)居,以待形勢明朗。
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新築的地方貴族仲叔於奚發揚了罕見的英雄主義精神,趁這個機會率領部隊進攻齊營,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居然將齊軍逼退了幾十裏,從而將衛國軍隊從危亡中挽救出來。
戰後論功行賞,衛穆公要獎賞仲叔於奚一座城池,被仲叔於奚拒絕了。這個鄉下地主根本不稀罕土地,反倒是對政治待遇很感興趣,他向衛穆公提出兩個要求:第一是“曲縣”,第二是“繁纓以朝”。
按朝周朝的禮制,天子的樂器,四面懸掛,如果同宮室那樣四面有墻,稱為“宮縣”;諸侯的樂器三面懸掛,獨缺南面,稱為“曲縣”;卿大夫的樂器兩面懸掛,稱為“判縣”;士的樂器僅東面懸掛,稱為“特縣”。仲叔於奚充其量不過是大夫身份,卻想一邊聽著曲縣的音樂一邊吃飯喝酒,無疑是大大的僭越。同樣,“繁纓以朝”是指以繁纓裝飾馬匹來朝見國君,也是享受諸侯的待遇。
在當時的人看來,仲叔於奚的要求無疑是大大的“非禮”,簡直就是以下犯上。孔夫子對此評價說:“與其答應這種非禮的要求,不如多給他幾座城。唯有禮器和名號,是由國君持有的,不可以輕易讓給別人。名號是用來體現威信的,威信是用來保持禮器的,禮器是用來體現禮制的,禮制則是用來推行道義的,道義是用來產生利益的,利益是用來治理百姓的,這可是政治生活中的大是大非問題。假如將禮器和名號給了別人,等於將政權拱手相讓,國家也將隨之滅亡,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衛穆公不這樣想,他掰著指頭一算,覺得給仲叔於奚一點政治待遇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比給他一座城池要劃算得多了,於是答應了仲叔於奚的請求。
公元前589年發生的龍城之戰和新築之戰,可以視為新一輪中原大混戰的序幕。新築之戰後,孫良夫沒有回衛國,而是直接去了晉國。與此同時,魯國的使者臧孫許也來到了絳都。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找到了晉國的中軍元帥郤克,請求郤克主持公道,勸說晉景公派兵討伐齊國。
對於郤克來說,討伐齊國自然是快意恩仇之事,也是晉國戰略擴張必走的一步棋。正如前面所說的,晉國的最大敵人是楚國,必須拉攏的對象是齊國和魯國。現在齊國和楚國搞到了一起,已經是大大的不利,如果再坐視齊國欺負魯國和衛國,“天下”這張大餅,恐怕就輪不到晉國來啃一口了。
晉景公恐怕也是這麽擔心的,很快同意了郤克的要求,並且很大方地說,你要攻打齊國就多帶點人馬,我給你兵車七百乘!
郤克馬上說:“那可不夠!這是城濮之戰的兵力,當年是因為有先君晉文公的英明和諸位先大夫的武勇,才以七百乘的兵力打敗楚國。我郤克與諸位先大夫比起來,連替他們提鞋都不配,請您給我八百乘!”
郤克將這一戰與城濮之戰相比,使得晉景公很感動。誰不想重現當年晉文公的威風,成就領袖群倫的霸業啊!這些年來韜光養晦,勵精圖治,不就是等著這麽一天嗎?晉景公點點頭,答應了郤克的請求。
公元前589年六月,郤克率領八百乘兵車從絳都出發,去尋找昔日的光榮。這支部隊包括晉國中軍的全部,由郤克直接領導;上軍的一部分,由上軍副帥士燮帶領;下軍的全部,由下軍元帥欒書帶領;韓厥仍舊擔任軍中司馬。臧孫許代表魯國政府前往邊境迎接晉國大軍,季孫行父則帶領魯國軍隊從曲阜出發,與晉軍會合。
晉軍與魯軍會合之後,轉而向北,朝著衛國進發,途中發生了一件小事:晉國軍中有人不遵守軍紀,被司馬韓厥抓住,即將要處斬。郤克連忙駕車來救人,趕到的時候,人已經被殺了。
郤克馬上命令將這個人的屍體掛出去示眾。他的隨從很奇怪:“您不是來救他的嗎?”郤克回答:“是啊,可是人既然已經死了,我就來替韓司馬分擔流言蜚語吧!”言下之意,此人不是非殺不可,為了避免軍中將士對韓厥有非議,特別怕人們認為自己與韓厥意見相左,從而影響韓厥的威信,所以故意掛屍示眾,以示自己是同意殺這個人的。
這件小事說明,正如當年士會有成全郤克的雅量,郤克也有維護下屬的氣度,都是難得的好領導。
晉魯聯軍與齊軍在靡笄(齊國地名)相遇。
齊頃公派使者到晉軍大營下戰書,說:“諸位率領軍隊光臨敝國,敝國軍隊雖然不強,也請明天早上一見高下。”
郤克也客氣地答覆說:“晉國與魯國、衛國,同為姬姓,乃兄弟之國。這兩個國家派人來告訴我們說,‘齊國人不分早晚在我們的土地上發洩怒氣。’我們的國君不忍心,就派我們這些人來向貴國求情,但又命令我們不要在貴國久留。我們也是能進不能退,既然您約我們明日決戰,我們不能讓您的願望落空啊。”
齊頃公聽了使者的轉述,又派人對郤克說:“大夫同意決戰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就算您不同意,這戰也還是要打的。”
打完口水仗之後,雙方便秣馬厲兵,準備真刀真槍地戰鬥了。曾經在斷道之會上中途逃跑的齊國上卿高固決心在戰場上挽回自己的面子,親自駕車前往晉軍大營“致師”,也就是挑戰。
高固確實是一員猛將,他在車上裝了一堆石頭,突入晉軍陣地之後,也不用刀槍弓箭,就拿石頭砸人,打得晉軍抱頭逃竄(怎麽有點像梁山泊的沒羽箭張清?)。石頭扔完了,又跳上一輛晉軍戰車,俘虜了一名晉軍士兵,然後駕著晉軍的戰車跑回來。他將桑樹根系在戰車上,巡游齊軍營地,大聲宣布:“如果有誰需要勇氣,可以向我購買餘勇!”
第二天一早,兩軍在鞍地(地名)列陣。齊國軍中,邴夏擔任齊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前592年春天,東海之濱的齊國迎來了一場外交盛事。晉國上軍元帥郤克、魯國權臣季孫行父和衛國大夫孫良夫聯袂來到臨淄,朝覲了齊頃公。
郤克是晉國的名門之後,其父郤缺曾經擔任晉國的中軍元帥,掌握晉國的軍政大權。郤克本人也久經戰陣。邲之戰中,士會擔任上軍元帥,郤克擔任上軍副帥。後來士會升任中軍元帥,郤克便順理成章地接任了上軍元帥之職——這個職務在晉國的地位僅次於中軍元帥和中軍副帥,可以說是晉國軍中的第三號人物。
這幾年來,晉景公通過一系列外交和戰爭手段,在國際上重新樹立了大國形象,恢覆了晉國昔日的霸氣。他覺得是召集諸侯結成同盟,與楚國逐鹿中原的時候了,因此計劃於公元前592年夏天在斷道(晉國地名)舉行諸侯大會。出於一種穩重的考慮,同時也是為了體現對齊國的重視,他派郤克先行出使衛國和魯國,說服這兩個國家各自派出使臣一同前往齊國邀請齊頃公參加會盟。
但是,郤克的這次出使,卻因為齊頃公的荒誕搞得很不愉快,繼而引發了嚴重的外交糾紛。
據史料記載,郤克有一點生理上的小毛病——背有點駝。齊頃公的母親蕭老夫人聽到這個八卦,好奇心大起,便向齊頃公要求親眼看看晉國使者。
齊國難道就沒有駝背?蕭老夫人這好奇心本身就有點出奇。荒誕的是,齊頃公對於母親這個要求也很感興趣,還特意安排了一個節目讓老太太開心。
說來也巧,當時在齊國訪問的幾位使臣都有點生理缺陷:郤克是個駝背,季孫行父是個跛子,孫良夫是個獨眼龍。這幾個人湊到一起,本來就很有喜劇效果。為了突出這一效果,齊頃公還找了三個有同樣生理缺陷的人來擔任典禮官。結果,在接見使臣的時候,郤克被一個駝背領著,季孫行父被一個跛子領著,孫良夫被一個獨眼龍領著,而蕭老夫人躲在帷幕後面,樂得前仰後合,眼淚都笑出來了。
士可殺,不可辱,何況還是堂堂的大國使臣?齊頃公為了博母親一笑,居然敢拿三個國家的使臣開玩笑,這份孝心委實讓人難以恭維。
郤克等人強忍住憤怒,沒有當場發作。從齊頃公宮中出來,郤克便起誓說:“此仇不報,我就不過黃河了!”於是不辭而別,臨走的時候將副手欒京廬留在齊國,說:“務必完成使命,邀請齊侯參加今夏會盟,否則你也不用回國覆命!”
郤克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他本人不再想與齊頃公這種無禮之徒打交道,但是國君的使命不能廢,因此要欒京廬務必完成;第二,他希望齊頃公應邀到會,好讓他有機會報一箭之仇。按照前一種理解,郤克是個公私分明的人;按照後一種理解,郤克則有點公私不分,有公報私仇之意。
不管抱著什麽目的,郤克回國之後,向晉景公如實匯報了在齊國發生的事情。使臣受辱等同於國家受辱,可想而知,晉景公非常惱火,晉國的諸位大臣也群情激憤。郤克向晉景公請求,馬上發兵討伐齊國,懲罰齊侯的不敬之罪。
站在國家尊嚴的角度來看,郤克的這一要求也不過分,但是不符合當時晉國的利益。這些年來,楚國已經將宋、鄭、陳、蔡、許等幾個國家都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秦國和楚國遙相呼應,魯國也主動向楚國頻送秋波,可謂南風獵獵,勢不可擋。晉國如果想和楚國抗衡,齊國是一張關鍵的牌。如果連齊國都被楚國拉攏,魯國必定公開投向楚國的懷抱,衛國也很有可能見風使舵。那樣的話,晉國就完全被敵對勢力包圍,休說稱霸,連自身的安全恐怕都難以保障了。
出於上述考慮,晉景公安撫了郤克一番,委婉地拒絕了他的要求。郤克倒也不糾纏,馬上說,那請允許我帶領自己的族兵東渡黃河,去找齊侯算賬。這個要求當然也被拒絕。
仔細分析起來,郤克之所以提這兩個要求,很有可能也僅僅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因為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受了侮辱之後,如果連報仇的想法都沒有,那是沒有“血性”的表現,所以必須喊兩嗓子,表明自己的態度。想想看,以郤克手下那幾百名族兵,就算跑到了齊國,也不過是去送死,談什麽報仇,郤克有那麽傻嗎?
這樣來看,郤克是個明白人,也有大局觀念,只不過因為無緣無故受了侮辱,心裏很不爽,情緒有點沖動罷了。當時士會在一旁看了郤克的表現,既同情又擔憂,回家之後便對兒子士燮說:“兒子啊!我聽說喜和怒這兩種情緒,合乎禮法的很少,不合乎禮法的倒是很多。詩上面說,‘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這就是說,君子的喜和怒,都是用來阻止禍亂的,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很危險,必定會助長禍亂。郤克現在的憤怒,在齊國身上沒有得到發洩,恐怕就要在晉國惹出事端來了。我打算告老還鄉,讓郤克繼承我的位置,滿足其心願,或許還可以避免禍患發生。你千萬記住,跟隨幾位大夫,對他恭敬行事,不可冒犯!”
從這番話不難看出,士會對郤克是很器重的,但是他也知道,郤克作為一個有尊嚴的男人,如果有不良的情緒郁積於心,不得宣洩,難保他會做出什麽傻事來,與其宣洩到晉國,不如宣洩到齊國。出於保護人才的考慮,士會毅然決定讓位於郤克,放手讓他快意恩仇——這也是出於對郤克的信任,他相信郤克即使快意恩仇,也能把握住一個度,既維護自己的尊嚴,又有利於國家大計。
讀史至此,又是一嘆:春秋時期的領導者,主動照顧下屬的情緒;而現在的很多領導,需要下屬哄著他開心。
齊國那邊,自從郤克不辭而別,齊頃公也知道自己捅了婁子,但是對於這個婁子有多大,他還不是很確定。所以當欒京廬一再催著他參加諸侯大會的時候,他耍了個滑頭,決定派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四人代表他前往斷道。
前面說過,高固是齊國傳統貴族高氏的掌門人,也就是強娶了魯國公主的那位強人。齊頃公派他為首席代表參加斷道會盟,倒也不算太失禮。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四人使團走到斂盂,高固越想越不對勁,害怕晉國人把氣都撒到他身上,居然半路逃回齊國去了!
四人使團中,高固的身份是上卿,其餘三人均為大夫。高固這一逃跑,等於團長臨陣脫逃,使團的級別立馬下降了很多。如果這事發生在現在,晏弱應該馬上打電話向上級報告,等候進一步的指示。但那是在春秋時期,山長水遠,信息阻塞,寫報告是不現實的。晏弱等人一合計,決定還是按原計劃前進,將齊侯的致意帶到斷道。
據《春秋》記載,公元前592年夏天參加斷道會盟的諸侯有晉景公、魯宣公、衛穆公、曹宣公和邾國的國君邾子(無以考證其稱呼)。當晏弱等人來到斷道,神色不自然地將國書遞交給晉景公的時候,一向性格溫和的晉景公終於發飆了——到這裏開會的都是諸侯,你齊頃公不來也就罷了,派個上卿來還中途逃跑,只剩下幾個大夫來赴會,這也太目中無人了吧!於是將這幾個人都趕出去,拒絕齊國參加會盟。
對於晏弱等人來說,最糟糕的事情還不在於此。從斷道出來,齊國使團一路東行,準備回國。走了沒幾天,晏弱發現他們在晉國已經成為不受歡迎、也不受保護的人,所到之處,遇到的都是仇視的目光和故意的挑釁。這也難怪,齊國人先是侮辱了晉國的使臣,現在又侮辱了晉國的國君,晉國人怎麽可能不生氣呢?
齊國使團走到野王(地名),受到當地官員和居民的圍攻,晏弱被囚禁。其餘的人雖然僥幸逃脫,但也沒跑多遠,幾天之後,蔡朝和南郭偃分別在原城和溫城被抓。晉景公對於這幾個人的遭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了地方官員和群眾的所為;而朝中的諸位大臣中,雖然也有人認為這樣做不妥,但是考慮到郤克的情緒,也不便發表意見。如果不是一個叫做苗賁(bēn)皇的人及時出現,晏弱等人很可能就成為晉國人的刀下鬼了。
前面說過,楚莊王當政之後,鬥椒發動叛亂,結果兵敗身亡。但是鬥椒的兒子賁皇並沒有在那次戰鬥中被殺死,而是逃亡到了晉國,晉國人將苗邑(地名)封給他,因此又被稱為苗賁皇。晏弱在野王被抓的時候,苗賁皇正好經過野王,看到了這一幕。回到絳都之後,他便搖著頭對晉景公說:“齊國的大夫有什麽罪呢?從前諸侯侍奉先君,都急急忙忙怕趕不上趟。後來又都說晉國的群臣不講信用,所以諸侯才開始三心二意。齊侯怕得不到應有的禮遇,所以派這四個人來,又有人對齊侯說‘您不出國,晉國人一定會遷怒於我們的使者。’高固聽到這句話,又逃跑了。剩下晏弱他們三個人,堅持履行使命,互相鼓勵說‘如果因為我們而斷絕了兩國的友好關系,寧可被處死。’為此他們才甘冒風險前來赴會。我們應該好好招待他們,使來的人都受到感動,但是我們偏偏逮捕了他們,這樣就證實齊國人說的是對的。我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麽好處?讓逃跑的人有逃跑的理由,傷害了履行使命的人,使得諸侯都有看法,這又有什麽用呢?”
晉景公聽了這番話,沈默不語,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駁斥。過了一段日子,晉國人故意放松了對齊國使臣的看守,他們趁機逃跑,先後回到齊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晏弱有一個很有名的兒子,叫做晏嬰,歷史上一般稱之為晏子。
斷道會盟之後,士會正式向晉景公提出了辭呈,郤克接任中軍元帥,晉國從此進入郤克主政時期。
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元前591年春天,郤克上臺不到半年,晉國就聯合衛國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聯軍在陽谷(齊國地名)打敗齊軍。面對憤怒的晉國人,齊頃公不敢再調皮,親自跑到設在繒地(齊國地名,在陽谷附近)的晉軍大營,向晉景公求和。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齊頃公承認自己的錯誤,表示願意服從晉國的領導,並將公子強送到晉國當人質。
陽谷之戰規模不大,經歷的時間不長,戰況不激烈,雙方死傷的人員也不多,因此在歷史上沒有什麽名氣。但是,齊國在陽谷之戰的失敗造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自即位以來一直對齊國人俯首帖耳的魯宣公突然鼓起了勇氣,決定洗刷這些年在齊國人那裏所遭受的恥辱,派兵進攻齊國。
魯宣公這樣做,有趁人之危的嫌疑,但也有可能是逼不得已。據後人大膽猜測,這個決定並非魯宣公的本意,而是被“三桓”之一的季孫行父所迫——公元前592年齊國的外交風波,季孫行父也是受侮辱的人之一,回國之後,季孫行父自然要纏著魯宣公為他報仇,但都被魯宣公拒絕了,理由很簡單:人家晉國都沒大動幹戈,咱們魯國又何必強出頭?因為這件事,季孫行父一直不高興,現在終於等到晉國對齊國動手了,他也找到了理由,再次對魯宣公施壓,強烈要求出兵討伐齊國。
在這種情況下,魯宣公沒辦法拒絕他,也不敢拒絕他。要知道,“三桓”發起怒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於是魯宣公提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齊國雖然新敗,仍然遠遠強於魯國,必須得到大國的支持,魯國才能發動對齊國的戰爭。
所謂大國,也就是晉、楚、秦三個國家。秦國和齊國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壓根是風馬牛不相及,所以不用考慮。晉國剛剛和齊國簽訂和平條約,再度出兵的可能性基本為零,也不用考慮。這樣就只有楚國可以依靠了,而且楚國應該也很樂意魯國向它靠攏。
公元前591年夏天,魯宣公派使者前往楚國,請求楚莊王出兵幫助討伐齊國。
楚莊王用腳趾頭也能算出這筆買賣所能帶來的好處。按照一貫利索的行事風格,他沒有任何討價還價就答應了魯宣公的請求,而且約定:秋天莊稼收割之後就出兵,請魯國也作好相應準備。
然而,到了那年秋天,魯宣公沒有盼到楚國的部隊,反倒是收到了楚國人送來的一份訃告——楚莊王去世了。
關於楚莊王的一生,後人基本給予正面評價。清代朱元英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說: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稱霸天下,是因為有管仲和狐偃,凡事都聽他們的就行了;楚莊王手下的文臣武將,能力都不如楚莊王,大事全由楚莊王自己決定,而且他的所為基本符合天道人倫,就算錯也錯不到哪裏去。恢覆陳國,饒恕鄭國,體現了他的豁達大度;不作京觀,體現了他的仁義;同意撤軍三十裏,與宋軍和談,體現了他的誠信。楚莊王的內政、外交、用人,都是其內心對外釋放的表現,往往寧可厚道,而不刻薄;將自己擺在退讓的位置,而不跟別人爭奪。
朱元英還這樣比較說:齊桓公和晉文公之美,在於他們善於表演;秦穆公和楚莊王雖然不善於裝扮自己,勝在內心強大。單就功業而言,前兩者也算是有聖人之功了;但如果說到道德建樹,後兩者則是君子所不能忘記的。
對於魯宣公來說,他並沒有太多時間去給楚莊王蓋棺定論。他現在火燒眉毛要解決的事情,是如何壓制住“三桓”越來越囂張的氣焰。
前面已經多次說過“三桓”的來龍去脈,在此不贅述。但是有必要介紹一下魯宣公在位期間,魯國各位權臣的世系:
公孫歸父:公子遂之子,魯莊公之孫,因公子遂久居曲阜東門,又稱為東門氏。
仲孫蔑:文伯之子,公孫敖之孫,慶父之曾孫,也就是“三桓”中的孟氏。
叔孫僑如:叔孫得臣之子,叔牙之曾孫,也就是“三桓”當中的叔孫氏。
季孫行父:季友之孫,也就是“三桓”當中的季氏。
其中公孫歸父雖然不在“三桓”之列,但是由於其父公子遂對於魯宣公上臺有大功,受到魯宣公的特別寵愛,因此也權傾一時,和“三桓”構成了魯國的四大家族。
早在三年前,即公元前594年,在季孫行父的推動下,魯國進行了一次重大的經濟改革,史稱“初稅畝”,即按田畝之多少來征收賦稅。
按照周朝的井田制度,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室主要靠公田的賦稅收入作為其經濟來源,而卿大夫階層擁有的私田是不收稅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卿大夫勢力的增強,私田的數量越來越多,公田往往荒廢不治。一些先進的國家已經逐步承認私田的合法性,主要依靠私田來維持國家的賦稅。比如晉國,早在晉惠公時期就有了“作爰田”的改革,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魯國在這時實行初稅畝改革,可以說是公室與“三桓”等卿大夫之間的一次相互妥協——公室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卿大夫承認繳納賦稅的義務。從客觀上講,這次妥協增加了魯國的財政實力,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也使得“三桓”在與魯宣公叫板的時候腰板更硬,嗓門更粗,因此《左傳》對初稅畝的評價是:“非禮也!”
雙方的矛盾一步步加深,終於圖窮匕現。公元前591年秋天,也就是接到楚莊王的死訊之後不到一個月,魯宣公派公孫歸父訪問晉國,對外宣稱是向晉國借兵攻打齊國,實際上是找晉景公幫忙,希望借晉國的幹涉來鏟除“三桓”。
然而,就在公孫歸父訪問晉國的時候,魯宣公卻突然無疾而終了。按照《春秋》的記載,是“公薨於路寢”,也就是死在自己的床上。
這段記載給後世留下諸多猜測。畢竟,魯宣公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死亡,想讓人不產生懷疑都難。而“三桓”的表現簡直就是直接指認自己是兇手。
魯宣公的葬禮還沒有舉行,季孫行父便急急忙忙在朝堂上發表了一番講話,全文為:“殺嫡立庶,使得魯國失去大援的,就是襄仲!”
襄仲就是公孫歸父的父親公子遂。殺嫡立庶四個字,一方面是指責當年公子遂殺死公子惡和公子視,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大家,魯宣公原本無權繼承君位,只不過是因為公子遂的陰謀才得以上臺。至於失去大援,則是指齊國對於公子惡和公子視的死實際上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對魯國采取了表面友好、實則欺負的政策。
季孫行父將矛頭指向公子遂,同時又否定了魯宣公,最終的目的卻是攻擊人在晉國的公孫歸父。對於這種指桑罵槐的伎倆,大夫藏宣叔(藏文仲之孫)覺得很不磊落,他當面回應季孫行父:“過去發生的事情,在當時不能追究責任,後人何罪之有?你不就是想除掉歸父嗎?那就光明正大地派我去辦嘛!”
“三桓”才不會手軟,命令將東門氏悉數驅逐出境。公孫歸父從晉國回來,到達笙地(魯國地名)的時候,聽到了魯宣公的死訊和自己的家族被驅逐的消息。他停下來,就在路邊築起一座土壇,用布帛圍住,算是給魯宣公設了一個靈堂;又將副手叫到跟前,請副手代替他回曲阜,到魯宣公的棺材前覆命。做完這些事,公孫歸父解開衣服,袒露出左胸,用麻布系起頭發,坐在土壇前放聲大哭,然後站起來跺了三次腳,便駕著馬車投奔齊國而去了。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一絲不茍地按照周禮的規定辦理的。在危難時刻仍然保持冷靜的頭腦和從容不迫的態度,是當時的卿大夫和士階層推崇的品質。《春秋》鄭重其事地記載:“歸父還自晉,至笙。”算是對公孫歸父的一種褒揚。
第二年春天,魯宣公的兒子黑肱繼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魯成公。
【晉國重振雄風】
公元前590年,繼“初稅畝”之後,魯國再一次進行賦稅制度改革,史稱“作丘甲”。
丘是春秋時期的地方行政單位,一丘約有農民一百五十人。所謂作丘甲,就是每丘派出一定數量的成年男子,自備武具服兵役,成為職業軍人,丘中其餘男子分攤他們的耕種任務。
在傳統的井田制度下,農民在農忙的時候種田,農閑的時候服役,全民皆兵,戰鬥力相對低下。在魯國,隨著井田制度的滅亡和初稅畝制度的實施,農民種田的熱情明顯高漲,國家稅收隨之提高,社會分工必然更加細化,職業軍人也就應運而生。因此,作丘甲可以視為初稅畝的配套改革措施,對魯國的富國強兵起到重要作用。
雖然是配套改革,魯國在這個時候作丘甲,也是因為感受到了齊楚聯盟帶來的巨大壓力。
僅在幾個月前,魯國還試圖聯合楚國進攻齊國。但是隨著楚莊王和魯宣公的先後去世,兩國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齊頃公抓住這一機會,主動與剛剛即位的楚共王進行親密接觸,齊楚兩國關系急劇升溫,結成了戰略聯盟。
在這種情況下,魯國人感覺有必要加強與晉國的友好關系,於是派大夫藏孫許前往晉國,與晉景公在赤棘(晉國地名)舉行了會盟。
同年冬天,臧孫許在國務會議上分析說:“現在齊國和楚國交好,而我國新近與晉國結盟,如果晉、楚兩國爭奪天下的領導權,齊國必定派兵入侵我國。到那時,如果晉國討伐齊國,楚國必定救援齊國。這就意味著,齊、楚兩個大國都將我國當做了敵人,形勢非常危險!我們只有作好防備,才有可能免於禍患。”大家都讚同他的觀點,於是加快推進“作丘甲”改革,抓緊新入營士兵的培訓,重新修固城墻,魯國上下迅速進入戰備狀態。
在得到楚國這個盟友後,齊頃公的腰桿子硬了很多,也不把晉國放在心上了。公元年589年春天,齊頃公親自率領部隊入侵魯國北部邊境,包圍了龍城(魯國地名)。
早有準備的魯國人打得很頑強,不但多次打退齊軍的進攻,還俘虜了齊頃公的心腹愛將盧蒲就。齊頃公緊張了,派人對龍城軍民說:“千萬不要殺他!我願意與你們簽訂合約,保證不進入你們的地界。”
齊頃公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對下屬很關心——這一點還將在以後的故事中得到體現。當時龍城的軍民聽到齊頃公這麽說,卻對形勢產生了錯誤判斷,認為齊國人已經膽怯,所以不但殺死了盧蒲就,還將他的屍體掛在城墻之上。可想而知,齊國人十分憤怒。齊頃公親自擂鼓,軍官們身先士卒登上城墻,僅用了三日就攻陷龍城。齊軍士氣大振,乘勝南侵,又包圍了巢丘。
齊國的軍事行動引起了晉國的強烈不安。在晉景公的授意下,衛穆公派孫良夫、石稷、寧相、向禽將四人帶兵入侵齊國,以減輕魯國的軍事壓力。
齊頃公得到情報,立馬回師北上,在齊衛邊境截住了衛國部隊。面對強大的齊軍,石稷的意見是立刻撤退,避其鋒芒。但是主將孫良夫不同意,他對石稷說:“我們帶兵討伐齊國,遇到齊國的部隊就向後轉,將如何向國君覆命?如果你認為我們肯定打不過齊軍,當初就不應該出兵。現在既然遇到了,哪有逃避之理,不如一戰!”
三年前發生在臨淄的外交風波,孫良夫也是受害者之一。現在他堅持要與齊軍作戰,顯然不是基於對形勢的準確判斷,而是出於對齊頃公的報覆心理。
同年夏天,齊衛兩軍在新築(衛國地名)發生戰鬥。齊軍人多勢眾,攻勢迅猛,衛軍勢單力薄,節節敗退。危急關頭,石稷對孫良夫說:“失敗已成定局,如果您再堅持抵擋齊軍,恐怕我們都要全軍覆滅了,到時拿什麽回去覆命?”孫良夫不置可否。石稷只好又說,“您是衛國的卿,如果被俘或被殺,都是國家的恥辱。請您帶領大部隊先撤,我留在這裏掩護你們。”
孫良夫走後,石稷帶領剩下的部隊堅守新築。他鼓勵大家說,晉國的援軍正浩浩蕩蕩開赴戰場,只要再堅持幾天就可以了。早在公元前595年,莫須有的晉國援軍就曾支撐著宋國軍民抵抗楚軍長達半年之久;六年之後,石稷再次打出晉國援軍這張空牌,衛國將士同樣士氣大振,打退了齊軍一次又一次進攻。齊頃公驚愕之餘,命令停止進攻,將部隊駐紮在鞫(jū)居,以待形勢明朗。
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新築的地方貴族仲叔於奚發揚了罕見的英雄主義精神,趁這個機會率領部隊進攻齊營,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居然將齊軍逼退了幾十裏,從而將衛國軍隊從危亡中挽救出來。
戰後論功行賞,衛穆公要獎賞仲叔於奚一座城池,被仲叔於奚拒絕了。這個鄉下地主根本不稀罕土地,反倒是對政治待遇很感興趣,他向衛穆公提出兩個要求:第一是“曲縣”,第二是“繁纓以朝”。
按朝周朝的禮制,天子的樂器,四面懸掛,如果同宮室那樣四面有墻,稱為“宮縣”;諸侯的樂器三面懸掛,獨缺南面,稱為“曲縣”;卿大夫的樂器兩面懸掛,稱為“判縣”;士的樂器僅東面懸掛,稱為“特縣”。仲叔於奚充其量不過是大夫身份,卻想一邊聽著曲縣的音樂一邊吃飯喝酒,無疑是大大的僭越。同樣,“繁纓以朝”是指以繁纓裝飾馬匹來朝見國君,也是享受諸侯的待遇。
在當時的人看來,仲叔於奚的要求無疑是大大的“非禮”,簡直就是以下犯上。孔夫子對此評價說:“與其答應這種非禮的要求,不如多給他幾座城。唯有禮器和名號,是由國君持有的,不可以輕易讓給別人。名號是用來體現威信的,威信是用來保持禮器的,禮器是用來體現禮制的,禮制則是用來推行道義的,道義是用來產生利益的,利益是用來治理百姓的,這可是政治生活中的大是大非問題。假如將禮器和名號給了別人,等於將政權拱手相讓,國家也將隨之滅亡,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衛穆公不這樣想,他掰著指頭一算,覺得給仲叔於奚一點政治待遇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比給他一座城池要劃算得多了,於是答應了仲叔於奚的請求。
公元前589年發生的龍城之戰和新築之戰,可以視為新一輪中原大混戰的序幕。新築之戰後,孫良夫沒有回衛國,而是直接去了晉國。與此同時,魯國的使者臧孫許也來到了絳都。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找到了晉國的中軍元帥郤克,請求郤克主持公道,勸說晉景公派兵討伐齊國。
對於郤克來說,討伐齊國自然是快意恩仇之事,也是晉國戰略擴張必走的一步棋。正如前面所說的,晉國的最大敵人是楚國,必須拉攏的對象是齊國和魯國。現在齊國和楚國搞到了一起,已經是大大的不利,如果再坐視齊國欺負魯國和衛國,“天下”這張大餅,恐怕就輪不到晉國來啃一口了。
晉景公恐怕也是這麽擔心的,很快同意了郤克的要求,並且很大方地說,你要攻打齊國就多帶點人馬,我給你兵車七百乘!
郤克馬上說:“那可不夠!這是城濮之戰的兵力,當年是因為有先君晉文公的英明和諸位先大夫的武勇,才以七百乘的兵力打敗楚國。我郤克與諸位先大夫比起來,連替他們提鞋都不配,請您給我八百乘!”
郤克將這一戰與城濮之戰相比,使得晉景公很感動。誰不想重現當年晉文公的威風,成就領袖群倫的霸業啊!這些年來韜光養晦,勵精圖治,不就是等著這麽一天嗎?晉景公點點頭,答應了郤克的請求。
公元前589年六月,郤克率領八百乘兵車從絳都出發,去尋找昔日的光榮。這支部隊包括晉國中軍的全部,由郤克直接領導;上軍的一部分,由上軍副帥士燮帶領;下軍的全部,由下軍元帥欒書帶領;韓厥仍舊擔任軍中司馬。臧孫許代表魯國政府前往邊境迎接晉國大軍,季孫行父則帶領魯國軍隊從曲阜出發,與晉軍會合。
晉軍與魯軍會合之後,轉而向北,朝著衛國進發,途中發生了一件小事:晉國軍中有人不遵守軍紀,被司馬韓厥抓住,即將要處斬。郤克連忙駕車來救人,趕到的時候,人已經被殺了。
郤克馬上命令將這個人的屍體掛出去示眾。他的隨從很奇怪:“您不是來救他的嗎?”郤克回答:“是啊,可是人既然已經死了,我就來替韓司馬分擔流言蜚語吧!”言下之意,此人不是非殺不可,為了避免軍中將士對韓厥有非議,特別怕人們認為自己與韓厥意見相左,從而影響韓厥的威信,所以故意掛屍示眾,以示自己是同意殺這個人的。
這件小事說明,正如當年士會有成全郤克的雅量,郤克也有維護下屬的氣度,都是難得的好領導。
晉魯聯軍與齊軍在靡笄(齊國地名)相遇。
齊頃公派使者到晉軍大營下戰書,說:“諸位率領軍隊光臨敝國,敝國軍隊雖然不強,也請明天早上一見高下。”
郤克也客氣地答覆說:“晉國與魯國、衛國,同為姬姓,乃兄弟之國。這兩個國家派人來告訴我們說,‘齊國人不分早晚在我們的土地上發洩怒氣。’我們的國君不忍心,就派我們這些人來向貴國求情,但又命令我們不要在貴國久留。我們也是能進不能退,既然您約我們明日決戰,我們不能讓您的願望落空啊。”
齊頃公聽了使者的轉述,又派人對郤克說:“大夫同意決戰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就算您不同意,這戰也還是要打的。”
打完口水仗之後,雙方便秣馬厲兵,準備真刀真槍地戰鬥了。曾經在斷道之會上中途逃跑的齊國上卿高固決心在戰場上挽回自己的面子,親自駕車前往晉軍大營“致師”,也就是挑戰。
高固確實是一員猛將,他在車上裝了一堆石頭,突入晉軍陣地之後,也不用刀槍弓箭,就拿石頭砸人,打得晉軍抱頭逃竄(怎麽有點像梁山泊的沒羽箭張清?)。石頭扔完了,又跳上一輛晉軍戰車,俘虜了一名晉軍士兵,然後駕著晉軍的戰車跑回來。他將桑樹根系在戰車上,巡游齊軍營地,大聲宣布:“如果有誰需要勇氣,可以向我購買餘勇!”
第二天一早,兩軍在鞍地(地名)列陣。齊國軍中,邴夏擔任齊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