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這話引得兩人同時望了過來。沈括驚訝的挑起了眉峰, 蘇頌則沈下了臉, 開口問道:“淩霄子所說‘地球’, 是何物?”
啊?這算什麽問題?甄瓊茫然的擡腳踩了踩地板:“咱們腳下踩的,不就是地球?”
雖說無法想象腳下大地的全貌,但是觀天鏡裏看到的月亮, 不也是球體嘛。想來歲星、太陽也一般無二。地球是圓的,肯定也不假!
這坦然無比的對答,讓蘇頌沈默了片刻, 忽而又道:“渾天如雞子, 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 孤居於天內。按渾天說法,大地或可為圓。然則是誰告訴你, 地是繞著天轉的?莫不是宣夜之說?”
蘇頌對於天文,是深入了解過的, 自然知道各家學派的說法。最早的“蓋天說”,稱“天圓地方”,天幕為蓋。然而學過《海島算經》, 就改知道地有弧度, “蓋天說”不攻自破。而“渾天說”,則是他和沈括都認同的說法,也是當今正統。簡而言之,天穹為圓球,大地居其中, 猶若雞卵中的卵黃一般。日月星辰都在天穹上旋轉,構成了四季變換。只要看看渾天儀,就該知道渾天之理。
但是除這兩樣外,還有一種不怎麽時興的理論,正是“宣夜說”。此說法,源自《莊子》的“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一句,稱天是無窮盡的,日月星辰都浮在氣中,有各自的軌跡,並非懸在一個“天穹”上。這一理論,又同“元氣”結合,稱萬物皆由氣演化,由氣而生。因此也被道家推崇。
只是“宣夜說”,並沒有解釋日月升落,群星運轉的道理,只是援引“渾天說”的記載。對於蘇頌這種信奉實據的人而言,不過是個猜想,連根基都不具備。只是甄瓊未免也太大膽了,宣夜之說也就罷了,還敢妄言什麽“繞日而行”,實在不可理喻!
聽他這麽說,甄瓊更茫然了:“宣夜之說是什麽?我是聽恩師說的啊,地球自轉,生出晝夜,繞日公轉,生出四季。難道不是這樣嗎?”
“荒唐!”蘇頌是真的動怒了。說大地繞日旋轉,就已經夠驚世駭俗了,怎麽還冒出“自轉”?腳下大地平平,哪裏有轉動跡象?!
一直沒有開口的沈括,此刻卻突然道:“若是繞日旋轉,倒能解釋景表和浮漏之差了。”
蘇頌猛地扭頭,瞪向沈括。沒有被他的眼神震懾,沈括平靜道:“蘇兄應當也知道,每逢冬至前後,景表滿一晝夜,浮漏卻還未滿。而到了夏至前後,景表尚未滿一晝夜,浮漏卻以滿了……”
未等他說完,蘇頌就斷然道:“那是冬夏水流快慢有別!”
這也是公論。景表是按日照來計時,浮漏則是按流水速度來計時。兩者雖然參照不同,但是記錄的時間應該一般無二才對。出現這樣的偏差,唯有用流水速度解釋。
沈括卻搖了搖頭:“同樣室溫,水流怎會快慢不一?況且我以‘招差術’對浮漏進行校正,就能得出更為精準的漏箭讀數。可見有差的不是水,而是太陽。亦如唐時僧一行所言,太陽冬日運行稍快,夏日則稍慢。”
“那是黃道上的日行,跟繞日又有何關系?”蘇頌的數算功底,是比不過沈括的,不願跟他在這上面糾纏,直指關鍵。
沈括道:“究竟是日繞地,還是地繞日,不過是參照不同。就如船行海上,看一山巒,船動可離山近,也可離山遠,卻不能說山就是繞著船動的。‘地有四游’之說,正因此生。若地不動,哪來的四游?唯有地動,黃道亦非正圓,方有距離太陽的遠近之分,衍化出四季。至北極寒,至南極熱,想來也是因為地為球形,日照不同,故而有溫差。”
這一番話,說的實在太詳盡了。蘇頌剛在觀天鏡中見過了歲星和其緯星的模樣,只是一瞬,就在腦中構建出了沈括所言的模型。日是圓的,月是圓的,歲星是圓的,它周遭的緯星也是圓的,憑什麽足下大地不能為圓?可若真是圓的,人怎麽能立足地上?海水為何不會傾覆?
腦中嗡嗡作響,蘇頌一時都說不出話來了。過了許久,他的喉頭動了動,艱難道:“那自轉呢?”
“若地繞日行,如何有晝夜?”沈括答的相當幹脆。如果地球是繞著太陽運行,而非相反,那麽晝夜生成,就不是日月星辰東升西落,而是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也唯有此,方能解釋為何天體軌跡大不相同,卻都如一升降。
“這只是猜測,無有憑據!”蘇頌立刻道。
沈括倒也不反駁,轉而對甄瓊道:“淩霄子可有驗證地球自轉之法?”
甄瓊此刻早就傻了,根本沒聽懂兩人說的都是些什麽。見沈括發問,不由一個激靈:“我又沒學過天文,怎麽知道?這些都是聽師父他老人家說的!”
沈括:“……”
蘇頌:“……”
不懂天文,你就這麽胡說?!還有你那師父,不是傳說是個神仙嗎?你想說這“地動說”,乃是神仙傳授?!
深深吸了口氣,沈括也不管他了,自顧道:“如今已有了觀天鏡,自轉、公轉之說是否屬實,應當能觀測。若是當真,歷法興許會大變……”
他的話還沒說完,蘇頌就斬釘截鐵道:“此事外傳,必引來禍患!”
一個地圓,就能讓天下大嘩,何況是“地動”之說!不論是自轉還是公轉,都會引來天下眾議洶洶,一個不好,就是殺身之禍!星象、歷法可是國朝根本,關乎正朔,亦有“天人感應”壓在上面。天地成因,宇宙奧妙,乃至陰陽之變,都早有定論,如今突然反駁,莫不是要駁斥董子,翻覆《白虎通德論》的學說?
這可是與天下為敵啊!
沈括也是進士出身,熟讀經史,哪會不知這些?然而沈吟良久,他還是搖了搖頭:“天地亙古,不隨人心而變。只要有觀天鏡在,遲早會有人看出端倪。吾等所學,不正是為了明曉世間道理。怎能因人非議,就裝聾作啞,視而不見?”
蘇頌喉中一噎,竟說不出話來。若這些都是真的,閉口不言,當真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他也是飽學詩書,身有傲骨。為了避禍罔顧是非,豈是君子所為?
沈默許久,蘇頌終是嘆了口氣:“全盤托出,太過驚世駭俗。如今你我也未曾有實證,不妨潛心鉆研,徐徐圖之。”
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別說觀天鏡了,連千裏鏡都是禁外傳的機密,尋常百姓哪能分辨這說法是真是假?況且改掉延續千年的“常理”,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還是要想出更穩妥的法子才好。
這個說法,沈括倒是沒有異議。思忖片刻,他轉頭對甄瓊道:“淩霄子,尊師可曾提到過,天穹滿溢氣體,星辰由氣依托?”
如今沈括也覺得,淩霄子所言跟“宣夜說”有些相類了。只是比宣夜更進了一步,闡明了星辰運動之法。若是沒有那層殼子,天體要如何浮在虛空中,確實值得深究。
這個他懂啊!甄瓊精神一震:“宇宙之間不是溢滿氣體,而是沒有氣體。稱之為‘虛空’或是‘真空’。也只有如此,星辰方能懸浮不落。”
沈括:“……”
蘇頌:“……”
這怎麽跟說好的不一樣啊?!那麽大的天穹,連氣都沒有,那是由什麽填充的?
見兩人神色不對,甄瓊趕忙道:“氣有元、濁之分。人只有吸入元氣,方能存活。其餘皆是濁氣,有些可以燃燒,有些害人性命,還有些能使火焰熄滅。若是把一根蠟燭放在水中,上面罩個玻璃瓶,過不多久,燭火自滅,水也會升高些許,這就是燃光了元氣,只餘濁氣。”
這個說法,蘇頌一聽就懂,他也曾親手試過。只是這跟真空,又有什麽關系?
沈括則想的深些:“若是連濁氣也一並吸出,會發生什麽?”
“會有吸力,八馬都無法分開。”甄瓊答得篤定。
在金石、水火、草本三派,乃至格物觀中,唯有一樣,是都會研究的。正是“氣”。氣乃聲息根本,也是造化先機。故而每一個學派都極為重視。然而只有州郡大觀,或者皇家學院才有實力研究“氣學”,他也只是從恩師那裏聽了些講解。而八馬都無法分開的“真空”之球,簡直是學道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沈括眼神都變了:“此法你可會?”
“不會。”甄瓊答的幹脆。
知道是知道,但是這明顯是格物觀研究的東西,他那個小道觀,連氣學都不曾涉及,哪會演示這樣的實驗?
沈括:“……”
蘇頌此刻好歹回過神了,嘆了一聲:“既然有實物可證,不妨先從‘氣’下手。諸派都有氣論,倒是不容易招人非議。”
探討氣體,向來是眾說紛紜。他們說些什麽,也只會讓人驚奇,不會心生排斥。更何況聽甄瓊所言,這還是能證明出的。只要有實證,何愁不能說服世人?
沈括也反應了過來:“抽氣似也不難,倒是可以試試。還有那蠟燭熄燃的道理,可以先寫篇小論,發在報上。”
這些都是沈括和蘇頌做熟了的,立刻湊在一起,探討起來。被兩人扔在一邊,甄瓊倒也不覺無聊,自個兒湊在了觀天鏡前,又細細看了起來。
哎呀,這歲星上面,怎麽好像還有個紅斑呢?難不成是一片紅海?衛星可真小啊,月亮應該比這大吧?看了歲星還不夠,他又偷偷挪動了一下位置,跑去看星河。密密麻麻的星子,眼瞅著沒了河流的樣貌。若是滿天星鬥都如足下地球那麽大,這蒼穹又該有多大呢?
滿心的奇思妙想,甄瓊看的極是開心,臨走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蘇頌神色肅然的叮囑他,地動之說,絕不能跟人提起。冒然提及,就是害人害己,說不定還會牽累韓大官人。
聽到這話,再有什麽想法的,也只能委委屈屈憋住了。甄瓊垂頭喪氣的回到了家,尋到了韓邈,一頭撲了上去。
“今日不是去看了觀天鏡嗎?莫不是有甚不妥?”韓邈可是在家等了許久了,終於把人盼回來,卻發現小道一臉沮喪,立刻懸起了心神。
“觀天鏡可好用了,能看到許多奇景,只是不能讓邈哥也瞧瞧……”那麽多的美景,他多想告訴邈哥,讓他也親眼看看啊。早知道就不跟蘇頌他們說什麽公轉自轉了。
聽到這話,韓邈不由失笑,攬著人走到了窗邊,擡眼望去:“滿天星鬥,想要看,又何須外物?”
窗外,是無遮無攔的夜空,月色皎潔,星子閃爍,壓過了人間煙火。這一眼看去,浩渺壯闊,又哪是小小一方鏡中能盡顯的?
甄瓊的呼吸微微一滯。是啊,沒有觀天鏡又如何?星辰又不會消失,總能有其他辦法觀賞。再說了,萬一沈括、蘇頌他們想出了辦法,讓“地動說”傳遍天下,有朝一日,邈哥也一定能看到觀天鏡裏的奇景!
一下又振奮了起來,甄瓊用力的握住了韓邈的手:“總有一日,我也要讓邈哥見識天外景色!”
這豪言,倒是跟靜謐星空有些不襯了。然而那只手,牢牢地抓著自己,絲毫也不願分開。韓邈不由笑了起來,低聲道:“好,我等著。”
作者有話要說: 那個景表和浮漏的差別,正是地球公轉不是勻速的明證。也就是近日點和遠日點的表現。沈括發現了,還弄了個“招差術”的數學模型,來糾正這個誤差。別問窩原理,沒看懂orz
在天文學上,沈括改了渾天儀,發現了公轉速度不勻,還有取消了“閏月”,基於陽歷重新制出的《十二氣歷》。可以說每一個發現都是驚世駭俗,不被世人接受,但是距離真相只差一步了。
還有觀測模型,木星真的太適合了。亮度夠,有衛星,自轉飛快,公轉定時且早有記載(歲星,十二年一個公轉周期,也是“地支”的由來),還有能作為參照物的大紅斑。可以說宏觀和微觀的發現,才是改變世界的起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啊?這算什麽問題?甄瓊茫然的擡腳踩了踩地板:“咱們腳下踩的,不就是地球?”
雖說無法想象腳下大地的全貌,但是觀天鏡裏看到的月亮, 不也是球體嘛。想來歲星、太陽也一般無二。地球是圓的,肯定也不假!
這坦然無比的對答,讓蘇頌沈默了片刻, 忽而又道:“渾天如雞子, 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 孤居於天內。按渾天說法,大地或可為圓。然則是誰告訴你, 地是繞著天轉的?莫不是宣夜之說?”
蘇頌對於天文,是深入了解過的, 自然知道各家學派的說法。最早的“蓋天說”,稱“天圓地方”,天幕為蓋。然而學過《海島算經》, 就改知道地有弧度, “蓋天說”不攻自破。而“渾天說”,則是他和沈括都認同的說法,也是當今正統。簡而言之,天穹為圓球,大地居其中, 猶若雞卵中的卵黃一般。日月星辰都在天穹上旋轉,構成了四季變換。只要看看渾天儀,就該知道渾天之理。
但是除這兩樣外,還有一種不怎麽時興的理論,正是“宣夜說”。此說法,源自《莊子》的“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一句,稱天是無窮盡的,日月星辰都浮在氣中,有各自的軌跡,並非懸在一個“天穹”上。這一理論,又同“元氣”結合,稱萬物皆由氣演化,由氣而生。因此也被道家推崇。
只是“宣夜說”,並沒有解釋日月升落,群星運轉的道理,只是援引“渾天說”的記載。對於蘇頌這種信奉實據的人而言,不過是個猜想,連根基都不具備。只是甄瓊未免也太大膽了,宣夜之說也就罷了,還敢妄言什麽“繞日而行”,實在不可理喻!
聽他這麽說,甄瓊更茫然了:“宣夜之說是什麽?我是聽恩師說的啊,地球自轉,生出晝夜,繞日公轉,生出四季。難道不是這樣嗎?”
“荒唐!”蘇頌是真的動怒了。說大地繞日旋轉,就已經夠驚世駭俗了,怎麽還冒出“自轉”?腳下大地平平,哪裏有轉動跡象?!
一直沒有開口的沈括,此刻卻突然道:“若是繞日旋轉,倒能解釋景表和浮漏之差了。”
蘇頌猛地扭頭,瞪向沈括。沒有被他的眼神震懾,沈括平靜道:“蘇兄應當也知道,每逢冬至前後,景表滿一晝夜,浮漏卻還未滿。而到了夏至前後,景表尚未滿一晝夜,浮漏卻以滿了……”
未等他說完,蘇頌就斷然道:“那是冬夏水流快慢有別!”
這也是公論。景表是按日照來計時,浮漏則是按流水速度來計時。兩者雖然參照不同,但是記錄的時間應該一般無二才對。出現這樣的偏差,唯有用流水速度解釋。
沈括卻搖了搖頭:“同樣室溫,水流怎會快慢不一?況且我以‘招差術’對浮漏進行校正,就能得出更為精準的漏箭讀數。可見有差的不是水,而是太陽。亦如唐時僧一行所言,太陽冬日運行稍快,夏日則稍慢。”
“那是黃道上的日行,跟繞日又有何關系?”蘇頌的數算功底,是比不過沈括的,不願跟他在這上面糾纏,直指關鍵。
沈括道:“究竟是日繞地,還是地繞日,不過是參照不同。就如船行海上,看一山巒,船動可離山近,也可離山遠,卻不能說山就是繞著船動的。‘地有四游’之說,正因此生。若地不動,哪來的四游?唯有地動,黃道亦非正圓,方有距離太陽的遠近之分,衍化出四季。至北極寒,至南極熱,想來也是因為地為球形,日照不同,故而有溫差。”
這一番話,說的實在太詳盡了。蘇頌剛在觀天鏡中見過了歲星和其緯星的模樣,只是一瞬,就在腦中構建出了沈括所言的模型。日是圓的,月是圓的,歲星是圓的,它周遭的緯星也是圓的,憑什麽足下大地不能為圓?可若真是圓的,人怎麽能立足地上?海水為何不會傾覆?
腦中嗡嗡作響,蘇頌一時都說不出話來了。過了許久,他的喉頭動了動,艱難道:“那自轉呢?”
“若地繞日行,如何有晝夜?”沈括答的相當幹脆。如果地球是繞著太陽運行,而非相反,那麽晝夜生成,就不是日月星辰東升西落,而是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也唯有此,方能解釋為何天體軌跡大不相同,卻都如一升降。
“這只是猜測,無有憑據!”蘇頌立刻道。
沈括倒也不反駁,轉而對甄瓊道:“淩霄子可有驗證地球自轉之法?”
甄瓊此刻早就傻了,根本沒聽懂兩人說的都是些什麽。見沈括發問,不由一個激靈:“我又沒學過天文,怎麽知道?這些都是聽師父他老人家說的!”
沈括:“……”
蘇頌:“……”
不懂天文,你就這麽胡說?!還有你那師父,不是傳說是個神仙嗎?你想說這“地動說”,乃是神仙傳授?!
深深吸了口氣,沈括也不管他了,自顧道:“如今已有了觀天鏡,自轉、公轉之說是否屬實,應當能觀測。若是當真,歷法興許會大變……”
他的話還沒說完,蘇頌就斬釘截鐵道:“此事外傳,必引來禍患!”
一個地圓,就能讓天下大嘩,何況是“地動”之說!不論是自轉還是公轉,都會引來天下眾議洶洶,一個不好,就是殺身之禍!星象、歷法可是國朝根本,關乎正朔,亦有“天人感應”壓在上面。天地成因,宇宙奧妙,乃至陰陽之變,都早有定論,如今突然反駁,莫不是要駁斥董子,翻覆《白虎通德論》的學說?
這可是與天下為敵啊!
沈括也是進士出身,熟讀經史,哪會不知這些?然而沈吟良久,他還是搖了搖頭:“天地亙古,不隨人心而變。只要有觀天鏡在,遲早會有人看出端倪。吾等所學,不正是為了明曉世間道理。怎能因人非議,就裝聾作啞,視而不見?”
蘇頌喉中一噎,竟說不出話來。若這些都是真的,閉口不言,當真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他也是飽學詩書,身有傲骨。為了避禍罔顧是非,豈是君子所為?
沈默許久,蘇頌終是嘆了口氣:“全盤托出,太過驚世駭俗。如今你我也未曾有實證,不妨潛心鉆研,徐徐圖之。”
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別說觀天鏡了,連千裏鏡都是禁外傳的機密,尋常百姓哪能分辨這說法是真是假?況且改掉延續千年的“常理”,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還是要想出更穩妥的法子才好。
這個說法,沈括倒是沒有異議。思忖片刻,他轉頭對甄瓊道:“淩霄子,尊師可曾提到過,天穹滿溢氣體,星辰由氣依托?”
如今沈括也覺得,淩霄子所言跟“宣夜說”有些相類了。只是比宣夜更進了一步,闡明了星辰運動之法。若是沒有那層殼子,天體要如何浮在虛空中,確實值得深究。
這個他懂啊!甄瓊精神一震:“宇宙之間不是溢滿氣體,而是沒有氣體。稱之為‘虛空’或是‘真空’。也只有如此,星辰方能懸浮不落。”
沈括:“……”
蘇頌:“……”
這怎麽跟說好的不一樣啊?!那麽大的天穹,連氣都沒有,那是由什麽填充的?
見兩人神色不對,甄瓊趕忙道:“氣有元、濁之分。人只有吸入元氣,方能存活。其餘皆是濁氣,有些可以燃燒,有些害人性命,還有些能使火焰熄滅。若是把一根蠟燭放在水中,上面罩個玻璃瓶,過不多久,燭火自滅,水也會升高些許,這就是燃光了元氣,只餘濁氣。”
這個說法,蘇頌一聽就懂,他也曾親手試過。只是這跟真空,又有什麽關系?
沈括則想的深些:“若是連濁氣也一並吸出,會發生什麽?”
“會有吸力,八馬都無法分開。”甄瓊答得篤定。
在金石、水火、草本三派,乃至格物觀中,唯有一樣,是都會研究的。正是“氣”。氣乃聲息根本,也是造化先機。故而每一個學派都極為重視。然而只有州郡大觀,或者皇家學院才有實力研究“氣學”,他也只是從恩師那裏聽了些講解。而八馬都無法分開的“真空”之球,簡直是學道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沈括眼神都變了:“此法你可會?”
“不會。”甄瓊答的幹脆。
知道是知道,但是這明顯是格物觀研究的東西,他那個小道觀,連氣學都不曾涉及,哪會演示這樣的實驗?
沈括:“……”
蘇頌此刻好歹回過神了,嘆了一聲:“既然有實物可證,不妨先從‘氣’下手。諸派都有氣論,倒是不容易招人非議。”
探討氣體,向來是眾說紛紜。他們說些什麽,也只會讓人驚奇,不會心生排斥。更何況聽甄瓊所言,這還是能證明出的。只要有實證,何愁不能說服世人?
沈括也反應了過來:“抽氣似也不難,倒是可以試試。還有那蠟燭熄燃的道理,可以先寫篇小論,發在報上。”
這些都是沈括和蘇頌做熟了的,立刻湊在一起,探討起來。被兩人扔在一邊,甄瓊倒也不覺無聊,自個兒湊在了觀天鏡前,又細細看了起來。
哎呀,這歲星上面,怎麽好像還有個紅斑呢?難不成是一片紅海?衛星可真小啊,月亮應該比這大吧?看了歲星還不夠,他又偷偷挪動了一下位置,跑去看星河。密密麻麻的星子,眼瞅著沒了河流的樣貌。若是滿天星鬥都如足下地球那麽大,這蒼穹又該有多大呢?
滿心的奇思妙想,甄瓊看的極是開心,臨走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蘇頌神色肅然的叮囑他,地動之說,絕不能跟人提起。冒然提及,就是害人害己,說不定還會牽累韓大官人。
聽到這話,再有什麽想法的,也只能委委屈屈憋住了。甄瓊垂頭喪氣的回到了家,尋到了韓邈,一頭撲了上去。
“今日不是去看了觀天鏡嗎?莫不是有甚不妥?”韓邈可是在家等了許久了,終於把人盼回來,卻發現小道一臉沮喪,立刻懸起了心神。
“觀天鏡可好用了,能看到許多奇景,只是不能讓邈哥也瞧瞧……”那麽多的美景,他多想告訴邈哥,讓他也親眼看看啊。早知道就不跟蘇頌他們說什麽公轉自轉了。
聽到這話,韓邈不由失笑,攬著人走到了窗邊,擡眼望去:“滿天星鬥,想要看,又何須外物?”
窗外,是無遮無攔的夜空,月色皎潔,星子閃爍,壓過了人間煙火。這一眼看去,浩渺壯闊,又哪是小小一方鏡中能盡顯的?
甄瓊的呼吸微微一滯。是啊,沒有觀天鏡又如何?星辰又不會消失,總能有其他辦法觀賞。再說了,萬一沈括、蘇頌他們想出了辦法,讓“地動說”傳遍天下,有朝一日,邈哥也一定能看到觀天鏡裏的奇景!
一下又振奮了起來,甄瓊用力的握住了韓邈的手:“總有一日,我也要讓邈哥見識天外景色!”
這豪言,倒是跟靜謐星空有些不襯了。然而那只手,牢牢地抓著自己,絲毫也不願分開。韓邈不由笑了起來,低聲道:“好,我等著。”
作者有話要說: 那個景表和浮漏的差別,正是地球公轉不是勻速的明證。也就是近日點和遠日點的表現。沈括發現了,還弄了個“招差術”的數學模型,來糾正這個誤差。別問窩原理,沒看懂orz
在天文學上,沈括改了渾天儀,發現了公轉速度不勻,還有取消了“閏月”,基於陽歷重新制出的《十二氣歷》。可以說每一個發現都是驚世駭俗,不被世人接受,但是距離真相只差一步了。
還有觀測模型,木星真的太適合了。亮度夠,有衛星,自轉飛快,公轉定時且早有記載(歲星,十二年一個公轉周期,也是“地支”的由來),還有能作為參照物的大紅斑。可以說宏觀和微觀的發現,才是改變世界的起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