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綜合條文 (28)
關燈
小
中
大
以往修建的那些皇陵一樣,逐漸被人們淡忘。
可是誰又能夠想到,在未來的一百多年內,鐵路將取代公路,成為陸上主要運輸方式?
從此,人類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歷史以不可阻擋的滾滾之勢將人類文明帶上了一個時代的巔峰!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二)
波瀾壯闊的海面上,一支懸掛著金色騰龍旗,由四十多艘戰列艦,六十多艘巡洋艦組成的龐大艦隊乘著東南風,向北快速航行著。
北大西洋上,五月分就刮起了東南風,確實非常反常。
難道,這是一個不好的征兆?
旗艦艦橋上,一名身著海軍藍將領服的中年人擡頭看了眼桅桿頂端的“風兜”,目光再次回到了前方霧氣籠罩的海面上。
三天了,整整三天,仍然沒有追上!
中年將領的神色極為嚴峻,對於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三天的時間足夠改寫歷史。可是,他卻率領艦隊在大海上浪費了這寶貴的三天時間!
“將軍,快看!”
大霧中,一艘只有一層火炮甲板的三等巡洋艦(按照帝國海軍對戰艦的分化,裝備能夠發射五十斤炮彈,且火炮數量超過八十門的為戰列艦,裝備能夠發射三十斤炮彈,火炮數量在六十到八十門之間的為一等巡洋艦,四十到六十門之間的為二等巡洋艦,二十到四十門之間的為三等巡洋艦,少於二十門的為驅逐艦。一般情況下,三等巡洋艦只有一層火炮甲板)快速穿出,朝著艦隊方向駛來。
“是‘寧波’號!”
中年將領微微點了點頭,雖然還有好幾裏的距離,但是他早就認出了那艘巡洋艦,正是昨天派出去的,尋找敵艦隊行蹤的“寧波”號。
按照當時帝國海軍對戰艦的命名原則,戰列艦中,一等戰列艦都以帝國歷史上的名人,特別是海軍將領的名字命名;二等戰列艦以帝國各省省會,或者重要地名命名。巡洋艦則主要以帝國的大中型城市命名,其中又以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的城市為主。
隨著旗艦減速,“寧波”號巡洋艦迅速靠了上來。
一名年輕軍官等不到巡洋艦放下帆板,直接抓住纜繩,從巡洋艦蕩到了旗艦上。看起來,情況相當緊急。
“稟將軍,發現敵艦隊!”
中年將領的眉頭微微一皺。
“主力艦隊?”旁邊的副官更是焦急。
“主力艦隊,就在前方約莫三十裏處,大約有五十艘戰列艦,上百艘巡洋艦與驅逐艦。”
“可否見到遠征艦隊?”
“沒有……我們也不太清楚。”
“將軍……”副官擡起頭來,朝中年將領看了過去。
“你先回去吧!”中年將領朝傳令軍官揮了揮手。
“是!”
等到傳令軍官離開後,中年將領才轉過身來,朝著前方的大海看去。
顯然,一切都遲了,來得太晚了!
想到這,中年將領閉上了眼睛,捏緊了拳頭,咬緊了牙關。
“將軍——”副官的神色也差不多,只是現在不是猶豫的時候。
“繼續前進!”中年將領長出了口氣,“以牙換牙,以血還血。不管遠征艦隊是否被敵艦隊殲滅,現在該我們登場了!”
命令迅速傳達了下去,龐大的艦隊重新列隊。
速度較慢的戰列艦組成了戰列艦編隊,位於艦隊前方。速度較快的巡洋艦編隊組成了兩列編隊,分別位於戰列艦編隊的側後方。
北面不遠處,霧氣蒙朧的海面上,另外一支龐大的艦隊也在做著同樣的準備。
兩個小時後,當兩支龐大的艦隊遭遇時,轟隆的炮擊聲響徹天宇。
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的第一場全面戰爭,也是海軍風帆戰艦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就此爆發。
交戰雙方分別是:
從帝國本土出發的,編有十二艘一等戰列艦,三十三艘二等戰列艦,二十艘一等巡洋艦,二十四艘二等巡洋艦,三十九艘三等巡洋艦,總計五萬七千八百三十四名官兵的帝國南洋艦隊。
聯合了英國、荷蘭、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編有十艘一等戰列艦,二十四艘二等戰列艦,三十三艘三等戰列艦,二十八艘一等巡洋艦,三十二艘二等巡洋艦,五十六艘三等巡洋艦,總計七萬八千八百五十六名官兵的歐洲聯合艦隊。
交戰海域在英吉利海峽南端的根西島與奧爾德尼島之間。
戰鬥從中午開始,一直持續到了傍晚。經過夜間短暫的休整之後,次日清晨,戰鬥繼續進行,最終持續到了當天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從實力上看,雙方相差無幾。
帝國海軍南洋艦隊的戰艦更加龐大,且火炮威力更大。歐洲聯合艦隊則占據著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其巡洋艦更適合北大西洋的海況。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在交戰第二天的中午,另外一支艦隊突然殺到。
這就是常駐歐洲的帝國“遠征艦隊”。
雖然該艦隊只有八艘二等戰列艦,二十四艘巡洋艦,但是對交戰雙方來說,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受到夾擊之後,歐洲聯合艦隊迅速崩潰,艦隊官兵的士氣也受到嚴重打擊。
正在苦苦支撐的帝國南洋艦隊則士氣大振,並且轉守為攻。
接下來,不到四個小時之後,歐洲聯合艦隊潰散,輸掉了這場海戰。同時,聯合起來對抗大明帝國的歐洲國家也徹底的輸掉了這場戰爭。
獲勝的一方並沒有什麽好值得嘉獎的。
是役,帝國海軍總共損失了四十六艘戰艦(其中三十四艘失去航行能力,在戰鬥結束之後被艦隊自行銷毀),另外還有二十八艘戰艦在返回帝國的途中損毀。陣亡官兵一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名,傷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二名。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雖然帝國海軍徹底粉碎了歐洲國家挑戰帝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夢想,但是帝國海軍也元氣大傷,導致帝國國力一落千丈,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被大大削弱。
導致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爆發全面戰爭的基本動力正是——蒸汽機。
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是:大量廉價商品湧入市場,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新興的歐洲工業國,都需要大量資源,以及龐大的海外市場。
也就是說,爭奪海外資源與海外市場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
實際上,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有人預料,大明帝國不可能永久霸占歐洲市場,更不可能永久控制龐大的海外領地,霸占全世界的資源,隨著歐洲國家的興起,大明帝國與歐洲列強的戰爭將在所難免。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明歐戰爭”前夕,大明帝國已經控制了幾乎所有的資源產地與海外市場,包括朝鮮、日本、南洋、南亞次大陸、新大陸(大洋洲)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地區成為了帝國的後院。琉球王國更是舉國內附,成為了大明帝國的一個海外行省。
另外,存在了數百年的奧斯曼帝國也逐漸走向衰落,其周邊地區紛紛獨立,並且成為了大明帝國與歐洲列強的殖民地與海外領地。比如,當時的阿拉伯半島幾乎全在大明帝國的控制之中,北非地區則成了歐洲的殖民地。龐大的奧斯曼帝國只剩下了小亞細亞,外高加索,以及歐洲東南端的一小部分領土。
在此情況下,歐洲列強需要擴大海外領地,就必須得與大明帝國為敵。
此時,蒸汽機成為了推動戰爭的必要因素。
如果蒸汽機沒有誕生,歐洲國家永遠不可能在生產力上超越大明帝國,更難以在國力上與大明帝國媲美,也就沒有資本與大明帝國競爭。
當初,西班牙的慘敗足以讓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感到膽寒。
隨著蒸汽機推廣,蒸汽動力的普及,工業生產效率以難以想像的速度提高,工業產品極大豐富,工業產能也遠遠超過了之前任何人的預料。
工業正是現代化戰爭的基礎。
隨著工業生產能力提高,歐洲各國的軍事實力也隨之提高。
雖然歐洲國家之間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有大不列顛王國的前車之鑒,幾個主要的西歐國家首先認識到,要想提高歐洲在世界事務中的發言權,就必須團結一致,對抗強大的大明帝國。
英國,法國與西班牙,這三個歐洲元老級別的海上強國首先聯合了起來。
隨後,荷蘭,葡萄牙,以及位於地中海,剛剛完成統一的意大利也加入了這個秘密聯盟。
除了意大利在戰爭前期退出聯盟之外,另外五個西歐國家全頭參與了與大明帝國的全面戰爭。
當然,引發戰爭的只是一起微不足道的小事。
對當時的歐洲國家,以及大明帝國來說,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消耗過剩的工業產能,並且打垮最強大的對手,無疑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戰爭爆發之後,西班牙首先向直布羅陀要塞發動了進攻,以期奪回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門戶,同時洗刷歷史上的恥辱。
當歐洲國家向帝國開戰的消息傳回來的時候,帝國議政院以最快的速度通過了帝國進入戰時狀態的法案,同時將帝國的軍政大權交於帝國內閣首輔,首輔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動擊敗敵人,獲取戰爭的勝利。
隨即,帝國三大艦隊進行整合。
東洋與北洋艦隊分別抽調部分戰艦加強到了南洋艦隊。並且由南洋艦隊統帥袁飛泓上將(當時,帝國海軍率先確立具有現代化標準的軍銜制度)率領艦隊遠征歐洲。
可是,帝國的行動仍然晚了半拍。
等南洋艦隊跨越重洋,來到佛得角群島(帝國前往歐洲的最後一站)時,設在該島的港口已經被焚毀,大量軍事設施也被摧毀,就連生活在該島上的數千名帝國移民都不見了蹤影,更別說駐紮在此的那支用來對付海盜的小艦隊了。
隨即,南洋艦隊以最快的速度開赴直布羅陀要塞。
結果,迎接他們的是西班牙軍隊的炮彈。因為無法突破西班牙設在海峽西側的防線,南洋艦隊最終放棄了前往直布羅陀要塞的打算,準備北上尋找歐洲艦隊決戰。
這樣,就有了開始的一幕。
按照袁飛泓的推測,常駐直布羅陀的帝國遠征艦隊已經全軍腹膜了,歐洲艦隊肯定做好了迎戰的準備。要擊敗敵人,就得首先擊敗敵人的艦隊,完成海上封鎖,迫使敵人投降。若敵人不投降,再考慮襲擊敵人的港口,並且派遣陸戰隊登陸作戰。
當然,袁飛泓並不知道,帝國遠征艦隊並沒有完蛋,直布羅陀要塞也沒有淪陷。
西班牙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的時候,遠征艦隊剛好返回要塞。隨即,遠征軍統帥下令從北非港口調集物資,同時留下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陸戰隊堅守要塞。
為了防止被歐洲艦隊封鎖在地中海內,遠征艦隊隨即離開要塞,沖出了地中海。
同時,駐紮在佛得角群島的帝國遠征軍也迅速疏散了島上的軍民。
為了防止敵人占領佛得角群島之後,利用島上的軍事設施對抗帝國援軍,守軍在撤離的時候摧毀了島上所有軍事設施。實際上,直到戰爭結束,歐洲國家都沒有想過遠征帝國本土,也沒有威脅到佛得角群島。
在獲得了初步勝利之後,歐洲國家也就下一步行動產生了分歧。
西班牙堅決主張鞏固本土防禦,認為大明帝國的援軍即將到達,如果不能守住本土的話,任何勝利都將失去價值。
英國則主張向美洲擴張,占領大明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
法國則主張從北非進入印度洋,從而打擊大明帝國在印度洋的勢力。
相對弱小的荷蘭與葡萄牙則覺得應該見好就收,盡快與大明帝國媾和,而不是讓戰爭持續下去。
毫無疑問,五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打算。
正是如此,在比斯開灣北部集結的歐洲聯合艦隊浪費了足足八個月的時間,都沒有能夠南下,也沒有對帝國在北大西洋,以及非洲西海岸的軍事基地構成威脅。結果,他們不但錯過了殲滅帝國遠征艦隊的機會,還等來了強大的帝國南洋艦隊。
隨後,帝國海軍一舉擊退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的法西聯軍,並且重建了佛得角群島海軍基地,開始鞏固在北大西洋的軍事優勢。
海戰之後,曠日持久的“明歐戰爭”並沒結束。
從明歷四百五十三年(公元1821年),西班牙軍隊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算起,到明歷四百六十六年(公元1834年),“明歐戰爭”持續了足足十三年。
在這十三年間,雙方海軍交手數十次,雖然每一次的規模都不大,但是卻迫使大明帝國不得不長期保持一支龐大的艦隊在北大西洋上活動。
同時,雙方的軍隊還在歐洲本土、北非、美洲,甚至大洋洲交戰。
十三年的戰爭帶來的是難以估量的破壞。
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在這場戰爭中,大明帝國一共損失五十五億金元,歐洲國家也付出了至少一百二十億英鎊的經濟代價。
除此之外,“明歐戰爭”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
比如,在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隨著大量平民死亡,各地都出現了缺乏勞動力的問題,特別是廣泛分布在所有殖民地的種植園,更是嚴重缺乏廉價的,健康的勞動力。
結果,“人販”登上歷史舞臺,大量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大洋洲,乃至南洋,歐洲,以及大明帝國本土。
另外,歐洲各國在海軍實力上無法與大明帝國抗衡,只能重新支持“私掠船”。
為了對付歐洲的“私掠船”,大明帝國不但花費重金,建造了數百艘速度較快的新式巡洋艦,還在各個殖民地建立了地區性艦隊。同時,大明帝國也以牙還牙,開始資助本國的“私掠船”。
一時之間,由各個歐洲國家在背後撐腰的“私掠船隊”出現在了世界各地,並且大肆破壞海上貿易。
毫無疑問,這是自馬歡打通東西方航線以來,世界局勢最為混亂的十三年。
當然,這場戰爭產生的影響絕不僅僅如此。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三)
新武漢,帝國總督府。
自從“大陸西北戰爭”結束,之後,這裏就是帝國在北美洲大陸最西端的據點。經過近三百年的發展,原先的軍事要塞已經成為了一座擁有五萬多人口的小型城市。只是,相對於東面沿海地區的那些大城市來說,新武漢仍然顯得極為渺小。
作為帝國最偏遠的殖民地,三百多年裏,新武漢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註意。
很多人甚至難以在世界地圖上指出這座城市的準確位置。
可是現在,新武漢卻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大人,他們來了!”
窗戶後面,年輕的總督轉過身來,面無表情的朝站在門邊的侍從看了過去。
王聰,當年帝國遠征軍名將王臣的第九代孫。三年前,也就在他年僅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從父親手裏接過了總督大權。
大概太偏僻,太荒涼了,除了王家世代守在這裏之外,根本無人願意到此擔任總督。
只是今天,王聰將離開這裏,離開這片祖祖輩輩生活了三百多年的土地。
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功於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與美國代表簽署協議的時候,王聰並沒有任何表情,甚至連話都沒有說一句,因為他知道,今後的帝國百姓將為此感到後悔!
隨後的權力交接儀式也相當簡單,降下飄揚在總督府上的帝國國旗,升起星條旗。
同時,駐紮在城外軍營的帝國駐備軍撤出,將營地移交給前來接管的美國軍隊。
王聰沒有反抗,他也沒有權利反抗。
按照帝國法律,他只是這裏的總督,其職責是為帝國皇帝看守這片海外領地。現在,皇帝(內閣政府)決定將這片領地出售給美國,他必須執行皇帝的命令。
隨同王聰一起離開的帝國軍人也沒有反抗。
他們只是負責守衛帝國領土的戰士,當這片土地不再屬於帝國的時候,他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跟隨在大部隊後面的移民也沒有反抗。
與王臣一樣,他們只是生活在屬於皇帝領土上的農民,他們只是帝國的臣子。現在這片領地不再屬於帝國皇帝,也不再屬於帝國,他們必須離開祖祖輩輩生活了數百年的土地,返回遙遠的家鄉。
事實上,數十年之後,帝國上下都將為這一愚蠢的決定感到後悔!
可是,在當時,帝國還有別的選擇嗎?
與歐洲的戰爭嚴重消耗了帝國的元氣,同時資本家對國內國外市場的瘋狂掠奪嚴重激化了帝國內部矛盾。
為了維持戰爭,帝國必須要在國內大舉征稅。
為了維持戰爭,帝國必須要保持內部穩定。
可是,用來建造戰艦,用來制造槍炮,用來采購物資,用來發放軍餉的錢從何而來?
明歷四百五十八年(公元1826年),帝國內閣政府不得不決定出讓部分海外領地,以此換取戰爭資金。
當時,帝國能夠出讓,或者說相對更容易賣掉的,就是北美洲中部地區的殖民地。
買家,自然是北美洲東海岸的美國。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最終美國同意用五億美元(當時約和一億二千五百萬金元)購買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的所有屬於大明帝國的殖民地。其中,約二億五千萬美元將以實物方式支付。
新武漢,就在這分土地出讓協議的範圍之內!
也正是如此,王聰才不得不帶著一千多名帝國軍人,以及兩萬多名願意返回帝國定居的移民離開新武漢,踏上回國的路程。
歷史上,對帝國出讓海外領地,特別是向美國出讓海外領地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
畢竟,正是帝國向美國出讓了殖民地,使美國領土迅速擴張,國力日益強盛,最終成為了帝國的頭號競爭對手。
可是,從客觀的角度上講,當時帝國的決策也是非常無奈的。
與帝國在其他地區的殖民地相比,北美洲的殖民地是最不重要,也是開發程度最底的。特別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對帝國的意義並不大。
一是北美洲地區的氣候相對惡劣,二是交通極不便利,三是開發難度巨大。
不說別的,新武漢在建城三百多年之後,也只有五萬多居民。在別的地區,任何一座殖民地據點在五十年之內就可以發展到如此規模。
另外,除了美國之外,當時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購買帝國的海外殖民地。
東方的日本,朝鮮,以及南洋地區的那些小國極為貧困,自保尚且不易,哪有能力買單呢?
歐洲國家也被戰爭所困,而且當時與帝國敵對,就算有錢,帝國也不見得會將殖民地賣給歐洲國家。
南美洲幾個新生國家也無力擴張,奧斯曼帝國缺乏活力,剛剛崛起的俄羅斯連出海口都沒有鞏固,更不可能購買萬裏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後歐洲首強的德意志帝國才剛剛統一,正在忙著處理內部矛盾呢。
如此一來,帝國別無選擇!
如果不通過出售殖民地換取資金,帝國難以贏得對歐戰爭的勝利。如果輸掉了對歐戰爭,帝國損失的不僅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與世界霸權。隨著帝國的威望一落千丈,誰能保證其他國家不會落井下石?
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帝國都要贏得對歐戰爭的勝利,維持帝國的威嚴。
也正是如此,在成功出售了第一塊殖民地之後,帝國很快又向美國出售了第二塊殖民地。
明歷四百六十五年(公元1833年),帝國以十三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和四億四千萬金元)的價格,將密西西比河以西,到洛磯山脈的所有殖民地出售給美國。這次,美國將以硬通貨支付全部費用。
七年時間,前後兩次,帝國一共向美國出售了近六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美國也一舉成為國土面積僅此於大明帝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家。當然,從人口上講,美國仍然排在法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英國,甚至日本的後面。
可以說,通過兩次不流血的領土擴張,美國成為了“明歐戰爭”的最大收益者。
在大明帝國與歐洲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不動聲色的完成了初步擴張,使國土面積擴大了八倍,並且獲得了極為豐富的資源。
更重要的是,美國成為了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的“玩家”。
戰爭期間,美國采取了兩邊討好,兩邊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美國與大明帝國修好,並且用高價從大明帝國引進了大量急需的技術與工業生產設備,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系。
另外一方面,美國向歐洲國家傾銷其工業產品,幫助歐洲國家渡過難關。
正是這種中立政策,使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同樣的,處於戰爭中的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都不願意得罪美國,或者說,不願意樹立一個新的敵人。
美國的崛起史,也是大明帝國的衰落史。
戰爭結束之後,大明帝國內憂外患,雖然歐洲國家已經被擊敗,但是並沒有被徹底征服(也不可能徹底征服),為了防止歐洲國家東山再起,戰後二十年,帝國對歐洲實施了極為嚴格的經濟於技術封鎖,並且大力扶持剛剛統一的德意志,暗中支持意大利,用來制衡幾個歐洲傳統強國。
當時,帝國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還是國內矛盾。
長期的戰爭使帝國社會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的戰爭債務更使帝國瀕臨破產。雖然勝利能夠使帝國百姓暫時忘掉痛苦,但是卻不能改善帝國百姓的生活,也無法滿足百姓對提高生活品質的訴求。
明歷四百六十八年(公元1836年)到明歷四百九十年(公元1856年),帝國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動亂期。
二十年間,帝國內閣換了十二任首輔,其中在位最短的不到三個月,最長的也不到兩年。
同期,帝國國內爆發了大大小小上百起暴動,比如明歷四百七十四年,在松江爆發的產業工人起義,以及明歷四百八十一年,在武漢爆發的船廠工人大罷工。
此時的大明帝國,就如同一架嘎吱作響的馬車,隨時有可能停下,隨時有可能崩潰。
內憂外患之下,大明帝國的對外政策也出現了轉變,對外擴張的步伐幾乎完全停止,同時開始了大幅度的收縮。
明歷四百七十五年,為了鎮壓江南產業工人革命,帝國被迫第三次向美國出售殖民地。
這次,帝國用金山以北,洛磯山脈以西的殖民地換到了二十四億美元(約和五億五千萬金元)。
次年,墨西哥宣布脫離帝國。
緊接著,在帝國控制之中的中美洲地區紛紛宣告獨立。
在大明帝國美洲殖民地獨立浪潮的影響之下,歐洲列強在美洲的殖民地也紛紛宣布獨立。
也就是說,歐洲國家的情況不比大明帝國好多少。
結果,到明歷四百九十三年(公元1861年),除了加勒比海的部分島嶼之外,美洲所有殖民地都已宣告獨立!
毫無疑問,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歐洲國家,都無力改變這種狀況。
同樣的,對大明帝國,以及歐洲來說,美洲殖民地宣布獨立只使其所面臨的局勢雪上加霜。
歷史造英雄。
如果沒有一個偉大的人物出現,大明帝國將沿著歷史的軌道滑向無底深淵。
明歷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在經過議政院三輪投票選舉,最終由“共盟黨”與“民業黨”共同推舉的林則徐以微弱多數當選帝國內閣首輔。
歷史的車輪,也在此刻調整了方向。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四)
華盛頓,初春時節仍然分外的寒冷。
白宮西廳,隨著最後一名穿著大明帝國官員服飾的中年人到達,與會的八國代表全部到齊。
與另外七個國家代表不一樣的是,主持會議的美國總統明顯帶著一絲笑意。
這不是東道主那種禮節性的微笑,而是得意的微笑。
相反,最後到達的帝國代表明顯臉色陰沈。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對大明帝國極為不利的會議。
另外,這次會議上將要簽署的國際協議也肯定對大明帝國極為不利。
此時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鴻章並不明白,帝國首輔為什麽要答應西方列強的無理要求,為什麽要決定簽署這份明顯對帝國不利的協議。
可是,他只是首輔的代表,無權決定帝國的未來。
再說了,首輔乃何許人也,他能夠看穿首輔的長遠打算嗎?
正是在這個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鴻章代表帝國在印有《門戶開放》的文件上簽了自己的名字,並且蓋上了帝國的印章。
隨著美國總統最後一個簽字,最後一個蓋上美國的印章,這份標志著世界新秩序的國際協議正式生效!
實際上,對帝國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解脫呢?
自從林則徐出任帝國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輔之後,帝國開始轉型。除了收縮海外勢力,將更多的國力用於國內發展之外,帝國還逐步與歐洲國家,以及新興的美國簽署了友好和平條約。
此舉,為帝國贏得了極為難得的喘息機會。
當然,這並不能徹底解決帝國面臨的嚴峻考驗。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以及國內民眾低下的生活水平,都是擺在帝國政府,擺在帝國內閣首輔面前的大難題。
林則徐沒有回避,也不能回避這些問題。
到明歷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林則徐卸任的時候,帝國國內的情況已經有了極大的好轉。
十年之內(當時,帝國已經出臺法案,內閣首輔每界人期為五年,一般情況下,只能連任兩界),帝國國內失業率從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業產值從一百三十五億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億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從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國內物價水平基本保持平穩。
即便在林則徐卸任的時候,帝國的總體國力仍然處於極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對而言,如果沒有這十年的穩定發展,沒有林則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國恐怕根本熬不過這十年,早就分崩離析了。
與此同時,世界局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同樣處於戰爭“後遺癥”期間的歐洲國家開始好轉。
只不過,當時最引人註目的還是美國。
明歷四百八十七年(公元1855年),美國向獨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戰。一年後,墨西哥戰敗投降,以戰爭賠款的方式,將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周,亞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薩斯州一部分割讓給美國。
面對美國的擴張,大明帝國不但沒有向墨西哥(當時,在墨西哥占主導地位的是帝國移民的後代)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觀。
說白了,帝國也沒有能力支持墨西哥,更不希望與美國開戰。
也許,歐洲國家正夢想著帝國與美國開戰呢。
嘗到甜頭之後,美國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變本加厲的推行擴張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為美國後院的概念。
只是,當時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歐洲列強,都無力與美國抗衡。
或者說,不想與美國敵對。
如此一來,美國獲得了其他國家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歷史機遇。
當然,“倒黴”的不僅僅只有大明帝國,還有歐洲國家。
到明歷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也就是“美西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了西半球最強大的國家,並且在實際上成為了美洲霸主。
通過“美西戰爭”,美國不但占領了仍然在西班牙控制之下的古巴,還一舉奪取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區的霸權地位。同時,美國的影響力擴大到了太平洋地區,對大明帝國構成了實質性威脅。
此時,大明帝國已經恢覆元氣,並且具備了重新發動戰爭的能力。
問題是,歐洲國家也恢覆了元氣,甚至實力大漲。連歐洲國家都沒有幫助西班牙對付美國,大明帝國有什麽理由為西班牙出頭?
“靖綏政策”的結果只是更大的苦果。
明歷五百三十二年(公元1900年),剛剛打敗了西班牙的美國出兵殺入日本東京灣,迫使日本天皇政府簽署了開戶通商的協議。
到此,美國的對外擴張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大明帝國的根本利益。
畢竟,日本是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即便是當初的歐洲列強,也沒有把爪子伸到日本來,甚至沒有進入西太平洋地區!
當時,戰爭的陰影籠罩在了整個世界的上空。
按照幾乎所有人的猜測,大明帝國在一忍再忍之後,肯定不會再日容忍美國的挑釁行為,必然會采取軍事行動,還美國以顏色。
可最終,大明帝國不但沒有向美國開戰,反而提出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可是誰又能夠想到,在未來的一百多年內,鐵路將取代公路,成為陸上主要運輸方式?
從此,人類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歷史以不可阻擋的滾滾之勢將人類文明帶上了一個時代的巔峰!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二)
波瀾壯闊的海面上,一支懸掛著金色騰龍旗,由四十多艘戰列艦,六十多艘巡洋艦組成的龐大艦隊乘著東南風,向北快速航行著。
北大西洋上,五月分就刮起了東南風,確實非常反常。
難道,這是一個不好的征兆?
旗艦艦橋上,一名身著海軍藍將領服的中年人擡頭看了眼桅桿頂端的“風兜”,目光再次回到了前方霧氣籠罩的海面上。
三天了,整整三天,仍然沒有追上!
中年將領的神色極為嚴峻,對於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三天的時間足夠改寫歷史。可是,他卻率領艦隊在大海上浪費了這寶貴的三天時間!
“將軍,快看!”
大霧中,一艘只有一層火炮甲板的三等巡洋艦(按照帝國海軍對戰艦的分化,裝備能夠發射五十斤炮彈,且火炮數量超過八十門的為戰列艦,裝備能夠發射三十斤炮彈,火炮數量在六十到八十門之間的為一等巡洋艦,四十到六十門之間的為二等巡洋艦,二十到四十門之間的為三等巡洋艦,少於二十門的為驅逐艦。一般情況下,三等巡洋艦只有一層火炮甲板)快速穿出,朝著艦隊方向駛來。
“是‘寧波’號!”
中年將領微微點了點頭,雖然還有好幾裏的距離,但是他早就認出了那艘巡洋艦,正是昨天派出去的,尋找敵艦隊行蹤的“寧波”號。
按照當時帝國海軍對戰艦的命名原則,戰列艦中,一等戰列艦都以帝國歷史上的名人,特別是海軍將領的名字命名;二等戰列艦以帝國各省省會,或者重要地名命名。巡洋艦則主要以帝國的大中型城市命名,其中又以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的城市為主。
隨著旗艦減速,“寧波”號巡洋艦迅速靠了上來。
一名年輕軍官等不到巡洋艦放下帆板,直接抓住纜繩,從巡洋艦蕩到了旗艦上。看起來,情況相當緊急。
“稟將軍,發現敵艦隊!”
中年將領的眉頭微微一皺。
“主力艦隊?”旁邊的副官更是焦急。
“主力艦隊,就在前方約莫三十裏處,大約有五十艘戰列艦,上百艘巡洋艦與驅逐艦。”
“可否見到遠征艦隊?”
“沒有……我們也不太清楚。”
“將軍……”副官擡起頭來,朝中年將領看了過去。
“你先回去吧!”中年將領朝傳令軍官揮了揮手。
“是!”
等到傳令軍官離開後,中年將領才轉過身來,朝著前方的大海看去。
顯然,一切都遲了,來得太晚了!
想到這,中年將領閉上了眼睛,捏緊了拳頭,咬緊了牙關。
“將軍——”副官的神色也差不多,只是現在不是猶豫的時候。
“繼續前進!”中年將領長出了口氣,“以牙換牙,以血還血。不管遠征艦隊是否被敵艦隊殲滅,現在該我們登場了!”
命令迅速傳達了下去,龐大的艦隊重新列隊。
速度較慢的戰列艦組成了戰列艦編隊,位於艦隊前方。速度較快的巡洋艦編隊組成了兩列編隊,分別位於戰列艦編隊的側後方。
北面不遠處,霧氣蒙朧的海面上,另外一支龐大的艦隊也在做著同樣的準備。
兩個小時後,當兩支龐大的艦隊遭遇時,轟隆的炮擊聲響徹天宇。
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的第一場全面戰爭,也是海軍風帆戰艦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就此爆發。
交戰雙方分別是:
從帝國本土出發的,編有十二艘一等戰列艦,三十三艘二等戰列艦,二十艘一等巡洋艦,二十四艘二等巡洋艦,三十九艘三等巡洋艦,總計五萬七千八百三十四名官兵的帝國南洋艦隊。
聯合了英國、荷蘭、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編有十艘一等戰列艦,二十四艘二等戰列艦,三十三艘三等戰列艦,二十八艘一等巡洋艦,三十二艘二等巡洋艦,五十六艘三等巡洋艦,總計七萬八千八百五十六名官兵的歐洲聯合艦隊。
交戰海域在英吉利海峽南端的根西島與奧爾德尼島之間。
戰鬥從中午開始,一直持續到了傍晚。經過夜間短暫的休整之後,次日清晨,戰鬥繼續進行,最終持續到了當天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從實力上看,雙方相差無幾。
帝國海軍南洋艦隊的戰艦更加龐大,且火炮威力更大。歐洲聯合艦隊則占據著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其巡洋艦更適合北大西洋的海況。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在交戰第二天的中午,另外一支艦隊突然殺到。
這就是常駐歐洲的帝國“遠征艦隊”。
雖然該艦隊只有八艘二等戰列艦,二十四艘巡洋艦,但是對交戰雙方來說,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受到夾擊之後,歐洲聯合艦隊迅速崩潰,艦隊官兵的士氣也受到嚴重打擊。
正在苦苦支撐的帝國南洋艦隊則士氣大振,並且轉守為攻。
接下來,不到四個小時之後,歐洲聯合艦隊潰散,輸掉了這場海戰。同時,聯合起來對抗大明帝國的歐洲國家也徹底的輸掉了這場戰爭。
獲勝的一方並沒有什麽好值得嘉獎的。
是役,帝國海軍總共損失了四十六艘戰艦(其中三十四艘失去航行能力,在戰鬥結束之後被艦隊自行銷毀),另外還有二十八艘戰艦在返回帝國的途中損毀。陣亡官兵一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名,傷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二名。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雖然帝國海軍徹底粉碎了歐洲國家挑戰帝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夢想,但是帝國海軍也元氣大傷,導致帝國國力一落千丈,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被大大削弱。
導致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爆發全面戰爭的基本動力正是——蒸汽機。
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是:大量廉價商品湧入市場,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新興的歐洲工業國,都需要大量資源,以及龐大的海外市場。
也就是說,爭奪海外資源與海外市場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
實際上,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有人預料,大明帝國不可能永久霸占歐洲市場,更不可能永久控制龐大的海外領地,霸占全世界的資源,隨著歐洲國家的興起,大明帝國與歐洲列強的戰爭將在所難免。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明歐戰爭”前夕,大明帝國已經控制了幾乎所有的資源產地與海外市場,包括朝鮮、日本、南洋、南亞次大陸、新大陸(大洋洲)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地區成為了帝國的後院。琉球王國更是舉國內附,成為了大明帝國的一個海外行省。
另外,存在了數百年的奧斯曼帝國也逐漸走向衰落,其周邊地區紛紛獨立,並且成為了大明帝國與歐洲列強的殖民地與海外領地。比如,當時的阿拉伯半島幾乎全在大明帝國的控制之中,北非地區則成了歐洲的殖民地。龐大的奧斯曼帝國只剩下了小亞細亞,外高加索,以及歐洲東南端的一小部分領土。
在此情況下,歐洲列強需要擴大海外領地,就必須得與大明帝國為敵。
此時,蒸汽機成為了推動戰爭的必要因素。
如果蒸汽機沒有誕生,歐洲國家永遠不可能在生產力上超越大明帝國,更難以在國力上與大明帝國媲美,也就沒有資本與大明帝國競爭。
當初,西班牙的慘敗足以讓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感到膽寒。
隨著蒸汽機推廣,蒸汽動力的普及,工業生產效率以難以想像的速度提高,工業產品極大豐富,工業產能也遠遠超過了之前任何人的預料。
工業正是現代化戰爭的基礎。
隨著工業生產能力提高,歐洲各國的軍事實力也隨之提高。
雖然歐洲國家之間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有大不列顛王國的前車之鑒,幾個主要的西歐國家首先認識到,要想提高歐洲在世界事務中的發言權,就必須團結一致,對抗強大的大明帝國。
英國,法國與西班牙,這三個歐洲元老級別的海上強國首先聯合了起來。
隨後,荷蘭,葡萄牙,以及位於地中海,剛剛完成統一的意大利也加入了這個秘密聯盟。
除了意大利在戰爭前期退出聯盟之外,另外五個西歐國家全頭參與了與大明帝國的全面戰爭。
當然,引發戰爭的只是一起微不足道的小事。
對當時的歐洲國家,以及大明帝國來說,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消耗過剩的工業產能,並且打垮最強大的對手,無疑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戰爭爆發之後,西班牙首先向直布羅陀要塞發動了進攻,以期奪回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門戶,同時洗刷歷史上的恥辱。
當歐洲國家向帝國開戰的消息傳回來的時候,帝國議政院以最快的速度通過了帝國進入戰時狀態的法案,同時將帝國的軍政大權交於帝國內閣首輔,首輔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動擊敗敵人,獲取戰爭的勝利。
隨即,帝國三大艦隊進行整合。
東洋與北洋艦隊分別抽調部分戰艦加強到了南洋艦隊。並且由南洋艦隊統帥袁飛泓上將(當時,帝國海軍率先確立具有現代化標準的軍銜制度)率領艦隊遠征歐洲。
可是,帝國的行動仍然晚了半拍。
等南洋艦隊跨越重洋,來到佛得角群島(帝國前往歐洲的最後一站)時,設在該島的港口已經被焚毀,大量軍事設施也被摧毀,就連生活在該島上的數千名帝國移民都不見了蹤影,更別說駐紮在此的那支用來對付海盜的小艦隊了。
隨即,南洋艦隊以最快的速度開赴直布羅陀要塞。
結果,迎接他們的是西班牙軍隊的炮彈。因為無法突破西班牙設在海峽西側的防線,南洋艦隊最終放棄了前往直布羅陀要塞的打算,準備北上尋找歐洲艦隊決戰。
這樣,就有了開始的一幕。
按照袁飛泓的推測,常駐直布羅陀的帝國遠征艦隊已經全軍腹膜了,歐洲艦隊肯定做好了迎戰的準備。要擊敗敵人,就得首先擊敗敵人的艦隊,完成海上封鎖,迫使敵人投降。若敵人不投降,再考慮襲擊敵人的港口,並且派遣陸戰隊登陸作戰。
當然,袁飛泓並不知道,帝國遠征艦隊並沒有完蛋,直布羅陀要塞也沒有淪陷。
西班牙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的時候,遠征艦隊剛好返回要塞。隨即,遠征軍統帥下令從北非港口調集物資,同時留下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陸戰隊堅守要塞。
為了防止被歐洲艦隊封鎖在地中海內,遠征艦隊隨即離開要塞,沖出了地中海。
同時,駐紮在佛得角群島的帝國遠征軍也迅速疏散了島上的軍民。
為了防止敵人占領佛得角群島之後,利用島上的軍事設施對抗帝國援軍,守軍在撤離的時候摧毀了島上所有軍事設施。實際上,直到戰爭結束,歐洲國家都沒有想過遠征帝國本土,也沒有威脅到佛得角群島。
在獲得了初步勝利之後,歐洲國家也就下一步行動產生了分歧。
西班牙堅決主張鞏固本土防禦,認為大明帝國的援軍即將到達,如果不能守住本土的話,任何勝利都將失去價值。
英國則主張向美洲擴張,占領大明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
法國則主張從北非進入印度洋,從而打擊大明帝國在印度洋的勢力。
相對弱小的荷蘭與葡萄牙則覺得應該見好就收,盡快與大明帝國媾和,而不是讓戰爭持續下去。
毫無疑問,五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打算。
正是如此,在比斯開灣北部集結的歐洲聯合艦隊浪費了足足八個月的時間,都沒有能夠南下,也沒有對帝國在北大西洋,以及非洲西海岸的軍事基地構成威脅。結果,他們不但錯過了殲滅帝國遠征艦隊的機會,還等來了強大的帝國南洋艦隊。
隨後,帝國海軍一舉擊退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的法西聯軍,並且重建了佛得角群島海軍基地,開始鞏固在北大西洋的軍事優勢。
海戰之後,曠日持久的“明歐戰爭”並沒結束。
從明歷四百五十三年(公元1821年),西班牙軍隊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算起,到明歷四百六十六年(公元1834年),“明歐戰爭”持續了足足十三年。
在這十三年間,雙方海軍交手數十次,雖然每一次的規模都不大,但是卻迫使大明帝國不得不長期保持一支龐大的艦隊在北大西洋上活動。
同時,雙方的軍隊還在歐洲本土、北非、美洲,甚至大洋洲交戰。
十三年的戰爭帶來的是難以估量的破壞。
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在這場戰爭中,大明帝國一共損失五十五億金元,歐洲國家也付出了至少一百二十億英鎊的經濟代價。
除此之外,“明歐戰爭”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
比如,在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隨著大量平民死亡,各地都出現了缺乏勞動力的問題,特別是廣泛分布在所有殖民地的種植園,更是嚴重缺乏廉價的,健康的勞動力。
結果,“人販”登上歷史舞臺,大量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大洋洲,乃至南洋,歐洲,以及大明帝國本土。
另外,歐洲各國在海軍實力上無法與大明帝國抗衡,只能重新支持“私掠船”。
為了對付歐洲的“私掠船”,大明帝國不但花費重金,建造了數百艘速度較快的新式巡洋艦,還在各個殖民地建立了地區性艦隊。同時,大明帝國也以牙還牙,開始資助本國的“私掠船”。
一時之間,由各個歐洲國家在背後撐腰的“私掠船隊”出現在了世界各地,並且大肆破壞海上貿易。
毫無疑問,這是自馬歡打通東西方航線以來,世界局勢最為混亂的十三年。
當然,這場戰爭產生的影響絕不僅僅如此。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三)
新武漢,帝國總督府。
自從“大陸西北戰爭”結束,之後,這裏就是帝國在北美洲大陸最西端的據點。經過近三百年的發展,原先的軍事要塞已經成為了一座擁有五萬多人口的小型城市。只是,相對於東面沿海地區的那些大城市來說,新武漢仍然顯得極為渺小。
作為帝國最偏遠的殖民地,三百多年裏,新武漢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註意。
很多人甚至難以在世界地圖上指出這座城市的準確位置。
可是現在,新武漢卻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大人,他們來了!”
窗戶後面,年輕的總督轉過身來,面無表情的朝站在門邊的侍從看了過去。
王聰,當年帝國遠征軍名將王臣的第九代孫。三年前,也就在他年僅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從父親手裏接過了總督大權。
大概太偏僻,太荒涼了,除了王家世代守在這裏之外,根本無人願意到此擔任總督。
只是今天,王聰將離開這裏,離開這片祖祖輩輩生活了三百多年的土地。
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功於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與美國代表簽署協議的時候,王聰並沒有任何表情,甚至連話都沒有說一句,因為他知道,今後的帝國百姓將為此感到後悔!
隨後的權力交接儀式也相當簡單,降下飄揚在總督府上的帝國國旗,升起星條旗。
同時,駐紮在城外軍營的帝國駐備軍撤出,將營地移交給前來接管的美國軍隊。
王聰沒有反抗,他也沒有權利反抗。
按照帝國法律,他只是這裏的總督,其職責是為帝國皇帝看守這片海外領地。現在,皇帝(內閣政府)決定將這片領地出售給美國,他必須執行皇帝的命令。
隨同王聰一起離開的帝國軍人也沒有反抗。
他們只是負責守衛帝國領土的戰士,當這片土地不再屬於帝國的時候,他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跟隨在大部隊後面的移民也沒有反抗。
與王臣一樣,他們只是生活在屬於皇帝領土上的農民,他們只是帝國的臣子。現在這片領地不再屬於帝國皇帝,也不再屬於帝國,他們必須離開祖祖輩輩生活了數百年的土地,返回遙遠的家鄉。
事實上,數十年之後,帝國上下都將為這一愚蠢的決定感到後悔!
可是,在當時,帝國還有別的選擇嗎?
與歐洲的戰爭嚴重消耗了帝國的元氣,同時資本家對國內國外市場的瘋狂掠奪嚴重激化了帝國內部矛盾。
為了維持戰爭,帝國必須要在國內大舉征稅。
為了維持戰爭,帝國必須要保持內部穩定。
可是,用來建造戰艦,用來制造槍炮,用來采購物資,用來發放軍餉的錢從何而來?
明歷四百五十八年(公元1826年),帝國內閣政府不得不決定出讓部分海外領地,以此換取戰爭資金。
當時,帝國能夠出讓,或者說相對更容易賣掉的,就是北美洲中部地區的殖民地。
買家,自然是北美洲東海岸的美國。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最終美國同意用五億美元(當時約和一億二千五百萬金元)購買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的所有屬於大明帝國的殖民地。其中,約二億五千萬美元將以實物方式支付。
新武漢,就在這分土地出讓協議的範圍之內!
也正是如此,王聰才不得不帶著一千多名帝國軍人,以及兩萬多名願意返回帝國定居的移民離開新武漢,踏上回國的路程。
歷史上,對帝國出讓海外領地,特別是向美國出讓海外領地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
畢竟,正是帝國向美國出讓了殖民地,使美國領土迅速擴張,國力日益強盛,最終成為了帝國的頭號競爭對手。
可是,從客觀的角度上講,當時帝國的決策也是非常無奈的。
與帝國在其他地區的殖民地相比,北美洲的殖民地是最不重要,也是開發程度最底的。特別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對帝國的意義並不大。
一是北美洲地區的氣候相對惡劣,二是交通極不便利,三是開發難度巨大。
不說別的,新武漢在建城三百多年之後,也只有五萬多居民。在別的地區,任何一座殖民地據點在五十年之內就可以發展到如此規模。
另外,除了美國之外,當時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購買帝國的海外殖民地。
東方的日本,朝鮮,以及南洋地區的那些小國極為貧困,自保尚且不易,哪有能力買單呢?
歐洲國家也被戰爭所困,而且當時與帝國敵對,就算有錢,帝國也不見得會將殖民地賣給歐洲國家。
南美洲幾個新生國家也無力擴張,奧斯曼帝國缺乏活力,剛剛崛起的俄羅斯連出海口都沒有鞏固,更不可能購買萬裏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後歐洲首強的德意志帝國才剛剛統一,正在忙著處理內部矛盾呢。
如此一來,帝國別無選擇!
如果不通過出售殖民地換取資金,帝國難以贏得對歐戰爭的勝利。如果輸掉了對歐戰爭,帝國損失的不僅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與世界霸權。隨著帝國的威望一落千丈,誰能保證其他國家不會落井下石?
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帝國都要贏得對歐戰爭的勝利,維持帝國的威嚴。
也正是如此,在成功出售了第一塊殖民地之後,帝國很快又向美國出售了第二塊殖民地。
明歷四百六十五年(公元1833年),帝國以十三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和四億四千萬金元)的價格,將密西西比河以西,到洛磯山脈的所有殖民地出售給美國。這次,美國將以硬通貨支付全部費用。
七年時間,前後兩次,帝國一共向美國出售了近六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美國也一舉成為國土面積僅此於大明帝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家。當然,從人口上講,美國仍然排在法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英國,甚至日本的後面。
可以說,通過兩次不流血的領土擴張,美國成為了“明歐戰爭”的最大收益者。
在大明帝國與歐洲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不動聲色的完成了初步擴張,使國土面積擴大了八倍,並且獲得了極為豐富的資源。
更重要的是,美國成為了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的“玩家”。
戰爭期間,美國采取了兩邊討好,兩邊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美國與大明帝國修好,並且用高價從大明帝國引進了大量急需的技術與工業生產設備,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系。
另外一方面,美國向歐洲國家傾銷其工業產品,幫助歐洲國家渡過難關。
正是這種中立政策,使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同樣的,處於戰爭中的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都不願意得罪美國,或者說,不願意樹立一個新的敵人。
美國的崛起史,也是大明帝國的衰落史。
戰爭結束之後,大明帝國內憂外患,雖然歐洲國家已經被擊敗,但是並沒有被徹底征服(也不可能徹底征服),為了防止歐洲國家東山再起,戰後二十年,帝國對歐洲實施了極為嚴格的經濟於技術封鎖,並且大力扶持剛剛統一的德意志,暗中支持意大利,用來制衡幾個歐洲傳統強國。
當時,帝國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還是國內矛盾。
長期的戰爭使帝國社會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的戰爭債務更使帝國瀕臨破產。雖然勝利能夠使帝國百姓暫時忘掉痛苦,但是卻不能改善帝國百姓的生活,也無法滿足百姓對提高生活品質的訴求。
明歷四百六十八年(公元1836年)到明歷四百九十年(公元1856年),帝國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動亂期。
二十年間,帝國內閣換了十二任首輔,其中在位最短的不到三個月,最長的也不到兩年。
同期,帝國國內爆發了大大小小上百起暴動,比如明歷四百七十四年,在松江爆發的產業工人起義,以及明歷四百八十一年,在武漢爆發的船廠工人大罷工。
此時的大明帝國,就如同一架嘎吱作響的馬車,隨時有可能停下,隨時有可能崩潰。
內憂外患之下,大明帝國的對外政策也出現了轉變,對外擴張的步伐幾乎完全停止,同時開始了大幅度的收縮。
明歷四百七十五年,為了鎮壓江南產業工人革命,帝國被迫第三次向美國出售殖民地。
這次,帝國用金山以北,洛磯山脈以西的殖民地換到了二十四億美元(約和五億五千萬金元)。
次年,墨西哥宣布脫離帝國。
緊接著,在帝國控制之中的中美洲地區紛紛宣告獨立。
在大明帝國美洲殖民地獨立浪潮的影響之下,歐洲列強在美洲的殖民地也紛紛宣布獨立。
也就是說,歐洲國家的情況不比大明帝國好多少。
結果,到明歷四百九十三年(公元1861年),除了加勒比海的部分島嶼之外,美洲所有殖民地都已宣告獨立!
毫無疑問,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歐洲國家,都無力改變這種狀況。
同樣的,對大明帝國,以及歐洲來說,美洲殖民地宣布獨立只使其所面臨的局勢雪上加霜。
歷史造英雄。
如果沒有一個偉大的人物出現,大明帝國將沿著歷史的軌道滑向無底深淵。
明歷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在經過議政院三輪投票選舉,最終由“共盟黨”與“民業黨”共同推舉的林則徐以微弱多數當選帝國內閣首輔。
歷史的車輪,也在此刻調整了方向。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四)
華盛頓,初春時節仍然分外的寒冷。
白宮西廳,隨著最後一名穿著大明帝國官員服飾的中年人到達,與會的八國代表全部到齊。
與另外七個國家代表不一樣的是,主持會議的美國總統明顯帶著一絲笑意。
這不是東道主那種禮節性的微笑,而是得意的微笑。
相反,最後到達的帝國代表明顯臉色陰沈。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對大明帝國極為不利的會議。
另外,這次會議上將要簽署的國際協議也肯定對大明帝國極為不利。
此時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鴻章並不明白,帝國首輔為什麽要答應西方列強的無理要求,為什麽要決定簽署這份明顯對帝國不利的協議。
可是,他只是首輔的代表,無權決定帝國的未來。
再說了,首輔乃何許人也,他能夠看穿首輔的長遠打算嗎?
正是在這個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鴻章代表帝國在印有《門戶開放》的文件上簽了自己的名字,並且蓋上了帝國的印章。
隨著美國總統最後一個簽字,最後一個蓋上美國的印章,這份標志著世界新秩序的國際協議正式生效!
實際上,對帝國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解脫呢?
自從林則徐出任帝國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輔之後,帝國開始轉型。除了收縮海外勢力,將更多的國力用於國內發展之外,帝國還逐步與歐洲國家,以及新興的美國簽署了友好和平條約。
此舉,為帝國贏得了極為難得的喘息機會。
當然,這並不能徹底解決帝國面臨的嚴峻考驗。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以及國內民眾低下的生活水平,都是擺在帝國政府,擺在帝國內閣首輔面前的大難題。
林則徐沒有回避,也不能回避這些問題。
到明歷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林則徐卸任的時候,帝國國內的情況已經有了極大的好轉。
十年之內(當時,帝國已經出臺法案,內閣首輔每界人期為五年,一般情況下,只能連任兩界),帝國國內失業率從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業產值從一百三十五億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億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從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國內物價水平基本保持平穩。
即便在林則徐卸任的時候,帝國的總體國力仍然處於極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對而言,如果沒有這十年的穩定發展,沒有林則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國恐怕根本熬不過這十年,早就分崩離析了。
與此同時,世界局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同樣處於戰爭“後遺癥”期間的歐洲國家開始好轉。
只不過,當時最引人註目的還是美國。
明歷四百八十七年(公元1855年),美國向獨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戰。一年後,墨西哥戰敗投降,以戰爭賠款的方式,將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周,亞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薩斯州一部分割讓給美國。
面對美國的擴張,大明帝國不但沒有向墨西哥(當時,在墨西哥占主導地位的是帝國移民的後代)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觀。
說白了,帝國也沒有能力支持墨西哥,更不希望與美國開戰。
也許,歐洲國家正夢想著帝國與美國開戰呢。
嘗到甜頭之後,美國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變本加厲的推行擴張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為美國後院的概念。
只是,當時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歐洲列強,都無力與美國抗衡。
或者說,不想與美國敵對。
如此一來,美國獲得了其他國家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歷史機遇。
當然,“倒黴”的不僅僅只有大明帝國,還有歐洲國家。
到明歷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也就是“美西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了西半球最強大的國家,並且在實際上成為了美洲霸主。
通過“美西戰爭”,美國不但占領了仍然在西班牙控制之下的古巴,還一舉奪取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區的霸權地位。同時,美國的影響力擴大到了太平洋地區,對大明帝國構成了實質性威脅。
此時,大明帝國已經恢覆元氣,並且具備了重新發動戰爭的能力。
問題是,歐洲國家也恢覆了元氣,甚至實力大漲。連歐洲國家都沒有幫助西班牙對付美國,大明帝國有什麽理由為西班牙出頭?
“靖綏政策”的結果只是更大的苦果。
明歷五百三十二年(公元1900年),剛剛打敗了西班牙的美國出兵殺入日本東京灣,迫使日本天皇政府簽署了開戶通商的協議。
到此,美國的對外擴張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大明帝國的根本利益。
畢竟,日本是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即便是當初的歐洲列強,也沒有把爪子伸到日本來,甚至沒有進入西太平洋地區!
當時,戰爭的陰影籠罩在了整個世界的上空。
按照幾乎所有人的猜測,大明帝國在一忍再忍之後,肯定不會再日容忍美國的挑釁行為,必然會采取軍事行動,還美國以顏色。
可最終,大明帝國不但沒有向美國開戰,反而提出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