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章綜合條文 (6)

關燈
的主炮,也難以在艦隊決戰中發揮威力。

也就是說,高雄造船廠的設計中,非常重視火力與防護的均衡。

這也正好暗合了海軍的意思,說白了,海軍對從五岳級改進而來的昆侖山級的防護設計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其水下防護能力,受到了不少的指責。當時,魚雷已經對戰艦構成了嚴重威脅,如果不重視水下防護,肯定要吃大虧。

問題是,高雄造船廠只完成了初步設計,以其實力,難以按照海軍的時間進度表完成詳細設計。

在此情況下,海軍授權江南造船廠協助高雄造船廠完成新戰列艦的全部設計工作。

也就是說,這級新戰列艦仍然是由實力最為雄厚的江南造船廠設計的!

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所有設計工作完成之後,海軍下達了五艘戰列艦的訂單,並且將該級戰列艦名命為“秦嶺”級。很快,首艦“秦嶺”號就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了。

如同過去的每一級戰列艦一樣,秦嶺級的建造工作非常迅速。

另外,按照帝國海軍的傳統,戰列艦的數量永遠比質量重要,因此秦嶺級在正式設計定型之前,取消了很多難以及時研制成功的新裝備,而是換用了相對成熟的設備。比如,動力系統采用的是昆侖山級的鍋爐與蒸汽輪機。

當時,秦嶺級與昆侖山級的住要區別是:

主炮減少到八門,從而節約了上千噸的重量,並且減少了占用的艦體內部空間,為分散布置動力設備提供了基礎。

全面加強水下防護能力,具備抵抗150公斤炸藥爆炸產生的破壞力。

增設第二根煙囪,提高了進氣與排煙通道的安全性。

增加水平裝甲厚度,提高遠距離防護性能。

在艦橋上方設置測距儀,使其成為了帝國海軍第一種能夠進行全艦火力齊射的戰列艦。

相對而言,這些改進使秦嶺級比昆侖山級更加強大。

前幾項改進幾乎都與防護與生存性能有關,而最後一項改進則彌補了減少兩門主炮帶來的火力缺陷。

說白了,全艦主炮統一齊射時的命中率肯定高於各炮塔單獨齊射。

後來的多次測試也證明,即便只有八門主炮,秦嶺級的炮擊效率仍然超過了沒有安裝測距儀的昆侖山級戰列艦。為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帝國海軍想方設法的為之前的戰列艦安裝了測距儀,提高了主炮的戰鬥效率。

當然,因為受到建造經費的限制,秦嶺級仍然放棄了很多在當時看來極為先進的設備。

比如,在設計的時候,高雄造船廠的設計人員就主張采用炮塔式副炮,而不是炮墩式副炮。這樣不但能夠在保證副炮的火力密度的前提下,減少副炮的數量,節約重量,還能提高副炮的射界,擴大副炮的作戰範圍。另外,也能改善戰艦的防禦,並且有效的提高副炮的作戰效率。

當時,帝國海軍也準備采用炮塔式副炮。只是,相關的研制工作未能按時完成,另外炮塔式副炮將增加上層建築的重量,提高戰艦的重心,而秦嶺級在加強了防護之後,其重心本來就偏高。

權衡之後,帝國海軍放棄了炮塔式副炮,仍然采用炮墩式副炮。

綜合這些設計,秦嶺級建成服役的時候,除了主炮比昆侖山級少之外,其他各方面的性能都超過了昆侖山級。後來的實戰證明,秦嶺級的設計非常成功,生存能力遠遠超過了昆侖山級。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秦嶺級是帝國海軍早期建造的“湖山”系列戰列艦中,唯一一級沒有在戰爭被敵艦擊沈過的戰列艦。這一點,足以說明秦嶺級的生存能力有多麽的強大。相對而言,其他各國同期建造的戰列艦中,幾乎沒有哪一級戰列艦的生存能力超過了秦嶺級。

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秦嶺”號建成服役時:

標準排水量:20500噸,滿載排水量:23800噸。總長:167米,型寬:27.5米,吃水:8.1米;定員:874人。

鍋爐:12臺四十三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四十三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9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1節,續航力:9000海裏/10節。

主炮:8門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型艦炮(4×2),副炮:16門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速射炮:12門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艦炮。

主裝甲帶:230-320毫米;甲板:55+85毫米(重點區域增設55毫米輔助裝甲板),炮塔:120-330毫米,炮座:320毫米,司令塔:120-330毫米。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秦嶺級戰列艦是帝國海軍第一種安裝了雙層水平裝甲的戰列艦!

這一設計,幾乎成為了今後戰列艦的標準設計。

另外,秦嶺級的水下防魚雷隔艙設計也被後來的很多戰列艦采用。

完全可以說,秦嶺級是一種完全以防護優先為標準設計建造的戰列艦。也正是從秦嶺級開始,帝國海軍提高了對戰列艦的防護要求,並且將防護擺在了與火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後來,帝國海軍還根據秦嶺級的防護設計,重新修訂了海軍防護標準。

當四艘秦嶺級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該級戰列艦的防護水平都不顯落後!

錦上添花——陰山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巴顏喀拉山號,喜馬拉雅山號。

……

秦嶺級的性能讓帝國海軍非常滿意,只是一些瑕疵仍然讓該級戰列艦顯得不足。

另外,當時帝國海軍重點發展的“島”系列戰列艦的研制進度大大慢於預期,所以在五艘秦嶺級的建造工作即將完成的時候,五大造船廠將面臨無事可做的尷尬境地,而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並沒有停下腳步。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決定繼續訂購秦嶺級戰列艦,只是要對其細節問題做出修改。

當時,各大造船廠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方案。畢竟,能夠成為帝國海軍主力艦的主承包商,就能保證賺到足夠的利潤。

各種改進方案中,有提高火力的,即通過將增加艦長,留出安裝第五座炮塔的位置。有改善上層建築設計,從而降低重心,以便安裝炮塔式副炮。有進一步提高防護,擴大對十四英寸穿甲彈的“避彈區”,增強生存能力。還有增加動力設備,提高輸出功率,將速度提高到26節,發展出一種“超級戰列巡洋艦”的方案。

選來選去,最終帝國海軍還是選擇了改善防護的方案。

當然,並不是全面提高防護,只是針對秦嶺級的防護缺陷進行改進。

比如,秦嶺級的水下防護能力最初只要求抵擋150公斤炸藥,而隨著魚雷技術的進步,魚雷越造越大,裝藥越來越多,這個防護標準很快就顯得落後了。

另外,隔艙化設計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關鍵,而這正是秦嶺級的重大缺陷!

經過反覆衡量後,帝國海軍最終還是采納了江南造船廠的方案。重新進行艦體設計,盡最大可能提高戰列艦的生存能力。

當時,江南造船廠主要的工作就集中在了水下防護,與艦體隔艙化上面。

另外,隨著四十四年型燃油鍋爐的誕生,更強大更緊湊的動力系統為江南造船廠的改進設計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如此一來,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甚至能夠在不增加戰艦的排水量,不大規模改變戰艦的幾何尺寸的情況下,完成所有的改進設計工作!

而這一點,正是帝國海軍最為重視的。因為,這不但能夠降低成本,還能夠縮短設計時間,能夠盡快開工建造。

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國海軍就決定建造五艘秦嶺級乙型戰列艦,並且先後向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與廣州造船廠下達了訂單,只是在準備訂購另外兩艘的時候,更新的戰列艦已經完成了設計,所以帝國海軍一共只訂購了三艘此類戰列艦。

因為首艦被名命為“陰山”號,所以這三艘戰列艦又被稱為陰山級。

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陰山”號下水時:

標準排水量:20500噸,滿載排水量:24300噸;總長:167米,型寬:27.5米,吃水8.1米;定員890人。

鍋爐:8臺四十四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四十四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95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1節,續航力:8500海裏/10節。

主炮:8門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艦炮(後與秦嶺級一起換裝四十五年型L50艦炮),副炮:16門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速射炮:12門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艦炮。

主裝甲帶:230-320毫米,甲板:55+85毫米,炮塔:120-330毫米,炮座:320毫米,司令塔:120-330毫米。

顯然,陰山級與秦嶺級的技術指標相當接近,甚至完全一樣。

當然,很多性能,特別是生存設計方面的性能是在技術指標上體現不出來的。

比如,當時陰山級采用的盒式防魚雷水下防護帶的設計方式就是秦嶺級所沒有的。另外,陰山級艦體全按照新的隔艙標準設計的,其生存能力明顯超過了秦嶺級。

因為建成時,帝國海軍遠征艦隊已經開赴北大西洋,所以三艘陰山級沒有參加大西洋上的戰鬥。

因為庫葉島級戰列艦的服役時間太晚,訓練工作拖的時間太長,所以在太平洋戰場上,陰山級戰列艦擔當了主力的角色,也正是因此,“陰山”號在“爪哇海戰”中戰沈。另外兩艘都被保留了下來,並且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不逢時——庫葉島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庫葉島號,臺灣島號,海南島號。

……

早在明歷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帝國海軍就啟動了該級戰列艦的研制工作,準確的說,是為該級戰列艦的研制做技術儲備。

後來隨著五岳級、昆侖山級、秦嶺級與陰山級戰列艦陸續建成服役,帝國海軍對該級戰列艦的性能要求指標一改再改,導致研制工作進展緩慢,甚至多次被中斷。

直到明歷五百四十四年(公元1912年),英國海軍裝備有十五英寸主炮,航速達到了25節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開工建造,帝國海軍才意識到,自己的350毫米主炮已顯落後。次年,英國海軍的覆仇級戰列艦(實際上性能不如伊麗莎白女王級)也采用了十五英寸主炮!

這下,帝國海軍不急都得急了。

雖然經過多番論證,350毫米穿甲彈仍然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打穿伊麗莎白女王級的裝甲,但是帝國海軍當時建造的戰列艦對十五英寸穿甲彈的“避彈區”明顯減少,而且裝甲防護很難確保戰列艦的安全。

也就是說,帝國海軍必須要建造擁有更大口徑的主炮,更強裝甲的戰列艦。

相對而言,加強裝甲防護的問題還不大,可是主炮的問題就很大了。

當時,帝國海軍對主炮口徑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應該盡快跟上敵人的步伐,優先開發380毫米主炮,從而保證戰列艦的火力不被敵人拋下太多。

另外一種則認為,現有的350毫米主炮仍然能夠對付敵人的戰列艦,為了避免重覆開發,應該將重點放在40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上。只要400毫米主炮能夠及時研制成功,帝國海軍將在火力上取得絕對優勢。

實際上,當時不但帝國海軍面臨主炮口徑不足的問題。

美國海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美國海軍並沒有開發具有過渡性質的15英寸主炮,而是直接開發16英寸主炮。

權衡利弊之後,帝國海軍決定優先開發400毫米主炮,並且盡可能的挖掘350毫米主炮的潛力。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艦炮就在這一情況下研制出來的。通過加長身管,采用新的發射藥,以及新的穿甲彈,四十五年型主炮的威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不比英國海軍的15英寸主炮差多少。

只是,帝國海軍仍然想在新戰艦上安裝400毫米主炮,畢竟只有400毫米主炮才能在海戰中獲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

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在忙於設計陰山級,而大連與廣州造船廠也參加了陰山級的設計工作,高雄造船廠則在秦嶺級的設計中暴露出能力不足的缺陷。如此一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落到了青島造船廠的身上。

只是,以當時的情況,問題不在戰艦的設計上,而是在主炮的研制工作上。

到了四十四年底,帝國海軍終於做出了決定,不上400毫米主炮,先用即將開發成功的四十五年型主炮,在此基礎上開發新式戰列艦。

如此一來,新式戰列艦的防護水平不會比秦嶺級提高多少。只是,海軍要求新式戰列艦的主炮數量不得少於九門,也就是說,要在秦嶺級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另外,速度不得低於24節,這就要求采用更大功率的動力系統。

相對而言,戰艦上占用重量最多的就是裝甲。

既然防護要求沒有本質上的提高,青島造船廠自然為了應和海軍的喜好(降低造價,方便大批量建造),盡量控制排水量,並且在此基礎上盡量提高速度與火力強度。

當時,主要的問題是火力配制。

有人認為應該采用昆侖山級那樣的火力配制方案,即五座雙聯裝主炮炮塔,這樣不但超過了海軍的基本要求,還提高了炮塔的生存能力。至少,很多人都認為,五座炮塔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三座炮塔高,即便損失一座炮塔,也只損失20%的火力。如果采用三座炮塔,損失一座炮塔就損失了33%的火力。

最終,青島造船廠還是放棄了雙聯裝炮塔,而是采用了類似五岳級的三聯裝炮塔。

也就是說,三座三聯裝炮塔正好達到了海軍對火力的最低要求。

采用三聯裝炮塔的好處也很明顯。首先,三座炮塔要比五座雙聯裝炮塔輕一些,從而減少了排水量。其次,三座三聯裝炮塔更容易布置,避免了在戰艦中部設置炮塔,從而擠占本來就有限的甲板面積。三是三聯裝炮塔的設計方案可以有效的縮短艦長,從而減少主要防護區域的面積,減少了所需裝甲的數量,提高了防護能力。最後,三聯裝炮塔在炮戰中更容易指揮,經過實際測試,三座三聯裝炮塔在齊射時的彈著點比五座雙聯裝炮塔更密集,炮擊效率更高。

四十六年年底,設計剛剛完成,帝國海軍就迫不及待的下達了建造命令。

其主要性能指標為:

標準排水量:21500噸,滿載排水量:25500噸;總長:164米,型寬:29.5米,吃水:8.3米;定員:984人。

鍋爐:12臺四十四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四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4475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4節,續航力:9000海裏/10節。

主炮:9門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艦炮(3×3),副炮:16門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速射炮:12門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艦炮。

主裝甲帶:230-33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330毫米,司令塔:150-350毫米。

相對於陰山級戰列艦,庫葉島級戰列艦在各項主要性能方面都沒有明顯提高。

如果按照單位時間彈藥投送量計算的話,庫葉島級的主炮火力比伊麗莎白女王級弱了30%,比美國海軍的內華達級弱了10%,比基本上同期建造的賓夕法尼亞級弱了25%。

如果用裝甲厚度來測算防護能力的話,庫葉島級與伊麗莎白女王級基本持平,比美國的內華達級弱了大概15%,比賓夕法尼亞級弱了大概20%。

按照最大速度衡量機動性能的話,庫葉島級與伊麗莎白女王級基本持平,比美國的內華達級強了20%,比賓夕法尼亞級強了18%。

毫無疑問,庫葉島級的綜合性能在這幾級戰列艦中是最弱的。

當然,這還得考慮另外一個問題,即庫葉島級的排水量只有21500噸,伊麗莎白女王級達到了27500噸,內華達級達到了27500噸,賓夕法尼亞級更是達到了31400噸。毫無疑問,如果論單位排水量性能的話,庫葉島級絕對是最優秀的。

另外,庫葉島級的造價只有伊麗莎白女王級的65%,內華達級的60%,賓夕法尼亞級的53%。也就是說,如果用同樣的經費建造戰艦的話,庫葉島級將獲得絕對的數量優勢,從而彌補性能上的缺陷!

顯然,青島造船廠的工程師很好的理解了海軍的傳統觀念。

即買得起,且能夠大批量建造的戰列艦,才是最優秀的戰列艦。如果買不起,不能大批量建造,只能留在圖紙上的戰列艦,根本就不是戰列艦。

問題是,性能上的嚴重差距,也是帝國海軍無法接受的。

另外,庫葉島級戰列艦開工建造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帝國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軍費成為了次要問題。也就是說,帝國海軍承受戰艦造價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在此情況下,海軍不但要便宜的戰艦,還要性能強大的戰艦。如果比敵人差得太多的話,海軍肯定選擇後者!

如此一來,庫葉島級的設計理念與海軍的要求產生了嚴重偏差。

或者說,庫葉島級生不逢時。如果提前幾年誕生的話,恐怕就能得到海軍的喜歡了。

結果,庫葉島級戰列艦僅僅建造了三艘,海軍就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取消了後繼兩艘的訂單,並且轉為訂購真正能夠滿足海軍需要的崇明島級戰列艦!

十年磨劍——崇明島級戰列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崇明島號,舟山島號,琉球島號。

……

若論戰艦設計與開發能力,江南造船廠不但在帝國無人能及,就算在全世界,也絕對是最為強大的。當然,在很多時候,這種能力不僅僅體現在技術方面,還體現在工程師對戰艦發展趨勢的把握上。

早在開發昆侖山級戰列艦的時候,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就意識到,戰爭爆發之後,帝國海軍肯定會修改戰艦的性能指標,並且轉移重點。說白了,戰爭時期,錢是次要因素,性能是主要因素。如果沒有足夠優秀的性能,再便宜的戰艦也沒有價值。

在此情況下,江南造船廠自籌資金,按照性能優先的原則開始了新戰列艦的設計工作。

事後證明,江南造船廠的這一決策非常有遠見,也非常重要。

三艘庫葉島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還未完成,戰爭就爆發了。此時,帝國海軍已經對這三艘“高不成,低不就”的戰列艦有所不滿,只是為了避免浪費資金,才繼續撥款建造。另外,當時帝國海軍也確實需要更多的主力艦。

只是,帝國海軍絕不甘心讓主力艦的性能落後於兩個主要對手。

這下,江南造船廠前期幾年的投入有了回報,其設計的新式戰列艦很快得到了海軍的青睞,並且在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初就拿到了海軍的訂單。當時,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與廣州造船廠正好陸續完成了三艘陰山級的建造工作,所以帝國海軍一口氣訂購了三艘,並且分別命名為“崇明島”號,“舟山島”號與“琉球島”號。

實際上,當時江南造船廠還沒有完成細節設計工作。

只是,這並不妨礙建造工作。崇明島級戰列艦的艦體設計基本上已經完成,而且前期建造工作也需要一段時間。只是,這個問題最終還是影響到了三艘戰列艦的建造進度,並且最終超過了海軍規定的時間。為此,江南造船廠還向海軍交了一筆不小的罰金呢。

當然,論設計能力,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造船廠能夠比得上江南造船廠。

另外,戰爭爆發後,海軍軍費激增,之前一些進度遲遲跟不上要求的關鍵設備的研制工作也快馬加鞭的進行著。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江南造船廠就考慮大量采用新技術與新設備,幾乎沒有考慮因此帶來的成本增加問題。

如此一來,崇明島級不想成為優秀的戰列艦都不大可能!

當然,沒有一艘戰艦是完美的,也沒有一艘戰艦在設計中不存在遺憾。

可以說,崇明島級最大的遺憾就是,40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仍然大大落後於戰艦的建造進度,讓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不得不忍痛割愛,退而求其次的用350毫米主炮武裝崇明島級戰列艦。

實際上,當時美國在開發十六英寸主炮,以及英國開發的十六英寸主炮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主要就是超大口徑主炮對身管材料,旋轉機構,乃至與火炮所設計到的各種設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大大提高了研制難度。

最終,江南造船廠不得不用四座三聯裝350毫米主炮炮塔取代了原先計劃的四座雙聯裝400毫米主炮炮塔。可以說,這是崇明島級最大的遺憾!

以當時的標準,在其他方面,江南造船廠幾乎將崇明島級打造成了一種“完美”的戰列艦。

標準排水量:25000噸,滿載排水量:29400噸;總長:175.4米,型寬:29米,吃水:9.1米;定員:1182人。

鍋爐:8臺四十七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四十七年型蒸汽輪機,功率:49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4節,續航力10500海裏/10節。

主炮:12門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艦炮(4×3),副炮:12門四十七年型150毫米/L47型艦炮(4×3),速射炮:12門四十七年型100毫米/L50型艦炮。

主裝甲帶:200-350毫米,裝甲隔艙200-35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150-4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00-450毫米。

毫無疑問,崇明島級的各項性能基本上都超過了美國同期建造的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防護方面遠遠超過了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與覆仇級戰列艦,火力投送能力也超過了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另外,崇明島級還是帝國海軍第一種采用炮塔副炮的戰列艦。在後來的實戰中證明,安裝在炮塔內的副炮比炮墩副炮的作戰效率高得多,這一設計也成為了後來帝國戰列艦的標準設計。

毫無疑問,帝國的工程師將崇明島級25000噸的排水量發揮到了極限。

可以說,在同等排水量的戰列艦中,沒有一種的戰鬥力超過了崇明島級。即便是比崇明島級多了6400噸的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也最多與崇明島級打個平手。

遺憾的是,崇明島級的建造周期比海軍規定的多了接近半年,結果錯過了好幾場關鍵的海戰。在其完成訓練之後,只來得及參加“爪哇海戰”。

也就是在這場戰鬥中,崇明島級錯過了證明自身實力的機會。

因為艦隊司令官的錯誤指揮,三艘被編在一起的崇明島級戰列艦沒能趕上最重要的決戰,只是在戰鬥結束之後到達,並且擔負了斷後的任務。

也正是如此,當時協約國艦隊才放棄了追擊帝國艦隊的行動。

要知道,當時協約國艦隊裏,還真沒有幾艘戰列艦擁有與崇明島級對抗的實力與信心。

戰後,三艘崇明島級都進行了大規模改進。可惜,海軍為了節約經費,沒有像改進五岳級一樣,為崇明島級換裝新的主炮。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三艘崇明島級戰列艦都陸續參戰。

在戰爭初期,因為大量新式戰列艦還沒有建成服役,難以擔當重任,所以崇明島級作為帝國海軍最“新銳”的戰列艦之一,承擔了很多重要任務,並且成為了戰爭初期,海洋戰場上的主要角色。

傲視群雄——南海級戰列艦

南海號,東海號,黃海號,渤海號。

……

作為一家優秀的造船廠,不但要擁有強大的設計能力與技術基礎,還要做到審時度勢,準確把握局勢的發展方向。

對崇明島級的前期設計證明了江南造船廠的能力。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帝國海軍會批量建造崇明島級戰列艦,而不會再開發新的戰列艦,至少不會將新式戰列艦的開發與建造工作放在首位。

事實卻正好相反。

在這裏面,起到關鍵作用的仍然是江南造船廠。

早在設計崇明島級戰列艦的時候,江南造船廠就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性能優先型,即後來的崇明島級;二是性能絕對型,即完全按照主要性能要求指標來設計,而不管造價,也不在乎排水量的限制。

當時,考慮到船廠自身的建造能力,還有海軍思想觀念的轉變速度,海軍對戰列艦造價的承受能力等等因素,江南造船廠遞交的是性能優先型的設計方案。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海軍肯定需要更強大的戰艦。

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初,江南造船廠向海軍遞交了另外一套設計方案。

當時,帝國海軍並沒有立即決定采納該方案,畢竟太超前,而且初步核算之後,其建造價格是崇明島級的兩倍!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海軍寧願要兩艘崇明島級戰列艦,也不會選擇新的戰列艦。

當然,帝國海軍也沒有完全放棄這一方案,並且下撥了一筆設計款,讓江南造船廠去完善該設計方案。

情況在十月份出現了轉變,“馬羅基海戰”的結局讓帝國海軍吞下了苦果。

當時,帝國海軍就認識到,對戰列艦造價(或者說排水量)的限制,將極大的削弱戰列艦的戰鬥力與生存能力。如果不適當放開排水量的話,很難造出能夠壓倒所有敵艦的戰列艦。即便是正在建造的崇明島級戰列艦也只能取得相對優勢,難以取得絕對優勢。

在此情況下,海軍回心轉意,決定放寬排水量限制,開發一種更大,更強的戰列艦。

江南造船廠的設計方案立即得到了重視,同時江南造船廠的努力也結出了果實。僅僅一個月之後,帝國海軍就下達了建造令,一次性訂購了四艘,並且將其分別命名為“南海”號,“東海”號,“黃海”號與“渤海”號。十一月,在江南造船廠剛剛落成的新船臺上,“南海”號鋪下了第一塊龍骨。

在整個建造期間,帝國海軍不斷加大投資,其目的只有一個,必須趕在戰爭結束前建成,並且爭取在戰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也正是如此,四艘建造難度比崇明島級大得多的南海級戰列艦的建造周期比崇明島級還少了幾個月!當然,很多關鍵技術在此期間陸續取得突破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說白了,如果沒有關鍵技術方面的突破,這四艘戰列艦最多只是放大版的崇明島級。

“南海”號建成時:

標準排水量:30500噸,滿載排水量:33800噸;總長:187米,型寬:30.5米,吃水:5.9米;定員:1154人。

鍋爐:6臺五十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五十年型蒸汽輪機,功率:6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5節,續航力:12000海裏/10節。

主炮:8門五十年型400毫米/L45型艦炮(4×2),副炮:12門五十年型150毫米L47型艦炮(6×2),速射炮:12門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艦炮(6×2)。

主裝甲帶:220-380毫米,裝甲隔艙:200-35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200-470毫米,炮座:380毫米,司令塔:220-470毫米。

相對而言,南海級戰列艦的各項性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服役的眾多戰列艦中絕對是最優秀的。

火力方面,南海級全面超過了英國海軍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與覆仇級戰列艦,甚至不比英國海軍在戰後建造的納爾遜級差。更是大幅度超過了美國海軍在戰爭結束前服役的新墨西哥幾,以及在戰後服役的田納西級,即便與美國在戰後建造的科羅拉多級也絲毫不差。

速度方面,南海級一改帝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