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七十六回 妖道滅亡 賊僧出馬

關燈
話說銀蟾中劍而翻,倒地不起。通法真人笑道:“原以為遇是何等高強人物,敢於對抗本真人。不想劣鳥一只,不足殺耳。”轉而喝斥徒弟鮑信:“居然連一柔弱的牝兒都不能降制,反為羞辱,真真不長臉。大大廢物,空長這麽高的個子。”鮑信低首承罵,不敢張聲,也莫敢大氣。

卻突然,通法真人身子一震,原是背部似遭物紮而感大痛。隨即,捧心口而跌地滾翻,聲聲呼號。可把鮑信嚇著了,連忙問道:“師父,您這是怎麽了?”通法真人道:“心痛厲害,未知何因。”“啊,”鮑信又問:“那怎生是好?”通法真人道:“藥,速行回去拿藥。”鮑信問:“什麽藥?”通法真人道:“我那藥箱拿來,裏頭有。”鮑信應個“是”,方要轉身去。卻忽聞有人言:“拿藥無用,非本仙姑娘娘不能解厄。”“啊,”鮑信瞅來,卻是對頭。他不禁納悶:“這臭婆娘明明已經中劍死掉,怎麽又活過來耶?”豈知,銀蟾行施詭詐。之前倒斃的那個,乃為假身耳。騙過了通法真人,令教麻痹大意,失去防範。從而,為己所乘,一襲功成。將問心針,也即如意電光針,致於其體內。

鮑信叫道:“定是你這雌鳥用了什麽陰秘手段,害我師父承難受苦。爺我收拾掉你。”向前來撲。但遭銀蟾飛劍,傷創右足。鮑信再張,抱足大號,好懸因痛極而昏死過去。銀蟾沒有顧他,而是厲聲言於通法真人:“這妖道,爾中我神針,紮在心內。本仙姑娘娘可令爾死於即時。如果想活,從我之命。”通法真人哀告:“仙姑娘娘留情,仙姑娘娘慈悲,饒小道性命則個。但若喪生,千年道行盡化空夢,痛惜非常。您何吩咐,小道定從。”銀蟾道:“且先來問你,你是如何對諸龍施下的禁術?”通法真人實言而告。

原來,他冒充天降仙人,謊稱諸龍修行刻苦,全心向道。從而,得上蒼恩垂。特賜每龍仙桃一枚,以助飛升登天,接受官封。自己便是奉了玉帝欽命,下界而來。諸龍大喜,高興之間,失去戒備,遂接受了這“天賜恩賞”。孰料,將所謂的仙桃食下同時,隨之入於腹內的是於桃中所藏的秘制丹丸。但此丹只能抑功難發,而不可化功。妖道尚不得化功之方。丹丸作用同時,再加一定的咒法且布一道肉眼難以看到、只作用於諸龍的法屏。如此,諸龍則只有俯首稱臣,任由擺布了。

銀蟾聽了通法真人之言,方才明白諸龍受禍之相。她暗道:“陌生者,萬不可輕信。”再問通法真人:“接下,可是你差派自己的徒弟鮑信,采龍血、取龍肉,以為飲食嗎?”通法真人頓了頓,還是交代了:“的確如此,為了益身保健耳。”銀蟾怒道:“卑鄙。”喝令通法真人解除禁術。通法真人不敢不從,遂對諸龍解術。取回秘丹,除去咒法。

諸龍獲得自由。欣喜同時,怒於妖道令己平白遭厄,遂欲加殺之。通法真人膽懼,趕緊乞命告饒,並請銀蟾為自己向諸龍講情。銀蟾本不想饒他,卻見妖道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便有些不忍心了。於是,請諸龍放過通法真人。其雖有過錯,罪當責罰,但畢竟沒有傷害到它們的性命。諸龍念及銀蟾救困之恩,不好不予人情面,遂不再同通法真人計較。通法真人求請銀蟾除去自己體內的神針,這紮在心上,無以承苦。銀蟾收針釋之。

雖說猶有餘痛,但畢竟好多了。通法真人非凡夫,盡管針傷於心,但未致命憂。何況施者捏著分寸,並沒發送他死路走者。通法真人謝過銀蟾,並問還有什麽教訓與吩咐。銀蟾警告於他,往後莫再重犯失德違道之事。教他好自為之,隨後允去。通法真人再謝,轉身而走。銀蟾呼之:“帶上你的徒弟。”卻又哪裏想到,通法真人猛然回身,雙手高舉,掌心沖天,喝一聲:“賊婦,見識本真人的星流大法。”

所謂星流大法,乃采夜星之氣,隨著修煉層次增加,可於瞬間集聚一定的能量數,再速加爆發釋放,以制於敵。它自然只能在夜間操作。通法真人將高舉的雙手,向下、向前一撲。勁氣夾有細小飛星,如若洪流,疾馳而撞銀蟾。此術又名“銀河倒瀉”。銀蟾見勢不妙,飛速走避。星流將池邊一叢矮林盡行敗毀。有石塊為飛星所觸,致崩碎。銀蟾暗自驚心,“真是好險。”

通法真人方欲再施一記上法,撲殺銀蟾。這時,卻有諸龍怒於彼心性反覆、行為惡劣,群起予擊。通法真人雖具備一定的根底,亦難以招架與抗禦群敵之攻。前者,行施陰術,方才令諸龍受制。否則,極難做到。但現在,諸龍解脫了,可以完全釋放神通與本領。龍本真靈,且均有數百年修煉,自非平常。又加極憤而化力量,更見強勢。很快,將通法真人撕成了碎片。場面足以令人膽裂魂飛。但對於通法真人這等惡類,便當以暴制暴,誅而不留。要不然,遺害匪淺。銀蟾脫口叫道:“殺得好。”卻把那坐地抱足的擎天柱鮑信駭得魂不附體,戰栗而似篩糠。

諸龍欲殺鮑信,銀蟾止之。鮑信從罪,且已承殘足之苦痛,算是領受了懲罰。得饒人處且饒人,由之去吧。鮑信得饒不死,倉皇遁去。足雖殘一只,但身具道法,不影響去來。諸龍顯化人形,向銀蟾深表感謝這搭救恩情。銀蟾免謝。諸龍言:“女仙真但有用到我等之處,必加效勞。”

銀蟾別諸龍,回轉驛站。白中玉猶沈睡。銀蟾也未驚動於他。之後,也沒有將義舉告知,免他擔驚受怕(後怕)一回。

另道鮑信,慘慘歸於白石山養氣洞。思前想後,須為師父,也為自己報仇。於是,外出搬請高人。請誰呢?這廝將身來在韶山。傳說,上古舜帝南巡經此,召土人奏韶樂,大家同樂。山由此獲名。雄偉氣勢,景勝迷人。也為明人之柳應辰、戴珙皆曾以《韶峰疊翠》為題而詩。柳(時官任都禦史)詩曰:

奇峰矗立倚青霄,天籟時聞奏舜韶;

左映金烏添秀麗,右窺玉兔更岧峣(金烏、玉兔,峰名);

芙蓉濕處春初染,螺黛濃時霧欲消;

爽氣鐘靈多俊傑,幾回翹首想孤標。

戴(時官任山東布政使)詩曰:

翠削芙蓉幾萬重,雨餘佳麗更無窮;

影蟠天外橫河漢,氣壓人間等岳嵩;

石髓遠隨丹嶠出,鐘聲只在白雲中;

春風下界多紅紫,不遺巖阿有一叢。

山有雲門寺,現在的住持稱作梵齋上人,且帶發修行。自曰本名阿偏伲那,自於南印度華林寺,且有法牒(度牒)為證。雲游天下,來到中國(印度稱中國為震旦),走訪各大寺院。年前,投宿雲門寺。前住持志昆長老對之熱情招待。梵齋一番天花亂墜,將志昆長老給震驚住了,“好佛法,此乃高僧。”得知其之前拜了嵩山少林寺(主要是祭拜達摩祖師),於今欲回返西域。志昆長老連忙相勸挽留。自己情願將住持之位,讓(賢)於他,以振興雲門寺。不知,正合對方本意。梵齋假意三推,但最終還是答應下志昆長老之請。於是,他搖身一變,而成為了雲門寺的住持。志昆長老則做了監寺。不料,志昆長老看走了眼,招納了害孽。

這梵齋上人三、兩月後大變,暴露本來面目、嘴臉。諸戒皆破。酒、肉之戒或可容忍,但色、殺之戒,則令人不僅僅是厭惡與不齒,更教痛恨。有一些到廟上降香的婦人,但凡年青且具有幾分姿色,只要入於梵齋之眼,便難逃魔掌與厄運。梵齋(他那名字“阿偏伲那”,諧音乃“我騙你那”)借口如何,引之而入靜室,行施**。並從此加以軟禁,玩弄日日。假如婦人有親人或其他友伴陪同,則會遭致賊僧的謀害。梵齋卑鄙殘忍,殺命多條,雙手沾滿鮮血。罪惡累累,人神所不容。

志昆長老自然為引狼入室,後悔不疊。非但不能光大本寺,還毀敗名譽。他為此而責梵齋,且要扭之而送官府治罪。梵齋卻將志昆長老殺死,並籍此而儆合寺僧眾完全服從於自己,莫要對抗。有那具有良心的和尚,想要逃離雲門寺。但不幸,基本上被梵齋擒獲,剝取了性命。僅有其一成功,得以向人們揭露梵齋的罪惡。而個別品質上本就有問題(以前收斂著)的寺僧,則從此淪為了梵齋的爪牙、幫兇,走同一條路。變身惡魔,放縱自己的醜惡。不以為恥,反自覺樂在其中。雲門寺這塊清靜之地,劇變而成魔窟,令無辜受難。或被謀財,或遭謀色,結果可悲可慘。

賊僧同通法真人相善,鮑信旁近無有他求,也只能請到這梵齋上人頭上。梵齋倒還仗義,決定出馬替友報仇。對於澠池諸龍,且暫時放一放。想來它們不會離去,隨時可以對之施加報覆。其實,也沒多大的把握。而眼下,重要的是當將那女仙真尋到。聽了鮑信的描述,那可是一名大美人。而梵齋屬於色中魔王,自是對之十分感興趣。認真掐算一番,於心明了,遂動身離寺。

白中玉夫婦一早起行,於途,意外遇一披發僧人(從打扮上可以辨別得出)倒臥路上。白中玉忙教隨行的任洪任捕頭趕緊瞧看一下。這任洪本在廣靈縣做捕頭,為事幹練且剛正,深得白中玉的喜愛。於是,帶而走馬上任而赴夷陵州。任捕頭也一向敬重白中玉的為人,而心甘情願相追隨效力。另還有一名伴隨者,還是任洪的把兄弟,名叫蔡平。在縣衙門,也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幹將。

話說眼前,任捕頭下得馬來,顧視僧人。回白中玉道:“大人,該僧尚活著,應該是犯了什麽急癥。”白中玉道:“這當如何是好?”銀蟾道:“讓我來瞧瞧。”下馬來察。她相當一段時間之內,閑來習學醫法,具有了一定的基礎,趕得上一名普通郎中。想不到的是,暈死的僧人突然睜開兩眼,目暴兇光。飛速以自己的右手拿住了銀蟾的一只手腕,而且指扣寸關尺。緊接,另手指點銀蟾要穴。銀蟾全無防範,不及反應,由此中招。頓時全身麻木,從而受制。僧人大笑,劫持銀蟾而去。

“啊呀,不好,原是妖人陰計,害加夫人,”一行人眾大驚失色。尤其白中玉,差點跌落馬下,失其魂魄。心揪不已,深為愛妻安危擔慮。可現時,也只能求告地方官府幫助,尋找銀蟾。除此,無有別的辦法。

另言劫持去銀蟾的僧人,正是梵齋上人。打鮑信口中,得知那不知名的所謂女仙真根底不弱。因此,強抗乃屬魯莽,莫如計取為上。因此,他假裝犯病,倒臥道途,騙過了白中玉一幹人等。並出其不意掩其不備,擒住銀蟾,拿回了雲門寺。他教鮑信來加辨識,可是此婦夥同諸龍,害殺了通法真人的性命?鮑信叫道:“正是此婦。上人,您真好本事,能夠生擒她回。您把她交我,動手宰殺,以為吾師報仇。”梵齋止之,言道:“如此絕美尤物,殺而豈不可惜?待本師拿之快活一些日子,再講殺留。”鮑信討一無趣,暗罵和尚色鬼。無奈何,也只能任之。

梵齋急不可待,將銀蟾拿入禪房。他言道:“美人,今日便宜本師耶。你我雲雨一番。”欲為銀蟾寬衣解帶。銀蟾暗急,“但為所汙,吾羞於活生,只有求死耳。”時下卻又無能自救,無比火焦。

卻在此刻,寺院大亂。有小和尚於梵齋的禪房外擂門大呼:“方丈,不好了,有外賊鬧寺,您請速出瞧看。”“啊,”梵齋氣大了,偏這節骨眼出亂子,壞了自己的好事。但也只能暫將美人一放,先顧及外頭。於是,出室而去。

梵齋向前來,見一條大漢:

須發如染金,臉面似潑銀;

眼目碧光爍,唇口朱色鮮;

身高九尺半,腰圍合十掐;

胖軀腆胸肚,亞賽彌勒佛。

穿了一領花裏胡哨的袍子。細瞅,畫滿了錢兒。特別在脖項之上,更懸有一掛真錢幣。人們會誤以為,這位是個財迷,但實際上並不是。其項所懸錢幣也絕不同於平常市行青蚨,不是用來花的。乃為道客之用,曰“法錢”。人家一般只帶幾枚,他好,則有千數,合一吊(貫)。這廝將數名和尚伏制,疊摞在一起。而他自己則坐於頂上,且一次次身升、再下落。以臀部,砸擊諸僧。諸僧如承千斤,個個呲牙咧嘴。尤其於頂、於底的和尚,最為吃虧、受罪。血、膽汁齊吐,性命有憂。大漢嘻哈而為樂子。

梵齋觀此,不禁氣沖鬥牛,難加遏止。他高聲喝道:“呔,何來狂徒,膽敢大鬧我雲門寺?且斂兇暴,收起劣性,本師來也。”大漢攏目光瞅來,見此長老:

豹頭結虎目,獅鼻伴獬口;

胡須一把刷,牙齒若碎瓷;

身凜見猛氣,神威顯嚇力;

怒沖增兇猙,惡相滿一副。

似於廟上一尊煞神,生活而步出供殿。大漢暗自吃驚:“這賊僧,好兇惡的面目,足以嚇死膽怯之輩。”喝問:“爾可是那什麽梵齋上人?”梵齋言:“然也,正是本師。這狂徒哪個?”對方道:“問我,你且聽來。”未知此輩為誰,且聽下回分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