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綜合條文 (5)
關燈
小
中
大
1號、1242號、1264號、1265號、1266號。
汕尾造船廠:1219號、1220號、1221號、1243號、1244號、1245號、1267號、1268號、1269號。
香港造船廠:1222號、1223號、1224號、1246號、1247號、1248號、1270號、1271號、1272號。
嚴格的說,乙級驅逐艦並非全新設計,而是丙級的標準簡化版本。設計中,工程師大量采用了標準化部件與標準化建造工藝,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建造效率,降低了建造成本。當然,乙級驅逐艦的性能比丙級也有所降低,完全是針對戰時需要生產的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乙級驅逐艦彌補了帝國海軍力量上的空缺,在整個大戰期間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帝國海軍最為活躍的一級驅逐艦。另外,乙級驅逐艦也是帝國海軍最後一級采用編號命名的驅逐艦。
江浙級(常熟級):
戰爭爆發後,驅逐艦在戰場上的作用日漸突出,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特別在護航作戰方面,驅逐艦顯示出了不亞於快速巡洋艦的戰鬥力,而且造價更低廉,速度更快,需要的海軍官兵更少,這都有利於帝國海軍。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國海軍就提出建造排水量更大,續航能力更強,火力更猛的遠洋型驅逐艦替代快速巡洋艦,用於船隊護航。江浙級就是海軍這一要求的產物。該級驅逐艦前後共分兩批次建造了四十八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常熟”號(四十八年),“太倉”號(四十九年),“吳江”號(四十九年),“嘉善”號(五十年),“平湖”號(五十年),“海寧”號(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廠:“張家港”號(四十八年),“宜興”號(四十九年),“金壇”號(四十九年),“武原”號(五十年),“武康”號(五十年),“長興”號(五十一年)。
馬尾造船廠:“溧陽”號(四十八年),“丹陽”號(四十九年),“句容”號(四十九年),“安吉”號(五十年),“臨安”號(五十年),“富陽”號(五十一年)。
秦皇島造船廠:“在城”號(四十八年),“江寧”號(四十九年),“浦口”號(四十九年),“上虞”號(五十年),“慈溪”號(五十年),“餘姚”號(五十一年)。
營口造船廠:“六合”號(四十八年),“棲霞”號(四十九年),“錫山”號(四十九年),“鎮海”號(五十年),“北倫”號(五十年),“奉化”號(五十一年)。
廈門造船廠:“武進”號(四十八年),“丹徒”號(四十九年),“儀征”號(四十九年),“蘭溪”號(五十年),“天臺”號(五十年),“寧海”號(五十一年)。
汕尾造船廠:“江都”號(四十八年),“高郵”號(四十九年),“泰興”號(四十九年),“溫嶺”號(五十年),“臨海”號(五十年),“仙居”號(五十一年)。
香港造船廠:“靖江”號(四十八年),“江陰”號(四十九年),“海門”號(四十九年),“磐安”號(五十年),“景寧”號(五十年),“永康”號(五十一年)。
作為大型遠洋驅逐艦,江浙級的設計目的是為遠洋船隊護航,因為擁有媲美快速巡洋艦的火力,以及超過其他驅逐艦的適航能力。問題是,戰爭中,江浙級多被派去為主力艦護航,並且參加艦隊決戰。因此,在其短暫的服役生涯中,江浙級的損失相當慘重,先後有二十二艘戰沈!剩餘的二十六艘一直在帝國海軍服役,並且陸續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山東級(蓬萊級):
隨著乙級、丙級與丁級驅逐艦在戰爭中大量損失,加上建造主力艦耗費了大量資源,帝國海軍無力大規模建造江浙級這類大型遠洋驅逐艦,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求一種排水量稍小,價格低廉,能夠大批量建造的艦隊驅逐艦。武漢造船廠就在江浙級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設計,大大節約了建造成本,並且在明歷五百四十九年開工建造。原本計劃建造一百四十四艘,完全取代甲級與乙級驅逐艦,並且彌補損失的其他驅逐艦。只是開工時已近臨近戰爭結束,所以最終只建成了二十四艘,其中八艘還在戰後完工。其中:
武漢造船廠:“蓬萊”號(五十年),“福山”號(五十一年),“棲霞”號(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廠:“文登”號(五十年),“乳山”號(五十一年),“牟平”號(五十一年)。
馬尾造船廠:“萊陽”號(五十年),“萊州”號(五十一年),“平度”號(五十一年)。
秦皇島造船廠:“膠州”號(五十年),“城陽”號(五十一年),“黃島”號(五十一年)。
營口造船廠:“寒亭”號(五十年),“安丘”號(五十一年),“諸城”號(五十一年)。
廈門造船廠:“五蓮”號(五十年),“膠南”號(五十一年),“撫遠”號(五十一年)。
汕尾造船廠:“榮成”號(五十年),“萊西”號(五十一年),“嶗山”號(五十一年)。
香港造船廠:“昌邑”號(五十年),“壽光”號(五十一年),“昌樂”號(五十一年)。
因為服役時,大規模海戰基本上已經結束,所以山東級驅逐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沒有引人矚目的表現。另外,因為該級驅逐艦存在設計上的問題,所以在戰後陸續退役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帝國海軍急需護航戰艦,該級二十四艘驅逐艦又陸續解封,並且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波級(春波級):
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設計的第一級驅逐艦。因為當時帝國海軍最需要的不是驅逐艦,而是維持數量龐大的艦艇規模,並且為主力艦升級換代,所以該級驅逐艦的設計工作直到明歷五百五十九年(公元1927年)才完成。最終,帝國海軍分兩批訂購了十二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春波”號(六十一年),“雪波”號(六十二年),“潮波”號(六十三年)。
南京造船廠:“夏波”號(六十一年),“雨波”號(六十二年),“汐波”號(六十三年)。
馬尾造船廠:“秋波”號(六十一年),“霧波”號(六十二年),“海波”號(六十三年)。
秦皇島造船廠:“冬波”號(六十一年),“雷波”號(六十二年),“浪波”號(六十三年)。
作為條約期間的驅逐艦,波級帶有明顯的條約特征,即排水量大,火力強,魚雷攻擊能力強,適航性優秀,能夠伴隨艦隊進行遠航作戰,甚至能夠頂替輕巡洋艦,執行部分艦隊作戰任務。結果,波級驅逐艦的造價居高不下,導致帝國海軍只訂購了十二艘。顯然,對戰後的帝國海軍來說,這中“高大全”的驅逐艦是難以消受的。
潮級(春潮級):
因為受到條約限制,各國均無法建造太多的主力艦,連巡洋艦都只能按照條約規定建造。所以,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希望通過提高輔助艦艇的戰鬥力來提高艦隊的戰鬥力。驅逐艦的魚雷攻擊被認為是對主力艦最有威脅的攻擊,因此各國在驅逐艦上的投入都急劇增加,並且紛紛提出了建造大型驅逐艦的設想。同時,指揮驅逐艦編隊作戰,成為了另外一個重點。潮級就是在這個情況下誕生的,這也是帝國海軍唯一一級帶有“驅逐領艦”性質的驅逐艦。總共僅建造了四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春潮”號(六十三年)。
南京造船廠:“夏潮”號(六十三年)。
馬尾造船廠:“秋潮”號(六十四年)。
秦皇島造船廠:“冬潮”號(六十四年)。
因為驅逐領艦與輕巡洋艦存在過大的任務重疊,而且造價並不比輕巡洋艦多多少,其任務適應能力反而不如輕巡洋艦。所以帝國海軍在匆匆完成了四艘潮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之後,放棄了建造驅逐領艦的想法,之後由輕巡洋艦擔任驅逐艦編隊的旗艦。
風級(東風級):
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設計最為成功的一級驅逐艦。也是“標準驅逐艦”的第一級。按照帝國海軍的思量,今後的驅逐艦將盡量采用相同的艦體,只是根據任務不同,以及技術進步,采用不同的配備,從而適應不同的戰術要求。明歷五百六十六年(公元1934年),設計完成之後,帝國海軍首先撥款建造了十二艘。隨後,又追加了十二艘的訂單。七十一年,隨著戰爭威脅迫近,帝國海軍再度追加訂購了二十四艘。整個風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並且成為了帝國海軍在戰爭初期最主要的驅逐艦。其中:
武漢造船廠:“東風”號(六十七年),“陸風”號(六十八年),“海風”號(六十九年),“雷風”號(七十年),“潮風”號(七十一年),“炎風”號(七十一年),“和風”號(七十二年),“寒風”號(七十二年)。
南京造船廠:“西風”號(六十七年),“信風”號(六十八年),“洋風”號(六十九年),“電風”號(七十年),“汐風”號(七十一年),“霧風”號(七十一年),“雨風”號(七十二年),“雪風”號(七十二年)。
馬尾造船廠:“南風”號(六十七年),“狂風”號(六十八年),“旋風”號(六十九年),“江風”號(七十年),“湖風”號(七十一年),“颶風”號(七十一年),“暴風”號(七十二年),“島風”號(七十二年)。
秦皇島造船廠:“北風”號(六十七年),“龍卷風”號(六十八年),“臺風”號(六十九年),“河風”號(七十年),“山風”號(七十一年),“西北風”號(七十一年),“北極風”號(七十二年),“西南風”號(七十二年)。
營口造船廠:“春風”號(七十年),“夏風”號(七十一年),“東北風”號(七十一年),“東南風”號(七十二年),“冰風”號(七十二年)。
廈門造船廠:“秋風”號(七十年),“冬風”號(七十一年),“沙風”號(七十一年),“刀風”號(七十二年),“火風”號(七十二年)。
汕尾造船廠:“涼風”號(七十一年),“追風”號(七十一年),“疾風”號(七十二年)。
香港造船廠:“馳風”號(七十一年),“迅風”號(七十一年),“閃風”號(七十二年)。
風級驅逐艦是現代通用驅逐艦的鼻祖,而且在設計中確立了大量造艦標準,並且采用了標準化建造工藝。因此,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風級驅逐艦的變型非常多,應用也非常廣泛。從此驅逐艦成為了真正的“海上多面手”。
與炮利甲堅的戰列艦,與縱橫馳騁的巡洋艦相比,驅逐艦往往被認為是輔助戰艦,並不屬於大型戰艦。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事實證明,驅逐艦不但在海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能夠完成很多戰列艦與巡洋艦無法完成的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海軍前後建造了上千艘驅逐艦,總共有三百多艘驅逐艦在戰鬥中沈沒,或者被毀。可以說,驅逐艦的損失率遠遠超過了戰列艦與巡洋艦。同樣,也正是驅逐艦,以及驅逐艦上的帝國海軍官兵浴血奮戰,才讓帝國海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並且推動帝國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正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表現,戰後驅逐艦逐漸成為了各國海軍的主力。
可以說,在某些特定戰場上,不會出現戰列艦與巡洋艦的身影,但是在任何一個海戰戰場上都少不了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驅逐艦邁向輝煌頂點的第一步!
無畏絕唱——五岳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恒山號,泰山號,華山號,嵩山號。
……
如果按照主炮的口徑來區分無畏艦與戰列艦的話,五岳級就是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無畏艦。
早在湖丙級,即興凱湖級戰列艦開工建造之前,帝國海軍就提出用更大口徑的主炮替換之前的三百毫米口徑主炮,從而比對手擁有更強大的火力。為此江南造船廠在湖丙級的基礎上,設計了新的艦體。只是,到明歷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的時候,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的開發工作仍然沒能完成。
當時,帝國海軍的要求是:采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速度不低於湖丙級,十節時的續航力不低於五千海裏,防護能力不低於湖丙級,副炮口徑不低於一百五十毫米,且數量不少於十六門,水下裝甲能承抵擋二百公斤炸藥的爆炸,排水量不能超過湖丙級的百分之一百一十五,且造價不得超過湖丙級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毫無疑問,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沒有任何一家造船廠能夠建造出讓海軍滿意的戰列艦。
因為海軍早就提出了要求,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考慮到今後安裝更大口徑的艦炮,放棄了湖丙級的火炮配制方式,首次提出了安裝三聯裝三百毫米炮塔,這樣在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研制成功之後,可以將其更換成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炮塔。
艦體設計方面,為了降低成本,縮短設計時間,五岳級大量采用了湖丙級的技術。
如同帝國海軍的前幾級戰列艦一樣,五岳級的設計思想非常明確,重火力與防護,適當降低對速度的要求。因此,在放大了艦體寬度之後,五岳級成為了帝國海軍第一種采用四軸四漿推進的戰列艦。
為了盡量減少排水量,並且達到海軍的速度要求,江南造船廠在五岳級上首次全部采用蒸汽輪機,徹底放棄了三級膨脹往覆式蒸汽機。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進步,正是在采用了緊湊的蒸汽輪機之後,五岳級才能在有限的艦體內容納更多的火炮,安裝更多的裝甲,並且使速度達到海軍的要求。
動力方面,五岳級采用的仍然是12座江南鍋爐廠生產的三十五年型燃煤鍋爐。主機則首次采用了四臺江南蒸汽機廠的三十八年型蒸汽輪機。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達到了二萬五千軸馬力。按照工程師的測算,五岳級的最高速度能達到二十節,雖然實際最高速度有所降低,但是也足以滿足海軍的要求。
防護方面,工程師通過縮短艦體長度,集中配制主炮,從而減少主裝甲帶的長度,在同等裝甲重量下,提高裝甲厚度,增強防護能力。另外,艦體水下部分,在燃煤隔艙外面還增加了一層隔艙,提高了抗水下打擊的能力,基本上滿足了海軍的要求。
經過精心設計,五岳級的排水量也控制在了海軍的要求之內。
另外,在不決定主要性能的部件方面,大量采用成熟技術與成熟設備,從而有效的控制了建造成本。
最大的問題是,海軍要求的兩種火炮都未能按時研制成功。
到此,海軍也不得不降低要求,采納了江南造船廠的方案。即安裝三座三聯裝三百毫米主炮炮塔,十六門一百三十毫米口徑副炮與八門八十毫米口徑速射炮,取消湖丙級上沒有任何意義的魚雷發射管。
三十九年,海軍正式向五家造船廠下達了訂單。
建成時,五岳級的主要性能。標準排水量:18000噸;滿載排水量:19500噸。總長:153米;型寬:27米;吃水:8.1米;定員:957人。
動力。鍋爐:12臺三十五年型燃煤鍋爐;主機:4臺三十八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19.5節;續航力:5000海裏/10節。
武備。主炮:9門三十一年型300毫米/L45艦炮(3×3);副炮:16門三十年型130毫米/L50艦炮;速射炮:8門三十二年型80毫米/L55艦炮。
防護。主裝甲帶:230-280毫米;甲板:45毫米;炮塔:120-320毫米;炮座:120-280毫米;司令塔:310毫米。
相對於幾乎同期開工建造的美國“特拉華”級戰列艦,以及英國“聖文森特”級戰列艦,五岳級的速度略差一點,火力也略微弱了一些,但是在防護方面卻更加突出,甚至比美國海軍晚兩年開工建造的“佛羅裏達”級戰列艦還要出色。
這正是五岳級犧牲速度換來的好處。
縮短的艦體,加上集中布置的三座炮塔,有效的縮短了主裝甲帶的長度,從而在同等裝甲用量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了裝甲厚度。也正是如此,過短的艦體加大了阻力,結果使其速度難以超過20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五艘五岳級戰列艦中,只有“衡山”號戰沈,其他四艘都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這不能不說是五岳級重視裝甲防護的結果。
當然,五岳級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
一是首次采用的三聯裝炮塔故障率太高,結果導致五岳級在實戰中的表現往往不如人意。二是三百毫米主炮的威力難以對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後期的新式戰列艦。三是過慢的速度使其在長途奔襲時難以發揮作用。四是僅僅五千海裏的續航能力,使其在持續作戰方面有所欠缺。
最重要的是,大戰期間,帝國已無力改進五岳級,為其安裝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主炮!
毫無疑問,這些缺陷都讓帝國海軍對五岳級不太滿意。
戰後,除了“恒山”號之外,另外三艘戰列艦都按照條約規定封存。似乎為了證明五岳級的火力能夠進一步提高,帝國海軍耗費重金對“恒山”號做了大規模改進。當時,除了更換主炮之外,還對動力系統做了全面改進。
標準排水量增加到了21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了26500噸。
采用4座四十七年型燃油鍋爐後,功率達到了45000軸馬力,航速提高到了21節,續航力也提高了15000海裏/10節。
主炮換為三座雙聯裝四十八年型350毫米/L47艦炮,副炮換為12門四十七年型150毫米/L45型艦炮,速射炮換為12門四十九年型100毫米/L52艦炮。
防護方面,水平裝甲厚度增加到了90毫米。
毫無疑問,改進之後的“恒山”號除了防護能力沒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之外,其他各項性能指標都有很大提高,幾乎成為了一級新的戰列艦。
可以說,“恒山”號的改進工作是帝國海軍眾多老式戰列艦中最為成功的。
顯然,當初江南造船廠提前考慮到今後換裝大口徑主炮,從而采用三聯裝炮塔的設計非常有前瞻性。另外,功率密度更高的燃油鍋爐是“恒山”號改進的關鍵設備!
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帝國海軍立即對另外三艘五岳級戰列艦做了同樣的改進。只是因為受戰時條件的限制,各艦在副炮配置方面有所差別。
鳥槍換炮——昆侖山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阿尼馬卿山號,天山號,大興安嶺號,長白山號,祁連山號。
……
五岳級開工建造之後,帝國海軍並沒有感到完全滿意,重點仍然是火力不足。
當時,英國已經在開發13.5英寸的主炮,美國也在開發14英寸主炮,帝國海軍裝備口徑30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將難以與英美兩國裝備有“超級”主炮的戰列艦抗衡。不說別的,300毫米穿甲彈的彈重只有13.5英寸穿甲彈的60%,14英寸穿甲彈的50%,穿甲能力差得更遠。
當然,帝國海軍也正在開發口徑350毫米的主炮。
明歷五百三十九年,也就在確定先建造五岳級戰列艦的同時,帝國海軍要求江南造船廠同時展開下一級戰列艦的研制工作,並且明確規定使用350毫米主炮,且火炮數量不能少於八門,防護要求必須達到帝國海軍制定的防護標準,速度不得低於五岳級,續航能力至少需要達到8500海裏,最重要的,為了降低建造成本,噸位必須二萬噸以內。
這絕對是能夠讓任何設計師都感到頭大的設計要求!
不說別的,英國海軍同期的白羊座級戰列艦,其標準排水量達到了22200噸,而且其防護水平是與裝備的13.5英寸主炮相對應;晚兩年開工的,美國海軍的紐約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更是達到了27000噸。
也就是說,對艦船設計人員來說,最大的麻煩就是排水量必須在20000噸以內!
按照當時的情況,江南造船廠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要麽接下任務,要麽由別的造船廠來承擔設計工作。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兩年後,江南造船廠還真拿出了完全滿足帝國海軍要求的設計書!
當時,350毫米主炮也完成了開發工作。
也就是說,帝國海軍具備了建造新式戰列艦的全部能力。
四十一年,經過全面論證之後,帝國海軍批準了昆侖山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並且同時向五家造船廠下達了訂單。
用當時的標準衡量,昆侖山級戰列艦絕對是先進,而且強大的。
當時,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突破,或者說一種新興設備的誕生,幫助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克服了設計難題。這就是“燃油鍋爐”。
在昆侖山級戰列艦之前,所有的無畏艦與戰列艦采用的都是燃煤鍋爐。
相對而言,以重油做燃料的鍋爐要比以煤炭做燃料的鍋爐優秀得多。首先是重油燃燒的熱值遠遠超過了煤炭,因此在裝載同樣多的燃料時,燃油鍋爐能夠賦予戰艦更遠的續航力。其次,重油的儲存相對容易(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重油不易燃燒),因此可以靈活的布置油艙,從而充分利用了戰艦上的空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燃油鍋爐比燃煤鍋爐緊湊得多,在同等功率的情況下,體積小得多,從而既節省了空間,又節約了重量。
可以說,如果沒有燃油鍋爐的話,江南造船廠根本不可能按照海軍的要求完成昆侖山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
實際上,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帝國海軍非常重視新技術與新設備的開發與應用,並且準確把握了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研制進度,從而在規劃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時,能夠充分考慮到新技術與新設備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作為第一種采用燃油鍋爐的戰列艦(英國海軍的“君權”號戰列艦也采用了燃油鍋爐,但是服役時間比“昆侖山”號晚了十個月),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昆侖山級就註定比之前的戰列艦擁有一顆更強健的心臟。
正是有了這顆“心臟”,昆侖山級戰列艦才擁有了比以往戰列艦更優秀的性能。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還在戰艦的煙囪後面安裝了第五座雙聯裝350毫米炮塔,使昆侖山級主炮的數量增加到了十門,而不是海軍要求的八門。也就是說,其火力比海軍要求的提高了25%。
當然,歸根結底,這還是燃油鍋爐帶來的好處。采用燃油鍋爐之後,只需要一根煙囪就能滿足進氣與排氣的要求,從而減少了煙囪占用的甲板面積。另外,鍋爐艙的布置更為緊湊,從而留出了安裝第五座炮塔,以及相應的彈藥庫的艦體空間。
按照海軍的防護能力要求,任何一級戰列艦都必須在規定的“避彈區”內抵擋住自身主炮發射的穿甲彈。
因為350毫米穿甲彈的威力比300毫米穿甲彈的威力提高了近一倍,所以要達到海軍的防護要求,裝甲防護能力就必須大幅度提高。
這是困擾設計師的另外一個難題,畢竟裝甲太厚的話,只能導致戰艦超重。
經過反覆論證與實驗,設計師采用了一個極為大膽,也極為有創意的設計。將戰艦的燃油艙安置在兩舷,並且用裏外兩層裝甲板來加強艦體的防護。這種設計的好處非常明顯。一是減少了燃油艙占用艦體的空間,畢竟兩舷裝甲板之間的空間也沒有別的用途。二是加強了防護能力,頗有後來“覆合裝甲”的味道。三是擴大了“可犧牲區”的範圍,從而變向提高了防護能力。
當然,嚴格的說,這種設計並不新穎。以往,就有戰列艦將煤艙設計在兩舷。
後來,經過測試,昆侖山級戰列艦主裝甲帶的厚度在比五岳級增厚20毫米的情況下,完全能夠達到海軍的防護要求。
因為燃油鍋爐的輸出功率更高,所以昆侖山級的排水量在比五岳級增加了1500噸的情況下,速度仍然超過了20節,其在測試時,通過動力系統短時間超載運行,甚至跑出了接近21節的最高速度。
最終完成建造時,昆侖山級戰列艦的性能指標如下:
標準排水量:19500噸;滿載排水量:22300噸。總長:164.4米;型寬:27.5米;吃水:8.2米;定員:975人。
動力:8臺四十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四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85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0節;續航力:8500海裏/10節。
主炮:10門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型艦炮(5×2);副炮:16門三十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速射炮:12門三十二年型80毫米/L55型艦炮。
主裝甲帶:230-300毫米;甲板:55-85毫米;炮塔:120-320毫米;炮座:300毫米;司令塔:120-320毫米。
相對於幾乎同時開工的英國“白羊座”級戰列艦,昆侖山級無論在火力,防護方面都大大領先,只是速度略慢。另外比起美國海軍同期建造的“懷俄明”級戰列艦,更是全面領先,即便比晚兩年開工的“紐約”級也毫不落後。
也正是從昆侖山級開始,後面裝備有超過12英寸(300毫米)主炮的戰艦被稱為“超無畏艦”。
當然,昆侖山級的設計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陷。
比如,只有一根煙囪的設計,使得戰艦的排煙系統非常脆弱,在後來的實戰中這個問題暴露出來之後,就變得非常嚴重了。如果僅有的一根煙囪被毀,不但鍋爐產生的有毒煙霧排不出去,動力系統也難以正常運轉,結果是非常嚴重的。
另外,因為受到排水量限制,過分緊湊的動力設計使動力艙很容易被一枚炮彈摧毀。另外,這也為今後的改進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畢竟設計時沒有預留改進空間,也就沒有多大的改進餘地。
最後,過低的排水量限制了戰艦的全面防護能力,特別是水下防護能力!
可是,無論如何,昆侖山級作為世界上第一種“超無畏艦”,在當時肯定是一級非常成功的戰列艦。完成第一批建造之後,帝國海軍又訂購了第二批五艘,使該級戰列艦一共建造了十艘,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多的戰列艦。
另外,十艘昆侖山級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優秀表現。其中還有五艘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帝國海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全新設計——秦嶺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秦嶺號,南嶺號,大別山號,阿爾泰山號。
……
嚴格的說,昆侖山級戰列艦是五岳級的改進版本,工程師大量借鑒了五岳級的設計成果,從而減輕了設計負擔,加快了設計速度,不然昆侖山級戰列艦也難以在兩年之內完成所有設計工作。
即便帝國海軍對昆侖山級的性能非常滿意,可是帝國海軍並不滿足一種改進戰艦。
也就在昆侖山級開始設計的時候,帝國海軍發了新的招標書,要求各船廠提供一種全新設計的戰列艦,而且盡量做到性能均衡。
當時,除了江南造船廠參與投標之外,另外幾家造船廠也參加了競標。
最終,剛剛具備生產戰列艦能力的高雄造船廠的設計計劃引起了海軍的重視。當時,高雄造船廠沒有過分的追求火力,認為八門350毫米主炮足以滿足戰鬥需要。相反,戰列艦的防護能力比火力更為關鍵,如果沒有好的防護性能,即便有再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汕尾造船廠:1219號、1220號、1221號、1243號、1244號、1245號、1267號、1268號、1269號。
香港造船廠:1222號、1223號、1224號、1246號、1247號、1248號、1270號、1271號、1272號。
嚴格的說,乙級驅逐艦並非全新設計,而是丙級的標準簡化版本。設計中,工程師大量采用了標準化部件與標準化建造工藝,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建造效率,降低了建造成本。當然,乙級驅逐艦的性能比丙級也有所降低,完全是針對戰時需要生產的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乙級驅逐艦彌補了帝國海軍力量上的空缺,在整個大戰期間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帝國海軍最為活躍的一級驅逐艦。另外,乙級驅逐艦也是帝國海軍最後一級采用編號命名的驅逐艦。
江浙級(常熟級):
戰爭爆發後,驅逐艦在戰場上的作用日漸突出,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特別在護航作戰方面,驅逐艦顯示出了不亞於快速巡洋艦的戰鬥力,而且造價更低廉,速度更快,需要的海軍官兵更少,這都有利於帝國海軍。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國海軍就提出建造排水量更大,續航能力更強,火力更猛的遠洋型驅逐艦替代快速巡洋艦,用於船隊護航。江浙級就是海軍這一要求的產物。該級驅逐艦前後共分兩批次建造了四十八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常熟”號(四十八年),“太倉”號(四十九年),“吳江”號(四十九年),“嘉善”號(五十年),“平湖”號(五十年),“海寧”號(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廠:“張家港”號(四十八年),“宜興”號(四十九年),“金壇”號(四十九年),“武原”號(五十年),“武康”號(五十年),“長興”號(五十一年)。
馬尾造船廠:“溧陽”號(四十八年),“丹陽”號(四十九年),“句容”號(四十九年),“安吉”號(五十年),“臨安”號(五十年),“富陽”號(五十一年)。
秦皇島造船廠:“在城”號(四十八年),“江寧”號(四十九年),“浦口”號(四十九年),“上虞”號(五十年),“慈溪”號(五十年),“餘姚”號(五十一年)。
營口造船廠:“六合”號(四十八年),“棲霞”號(四十九年),“錫山”號(四十九年),“鎮海”號(五十年),“北倫”號(五十年),“奉化”號(五十一年)。
廈門造船廠:“武進”號(四十八年),“丹徒”號(四十九年),“儀征”號(四十九年),“蘭溪”號(五十年),“天臺”號(五十年),“寧海”號(五十一年)。
汕尾造船廠:“江都”號(四十八年),“高郵”號(四十九年),“泰興”號(四十九年),“溫嶺”號(五十年),“臨海”號(五十年),“仙居”號(五十一年)。
香港造船廠:“靖江”號(四十八年),“江陰”號(四十九年),“海門”號(四十九年),“磐安”號(五十年),“景寧”號(五十年),“永康”號(五十一年)。
作為大型遠洋驅逐艦,江浙級的設計目的是為遠洋船隊護航,因為擁有媲美快速巡洋艦的火力,以及超過其他驅逐艦的適航能力。問題是,戰爭中,江浙級多被派去為主力艦護航,並且參加艦隊決戰。因此,在其短暫的服役生涯中,江浙級的損失相當慘重,先後有二十二艘戰沈!剩餘的二十六艘一直在帝國海軍服役,並且陸續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山東級(蓬萊級):
隨著乙級、丙級與丁級驅逐艦在戰爭中大量損失,加上建造主力艦耗費了大量資源,帝國海軍無力大規模建造江浙級這類大型遠洋驅逐艦,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求一種排水量稍小,價格低廉,能夠大批量建造的艦隊驅逐艦。武漢造船廠就在江浙級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設計,大大節約了建造成本,並且在明歷五百四十九年開工建造。原本計劃建造一百四十四艘,完全取代甲級與乙級驅逐艦,並且彌補損失的其他驅逐艦。只是開工時已近臨近戰爭結束,所以最終只建成了二十四艘,其中八艘還在戰後完工。其中:
武漢造船廠:“蓬萊”號(五十年),“福山”號(五十一年),“棲霞”號(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廠:“文登”號(五十年),“乳山”號(五十一年),“牟平”號(五十一年)。
馬尾造船廠:“萊陽”號(五十年),“萊州”號(五十一年),“平度”號(五十一年)。
秦皇島造船廠:“膠州”號(五十年),“城陽”號(五十一年),“黃島”號(五十一年)。
營口造船廠:“寒亭”號(五十年),“安丘”號(五十一年),“諸城”號(五十一年)。
廈門造船廠:“五蓮”號(五十年),“膠南”號(五十一年),“撫遠”號(五十一年)。
汕尾造船廠:“榮成”號(五十年),“萊西”號(五十一年),“嶗山”號(五十一年)。
香港造船廠:“昌邑”號(五十年),“壽光”號(五十一年),“昌樂”號(五十一年)。
因為服役時,大規模海戰基本上已經結束,所以山東級驅逐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沒有引人矚目的表現。另外,因為該級驅逐艦存在設計上的問題,所以在戰後陸續退役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帝國海軍急需護航戰艦,該級二十四艘驅逐艦又陸續解封,並且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波級(春波級):
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設計的第一級驅逐艦。因為當時帝國海軍最需要的不是驅逐艦,而是維持數量龐大的艦艇規模,並且為主力艦升級換代,所以該級驅逐艦的設計工作直到明歷五百五十九年(公元1927年)才完成。最終,帝國海軍分兩批訂購了十二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春波”號(六十一年),“雪波”號(六十二年),“潮波”號(六十三年)。
南京造船廠:“夏波”號(六十一年),“雨波”號(六十二年),“汐波”號(六十三年)。
馬尾造船廠:“秋波”號(六十一年),“霧波”號(六十二年),“海波”號(六十三年)。
秦皇島造船廠:“冬波”號(六十一年),“雷波”號(六十二年),“浪波”號(六十三年)。
作為條約期間的驅逐艦,波級帶有明顯的條約特征,即排水量大,火力強,魚雷攻擊能力強,適航性優秀,能夠伴隨艦隊進行遠航作戰,甚至能夠頂替輕巡洋艦,執行部分艦隊作戰任務。結果,波級驅逐艦的造價居高不下,導致帝國海軍只訂購了十二艘。顯然,對戰後的帝國海軍來說,這中“高大全”的驅逐艦是難以消受的。
潮級(春潮級):
因為受到條約限制,各國均無法建造太多的主力艦,連巡洋艦都只能按照條約規定建造。所以,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希望通過提高輔助艦艇的戰鬥力來提高艦隊的戰鬥力。驅逐艦的魚雷攻擊被認為是對主力艦最有威脅的攻擊,因此各國在驅逐艦上的投入都急劇增加,並且紛紛提出了建造大型驅逐艦的設想。同時,指揮驅逐艦編隊作戰,成為了另外一個重點。潮級就是在這個情況下誕生的,這也是帝國海軍唯一一級帶有“驅逐領艦”性質的驅逐艦。總共僅建造了四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春潮”號(六十三年)。
南京造船廠:“夏潮”號(六十三年)。
馬尾造船廠:“秋潮”號(六十四年)。
秦皇島造船廠:“冬潮”號(六十四年)。
因為驅逐領艦與輕巡洋艦存在過大的任務重疊,而且造價並不比輕巡洋艦多多少,其任務適應能力反而不如輕巡洋艦。所以帝國海軍在匆匆完成了四艘潮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之後,放棄了建造驅逐領艦的想法,之後由輕巡洋艦擔任驅逐艦編隊的旗艦。
風級(東風級):
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設計最為成功的一級驅逐艦。也是“標準驅逐艦”的第一級。按照帝國海軍的思量,今後的驅逐艦將盡量采用相同的艦體,只是根據任務不同,以及技術進步,采用不同的配備,從而適應不同的戰術要求。明歷五百六十六年(公元1934年),設計完成之後,帝國海軍首先撥款建造了十二艘。隨後,又追加了十二艘的訂單。七十一年,隨著戰爭威脅迫近,帝國海軍再度追加訂購了二十四艘。整個風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並且成為了帝國海軍在戰爭初期最主要的驅逐艦。其中:
武漢造船廠:“東風”號(六十七年),“陸風”號(六十八年),“海風”號(六十九年),“雷風”號(七十年),“潮風”號(七十一年),“炎風”號(七十一年),“和風”號(七十二年),“寒風”號(七十二年)。
南京造船廠:“西風”號(六十七年),“信風”號(六十八年),“洋風”號(六十九年),“電風”號(七十年),“汐風”號(七十一年),“霧風”號(七十一年),“雨風”號(七十二年),“雪風”號(七十二年)。
馬尾造船廠:“南風”號(六十七年),“狂風”號(六十八年),“旋風”號(六十九年),“江風”號(七十年),“湖風”號(七十一年),“颶風”號(七十一年),“暴風”號(七十二年),“島風”號(七十二年)。
秦皇島造船廠:“北風”號(六十七年),“龍卷風”號(六十八年),“臺風”號(六十九年),“河風”號(七十年),“山風”號(七十一年),“西北風”號(七十一年),“北極風”號(七十二年),“西南風”號(七十二年)。
營口造船廠:“春風”號(七十年),“夏風”號(七十一年),“東北風”號(七十一年),“東南風”號(七十二年),“冰風”號(七十二年)。
廈門造船廠:“秋風”號(七十年),“冬風”號(七十一年),“沙風”號(七十一年),“刀風”號(七十二年),“火風”號(七十二年)。
汕尾造船廠:“涼風”號(七十一年),“追風”號(七十一年),“疾風”號(七十二年)。
香港造船廠:“馳風”號(七十一年),“迅風”號(七十一年),“閃風”號(七十二年)。
風級驅逐艦是現代通用驅逐艦的鼻祖,而且在設計中確立了大量造艦標準,並且采用了標準化建造工藝。因此,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風級驅逐艦的變型非常多,應用也非常廣泛。從此驅逐艦成為了真正的“海上多面手”。
與炮利甲堅的戰列艦,與縱橫馳騁的巡洋艦相比,驅逐艦往往被認為是輔助戰艦,並不屬於大型戰艦。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事實證明,驅逐艦不但在海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能夠完成很多戰列艦與巡洋艦無法完成的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海軍前後建造了上千艘驅逐艦,總共有三百多艘驅逐艦在戰鬥中沈沒,或者被毀。可以說,驅逐艦的損失率遠遠超過了戰列艦與巡洋艦。同樣,也正是驅逐艦,以及驅逐艦上的帝國海軍官兵浴血奮戰,才讓帝國海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並且推動帝國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正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表現,戰後驅逐艦逐漸成為了各國海軍的主力。
可以說,在某些特定戰場上,不會出現戰列艦與巡洋艦的身影,但是在任何一個海戰戰場上都少不了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驅逐艦邁向輝煌頂點的第一步!
無畏絕唱——五岳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恒山號,泰山號,華山號,嵩山號。
……
如果按照主炮的口徑來區分無畏艦與戰列艦的話,五岳級就是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無畏艦。
早在湖丙級,即興凱湖級戰列艦開工建造之前,帝國海軍就提出用更大口徑的主炮替換之前的三百毫米口徑主炮,從而比對手擁有更強大的火力。為此江南造船廠在湖丙級的基礎上,設計了新的艦體。只是,到明歷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的時候,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的開發工作仍然沒能完成。
當時,帝國海軍的要求是:采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速度不低於湖丙級,十節時的續航力不低於五千海裏,防護能力不低於湖丙級,副炮口徑不低於一百五十毫米,且數量不少於十六門,水下裝甲能承抵擋二百公斤炸藥的爆炸,排水量不能超過湖丙級的百分之一百一十五,且造價不得超過湖丙級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毫無疑問,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沒有任何一家造船廠能夠建造出讓海軍滿意的戰列艦。
因為海軍早就提出了要求,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考慮到今後安裝更大口徑的艦炮,放棄了湖丙級的火炮配制方式,首次提出了安裝三聯裝三百毫米炮塔,這樣在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研制成功之後,可以將其更換成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炮塔。
艦體設計方面,為了降低成本,縮短設計時間,五岳級大量采用了湖丙級的技術。
如同帝國海軍的前幾級戰列艦一樣,五岳級的設計思想非常明確,重火力與防護,適當降低對速度的要求。因此,在放大了艦體寬度之後,五岳級成為了帝國海軍第一種采用四軸四漿推進的戰列艦。
為了盡量減少排水量,並且達到海軍的速度要求,江南造船廠在五岳級上首次全部采用蒸汽輪機,徹底放棄了三級膨脹往覆式蒸汽機。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進步,正是在采用了緊湊的蒸汽輪機之後,五岳級才能在有限的艦體內容納更多的火炮,安裝更多的裝甲,並且使速度達到海軍的要求。
動力方面,五岳級采用的仍然是12座江南鍋爐廠生產的三十五年型燃煤鍋爐。主機則首次采用了四臺江南蒸汽機廠的三十八年型蒸汽輪機。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達到了二萬五千軸馬力。按照工程師的測算,五岳級的最高速度能達到二十節,雖然實際最高速度有所降低,但是也足以滿足海軍的要求。
防護方面,工程師通過縮短艦體長度,集中配制主炮,從而減少主裝甲帶的長度,在同等裝甲重量下,提高裝甲厚度,增強防護能力。另外,艦體水下部分,在燃煤隔艙外面還增加了一層隔艙,提高了抗水下打擊的能力,基本上滿足了海軍的要求。
經過精心設計,五岳級的排水量也控制在了海軍的要求之內。
另外,在不決定主要性能的部件方面,大量采用成熟技術與成熟設備,從而有效的控制了建造成本。
最大的問題是,海軍要求的兩種火炮都未能按時研制成功。
到此,海軍也不得不降低要求,采納了江南造船廠的方案。即安裝三座三聯裝三百毫米主炮炮塔,十六門一百三十毫米口徑副炮與八門八十毫米口徑速射炮,取消湖丙級上沒有任何意義的魚雷發射管。
三十九年,海軍正式向五家造船廠下達了訂單。
建成時,五岳級的主要性能。標準排水量:18000噸;滿載排水量:19500噸。總長:153米;型寬:27米;吃水:8.1米;定員:957人。
動力。鍋爐:12臺三十五年型燃煤鍋爐;主機:4臺三十八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19.5節;續航力:5000海裏/10節。
武備。主炮:9門三十一年型300毫米/L45艦炮(3×3);副炮:16門三十年型130毫米/L50艦炮;速射炮:8門三十二年型80毫米/L55艦炮。
防護。主裝甲帶:230-280毫米;甲板:45毫米;炮塔:120-320毫米;炮座:120-280毫米;司令塔:310毫米。
相對於幾乎同期開工建造的美國“特拉華”級戰列艦,以及英國“聖文森特”級戰列艦,五岳級的速度略差一點,火力也略微弱了一些,但是在防護方面卻更加突出,甚至比美國海軍晚兩年開工建造的“佛羅裏達”級戰列艦還要出色。
這正是五岳級犧牲速度換來的好處。
縮短的艦體,加上集中布置的三座炮塔,有效的縮短了主裝甲帶的長度,從而在同等裝甲用量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了裝甲厚度。也正是如此,過短的艦體加大了阻力,結果使其速度難以超過20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五艘五岳級戰列艦中,只有“衡山”號戰沈,其他四艘都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這不能不說是五岳級重視裝甲防護的結果。
當然,五岳級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
一是首次采用的三聯裝炮塔故障率太高,結果導致五岳級在實戰中的表現往往不如人意。二是三百毫米主炮的威力難以對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後期的新式戰列艦。三是過慢的速度使其在長途奔襲時難以發揮作用。四是僅僅五千海裏的續航能力,使其在持續作戰方面有所欠缺。
最重要的是,大戰期間,帝國已無力改進五岳級,為其安裝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主炮!
毫無疑問,這些缺陷都讓帝國海軍對五岳級不太滿意。
戰後,除了“恒山”號之外,另外三艘戰列艦都按照條約規定封存。似乎為了證明五岳級的火力能夠進一步提高,帝國海軍耗費重金對“恒山”號做了大規模改進。當時,除了更換主炮之外,還對動力系統做了全面改進。
標準排水量增加到了21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了26500噸。
采用4座四十七年型燃油鍋爐後,功率達到了45000軸馬力,航速提高到了21節,續航力也提高了15000海裏/10節。
主炮換為三座雙聯裝四十八年型350毫米/L47艦炮,副炮換為12門四十七年型150毫米/L45型艦炮,速射炮換為12門四十九年型100毫米/L52艦炮。
防護方面,水平裝甲厚度增加到了90毫米。
毫無疑問,改進之後的“恒山”號除了防護能力沒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之外,其他各項性能指標都有很大提高,幾乎成為了一級新的戰列艦。
可以說,“恒山”號的改進工作是帝國海軍眾多老式戰列艦中最為成功的。
顯然,當初江南造船廠提前考慮到今後換裝大口徑主炮,從而采用三聯裝炮塔的設計非常有前瞻性。另外,功率密度更高的燃油鍋爐是“恒山”號改進的關鍵設備!
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帝國海軍立即對另外三艘五岳級戰列艦做了同樣的改進。只是因為受戰時條件的限制,各艦在副炮配置方面有所差別。
鳥槍換炮——昆侖山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阿尼馬卿山號,天山號,大興安嶺號,長白山號,祁連山號。
……
五岳級開工建造之後,帝國海軍並沒有感到完全滿意,重點仍然是火力不足。
當時,英國已經在開發13.5英寸的主炮,美國也在開發14英寸主炮,帝國海軍裝備口徑30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將難以與英美兩國裝備有“超級”主炮的戰列艦抗衡。不說別的,300毫米穿甲彈的彈重只有13.5英寸穿甲彈的60%,14英寸穿甲彈的50%,穿甲能力差得更遠。
當然,帝國海軍也正在開發口徑350毫米的主炮。
明歷五百三十九年,也就在確定先建造五岳級戰列艦的同時,帝國海軍要求江南造船廠同時展開下一級戰列艦的研制工作,並且明確規定使用350毫米主炮,且火炮數量不能少於八門,防護要求必須達到帝國海軍制定的防護標準,速度不得低於五岳級,續航能力至少需要達到8500海裏,最重要的,為了降低建造成本,噸位必須二萬噸以內。
這絕對是能夠讓任何設計師都感到頭大的設計要求!
不說別的,英國海軍同期的白羊座級戰列艦,其標準排水量達到了22200噸,而且其防護水平是與裝備的13.5英寸主炮相對應;晚兩年開工的,美國海軍的紐約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更是達到了27000噸。
也就是說,對艦船設計人員來說,最大的麻煩就是排水量必須在20000噸以內!
按照當時的情況,江南造船廠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要麽接下任務,要麽由別的造船廠來承擔設計工作。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兩年後,江南造船廠還真拿出了完全滿足帝國海軍要求的設計書!
當時,350毫米主炮也完成了開發工作。
也就是說,帝國海軍具備了建造新式戰列艦的全部能力。
四十一年,經過全面論證之後,帝國海軍批準了昆侖山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並且同時向五家造船廠下達了訂單。
用當時的標準衡量,昆侖山級戰列艦絕對是先進,而且強大的。
當時,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突破,或者說一種新興設備的誕生,幫助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克服了設計難題。這就是“燃油鍋爐”。
在昆侖山級戰列艦之前,所有的無畏艦與戰列艦采用的都是燃煤鍋爐。
相對而言,以重油做燃料的鍋爐要比以煤炭做燃料的鍋爐優秀得多。首先是重油燃燒的熱值遠遠超過了煤炭,因此在裝載同樣多的燃料時,燃油鍋爐能夠賦予戰艦更遠的續航力。其次,重油的儲存相對容易(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重油不易燃燒),因此可以靈活的布置油艙,從而充分利用了戰艦上的空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燃油鍋爐比燃煤鍋爐緊湊得多,在同等功率的情況下,體積小得多,從而既節省了空間,又節約了重量。
可以說,如果沒有燃油鍋爐的話,江南造船廠根本不可能按照海軍的要求完成昆侖山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
實際上,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帝國海軍非常重視新技術與新設備的開發與應用,並且準確把握了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研制進度,從而在規劃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時,能夠充分考慮到新技術與新設備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作為第一種采用燃油鍋爐的戰列艦(英國海軍的“君權”號戰列艦也采用了燃油鍋爐,但是服役時間比“昆侖山”號晚了十個月),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昆侖山級就註定比之前的戰列艦擁有一顆更強健的心臟。
正是有了這顆“心臟”,昆侖山級戰列艦才擁有了比以往戰列艦更優秀的性能。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還在戰艦的煙囪後面安裝了第五座雙聯裝350毫米炮塔,使昆侖山級主炮的數量增加到了十門,而不是海軍要求的八門。也就是說,其火力比海軍要求的提高了25%。
當然,歸根結底,這還是燃油鍋爐帶來的好處。采用燃油鍋爐之後,只需要一根煙囪就能滿足進氣與排氣的要求,從而減少了煙囪占用的甲板面積。另外,鍋爐艙的布置更為緊湊,從而留出了安裝第五座炮塔,以及相應的彈藥庫的艦體空間。
按照海軍的防護能力要求,任何一級戰列艦都必須在規定的“避彈區”內抵擋住自身主炮發射的穿甲彈。
因為350毫米穿甲彈的威力比300毫米穿甲彈的威力提高了近一倍,所以要達到海軍的防護要求,裝甲防護能力就必須大幅度提高。
這是困擾設計師的另外一個難題,畢竟裝甲太厚的話,只能導致戰艦超重。
經過反覆論證與實驗,設計師采用了一個極為大膽,也極為有創意的設計。將戰艦的燃油艙安置在兩舷,並且用裏外兩層裝甲板來加強艦體的防護。這種設計的好處非常明顯。一是減少了燃油艙占用艦體的空間,畢竟兩舷裝甲板之間的空間也沒有別的用途。二是加強了防護能力,頗有後來“覆合裝甲”的味道。三是擴大了“可犧牲區”的範圍,從而變向提高了防護能力。
當然,嚴格的說,這種設計並不新穎。以往,就有戰列艦將煤艙設計在兩舷。
後來,經過測試,昆侖山級戰列艦主裝甲帶的厚度在比五岳級增厚20毫米的情況下,完全能夠達到海軍的防護要求。
因為燃油鍋爐的輸出功率更高,所以昆侖山級的排水量在比五岳級增加了1500噸的情況下,速度仍然超過了20節,其在測試時,通過動力系統短時間超載運行,甚至跑出了接近21節的最高速度。
最終完成建造時,昆侖山級戰列艦的性能指標如下:
標準排水量:19500噸;滿載排水量:22300噸。總長:164.4米;型寬:27.5米;吃水:8.2米;定員:975人。
動力:8臺四十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四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85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0節;續航力:8500海裏/10節。
主炮:10門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型艦炮(5×2);副炮:16門三十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速射炮:12門三十二年型80毫米/L55型艦炮。
主裝甲帶:230-300毫米;甲板:55-85毫米;炮塔:120-320毫米;炮座:300毫米;司令塔:120-320毫米。
相對於幾乎同時開工的英國“白羊座”級戰列艦,昆侖山級無論在火力,防護方面都大大領先,只是速度略慢。另外比起美國海軍同期建造的“懷俄明”級戰列艦,更是全面領先,即便比晚兩年開工的“紐約”級也毫不落後。
也正是從昆侖山級開始,後面裝備有超過12英寸(300毫米)主炮的戰艦被稱為“超無畏艦”。
當然,昆侖山級的設計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陷。
比如,只有一根煙囪的設計,使得戰艦的排煙系統非常脆弱,在後來的實戰中這個問題暴露出來之後,就變得非常嚴重了。如果僅有的一根煙囪被毀,不但鍋爐產生的有毒煙霧排不出去,動力系統也難以正常運轉,結果是非常嚴重的。
另外,因為受到排水量限制,過分緊湊的動力設計使動力艙很容易被一枚炮彈摧毀。另外,這也為今後的改進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畢竟設計時沒有預留改進空間,也就沒有多大的改進餘地。
最後,過低的排水量限制了戰艦的全面防護能力,特別是水下防護能力!
可是,無論如何,昆侖山級作為世界上第一種“超無畏艦”,在當時肯定是一級非常成功的戰列艦。完成第一批建造之後,帝國海軍又訂購了第二批五艘,使該級戰列艦一共建造了十艘,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多的戰列艦。
另外,十艘昆侖山級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優秀表現。其中還有五艘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帝國海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全新設計——秦嶺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秦嶺號,南嶺號,大別山號,阿爾泰山號。
……
嚴格的說,昆侖山級戰列艦是五岳級的改進版本,工程師大量借鑒了五岳級的設計成果,從而減輕了設計負擔,加快了設計速度,不然昆侖山級戰列艦也難以在兩年之內完成所有設計工作。
即便帝國海軍對昆侖山級的性能非常滿意,可是帝國海軍並不滿足一種改進戰艦。
也就在昆侖山級開始設計的時候,帝國海軍發了新的招標書,要求各船廠提供一種全新設計的戰列艦,而且盡量做到性能均衡。
當時,除了江南造船廠參與投標之外,另外幾家造船廠也參加了競標。
最終,剛剛具備生產戰列艦能力的高雄造船廠的設計計劃引起了海軍的重視。當時,高雄造船廠沒有過分的追求火力,認為八門350毫米主炮足以滿足戰鬥需要。相反,戰列艦的防護能力比火力更為關鍵,如果沒有好的防護性能,即便有再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