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三章 華麗的謝幕(大結局) (2)

關燈
將站在這個大舞臺上為大家奉獻作品,新作《重鑄第三帝國之新海權時代》正在籌備中,近日即將上傳,還希望各位新老讀者能夠多多捧場!

再次感謝!

(全書完)

外篇 一次大戰中的非洲戰場

當一次大戰開始時,德國在非洲有四個殖民地:吐寇蘭、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德屬東非。德國在非洲的殖民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對殖民地的治理卻秉持著德國人一絲不茍的傳統精神,很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在開戰時,德國殖民地已經有不輸於英法等國殖民地的發展了。

歐戰爆發後,德國殖民地政府一直努力要保持非洲置身事外,嘗試引用一個有關非洲和平的條約來保護殖民地。它們的理由有三:首先他們認為這個戰爭會在歐洲戰場上解決,在非洲這種荒僻的地方實在不適合爭戰;其次,它們不希望讓非洲土著看到白人間的戰爭,擔心土著會了解到白人之間有矛盾,會趁機起事;其三,這四個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所包圍,而德國殖民者人數不多,也只有土著的警備部隊,擔任相當於警察的任務,根本沒有軍事力量。無奈英、法等國想法不同,他們延續十九世紀對殖民地的爭奪歷史,認為這是將德國人趕出非洲的好時機。對英國人來說,這些德國殖民地雖然無力實際參與戰爭,它們卻可以提供德國通商破壞艦和潛艇的補給以及和德國本土通訊的無線電臺。因此英法兩國就聯合起來進攻這些德國殖民地。

很快地,吐寇蘭、喀麥隆、和德屬西南非都落入英國和法國手中。少數的德國和土著警察部隊根本無法抵抗,德國殖民者也抱著歐戰會決定一切的希望,沒有給英法兩國帶來太多的麻煩。但是當英國想要侵攻德屬東非時卻遇到嚴重的挫敗。

列托─佛貝克登場

德屬東非的幅員相當大,面積約 38 萬平方英裏, 人口約 765 萬人,白人只有 5,300 多人,另外有 15,000 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它的四周都被敵人包圍,周圍有英屬東非(肯亞)、烏幹達、北羅德西亞(桑比亞)、尼亞薩蘭(馬拉威)、比屬剛果(薩伊),大部份是英國的殖民地,只有南方的葡屬非洲(莫三比克)是中立的。因此在防衛上可以說幾乎是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它和其他德國殖民地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軍事指揮官,保羅……凡·列托─佛貝克( Paul vonLettow-Vorbeck )中校。 列托─佛貝克於 1870 年生於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將軍,從小就被培養成為一個職業軍人。他出身炮兵,曾經參加1900 年的八國聯軍之役,對英軍指揮系統的無能留下深刻印象。 1904年他在德屬西南非協助鎮壓土著叛變,接著回到德國擔任跟海軍協調的工作。其後他被派去挪威擔任武官,接著接掌喀麥隆的警備部隊( Schutztruppe),然後在 1913 年底他被調派到德屬東非接掌警備部隊。

他雖然和其他德國殖民地的軍政首長一樣也認為歐戰的成敗是決定的因素,但是他卻引申出不同的結論:他決定要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在非洲拖住敵人一大堆的兵力,並且越久越好;因為多一個英軍投入非洲戰場就意味著少一個英軍投入歐戰,更不用說他所需的武器、裝備、補給、醫藥等等。他要盡可能地幫助德國在歐戰獲勝。

因此,當他在 1914年初到達德屬東非後,他就致力於把當地的警備部隊改組成一支戰鬥部隊。他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巡視德屬東非全境,熟悉地理環境,並且跟各地警備隊的指揮官和後備軍官(德國殖民者)溝通,讓他們了解他的指導原則與想法,並且鼓勵他們加強戰備。在開戰前夕他的兵力包括了68 名白種軍官、 60 名白種士官、132 名白種醫官和行政人員、2 名黑人軍官、 184 名黑人士官、以及 2,286 名黑人士兵(askaris )。在武器方面則比較薄弱,只有 67 挺機關槍, 31 門過時的輕型野戰炮,另外士兵配備的步槍是 1871年型的舊式毛瑟步槍,子彈的裝藥還是會產生大量白煙的黑色火藥。

他或許不是隆美爾或曼因斯坦式的戰術天才,但是他的組織和領導才能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人格和領導風格讓他的部下都能發揮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激發了其他人的孺慕之情,讓他們能夠撐過整整四年的艱苦戰鬥。在開戰不久後,他就摒棄了年資制度,讓有能力的軍官擔任指揮,有時候甚至讓中尉來指揮團級的部隊。他更將黑白軍士官混合編組,除了讓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單位中並肩作戰外,甚至讓黑人軍官去指揮白人部隊。由於他的努力,他的部隊整合成為一支向心力很強的戰鬥團體,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維持很高的士氣。

英軍的冒進

在開戰當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決戰的原則,但是仍然采取主動,趁著英屬東非不備占領了一些土地,升高沖突層次。果不其然,這些土地其實軍事價值不大,但卻在英屬東非造成一陣恐慌,以為德國人會大舉入侵。這些要求保護的聲浪直通天聽,驚動了遠在英國倫敦的戰時內閣,於是英國領導階層決定派兵攻擊德屬東非。由於英屬東非和烏幹達一帶的部隊只有由土著組成的「國王非洲步槍團」(King‘s Africa Rifle,簡稱 KAR), 人數大約 2000 人,以及由白種殖民者志願組成的「東非步槍團」( EastAfrica Regiment )和「東非槍騎團」 (East Africa Mounted Rifle,EAMR),英軍高層認為他們只能擔任警戒, 無力進行攻勢作戰,於是由英國外交部( Foreign Office)協調駐印軍派出兩個旅來進行作戰,番號編為印度遠征軍 B 支隊。

這支部隊總數有 8,000 多人,除了一個營是由純白人組成外,其他營都是由白種軍官指揮的印度部隊,他們的訓練程度和戰力都頗值得懷疑。而且由於印度種族覆雜,營跟營之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種族,不但增加協調上的困難,連補給都成問題,必須供應該族特定的食物。更糟的是英軍的參謀作業一塌糊塗,許多部隊在船隊從印度啟航前就已經在船上待了一個月了,再加上三個星期的航行,這些部隊到達非洲後的戰力會剩下多少實在值得擔心。

但是,在印度來的兩個旅未到達前,當地的英軍就先對德屬東非展開攻勢。包括東非步槍團在內約 1,500 人的部隊向隆及多( Longido)前進,卻被德國方面 600 人的部隊擊退,大大提升了德國方面的士氣。

當印度遠征軍在 10月下旬到達英屬東非時,它的英國指揮官作了一個愚蠢的決定。他不但沒有讓部隊下船休養調適幾個星期再進行軍事行動,反而直接航向德屬東非北部的 Tanga港登陸。 在登陸時更由於英軍本身的遲鈍,錯失了迅速占領無防禦的港口的良機。等到他們在岸上站穩了腳步,並且把大部份的給養都運到岸上後,才開始進攻港口。這時,列托─佛貝克本人和約 1,000 人的德國部隊已經趕到了。

在了解狀況之後,列托─佛貝克馬上下令攻擊,瞬間在印度部隊中造成大混亂。這些驚慌失措的印度部隊被從港口擊退,許多士兵拋掉步槍,退回沙灘嘗試逃脫。一天的戰鬥之後印度遠征軍全盤崩潰,如果德軍再度進攻的話,幾乎可以確定會是場大屠殺。但是這時列托─佛貝克給英軍一個機會,要求他們撤退。英軍指揮官不得不拉下架子來接受這個提議,把士兵都撤走,但是所有的給養和武器都落在德國人手中。在這場戰鬥中,英軍死傷約800 人,德軍則只有 150人左右。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擄獲大批現代步槍和彈藥,十六挺機槍,還有不計其數的食物、衣物、以及其他有用的給養;許多這些裝備一直被德國人使用到終戰為止。

陸上對峙

在這次戰役後,英軍士氣大大低落,也沒有足夠兵力再進行攻勢,整個 1915年雙方形成對峙狀態。但是德國人並沒有閑著,他們常常派出班級的小部隊滲透入英屬東非,攻擊防衛薄弱的烏幹達鐵路和橋梁; 像在 1915 年 7月,烏幹達鐵路在一個星期內就被炸斷了 5 次(通常連火車一起報銷)。 這種小規模的滲透行動讓英軍防不勝防, 單單調去防禦鐵路的兵力就達到了8,000 人之多,相對地卻更提高德軍方面的士氣。

在這期間,雙方都在盡量增集兵力。英國人從南非和羅德西亞調來白人部隊,輔以印度部隊,本地的土著部隊則只占極少數;他們的給養也從各地而來,武器彈藥則由英國本土供應。在消耗資源這一點上,列托─佛貝克的策略是成功了,英國不但將原本可用在歐戰戰場上的武器分撥到非洲,更將那些原來可以調到歐洲作戰的部隊派來對付他。而德國人方面由於被封鎖,他們嘗試自給自足,不依賴德國本土的補給;在兵源方面,他們除了接受白種殖民者的志願役外,更大量招募本地的土著部隊。這些土著部隊證明了比英國的白人部隊更能適應本地的氣候,在日後的作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水上對峙

這段期間,除了在陸上對峙外,在水上也有對峙。德國巡洋艦「哥尼斯堡」號在開戰前到達德屬東非,開戰後進行通商破壞戰,擄獲英國商船「溫徹斯特」號,並擊沈了英國巡洋艦「Pegaus」號和一艘巡邏艦。但是不久她的引擎故障,不得不藏在一個河口三角洲的水道中進行修覆。這時英國海軍部調集大量船艦仔細搜索德屬東非海域,終於發現它的蹤跡。由於英國海軍沒有那個三角洲的水文圖,無法派大型艦只進去攻擊它,於是派出艦隊在外海進行封鎖。德國海軍部為了補給它和列托─佛貝克,特地派出一艘假冒丹麥船只的補給船,從德國本土萬裏迢迢運來補給。不幸的是德國海軍密碼被英國破譯,英國海軍戒備森嚴,「哥尼斯堡」號無法突圍會合,補給船反而在近岸處被英國巡洋艦擊毀。但是英國海軍的本位主義在此顯露無遺,德國補給船在被攻擊後沖到岸邊,沈在不到10公尺深的水裏,大部份的結構體都還露出水面,英國巡洋艦就認為大功告成,得意洋洋地走了,沒有把它徹底破壞。德國人馬上進行打撈工作,雖然船體無法修覆,她上面的大部份補給品,包括要運給列托─佛貝克的新式步槍和彈藥、機槍、野戰炮通通都被打撈起來,在清理後仍然功能如新,在日後讓許多英國士兵對自己的海軍恨得咬牙切齒。

不過,英國海軍對自己分內的事還算盡職。在這段期間,他們把原本巴西在英國船廠定制的三艘內河炮艇(類似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的裝甲炮艇 Monitor)接收過來,從英國經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彜士運河一路拖到東非。由於它們吃水很淺,可以進入三角洲的水道,然後再配合飛機觀測彈著,對「哥尼斯堡」號展開炮轟。英國海軍的運氣還不錯,在經過兩天的交戰後,它們把「哥尼斯堡」號擊沈了,自己只有一點輕傷。但是本位主義再度發生效用,英國海軍看到「哥尼斯堡」號沈沒,接著就興高采烈地收兵。德國人卻努力地進行打撈工作,把「哥尼斯堡」號上的10 門 105 mm 的炮以及彈藥都撈起來,同樣地在日後作戰有很大功用。「哥尼斯堡」號雖然被擊沈,卻充分地發揮了吸引英國軍事力量的效能; 在整個255 天的封鎖期間,英國海軍派出多達 27 艘的艦艇來擔任封鎖的工作,這些艦艇共消耗了 38,000 噸的燃煤。

同時,在德屬東非和比屬剛果交界處是非洲第二大湖──坦幹尼卡湖。德國人在開戰時制敵機先,把兩艘渡輪改裝為炮艇,把湖上的比利時和英國船都轟得片甲不留,掌握了整個湖的控制權。英國人為了制衡,從英國本土一樣也是萬裏迢迢地運來兩艘小汽艇,從非洲西岸沿剛果河上溯,再用火車、拖拉車和牛力車慢慢地由陸路運到坦幹尼卡湖。他們的運氣也很好,跟德國船交戰時竟然毫無半點損傷,並且擄獲兩艘改裝炮艇,把湖面控制權又奪回來。

英軍攻勢

到了 1915 年底,在英屬東非方面的英軍指揮官被撤換,改由南非出身的司瑪特將軍接任。 他在 1916 年 3月初就展開攻勢,並且不顧雨季的問題,步步進逼,到了 8 月底就攻占了德屬東非北部的「中央鐵路」。在紙面上,這個是極大的勝利,因為不但這個地區是德屬東非大多數人口集中的地區,跟歐戰方面要打上幾個月才能進占那麽幾碼的情況相比,要好得太多了;但是在實際上並非如此。德國人方面,列托─貝佛克堅持他不決戰的策略,只是有計劃地逐步後撤,時機和地點合適的話就打個後衛伏擊戰,要不然就是把帶不走的東西來個堅壁清野、一燒了事。英軍多前進一步,他們的補給問題就更嚴重,不少部隊都是在口糧減半的情形下辛苦掙紮的。口糧不足再加上天候不良,士兵紛紛病倒,許多部隊的戰力只剩下一成不到,自然無法完成司瑪特設想的兩路包抄,逼迫德軍決戰。這時比屬剛果也派兵侵攻德屬東非的西部,雖然兩面受敵,德國人仍然保持極高的士氣。

1917 年初,英軍再度更換指揮官,然後花了整年的時間把德軍逐出德屬東非。列托─佛貝克率領部隊進入葡屬莫三比克,繼續跟英軍周旋到底。英國領導階層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整個德屬東非都已經落入英軍手中了,為什麽還不能把列托─佛貝克解決掉?為什麽三不五時就傳回消息說在某地又跟德國人交戰,然後又沒有下文?這時列托─佛貝克的部隊其實只剩下幾千人而已,但是這幾千人都已經是在灌木叢中身經百戰過來的部隊,而且他們因為人數少、所需的補給品較少,在葡屬莫三比克四處攻掠還能支撐下去;龐大的英國部隊則又面臨了補給的問題,根本跟不上飄忽不定的德國部隊。

L95 號齊伯林飛船的遠征

當列托─佛貝克在非洲辛苦掙紮之際,德國並未忘記他。德國統帥部決定派遣一艘齊伯林飛船,載運必要的醫療器材與工具來補給列托─佛貝克的部隊。當然了,這會是一個單程的任務,因此連飛船本身都得別改裝,以求在成功到達東非後能夠拆卸下來用在其他用途上。終於,齊伯林飛船L59 於 1917 年 11 月 21 日從匈牙利起飛,途經土耳其、地中海、埃及,11 月23日淩晨在蘇丹首府喀土木以西接收到一道無線電訊息,命令返航;於 11 月 25 日下午 3 點鐘回到匈牙利。全程花了 95 「小時」,共 4,220英裏,它並沒有到達德屬東非,也沒有到達赤道(赤道橫貫烏幹達和肯亞),最南邊約到北緯 15度左右。不過那道無線電命令很可疑,直到今日還不知道是誰下令返航的,有的歷史家認為是英國情報單位拍發的假命令,成功地騙倒了德軍。

收場

就這樣,戰爭還一直繼續下去,一直打到歐戰結束後( 1918 年 11 月 11 日)還在進行,直到停火消息傳到非洲,列托─佛貝克才在 11 月25 日投降。這時他的部隊還有 150 名白種軍、士官,1,156 名非洲士兵, 1,598 名挑夫,一門擄自葡萄牙的野炮,37 挺機槍(其中 30挺擄自英軍),另加約 1,000 支英制和葡制步槍。

這場持續了四年又三個多月的戰鬥終於結束,列托─佛貝克回到德國本土,受到英雄式的歡迎。 他早在非洲時就已經獲頒 Medal de Merit(德軍昵稱為 Blue Max,德意志帝國的最高榮譽勳章),並且晉升為少將了。 他後來競選議員,在威瑪共和的議會中相當活躍。當希特勒上臺後,他逐漸淡出政治,最後在 1964 年去世,享年 94 歲。

外篇 凱瑟琳·伊麗莎白皇後號

在青島沈沒的奧地利巡洋艦-凱瑟琳·伊麗莎白皇後號:

很早以前,奧地利的國土是與海邊接壤的,也曾經擁有過海軍,在近代海戰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戰績。只是由於歷史的變遷,最後才形成現在一個純粹的內陸國家。當年在奧匈帝國的海軍中服役的一艘巡洋艦“凱瑟林·伊麗莎白皇後號”,隨著它的誕生並經歷過無數的風雨坎坷,其最終的命運竟然和萬裏之遙的青島聯系在一起。

歷史還應從頭說起:公元1848年全歐洲爆發大規模的“憲法革命”並迅速波及到奧地利。當時強大的奧地利曾經數次打敗意大利,其國家版圖已經到達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地區,成為南部周邊各國的太上皇。廣大的國土面積使得奧地利的擴張野心得到充分的膨脹,可是當時的奧地利雖然擁有一支人數不多民族混雜的小型海軍,卻實在不能擔任海上擴張的先鋒力量。當革命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意大利人都奮起反抗奧地利的統治,在這支擁有5000人的奧地利海軍中大約只有72名軍官和665名水兵表示將效忠奧皇,並駕駛部分軍艦來到意大利北部亞得裏亞沿海的伊斯的科亞半島(今屬克羅地亞)上一個十分貧瘠荒涼的漁村-普拉。至此奧地利的海軍火種在此處點燃!

1866年奧地利遭到普魯士和新成立的意大利軍隊的聯合進攻,奧軍在陸地的戰爭失敗了,但是在海洋的戰爭卻以奧軍的勝利告終[註:即1866年7月20日著名的“利薩海戰”,奧地利艦隊采用新式戰法徹底擊敗意大利艦隊。]奧地利重新占據意大利的部分領土,依然是那裏的統治者。此後奧地利政府開始大規模的軍事整備,擴充海軍。當年那個小小的普拉漁港也逐漸成為相當規模的軍港和造船基地。1890年9月25日一艘被命名為“凱瑟林·伊麗莎白皇後號”的裝甲巡洋艦在普拉港建成下水,這是以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妻子(即巴伐利亞公主茜茜)的名字命名的。該艦的基本數據如下:排水量4030噸,燃煤鍋爐裝置,航速20節,艦上官兵424名,裝備8門150毫米艦炮、2門70毫米副炮、14門50毫米速射炮及1門47毫米禮炮等。該艦為當時一艘十分先進的軍艦。

1892年奧地利皇儲弗朗茨·裴迪南大公乘坐該艦進行了一次環球航行。此次的環球航行促使他對發展奧地利海軍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盡管他本人只是一名陸軍軍官。“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在以後的歲月中更多的角色是訓練海軍,主要任務為培養奧地利海軍和保護奧地利在世界各國的商業利益及從事外事活動等。曾經在遙遠的中國、埃及、印度和中東各國港口留下過它的身影。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西方八國聯軍打著保護使館和僑民的名義,進攻天津。作為奧地利海軍的顯示力量,“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也加入進西方列強的東征行列中,夥同奧地利巡洋艦“瑪利亞·特雷莎女皇號”、炮艦“阿斯佩恩號”和“讚塔號”參加過對天津大沽口炮臺的戰鬥,並向陸上派出陸戰隊士兵參加解救駐北京使館的軍事行動。戰爭結束後,該艦駐守天津。期間“伊麗莎白皇後號”上的軍官阿瑟·馮·雅諾克少校還曾將中國的圍棋帶回國內,並在普拉海軍基地的海軍俱樂部裏成立了全歐洲第一家圍棋愛好者協會。1905年-1906年間,該艦經過整修和局部改裝後長期在地中海水域駐紮。

1913年8月19日,“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再次遠航來到中國,作為奧地利在遠東海軍力量的象征長期駐紮在天津大沽口外海。1914年6月24日,在歐洲的塞爾維亞首都薩拉熱窩突發事件-奧地利大公弗朗茨·裴迪南遇刺身亡。使得歐洲各國之間原本就已經十分緊張的關系頓時失控,紛紛積極備戰,大戰的陰雲籠罩著歐洲大地。當緊張的氣息傳到遠東時,正停泊在山東芝罘港(今煙臺市)預計將要訪問日本的“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也趕緊終止訪問的計劃,積極的檢修和補充煤水和彈藥。7月初,該艦奉命北上來到天津的大沽口將駐守在天津租界及使領館的奧地利警衛部隊[註:為奧地利駐中國殖民軍(駐屯軍)185名官兵,攜帶2門77毫米速射野炮和奧制馬克沁重機槍8挺。]搭載南下,7月22日抵達芝罘港。經過短暫逗留於同月27日來到青島。其他部分奧地利官兵則乘坐火車轉道來青。此次奧地利軍隊是作為德國的同盟軍,在遠東地區協助德軍作戰,在得到奧軍統帥部的指令後,匯集青島參加保衛膠州灣殖民地的戰鬥。

1914年8月1日,歐戰爆發,8月23日中午時分,日本政府對德國宣戰,青島保衛戰打響。

在青島日德戰爭期間,“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的奧地利官兵表現英勇。盡管在戰爭初期,該艦為了支援德軍陸上炮臺的火力,將艦上4門150毫米艦炮和2門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炮拆下,分別安裝於德軍中央堡壘後側的仲家窪西側高地(位於今海信立交橋北)及大鮑島山(今觀象山),部分官兵也隨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戰。但是該艦依然能夠利用所剩的火炮抗擊日軍,在戰爭期間始終活躍在膠州灣水域,與德軍炮艦一道不斷的北上配合德軍陸上炮臺向前沿日軍陣地發炮轟擊,支援德軍堡壘,遲滯日軍推進。

1914年11月1日,當最後一枚炮彈從“伊麗莎白皇後號”上發射出去之後,該艦的炮聲沈寂了。為了防止軍備資敵,為了阻塞青島港口的主航道,“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於次日淩晨3時打開海底閥門自沈於團島和黃島之間的主航道水域(即團島燈塔西南4。5鏈處海底),其沈船的精確坐標為北緯36度00分,東經120度15分!奧地利巡洋艦“伊麗莎白皇後號”的生命結束了,奧地利海軍艦隊也從此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永遠離開了海洋,成為了歷史的名詞。至於這艘有著傳奇色彩的巡洋艦“伊麗莎白皇後號”也最終在遙遠的青島找到了自己的最後歸宿。據說它的巨大身軀至今還靜躺在35米深的海底下,作為歷史的見證無言的向過往的船舶訴說著90多年前那段極為慘烈的往事。

外篇 海因裏希[1862-1929]

(書中音譯為海德裏希)

普魯士親王海因裏希(1862-1929)是威廉二世最小的弟弟,一戰之前就是海軍的一名指揮官,但戰爭期間沒有值得註意的表現。

自1877年以來,海因裏希親王就擔任海軍官員,他證明了自己不僅僅是名譽上的海軍軍官,而且在1906-1909年德國公海艦隊的發展過程中贏得了他的那些貴族同行們的尊敬。

但在1909年,由於反對海軍大臣帝爾皮茨要把德國海軍發展成同英國對等位置的激進的政策,他的海軍生涯因此走到了終點。

由於海因裏希與德皇的關系,他自然不會簡單的被撤職,只是失去了公海艦隊的指揮權,但被提升為海軍上將,擔任海軍監察長。

1914年戰爭爆發後,他被任命為德國波羅的海艦隊指揮官,考慮到他的背景,這實在不是一個有聲望的角色。同時他發現他無法影響帝爾皮茨的海軍政策,他關於吞並丹麥而獲得北海出海口的建議根本沒有得到重視。

1918年他被解除了指揮權,退出現役。盡管德國發生了革命並宣布成立共和國,海因裏希還是被允許待在德國一直到1929年去世。

外篇 關於埃菲爾鐵塔

看到有讀者說埃菲爾鐵塔是一戰之後用德國的武器熔煉而成的……

天空不知道這種說法有什麽依據,大家隨便去google或baidu上查一下就好了。

埃菲爾鐵塔是1887年1月26日動工,1889年5月15日開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埃菲爾鐵塔占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賽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7000噸。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115米,第三層274米。除了第三層平臺沒有縫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現已安裝電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層都設有酒吧和飯館,供游客在此小憩,領略獨具風采的巴黎市區全景:每逢晴空萬裏,這裏可以看到遠達70公裏之內的景色。

外篇 齊伯林飛艇

伯林伯爵(全名:費迪南德·馮·齊伯林)1838年7月8日生於德國的康斯坦茨,1917年3月8日於柏林逝世。齊伯林伯爵為德國航空界的先驅,大型實用硬式飛艇的發明人。他於1957年畢業於路易斯堡陸軍士官學校,1858年進入土賓根大學進修工程學課程。以後歷任瓦敦堡國王侍衛官、王國駐柏林使節、騎兵旅長,1890年以陸軍中將軍銜退伍。他很早就步入航空界,早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期間,齊伯林曾作為北方聯邦軍的軍事觀察員,在明尼蘇達洲的聖保羅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氣球升空。退伍後,他於1900年制造成第一艘雪茄形鋁制硬式飛艇LZ-1型。飛艇長128米,直徑11.7米,氫氣囊總容積約11300立方米。艇身下有兩個外掛吊艙,艙內各裝一臺16馬力發動機。1900年7月2日,該飛艇從德國康斯坦茨湖出發作了首次飛行。1906年,他又制成了兩艘飛艇並成功地進行了兩次時速57.6公裏的試飛。為此,德累斯頓工程學院授予他名譽工程博士學位。齊伯林致力於航空,他於1908年創辦了“齊伯林飛艇公司”,他們制造的飛艇不僅用於商業,而且用於軍事。他們在飛艇上裝上火炮、機槍和炸彈等武器,用其轟擊敵方的軍事設施、攻擊潛艇、探測雷場和進行海上偵察等,僅在最初的十年中這個公司就制造了113艘軍用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顯神威。齊伯林伯爵還在1909年開辦了“德國航空運輸有限公司”,簡稱Delag,經營國內航線和漢堡-美國之間的航線。他們的齊伯林硬式飛艇是世界上最早用於正式空運旅客的商用運輸工具。1917年,德國的齊伯林飛艇有兩次曾達到將近100小時的續航時間。“齊伯林伯爵號”首次創造了橫越大西洋的飛行業務,直到它1937年停用之前,共飛行590次,包括144次越洋飛行,裏程在160萬公裏以上,1929年,這艘飛艇用了約21天的時間作環球航行,航程約35000公裏。

齊伯林公司制造的另一艘有名的飛艇是“興登堡”號。“興登堡”號是以當時德國總統的名字命名的。該飛艇長245米,最大直徑41.4米,總重量為195.15噸,載重量為19.06噸,氣囊總體積達20萬立方米。裝4臺11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巡航速度為121公裏/小時,續航時間可達200小時。艇上還裝有無線電臺和電報系統。艇內設有豪華的旅客臥室、餐廳、休息廳、吸煙室以及可供散步的走廊,堪稱當時飛艇制造技術的頂峰。雖然該飛艇於1937年5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