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綜合條文 (27)
關燈
小
中
大
市。
當時,帝國最強大的五十個商業家族成立了聯盟,聯手打壓歐洲本土資本家。
方法很簡單:超低價傾銷。
通過傾銷的方式,首先壓垮歐洲的本土資本家,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再通過壟斷獲得高額利潤,從而掠奪歐洲的財富。
加上帝國在直布羅陀設立要塞,並且永久性的保留了一支艦隊。
歐洲國家根本無力與帝國抗衡,更難以與帝國競爭。
可是,資本家的胃口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
完成了對歐洲市場的占領之後,帝國資本家開始尋求新的海外市場。
當時,不管是初具規模的美洲市場,還是正在開發的新大陸(大洋洲)市場,乃至以出產原料為主的非洲,都難以滿足帝國資本家的龐大胃口。
真正能夠填飽帝國資本家肚皮的只有處於閉關鎖國中的奧斯曼帝國。
問題是,一時之間,大明帝國還無力攻打奧斯曼帝國,而且也沒有任何攻打奧斯曼帝國的計劃。
如此一來,帝國資本家的目光回到了帝國周邊地區。
南洋早已成了帝國的後院,且人口稀少,分布廣闊,難以成為一個擁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場。
南亞地區的開發還在進行之中,且氏族力量強大,如無充分準備,難以一舉占領。
朝鮮半島更是窮山惡水,而且朝鮮王室也沒有什麽好壓榨的。
最終,剩下的就只有給帝國惹來不少麻煩的日本。
當時,日本內戰已經結束了數十年,通過對外掠奪,日本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最重要的是,日本的人口並不少,而且是島國,缺乏足夠的防禦縱深,非常適合帝國海軍作戰。而帝國海軍又是帝國對外擴張,為帝國資本家開辟海外市場的急先鋒。
隨著帝國東南沿海倭患加劇,那些由資本家控制的議員自然順水推舟的支持陳永華發動對日戰爭了!
另外,德川幕府的很多行為也確實是在自尋死路。
內戰結束後,德川幕府一方面討好大明帝國,一方面向大明帝國學習。當時,最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就是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
到陳永華執政時,日本通過走私,盜取等等方式,已經建立起了最基本的紡織業,以及好幾家鋼鐵廠。
為了保護民族資本,德川幕府選擇了一條讓大明帝國資本家極為不爽的道路。
閉關鎖國!
也就是說,德川幕府向輸入日本的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以此降低大明帝國工業產品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然後利用征收的高額關稅補貼民族企業,降低民族企業產品的成本,提高民族企業產品的競爭力。
另外,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的學習能力。
在保護民族企業的同時,德川幕府還向出口到大明帝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日本產品提供高額補貼,從而變相的降低了日本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價格,提高了日本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當時,在琉球王國,朝鮮王國,以及南洋地區,日本紡織品擁有最強的競爭力。
忍無可忍!
在此情況下,大明帝國的資本家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結果可想而知,以日本的國力,根本不可能是大明帝國的對手。
不說別的,帝國東洋艦隊出現在東京灣,就為德川幕府敲響了喪鐘。
戰爭以一面倒的形式開始,並且以一面倒的形勢結束。
明歷三百零七年(公元1675年),帝國海軍陸戰隊殺入江戶城,生擒日本天皇。次日,日本天皇代表與袁承宗簽署早已擬定好的《開關通商條約》。
至此,日本全景向帝國商人開放,並且由帝國委派的總督制訂日本海關關稅,其二十年之內的海關收入全部作為日本對帝國的戰爭賠款。
該條約是歷史上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不平等條約。
日本不但喪失了國內市場,還喪失了最基本的國權。更重要的是,日本被迫承認帝國總督在日本的最高權威。
半年之後,德川幕府瓦解。
到明歷三百一十三年(公元1681年)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了帝國在海外最大的獨立市場。
當然,日本與大明帝國的恩怨並未就此結束。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
秋日的巴黎失去了往昔的熱鬧,顯得冷冷清清的。
西南,凡爾賽宮。
自從公元1689年正式建成以來,這裏一直都是法蘭西的王宮。只是現在,因為一份將對未來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和約將在此簽署,所以凡爾賽宮將以重大歷史轉折點發生地的方式載入人類史冊。
和約的簽署儀式相當簡短,也相當平靜。
當兩個國家的代表,以及提供會場的法蘭西王國代表在文件上分別簽字,並且蓋上了各自國家的印章後,和約就正式生效了。
整個過程中,沒有過多的交談,沒有過多的排場。
一切看上去都那麽簡單,那麽祥和,根本不會讓人想到,這是一份用數十萬條生命,用長達八年的戰爭換來的和平條約。
同樣的,也沒有人會想到,通過這份條約,一個在一百多年之後將對大明帝國構成最嚴重威脅的強大國家就此誕生了。只不過,此時這個國家並不強大,也沒有對大明帝國構成威脅,甚至沒有引起多少人的註意。
她就是“美利堅合眾國”。
所有的一切,還得從“大陸西北戰爭”結束之後,大明帝國與大不列顛、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代表的歐洲國家簽署的《共同開發條約》說起。
《共同開發條約》不但確定了開發美洲大陸的方式方法,還明確了既定勢力範圍。
按照條約規定,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為歐洲國家的海外領地,洛磯山脈以西為大明帝國的海外領地,而為於這兩條山脈之間的廣袤地區為雙方的共同開發地區,任何新發現都遵照“誰發現,誰獲取”的原則進行分配。
這份條約從原則上確保了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在美洲大陸上“和平相處”。
問題是,該條約並沒有明確歐洲各國在美洲大陸上的利益分配。說白了,簽署條約的時候,歐洲各國都將大明帝國當作對手,且一致對付大明帝國。條約簽署之後,大明帝國基本上放棄了對北美洲大陸東部地區的領土要求。
也就是說,歐洲國家再也沒有團結合作的基礎了。
實際也正是如此,隨著大明帝國將重點轉向中美洲,並且逐步向南擴張,歐洲各國在北美洲東部地區,也就是現美國東海岸地區的利益爭奪日顯尖銳。
最初,占據統治地位的是西班牙,以及尼德蘭。
當時,西班牙主要控制著南部氣候溫暖地區的種植園,而尼德蘭則在中部地區建立了數個殖民地,包括現紐約(當時叫新阿姆斯特丹,紐約的英文意思為“新約克”,而約克是英格蘭北部重鎮)。
大不列顛王國只控制著北部的幾個據點,而法蘭西王國也只有現加拿大魁北克地區。
尼德蘭爆發革命之後,在陳淵洋率領遠征軍到達之前,威廉的雇傭軍被阿爾法公爵的西班牙軍隊擊潰,威廉逃往大不列顛。為了獲得大不列顛王國的支持,威廉用尼德蘭在美洲大陸上的殖民地據點做交換,獲得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
如此以來,尼德蘭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喪失殆盡。
同時,大不列顛王國取代尼德蘭,成為了歐洲列國中,在北美洲大陸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
可是,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因此感到滿足。
隨著大明帝國對西班牙王國用兵,大不列顛王國趁火打劫,在獲得了大明帝國的默許之後,出兵美洲大陸,迅速掃蕩了西班牙在北美大陸上的殖民據點,最終將其殖民地範圍擴大到了現美利堅合眾國佛羅裏達州以北,加拿大魁北克以南的所有地區。
斷斷數十年,大不列顛王國就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島國成為了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
當時,除了大明帝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大不列顛王國抗衡,包括新生的荷蘭,以及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這些歐洲傳統強國。
很快,大不列顛王國走上了與大明帝國一樣的發展道路。
通過對外掠奪,大不列顛王國獲得了第一筆財富。問題是,大不列顛王國並不是大明帝國,特別是缺少海外領地與海外市場。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對外掠奪,控制海外市場,是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可是,大不列顛王國卻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對外掠奪的話,大明帝國是最大的宗主國,控制了全世界六成以上的殖民地,已經成為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國”。最重要的是,大明帝國控制著世界上最好的資源產地,從非洲的剛果到美洲的墨西哥,從南亞到新大陸(大洋洲),世界上每一塊平原上都有大明帝國的種植園,每一條道路上都有大明帝國的馬車,每一片海洋上都有大明帝國的艦船。與大明帝國競爭,大不列顛王國還沒有那個資本。
同樣的,別說海外市場,就連歐洲市場都掌握在大明帝國的手裏。
以當時的情況,大不列顛王國不但不具備與大明帝國競爭的實力,還得處處討好大明帝國,避免與大明帝國爆發沖突,成為第二個西班牙。
如此一來,大不列顛王國只能對歐洲的“兄弟”下手了。
當時,最容易對付的就是西班牙,以及日顯衰落的葡萄牙。而西班牙與葡萄牙又正好是歐洲諸國中,控制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兩個國家。
實際上,不但大不列顛王國盯上了這兩頭“肥豬”,尼德蘭,以及法蘭西王國都有同樣的打算。
也就在大明帝國將註意力轉向國內,並且出兵討伐日本的時候,大不列顛王國看準機會,對西班牙發動了戰爭。
當時,大明帝國對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並不熱心。
或者說,通過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來消耗歐洲國家的國力,達到削弱歐洲國家的目的,是大明帝國處理歐洲問題的主要方針。
也正是如此,在大不列顛王國對付西班牙的時候,大明帝國甚至提供了暗中支持。
結果可想而知,頹弱的西班牙迅速輸掉了戰爭,最終不得不已割讓海外殖民地的方式與大不列顛王國媾和,並且結束戰爭。
當時,西班牙不但將佛羅裏達地區,還將隔海相望的古巴一起割讓給了大不列顛王國。
嘗到甜頭之後,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感到滿足,反而胃口大開。
在隨後的近一百年之內,大不列顛王國先後三次向西班牙王國開戰,並且先後從西班牙手裏奪取了大安的列斯群島,圭亞那,以及南大西洋上的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另外,大不列顛王國還從葡萄牙手裏奪取了中美洲的伯裏茲,非洲的尼日利亞;從荷蘭手裏奪取了非洲的納米比亞,並且摧毀了荷蘭的大部分船隊,控制了歐洲的海上貿易;甚至向法蘭西王國開戰,只是沒能如願以償的獲得魁北克地區。
到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的時候,大不列顛王國已經成為了歐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海外殖民地宗主國,其海外殖民地面積超過了本土面積三十倍。從這一比例上看,大不列顛王國已經超過了大明帝國(主要是大明帝國本土太廣袤了)。
如果說大不列顛王國的瘋狂擴張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註意,那肯定是假的。
即便大明帝國需要的只是歐洲的市場,而不想卷入歐洲的戰亂,可是大明帝國也不會容許一個對自身構成了威脅的強大國家出現,更何況是一個以海洋立國,對外瘋狂擴張的國家呢?
只是,在整個對外擴張中,大不列顛王國一直小心翼翼的處理著與大明帝國的關系。
即便發生過幾次誤會,大不列顛王國都迅速表態,並且賠禮道歉,甚至不顧國家尊嚴,按照大明帝國的要求交出了肇事者。如此一來,大明帝國找不到對大不列顛王國下手的理由與機會。
同樣的,大不列顛王國的瘋狂擴張只是填補了大明帝國在世界殖民地體系中的漏洞,並且通過貿易等方式向大明帝國輸送利益,從而避開了大明帝國的資本家與商人,沒有正面與大明帝國爭奪海外市場。
也就在大不列顛王國瘋狂擴張的同時,美洲最早的殖民地也在迅速發展。
北美洲東部地區就是歐洲國家在美洲大陸上最早開辟的殖民地,從第一批殖民者隨同哥倫布的船隊來到這裏,到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已經過去了近三百年。三百年,足夠一個國家從強盛走向衰亡,同樣也足夠誕生一個新興的國家。
此時,生活在現美國東部地區的移民已經達到了五百五十萬!
在這五百五十萬移民中,有六成以上來自大不列顛王國(其中又有一半是來自被大不列顛王國占領的愛爾蘭)。最初的時候,這些移民都是被貧困所逼迫,或者被新世界的財富所誘惑,離開了故鄉,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陸。其中,也不乏一些被流放的囚犯,或者是逃亡的罪犯。
經過近三百年的生息繁衍,這些人逐漸產生了國家意識。
當然,這絕非偶然現象,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中,大不列顛王國對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大不列顛王國對外擴張的目的是獲取海外資源,占領海外市場。
問題是,全世界大部分殖民地與海外市場都掌握在大明帝國的手裏,根本沒有大不列顛王國染指的機會。
如此一來,要想維持本國的工業發展,讓本國的資本家賺取高額利潤,除了從其他歐洲國家手裏奪取海外殖民地之外,大不列顛王國只能變本加厲的從控制下的殖民地,以及海外市場獲取利益。
新英格蘭地區(現美國東北部地區,大不列顛王國在美洲大陸最早的殖民地,一般情下,泛指整個美國東部地區)成為了大不列顛王國進行盤剝的重點對象。
為此,大不列顛王國成立了專門用來收刮北美殖民地民脂民膏的“東印度公司”(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的時候,以為到了印度,因此將其發現的群島稱為東印度群島,將其發現的土著稱為印第安人。在歐洲,“東印度”一般指的是美洲大陸大西洋一側,而非亞洲的印度東部地區)。
瘋狂的掠奪終究會產生暴力反抗。
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爆發,北美殖民地反抗大不列顛王國統治的獨立戰爭的序幕就此拉開。
次年,隨著“列克星敦的槍聲”,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同年,北美十三州(由大不列顛王國控制的十三塊殖民地)在費城舉行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上”共同簽署《獨立宣言》,宣布脫離大不列顛王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既現在的美國。
戰爭初期,美軍基本上沒有得到外界的支持,單獨對抗大不列顛王國的軍隊。
直到明歷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美軍取得了“薩拉托加大捷”之後,一直隔岸觀火的法蘭西王國才參與了進來。
次年,法蘭西王國宣布承認美國獨立,並且與美國簽訂同盟條約。
隨後,法蘭西王國向大不列顛王國宣戰。很快,西班牙王國也以美國同盟者的身份,向大不列顛王國宣戰。
毫無疑問,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都想借助美國獨立戰爭削弱大不列顛王國。
問題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沒有大明帝國的支持,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很難在海上戰勝大不列顛王國。如果無法取得海上戰爭的勝利,也就難以扭轉北美大陸戰場上的局面。
明歷四百一十一年(公元1779年),大明帝國的態度突然出現轉變。
當年,大明帝國正式頒布《海上自由通行法案》。按照該法案,大明帝國的艦船有權利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自由航行,並且自由通商貿易。另外,帝國海軍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帝國船隊的航行與貿易權。
說白了,這份法案本身就是針對大不列顛王國的。
就在頭一年,大不列顛王國頒布了《封鎖法案》,開始對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以及暗中支持美國的荷蘭進行海上封鎖,並且授權海軍艦隊檢查一切進入美國港口的船只,並且有權扣留運送違禁物品的商船。
同時,大不列顛王國還大肆鼓勵“私掠船”,並且與私掠船分享戰果。
所謂的私掠船,就是打著國家旗幟的海盜。說白了,就是在海上攔截與竊取商船,以及商船運載貨物的海上搶劫行徑。
毫無疑問,這從根本上觸碰到了大明帝國的利益。
隨著《海上自由通行法案》在帝國議政院以高票通過,帝國海軍的南洋艦隊,以及常駐直布羅陀的歐洲艦隊開始為航行在大西洋,特別是前往北美洲的船隊提供護航。
為了避免與大明帝國發生直接沖突,同年,大不列顛王國辦法緊急令,要求海軍所有艦船不得攔截大明帝國的船隊,更不得登船檢查。
很快,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與帝國商人達成協議,由帝國商船將美國軍隊急需的物資送往北美洲。
美國也與大明帝國的商人達成協議,用茶葉與棉布市場換到了大量軍械物資。
如此一來,美國獨立戰爭的局面迅速扭轉。
一方面,美軍需要的各類物資可以通過大明帝國的商船遠遠不斷的送到北美大陸。
另外一方面,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的海軍艦隊可以集中行動,打擊分散行動的大不列顛王國的海軍艦隊。
到明歷四百一十五年(公元1783年)的時候,美國獨立戰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同年九月,美國與英國代表在法蘭西王國首都巴黎簽署和約(《巴黎和約》),大不列顛王國承認美國獨立。
這也就是開篇的那一幕。
雖然,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放棄消滅美國,恢覆在北美洲地區的殖民統治,二十九年之後,大不列顛王國(當時已被稱作英國)再次出兵攻打美國,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獨立戰爭”。但是,從《巴黎和約》簽署的那一天開始,一個嶄新的國家出現了。
誕生之初的美國並不引人矚目。
當時,在大明帝國甚至沒有多少人知道有“美國”這麽一個新興國家。
正是如此,新生的美國並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註意,按照當時流行的說法,美國不過就是大西人在美洲大陸上建立的一個國家而已,其性質與歐洲國家並無多少差別。因此,在對待美國的方針上,大明帝國直接套用了對待歐洲國家的政策。
不幹預,也不放松警惕。
可是,美國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國家,而是一個沒有歷史,沒有包袱,沒有拖累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充滿了開拓精神,充滿了擴張意識,從娘胎裏帶來了侵略與掠奪思想的新興國家,一個註定將改變世界格局的新興國家。
誰也無法預料到,一百多年之後,正是這個得到大明帝國的幫助,擺脫了殖民統治,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國家將成為大明帝國世界霸主的最大威脅,也是最有力的挑戰者。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一)
無錫城外,成千上萬的居民放下了手上的工作,來到了郊外新建的“車站”,將這裏圍了個水洩不通。
太陽升到天頂中央的時候,一名中年人脫掉了身上的禮服。
現場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個中年人的身上。
來到鋪設在地面上的鐵軌旁的時候,中年人從旁邊隨從的手上接過了一只巨大的鐵榔頭。
隨著榔頭砸下,將鐵軌旁突出的鉚釘打進下面木制軌枕裏面。
明歷四百四十九年(公元1817年)帝國第一條,也是世界上第一條,從無錫出發,經蘇州,最終到達松江黃埔港的鐵路正式竣工了。
鞭炮炸響了。
橫躺在地面上的兩幅巨大的標語也豎了起來。
在鞭炮聲中,一臺冒著黑色煙塵與白色水霧,有著圓柱形腦袋的“大家夥”沿著地面上的兩條軌道緩緩駛了出來。
這一刻,圍觀的群眾都瞪大了眼睛。
巨大的車頭左側,一名熱淚盈眶的中年人正在朝四周的群眾揮手,看得出來,他非常激動,比在場的所有人都要激動。
他就是帝國偉大的發明家,工程師:查維壅。
歷史記住的不是他在工程方面的偉大成就,而是他對人類,特別是工業發展做出的偉大貢獻。
因為,他發明,並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
從此,人類告別了人力、畜力、風力與水力的時代,首次獲得了一種強大的,並且可以為人類所利用的強大力量。
當然,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查維壅只是將這種力量投入到了實際的生產活動中。
真正發現,並且掌握這種力量的人並不是他,而是遠在世界另外一端的,出生在大不列顛王國(英國)格拉斯哥的,一個叫詹姆斯·瓦特的發明家。
時間倒推八十一年。
明歷三百六十八年(公元1736年),當瓦特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他將成為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發明家。
直到三十八年之後,也就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前一年,瓦特都沒有引起多少人的註意。
也就在這一年,瓦特成為了世界名人,因為當年四月,大不列顛王國政府正式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機的發明專利證書。
從此“蒸汽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
實際上,瓦特並不是第一個研制蒸汽機的發明家,但不可否認的,歐洲人在開發新能源,新動力方面比大明帝國更加積極。
早在公元前,古希臘人就制造出了第一臺利用蒸汽噴射反作用的發動機。公元1690年,法蘭西人巴比制造出了第一臺活塞式蒸汽機,只是沒能投入實用。八年後,既公元1698年,大不列顛的一位工程師發明了實用的無活塞蒸汽機,並且在礦山中大量使用。
從此可見,歐洲非常熱衷開發新動力,探索新能源。
歸根結底,這仍然是大明帝國對全世界商業市場的高度壟斷造成的直接後果。
在蒸汽機出現之前,大明帝國的工廠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為機器提供動力的主要是水力。因此,大明帝國水利資源最為豐富的江南,湖廣(現湖北),廣東,四川等南方地區的工業最為發達。
雖然歐洲並不缺乏水力資源,但是歐洲大部分國家都相對弱小,缺乏足夠的勞動力。
畢竟,在水力為工業主要動力的時候,人力資源仍然是工業生產中最重要的資源,包括紡織,造船在內的眾多產業,都需要大量勞動力。
另外,河流季節性的旱澇災害也對工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
大明帝國國土廣袤,即便某處地區受災,其他地區也不會受到影響。歐洲國家卻沒有這麽好的條件,其狹小的國土面積決定了,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旱澇災害,其國內工業生產必然受到災難性的打擊。
綜合這些因素,尋求與獲取新能源,新動力是歐洲國家超越大明帝國的唯一途徑。
至少,這是歐洲國家在貿易與商業上趕超大明帝國,打破大明帝國商業與貿易壟斷的最好辦法。
正是如此,歐洲國家特別重視新技術的開發與利用。
相反,大明帝國的商人擁有豐富的資源,龐大的勞動力,廣大的市場,並且可以坐享其成的獲得超額利潤,對新技術,新設備的研制自然缺乏足夠的動力。
歐洲人瓦特發明蒸汽機既是一個偶然現象,也是必然結果。
從偶然上看,很多人都在研制蒸汽機,結果只有瓦特的發明具有實用價值。
從必然上看,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隨著科學探索逐步擴大,即便瓦特沒有發明蒸汽機,也會有其他的發明家來完成他的工作。
蒸汽機並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事物。
要想制造出合格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需要大量的基礎投入。
比如,高精度水力鏜床就是蒸汽機的基礎制造設備。當年法國人沒能制造出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就是在制造技術上不過關,準確的說,是無法制造出足夠好的汽缸。另外,大型鑄造設備,以及先進的冶金技術都是必要的。
同樣的,要想將蒸汽機投入實際生產,還需要相關的傳動設備,即把蒸汽機的往覆運動轉化為其他各種運動形式,從而代替水力與人力,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動力。
大明帝國並不會故步自封,也絕不會驕傲自大。
隨著蒸汽機出現,帝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也加快了在新動力,新能源方面的研究速度,並且開始考慮蒸汽機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
首先,蒸汽機可以替代水車,為紡車,機床等工業生產設備提供動力。
僅此一項,就足以改變人類前進的步伐了。
蒸汽機不受氣候影響,不受地理條件影響,而且能夠長期運轉。毫無疑問,蒸汽動力是比水力、風力、畜力更加理想的工業動力。
正是如此,蒸汽機的出現,成為了“工業革命”的標志。
在這場工業生產技術的“革命”中,大明帝國緊起直追,並沒有被歐洲國家甩在身後,而是憑借其強大的國力,豐富的資源,以及充足的資本,在短短十年之內,超越了所有的歐洲國家,包括誕生第一臺蒸汽機的英國。
明歷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松江機械廠制造出了帝國第一臺蒸汽機。
到明歷四百一十六年(公元1784年),短短七年間,帝國江南地區已經有二十八家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紡織工廠。另外,帝國的資本家首先將蒸汽機應用到了紡織業以外的產業中,比如冶煉,鑄造。
到明歷四百三十二年(公元1800年)時,帝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
也就是說,僅僅花了二十三年,帝國就初步完成了工業革命,蒸汽動力成為了工業生產中的主要動力。
同期,歐洲的工業革命才剛剛起步!
大明帝國並沒有停止前進,新到來的“大工業時代”也不會讓帝國停下前進的腳步。
隨著蒸汽動力的大規模應用,相關行業,特別是運輸業成為了工業革命中下一個發生劇變的產業。
實際上,運輸業一直是帝國工業生產的瓶頸。
工業革命的二十三年間,帝國國內物資運輸總量激增四十五倍,遠遠超過了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
比如,當時產自江西與湖南的鋼鐵需要運送到江南地區的鋼鐵廠,而鋼鐵廠生產出來的鋼鐵需要運送到造船廠,機械廠等等制造工廠,而制造廠生產出來的產品還需要輸送到帝國的各個城市,乃至世界各地。
以往,水運起到了關鍵作用。
問題是,內河水運的總運量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提高運輸能力,大量生產原料與工業成品都無法及時的銷售出去。同樣的,如果不能改變以內河航運為主的運輸方式,就無法擺脫將工廠建立在水網密布的南方地區的問題。
新的,更高效的,運能更強的運輸方式成為了當務之急。
這時候,蒸汽機成為了唯一的解決方法。
當然,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歐洲人。
公元1810年,英國工程師斯蒂文森提出了“軌道運輸”的概念,即開發一種以蒸汽機為動力,在特制軌道上運行的車輛,從而大幅度的提高陸路運輸的效率與運能,改變以水路為主的運輸方式。
當這個想法傳到大明帝國的時候,立即引起了一個人的“共鳴”。
他就是查維壅。
經過三年的努力,查維壅制造出了第一臺試驗型蒸汽機車。隨後,他又花了一年的時間論證修建鐵路的方案。
明歷四百四十六年(公元1814年),查維壅帶著他的設計方案前往帝國京城。
三個月後,帝國內閣政府采納了查維壅建造鐵路的方案,並且由中央政府撥款一百萬,江蘇地方政府撥款五十萬,民間籌集五十萬金元,總共投資二百萬金元,修建從松江(當時松江還沒有成為直轄市,屬於江蘇省)到無錫的貨運鐵路。
當然,比起幾百年後四通八達的鐵路來說,這條鐵路根本算不了什麽。
其最大設計運行速度僅僅每小時五十裏(約合每小時二十五公裏),正常運行速度只有每小時十八裏,也就是說,不比人步行的速度快多少!
可是,這卻是劃時代的進步。
經過三年的勘察與施工建設,到明歷四百四十九年(公元1817年),松錫鐵路正式通車。
當時,很多人都抱著懷疑的目光看待這個新生事物,甚至有很多人相信,這只是帝國政府搞的一個“面子工程”,會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當時,帝國最強大的五十個商業家族成立了聯盟,聯手打壓歐洲本土資本家。
方法很簡單:超低價傾銷。
通過傾銷的方式,首先壓垮歐洲的本土資本家,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再通過壟斷獲得高額利潤,從而掠奪歐洲的財富。
加上帝國在直布羅陀設立要塞,並且永久性的保留了一支艦隊。
歐洲國家根本無力與帝國抗衡,更難以與帝國競爭。
可是,資本家的胃口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
完成了對歐洲市場的占領之後,帝國資本家開始尋求新的海外市場。
當時,不管是初具規模的美洲市場,還是正在開發的新大陸(大洋洲)市場,乃至以出產原料為主的非洲,都難以滿足帝國資本家的龐大胃口。
真正能夠填飽帝國資本家肚皮的只有處於閉關鎖國中的奧斯曼帝國。
問題是,一時之間,大明帝國還無力攻打奧斯曼帝國,而且也沒有任何攻打奧斯曼帝國的計劃。
如此一來,帝國資本家的目光回到了帝國周邊地區。
南洋早已成了帝國的後院,且人口稀少,分布廣闊,難以成為一個擁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場。
南亞地區的開發還在進行之中,且氏族力量強大,如無充分準備,難以一舉占領。
朝鮮半島更是窮山惡水,而且朝鮮王室也沒有什麽好壓榨的。
最終,剩下的就只有給帝國惹來不少麻煩的日本。
當時,日本內戰已經結束了數十年,通過對外掠奪,日本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最重要的是,日本的人口並不少,而且是島國,缺乏足夠的防禦縱深,非常適合帝國海軍作戰。而帝國海軍又是帝國對外擴張,為帝國資本家開辟海外市場的急先鋒。
隨著帝國東南沿海倭患加劇,那些由資本家控制的議員自然順水推舟的支持陳永華發動對日戰爭了!
另外,德川幕府的很多行為也確實是在自尋死路。
內戰結束後,德川幕府一方面討好大明帝國,一方面向大明帝國學習。當時,最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就是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
到陳永華執政時,日本通過走私,盜取等等方式,已經建立起了最基本的紡織業,以及好幾家鋼鐵廠。
為了保護民族資本,德川幕府選擇了一條讓大明帝國資本家極為不爽的道路。
閉關鎖國!
也就是說,德川幕府向輸入日本的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以此降低大明帝國工業產品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然後利用征收的高額關稅補貼民族企業,降低民族企業產品的成本,提高民族企業產品的競爭力。
另外,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的學習能力。
在保護民族企業的同時,德川幕府還向出口到大明帝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日本產品提供高額補貼,從而變相的降低了日本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價格,提高了日本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當時,在琉球王國,朝鮮王國,以及南洋地區,日本紡織品擁有最強的競爭力。
忍無可忍!
在此情況下,大明帝國的資本家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結果可想而知,以日本的國力,根本不可能是大明帝國的對手。
不說別的,帝國東洋艦隊出現在東京灣,就為德川幕府敲響了喪鐘。
戰爭以一面倒的形式開始,並且以一面倒的形勢結束。
明歷三百零七年(公元1675年),帝國海軍陸戰隊殺入江戶城,生擒日本天皇。次日,日本天皇代表與袁承宗簽署早已擬定好的《開關通商條約》。
至此,日本全景向帝國商人開放,並且由帝國委派的總督制訂日本海關關稅,其二十年之內的海關收入全部作為日本對帝國的戰爭賠款。
該條約是歷史上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不平等條約。
日本不但喪失了國內市場,還喪失了最基本的國權。更重要的是,日本被迫承認帝國總督在日本的最高權威。
半年之後,德川幕府瓦解。
到明歷三百一十三年(公元1681年)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了帝國在海外最大的獨立市場。
當然,日本與大明帝國的恩怨並未就此結束。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
秋日的巴黎失去了往昔的熱鬧,顯得冷冷清清的。
西南,凡爾賽宮。
自從公元1689年正式建成以來,這裏一直都是法蘭西的王宮。只是現在,因為一份將對未來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和約將在此簽署,所以凡爾賽宮將以重大歷史轉折點發生地的方式載入人類史冊。
和約的簽署儀式相當簡短,也相當平靜。
當兩個國家的代表,以及提供會場的法蘭西王國代表在文件上分別簽字,並且蓋上了各自國家的印章後,和約就正式生效了。
整個過程中,沒有過多的交談,沒有過多的排場。
一切看上去都那麽簡單,那麽祥和,根本不會讓人想到,這是一份用數十萬條生命,用長達八年的戰爭換來的和平條約。
同樣的,也沒有人會想到,通過這份條約,一個在一百多年之後將對大明帝國構成最嚴重威脅的強大國家就此誕生了。只不過,此時這個國家並不強大,也沒有對大明帝國構成威脅,甚至沒有引起多少人的註意。
她就是“美利堅合眾國”。
所有的一切,還得從“大陸西北戰爭”結束之後,大明帝國與大不列顛、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代表的歐洲國家簽署的《共同開發條約》說起。
《共同開發條約》不但確定了開發美洲大陸的方式方法,還明確了既定勢力範圍。
按照條約規定,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為歐洲國家的海外領地,洛磯山脈以西為大明帝國的海外領地,而為於這兩條山脈之間的廣袤地區為雙方的共同開發地區,任何新發現都遵照“誰發現,誰獲取”的原則進行分配。
這份條約從原則上確保了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在美洲大陸上“和平相處”。
問題是,該條約並沒有明確歐洲各國在美洲大陸上的利益分配。說白了,簽署條約的時候,歐洲各國都將大明帝國當作對手,且一致對付大明帝國。條約簽署之後,大明帝國基本上放棄了對北美洲大陸東部地區的領土要求。
也就是說,歐洲國家再也沒有團結合作的基礎了。
實際也正是如此,隨著大明帝國將重點轉向中美洲,並且逐步向南擴張,歐洲各國在北美洲東部地區,也就是現美國東海岸地區的利益爭奪日顯尖銳。
最初,占據統治地位的是西班牙,以及尼德蘭。
當時,西班牙主要控制著南部氣候溫暖地區的種植園,而尼德蘭則在中部地區建立了數個殖民地,包括現紐約(當時叫新阿姆斯特丹,紐約的英文意思為“新約克”,而約克是英格蘭北部重鎮)。
大不列顛王國只控制著北部的幾個據點,而法蘭西王國也只有現加拿大魁北克地區。
尼德蘭爆發革命之後,在陳淵洋率領遠征軍到達之前,威廉的雇傭軍被阿爾法公爵的西班牙軍隊擊潰,威廉逃往大不列顛。為了獲得大不列顛王國的支持,威廉用尼德蘭在美洲大陸上的殖民地據點做交換,獲得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
如此以來,尼德蘭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喪失殆盡。
同時,大不列顛王國取代尼德蘭,成為了歐洲列國中,在北美洲大陸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
可是,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因此感到滿足。
隨著大明帝國對西班牙王國用兵,大不列顛王國趁火打劫,在獲得了大明帝國的默許之後,出兵美洲大陸,迅速掃蕩了西班牙在北美大陸上的殖民據點,最終將其殖民地範圍擴大到了現美利堅合眾國佛羅裏達州以北,加拿大魁北克以南的所有地區。
斷斷數十年,大不列顛王國就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島國成為了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
當時,除了大明帝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大不列顛王國抗衡,包括新生的荷蘭,以及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這些歐洲傳統強國。
很快,大不列顛王國走上了與大明帝國一樣的發展道路。
通過對外掠奪,大不列顛王國獲得了第一筆財富。問題是,大不列顛王國並不是大明帝國,特別是缺少海外領地與海外市場。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對外掠奪,控制海外市場,是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可是,大不列顛王國卻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對外掠奪的話,大明帝國是最大的宗主國,控制了全世界六成以上的殖民地,已經成為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國”。最重要的是,大明帝國控制著世界上最好的資源產地,從非洲的剛果到美洲的墨西哥,從南亞到新大陸(大洋洲),世界上每一塊平原上都有大明帝國的種植園,每一條道路上都有大明帝國的馬車,每一片海洋上都有大明帝國的艦船。與大明帝國競爭,大不列顛王國還沒有那個資本。
同樣的,別說海外市場,就連歐洲市場都掌握在大明帝國的手裏。
以當時的情況,大不列顛王國不但不具備與大明帝國競爭的實力,還得處處討好大明帝國,避免與大明帝國爆發沖突,成為第二個西班牙。
如此一來,大不列顛王國只能對歐洲的“兄弟”下手了。
當時,最容易對付的就是西班牙,以及日顯衰落的葡萄牙。而西班牙與葡萄牙又正好是歐洲諸國中,控制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兩個國家。
實際上,不但大不列顛王國盯上了這兩頭“肥豬”,尼德蘭,以及法蘭西王國都有同樣的打算。
也就在大明帝國將註意力轉向國內,並且出兵討伐日本的時候,大不列顛王國看準機會,對西班牙發動了戰爭。
當時,大明帝國對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並不熱心。
或者說,通過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來消耗歐洲國家的國力,達到削弱歐洲國家的目的,是大明帝國處理歐洲問題的主要方針。
也正是如此,在大不列顛王國對付西班牙的時候,大明帝國甚至提供了暗中支持。
結果可想而知,頹弱的西班牙迅速輸掉了戰爭,最終不得不已割讓海外殖民地的方式與大不列顛王國媾和,並且結束戰爭。
當時,西班牙不但將佛羅裏達地區,還將隔海相望的古巴一起割讓給了大不列顛王國。
嘗到甜頭之後,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感到滿足,反而胃口大開。
在隨後的近一百年之內,大不列顛王國先後三次向西班牙王國開戰,並且先後從西班牙手裏奪取了大安的列斯群島,圭亞那,以及南大西洋上的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另外,大不列顛王國還從葡萄牙手裏奪取了中美洲的伯裏茲,非洲的尼日利亞;從荷蘭手裏奪取了非洲的納米比亞,並且摧毀了荷蘭的大部分船隊,控制了歐洲的海上貿易;甚至向法蘭西王國開戰,只是沒能如願以償的獲得魁北克地區。
到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的時候,大不列顛王國已經成為了歐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海外殖民地宗主國,其海外殖民地面積超過了本土面積三十倍。從這一比例上看,大不列顛王國已經超過了大明帝國(主要是大明帝國本土太廣袤了)。
如果說大不列顛王國的瘋狂擴張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註意,那肯定是假的。
即便大明帝國需要的只是歐洲的市場,而不想卷入歐洲的戰亂,可是大明帝國也不會容許一個對自身構成了威脅的強大國家出現,更何況是一個以海洋立國,對外瘋狂擴張的國家呢?
只是,在整個對外擴張中,大不列顛王國一直小心翼翼的處理著與大明帝國的關系。
即便發生過幾次誤會,大不列顛王國都迅速表態,並且賠禮道歉,甚至不顧國家尊嚴,按照大明帝國的要求交出了肇事者。如此一來,大明帝國找不到對大不列顛王國下手的理由與機會。
同樣的,大不列顛王國的瘋狂擴張只是填補了大明帝國在世界殖民地體系中的漏洞,並且通過貿易等方式向大明帝國輸送利益,從而避開了大明帝國的資本家與商人,沒有正面與大明帝國爭奪海外市場。
也就在大不列顛王國瘋狂擴張的同時,美洲最早的殖民地也在迅速發展。
北美洲東部地區就是歐洲國家在美洲大陸上最早開辟的殖民地,從第一批殖民者隨同哥倫布的船隊來到這裏,到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已經過去了近三百年。三百年,足夠一個國家從強盛走向衰亡,同樣也足夠誕生一個新興的國家。
此時,生活在現美國東部地區的移民已經達到了五百五十萬!
在這五百五十萬移民中,有六成以上來自大不列顛王國(其中又有一半是來自被大不列顛王國占領的愛爾蘭)。最初的時候,這些移民都是被貧困所逼迫,或者被新世界的財富所誘惑,離開了故鄉,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陸。其中,也不乏一些被流放的囚犯,或者是逃亡的罪犯。
經過近三百年的生息繁衍,這些人逐漸產生了國家意識。
當然,這絕非偶然現象,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中,大不列顛王國對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大不列顛王國對外擴張的目的是獲取海外資源,占領海外市場。
問題是,全世界大部分殖民地與海外市場都掌握在大明帝國的手裏,根本沒有大不列顛王國染指的機會。
如此一來,要想維持本國的工業發展,讓本國的資本家賺取高額利潤,除了從其他歐洲國家手裏奪取海外殖民地之外,大不列顛王國只能變本加厲的從控制下的殖民地,以及海外市場獲取利益。
新英格蘭地區(現美國東北部地區,大不列顛王國在美洲大陸最早的殖民地,一般情下,泛指整個美國東部地區)成為了大不列顛王國進行盤剝的重點對象。
為此,大不列顛王國成立了專門用來收刮北美殖民地民脂民膏的“東印度公司”(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的時候,以為到了印度,因此將其發現的群島稱為東印度群島,將其發現的土著稱為印第安人。在歐洲,“東印度”一般指的是美洲大陸大西洋一側,而非亞洲的印度東部地區)。
瘋狂的掠奪終究會產生暴力反抗。
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爆發,北美殖民地反抗大不列顛王國統治的獨立戰爭的序幕就此拉開。
次年,隨著“列克星敦的槍聲”,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同年,北美十三州(由大不列顛王國控制的十三塊殖民地)在費城舉行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上”共同簽署《獨立宣言》,宣布脫離大不列顛王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既現在的美國。
戰爭初期,美軍基本上沒有得到外界的支持,單獨對抗大不列顛王國的軍隊。
直到明歷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美軍取得了“薩拉托加大捷”之後,一直隔岸觀火的法蘭西王國才參與了進來。
次年,法蘭西王國宣布承認美國獨立,並且與美國簽訂同盟條約。
隨後,法蘭西王國向大不列顛王國宣戰。很快,西班牙王國也以美國同盟者的身份,向大不列顛王國宣戰。
毫無疑問,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都想借助美國獨立戰爭削弱大不列顛王國。
問題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沒有大明帝國的支持,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很難在海上戰勝大不列顛王國。如果無法取得海上戰爭的勝利,也就難以扭轉北美大陸戰場上的局面。
明歷四百一十一年(公元1779年),大明帝國的態度突然出現轉變。
當年,大明帝國正式頒布《海上自由通行法案》。按照該法案,大明帝國的艦船有權利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自由航行,並且自由通商貿易。另外,帝國海軍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帝國船隊的航行與貿易權。
說白了,這份法案本身就是針對大不列顛王國的。
就在頭一年,大不列顛王國頒布了《封鎖法案》,開始對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以及暗中支持美國的荷蘭進行海上封鎖,並且授權海軍艦隊檢查一切進入美國港口的船只,並且有權扣留運送違禁物品的商船。
同時,大不列顛王國還大肆鼓勵“私掠船”,並且與私掠船分享戰果。
所謂的私掠船,就是打著國家旗幟的海盜。說白了,就是在海上攔截與竊取商船,以及商船運載貨物的海上搶劫行徑。
毫無疑問,這從根本上觸碰到了大明帝國的利益。
隨著《海上自由通行法案》在帝國議政院以高票通過,帝國海軍的南洋艦隊,以及常駐直布羅陀的歐洲艦隊開始為航行在大西洋,特別是前往北美洲的船隊提供護航。
為了避免與大明帝國發生直接沖突,同年,大不列顛王國辦法緊急令,要求海軍所有艦船不得攔截大明帝國的船隊,更不得登船檢查。
很快,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與帝國商人達成協議,由帝國商船將美國軍隊急需的物資送往北美洲。
美國也與大明帝國的商人達成協議,用茶葉與棉布市場換到了大量軍械物資。
如此一來,美國獨立戰爭的局面迅速扭轉。
一方面,美軍需要的各類物資可以通過大明帝國的商船遠遠不斷的送到北美大陸。
另外一方面,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的海軍艦隊可以集中行動,打擊分散行動的大不列顛王國的海軍艦隊。
到明歷四百一十五年(公元1783年)的時候,美國獨立戰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同年九月,美國與英國代表在法蘭西王國首都巴黎簽署和約(《巴黎和約》),大不列顛王國承認美國獨立。
這也就是開篇的那一幕。
雖然,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放棄消滅美國,恢覆在北美洲地區的殖民統治,二十九年之後,大不列顛王國(當時已被稱作英國)再次出兵攻打美國,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獨立戰爭”。但是,從《巴黎和約》簽署的那一天開始,一個嶄新的國家出現了。
誕生之初的美國並不引人矚目。
當時,在大明帝國甚至沒有多少人知道有“美國”這麽一個新興國家。
正是如此,新生的美國並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註意,按照當時流行的說法,美國不過就是大西人在美洲大陸上建立的一個國家而已,其性質與歐洲國家並無多少差別。因此,在對待美國的方針上,大明帝國直接套用了對待歐洲國家的政策。
不幹預,也不放松警惕。
可是,美國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國家,而是一個沒有歷史,沒有包袱,沒有拖累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充滿了開拓精神,充滿了擴張意識,從娘胎裏帶來了侵略與掠奪思想的新興國家,一個註定將改變世界格局的新興國家。
誰也無法預料到,一百多年之後,正是這個得到大明帝國的幫助,擺脫了殖民統治,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國家將成為大明帝國世界霸主的最大威脅,也是最有力的挑戰者。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一)
無錫城外,成千上萬的居民放下了手上的工作,來到了郊外新建的“車站”,將這裏圍了個水洩不通。
太陽升到天頂中央的時候,一名中年人脫掉了身上的禮服。
現場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個中年人的身上。
來到鋪設在地面上的鐵軌旁的時候,中年人從旁邊隨從的手上接過了一只巨大的鐵榔頭。
隨著榔頭砸下,將鐵軌旁突出的鉚釘打進下面木制軌枕裏面。
明歷四百四十九年(公元1817年)帝國第一條,也是世界上第一條,從無錫出發,經蘇州,最終到達松江黃埔港的鐵路正式竣工了。
鞭炮炸響了。
橫躺在地面上的兩幅巨大的標語也豎了起來。
在鞭炮聲中,一臺冒著黑色煙塵與白色水霧,有著圓柱形腦袋的“大家夥”沿著地面上的兩條軌道緩緩駛了出來。
這一刻,圍觀的群眾都瞪大了眼睛。
巨大的車頭左側,一名熱淚盈眶的中年人正在朝四周的群眾揮手,看得出來,他非常激動,比在場的所有人都要激動。
他就是帝國偉大的發明家,工程師:查維壅。
歷史記住的不是他在工程方面的偉大成就,而是他對人類,特別是工業發展做出的偉大貢獻。
因為,他發明,並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
從此,人類告別了人力、畜力、風力與水力的時代,首次獲得了一種強大的,並且可以為人類所利用的強大力量。
當然,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查維壅只是將這種力量投入到了實際的生產活動中。
真正發現,並且掌握這種力量的人並不是他,而是遠在世界另外一端的,出生在大不列顛王國(英國)格拉斯哥的,一個叫詹姆斯·瓦特的發明家。
時間倒推八十一年。
明歷三百六十八年(公元1736年),當瓦特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他將成為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發明家。
直到三十八年之後,也就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前一年,瓦特都沒有引起多少人的註意。
也就在這一年,瓦特成為了世界名人,因為當年四月,大不列顛王國政府正式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機的發明專利證書。
從此“蒸汽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
實際上,瓦特並不是第一個研制蒸汽機的發明家,但不可否認的,歐洲人在開發新能源,新動力方面比大明帝國更加積極。
早在公元前,古希臘人就制造出了第一臺利用蒸汽噴射反作用的發動機。公元1690年,法蘭西人巴比制造出了第一臺活塞式蒸汽機,只是沒能投入實用。八年後,既公元1698年,大不列顛的一位工程師發明了實用的無活塞蒸汽機,並且在礦山中大量使用。
從此可見,歐洲非常熱衷開發新動力,探索新能源。
歸根結底,這仍然是大明帝國對全世界商業市場的高度壟斷造成的直接後果。
在蒸汽機出現之前,大明帝國的工廠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為機器提供動力的主要是水力。因此,大明帝國水利資源最為豐富的江南,湖廣(現湖北),廣東,四川等南方地區的工業最為發達。
雖然歐洲並不缺乏水力資源,但是歐洲大部分國家都相對弱小,缺乏足夠的勞動力。
畢竟,在水力為工業主要動力的時候,人力資源仍然是工業生產中最重要的資源,包括紡織,造船在內的眾多產業,都需要大量勞動力。
另外,河流季節性的旱澇災害也對工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
大明帝國國土廣袤,即便某處地區受災,其他地區也不會受到影響。歐洲國家卻沒有這麽好的條件,其狹小的國土面積決定了,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旱澇災害,其國內工業生產必然受到災難性的打擊。
綜合這些因素,尋求與獲取新能源,新動力是歐洲國家超越大明帝國的唯一途徑。
至少,這是歐洲國家在貿易與商業上趕超大明帝國,打破大明帝國商業與貿易壟斷的最好辦法。
正是如此,歐洲國家特別重視新技術的開發與利用。
相反,大明帝國的商人擁有豐富的資源,龐大的勞動力,廣大的市場,並且可以坐享其成的獲得超額利潤,對新技術,新設備的研制自然缺乏足夠的動力。
歐洲人瓦特發明蒸汽機既是一個偶然現象,也是必然結果。
從偶然上看,很多人都在研制蒸汽機,結果只有瓦特的發明具有實用價值。
從必然上看,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隨著科學探索逐步擴大,即便瓦特沒有發明蒸汽機,也會有其他的發明家來完成他的工作。
蒸汽機並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事物。
要想制造出合格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需要大量的基礎投入。
比如,高精度水力鏜床就是蒸汽機的基礎制造設備。當年法國人沒能制造出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就是在制造技術上不過關,準確的說,是無法制造出足夠好的汽缸。另外,大型鑄造設備,以及先進的冶金技術都是必要的。
同樣的,要想將蒸汽機投入實際生產,還需要相關的傳動設備,即把蒸汽機的往覆運動轉化為其他各種運動形式,從而代替水力與人力,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動力。
大明帝國並不會故步自封,也絕不會驕傲自大。
隨著蒸汽機出現,帝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也加快了在新動力,新能源方面的研究速度,並且開始考慮蒸汽機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
首先,蒸汽機可以替代水車,為紡車,機床等工業生產設備提供動力。
僅此一項,就足以改變人類前進的步伐了。
蒸汽機不受氣候影響,不受地理條件影響,而且能夠長期運轉。毫無疑問,蒸汽動力是比水力、風力、畜力更加理想的工業動力。
正是如此,蒸汽機的出現,成為了“工業革命”的標志。
在這場工業生產技術的“革命”中,大明帝國緊起直追,並沒有被歐洲國家甩在身後,而是憑借其強大的國力,豐富的資源,以及充足的資本,在短短十年之內,超越了所有的歐洲國家,包括誕生第一臺蒸汽機的英國。
明歷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松江機械廠制造出了帝國第一臺蒸汽機。
到明歷四百一十六年(公元1784年),短短七年間,帝國江南地區已經有二十八家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紡織工廠。另外,帝國的資本家首先將蒸汽機應用到了紡織業以外的產業中,比如冶煉,鑄造。
到明歷四百三十二年(公元1800年)時,帝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
也就是說,僅僅花了二十三年,帝國就初步完成了工業革命,蒸汽動力成為了工業生產中的主要動力。
同期,歐洲的工業革命才剛剛起步!
大明帝國並沒有停止前進,新到來的“大工業時代”也不會讓帝國停下前進的腳步。
隨著蒸汽動力的大規模應用,相關行業,特別是運輸業成為了工業革命中下一個發生劇變的產業。
實際上,運輸業一直是帝國工業生產的瓶頸。
工業革命的二十三年間,帝國國內物資運輸總量激增四十五倍,遠遠超過了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
比如,當時產自江西與湖南的鋼鐵需要運送到江南地區的鋼鐵廠,而鋼鐵廠生產出來的鋼鐵需要運送到造船廠,機械廠等等制造工廠,而制造廠生產出來的產品還需要輸送到帝國的各個城市,乃至世界各地。
以往,水運起到了關鍵作用。
問題是,內河水運的總運量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提高運輸能力,大量生產原料與工業成品都無法及時的銷售出去。同樣的,如果不能改變以內河航運為主的運輸方式,就無法擺脫將工廠建立在水網密布的南方地區的問題。
新的,更高效的,運能更強的運輸方式成為了當務之急。
這時候,蒸汽機成為了唯一的解決方法。
當然,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歐洲人。
公元1810年,英國工程師斯蒂文森提出了“軌道運輸”的概念,即開發一種以蒸汽機為動力,在特制軌道上運行的車輛,從而大幅度的提高陸路運輸的效率與運能,改變以水路為主的運輸方式。
當這個想法傳到大明帝國的時候,立即引起了一個人的“共鳴”。
他就是查維壅。
經過三年的努力,查維壅制造出了第一臺試驗型蒸汽機車。隨後,他又花了一年的時間論證修建鐵路的方案。
明歷四百四十六年(公元1814年),查維壅帶著他的設計方案前往帝國京城。
三個月後,帝國內閣政府采納了查維壅建造鐵路的方案,並且由中央政府撥款一百萬,江蘇地方政府撥款五十萬,民間籌集五十萬金元,總共投資二百萬金元,修建從松江(當時松江還沒有成為直轄市,屬於江蘇省)到無錫的貨運鐵路。
當然,比起幾百年後四通八達的鐵路來說,這條鐵路根本算不了什麽。
其最大設計運行速度僅僅每小時五十裏(約合每小時二十五公裏),正常運行速度只有每小時十八裏,也就是說,不比人步行的速度快多少!
可是,這卻是劃時代的進步。
經過三年的勘察與施工建設,到明歷四百四十九年(公元1817年),松錫鐵路正式通車。
當時,很多人都抱著懷疑的目光看待這個新生事物,甚至有很多人相信,這只是帝國政府搞的一個“面子工程”,會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