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七章 李繼遷時刻 (2)

關燈
入宋真宗時期,無論是上一次趙恒的親征,還是進四川平叛,秦翰都像個合格的軍人那樣一馬當先,而且決不懦弱;李繼宣,他的本名非常響亮,叫做李繼隆。

可惜他的妹妹不是皇後,所以他得把名字改了。但他在戰場上的表現,絕對不比那位國舅爺差。甚至在雍熙北伐的時候,他還救過國舅版李繼隆一命。這時他的職務是康州刺史,與二楊及秦翰分管靜戎、威虜兩座軍城。這天當他率部趕到時,二楊已經與遼軍轉戰到了威虜軍城北面的羊山。

生力軍到了,但是仍然不是定州大陣的主力。可是此前二楊的苦苦纏鬥終於顯出了效果,李繼宣和秦翰的軍隊投入戰場,契丹人也感受到了支撐不住的滋味。遼軍敗了,他們逃上羊山,李繼宣窮追不舍,一路之上,他的馬連續被遼軍射中,一連換了三匹,一直追到牟山谷,終於被他追上了。

威虜之戰大勝,這次遼軍一點好處都沒撈到,灰溜溜地逃回了本國。戰後論功行賞,宋朝方面的張斌、李繼宣、秦翰都理所當然地成了英雄,升官發財眾望所歸。只是二楊被召進了京城,金鑾殿上等著他們的是趙恒的憤怒。

失敗是要受罰的,他們被調離原職,而且禦史們著重彈劾,要求嚴辦。最後還是皇帝發了善心,說念在二楊平素勇敢,遇事當先,這次就暫且寬大,以觀後效……

事情閃電般地過去了,留給宋朝人的只剩下瞬間緊張,又突然快樂的記憶,一切都那麽快,讓他們來不及回味什麽,就又開始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老話題,綏州城築不築?靈州城還守不守?

派去綏州實地勘測的人回來了,報告真的很詳細。計有築城的好處是七條,害處有兩個,結論是利大於弊。於是反對築城的呂蒙正、王旦、王欽若等人閉嘴,向敏中、王繼英、馮拯勝出。趙恒下令,馬上集結工匠物資,以最快的速度到西北邊疆去蓋房。

這時已經入冬了,但是戰事緊急,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越是天冷,才越是愛打仗,所以刻不容緩。而且關於靈州,宋朝也終於有了定論。

守,一定要保住。

而且不是簡單地增兵,去增加靈州城的防禦力量,而是主動地攻擊,去消滅李繼遷的有生力量。趙恒在這一年的年底,元旦前夕,任命王超為西面行營都部署、邊將張凝為副手,秦翰(要尊重他,他是宦官,可也是個真正的軍人)做監軍,率步、騎混合兵種六萬餘人,遠征黨項。

宋朝這次的反應迅速,態勢積極,除了趙恒的決心和李繼遷的咄咄逼人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一戰對契丹人的速戰速決,讓宋朝少見地騰出了手腳,可以對黨項人兇狠地揮舞一次大棒。

開門大吉,春天剛到,張凝就給李繼遷送去了份小小的問候。新春快樂——張凝從白豹鎮沖進黨項人的地盤,一路燒殺擄掠,如入無人之境,最後收隊回營,戰績是燒了二百多個帳篷,殺了五千多個黨項人,活捉九百多個,其他的嘛,燒了八萬餘石的糧食,兩萬多頭牛羊,外加好大一堆兵器盔甲。

公元一零零二年,宋鹹平五年,就是這樣開始的。

可是好的開端卻沒能延續,張凝回來之後,宋朝的遠征軍隊就沈默了,在歷史上,沒有這方面的解釋,為什麽沒有乘勝追擊,大舉攻進黨項腹地,至少靈州與宋朝的邊境並不是太遙遠……另一個事實是,綏州城也停建了。

還是這個春天,趙恒調發了兩萬名士兵和民夫到達指定地點築城,可是爭議再次出現,負責此事的邊將孫全照上疏,說這個鬼地方根本就沒法動工!

趙恒很郁悶,一個決定或許會讓他後悔終生,他沒有強令動工,或者把孫全照撤了,換個能幹活兒的去。而是非常民主地又派了兩位高級別大臣,工部侍郎錢若水和並、代州鈐轄陳興再去考察。結論又有了反覆,說是真的有困難,一是太遠了,光是運送工地人員的生存物資都成問題;二,就是最根本的建築材料,當地根本沒有,如果內地運送,不說開支龐大,運輸困難,就算全力以赴地運到了,在時間上也會耽誤太多,完全失去了戰略意義……

於是,爭論再爭論,改變再改變,不管宋朝在邊境線上作出了多大的努力,境外的靈州城卻絲毫都沒有得到半點的助力,時間,就這樣毫無價值地溜走,這一年的四月份終於到了。

四月,不知出於什麽內幕,趙恒突然臨陣換帥,他用太宗朝的宿將,現任殿前司都指揮使王漢忠替換遠征軍主帥王超。當時王超已經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驅動軍隊,趕赴邊疆,到了環州一帶。這時王漢忠趕上了他,權力開始交接。但是緊跟著一個消息傳來,新老兩位主帥突然間都失魂落魄,目瞪口呆。

一切都晚了,就在四月間,黨項腹地的李繼遷突然出現在靈州城下,賭徒再次冒險,他集結了所有族人,搶在宋朝的援軍到達之前,全力攻城。

世上沒有任何一座城池是永遠不破的,尤其是孤懸境外,糧道被劫,子城(清遠軍)毀滅已近兩年之久的靈州。

意義重大無比的靈州城終於陷落了,當年長河落日,塞北寒風,孤零零的靈州再沒有創造什麽奇跡,或者慘烈的守城廝殺。因為知州裴濟和他的士兵們已經精疲力竭。

讓我們記住裴濟,宋史中應該有他的一席之地。他上任兩年了,正趕上靈州最困難的時期。為了生存,他帶著部下在城池附近興修水利,開荒屯田,一心為宋朝經營這片境外的據點。可是整整兩年了,真正的裏無糧草外無救兵,就這樣他一直挺到了最後的時刻,與城池共存亡。

悲哀的是,他所盼望的救兵就囤積在國境線上,無論如何就是不來救他們,臨死前連個原因都不知道!

靈州城就是這樣丟的。關於它的最後的記載,是王超和王漢忠像兩年前的楊瓊那樣立即後退,根本就沒想過再去收覆,或者解救有可能還活著向邊境回逃的同胞。

從此宋朝對河套地區徹底失控了,有兩個猜想和一個事實留了下來。猜想是,一,宋軍為什麽臨陣換帥,為什麽不及時前進?要知道本來是要狂飆突進,掃蕩黨項的!

二,靈州這樣的重要,為什麽會憐惜那幾萬人馬,不去再把它搶回來?

先說一,這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正解,而且從前後的因果關系上看,簡直就是一場鬧劇。先說前因,以王漢忠替換王超,本來是有加強軍力的意味。因為王漢忠的職位要比王超高,資歷更是沒法說。那麽無論怎麽看,都是宋朝與靈州雙受益的好事,並且裏面充滿了對王超逗留不進的憤怒,等於是對他的懲罰。

但是結果讓人抓狂,看看趙恒對二王的處罰吧。王漢忠被貶去殿前都指揮使的宋軍第一實際軍職,改任襄州的知州。王漢忠不服,他剛剛上任靈州就丟了,有他什麽事?結果連氣帶病,沒等上任,他就死了。

他的兒子、朋友都為他不平,上疏要求重審平冤,但是趙恒的決定居然是把他的兒子也免官、發配,宋朝的寬容、仁道,在他們父子身上完全不適用。

而王超呢?居然是不僅沒有任何處罰,而且在幾個月之後就重新獲得重用,調到北方邊界去對抗契丹……天理何在?

但是原因絕對沒法尋找。

說第二,就很好理解了。早先對於靈州的放棄與否,宋朝高層裏就一直搖擺不定,這時丟了,或許算是幫他們作出了個決定吧。至於那六萬軍隊,軍隊是多麽的珍貴,契丹人隨時都會再來,能留一點是一點。難道要拼光了他們,再去奪回靈州?奪回來又怎樣?不還是再回到老問題上,守?還是不守?

於是就這麽回事吧。

對了,還有那個事實。那就是宋朝喪失了最後一塊可以得到塞外駿馬的根據地。從此以後,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本土之內就再沒有出現過合格的戰馬,除非能像岳飛那樣去搶。宋朝的大兵們,好好鍛煉你們的腿腳吧,還得再練一下蹦起來砍人,誰讓你們當年就是不多走那幾步路,去救一下靈州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