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四章 忘病

關燈
華賢是貳春鄉的一位農戶,與妻子居住在城外,靠著數畝薄田與打獵艱苦營生。

他的先祖是宋國公室,宋戴公分封兒子好父說到華邑,好父說的兒子公孫督便以華為氏。華督在宋殤公、宋莊公、宋閔公時期擔任太宰,長期把持國政,後死在叛亂之中。直至宋國滅亡,四百多年間,華氏一直都是宋國的大族。俗語雲:“覆巢之下無完卵”,自宋國被齊國滅亡後,華氏便從貴族淪為了庶民。

又過了四十多年,到華賢這一代,家境已經開始衰敗。

華賢並不懷念祖先的光輝事跡,一方面是因為祖輩的榮耀離他太遙遠了,再廢心勞神地追溯過去,也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另一方面是他的記憶力出了問題,從而立之年起就好像愈加嚴重了,家族那些過去的榮光如同虛無縹緲的蒼天與白雲,越來越清淡了。因此,他只想也只能活在當下。

他的家族早在宋國沒有滅亡時,就已經開始產生了一種忘疾,程度有輕有重,輕則不能回憶起一日前發生之事,重則眨眼間就忘記片刻前發生之事。華氏的先祖沒有把官爵富貴傳遞給華賢,反倒把這種疾病傳給了他。對於華賢而言,年少時期的記憶十分鮮活地存在於他的頭腦中;但是,從弱冠之年起,每當春來冬去之時,他就覺得腦袋裏仿佛被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黃土,越積越厚,似乎他的人生被掩埋抽空了。

華賢去世的父親曾經給他講起叔祖父華子的故事:

豐邑還屬於宋國的時候,東陽裏的華子在中年時得了病忘之癥,早晨拿的東西到晚上就忘了,晚上放下的東西到早晨就忘了,在路上忘記行走,在房室裏忘記坐下,不知道先後,不知道今古,全家都為他苦惱不已。於是,家人便帶著華子拜見史官去進行占蔔,卻不能靈驗;拜見巫師去進行祈禱,卻沒有效果;拜見醫生去進行診治,也不見好轉。魯國有一個儒生自我推薦說能治好他的病,華子的妻子和兒女當場表示願意以一半家產作為報酬,並請他開藥方。儒生文縐縐地說:“此病固非算卦龜蔔所能占驗,也非祈禱請求所能生效,更非藥物針石所能診治。我嘗試著幻化其心、變易其慮,或許能夠治好。”

於是,儒生試著脫掉華子的衣服,華子便去尋找衣服;不給華子吃飯,華子便去尋找食物;把華子關在黑暗處,華子便去尋找光明。儒生欣然地告訴華子的兒子說:“疾病可以治愈了。然而我的藥方秘密,只傳子孫不可告訴旁人。請左右之人回避一下,讓我單獨和華君在室內待上七天。”大家按儒生的要求辦了,沒有人知道儒生究竟做了些什麽,而華子多年積累起來的疾病竟然一個早上都去除了。華子清醒以後,大發雷霆,廢黜了妻子,懲罰了兒子,並持戈驅逐儒生。豐邑宰派遣武士捉住了華子,並問他為何這樣做,華子回答說:“昔日,我健忘,腦子裏蕩蕩然不知天地之有無。如今突然明白了過去的一切,數十年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千頭萬緒紛紛擾擾全部出現了。我恐怕將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還像這樣擾亂我的心,再乞求片刻的忘記,還能得到嗎?”

幸運的是,他的病忘之癥比華子的輕多了,不至於突然忘記自己在做什麽,只是有時候記不起半個時辰前發生的事情。

為何華氏家族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他大致是清楚原因的,史書上不是說“宋以內娶,故公族益弱”“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嗎?宋國的公族與內大夫近親相婚者,太多了,這或許就是華氏家族患有忘疾的原因。然而,這是數百年流傳下來的習俗,誰又能一下子去除呢?他的母親是父親的堂妹,而到他加冠後,父母便為他娶了他的遠房堂妹阿紫。

華賢雖然名賢,實際上並不賢明;字子文,識字卻不到三千,連普通的蔔、祝、史都比不上。華賢發現,隨著他記憶力的下降,頭腦也變得越來越遲鈍愚笨了。

有一年夏天,那時他還住在城北的益昌裏,他和妻子阿紫去旗亭市場買鱉歸來,妻子路遇熟人相談甚歡,便讓他抱著鱉先回家。他路過一條小溪時,向前跳躍,一屁股滑到在溪水邊,突然頭腦陷入一片懵懂茫然之中,不知今夕何夕。他感到口幹舌燥,想要去溪邊掬水而飲,驀然回首,發現身旁有一支鱉,正在用菽豆般大小的眼睛盯著他。“莫非鱉君也渴了?”他把鱉恭敬地抱到溪邊,鱉入水後滑游而去。他悵然若失地坐在溪邊良久,直到妻子發現他,他才醒悟到自己竟做下這樣的蠢事。

回家後的他十分懊惱,一想到自己的過失,便懊惱不已。他想要討妻子的歡心,便絞盡腦汁的冥思苦想,忽然想到年少時學過的一個典故,說得是:齊桓公發布求賢令後,設置了一個有火把的庭院,準備隨時接見各地的賢才,整整一年過去,卻沒有士人前來應聘。這時,有一個東野的農人自稱精通九九算法,拜見齊桓公。桓公說:“‘九九’這樣的雕蟲小技豈能有資格求見?”農人回答說:“臣聽說君主設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士人,期年之後,卻沒有士士前來。士人之所以不前來,因為君是天下的賢君,四方的士人,都自認為趕不上君,因此不前來。‘九九’是淺顯的技能,而君尚能禮遇有加,更何況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奧學問的士人呢?泰山不推辭砂礫石頭,所以造就了它的高大;江海不拒絕小的水流,所以造就了它的深淵。有詩雲:‘先賢有言,問於樵父’,這是讓君主廣泛求教啊。”桓公說:“大善。”於是對農人禮遇有加。一個月後,四方的士人相伴而來,紛紛歸附齊桓公。

早在六歲時,他便學會了“九九口訣”,既然東野鄙人能夠憑此為齊桓公所禮遇,享受高爵厚祿,為何自己不嘗試一番呢?

他聽說魏王下了求賢令,只記住了其中兩句“寡人欲社稷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於是他說服了妻子,賣掉了住宅,搬到了城外的農田中,然後靠賄賂上計吏,與他們偕行到大梁,順利地見到了魏王。等他向魏王說明來意後,魏王的臉上卻陰雲密布,濕漉漉得好像要滑下雨珠來,道:“寡人沒有齊桓公的賢明,先生也沒有虞卿的才能,速速返回家鄉吧。”魏王揮了揮手,他便被陛戟郎逐出了王宮。

當他跟隨上計吏返回家鄉時,已經形容枯槁,面目犁黑,見到妻子狀有愧色。他只是想要讓妻子過上富貴人的生活,卻讓這個家庭更加的貧困。唯一的收獲是,他意識到自己可以把事情記在笏板上,插在腰帶間,遺忘之時,看上一眼便知。

只不過,有人見他耕田時,腰間插著一塊木板,便投以譏笑的目光,嘲諷道:“子文先生都成為城裏的縉紳之族了,我們可要努力啊。”眾人一陣哄堂大笑。

所謂“縉紳”,即把笏板插到衣帶外層的紳帶裏。

春去冬來,日覆一日,年覆一年,他的記憶力也越來越差。

魏王增四年的冬天甚是寒冷,華賢只有一件裝有亂麻絮的夾衣,藉此而哆哆嗦嗦地熬到了立春之日。到了春天耕種的日子,華賢忙完田裏的農活後,在院子裏鋪下藺席,躺在太陽下愜意地曬暖。他似乎忘記了天下還有廣廈暖室、絲棉與狐貉皮裘。華賢回頭對妻子說:“曬太陽的暖和,誰也不知道,把它告訴大梁城內的國君,一定會得到重賞。”妻子見他又癡傻起來,拐彎抹角地勸慰道:“過去有以胡豆、蒼耳、水芹和藾蒿為甘美食物的人,對本鄉的富豪稱讚它們,鄉裏富豪拿來嘗了嘗,結果嘴被刺,肚子也疼痛起來,大家都譏笑並埋怨那個人,那人也大為慚愧。夫君呀,恐怕就是這樣一類人。”華賢才意識到自己又鬧了笑話。

兩人一時間無話可說。

妻子轉身步入室內,坐在機杼前織布,木梭飛快地來回穿梭,發出“劄劄”的聲音,

華賢心中突然湧出了許多感動,感激妻子這麽多年與自己不離不棄、相濡以沫,於是大聲道:“阿紫,我要去豐西澤畔打鹿去了。晚上我給你燉鹿肉羹。”

屋內傳來一聲叮囑,道:“記得帶上笏板和炭筆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