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九章 立劉衎功臣獲新封 迎昭君李氏再出塞

關燈
王太皇太後大開王莽上書,只見上書中寫道:“迎中山王入京稱帝之策,是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商定。今願獨條光等四人功賞。臣莽有疾,難離病榻,不能與列位一同論功行賞。”

王太皇太後見王莽如此寫。知道他不忍朝廷因他而起爭端。然而,以王莽之威望,若不加封,朝野軍民,又如何能夠盡心竭力?

既然書中提到了甄豐、甄邯,於是召見了這兩位。

甄邯對太後說了一番話,令太後大喜。於是下詔道:“‘無偏無黨,王道蕩蕩’,不能因為你跟我有親,我就不能任用你。王莽有安漢室宗廟之功,不可以因為你與哀家有骨肉之意而退隱。且勿辭官。”

王莽仍然上書,推掉大司馬一職。願乞骸骨就國。

太皇太後得了信,無奈。於是吩咐太監叫王莽來東廂覲見太皇太後。

而王莽此時卻說自己得了頑疾,不能下床。

太皇太後得知了王莽病重消息。哪裏會相信?於是,又派尚書帶詔書見王莽,這尚書素日與相善,王莽對尚書也頗為敬重。

王莽見詔書道:“君以朕選賢能任職之事,而故意以疾病為借口辭職。然君之任重,不可或缺。見詔書時即可起身來見朕。”

王莽既然已經說自己病了。縱然是尚書親來,也不能馬上病愈。於是依然還是沒有去。

陳述這幾日一直在王莽府中。見使者來來回回,而王莽卻始終不肯上朝。覺得奇怪,卻也不敢問。

太皇太後又派了長信太仆閎帶著詔書來召王莽。這長信太仆與王莽是故交,時常一道煮酒論詩。然而,王莽此時仍然不給情面,說病未愈。

連續數日,太皇太後前後派了數位使者去,而王莽始終稱病。而百官此時也已經開始沸沸揚揚了起來。王莽不朝,何武、公孫祿卻開始了咄咄逼人,說王莽不朝,失臣子之禮,應當加之以罪。孔光年老,見此情景也不知所措。其餘大臣原本就唯孔光馬首是瞻,雖心有舉薦王莽之意,但都不敢越孔光之先,而與何武、公孫祿有所沖突。更何況,何武、孔光於朝廷位僅次孔光、王莽、彭宣。如今,王莽病辭,而孔光、彭宣與何武、公孫祿兩黨相較,誰都無法知道最終鹿死誰手,所以,幹脆都樂得清凈。

太皇太後於東廂一籌莫展。左右太監見太皇太後年近七十,尤如此勞心。於是上前道:“太皇太後,奴才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說。”

太皇太後待身邊的太監猶如親人,而太監對太皇太後也甚為關心。太皇太後道:“但說無妨。”

太監道:“朝廷官制,皇上面前由五官議政。如今五官少了一官,而剩下四官分成兩派。如今何武、公孫祿氣勢逼人。其奪權之心昭然若揭,奴婢恐怕孔光、彭宣儒生,非兩位將軍所能敵。”

太皇太後道:“事實如此,但又能如何?”

太監道:“唯有王莽起,方能打破平衡。只是如今兩派之爭,卻因王莽而起,而王莽仁義,遂寧可抽身而退。”

太皇太後道:“這也無需你言。”

太監道:“奴才以為,王莽非不知自身重要。然糾纏於二人,實非江山之幸。太皇太後,王莽辭信,你可認真研讀?”

太皇太後道:“都是一些辭呈,一看便知。”

太監道:“太皇太後言之差矣。奴才以為,王莽上書已經說明,若要王莽就官理政,太後必須要做之事。”

太皇太後道:“你所指是哪一封上書?”

太監道:“王莽離朝第一次上書。即已教與太後,破解何武、公孫祿意欲奪權之法。太皇太後不如依王莽之意而行之。以王莽之能,其言必有據,太皇太後切勿大意。”

太皇太後拿出上書仔細一讀。恍然大悟,盛讚太監聰明。道:“非愛卿,哀家幾困於九泉。”

太皇太後於是再次下詔道:“太傅博山侯孔光,宿衛四世,世為輔相,忠孝仁篤,行義顯著,建議定策,益封萬戶,以孔光為太師,與四輔之政。車騎將軍安陽侯王舜,積累仁孝,出使中山迎接中山王,折沖萬裏,功德茂著,益封萬戶,以王舜為太保。光祿勳甄豐保衛王室三朝,忠信仁篤,出使迎接中山王,並輔佐養護,以安劉氏宗廟,封甄豐為廣陽侯,食五千戶,以甄豐為少傅,授四輔之職。甄邯宿衛勤勞,建議定策,封甄邯為承陽侯。”

太皇太後賞了四人,等於是因帝年幼,而新建職位。如此,避免了與何武、公孫祿的正面沖突。

群臣見封了這四人。於自身編制卻無絲毫損傷。頓覺日前焦慮,實屬多餘。然,既然此四人有功而賞。獨莽不賞,如此不公,如何向朝廷交代?此時的何武與公孫祿沒有想到太皇太後有此一著,此定是王莽避其鋒芒之舉。

可是,封了四人之功之後。等了幾日,王莽仍然沒有上朝。此時,反對王莽一方已經默不作聲。而支持者開始躁動起來。紛紛道:“莽雖克讓,然朝廷自有章法,以時加賞,明重首功,無使百官遠遠失望。”

太後於是順水推舟,道:“大司馬新都侯王莽三世為三公,典周召公之職,建萬世之良策,功得可以為忠臣所宗法,其教化流於海內,雖遠人慕其義。昔周召公之時有白稚之瑞。現越裳氏又先白稚,蓋表王莽之功德,比於周公。現以昭陵、新息二縣,戶二萬八千益封王莽,令其後世,可承其爵。其功封如蕭何。以莽為太傅,幹四輔之事,號安漢公。以故蕭相國府邸為安漢公府邸,下詔之日,府邸永歸王莽,以傳萬世。”

王莽於府中,聽到太皇太後詔書。下跪道:“臣莽不願就官,是因漢內憂外患,天災人禍,而皇帝幼小。臣莽只覺難堪此大任。而如今,朝廷以如此重任相托,賞賜巨豐。臣惶恐之至。”

終於,萬不得已,王莽起身,接受冊封。

王莽接受了封號。卻不要加封的封邑和爵祿,道:“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臣願百姓富足,然後加賞於臣。藏富於國,不如藏富於民。”

群臣聽得王莽不要封邑,紛紛爭執,道:“莽不受封,為天下先,恐群臣日後不得封。”

太皇太後明白,群臣反對王莽的拒絕封邑,是怕傷及自己的威望與權力,而非誠心為了王莽著想。但她也明白王莽,一向不求富貴。為了權衡貴族利益,於是強行下詔,有將賞賜加倍。

而王莽此時卻似吃了秤砣一般,堅持不受封賞。道:“臣衣食無憂,位極人臣。而百姓家貧,不可奪民之口。願藏富於民,而利天下。”

群臣自然不會讓王莽得逞,如果以王莽之功而不受封。那日後,群臣有功該如何封?

裏面的孔光也站不住了。出來道:“安漢公仁義無雙,然群臣眾心所向。不受封,恐人心惶惶。”

王莽此時已經急地欲哭無淚,道:“百姓困苦若此,又何必取之於民?”

孔光道:“你所受封邑,即使不受,也是他人封邑,而稅有定數。封與誰,於百姓沒有區別。”

王莽道:“那莽受其封邑,不受其爵祿。”

何武道:“稅自有章法,不可廢之。”

王莽無奈道:“王莽於心不忍。若定要封,太皇太後,不如將封莽之地,給予高祖以來有功之後,令其上遵宗廟,增加禮樂。並將爵祿分予士民孤寡,用於困苦百姓。”

群臣均以儒學入朝,深受其恩。聽王莽如此惠民之說,唯有點頭認可。

王莽這些日子的辭官就官,轟動朝野。

受了封,王莽將搬到了安漢公府。

而劉衎也跟太皇太後說了陳述一行人在中山護主之事。王舜也上書求封樓戶一行。

於是,太皇太後封樓戶為廣漢太守。

王莽建議封陳述為武義王,無封邑,食二千擔,賜王莽原府邸予陳述,以便可以時常受皇上召見。

封公自原涉,表決時,有一人站出來反對。

卻說封功至原涉時。尹公站出來道:“微臣有一好友,名劉游,茂陵人,與原涉昔日同鄉。據聞,原涉於茂陵時與五陵游俠結交,廣招門客,稍有忤逆,即殺人報怨。正是如此,於茂陵殺秦氏獲罪。遂逃至京師,欲投王莽門下。而斯時王莽去了新都就國。機緣巧合之下,被太皇太後派往新野保護王莽。此原涉嗜殺,乃戴罪之身。今雖有功,但其罪亦不可免。”

王莽上前道:“原涉之罪,莽實不知。然其功如此。其罪當如何?”

伊善道:“若當真枉殺無辜,其罪當誅。”

王莽道:“既如此,國法難容,人命關天。分封一事,待殺人之案查清再做定奪。”

這原涉原本興高采烈地於朝廷之上,準備受封。此時卻被一個叫什麽劉游的壞了好事。心中之怒,不可言喻。然不好發作,道:“劉游所言,稍有偏頗,原涉好武,結交游俠,實際有之,然而,嗜殺,未有。所殺秦氏,乃當地惡霸,其殺我叔父在先,我只是為叔父報仇罷了。”

伊善道:“是非曲直,日後自有分曉。將軍不必著急。”

於是,分封之議,到此結束。

且說陳述被封了武義王。非劉姓而王,高祖禁之,然高祖時有燕王陳稀,後聯合匈奴造反。王莽為免陳述覆燕王故事,遂決定不給陳述封邑,予其居所俸祿,令其常去宮中予劉欣作伴。

一年前還是家徒四壁,屋漏可見天,睡覺無竹席的他,這時候卻有了這一大座宅子,還有許多傭人,俸祿也是按時發放。這一切的機緣,都與王莽有關。於是對王莽感激之至。

衣食無憂的陳述,此時感覺輕松了起來。隨著樓戶來道府中,進門便喊道:“姐姐,姐姐!”

李心君從裏面出來,見陳述那歡快模樣。問道:“什麽是這麽慌慌張張的?”

陳述道:“這座宅子以後是我的了!以後我們可以在這裏長住了!”

李心君道:“我道有什麽大事呢!侯爺好客,不是你的,我們也可以長住啊!”

陳述道:“真的,皇上把這宅子封給我了。還給我封了個武義王!”

李心君問樓戶道:“此話當真?”

樓戶笑笑道:“當真。陳述有王爵,無封地。是安漢公的主意。”

李心君此時相信了,格格笑了起來,道:“草民給王爺請安!”

陳述咋一聽李心君這麽做禮,裝成大人模樣,嚴肅地道:“免禮!”說畢,兩人都笑做一團。而邊上的樓戶卻若有所思。

李心君見陳述沒隨他們笑,問道:“摟戶,你封了什麽?”

樓戶道:“廣漢太守。”

李心君道:“就是要去廣漢做太守了?”

樓戶道:“安漢公是有此意。要樓戶為黎明略盡綿力。”

陳述道:“樓爺,廣漢是什麽地方。離這裏很遠麽?”

樓戶道:“你現在是王爺了,怎麽可以叫我樓爺呢?”

陳述下跪道:“陳述的命都是樓爺給的,以後還要著樓爺。王爺一名,不習慣。樓爺、姐姐,你們都叫我陳述,這樣聽著舒服。”

樓戶道:“廣漢離此處也不過數日路程。不遠。陳述,你日後且留在府中,沒了打雜勞動,還望多學習寫字,我教你的武術,更要勤加練習。”

陳述道:“陳述遵命。”

李心君道:“陳述從此以後不需要為生計奔波。想去哪去哪,去趟廣漢,簡單之至。”

三人說話時,之見原涉從外面走了進來。樓戶上前道:“原兄,今日之事。樓某深感遺憾。”

原涉道:“無封也無妨,如你樓戶這般得了封,就要去外面做官。而我原涉寧可留在安漢公身邊,伺候其左右。”

樓戶道:“安漢公位極人臣,以後還望原兄多加小心。”

原涉道:“我與陳遵,二人必當誓死守護安漢公。”

樓戶見原涉有些激動,也不多說。吩咐人準備酒菜,與原涉飲酒。

而陳述,新得了個封。雖然住在王莽府已經數日,卻始終是客。如今成了主人,不禁拉著李心君在府邸裏面走來走去,似要將整個府邸看了個遍。

府邸很大,穿廊過巷,亭臺樓閣,假山真水,皆盡有之。只是沒有劉衎寢宮那般氣派。青瓦紅漆,卻見瓦已陳,漆也舊。不過陳述不在乎這些。這一切,比之樓戶家也闊綽太多,更何必說是與自己那幾間倒塌的泥草房呢?

過了幾日,剛要辭別樓戶。太皇太後忽然要召見李心君。

李心君入了宮,太皇太後見了李心君,道:“李氏後人,果然有一股將門英氣。只可惜是個女子,不然叫皇上給你封個將軍。”

李心君道:“太皇太後厚愛,草民愧不敢當。”

太皇太後道:“哀家此次找你前來,是有一事要與你相商。”

李心君道:“太皇太後只管吩咐,新君自當效犬馬勞。”

太皇太後道:“日前,安漢公與我說起其於匈奴一事,說大閼氏王昭君善在人間。”

李心君道:“此事千真萬確。”

太皇太後道:“王昭君昔日與我常同出入掖庭,私交甚好。二十年前隨單於入朝,也見過一面。哀家甚是思念。”

李心君道:“王祖母也甚是思念大漢,思念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聽了李心君叫王昭君‘祖母’,道:“安漢公說你與王昭君私交甚厚,看來的確如此。當年,我與王昭君雖年隔二十,但情同姐妹。既然你叫他祖母,不妨也叫我祖母!”

李心君下跪道:“草民愧不敢當,快家祖離漢,獲罪已久。不敢辱沒太皇太後門楣。”

太皇太後道:“你沒聽說,王莽早已下令,免株連之刑?”

李心君道:“安漢公仁慈,此舉早已昭告天下,朝野震驚。”

太皇太後道:“你祖之罪,罪不及你。況且那時也是一場誤會,漢有錯在先。”

李心君道:“既然如此,請受孫女一拜!”說畢下跪。

太皇太後上前扶起,道:“從此,你就叫我王祖母吧!”

李心君喜道:“是,王祖母。”

太皇太後摸著李心君的手,道:“此次叫你來,是有一件事要你相助。那王昭君是我姐妹,因故不能歸漢。而安漢公日前已經答應,讓他子女願歸漢者歸漢。你自小生長於匈奴,祖母想讓王昭君之女進宮,差你去迎接,如何?”

李心君喜道:“謝太後。李心君已離父母多日。正要回去看看。”

太皇太後笑著道:“你不怕回去之後,單於留你不回?”

李心君道:“心君作為漢使者,有命在身。單於會留我麽?”

太皇太後道:“既然如此,就派你去。你選幾個護衛。擇日啟程。”

李心君道:“稟祖母。心君定要一人陪我便足。”

太皇太後道:“可是樓戶?”

李心君下跪道:“正是。”

太皇太後沈思了一會兒,點頭道:“這事,我讓安漢公安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