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繼遷時刻 (1)
關燈
小
中
大
宋朝的定難軍節度使原李繼遷、現趙保吉先生突然間老毛病發作,又把宋朝運往靈州城的軍糧給打劫了。
性質惡劣、行動粗暴,不僅損失了糧草,護糧的宋軍損失同樣慘重。完全就是幾年前趙光義時代那次著名的一次性搶劫四十萬石軍糧的翻版。
消息傳來,宋朝的君臣們全體沈默了。與其說他們這時是憤怒加驚愕,倒不如說是懊惱和悔恨。我們為什麽會這麽的遲鈍,其實一年前李繼遷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過我們了,他馬上就會動手!
那是在公元九九九年某天的晚上,傳說李繼遷的營地內突然間一聲巨響,火光四射,聲震百裏,那聲勢就像是有一百多個趙匡胤當量的皇帝同時誕生。當時所有的黨項人都嚇醒了,他們爬起來後連夜開始搜索,結果就在李繼遷的帳篷外面,發現了一個大坑,裏面安安靜靜地躺著一塊奇異的石頭。
是隕石。
真是奇異,當晚李繼遷幸運得沒有天理,該隕石只要再偏一點,就能來個彼此換位,直接換他上天去當星星。並且更奇異的是,該隕石上面還刻著一行字——“天戒爾勿為中國患。”
註意,這時還沒有西夏文字,上面寫的是中國的漢字。所以完全可以肯定,這是漢族系統的神仙們顯靈了,在警告李繼遷千萬別再去宋朝那邊惹是生非。李繼遷馬上宣布自己聽勸,他嚴重發誓說我再也不往南邊走了,說話算話,不然就讓我天天看流星雨……
這件事傳到了中原,漢人們從心底裏的喜歡,尤其是趙恒和他的大臣們。不管這件事真是神跡,還是李繼遷在搗鬼,都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李繼遷在極有誠意地向外界宣布,從此與宋朝和好,再不生事。並且用這個老天爺的命令為理由,讓自己好戰的族人們聽話。
嗯,多麽的用心良苦啊。可是,當時漢人們怎麽就不想想這塊隕石背後的潛臺詞呢?
南邊不讓我去了,那麽我得往哪邊走?北邊和東邊,那可都是契丹人,不論怎樣,我強壯嗜血的老丈人住在那兒;那麽除了東、北、南,就只能往西了……西邊的是正西方的回鶻,以及西南方的吐蕃,那都惹不著隕石,更礙不著中國的事。
不過小心,只要往西,就還是要頂到宋朝的要害的——老朋友靈州。
所以就只能很抱歉了,為了向西,為了聽隕石大哥的話,就只能拔掉靈州,打劫軍糧就是第一步。
這一點宋朝心知肚明,甚至李繼遷下一步要做什麽,他們都一清二楚。畢竟在幾年前,李繼遷把什麽都演練了一遍。
所以擺在趙恒面前的解決辦法也非常的直白,那就是向他的老子趙光義學習。當年是五路出兵,打得李繼遷抱頭鼠竄,直接掃蕩他的老巢烏、白池,讓他慶幸自己還能活著,自然而然地就放棄了妄想。
但是,趙恒卻選擇了忍。沒有出兵,也沒有譴責,他除了把自己一方失職的運糧官撤職流放之外,對李繼遷毫無表示。
似乎很懦弱,但是請為他的冷靜歡呼。
實際點說,李繼遷是個命運的寵兒,別看他的危難,在他的人生裏,每逢重大事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比如說他上次襲擊靈州時,正趕上了王小波的起義;這一次又剛好趕上了王均在造反,宋朝對他總是牙根癢癢的,手腳卻麻木的,並且這一次他的心裏還更有底。
一件事當時的宋朝不可能知道,遼國在李繼遷動手之前,加封了他的兒子李德明為朔方節度使,關系好上加好,遠遠地超過了宋朝給的所謂定難軍節度使的頭銜。一切跡象都表明,只要趙恒壓不住火,敢對黨項用兵的話,就將同時面對內部、黨項、遼國三方面的壓力,這樣的危機是當年趙光義都不敢面對的。
別忘了只是面對李順和李繼遷,趙光義就曾經向遼國求和……國內破敗不堪,國外強敵壓境,宋朝的局勢風雨飄搖,所以趙恒選擇了忍耐。他一方面派張詠重進四川,把蜀中徹底根治;一方面加緊對遼國的偵查,時刻保持戒備;至於黨項方面,他只是嚴令邊境上的邠寧環慶清遠路副都部署楊瓊,命他對靈州方面嚴加提防,尤其是靈州的外圍清遠軍城。
清遠軍(今甘肅環縣山城堡附近),這是宋朝專為靈州設立的堡壘,兩個據點互為犄角,彼此呼應,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攻守體系。趙恒命令楊瓊,一旦清遠軍受到攻擊,必須得親自領軍,帶全部人馬去救援。
除此之外,就只剩下沈默和等待了。在沈默中積蓄力量,去等待必將到來的重大挑戰。
宋鹹平四年七月,公元一零零一年的八月,挑戰終於來了。北方前線發來警報,契丹人馬上就將入侵。趙恒露出了他的猙獰面目,此前對黨項人的容忍,都變成了加倍的兇狠,還給了北方的遼國人。
經過深入探討,趙恒和他的班底們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遼國人之所以每次在戰場上都那麽囂張,就是因為他們的前鋒太強。比如說,有很多次,都是耶律休哥充當先鋒,宋朝正好相反,大將都隱藏在陣後,說什麽將在謀而不在勇,必須操控全局。於是就被一點擊破,層層擊破,一潰到底。
這次趙恒一反常態,命令集中精兵強將,從最開始就凝結成一個超強的前鋒點,就是要和遼軍的前鋒對沖,硬碰硬,從一開始就分出高低勝負。
為此,他任命前樞密使王顯被前線總帥,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以前傅潛的職位),副帥是遠征黨項烏、白池時的王超(少年英雄王德用的父親),王漢忠、王繼忠是兩人的助手。兵力配備乍一看很薄弱,只有三萬五千人。但是要小心,全都是騎兵。
這些人馬布置在莫州、北平寨,以及定州一帶。定州名義上是大本營,但只留了一萬五千名騎兵,最前方的莫州、北平寨卻各有一萬鐵騎。這座大陣前重後輕,重心已經抵達到了邊境,但是趙恒在兵力到位之後又下了一道新命令,令大陣再次前移,要達到威虜軍城,這樣就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再不讓契丹人沖進國境線。
戰況一觸即發,可是遼國方面卻突然沒了動靜。不久一個新的諜報傳來,說是遼軍延緩了行動,近期內不會進攻了……趙恒疑惑,但他不能不信,要不然就會把實力暴露給遼國人,讓敵方有所準備;但是信了,難道退軍嗎?
思來想去,他只好命令大陣不動,就在莫州、北平寨一帶待敵,這樣全國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註意力都集中在了北方。
西北方卻突然間出事了。
八月份,也就是一個月之後,李繼遷突然變得非常可愛,他派自己的親信帶著大批的黨項駿馬到開封城進貢,並且再次重申“我叫趙保吉”。
太好了,宋朝舉國上下都松了一口氣,多難得,北邊吃緊,李繼遷能這麽懂事,真是宋朝的福氣啊。不過福氣大約只持續了一個星期,也就是從西北邊疆快馬送信進開封城的這段時間,宋朝人就知道了,李繼遷一邊在送馬一邊繼續打劫,兩邊同時進行,什麽事都沒耽誤……
這個該死的黨項混賬,這明顯是在試探甚至是戲弄,但是沒辦法,就算這時有心開戰,人手都不夠了。幾個月以前,連範廷召都突然病死了,宋朝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思來想去,趙恒的腦子裏突然靈光一閃,不過是一念之間,本來就是想兩全其美,把一個人的工作調動一下,卻不料完全改變了以後的歷史進程。
他任命前宰相張齊賢為涇、原、儀、渭、邠、寧、環、慶、鄜、延、保安、鎮戎、清遠等州軍安撫經略使,知制誥梁顥為副手,立即趕往西北邊疆,去主持那裏的工作。
這創造了一項紀錄,在宋朝的歷史上,節制邊疆重鎮防務的經略使就從張齊賢開始。看著是很重視了,但這純粹是種懲罰。張齊賢的宰相職位被罷免的,原因純粹是他自找。
每年的冬至日,宋朝都有一個重要的朝會,這一天張大宰相不知中了什麽邪,居然喝得酩酊大醉,勉強上朝之後,差點當眾趴在地上。這下子連皇帝都保不住他了,宋朝的禦史們都是有彈劾指標的,每一百天必須得彈劾一個人,張齊賢就是份大獎,當年不知道讓多少位禦史感激他。
所以呢,這個經略使的大頭銜,說白了就有點像當年十全大太監王繼恩的宣政使,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因為把前宰相發配到邊疆站崗,這在宋朝也是頭一份,多少得有一個小安慰不是。但是誰能想到呢,就從這時起,命運之輪開始旋轉了,冥冥中像是真有些奇異的安排在發生,在當時只是一個接一個的偶然事件,甚至一些事都是悲劇。但是別急,等到最後的結局定型之後,人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要達到那個讓所有人,包括宋、遼、黨項都滿意(或者是忍受)的結果,哪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張齊賢在冬至日朝會上當的那次醉酒。
但是當時沒人會知道這些,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做著自己分內的事。其中李繼遷最活躍,他在把宋朝到靈州的運糧線掐斷了近一年之後,覺得時機終於成熟了,但他仍然沒有去動靈州,而是變得加倍的小心,並且加倍的狠毒。
他打起了靈州的外圍,清遠軍城的主意。
在他的記憶裏,一直都記著前幾次,只要他敢動靈州,宋朝就不顧一切地發兵,把他逼成了黨項沙漠裏的孤魂野鬼。就算他明知道現在宋朝在全力以赴地防備遼國都不敢再妄動(一個小問題,請問以李繼遷和遼國的關系,還有他這次選擇的攻擊時間來看,遼國會不會與他事先有聯絡呢)。所以小刀子慢慢割,先把靈州城徹底孤立再說。
九月份到了,李繼遷突然進攻清遠軍。清遠軍城一面抵抗,一面按計劃向邠寧環慶清遠路副都部署楊瓊報警求援。警報到得非常及時,楊瓊也立即發兵,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在中原大地上每逢最重要的關鍵時刻,總是會有“但是”),楊瓊的部下們說話了:“將軍,發多少兵?”
“全部,皇上的命令。”
“不行啊,這樣咱們的後方怎麽辦?萬一要是有什麽意外呢……”
活見鬼吧,擔心後方,這時咱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明確一下他們當時的地理位置。畫一條從西北開頭向東南方傾斜的線,線頭的西北方頂端是宋朝國境外的靈州,緊接著是清遠軍,再向下就進入了宋朝國內,先是環州,最後是慶州。這時楊瓊的位置在哪兒史書上沒標,可是隨後卻有個記載,他向前進兵之後,才到了慶州!
一直都在國境內,連環州都沒到,你還擔心後方……這時候範廷召是死了,不然得罵出來你是個剛出娘胎的娘們!
但是叫人極度郁悶的是,楊瓊居然就聽從了這些部下們的建議,真的就把大部隊留在後方,留在身邊,只派出去了六千人的部隊,去攻擊李繼遷,解圍清遠軍。
六千人,去查一下歷史,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想當年王銑只用了五千騎兵就把李繼遷從夏州城下打跑,讓他到戈壁灘裏反省去,那麽現在的六千人是不是綽綽有餘?
這時就要明確一個概念,事實上李繼遷應該換一個名字了,叫“拓拔思恭”。這是一位新興的,並且是白手起家、艱苦卓絕、從骨子裏得到每一個黨項人真心擁護的民族英雄,而且他比當年的遠祖拓拔思恭還要更強,他有這時世界上最強的國家遼國的支持。這樣的人物,六千人就想把他怎麽樣嗎?
楊瓊卻振振有詞,先擋一下嘛,然後我的大軍就到了,什麽事都不耽誤。歷史證明這句話錯得最不靠譜,簡直就是概念上的錯誤,把一個“人”和一只野獸等同了。
楊瓊還陷在救援要快,所以人少些無所謂,並且要留下大量預備隊在後方隨時機動應敵的老套子裏。而李繼遷從公元九八二年造反起,到現在公元一零零一年,快二十年了,天天都站在刀刃上,每時每刻都只能成功不準失敗,失敗了就是死亡,所以他早就習慣了賭博和冒險。
這一次他攻打清遠軍城,從一開始就集中精銳,全力以赴,帶著他的兒子李德明親自上陣,沒等那六千人到位,清遠軍就失守了。這時楊瓊才作出了第二步反應,他派嚴州刺史李讓火速再次增援,但是人數更少,只有六百人。這些人沒等出發多遠,黨項人已經進入宋朝國界。
楊瓊和他的大隊人馬被頂在瞭望梅原的青崗寨。很危險,但這也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這是李繼遷生平第一次離開沙漠,把頭伸進了宋朝國境內,楊瓊身為這片防區的副統帥,身邊帶著全建制的增援部隊,面對送上門來的肥肉,就算不能一口吞進去,也至少可以牢牢地拖住他,然後傳令周邊所有駐軍合圍,李繼遷就算不死,也得褪掉一層皮。
之後的事情就非常的熟悉了,李繼遷只有發揮老傳統,再次逃跑,戰場重新回到黨項境內,只要一直緊追著他,清遠軍城就失而覆得,之前的失敗會變成一次成功的誘敵。
這樣,不管李繼遷的生死怎樣,靈州至少會安全,黨項人的勢力仍舊被死死地摁在定難五州裏,就不會再有以後的西夏王朝……但是這統統都被楊瓊和他的部下擊得粉碎。
他的部下們像以前擔心“後方”的安全一樣,說:“青崗寨太不理想了,這裏的水源太遠,人多了不夠喝。要是人少呢,就根本守不住。所以只有一個辦法,放棄它,馬上後撤。”
歷史重演,副統帥大人再次聽勸,他把撤退做得非常經典。糧草、軍械都燒了,青崗寨裏的居民都帶上,軍民一起急速後撤。結果他們成功了,騎著黨項駿馬的李繼遷居然都來不及去追他們,而是只能選擇了另一個目標。
宋朝境內的麟州城。
麟州城……揚揚得意的李繼遷突然狠狠地挨了一記迎頭悶棍,讓他沒來得及回味一下咬中了宋朝境內的肥肉有多幸福,就急吼吼地往回跑。
必須得快,慢一點老命都得扔在這兒。
哪兒不好去,偏得去麟州,這裏的守將姓曹,曹彬的曹,第一良將的二公子,曹瑋就駐紮在這兒。這是後來黨項人的噩夢,開市第一刀,就砍向了黨項人的中興聖人李繼遷。
當時李繼遷攻城,覺得很來勁,可是突然之間身後出事了,他也在長途作戰,他也要運糧草輜重,結果就在麟州附近的唐龍鎮西柳撥川,他的運糧車隊被一支突然出現的宋軍打劫,手段一點都不宋軍,比他們黨項人更狠,糧草都燒了,殺了好多人,還抓住了四名將校。
消息傳來,李繼遷有點懵。怎麽回事?宋朝人跑出城來野戰了?換我的糧草被宋軍打劫了?這個世界墮落了,我二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打劫別人的糧草,宋朝人居然連點尊老的自覺都沒有!
但是他馬上就清醒了,長年打劫,糧草被斷之後得做什麽,他再清楚不過。立即後撤,他老老實實,以最快最乖的動作,從宋朝境內消失,跑回了黨項老家。
這就是李繼遷的真相,所有的癡心妄想只需要狠狠地迎頭一棒,然後就什麽都安分了。這之後,他記住了一個人名,以及曾經的八個漢字。
人名是曹瑋,不僅是他,連同他的兒子李德明都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漢人將軍的名字;那八個漢字,就是隕石大哥的奇異紋身——“天戒爾勿為中國患。”
他決定了,此生真的再也不往南邊走,回頭,先把靈州城打通。那之後,天地將豁然開朗,他李繼遷以及整個黨項族人,就再不是以前局促在黃河岸邊上的一小撮流動的游民了,他們將面對從來不敢夢想的廣闊天地……為此,他忘記了楊瓊,也不再想著曹瑋,靈州城成了他此後生命裏最重要的目標。
但是他沒法知道,他此生最大的劫數已經臨頭。在他縱橫黨項、宋朝邊界的這三個月裏,一直都有一雙蒼老、睿智的目光在遠遠地盯著他,註視他的一舉一動,分析著他的本性、能力,以及他以後所能達到的高度。
這之後,死亡的陰影就籠罩了如日中天的李繼遷。以後的歷史將證明,不管他怎樣的堅忍不拔,或者是兇狠狡詐,他都死定了,因為他的對手在某一方面超過他太多。
那是智慧,以及把人、事都一眼看穿的經驗。真正的高人,能看清楚下一階段必將成功的輝煌後面隱藏的是什麽,從而去決定,到底要不要這次成功。
但是李繼遷不成,他是一只狼,盯住了一塊肉,就算明知後面有著無數的陷阱、刀槍,他都要去搶!那樣才痛快。就這樣,當他轉回身去圍攻靈州城,滿足自己的美夢時,他的那個命中註定的煞星也默默地離開了宋朝的邊境,此人請求進京面見皇帝,把他的發現秘密呈報。
是張齊賢。
沒人忘記吧,他是怎樣起家的。他根本就不是呂蒙正那樣的讀書坯子,走進歷史,就是以實打實的十個條陳打動了趙匡胤,再有就是趙光義時期的代州之捷,那是軍功!
縱觀他的一生,他就是一個穿著文士長袍的將軍,只有在邊關,在軍事領域裏,他才光芒四射,高人一等。一旦進入了政界,他實在只是個平庸之輩。
趙光義時代,他只是跟在老善人李昉的身邊做個忠實的跟班,什麽作為也沒有(或許他也不希望這樣),連趙光義都氣得對他吼叫:只知道一車一車往家裏拉俸祿,野外凍死那麽多的百姓都不管!到了趙恒這一代,他的職業記錄更變成了一個笑話。
他的列傳裏記載,當時一個皇族死了,兩個兒子分家產,鬧得不可開交,原因就是都覺得分少了。趙恒派了好幾個官員去分,但怎樣都擺不平。這時張齊賢出面,一句話就讓兩家都服了。他說,現在聽我命令,甲兒子全家不許攜帶任何東西到乙兒子家去,乙兒子同樣不準帶任何東西到甲兒子家去。然後此案就算了結!
真的是心悅誠服,張齊賢的小花招生效,根源處,就是他把人類的虛榮、貪婪、利己感徹底看透,之所以總是爭,無非就是“隔岸看風景,總是對岸好。”那麽就讓他們互換好了。很高明吧,不過堂堂的大宋宰相,在列傳中居然要以這種逸事趣聞來填充空間,這是榮譽還是恥辱?!
所以當他因為喝醉失態,被趕出朝廷,再次回到邊關站崗時,並不是件很糟糕的事。他的精氣神又回來了,這次回開封城,他就要給皇帝一個驚喜。
可是皇帝現在需要的是對策。這時的開封城變成了時政論壇,圍繞著兩個問題在展開辯論。第一,清遠軍丟了,那麽是不是再築一個城,來呼應靈州?第二,第二個問題就讓前一個失去了意義,因為議題是說,應該正視現實,直接把靈州城都放棄……
真是太刺激了,直接放棄靈州,這是什麽樣的腦子才能想出這樣的腦筋急轉彎答案?拋開靈州城的重要意義,就算是為了單純的土地出產,都必須守住它。
靈州地區土地肥沃,難得的是還有水利資源,那裏之所以需要內地大量地運送軍糧,完全是因為黨項人鬧的。連年打仗,老百姓只能逃跑,剩下的都是軍人,於是就得內地運糧,再被打劫,再運,就讓內地的老百姓也跟著遭殃,這是多大的負擔。
可是只要再加強軍備,保障了安全,就能讓老百姓再回靈州,於是土地被耕種,軍人有飯吃,甚至增兵都不成問題,就此形成良性循環。所以無論如何也談不到放棄二字吧,說得嚴重點,說這話的是不是個黨項內奸?
但是要小心,這話出自宋朝史上最讓人敬佩、懷念,讓每一位宋朝的官家以及大臣們都賓服的“聖相”李沆。歷史證明,只要是他說出的話,就百分之百的正確,甚至能像《推背圖》一樣的預測未來!
註意,李沆說:“繼遷不死,靈州終不保。”換句話說,就是靈州城丟定了,所以沒必要再做什麽努力了,都是徒勞。
這是聖相對於未來下的第一個定義。從這時起,他就會對宋朝的未來,以及各個主要人物的命運,比如說趙恒、寇準,以及後來的劉皇後、王旦、丁謂等人,作出了百分之百正確的預測。結果無一例外,當時誰都不信,以為不過是些偶爾的笑談,可是過後卻都捶胸頓足仰天長嘆,一致公認,李文靖真的就是聖人!
這時就是這樣,沒人相信李沆。無論如何,連初出茅廬的曹瑋都能把李繼遷打跑,還有以前那麽多次對黨項人的地毯式掃蕩,現在只是稍微失利,就徹底認輸,連抵抗都不想,就把靈州直接扔掉?
開玩笑,於是議題回到第一條,要再築一個城,用來代替清遠軍,把靈州的防禦體系再次鞏固起來。說幹就幹,地點都已選好,就在綏州(今陜西綏德),而且皇帝非常認同,他馬上派人去實地考察,要求考察的結果必須是具體精確的,再拿什麽修城就要駐軍,駐軍就得運糧,運糧就有風險,而且百姓壓力過大等老生常談來搪塞,絕對不過關。
於是宋朝的有關部門熱火朝天地動員起來了,測量,勘探,準備築城的物資。誰都看出來了,皇帝的決心很大。而且李繼遷打架不挑日子,靈州城隨時都需要支援,這事兒耽誤不得!
所有這些忙碌中,只有一個人冷冷地旁觀,一點興趣都沒有。是張齊賢,他與李沆天性不合,一個是火,一個是水,有種說法,張齊賢在真宗朝當宰相一樣的碌碌無為,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李沆制約的,但是這時,只有他才清晰地感知到了李沆的神奇。
他們不謀而合,但是要命的是,他是在西北前線實地觀察之後才得出來的結論,可是李沆卻不出京城一步,就能把事情看穿看透!
這是什麽樣的智慧……而擁有這樣的能力,居然還能在趙光義的時代裏甘於寂寞,不在前臺搶風光,難道是當時他也看清了太宗朝的大臣們都沒有好下場?
這些離奇的想法,是無數人對李沆的猜想,而且越想就越傷自尊,這真的是個揣摩不透的高人。
這時唯一能讓張齊賢保持自信的是,李沆終究只是看出了事情的最終走向和結果,卻沒有拿出解決的辦法來。而他,帶回來的就是那個辦法。他選了一個皇帝獨處的時間,說出了自己對宋朝貢獻最大的那句話——陛下,請給潘羅支王爵的封號……
潘羅支,這是靈州西北方吐蕃人六谷部的酋長。自從唐朝以來,吐蕃人的勢力一直長盛不衰,進入宋朝,六谷部是他們中最強的一個分支,這時盤踞在河西走廊的西涼府(今甘肅武威)一帶。
武威、酒泉、張掖……這些地名都能與漢家前代的英雄名字連接在一起,那是衛青、霍去病、李廣……可惜千年之後,這些從前的版圖都支離破碎了。這時張齊賢突然提起來,讓趙恒一時摸不著頭腦。
給潘羅支封王,為什麽?離得那麽遠,平時連封信都沒通過,幹嗎要突然賞這麽大的面子?
張齊賢的回答非常簡單,為了李繼遷。
接下來趙恒就沈默了,居然是這樣,要潘羅支去遏制李繼遷……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在他的頭腦裏形成——靈州城東西兩端分開了黨項與吐蕃,靈州城不破,潘羅支和李繼遷就絕對不會見面,那麽王位就白封了;可是一旦王位發揮了作用,潘羅支真的對付了李繼遷,就只能證明發生了一件事。
靈州城陷落了……
說來說去,靈州城還是丟定了。這讓趙恒極度的郁悶,但更大的是忐忑,李沆這樣說,現在張齊賢也這樣看,難道靈州就真的保不住了嗎?他不甘心,為此專門召集了大臣再次討論,討論的結果讓每個人都滿意地離開,因為所有的意見都被采納了。
築城派還是去勘探,封王派忙著去寫詔書,一一都得到了滿足。只是都稍微打了點折扣。築城的報告被要求細上加細,別以為就一定非築不可;潘羅支的王位也被縮水,高明的人就算有求於人,也不會過於殷勤,所以王位變成了在宋朝境內一抓一大堆的防禦史,就算是未雨綢繆吧,先給潘羅支點甜頭。
就這樣,雙管齊下,一邊提防著最糟糕的結果,同時作著最大的努力,宋朝在不知不覺間,註意力都被黨項人吸引了過去。時間,在這樣的軍國大事面前,無論是築城的勘探,還是與潘羅支的聯系,都註定了要被浪費,要受到當時緩慢的交通速度的制約。結果一個半月過去了,一切還是懸而未定,可是北方的邊界卻突然間狼煙四起,契丹人入侵了,這次宋朝事先一點消息都沒有接到!
契丹人這次恢覆本性,說來就來了。按說這樣突然,宋朝應該驚喜過度,立即癱倒吧。不過後來才發現,什麽事都得有個限度,比如說返祖。
時代發展到了整整公元一千年了,契丹大哥們,你們不能還像老祖宗似的,以為騎的馬夠壯,自己的勇氣也很足,就可以上陣砍人了吧?
最少你得先跟老天爺商量一下,問問明天是什麽天氣,再跟大地母親借塊好地,然後才能開打。可是這一次契丹人決定勇敢,什麽叫天時地利,我要戰天鬥地!於是他們選的地方,就還是保州附近的長城口(上次在這裏他們被痛扁過),至於天氣,他們快接近目標了,結果傾盆大雨劈頭蓋臉地澆了下來。
毫無準備,整個契丹兵團被澆透了,效果好到了他們馬上開始猶豫,這仗還打不打?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他們怕水!但是來不及了,暴雨中宋朝的軍隊突然出現,莫州、北平寨、定州方向的全騎兵大陣及時反應,最前鋒的張斌部已經主動迎擊。騎兵就是快,在長城口外就截住了契丹人。
先鋒對先鋒,看誰更強!並且這時先到有獎,這場雨讓張斌發財了,契丹人露出了致命的破綻,他們的弓弦。
有一個問題從遠古到現在一直沒有答案,那就是人類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原始時代根本就沒法相互溝通,但是為什麽他們都會使用弓箭呢?是誰統一教給他們的?還是同一物種智力差不多,所以創造力也就差不多,你會了我也會?
這個先不去想,要弄清楚的是,弓箭的原材料在世界各地也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弓弦,游牧民族只能用牛筋、羊腸、皮革之類的東西,而農耕民族沒那麽多的牲畜,就要用蠶絲、麻線等材料,這就是巨大的區別,像契丹人這時用的皮革類弓弦,遇到雨水就會失去彈性,等於一張沒弦的廢物!
風水輪流傳,當年君子館之戰,寒天凍地裏宋軍的弓弦失效,根本沒法拉開,結果全軍覆沒,這時天賜良機,互相爭戰了幾十年,互相知根知底,張斌一面感謝上蒼的及時雨,一邊全速疾進殺進了契丹人的重圍。
戰況空前慘烈,暴雨中宋軍的戰鬥力不知達到了什麽樣的程度,遼軍的前鋒被徹底擊潰,向北逃竄,當天戰場上契丹人的屍體達到了兩萬多具!
戰果輝煌,但張斌根本沒有收手的意思,他率軍繼續緊追,把遼軍趕出國境,一直追到了遼國境內。然後就撞上了後面的遼軍主力……宋軍定州大陣的三位統帥王顯、王超、王漢忠卻沒有及時追上他,張斌當機立斷,撤軍。這時宋軍全都是騎兵,一路疾馳,在遼軍合圍之前安全撤回到宋境,進入威虜軍城。
威虜軍再次成為焦點。雨不會一直下的,兩萬多士兵更不能白死,遼軍主力緊跟著就追了上來,然後他們就碰上了老熟人。
楊延昭,以及與他齊名的楊嗣。
六郎這次沒在城裏忍著,他提兵出城,與遼軍野戰。這是勇氣,但是當年他有多少兵力,以及是否有預約的後援,都不得而知,他的幫手只有楊嗣,可是他的對手,事後才知道,規格高到了嚇人的地步。
是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的親弟弟耶律隆慶,而且遼國皇帝本人這時就在幽州城裏,等著弟弟戰勝的消息。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遼軍都輸不起。
再次硬碰硬,無論六郎和楊嗣有多強,從本質上看,都是宋軍的先鋒在對抗遼軍的主力,而六郎的命運差一點就變成了他的父親,只要是姓楊的出戰,就註定了沒有後援……還好,這次在二楊快要崩潰前,宋軍的援軍終於到了。
是李繼宣與監軍秦翰的部隊,秦翰,雖然是太監,但是久經戰陣,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性質惡劣、行動粗暴,不僅損失了糧草,護糧的宋軍損失同樣慘重。完全就是幾年前趙光義時代那次著名的一次性搶劫四十萬石軍糧的翻版。
消息傳來,宋朝的君臣們全體沈默了。與其說他們這時是憤怒加驚愕,倒不如說是懊惱和悔恨。我們為什麽會這麽的遲鈍,其實一年前李繼遷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過我們了,他馬上就會動手!
那是在公元九九九年某天的晚上,傳說李繼遷的營地內突然間一聲巨響,火光四射,聲震百裏,那聲勢就像是有一百多個趙匡胤當量的皇帝同時誕生。當時所有的黨項人都嚇醒了,他們爬起來後連夜開始搜索,結果就在李繼遷的帳篷外面,發現了一個大坑,裏面安安靜靜地躺著一塊奇異的石頭。
是隕石。
真是奇異,當晚李繼遷幸運得沒有天理,該隕石只要再偏一點,就能來個彼此換位,直接換他上天去當星星。並且更奇異的是,該隕石上面還刻著一行字——“天戒爾勿為中國患。”
註意,這時還沒有西夏文字,上面寫的是中國的漢字。所以完全可以肯定,這是漢族系統的神仙們顯靈了,在警告李繼遷千萬別再去宋朝那邊惹是生非。李繼遷馬上宣布自己聽勸,他嚴重發誓說我再也不往南邊走了,說話算話,不然就讓我天天看流星雨……
這件事傳到了中原,漢人們從心底裏的喜歡,尤其是趙恒和他的大臣們。不管這件事真是神跡,還是李繼遷在搗鬼,都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李繼遷在極有誠意地向外界宣布,從此與宋朝和好,再不生事。並且用這個老天爺的命令為理由,讓自己好戰的族人們聽話。
嗯,多麽的用心良苦啊。可是,當時漢人們怎麽就不想想這塊隕石背後的潛臺詞呢?
南邊不讓我去了,那麽我得往哪邊走?北邊和東邊,那可都是契丹人,不論怎樣,我強壯嗜血的老丈人住在那兒;那麽除了東、北、南,就只能往西了……西邊的是正西方的回鶻,以及西南方的吐蕃,那都惹不著隕石,更礙不著中國的事。
不過小心,只要往西,就還是要頂到宋朝的要害的——老朋友靈州。
所以就只能很抱歉了,為了向西,為了聽隕石大哥的話,就只能拔掉靈州,打劫軍糧就是第一步。
這一點宋朝心知肚明,甚至李繼遷下一步要做什麽,他們都一清二楚。畢竟在幾年前,李繼遷把什麽都演練了一遍。
所以擺在趙恒面前的解決辦法也非常的直白,那就是向他的老子趙光義學習。當年是五路出兵,打得李繼遷抱頭鼠竄,直接掃蕩他的老巢烏、白池,讓他慶幸自己還能活著,自然而然地就放棄了妄想。
但是,趙恒卻選擇了忍。沒有出兵,也沒有譴責,他除了把自己一方失職的運糧官撤職流放之外,對李繼遷毫無表示。
似乎很懦弱,但是請為他的冷靜歡呼。
實際點說,李繼遷是個命運的寵兒,別看他的危難,在他的人生裏,每逢重大事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比如說他上次襲擊靈州時,正趕上了王小波的起義;這一次又剛好趕上了王均在造反,宋朝對他總是牙根癢癢的,手腳卻麻木的,並且這一次他的心裏還更有底。
一件事當時的宋朝不可能知道,遼國在李繼遷動手之前,加封了他的兒子李德明為朔方節度使,關系好上加好,遠遠地超過了宋朝給的所謂定難軍節度使的頭銜。一切跡象都表明,只要趙恒壓不住火,敢對黨項用兵的話,就將同時面對內部、黨項、遼國三方面的壓力,這樣的危機是當年趙光義都不敢面對的。
別忘了只是面對李順和李繼遷,趙光義就曾經向遼國求和……國內破敗不堪,國外強敵壓境,宋朝的局勢風雨飄搖,所以趙恒選擇了忍耐。他一方面派張詠重進四川,把蜀中徹底根治;一方面加緊對遼國的偵查,時刻保持戒備;至於黨項方面,他只是嚴令邊境上的邠寧環慶清遠路副都部署楊瓊,命他對靈州方面嚴加提防,尤其是靈州的外圍清遠軍城。
清遠軍(今甘肅環縣山城堡附近),這是宋朝專為靈州設立的堡壘,兩個據點互為犄角,彼此呼應,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攻守體系。趙恒命令楊瓊,一旦清遠軍受到攻擊,必須得親自領軍,帶全部人馬去救援。
除此之外,就只剩下沈默和等待了。在沈默中積蓄力量,去等待必將到來的重大挑戰。
宋鹹平四年七月,公元一零零一年的八月,挑戰終於來了。北方前線發來警報,契丹人馬上就將入侵。趙恒露出了他的猙獰面目,此前對黨項人的容忍,都變成了加倍的兇狠,還給了北方的遼國人。
經過深入探討,趙恒和他的班底們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遼國人之所以每次在戰場上都那麽囂張,就是因為他們的前鋒太強。比如說,有很多次,都是耶律休哥充當先鋒,宋朝正好相反,大將都隱藏在陣後,說什麽將在謀而不在勇,必須操控全局。於是就被一點擊破,層層擊破,一潰到底。
這次趙恒一反常態,命令集中精兵強將,從最開始就凝結成一個超強的前鋒點,就是要和遼軍的前鋒對沖,硬碰硬,從一開始就分出高低勝負。
為此,他任命前樞密使王顯被前線總帥,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以前傅潛的職位),副帥是遠征黨項烏、白池時的王超(少年英雄王德用的父親),王漢忠、王繼忠是兩人的助手。兵力配備乍一看很薄弱,只有三萬五千人。但是要小心,全都是騎兵。
這些人馬布置在莫州、北平寨,以及定州一帶。定州名義上是大本營,但只留了一萬五千名騎兵,最前方的莫州、北平寨卻各有一萬鐵騎。這座大陣前重後輕,重心已經抵達到了邊境,但是趙恒在兵力到位之後又下了一道新命令,令大陣再次前移,要達到威虜軍城,這樣就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再不讓契丹人沖進國境線。
戰況一觸即發,可是遼國方面卻突然沒了動靜。不久一個新的諜報傳來,說是遼軍延緩了行動,近期內不會進攻了……趙恒疑惑,但他不能不信,要不然就會把實力暴露給遼國人,讓敵方有所準備;但是信了,難道退軍嗎?
思來想去,他只好命令大陣不動,就在莫州、北平寨一帶待敵,這樣全國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註意力都集中在了北方。
西北方卻突然間出事了。
八月份,也就是一個月之後,李繼遷突然變得非常可愛,他派自己的親信帶著大批的黨項駿馬到開封城進貢,並且再次重申“我叫趙保吉”。
太好了,宋朝舉國上下都松了一口氣,多難得,北邊吃緊,李繼遷能這麽懂事,真是宋朝的福氣啊。不過福氣大約只持續了一個星期,也就是從西北邊疆快馬送信進開封城的這段時間,宋朝人就知道了,李繼遷一邊在送馬一邊繼續打劫,兩邊同時進行,什麽事都沒耽誤……
這個該死的黨項混賬,這明顯是在試探甚至是戲弄,但是沒辦法,就算這時有心開戰,人手都不夠了。幾個月以前,連範廷召都突然病死了,宋朝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思來想去,趙恒的腦子裏突然靈光一閃,不過是一念之間,本來就是想兩全其美,把一個人的工作調動一下,卻不料完全改變了以後的歷史進程。
他任命前宰相張齊賢為涇、原、儀、渭、邠、寧、環、慶、鄜、延、保安、鎮戎、清遠等州軍安撫經略使,知制誥梁顥為副手,立即趕往西北邊疆,去主持那裏的工作。
這創造了一項紀錄,在宋朝的歷史上,節制邊疆重鎮防務的經略使就從張齊賢開始。看著是很重視了,但這純粹是種懲罰。張齊賢的宰相職位被罷免的,原因純粹是他自找。
每年的冬至日,宋朝都有一個重要的朝會,這一天張大宰相不知中了什麽邪,居然喝得酩酊大醉,勉強上朝之後,差點當眾趴在地上。這下子連皇帝都保不住他了,宋朝的禦史們都是有彈劾指標的,每一百天必須得彈劾一個人,張齊賢就是份大獎,當年不知道讓多少位禦史感激他。
所以呢,這個經略使的大頭銜,說白了就有點像當年十全大太監王繼恩的宣政使,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因為把前宰相發配到邊疆站崗,這在宋朝也是頭一份,多少得有一個小安慰不是。但是誰能想到呢,就從這時起,命運之輪開始旋轉了,冥冥中像是真有些奇異的安排在發生,在當時只是一個接一個的偶然事件,甚至一些事都是悲劇。但是別急,等到最後的結局定型之後,人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要達到那個讓所有人,包括宋、遼、黨項都滿意(或者是忍受)的結果,哪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張齊賢在冬至日朝會上當的那次醉酒。
但是當時沒人會知道這些,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做著自己分內的事。其中李繼遷最活躍,他在把宋朝到靈州的運糧線掐斷了近一年之後,覺得時機終於成熟了,但他仍然沒有去動靈州,而是變得加倍的小心,並且加倍的狠毒。
他打起了靈州的外圍,清遠軍城的主意。
在他的記憶裏,一直都記著前幾次,只要他敢動靈州,宋朝就不顧一切地發兵,把他逼成了黨項沙漠裏的孤魂野鬼。就算他明知道現在宋朝在全力以赴地防備遼國都不敢再妄動(一個小問題,請問以李繼遷和遼國的關系,還有他這次選擇的攻擊時間來看,遼國會不會與他事先有聯絡呢)。所以小刀子慢慢割,先把靈州城徹底孤立再說。
九月份到了,李繼遷突然進攻清遠軍。清遠軍城一面抵抗,一面按計劃向邠寧環慶清遠路副都部署楊瓊報警求援。警報到得非常及時,楊瓊也立即發兵,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在中原大地上每逢最重要的關鍵時刻,總是會有“但是”),楊瓊的部下們說話了:“將軍,發多少兵?”
“全部,皇上的命令。”
“不行啊,這樣咱們的後方怎麽辦?萬一要是有什麽意外呢……”
活見鬼吧,擔心後方,這時咱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明確一下他們當時的地理位置。畫一條從西北開頭向東南方傾斜的線,線頭的西北方頂端是宋朝國境外的靈州,緊接著是清遠軍,再向下就進入了宋朝國內,先是環州,最後是慶州。這時楊瓊的位置在哪兒史書上沒標,可是隨後卻有個記載,他向前進兵之後,才到了慶州!
一直都在國境內,連環州都沒到,你還擔心後方……這時候範廷召是死了,不然得罵出來你是個剛出娘胎的娘們!
但是叫人極度郁悶的是,楊瓊居然就聽從了這些部下們的建議,真的就把大部隊留在後方,留在身邊,只派出去了六千人的部隊,去攻擊李繼遷,解圍清遠軍。
六千人,去查一下歷史,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想當年王銑只用了五千騎兵就把李繼遷從夏州城下打跑,讓他到戈壁灘裏反省去,那麽現在的六千人是不是綽綽有餘?
這時就要明確一個概念,事實上李繼遷應該換一個名字了,叫“拓拔思恭”。這是一位新興的,並且是白手起家、艱苦卓絕、從骨子裏得到每一個黨項人真心擁護的民族英雄,而且他比當年的遠祖拓拔思恭還要更強,他有這時世界上最強的國家遼國的支持。這樣的人物,六千人就想把他怎麽樣嗎?
楊瓊卻振振有詞,先擋一下嘛,然後我的大軍就到了,什麽事都不耽誤。歷史證明這句話錯得最不靠譜,簡直就是概念上的錯誤,把一個“人”和一只野獸等同了。
楊瓊還陷在救援要快,所以人少些無所謂,並且要留下大量預備隊在後方隨時機動應敵的老套子裏。而李繼遷從公元九八二年造反起,到現在公元一零零一年,快二十年了,天天都站在刀刃上,每時每刻都只能成功不準失敗,失敗了就是死亡,所以他早就習慣了賭博和冒險。
這一次他攻打清遠軍城,從一開始就集中精銳,全力以赴,帶著他的兒子李德明親自上陣,沒等那六千人到位,清遠軍就失守了。這時楊瓊才作出了第二步反應,他派嚴州刺史李讓火速再次增援,但是人數更少,只有六百人。這些人沒等出發多遠,黨項人已經進入宋朝國界。
楊瓊和他的大隊人馬被頂在瞭望梅原的青崗寨。很危險,但這也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這是李繼遷生平第一次離開沙漠,把頭伸進了宋朝國境內,楊瓊身為這片防區的副統帥,身邊帶著全建制的增援部隊,面對送上門來的肥肉,就算不能一口吞進去,也至少可以牢牢地拖住他,然後傳令周邊所有駐軍合圍,李繼遷就算不死,也得褪掉一層皮。
之後的事情就非常的熟悉了,李繼遷只有發揮老傳統,再次逃跑,戰場重新回到黨項境內,只要一直緊追著他,清遠軍城就失而覆得,之前的失敗會變成一次成功的誘敵。
這樣,不管李繼遷的生死怎樣,靈州至少會安全,黨項人的勢力仍舊被死死地摁在定難五州裏,就不會再有以後的西夏王朝……但是這統統都被楊瓊和他的部下擊得粉碎。
他的部下們像以前擔心“後方”的安全一樣,說:“青崗寨太不理想了,這裏的水源太遠,人多了不夠喝。要是人少呢,就根本守不住。所以只有一個辦法,放棄它,馬上後撤。”
歷史重演,副統帥大人再次聽勸,他把撤退做得非常經典。糧草、軍械都燒了,青崗寨裏的居民都帶上,軍民一起急速後撤。結果他們成功了,騎著黨項駿馬的李繼遷居然都來不及去追他們,而是只能選擇了另一個目標。
宋朝境內的麟州城。
麟州城……揚揚得意的李繼遷突然狠狠地挨了一記迎頭悶棍,讓他沒來得及回味一下咬中了宋朝境內的肥肉有多幸福,就急吼吼地往回跑。
必須得快,慢一點老命都得扔在這兒。
哪兒不好去,偏得去麟州,這裏的守將姓曹,曹彬的曹,第一良將的二公子,曹瑋就駐紮在這兒。這是後來黨項人的噩夢,開市第一刀,就砍向了黨項人的中興聖人李繼遷。
當時李繼遷攻城,覺得很來勁,可是突然之間身後出事了,他也在長途作戰,他也要運糧草輜重,結果就在麟州附近的唐龍鎮西柳撥川,他的運糧車隊被一支突然出現的宋軍打劫,手段一點都不宋軍,比他們黨項人更狠,糧草都燒了,殺了好多人,還抓住了四名將校。
消息傳來,李繼遷有點懵。怎麽回事?宋朝人跑出城來野戰了?換我的糧草被宋軍打劫了?這個世界墮落了,我二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打劫別人的糧草,宋朝人居然連點尊老的自覺都沒有!
但是他馬上就清醒了,長年打劫,糧草被斷之後得做什麽,他再清楚不過。立即後撤,他老老實實,以最快最乖的動作,從宋朝境內消失,跑回了黨項老家。
這就是李繼遷的真相,所有的癡心妄想只需要狠狠地迎頭一棒,然後就什麽都安分了。這之後,他記住了一個人名,以及曾經的八個漢字。
人名是曹瑋,不僅是他,連同他的兒子李德明都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漢人將軍的名字;那八個漢字,就是隕石大哥的奇異紋身——“天戒爾勿為中國患。”
他決定了,此生真的再也不往南邊走,回頭,先把靈州城打通。那之後,天地將豁然開朗,他李繼遷以及整個黨項族人,就再不是以前局促在黃河岸邊上的一小撮流動的游民了,他們將面對從來不敢夢想的廣闊天地……為此,他忘記了楊瓊,也不再想著曹瑋,靈州城成了他此後生命裏最重要的目標。
但是他沒法知道,他此生最大的劫數已經臨頭。在他縱橫黨項、宋朝邊界的這三個月裏,一直都有一雙蒼老、睿智的目光在遠遠地盯著他,註視他的一舉一動,分析著他的本性、能力,以及他以後所能達到的高度。
這之後,死亡的陰影就籠罩了如日中天的李繼遷。以後的歷史將證明,不管他怎樣的堅忍不拔,或者是兇狠狡詐,他都死定了,因為他的對手在某一方面超過他太多。
那是智慧,以及把人、事都一眼看穿的經驗。真正的高人,能看清楚下一階段必將成功的輝煌後面隱藏的是什麽,從而去決定,到底要不要這次成功。
但是李繼遷不成,他是一只狼,盯住了一塊肉,就算明知後面有著無數的陷阱、刀槍,他都要去搶!那樣才痛快。就這樣,當他轉回身去圍攻靈州城,滿足自己的美夢時,他的那個命中註定的煞星也默默地離開了宋朝的邊境,此人請求進京面見皇帝,把他的發現秘密呈報。
是張齊賢。
沒人忘記吧,他是怎樣起家的。他根本就不是呂蒙正那樣的讀書坯子,走進歷史,就是以實打實的十個條陳打動了趙匡胤,再有就是趙光義時期的代州之捷,那是軍功!
縱觀他的一生,他就是一個穿著文士長袍的將軍,只有在邊關,在軍事領域裏,他才光芒四射,高人一等。一旦進入了政界,他實在只是個平庸之輩。
趙光義時代,他只是跟在老善人李昉的身邊做個忠實的跟班,什麽作為也沒有(或許他也不希望這樣),連趙光義都氣得對他吼叫:只知道一車一車往家裏拉俸祿,野外凍死那麽多的百姓都不管!到了趙恒這一代,他的職業記錄更變成了一個笑話。
他的列傳裏記載,當時一個皇族死了,兩個兒子分家產,鬧得不可開交,原因就是都覺得分少了。趙恒派了好幾個官員去分,但怎樣都擺不平。這時張齊賢出面,一句話就讓兩家都服了。他說,現在聽我命令,甲兒子全家不許攜帶任何東西到乙兒子家去,乙兒子同樣不準帶任何東西到甲兒子家去。然後此案就算了結!
真的是心悅誠服,張齊賢的小花招生效,根源處,就是他把人類的虛榮、貪婪、利己感徹底看透,之所以總是爭,無非就是“隔岸看風景,總是對岸好。”那麽就讓他們互換好了。很高明吧,不過堂堂的大宋宰相,在列傳中居然要以這種逸事趣聞來填充空間,這是榮譽還是恥辱?!
所以當他因為喝醉失態,被趕出朝廷,再次回到邊關站崗時,並不是件很糟糕的事。他的精氣神又回來了,這次回開封城,他就要給皇帝一個驚喜。
可是皇帝現在需要的是對策。這時的開封城變成了時政論壇,圍繞著兩個問題在展開辯論。第一,清遠軍丟了,那麽是不是再築一個城,來呼應靈州?第二,第二個問題就讓前一個失去了意義,因為議題是說,應該正視現實,直接把靈州城都放棄……
真是太刺激了,直接放棄靈州,這是什麽樣的腦子才能想出這樣的腦筋急轉彎答案?拋開靈州城的重要意義,就算是為了單純的土地出產,都必須守住它。
靈州地區土地肥沃,難得的是還有水利資源,那裏之所以需要內地大量地運送軍糧,完全是因為黨項人鬧的。連年打仗,老百姓只能逃跑,剩下的都是軍人,於是就得內地運糧,再被打劫,再運,就讓內地的老百姓也跟著遭殃,這是多大的負擔。
可是只要再加強軍備,保障了安全,就能讓老百姓再回靈州,於是土地被耕種,軍人有飯吃,甚至增兵都不成問題,就此形成良性循環。所以無論如何也談不到放棄二字吧,說得嚴重點,說這話的是不是個黨項內奸?
但是要小心,這話出自宋朝史上最讓人敬佩、懷念,讓每一位宋朝的官家以及大臣們都賓服的“聖相”李沆。歷史證明,只要是他說出的話,就百分之百的正確,甚至能像《推背圖》一樣的預測未來!
註意,李沆說:“繼遷不死,靈州終不保。”換句話說,就是靈州城丟定了,所以沒必要再做什麽努力了,都是徒勞。
這是聖相對於未來下的第一個定義。從這時起,他就會對宋朝的未來,以及各個主要人物的命運,比如說趙恒、寇準,以及後來的劉皇後、王旦、丁謂等人,作出了百分之百正確的預測。結果無一例外,當時誰都不信,以為不過是些偶爾的笑談,可是過後卻都捶胸頓足仰天長嘆,一致公認,李文靖真的就是聖人!
這時就是這樣,沒人相信李沆。無論如何,連初出茅廬的曹瑋都能把李繼遷打跑,還有以前那麽多次對黨項人的地毯式掃蕩,現在只是稍微失利,就徹底認輸,連抵抗都不想,就把靈州直接扔掉?
開玩笑,於是議題回到第一條,要再築一個城,用來代替清遠軍,把靈州的防禦體系再次鞏固起來。說幹就幹,地點都已選好,就在綏州(今陜西綏德),而且皇帝非常認同,他馬上派人去實地考察,要求考察的結果必須是具體精確的,再拿什麽修城就要駐軍,駐軍就得運糧,運糧就有風險,而且百姓壓力過大等老生常談來搪塞,絕對不過關。
於是宋朝的有關部門熱火朝天地動員起來了,測量,勘探,準備築城的物資。誰都看出來了,皇帝的決心很大。而且李繼遷打架不挑日子,靈州城隨時都需要支援,這事兒耽誤不得!
所有這些忙碌中,只有一個人冷冷地旁觀,一點興趣都沒有。是張齊賢,他與李沆天性不合,一個是火,一個是水,有種說法,張齊賢在真宗朝當宰相一樣的碌碌無為,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李沆制約的,但是這時,只有他才清晰地感知到了李沆的神奇。
他們不謀而合,但是要命的是,他是在西北前線實地觀察之後才得出來的結論,可是李沆卻不出京城一步,就能把事情看穿看透!
這是什麽樣的智慧……而擁有這樣的能力,居然還能在趙光義的時代裏甘於寂寞,不在前臺搶風光,難道是當時他也看清了太宗朝的大臣們都沒有好下場?
這些離奇的想法,是無數人對李沆的猜想,而且越想就越傷自尊,這真的是個揣摩不透的高人。
這時唯一能讓張齊賢保持自信的是,李沆終究只是看出了事情的最終走向和結果,卻沒有拿出解決的辦法來。而他,帶回來的就是那個辦法。他選了一個皇帝獨處的時間,說出了自己對宋朝貢獻最大的那句話——陛下,請給潘羅支王爵的封號……
潘羅支,這是靈州西北方吐蕃人六谷部的酋長。自從唐朝以來,吐蕃人的勢力一直長盛不衰,進入宋朝,六谷部是他們中最強的一個分支,這時盤踞在河西走廊的西涼府(今甘肅武威)一帶。
武威、酒泉、張掖……這些地名都能與漢家前代的英雄名字連接在一起,那是衛青、霍去病、李廣……可惜千年之後,這些從前的版圖都支離破碎了。這時張齊賢突然提起來,讓趙恒一時摸不著頭腦。
給潘羅支封王,為什麽?離得那麽遠,平時連封信都沒通過,幹嗎要突然賞這麽大的面子?
張齊賢的回答非常簡單,為了李繼遷。
接下來趙恒就沈默了,居然是這樣,要潘羅支去遏制李繼遷……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在他的頭腦裏形成——靈州城東西兩端分開了黨項與吐蕃,靈州城不破,潘羅支和李繼遷就絕對不會見面,那麽王位就白封了;可是一旦王位發揮了作用,潘羅支真的對付了李繼遷,就只能證明發生了一件事。
靈州城陷落了……
說來說去,靈州城還是丟定了。這讓趙恒極度的郁悶,但更大的是忐忑,李沆這樣說,現在張齊賢也這樣看,難道靈州就真的保不住了嗎?他不甘心,為此專門召集了大臣再次討論,討論的結果讓每個人都滿意地離開,因為所有的意見都被采納了。
築城派還是去勘探,封王派忙著去寫詔書,一一都得到了滿足。只是都稍微打了點折扣。築城的報告被要求細上加細,別以為就一定非築不可;潘羅支的王位也被縮水,高明的人就算有求於人,也不會過於殷勤,所以王位變成了在宋朝境內一抓一大堆的防禦史,就算是未雨綢繆吧,先給潘羅支點甜頭。
就這樣,雙管齊下,一邊提防著最糟糕的結果,同時作著最大的努力,宋朝在不知不覺間,註意力都被黨項人吸引了過去。時間,在這樣的軍國大事面前,無論是築城的勘探,還是與潘羅支的聯系,都註定了要被浪費,要受到當時緩慢的交通速度的制約。結果一個半月過去了,一切還是懸而未定,可是北方的邊界卻突然間狼煙四起,契丹人入侵了,這次宋朝事先一點消息都沒有接到!
契丹人這次恢覆本性,說來就來了。按說這樣突然,宋朝應該驚喜過度,立即癱倒吧。不過後來才發現,什麽事都得有個限度,比如說返祖。
時代發展到了整整公元一千年了,契丹大哥們,你們不能還像老祖宗似的,以為騎的馬夠壯,自己的勇氣也很足,就可以上陣砍人了吧?
最少你得先跟老天爺商量一下,問問明天是什麽天氣,再跟大地母親借塊好地,然後才能開打。可是這一次契丹人決定勇敢,什麽叫天時地利,我要戰天鬥地!於是他們選的地方,就還是保州附近的長城口(上次在這裏他們被痛扁過),至於天氣,他們快接近目標了,結果傾盆大雨劈頭蓋臉地澆了下來。
毫無準備,整個契丹兵團被澆透了,效果好到了他們馬上開始猶豫,這仗還打不打?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他們怕水!但是來不及了,暴雨中宋朝的軍隊突然出現,莫州、北平寨、定州方向的全騎兵大陣及時反應,最前鋒的張斌部已經主動迎擊。騎兵就是快,在長城口外就截住了契丹人。
先鋒對先鋒,看誰更強!並且這時先到有獎,這場雨讓張斌發財了,契丹人露出了致命的破綻,他們的弓弦。
有一個問題從遠古到現在一直沒有答案,那就是人類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原始時代根本就沒法相互溝通,但是為什麽他們都會使用弓箭呢?是誰統一教給他們的?還是同一物種智力差不多,所以創造力也就差不多,你會了我也會?
這個先不去想,要弄清楚的是,弓箭的原材料在世界各地也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弓弦,游牧民族只能用牛筋、羊腸、皮革之類的東西,而農耕民族沒那麽多的牲畜,就要用蠶絲、麻線等材料,這就是巨大的區別,像契丹人這時用的皮革類弓弦,遇到雨水就會失去彈性,等於一張沒弦的廢物!
風水輪流傳,當年君子館之戰,寒天凍地裏宋軍的弓弦失效,根本沒法拉開,結果全軍覆沒,這時天賜良機,互相爭戰了幾十年,互相知根知底,張斌一面感謝上蒼的及時雨,一邊全速疾進殺進了契丹人的重圍。
戰況空前慘烈,暴雨中宋軍的戰鬥力不知達到了什麽樣的程度,遼軍的前鋒被徹底擊潰,向北逃竄,當天戰場上契丹人的屍體達到了兩萬多具!
戰果輝煌,但張斌根本沒有收手的意思,他率軍繼續緊追,把遼軍趕出國境,一直追到了遼國境內。然後就撞上了後面的遼軍主力……宋軍定州大陣的三位統帥王顯、王超、王漢忠卻沒有及時追上他,張斌當機立斷,撤軍。這時宋軍全都是騎兵,一路疾馳,在遼軍合圍之前安全撤回到宋境,進入威虜軍城。
威虜軍再次成為焦點。雨不會一直下的,兩萬多士兵更不能白死,遼軍主力緊跟著就追了上來,然後他們就碰上了老熟人。
楊延昭,以及與他齊名的楊嗣。
六郎這次沒在城裏忍著,他提兵出城,與遼軍野戰。這是勇氣,但是當年他有多少兵力,以及是否有預約的後援,都不得而知,他的幫手只有楊嗣,可是他的對手,事後才知道,規格高到了嚇人的地步。
是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的親弟弟耶律隆慶,而且遼國皇帝本人這時就在幽州城裏,等著弟弟戰勝的消息。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遼軍都輸不起。
再次硬碰硬,無論六郎和楊嗣有多強,從本質上看,都是宋軍的先鋒在對抗遼軍的主力,而六郎的命運差一點就變成了他的父親,只要是姓楊的出戰,就註定了沒有後援……還好,這次在二楊快要崩潰前,宋軍的援軍終於到了。
是李繼宣與監軍秦翰的部隊,秦翰,雖然是太監,但是久經戰陣,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