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關燈
小
中
大
《明德報》休刊, 在士林中也引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騷動。畢竟此乃是京中最愛談論經學, 國事的小報, 也因一些文章受過追捧。現在說沒就沒了,很是讓一些學究憤憤不平。當然,更多人則心中警醒, 此報背後的糾葛不少。這種前車之覆,要小心規避才是。
不過對於這些背地裏瓜葛,有些人並不放在心上。譬如蘇軾, 就覺得這是他舌戰群儒的戰果。
“《明德報》迂闊險惡, 停了最好。”尋常君子,可不會在背後如此議論, 蘇軾卻全無顧慮,當著在座幾人的面道, “世人皆知的道理,不信也就罷了, 還要狡辯。什麽道德大義,不過是為了自家學說。連真空都不肯信,也敢稱‘理學’!”
對於《明德報》, 以及其主編程頤, 蘇軾可是極看不上眼。畢竟蘇氏家學就最重“人情”。“禮”之所在,就是為了調適“人情”,只有七情六欲都不過不失,世間才會平和。而遵循這點,自然也要“順人欲”。若是對於經學望文生義, 生搬硬套,不解人情,禁絕人欲,就背離了聖人教誨,也忘卻“道始於情”的儒家根本。
這樣的理論,跟程頤所謂的“存天理,去人欲”可是截然相反。恰逢真空之爭,他也就毫不客氣的寫了一大堆駁斥的文章,把對方辯的啞口無言。現在連《明德報》都灰溜溜的停刊了,蘇軾自然心中開懷,要把這喜悅與眾人分享。
果不其然,在座諸人紛紛點頭稱是。不說沈括、蘇頌這兩位大氣壓力的首倡者,以及李格非這個《日新報》的主編,就連米芾、李公麟都頻頻為《日新報》題字、作畫,對於天天尋釁找茬的《明德報》,自然是同仇敵愾。倒是直接被人攻擊過的甄瓊,對這消息沒什麽興趣的樣子。
見狀蘇軾不由奇道:“淩霄子不願議論《明德報》嗎?”
他可不覺得甄瓊是這麽大方的人。之前要不是《明德報》出言誣蔑,哪有士林群起攻之?現在《明德報》終於倒了,這小道也該高興才是啊。
“一個賠錢的小報,也值得理會?”甄瓊哼唧了一聲。他家邈哥都幫他出了氣,還說辦報的虧了個半死。這種落水狗,還值得費神?不如聊聊他最新發現的成果呢。
蘇軾聞言不由一哂:“說的是,還不如一同賞鑒伯時賢弟的新圖呢。”
聽到這話,李公麟立刻來了精神,含笑道:“小弟這次也是有感而發,虧得淩霄子奇法,方能成畫……”
米芾可等不及他自謙了,催促道:“你都藏多久了,快拿來瞧瞧!”
李公麟剛開始畫的時候,還讓米芾觀摩過,後來嫌他嘴碎,改成自己閉關畫了,可把米芾饞的夠嗆。現在終於成稿,他豈能放過一睹真跡的機會!
見眾人都是興致勃勃,李公麟也不啰嗦了,取出畫軸,在眾人面前展開。
只是一眼,最懂畫的蘇軾和米芾都是眼前一亮。這畫不差啊!只見長卷上,十六匹馬兒分列左右,正奮力拖曳鐵索,中間一顆巨大鐵球已經被扯的離了地,似分未分。一旁趕車的禦者滿頭是汗,頻頻回望。且不說那繃緊的鐵索,焦急的禦者,只十六匹神態各異,繁而不亂的馬兒,就讓人嘖嘖稱奇,極顯功力。
“這畫似用了些光影手法,伯時筆力大漲啊。”蘇軾何其毒辣的眼睛,一下就直指關鍵。這畫是白描,卻跟尋常白描有些微區別,略略帶上了些炭筆風格。雖說李公麟和米芾二人整日吵來吵去,但是技法仍舊有融會貫通。兩人都如此年少,將來恐怕也是能開宗立派的。
米芾可就沒那麽客氣了,只恨不能把尾巴翹上天去:“伯時兄之前還嫌我煩,現如今還不是用了炭筆。怎麽樣,比白描要強不少吧?”
李公麟不想讓米芾觀摩作畫,可不就是因為這個嗎?幹咳一聲,他辯解道:“唯有取長補短,方能進益……”
他的話還沒說完,一旁瞅了半天的甄瓊已經憋不住了,指著畫叫道:“這畫怎地沒我呢?!”
明晃晃寫著“寶應觀演法圖”,卻沒有他這個寶應觀觀主,這算什麽事啊?!幾匹馬有啥好看的,那天他還專門換了新嶄嶄的法袍,英姿勃發主持大局,竟然沒能入畫?!
這亭中所坐之人,哪個沒有參加當日盛典?然而會這麽抱怨的,還真只有這小道一個了。李公麟如今也算摸到了甄瓊的脾性,趕忙道:“此畫重在演法,自然要畫馬,畫那鐵球。只要瞧見這場面,便能想到當日寶應觀前壯舉。淩霄子若是入畫,豈不奪了演法的光彩?”
這話頗有些吹捧甄瓊容貌的意思。當然,選這一隅,還是因為天子就坐在甄瓊身邊,不論畫還是不畫都有些麻煩,還不如全部忽略,只畫馬呢。再說了,當時他都看傻了,哪還有心力觀察眾人神情?
聽到這話,甄瓊果真又開心起來,摸著下巴道:“也有道理,反正你畫人也不好看。”
李公麟:“……”
一旁蘇頌有些聽不下去,笑著打岔道:“這畫生動別致,想來也能傳世。有伯時、元章兩人推廣這新式畫法,定能別出機杼,自成一派。”
沈括不怎麽懂畫,卻也點頭附和:“聽聞翰林院要開書學、畫學,二位若是精研此道,必然也能開課授業。”
這話可就有點得罪人了,書畫只能做消遣,或是匠人技法。就算設學授課,官職想必也不會很高。米芾這種蔭補得官也就罷了,李公麟明歲可是上場的,萬一中了進士,又豈會屈就?
然而道理如此,兩人卻都沒有動怒,反而連連搖頭。
李公麟自然還是謙遜:“小子年紀尚淺,哪有授課的本事?”
米芾就不客氣了:“誰要教那些蠢笨東西啊!”
這仨人一個比一個沒有口無遮攔,眼看著三兩句又要說僵,蘇軾像是想起了什麽,突然道:“書學畫學還不算什麽,倒是最近朝廷動向讓人憂愁。王相公又有新法,除了興辦武學、醫學外,還要改革科試,取消詩賦,以策取士。這豈不是滑下之大稽?閉門書生又有幾個能寫好策論的,還不若以詩賦取士呢。”
蘇軾自己寫的一手好策論,但是聽聞科考改制,卻是半點也不讚同。這王安石心思當真是歹毒,竟然為了新法,要改掉自唐時就延續下來的考試題目。不重詩賦,不重經義,反倒重策論。考進士的哪個不是閉門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於治國理政又能說有什麽見解?還不是阿諛奉承,揣摩考官心思。倒不如考考詩賦,有才無才,一眼就能看出。
誰料聽到他這話,沈括卻搖了搖頭:“詩賦畢竟不能治國,若是能選些實幹的官員,應當也是好事。”
沈括沒什麽詩才,更寫不出蘇軾那般的妙文,當年考進士時,就苦不堪言。現在王安石有意改革,他倒也沒什麽意見。策論終歸還是要有學識撐著嘛,以此取士,也無不可。
蘇軾聞言皺眉:“沈兄此言差矣。以策取士,定然會選出誇誇其他,揣摩上意之輩。如此一來,非但不能選才,還要壞了朝廷風氣!”
當年歐陽修推崇古文時,就有不知多少人改了文風。若是換成以策取士,可以想象那些考生會如何鉆營。王安石為了推行新法,肯定也會選支持新法的士人,如此一來,朝堂恐無寧日。
這話題頗為敏感,兩人卻都不願想讓,竟然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執起來。而這等朝廷大事,蘇頌、李格非也各有看法。明歲要上場,關乎自家前程,李公麟也不免上心,跟眾人一起討論起來,全然忘了賞畫之事。
米芾對這些並無興趣,聽得一頭霧水,甄瓊可耐不住性子,聽了一會兒就插嘴道:“何必如此費事?你們不是學六藝嗎,加考個數算不就完事了。”
什麽詩賦策論,哪有算學來的重要?
這話讓眾人都是一怔,蘇軾連連搖頭:“哪有取士考數算的?淩霄子怕是不懂舉試……”
“不是選聰明的嘛?數算好的肯定聰明啊!就像存中兄和子容兄,數算那麽好,官也當得好。”甄瓊可是有參照物的。在他看來沈括和蘇頌都是幹才啊,數算一個比一個厲害。之前打過交道的唐相公也幹過三司使,精明的很。可見數學比寫詩作賦要重要多了!
蘇軾差點被噎死,比起沈括和蘇頌,他的數算確實不夠看。可這是取士啊,又不是選吏員,光看數算有什麽用?不取“道”反而取“技”,不免本末倒置。
還沒等他反駁,蘇頌卻撚了撚須:“淩霄子此言也有些道理啊。如今武學中也要開算科了,士人豈能落於其後?廟算一樣,還得靠‘算’才行。”
武學開算科,是因為火炮的出現。為了炮能射的更準,天子可是下了明令,要在軍中推廣算學。而武學都要重視數算了,正兒八經的士子豈能落於人後?“數”畢竟是六藝之一,就算無需達到明算科的標準,出兩道數算和策問結合的題目,也有益於擢拔人才啊。
如今取士的渠道和考出的進士,確實每況愈下,還有特奏名這種專為落得生設置的賞官制度,更是讓庸人也能為官。若是一點俗務也不通曉,連數都算不清楚,就算考取了也要被下面的吏員蒙蔽。還不在選材時多設一道門檻,甚至在太學中加開算科。數算這東西,學學總沒害處不是?
蘇軾當然不可能認同這論調,兩人又辯了起來。甄瓊簡直無聊的要命,蔫蔫的趴回了桌上。還是丹房好啊,下次再討論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誰叫他都不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不過對於這些背地裏瓜葛,有些人並不放在心上。譬如蘇軾, 就覺得這是他舌戰群儒的戰果。
“《明德報》迂闊險惡, 停了最好。”尋常君子,可不會在背後如此議論, 蘇軾卻全無顧慮,當著在座幾人的面道, “世人皆知的道理,不信也就罷了, 還要狡辯。什麽道德大義,不過是為了自家學說。連真空都不肯信,也敢稱‘理學’!”
對於《明德報》, 以及其主編程頤, 蘇軾可是極看不上眼。畢竟蘇氏家學就最重“人情”。“禮”之所在,就是為了調適“人情”,只有七情六欲都不過不失,世間才會平和。而遵循這點,自然也要“順人欲”。若是對於經學望文生義, 生搬硬套,不解人情,禁絕人欲,就背離了聖人教誨,也忘卻“道始於情”的儒家根本。
這樣的理論,跟程頤所謂的“存天理,去人欲”可是截然相反。恰逢真空之爭,他也就毫不客氣的寫了一大堆駁斥的文章,把對方辯的啞口無言。現在連《明德報》都灰溜溜的停刊了,蘇軾自然心中開懷,要把這喜悅與眾人分享。
果不其然,在座諸人紛紛點頭稱是。不說沈括、蘇頌這兩位大氣壓力的首倡者,以及李格非這個《日新報》的主編,就連米芾、李公麟都頻頻為《日新報》題字、作畫,對於天天尋釁找茬的《明德報》,自然是同仇敵愾。倒是直接被人攻擊過的甄瓊,對這消息沒什麽興趣的樣子。
見狀蘇軾不由奇道:“淩霄子不願議論《明德報》嗎?”
他可不覺得甄瓊是這麽大方的人。之前要不是《明德報》出言誣蔑,哪有士林群起攻之?現在《明德報》終於倒了,這小道也該高興才是啊。
“一個賠錢的小報,也值得理會?”甄瓊哼唧了一聲。他家邈哥都幫他出了氣,還說辦報的虧了個半死。這種落水狗,還值得費神?不如聊聊他最新發現的成果呢。
蘇軾聞言不由一哂:“說的是,還不如一同賞鑒伯時賢弟的新圖呢。”
聽到這話,李公麟立刻來了精神,含笑道:“小弟這次也是有感而發,虧得淩霄子奇法,方能成畫……”
米芾可等不及他自謙了,催促道:“你都藏多久了,快拿來瞧瞧!”
李公麟剛開始畫的時候,還讓米芾觀摩過,後來嫌他嘴碎,改成自己閉關畫了,可把米芾饞的夠嗆。現在終於成稿,他豈能放過一睹真跡的機會!
見眾人都是興致勃勃,李公麟也不啰嗦了,取出畫軸,在眾人面前展開。
只是一眼,最懂畫的蘇軾和米芾都是眼前一亮。這畫不差啊!只見長卷上,十六匹馬兒分列左右,正奮力拖曳鐵索,中間一顆巨大鐵球已經被扯的離了地,似分未分。一旁趕車的禦者滿頭是汗,頻頻回望。且不說那繃緊的鐵索,焦急的禦者,只十六匹神態各異,繁而不亂的馬兒,就讓人嘖嘖稱奇,極顯功力。
“這畫似用了些光影手法,伯時筆力大漲啊。”蘇軾何其毒辣的眼睛,一下就直指關鍵。這畫是白描,卻跟尋常白描有些微區別,略略帶上了些炭筆風格。雖說李公麟和米芾二人整日吵來吵去,但是技法仍舊有融會貫通。兩人都如此年少,將來恐怕也是能開宗立派的。
米芾可就沒那麽客氣了,只恨不能把尾巴翹上天去:“伯時兄之前還嫌我煩,現如今還不是用了炭筆。怎麽樣,比白描要強不少吧?”
李公麟不想讓米芾觀摩作畫,可不就是因為這個嗎?幹咳一聲,他辯解道:“唯有取長補短,方能進益……”
他的話還沒說完,一旁瞅了半天的甄瓊已經憋不住了,指著畫叫道:“這畫怎地沒我呢?!”
明晃晃寫著“寶應觀演法圖”,卻沒有他這個寶應觀觀主,這算什麽事啊?!幾匹馬有啥好看的,那天他還專門換了新嶄嶄的法袍,英姿勃發主持大局,竟然沒能入畫?!
這亭中所坐之人,哪個沒有參加當日盛典?然而會這麽抱怨的,還真只有這小道一個了。李公麟如今也算摸到了甄瓊的脾性,趕忙道:“此畫重在演法,自然要畫馬,畫那鐵球。只要瞧見這場面,便能想到當日寶應觀前壯舉。淩霄子若是入畫,豈不奪了演法的光彩?”
這話頗有些吹捧甄瓊容貌的意思。當然,選這一隅,還是因為天子就坐在甄瓊身邊,不論畫還是不畫都有些麻煩,還不如全部忽略,只畫馬呢。再說了,當時他都看傻了,哪還有心力觀察眾人神情?
聽到這話,甄瓊果真又開心起來,摸著下巴道:“也有道理,反正你畫人也不好看。”
李公麟:“……”
一旁蘇頌有些聽不下去,笑著打岔道:“這畫生動別致,想來也能傳世。有伯時、元章兩人推廣這新式畫法,定能別出機杼,自成一派。”
沈括不怎麽懂畫,卻也點頭附和:“聽聞翰林院要開書學、畫學,二位若是精研此道,必然也能開課授業。”
這話可就有點得罪人了,書畫只能做消遣,或是匠人技法。就算設學授課,官職想必也不會很高。米芾這種蔭補得官也就罷了,李公麟明歲可是上場的,萬一中了進士,又豈會屈就?
然而道理如此,兩人卻都沒有動怒,反而連連搖頭。
李公麟自然還是謙遜:“小子年紀尚淺,哪有授課的本事?”
米芾就不客氣了:“誰要教那些蠢笨東西啊!”
這仨人一個比一個沒有口無遮攔,眼看著三兩句又要說僵,蘇軾像是想起了什麽,突然道:“書學畫學還不算什麽,倒是最近朝廷動向讓人憂愁。王相公又有新法,除了興辦武學、醫學外,還要改革科試,取消詩賦,以策取士。這豈不是滑下之大稽?閉門書生又有幾個能寫好策論的,還不若以詩賦取士呢。”
蘇軾自己寫的一手好策論,但是聽聞科考改制,卻是半點也不讚同。這王安石心思當真是歹毒,竟然為了新法,要改掉自唐時就延續下來的考試題目。不重詩賦,不重經義,反倒重策論。考進士的哪個不是閉門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於治國理政又能說有什麽見解?還不是阿諛奉承,揣摩考官心思。倒不如考考詩賦,有才無才,一眼就能看出。
誰料聽到他這話,沈括卻搖了搖頭:“詩賦畢竟不能治國,若是能選些實幹的官員,應當也是好事。”
沈括沒什麽詩才,更寫不出蘇軾那般的妙文,當年考進士時,就苦不堪言。現在王安石有意改革,他倒也沒什麽意見。策論終歸還是要有學識撐著嘛,以此取士,也無不可。
蘇軾聞言皺眉:“沈兄此言差矣。以策取士,定然會選出誇誇其他,揣摩上意之輩。如此一來,非但不能選才,還要壞了朝廷風氣!”
當年歐陽修推崇古文時,就有不知多少人改了文風。若是換成以策取士,可以想象那些考生會如何鉆營。王安石為了推行新法,肯定也會選支持新法的士人,如此一來,朝堂恐無寧日。
這話題頗為敏感,兩人卻都不願想讓,竟然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執起來。而這等朝廷大事,蘇頌、李格非也各有看法。明歲要上場,關乎自家前程,李公麟也不免上心,跟眾人一起討論起來,全然忘了賞畫之事。
米芾對這些並無興趣,聽得一頭霧水,甄瓊可耐不住性子,聽了一會兒就插嘴道:“何必如此費事?你們不是學六藝嗎,加考個數算不就完事了。”
什麽詩賦策論,哪有算學來的重要?
這話讓眾人都是一怔,蘇軾連連搖頭:“哪有取士考數算的?淩霄子怕是不懂舉試……”
“不是選聰明的嘛?數算好的肯定聰明啊!就像存中兄和子容兄,數算那麽好,官也當得好。”甄瓊可是有參照物的。在他看來沈括和蘇頌都是幹才啊,數算一個比一個厲害。之前打過交道的唐相公也幹過三司使,精明的很。可見數學比寫詩作賦要重要多了!
蘇軾差點被噎死,比起沈括和蘇頌,他的數算確實不夠看。可這是取士啊,又不是選吏員,光看數算有什麽用?不取“道”反而取“技”,不免本末倒置。
還沒等他反駁,蘇頌卻撚了撚須:“淩霄子此言也有些道理啊。如今武學中也要開算科了,士人豈能落於其後?廟算一樣,還得靠‘算’才行。”
武學開算科,是因為火炮的出現。為了炮能射的更準,天子可是下了明令,要在軍中推廣算學。而武學都要重視數算了,正兒八經的士子豈能落於人後?“數”畢竟是六藝之一,就算無需達到明算科的標準,出兩道數算和策問結合的題目,也有益於擢拔人才啊。
如今取士的渠道和考出的進士,確實每況愈下,還有特奏名這種專為落得生設置的賞官制度,更是讓庸人也能為官。若是一點俗務也不通曉,連數都算不清楚,就算考取了也要被下面的吏員蒙蔽。還不在選材時多設一道門檻,甚至在太學中加開算科。數算這東西,學學總沒害處不是?
蘇軾當然不可能認同這論調,兩人又辯了起來。甄瓊簡直無聊的要命,蔫蔫的趴回了桌上。還是丹房好啊,下次再討論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誰叫他都不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