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國庫券升值的消息, 很快也被諫臣查知。立刻有禦史上了奏章, 言有奸人借國債逐利, 使得人心不古。
然而對趙頊而言,人心古不古不重要,好端端的國債突然升值, 才是要緊事!因此王安石入對時,他忍不住也問了一句:“王卿,聽聞國庫券已經升到了每券十七貫, 你可知此事?”
對於國債, 王安石的態度其實頗為覆雜。這是韓琦遺政,他並不怎麽喜歡。但是當日二十萬貫一日售空, 卻也讓天子見到了民心所向。這是能推行變法,讓天子下定決心的好事, 因此現如今,他也沒法反對的太堅定了。
想了想, 王安石道:“臣有聽聞此事。王韶勸降番部的消息傳來,市井便有人買賣國庫券。應當是有人圖謀秦州質田,故而提價收券。”
“果真是為了秦州田畝啊。”趙頊長嘆一聲。他也猜是這個原因, 因此更是懊悔。十五貫一頃地, 還是賣的太便宜了,沒見漲價還有人要嗎?這樣一來,他豈不是折損了好些錢財,讓那些賊人賺了?
見天子沮喪,王安石便進言道:“也是秦州局面好轉, 才會有人升價買券。此事與大局無礙,國庫券上早已寫明息錢,不論升降,朝廷花費皆為定數,不至虧損。況且高價買來的田畝,必然是要耕種的。將來秦州糧食增產,也有利邊防。”
道理是沒錯,趙頊還是有些肝痛。不過這話也不好跟臣子明說,他咳了一聲:“券價驟升,終歸不是好事。將來若再發行國債,還是減少質田吧。”
沒有質田的一年期國債賣的不也不差嗎?看別人炒自己頒行的債券,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這話倒是讓王安石眼前一亮,果斷道:“官家明鑒。邊郡墾荒,也能改為軍屯,由弓箭手墾種。如今秦州施行不差,旁的邊郡也能依例而為。”
趙頊當然知道王安石對於國庫券的態度。但是低息借錢,實在是件讓人欲罷不能的事情。讓他放棄,又有些為難。想了想,趙頊還是道:“此事還要看將來河湟局勢,不妨等國債到期後再議。倒是軍中新法,可有計較?”
這才是趙頊目前最關註的事情。以前國庫空虛,入不敷出,他滿心都是賺錢。但是現在修鹽田,開礦山,連銅鐵產量都大有增益,錢倒不是他最在乎的東西了。軍隊疲不堪用,才是心頭大患。
王韶如今已經勸降了十二萬番部,若是軍隊改制趕不上,他要如何發兵征伐吐蕃?更甚者,天下皆是弱兵,如何能征西夏,平遼國,收覆燕雲十二州?故而此事,方為當務之急!
王安石自然也清楚天子的心思,立刻道:“臣等正在修改保甲法,不出月餘就能定案。涇原路經略安撫使蔡挺,在陜西著力推行的將兵法也頗有成效。恰逢首倡此法的張載入京,官家亦可問對。”
“可是呂卿所薦之人?”趙頊思量片刻,終於想起了這人來歷。只是呂公著推薦時,言其學有本原,乃是當朝大儒。未曾想此人對軍事還有見解,登時來了興趣,“那便招來入對吧。”
※
張載也沒料到,剛剛進京,就被天子召見。天子問政,他自然也以“覆三代之治”作答。這本是個中規中矩的答案,未曾想問完政事,天子竟然又提起了兵事。他在渭州時,曾是蔡挺幕僚,為其軍府提過不少建議。其中就有“兵將法”,旨在訓練邊民,與軍旅一同作戰。還有提議罷除戍兵換防,招募邊民為邊軍駐防等等策略,大多被蔡挺采用。如今天子突然問起,莫不是要用他的法子了?
對於張載而言,這當真是個意外之喜。當年他有心從軍,也是範文正公相勸,才選擇了潛心經學。然而考取進士後,他擔任的多是邊郡司法參軍、軍事判官等職,對於國朝兵事更有了深刻了解。若是這些法度能通行全國,說不定真能一改弱軍的弊病。
然而心動之餘,張載也不免有些犯難。畢竟舉薦他的禦史大夫呂公著並不讚成新法,哪有一進京就轉身投靠王安石的?再說新法初行,局面尚不穩定,冒然為之反倒不好。故而張載稱自己對政事還不熟悉,推掉了二府的差事,轉任崇文院校書。
確定了官銜後,他也稍稍放松了些,開始走親訪友。自然也要見見兩個遠房外侄。
“叔父來京,恰逢其時。”程頤見到張載,就笑著道,“如今氣學在京中可是名聲大震啊,不知叔父有何見解?”
這也是張載急急入京的原因之一,他輕嘆一聲:“我之學說以氣為本,未曾想精研十數年,還只是知其皮毛。這‘大氣壓力’之說,恰似醍醐灌頂。太虛之氣分清濁,有動靜,卻難驗造化根本。只是無形無狀的氣,如何能成就世間萬物?如今始知,氣也有力,能作用萬物!”
在他的學說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物兩體,動必有機”。就如氣化水,水化氣一般,氣聚時生萬物,氣散時成太虛。故而才有了陰陽變化,成了天地萬物。只是如何讓人相信萬物皆為氣化?草木禽獸焚之為氣,不足為奇。但是山川河流也為氣,怕是世間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更難想象這些東西是如何從氣變為山川的。然而“大氣壓力”的發現,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正因天地之間的氣始終在用力,才能塑造山河。而萬物無感,正因為陰陽早已調和,能抵禦這種無處不在的力。
那些元氣、濁氣,乃至碳氣的說法,更是一點點完善了他的理論,讓他這個不信僧道之人,都有了結交通玄先生的意思。
程顥聞言卻微微一皺眉:“那大氣壓力,哪有這般博大?叔父所想,怕是過了。”
他不能不多說一句。張載話裏話外的意思,分明已經有了“氣在萬物先”的深意。若是如此,那“理”又在何處?他兄弟二人如今學術尚未大成,但是對於“天理”的認知已經擺在了極高的位置。就如韓非子所言,“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天地間必然有個至高不變的“天理”,方才有“氣”的外在表象。
程頤則更為直白些:“氣有生滅,理卻永存。大氣之力,正印證了天地有‘道’。因有此‘道’,方能拘束大氣,衍化萬物。”
這跟張載的理念就有些不合了。世間肯定是存在著規律和道理的,但是沒有“氣”作為承載,要如何依憑?他不由皺了皺眉:“正叔所言謬矣。氣從未消散,只是自一物化作另一物罷了。這變化,方才是‘理’。正如那覆杯止水一般,若非杯中無氣,焉能顯出大氣壓力?”
這可就涉及經學之爭了,就算程家兄弟是張載晚輩,也不可退卻。三人頓時就“氣”、“理”引經據典,展開了辯論。當然,也少不了這些時日報上刊登的新理論。只是一通爭執,誰也無法說服誰。而對於張載,大氣壓力太弱,也是個避不開的軟肋。只是撐起一片紙的力道,如何能塑造萬物?
饒是他也不由生出懊惱,這大氣壓力,不該如此弱才是。但要怎樣才能證實其偉力呢?
寶應觀的道觀中,倒是有人正在探討這個問題。
“這便是真空球了?”甄瓊興沖沖拎起了那兩個半圓球,“謔!分量不輕啊!”
可不是嘛。兩個半圓球都是鐵制的,直徑半尺有餘,還有兩個大大的把手,怕的有十來斤重。
“怎麽不選木球?”沈括也好奇問道。
只是實驗,木球不就夠了?他也沒想到蘇頌會選用上好的鐵器。
蘇頌微微一笑:“木球我也試過,太容易變形,不好著力。”
這可是他沒料到的。雖說甄瓊說過,大氣壓力八馬都沒法分開,但是這話只是聽聽,蘇頌並沒有放在心上。誰料真正開始嘗試後,他立刻發現木桶、木球沒法承受巨大的壓力,輕易就會開裂變形,最終還是換成了鐵制。
把那鐵球拿在手裏,蘇頌道:“原本我也想過直接抽空其中的空氣,但是無法測量,始終不大準確。最後就換成了灌水。在球中灌滿水,並在一處,隨後取泵抽吸。待把所有水抽出後,球內自然就成了真空……”
他的話還沒說完,甄瓊就急急問道:“那密封呢?可妥當?”
他們還沒找到橡膠呢,若是密封不好,豈不白費氣力?
蘇頌聞言微微一笑:“淩霄子之前提起要用膠。我也試了許多膠類,皆不可行。最後取了杜仲木,方才奏效。此物也產膠,木質細密,做成襯墊能使水不外流。”
只要不流水,密閉性就有了保障。甄瓊眼睛一亮:“回頭我也要弄些杜仲來,看能不能制出何用的膠!”
現在他的玻璃器皿大多還是靠旋鈕,有些不便。若是能制出跟橡膠相似的膠就好了。
這些旁枝末節,沈括卻不甚在意,催促道:“既然帶來了,子容兄也別吊吾等的胃口,速速驗證一番才是!”
三人對大氣壓力都有了解,蘇頌也就不再賣關子了,親自挽起袖子,操作起來。把一片木質軟墊放在兩個半球之間,隨後註水,待到水滿不溢的時候,他取出了一個有點像是唧筒的玩意,墊了木片,塞進圓球上的孔洞中,開始抽吸。一盆水由快至慢,艱難的從球裏吸了出來。待再也沒法拉動抽吸的桿子時,蘇頌在泵前的開關上扭了扭,關閉了最後的氣閥,把泵取了下來。只見兩個半球,緊緊貼在了一處。
“這就好了?”甄瓊問道。
“沒有了水,自然就成了。”蘇頌含笑答道,“淩霄子可要親手試試?”
“自然要試!”甄瓊立刻挽起了袖子,興沖沖叫了沈括,一人一邊拉住了把手,齊齊用力。然而兩人都憋的面紅,使勁了渾身氣力,那圓球仍舊紋絲不動,就像長在了一起。
“果真壓力驚人!”沈括只拉了一會兒,就停下了手,兩眼閃閃望向蘇頌,“這難道就要八馬才能拉開?”
“是二馬。”蘇頌頗為自得的答道,“左右各一匹就能拉開了。再做大些,才是八馬都拉扯不動!”
甄瓊此刻累的跟狗一樣直喘,面上興奮卻不亞於兩人:“那再做的大些,放在天子面前試試,豈不是天下皆知了?”
這才是他們的目的嘛!八匹馬都拉不開,場面一定相當驚人了!
誰料蘇頌卻搖了搖頭:“此刻還不行。”
甄瓊有些發楞:“為啥不行?”
這不是為了地動說做鋪墊嗎?沒有真空,沒有星辰漂浮,如何引向地繞日行的道理?難道倆人又反悔了?
蘇頌笑了:“水不渾,如何摸魚?還要再等些時日,等到朝廷諸公再次吵起來,方能成事。”
甄瓊繼續傻楞楞問道:“吵啥啊?”
沈括也笑了:“自然是新法。聽聞條例司正在制定涉及將兵的新法,屆時怕又要鬧出大亂了。”
唯有等到所有人都爭執起來,他們這些理念才能一點點的潑灑出去。這球,也不會叫做“真空球”,不過是大氣壓力的延續而已。為了最終的目標,花些時間,費些心思,又算得了什麽?
作者有話要說: 張載就是橫渠先生,不熟的人只要知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他所說即可。
甄瓊他們做的實驗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實驗了。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然而對趙頊而言,人心古不古不重要,好端端的國債突然升值, 才是要緊事!因此王安石入對時,他忍不住也問了一句:“王卿,聽聞國庫券已經升到了每券十七貫, 你可知此事?”
對於國債, 王安石的態度其實頗為覆雜。這是韓琦遺政,他並不怎麽喜歡。但是當日二十萬貫一日售空, 卻也讓天子見到了民心所向。這是能推行變法,讓天子下定決心的好事, 因此現如今,他也沒法反對的太堅定了。
想了想, 王安石道:“臣有聽聞此事。王韶勸降番部的消息傳來,市井便有人買賣國庫券。應當是有人圖謀秦州質田,故而提價收券。”
“果真是為了秦州田畝啊。”趙頊長嘆一聲。他也猜是這個原因, 因此更是懊悔。十五貫一頃地, 還是賣的太便宜了,沒見漲價還有人要嗎?這樣一來,他豈不是折損了好些錢財,讓那些賊人賺了?
見天子沮喪,王安石便進言道:“也是秦州局面好轉, 才會有人升價買券。此事與大局無礙,國庫券上早已寫明息錢,不論升降,朝廷花費皆為定數,不至虧損。況且高價買來的田畝,必然是要耕種的。將來秦州糧食增產,也有利邊防。”
道理是沒錯,趙頊還是有些肝痛。不過這話也不好跟臣子明說,他咳了一聲:“券價驟升,終歸不是好事。將來若再發行國債,還是減少質田吧。”
沒有質田的一年期國債賣的不也不差嗎?看別人炒自己頒行的債券,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這話倒是讓王安石眼前一亮,果斷道:“官家明鑒。邊郡墾荒,也能改為軍屯,由弓箭手墾種。如今秦州施行不差,旁的邊郡也能依例而為。”
趙頊當然知道王安石對於國庫券的態度。但是低息借錢,實在是件讓人欲罷不能的事情。讓他放棄,又有些為難。想了想,趙頊還是道:“此事還要看將來河湟局勢,不妨等國債到期後再議。倒是軍中新法,可有計較?”
這才是趙頊目前最關註的事情。以前國庫空虛,入不敷出,他滿心都是賺錢。但是現在修鹽田,開礦山,連銅鐵產量都大有增益,錢倒不是他最在乎的東西了。軍隊疲不堪用,才是心頭大患。
王韶如今已經勸降了十二萬番部,若是軍隊改制趕不上,他要如何發兵征伐吐蕃?更甚者,天下皆是弱兵,如何能征西夏,平遼國,收覆燕雲十二州?故而此事,方為當務之急!
王安石自然也清楚天子的心思,立刻道:“臣等正在修改保甲法,不出月餘就能定案。涇原路經略安撫使蔡挺,在陜西著力推行的將兵法也頗有成效。恰逢首倡此法的張載入京,官家亦可問對。”
“可是呂卿所薦之人?”趙頊思量片刻,終於想起了這人來歷。只是呂公著推薦時,言其學有本原,乃是當朝大儒。未曾想此人對軍事還有見解,登時來了興趣,“那便招來入對吧。”
※
張載也沒料到,剛剛進京,就被天子召見。天子問政,他自然也以“覆三代之治”作答。這本是個中規中矩的答案,未曾想問完政事,天子竟然又提起了兵事。他在渭州時,曾是蔡挺幕僚,為其軍府提過不少建議。其中就有“兵將法”,旨在訓練邊民,與軍旅一同作戰。還有提議罷除戍兵換防,招募邊民為邊軍駐防等等策略,大多被蔡挺采用。如今天子突然問起,莫不是要用他的法子了?
對於張載而言,這當真是個意外之喜。當年他有心從軍,也是範文正公相勸,才選擇了潛心經學。然而考取進士後,他擔任的多是邊郡司法參軍、軍事判官等職,對於國朝兵事更有了深刻了解。若是這些法度能通行全國,說不定真能一改弱軍的弊病。
然而心動之餘,張載也不免有些犯難。畢竟舉薦他的禦史大夫呂公著並不讚成新法,哪有一進京就轉身投靠王安石的?再說新法初行,局面尚不穩定,冒然為之反倒不好。故而張載稱自己對政事還不熟悉,推掉了二府的差事,轉任崇文院校書。
確定了官銜後,他也稍稍放松了些,開始走親訪友。自然也要見見兩個遠房外侄。
“叔父來京,恰逢其時。”程頤見到張載,就笑著道,“如今氣學在京中可是名聲大震啊,不知叔父有何見解?”
這也是張載急急入京的原因之一,他輕嘆一聲:“我之學說以氣為本,未曾想精研十數年,還只是知其皮毛。這‘大氣壓力’之說,恰似醍醐灌頂。太虛之氣分清濁,有動靜,卻難驗造化根本。只是無形無狀的氣,如何能成就世間萬物?如今始知,氣也有力,能作用萬物!”
在他的學說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物兩體,動必有機”。就如氣化水,水化氣一般,氣聚時生萬物,氣散時成太虛。故而才有了陰陽變化,成了天地萬物。只是如何讓人相信萬物皆為氣化?草木禽獸焚之為氣,不足為奇。但是山川河流也為氣,怕是世間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更難想象這些東西是如何從氣變為山川的。然而“大氣壓力”的發現,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正因天地之間的氣始終在用力,才能塑造山河。而萬物無感,正因為陰陽早已調和,能抵禦這種無處不在的力。
那些元氣、濁氣,乃至碳氣的說法,更是一點點完善了他的理論,讓他這個不信僧道之人,都有了結交通玄先生的意思。
程顥聞言卻微微一皺眉:“那大氣壓力,哪有這般博大?叔父所想,怕是過了。”
他不能不多說一句。張載話裏話外的意思,分明已經有了“氣在萬物先”的深意。若是如此,那“理”又在何處?他兄弟二人如今學術尚未大成,但是對於“天理”的認知已經擺在了極高的位置。就如韓非子所言,“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天地間必然有個至高不變的“天理”,方才有“氣”的外在表象。
程頤則更為直白些:“氣有生滅,理卻永存。大氣之力,正印證了天地有‘道’。因有此‘道’,方能拘束大氣,衍化萬物。”
這跟張載的理念就有些不合了。世間肯定是存在著規律和道理的,但是沒有“氣”作為承載,要如何依憑?他不由皺了皺眉:“正叔所言謬矣。氣從未消散,只是自一物化作另一物罷了。這變化,方才是‘理’。正如那覆杯止水一般,若非杯中無氣,焉能顯出大氣壓力?”
這可就涉及經學之爭了,就算程家兄弟是張載晚輩,也不可退卻。三人頓時就“氣”、“理”引經據典,展開了辯論。當然,也少不了這些時日報上刊登的新理論。只是一通爭執,誰也無法說服誰。而對於張載,大氣壓力太弱,也是個避不開的軟肋。只是撐起一片紙的力道,如何能塑造萬物?
饒是他也不由生出懊惱,這大氣壓力,不該如此弱才是。但要怎樣才能證實其偉力呢?
寶應觀的道觀中,倒是有人正在探討這個問題。
“這便是真空球了?”甄瓊興沖沖拎起了那兩個半圓球,“謔!分量不輕啊!”
可不是嘛。兩個半圓球都是鐵制的,直徑半尺有餘,還有兩個大大的把手,怕的有十來斤重。
“怎麽不選木球?”沈括也好奇問道。
只是實驗,木球不就夠了?他也沒想到蘇頌會選用上好的鐵器。
蘇頌微微一笑:“木球我也試過,太容易變形,不好著力。”
這可是他沒料到的。雖說甄瓊說過,大氣壓力八馬都沒法分開,但是這話只是聽聽,蘇頌並沒有放在心上。誰料真正開始嘗試後,他立刻發現木桶、木球沒法承受巨大的壓力,輕易就會開裂變形,最終還是換成了鐵制。
把那鐵球拿在手裏,蘇頌道:“原本我也想過直接抽空其中的空氣,但是無法測量,始終不大準確。最後就換成了灌水。在球中灌滿水,並在一處,隨後取泵抽吸。待把所有水抽出後,球內自然就成了真空……”
他的話還沒說完,甄瓊就急急問道:“那密封呢?可妥當?”
他們還沒找到橡膠呢,若是密封不好,豈不白費氣力?
蘇頌聞言微微一笑:“淩霄子之前提起要用膠。我也試了許多膠類,皆不可行。最後取了杜仲木,方才奏效。此物也產膠,木質細密,做成襯墊能使水不外流。”
只要不流水,密閉性就有了保障。甄瓊眼睛一亮:“回頭我也要弄些杜仲來,看能不能制出何用的膠!”
現在他的玻璃器皿大多還是靠旋鈕,有些不便。若是能制出跟橡膠相似的膠就好了。
這些旁枝末節,沈括卻不甚在意,催促道:“既然帶來了,子容兄也別吊吾等的胃口,速速驗證一番才是!”
三人對大氣壓力都有了解,蘇頌也就不再賣關子了,親自挽起袖子,操作起來。把一片木質軟墊放在兩個半球之間,隨後註水,待到水滿不溢的時候,他取出了一個有點像是唧筒的玩意,墊了木片,塞進圓球上的孔洞中,開始抽吸。一盆水由快至慢,艱難的從球裏吸了出來。待再也沒法拉動抽吸的桿子時,蘇頌在泵前的開關上扭了扭,關閉了最後的氣閥,把泵取了下來。只見兩個半球,緊緊貼在了一處。
“這就好了?”甄瓊問道。
“沒有了水,自然就成了。”蘇頌含笑答道,“淩霄子可要親手試試?”
“自然要試!”甄瓊立刻挽起了袖子,興沖沖叫了沈括,一人一邊拉住了把手,齊齊用力。然而兩人都憋的面紅,使勁了渾身氣力,那圓球仍舊紋絲不動,就像長在了一起。
“果真壓力驚人!”沈括只拉了一會兒,就停下了手,兩眼閃閃望向蘇頌,“這難道就要八馬才能拉開?”
“是二馬。”蘇頌頗為自得的答道,“左右各一匹就能拉開了。再做大些,才是八馬都拉扯不動!”
甄瓊此刻累的跟狗一樣直喘,面上興奮卻不亞於兩人:“那再做的大些,放在天子面前試試,豈不是天下皆知了?”
這才是他們的目的嘛!八匹馬都拉不開,場面一定相當驚人了!
誰料蘇頌卻搖了搖頭:“此刻還不行。”
甄瓊有些發楞:“為啥不行?”
這不是為了地動說做鋪墊嗎?沒有真空,沒有星辰漂浮,如何引向地繞日行的道理?難道倆人又反悔了?
蘇頌笑了:“水不渾,如何摸魚?還要再等些時日,等到朝廷諸公再次吵起來,方能成事。”
甄瓊繼續傻楞楞問道:“吵啥啊?”
沈括也笑了:“自然是新法。聽聞條例司正在制定涉及將兵的新法,屆時怕又要鬧出大亂了。”
唯有等到所有人都爭執起來,他們這些理念才能一點點的潑灑出去。這球,也不會叫做“真空球”,不過是大氣壓力的延續而已。為了最終的目標,花些時間,費些心思,又算得了什麽?
作者有話要說: 張載就是橫渠先生,不熟的人只要知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他所說即可。
甄瓊他們做的實驗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實驗了。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