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三章 華麗的謝幕(大結局) (3)

關燈
6日在美國新澤西洲起火焚毀,造成36人死亡的震驚世界的大慘劇,但是它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興登堡”號問世一年多,共飛行3088小時,總航程達332571公裏,運送旅客3059人次,在63次商業飛行中橫跨大西洋飛行有37次。

外篇 拿騷級戰列艦

該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為了與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對抗而建造的首級現代化無畏艦。共有四艘,分別以屬於普魯士王國的四個主要工業省份——拿騷/Nassau(在德國中部)、威斯特法侖/Westfalen、萊茵蘭/Rheinland、波森/Posen(今波蘭的波茲南尼亞地區)命名。

1906年無畏號的服役,帶動了海軍強國之間新一輪的造艦競賽。在無畏號出現之前,德國海軍對此並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已經開始著手對1901年型的舊式戰列艦進行改造工作,加強裝甲防護。參照著英國的新無畏艦,德國皇家海軍的首批新型戰列艦很快就被設計了出來。與無畏號不同的是,采用6座雙聯11英寸主炮,口徑雖然小於無畏號的12英寸,但是射速比英國海軍的艦炮快得多,而且可以保證在每個船舷方向都有八門主炮同時射擊,比無畏號的火力要強。但是在動力方面,德國人對無畏號使用的那種大型蒸汽輪機沒有信心,拿騷級還是采用老式的三缸往覆式蒸汽機。

1907年,德國海軍向船廠下達了建造新式戰列艦的訂單。威廉港的皇家造船廠建造拿騷號;另外三艘分別由不來梅的威塞爾船廠、斯德丁的伏爾甘船廠和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建造。四艦均編入第一戰列艦隊。

隨著德國和英國的造艦競賽進入狂熱狀態,拿騷級的設計很快變得落後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們都參加了日德蘭大海戰,均受輕傷。在戰爭的其餘時間裏,由於英國海軍對德國公海艦隊的出色封鎖,它們全都無所作為,只是多次嘗試從北海方向突圍。威斯特法侖號戰列艦曾經參加過芬蘭獨立戰爭,支援德國軍隊占領宣布獨立的芬蘭大公國。

一戰結束後,協約國在凡爾賽條約中規定解散德國海軍,並沒收其主力艦只作為賠償。老舊的拿騷級本不在引渡賠償名單上,協約國允許德國保留這些戰列艦。但是隨著德國的主力艦隊在斯卡帕灣的集體自沈,協約國宣布引渡這四艘相對完好的戰列艦抵充賠款。1919年11約5日,四艘拿騷級戰列艦從德國海軍名單上除名。拿騷號被賠償給日本,剩下的三艘賠償給英國。拿騷號也在1920年賣給英國。四艦均在20年代初解體拆毀。

數據

艦名: 拿騷(建造代號Ersatz Bayern) | 威斯特法侖(建造代號Ersatz Sachsen) | 萊茵蘭(建造代號ErsatzWuettemberg) | 波森(建造代號Ersatz Baden)

船廠: 皇家造船廠/威廉港 | 威塞爾船廠/不來梅 | 伏爾甘船廠/斯德丁 | 日耳曼尼亞船廠/基爾

開工日期:7/22/1907 | 8/12/1907 | 6/1/1907 | 6/11/1907

下水日期:3/7/1908 | 7/1/1908 | 9/26/1908 | 12/12/ 1908

服役日期:10/1/1909 | 11/16/1909 | 4/30/1910 | 3/31/1910

排水量:18,873噸(設計) / 20,535噸(最大)

尺寸(米): 146.1 (全長) x 26.9 x 8.76

動力:12臺蘇爾壽-桑尼克羅夫特鍋爐(燃煤),三座三缸往覆式蒸汽機,22000馬力

3軸,2舵並列配置

最大速度20節,續航能力9400海裏/10節;2800海裏/19節

主炮:12門280mm/45倍徑克虜伯SK L/45炮,6座雙聯炮塔

副炮:12門150mm/45倍徑炮,舷側單裝

防魚雷艇/防空炮:16門單裝88mm/45倍徑炮

魚雷:6座450mm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前後各一門,A炮塔和D炮塔兩側各一門)

乘員: 1008人(軍官40名)

外篇 赫爾戈蘭級戰列艦

從1909年開始,德國和英國的造艦競賽如火如荼地展開。拿騷級戰列艦開工後不久,獲知英國海軍正在建造安裝13.5英寸(343毫米)口徑主炮的無畏艦,德國海軍就開始覺得它們裝載的280毫米主炮威力不足,決定在新建造的四艘戰列艦上安裝口徑為305毫米(12英寸)的主炮。為了驅動加大了的軍艦,在這一級戰列艦上安裝了三座煙囪,這也是德國海軍中唯一一級有三座煙囪的無畏艦(舊式戰列艦除外)。該級艦以德意志帝國的四個地區命名。其中,赫爾戈蘭島是德國在不久前用非洲的桑給巴爾島同英國交換的,後來成為德國在北海上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

這一級的四艘戰列艦在一戰中曾經多次參加戰鬥。在日德蘭海戰中,它們戰鬥在第一線,並且均在戰鬥中受傷(赫爾戈蘭和奧爾登堡各中一彈,奧斯特弗裏斯蘭觸雷)。

戰爭結束之後,這四艘戰列艦均被移交給盟國。赫爾戈蘭移交給英國;奧斯特弗裏斯蘭移交給美國;圖林根移交給法國;奧爾登堡移交給日本。由於德國戰列艦的狀態普遍不好,因此戰勝國沒有將其拿來加入本國海軍使用,而是都在不久之後就將其出售報廢了。

就象拿騷級戰列艦一樣,赫爾戈蘭級戰列艦也使用往覆式蒸汽機。但是德國海軍自從1904年在呂貝克號輕巡洋艦上試驗了蒸汽輪機的技術以來,就不斷對其進行大型化的改進工作。隨著技術的成熟,下一級德國戰列艦——國王級,開始以蒸汽輪機作為主要動力來源。

數據

艦名: 赫爾戈蘭(建造代號Ersatz Siegfried) | 奧斯特弗裏斯蘭(建造代號Ersatz Oldenburg) |圖林根(建造代號Ersatz Beowulf) | 奧爾登堡(建造代號Ersatz Frithiof)

船廠: 霍瓦爾德船廠/基爾 | 皇家造船廠/威廉港 | 威塞爾船廠/不來梅 | 碩效船廠/但澤

開工日期:11/11/1908 | 10/19/1908 | 11/2/1908 | 3/1/1909

下水日期:9/25/1909 | 9/30/1909 | 11/11/1909 | 6/30/ 1910

服役日期:8/23/1911 | 8/1/1911 | 9/10/1911 | 3/1/1912

沈沒:奧斯特弗裏斯蘭號於1921年7月21日,在弗吉尼亞州亨利角外海作為靶艦被美國海軍飛行員米切爾炸沈

解體:赫爾戈蘭號1921年在英國解體;圖林根號1923年在法國洛裏昂解體;奧爾登堡號1921年在荷蘭的多德雷赫特解體

排水量:22,808噸(設計) / 24,700噸(最大)

尺寸(米): 167.20(全長) x 28.50 x 8.94

動力:15臺蘇爾壽-桑尼克羅夫特鍋爐(燃煤),三座四缸往覆式蒸汽機,28000馬力

3軸,2舵並列配置

最大速度21節,續航能力5500海裏/10節;2700海裏/20節

主炮:12門305mm/50倍徑炮,6座雙聯炮塔

副炮:14門150mm/45倍徑炮,舷側單裝

防魚雷艇/防空炮:14門單裝88mm/45倍徑炮

魚雷:6座500mm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前後各一門,A炮塔和D炮塔兩側各一門)

乘員: 1069人(軍官42名)

外篇 凱撒級戰列艦

作為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最大的主力艦,五艘凱撒級在一戰期間成為德國海軍戰鬥力量的核心。該級艦共有五艘:凱撒號(德文意為皇帝)、腓特烈大帝號、凱瑟林號(皇後號)、阿爾伯特國王號(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之子)、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路易特波爾德是巴伐利亞王國的親王,在巴伐利亞“童話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神秘地死亡之後,擔任攝政王)。它們經歷了日德蘭海戰和1917年對俄國的討伐戰爭而幸存了下來,在戰後移交給英國,全部鑿沈在斯卡帕灣。凱撒級是第一級使用蒸汽輪機動力的德國戰列艦,作為一種新技術的嘗試,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還準備安裝柴油機作為主動力(但是最後沒有安裝)。

數據

艦名: 凱撒(建造代號Ersatz Hildebrand) | 腓特烈大帝(建造代號Ersatz Heimdall) |凱瑟林(建造代號Ersatz Hagen) | 阿爾伯特國王(建造代號Ersatz 膅ir)| 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建造代號Ersatz Odin)

船廠: 皇家造船廠/威廉港 | 伏爾甘船廠/漢堡 | 霍瓦爾德船廠/基爾 | 碩效船廠/但澤 | 日耳曼尼亞船廠/基爾

開工日期:9/11/1909 | 1/26/1910 | 7/2/1910 | 7/17/1910 | 10/1/1910

下水日期:3/22/1911 | 6/10/1911 | 11/11/1911 | 1/27/ 1912 | 2/17/1912

服役日期:8/1/1912 | 10/15/1912 | 5/14/1913 | 7/31/1913 | 8/19/1913

沈沒:全部於1919年6月21日在英國的斯卡帕灣自沈

排水量:24,724噸(設計) / 27,000噸(最大)

尺寸(米): 172.40(全長) x 29.00 x 9.10

動力:16臺蘇爾壽鍋爐,3臺帕森斯/AEG-寇蒂斯蒸氣輪機,31000馬力

3軸,2舵並列配置

最大速度21節,續航能力7900海裏/12節;2400海裏/21節

主炮:10門305mm/50倍徑炮,5座雙聯炮塔

副炮:14門150mm/45倍徑炮,舷側單裝

防魚雷艇/防空炮:12門單裝88mm/45倍徑炮

魚雷:5座500mm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前部一座,A炮塔和D炮塔兩側各一座)

乘員: 1084人(軍官41名)

外篇 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

雷諾”FT-17輕型坦克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的輕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種旋轉炮塔式坦克。1916年2月,雷諾汽車公司制成了該種坦克的模型,1917年,制造出第一輛樣車,4月9日開始官方試驗,取得成功。1917年9月,生產出第一批生產型坦克,定名為“雷諾”FT-17輕型坦克。1918年3月開始裝備法軍,到一戰結束時,一共生產了3187輛。它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在1918年5月31日的雷斯森林防禦戰。在蘇聯國內戰爭期間,白匪軍和外國幹涉軍也使用了“雷諾”FT-17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它還參加了法國殖民軍1925-1926年鎮壓摩洛哥部落起義的戰鬥以及1936-1939的西班牙國內戰爭。“雷諾”FT-17坦克還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40年德軍入侵法國時,法軍還有1560輛“雷諾”FT-17坦克。這些坦克大部分被德軍繳獲,被用作固定火力點或用於警衛勤務,直到1944年德軍被逐出法國全境為止。“雷諾”FT-17輕型坦克從1918年服役到1944年,長達26年,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將作為一代著名戰車而載入世界坦克發展史。

FT-17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鬥全重 7000kg

車長 5.00m

車寬 1.75m

車高 2.29m

最大速度 10 km/h

最大行程 39 km

乘員 2人

火力裝備 37mm Puteaux/8mm Model 1914 MG

彈藥 37mm:240發/8mm:4800發

裝甲 6-22mm

爬坡度 45度

通過垂直墻高 0.61m

越壕寬 1.98m

涉水深 0.69m

外篇 關於反坦克步槍

看到有書友質疑1914年出現反坦克槍的可能性,小汗一下,坦克出現了,反坦克槍能拖那麽久不出來嗎?再說反坦克槍本來就是在一戰中出現的。8過有問題就問就是好同志啊,呵呵!

那麽就在這裏向大家提供一些有關反坦克槍的資料吧!

**************

射擊裝甲目標的專用槍械。舊稱戰防槍。用於裝備步兵,打擊300米以內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也可用於射擊800~1000米以內的土木工事和火力點。其外形似步槍,僅能單發射擊。口徑6.5~20毫米,以大口徑者居多。發射高初速鋼(或硬質合金)彈心穿甲彈或穿甲燃燒彈,全槍長1200~2000毫米,槍重10~60千克,彈頭初速一般為800~1200米/秒,穿甲深度多在35毫米以內。由於彈頭質量大、初速高、後坐力大,常采用高效率的槍口制退器,並在槍托上安裝保護射手的緩沖墊等。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反坦克中被廣泛使用。

反坦克步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伴隨著坦克出現的。1916年9月15日,英軍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使用MK-I型坦克向德軍陣地沖擊,使德軍蒙受了重大損失。面對這種金屬怪獸,德國人起初一籌莫展。盡管野戰炮可以給坦克造成殺傷,但對運動中坦克的直接命中精度卻很低。當時,德國軍隊中為機槍手及狙擊手配有一種“K”型子彈-該子彈含有一顆碳化鎢彈芯,比普通子彈重,以用於對遠距離目標和帶有防護的目標進行精確射擊。1917年的一次戰役中,德國人意外發現“K”型彈可以擊穿英國MK-I和MK-II坦克的裝甲板(厚度在5-10mm之間)。之後,“K”型子彈迅速配發給每位士兵,用以對付英國的坦克。震懾於“K”型子彈的侵徹威力,英國人馬上將新一代MK-IV型坦克的裝甲厚度提高到6-12mm以抵禦“K”型子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得知“K”型子彈不能擊穿MK―IV型坦克防護裝甲後,德國人立即把制造反坦克槍的任務交給了毛瑟公司。1918年2月,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反坦克武器-“毛瑟1918式反坦克步槍”(Tank-GewehrM1918)的樣槍誕生。該槍是將毛瑟制式7.92mm步槍按比例放大到13mm,並加長了槍管,槍長約1.9m,重15.9kg,單發裝填,後坐力很大;新槍的穿甲力在100m距離上是26mm,在200m上大約是10mm。只要射角適當,可以在100m以外擊穿MK-IV坦克的防護裝甲。5月,反坦克步槍開始大批量投入生產,到戰爭結束,大約共生產15800支,主要分發給專門的反坦克分隊,但還未來得及大展身手,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

1918年,毛瑟反坦克槍的研制成功,曾經大大激勵了德軍最高統帥部,以致他們毅然決定再研制一種反坦克機槍變型。結果這種機槍果真被造了出來,它依然由毛瑟公司(Mauser)制造,采用的是馬克西姆(Maxim)機槍的原理。實際上,這種機槍只不過是馬克西姆機槍的一種放大型號,正如毛瑟反坦克槍是毛瑟步槍的一種放大型號一樣。這種槍的性能良好,但到戰爭結束之前,才不過只造出了幾挺,最後又都進入了柏林博物館。在那裏一直保存到1944年,到盟國空軍對柏林所進行的一次空襲中被徹底炸毀為止,現在僅存有幾張照片。一種武器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如果德軍在戰時能夠早點進行研究的話,它一定會紿盟國坦克部隊造成巨大的威脅。一挺機槍居然能夠擊毀一輛坦克,這對德軍來說,自然是一種無價之寶,這不僅是因為它比當時不得不采用的野炮要便宜得多,而且還能把野炮從反坦克作戰中解脫出來而專用於通常的炮兵作戰任務。有充分的理由使人們相信,使用13mm機槍進行第一次點射,就可以阻止住早期的坦克。

在同一時期內,即1918年的夏天,一項關於發展輕型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的建議被推薦給了美國陸軍。這項建議的倡導者是R·H·戈達德(R·H·Goddard)博士——他後來成了美國火箭技術的創始人之一。戈達德先後曾經設計了多種火箭發射筒和無座力炮,但最後僅選中了一種口徑為2in(51 mm)的火箭,認定它作為一種步兵反坦克武器最為合適。它的發射管長度為66 in(676.4 mm),重7.5 lb(3.41kg),前部支撐在射手的肩膀上,後部則用了一個輕型的雙腳架。之所以作出這種安排,主要是指望在對運動目標進行射擊時,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射向。火箭彈長20in(508 mm),重8.5 lb(3.86 kg),其中包括一個重為4 lb(1.82kg)的戰鬥部。1918年11月初,這種火箭筒曾在阿伯汀靶場進行過多次試驗表演,最大射程曾達到750 yd(685.5m),看起來這是一種大有發展前途的武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終止了戈達德博士工作的發展,而這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頭3年的坦克及坦克手們來說,確實是一個莫大的幸運。如果在1939年大戰爆發時,歐洲陸軍能夠使用上“巴祖卡”,而不是反坦克槍,那麽,德國所發動的“閃電戰”的結果,則很可能是另外一種景況。

外篇 “二戰德軍之父”利奧波德·馮·澤克特

約翰尼斯·弗裏德利希·利奧波德·馮·澤克特於1866年4月22日生於石勒蘇益格。他是一個普魯士將軍的兒子,於1885年作為軍官候補生加入皇家亞歷山大近衛擲彈兵團。1893年與多蘿西·法比安結婚,婚後無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

他很早就體現出在參謀工作方面的才華,於1897年進入柏林的軍事學院學習,之後交替服役於一線和參謀單位。1899年他調入總參謀部擔任助理,這時他還只是個陸軍中尉。1913年被任命為駐柏林的第三軍的中校參謀長後,他任此職直到一戰爆發。第三軍隸屬於亞歷山大·馮·克魯克的第一集團軍,在德軍著名的“施利芬計劃”中擔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勢。在馬恩河戰役後,第一集團軍被迫回撤。但馮·澤克特在這次戰鬥中充分表現出了他的個人才能和領導能力。

1915年1月27日,澤克特晉升為上校,轉任在東加裏西亞新組建的奧古斯特·馮·馬肯森的第十一集團軍的參謀長。在1915年5月2日開始的戈爾利采-塔爾諾夫戰役的突破中,第十一集團軍一共向前推進了300公裏,到9月底完全拔除了波蘭突出部,徹底解除俄軍對加裏西亞的威脅。這場勝利中馬肯森的指揮固然重要,澤克特的精妙策劃更是不可或缺。他因此晉升為少將,並獲得了藍馬克斯勳章。1915年10月-11月,他策劃完成了對塞爾維亞的占領。這一戰績讓馮·澤克特得以為他的藍馬克斯勳章添上了橡樹葉。

由於俄軍布魯西諾夫騎兵上將在1916年6月所執行的壯大攻勢,奧匈帝國遭到了沈重的打擊。澤克特因此被任命為奧匈聯軍的參謀長,其任務是進行軍隊的休整並提升戰鬥力。這個工作由於德國與奧匈帝國之間日益增長的敵意而並不容易完成。澤克特很快發現,和奧匈同事交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盡管如此,澤克特成功的完成了這個任務。背負著再次創造同樣奇跡的期望,他於1917年10月被派往土耳其擔任陸軍總參謀長。但是這個任務即使是馮·澤克特也無法完成。巴勒斯坦戰場上,艾倫比於1918年9月19日發動的進攻擊潰了桑德斯的土德聯軍。10月30日,土耳其簽署停戰協定,允許所有的德國人在30天內離開土耳其。

澤克特於11月13日回到德國,保羅·馮·興登堡讓他負責組織在烏克蘭和整個東部前線德軍部隊的撤離事宜,他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讓他進入參加巴黎和會的德國代表團擔任軍事代表。隨後澤克特被晉升為中將,於1919年7月7日-15日期間接提興登堡,擔任德軍總參謀部解散前的最後一任總參謀長。10月11日出任有實權的陸軍總參謀長,並開始著手建設一支十萬人的精銳部隊——這是凡爾賽條約規定的最大規模。1920年3月,他成為德國國防軍總司令。這時64歲的他正要開始其人生最大的事業。

澤克特的個性是“冷淡”、“易怒”、“冷冰冰”,他的外號是“斯芬克斯”,總之,他具有強烈的個性。曼斯坦因如此描述澤克特,“每個人都已感覺到他的內在激情和使他成為軍隊領導者的鋼鐵般的意志。”他不是一名理論家,更多考慮作戰層面。他如此表現對於理論家的敵意:“有三件事情是由人類的大腦徒勞無益地與之較勁的:愚蠢、官僚和口號”。

澤克特認為人是其軍隊重建的核心問題。他幾乎把所有的責任都委托給能幹的參謀,他親自負責監督訓練。他以名義上的“和平時期軍隊組織委員會”覆活了原來的總參謀部,對軍官團的訓練尤其不遺餘力。最後,德國的總參謀部提供了一個小規模但具有強烈事業心的幹部隊伍,以便指導其他的核心參謀和戰鬥隊。他的價值在1933-1940年得到了體現,這一時期德軍增加了50倍,但同時還使運動作戰學說不斷完善。在二戰中,總參謀部畢業的大部分畢業生以及部隊參謀和指揮官在作戰水平上表現得都非常出色。

澤克特他懷疑傳統類型的龐大軍隊能夠依據追求快速決定性勝利的戰略進行運動戰,相信小規模的、長期服役的、職業性的、運動的軍隊。他於1921年發起一次對戰爭教訓的正式研究,這次研究成果形成了《487號軍隊條令》,澤克特親自撰寫了其中的“領導與使用合成兵器戰鬥”。這本書成為直到30年代之前德國軍隊訓練的基礎,從30年代起,他們被修訂為著名的《300條軍隊條令》,一直使用到1945年。

新德國軍隊的學說源於吸取的上述教訓。新的學說最顯著的部分是關於裝甲戰與空中力量的一體化。為了對《凡爾賽條約》所禁止的坦克和飛機戰術進行訓練,他以對紅軍的訓練援助換取在蘇聯建立了秘密的訓練中心。這個訓練中心包括三個非法的訓練項目:裝甲、飛機和化學戰。

發展裝甲戰是對一次大戰公認的技術失敗所做出的反應。澤克特偏愛殲滅戰戰略,而不是消耗戰戰略。他強調運動,他的訓練命令是由一句口號開始的——“作戰就是運動”。盡管澤克特在許多領域具有前瞻性的觀點,但是,直到他去世,他對騎兵令人感到奇怪的一往情深,這一點至今依然被指責為視野狹隘。此外,他從來沒有完全讚同過與其他武器和空中力量協調作戰的大規模裝甲部隊具有強大的能力。雖然澤克特從來沒有完全理解機械化戰爭的力量,對如何精確的進行坦克戰沒有把握,更多的強調對騎兵師實現摩托化後勤保障。但是澤克特並沒有對古德裏安等人推動的變革采取具體的反對行動。另一方面,古德裏安和其他人的實驗結果形成了一個主張大規模陸軍和澤克特“貶低大規模軍隊”二者之間的綜合體,他們在軍隊之中建立了軍隊——一支小規模由裝備精良的裝甲部隊構成的軍隊。德國人進一步將一戰中的風暴部隊戰術(即胡蒂爾戰術)發展成為機械化全兵種學說。

澤克特對空軍作戰的革命性質有著更為廣泛和深刻的理解。他在新建的德國軍隊中抽出180名軍官,倡導建立獨立的空軍兵種。由於《凡爾賽條約》禁止這麽做,他組建了影子空軍。所有的演習都需要空軍的加入並且得到了廣泛的仲裁。他的空軍學說以對地面部隊的支援為中心,以獲取空中優勢為最高原則。和美、英兩國不同,德國使用轟炸機來實現現在所說的戰場空中遮斷。為了這一目的,德國人集中建設戰鬥機,然後是對地面的攻擊機,最後是轟炸機。

總而言之,澤克特的軍隊最突出的地方在於其政治領導和政策的密切整體性、士兵的優先地位、適當的參謀體系和正確的學說。這個時期的德國軍隊小卻幾乎無可挑剔,是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機器之一。

綜上所述,後來的德國軍隊具有鮮明的澤克特的個人風格。觀察二戰戰史就不難發現,德軍的輝煌戰績,尤其是初期戰績和澤克特的努力息息相關。但是,澤克特的計劃也存在著若幹缺點。這導致了一些批評,認為這些缺點是二戰中德軍最後失敗的部分原因。

麥克爾·吉耶對德國軍隊獨立於政治現實之外給予了嚴厲批評。他認為這導致了意識形態和技術至上主義的融合,它推動德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遭到沒頂之災。他認為,澤克特使得德國人把註意力集中於作戰藝術上,眼光盯在獲取戰爭的快速勝利。把戰爭的實踐者和戰略家區別開來的結果導致德國在二戰中許多作戰的成功都不具有持久性的戰略影響。吉耶成功的描述了一支試圖脫離政治結構而獨立存在、過於追求作戰層面勝利的軍隊是非常危險的,他清楚地展示技術上的卓越本身只是一個空殼。

對澤克特軍隊的最強烈批評是總參謀部的軍事視野過於狹隘。以至於到了1934年,總參謀長進一步縮減了沙盤演習訓練的重點,從戰略作戰層面縮減到戰術(師和軍)層面,這導致了對後勤和情報科目的忽視。正如艾伯特·西頓所寫的那樣“軍隊參謀部的行動很少超過大戰術的層次,它的許多成員都滿足於猶如在真空狀態下作戰,把200英裏半徑當作戰略問題考慮。”

最具說服力的批評是一位德國學者指出的:“德國在意志和領導方面的優越感,對他們武斷和短視地評估潛在對手的能力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此外的一些指責包括:重新武裝的努力在經濟方面是脆弱的,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德國經濟的弱點;德國空軍在戰術方面很成功,卻不能完全勝任各種水平的戰略行動等等。

當然,總的來說澤克特建立的這支軍隊工作得很好。1940年那次歷時7周的攻擊戰摧毀了法國軍隊;德國軍隊隨後在北非、巴爾幹、特別是在俄羅斯進一步執著於戰術和作戰層面的勝利。在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軍隊的領導和學說成功地推遲了希特勒國家的毀滅,盡管盟軍在物質方面有壓倒性優勢。應該說,澤克特出色了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事業,以“二戰德軍之父”的身份進入歷史殿堂。

1926年初秋,他對君主制的熱情斷送了他的職位。他允許一名霍亨索倫皇家家族的成員穿上軍服出席一年一度的軍事演習,這是《凡爾賽條約》專門禁止的,也與當時德國的共和情感上升發生了碰撞。澤克特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