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激變袁真
關燈
小
中
大
運乖時蹇的桓溫領著殘餘的兩萬兵馬愴然南歸,他本來以為已經擊退了慕容垂的追兵後就已經是一路坦途了,可是當退到譙郡(安徽省亳州市)的時候,卻又遭到一支敵軍的攔腰突擊,桓溫一看對方的軍旗以及士兵的裝束,就知道是再熟悉不過的苻秦軍隊了。已經疲憊不堪的晉軍來不及布陣,就與對方混戰起來。
這支前秦的部隊就是苻堅所派出的支援燕國的軍隊,他們由將軍茍池、洛州刺史鄧羌率領,從洛陽出發,東進到潁川(河南省禹州市)一帶後就駐紮在那裏坐山觀虎鬥,是準備抽冷子打太平拳的。當茍池和鄧羌知道晉軍一方已經決意退兵後,覺得這是痛打落水狗的良機,況且,要是再不出手的話,就會失去與前燕在領土問題上討價還價的籌碼了,於是將軍茍池就放過袁真所部,領兵從潁川一路往東斜插,剛好就在譙郡攔腰截擊上了桓溫的軍隊。連場惡戰後的晉軍在體力上遠不如秦軍,但是由於晉軍的組織和配合皆屬上乘,遭此意外打擊之後並沒有馬上就亂了陣腳,訓練有素的士兵在各自將領的帶領下不斷地組織抵抗,雙方一場血戰下來,彼此都損失慘重,最後桓溫不得不出動了桓石虔的虎賁營,才把秦軍徹底地進行了驅離。雖然勇猛無敵的桓石虔在此役裏面又大顯了一次神威,但是晉軍在這場不期而遇的遭遇戰當中又折損了數千的人馬,這在桓溫的傷口上又撒上了一把鹽。
桓溫對於在譙郡遇到苻秦的軍隊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他們從西面的秦國過來後一直駐紮在潁川觀戰,這個地方離袁真軍隊所控制的範圍很近,而且袁真要從石門撤兵回壽陽的話,就必定會與這股秦軍迎頭相撞的。這股秦軍為什麽不打更弱一點的袁真的軍隊,卻偏要來打老子的主力。要不是老子的主力在襄邑大戰當中折損了一半,這股秦軍在老夫的面前不過就是小菜一碟罷了,可是這股秦軍似乎早就知道我在襄邑損兵折將,所以才會毫無顧忌地一直往東橫插過來,剛好能夠在俺的退路上截住老夫,這世上哪有這麽巧合的事情?”桓溫想到此處,心裏面對袁真的怨恨又加重了一層。
譙郡大戰後,桓溫越想越覺得袁真靠不住,就沒有繼續往南面袁真的勢力範圍裏撤,而是把殘餘的一萬多晉軍轉而拉往東面,沿路還留下人來繼續招羅在兩場大戰當中被打散的散兵游勇。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冬十月,大星西流,有聲如雷。大司馬桓溫撤退至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並暫時駐紮在這個位於建康以北三百多裏的戰略前沿,以作為收羅陸續歸來的士兵和防備燕軍繼續南下的據點。
到達山陽後,身心疲憊的桓溫被身邊的親隨從馬背上扶下來,他想,這次總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地盤了。不過,當他回頭看到身後那些如行屍走肉一般默默走著的士兵時,他一點也輕松不起來。桓溫看著這些滿面塵土的士兵,只見他們黧黑的面目上早已失去曾經的英武之氣,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受過戰傷,有的還是靠互相攙扶著才能走路的,比起身體上的疲憊和傷痛,更難愈合的是他們心裏面的創傷。他們神情冷漠地走著走著,似乎象桓溫一樣並沒有因為到達目的地而覺得慶幸和歡欣鼓舞,桓溫知道,此次北伐慘敗後,這些幸存下來的士兵們幾乎每個人都有父子兄弟葬身北地,他們回家之後恐怕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家裏孤兒寡母的淚水。夕陽西下,桓溫兀然站立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山崗上,傍著一顆老槐樹,一邊看著自己中軍的高牙大纛在颯颯的秋風中張牙舞爪地迎風招展,一邊聽著那獵獵作響的聲音,像是被石化了一樣久久地站立不動,他其實是沈浸在自己生命當中最悲壯和最淒美的一篇樂章裏,久久而不能自拔。
勝不驕敗不餒那是一種表面的功夫,若不是一個超凡入聖的人真不容易做到,桓溫歷來就是個性情中人,他有滿腔的理想不能實現,他有滿肚子的憋屈無處發洩,所以他也做不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來。象桓溫這種豪情滿懷的人,在遇到普通的挫折的時候都能夠渾不當回事,比普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強很多,可是這種人一旦遇到極其重大的挫折,其心理落差也特別的大,這時他們也就跟普通人沒多大區別了。
此襄邑大戰之後,前燕的豫州刺史李邽、左衛將軍孟高率軍圍攻在武陽拒守的孫元,孫元為叛徒的出賣而被俘。自此,桓溫在這次北伐當中所收覆的前燕之地基本上又丟盡了。
失望歸失望,反思歸反思,後悔歸後悔,自責歸自責,怨恨歸怨恨,可是,轟轟烈烈的北伐失敗後,前後合計損失的兵力超過三萬人,因此而損耗的戰略物資數不勝數,出了這麽大的一件事情無論如何總得要給朝廷一個交代。因此,桓溫把心腹王珣和郗超召來計議上報朝廷之事。
桓溫一見到兩個幕僚後,就馬上向他們問起袁真在退軍後的狀況,郗超回報說袁真已然領兵撤回到了壽陽。桓溫追問道:“那袁刺史退兵的一路上可曾打過什麽惡仗?”郗超回報說沒發現袁真方面的人馬遭受過什麽重大的損傷。桓溫沈吟道:“那秦軍明明就擺在袁真退兵的路上,他們不打近在咫尺的袁真,反而遠道而來攻擊我們的主力,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王珣領會到桓溫的意圖,就對桓溫說:“明公,您是說袁刺史的這一路兵馬是出兵不出力?”
桓溫點點頭,繼續說:“在袁真出兵之後,一路上都是順風順水的,也不像我們那樣連續打了幾場惡仗,為什麽一到石門的跟前就萎下來呢?你們覺得他為什麽不能夠把石門給拿下!”
郗超說:“一開始的時候,袁刺史傾力出擊,譙梁皆平,可見他的兵鋒甚銳,況且我方又派了大將鄧遐、朱序過去支援他,在林渚大敗燕將傅末波所部,讓袁刺史完全免除了後顧之憂,要是他能夠及時地發動攻擊,拿下石門當不在話下。不過,後來在慕容德的大軍增援了石門之後,再想拿下石門,就有點勉為其難了。”
桓溫道:“嘉賓講得有道理,本公一直在想,既然我給袁真的唯一的任務就是迅速地拿下石門,可是他為什麽不能一鼓作氣地拿下它呢?是他的兵力不夠還是另有其他的緣因呢?”
王珣說道:“明公這次挾威北伐,朝中人士並不是人人盼望明公成功的,難免有人會在背後動動手腳什麽的。戰場上最怕的不是當面的敵人,而是背後的敵人。”
桓溫悚然道:“元琳的意思是說袁真出兵不出力,是背後有人在指使?”
王珣道:“有沒有人指使在下就不知道了,不過袁真一向與武陵王司馬晞過從甚密。”
桓溫道:“武陵王司馬晞嗎?這人一直對本公有意見。自從本公於太和三年被朝廷加了位於諸侯王上的殊禮後,這武陵王就越發瞧本公不順眼了,還招羅了不少的亡命匪類自重,如果他跟袁真一直有勾結起來,倒是有可能故意指使袁真拖我的後腿。至於石門的實情是怎樣的,我將來還要跟鄧遐和朱序他們問清楚。不管怎樣,元琳,你先幫我起草一份奏章,向朝廷說明我軍這次北閥失敗的主要原因。”
頗能知人善任的桓溫在經過深刻的反思後,如果能夠捫心自問,也並非不能夠發現自身在北伐過程當中自己所犯下的一系列決策錯誤。不過,他也很清楚,要是他自己發揚風格,出來一力承擔在這次重大行動當中的所有過錯,在這門閥環伺的形勢下,就難免會有人落井下石,甚至意圖取而代之。為了保護既得的家族利益,他是不可能在這個權力消長的關鍵節點上做出任何讓步的。既然這樣,就必須要找一個替罪羊出來作為對整件事情作一個交待。鑒於袁真在執行打通石門水道任務的過程當中的表現極其可疑,因此,桓溫在奏文當中就把北伐失敗的最大責任推到了袁真身上,說袁真未能占據石門是導致了整個北伐行動失利的最主要原因,他請求朝廷革除袁真的一切職務,將其貶為平民,為了一視同仁,也要求免去派去協助袁真打通石門水道的自己的親信、冠軍將軍鄧遐的官職。
桓溫的奏文被送到建康之前,朝廷就已經知道了北伐失敗的消息了。三萬多精兵埋骨他鄉,令整個帝國顏面掃地,但是朝中卻有不少人為之竊喜不已,在他們看來,桓溫的失敗就是自己的成功——他們怕桓溫一旦北伐成功之後就會功績無量,甚至會動起挾功篡位的念頭,這樣就會嚴重地破壞既有的政治生態,與長期以來的門閥平衡的政治原則不符。在他們看來,桓溫最好是象第一次北伐那樣無功而返或者打一個小敗仗回來,要是桓溫立下一個不世的功業或者打個大敗仗回來都是不利的,前者的理由大家都心照不宣,後者是怕萬一敵國乘勝追擊,甚至打過江來,那大家一起都沒有好果子吃。因此,在得知桓溫兵敗退至山陽後,東晉朝廷還是派桓溫的舊部、侍中羅含帶著牛和酒前往山陽,以示對桓溫的犒勞。
當收到桓溫的上奏後,朝廷中樞的大員們又雙叒叕為之頭疼不已:他們知道桓溫在北伐失敗之後肯定會有一肚子怨氣,要是不批準他的奏章,萬一大敵當前他做點什麽過激的行為出來,那大家都得吃不了兜著走;要是批準了桓溫的奏文吧,那鎮守一方的袁真那方面的事情也不會少。正當滿朝大員覺得騎虎難下,左右為難的時候,神通廣大的袁真已經得知了桓溫奏章的內容。
在同樣被要求廢為庶人的猛將鄧遐的內心裏面,肯定也是不樂意為老領導頂雷的,不過,他完全是被桓溫發現和提拔起來的,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做出什麽出格的事情來。但是,對於成名比桓溫還早的袁真來說可就不一樣的,要說袁真在這場失敗當中沒有責任是不可能的,既然組織上那麽信任你,把那麽重要的任務交給你完成,還給你派足了幫手,你卻拖了領導的後腿,這挨板子的事情是免不了的,可是你硬是要把北伐失敗的屎盆子全都扣在他的頭上,這如何能夠令這個老軍閥接受呢?何況他在朝中也有自己的靠山哩!於是,深深不忿的袁真也把一封奏文送到了建康,在這篇奏文裏,袁真激烈地抨擊了桓溫在北伐當中的屢次決策失誤以及在過去的種種不是。
朝廷大員們看著這兩人表演的狗血大戰覺得非常的無奈:這袁真的來頭不小,固然不能得罪,而那個霸道的駙馬桓溫更是得罪不起。他們都知道袁真確實有過失,但是卻不至於對整件事負全責。可是為了避免刺激桓溫,他們誰也不敢挑頭出來遽下判斷,也不敢對袁真的奏章做出任何回應。袁真冷眼地看著這些曾經在私下裏口口聲聲地說要力挺自己的朝廷大員們在行動上卻是畏葸不前,又或是模棱兩可。他知道再這樣僵持下去,自己肯定搞不過這位高權重的桓溫。不過,這時桓溫手下的部隊在北伐的軍事行動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而袁真的實力卻沒有受到多大的損耗,因此,袁真心想:“你們要是把老子給惹火了,我大不了就割據為王,你們又能奈我何。”經過反覆的衡量後,袁真一不做二不休,幹脆以最靠近北方戰線的軍事重鎮壽春為據點,悍然地發動起叛亂,他同時向前秦和前燕派出使者,分別向這兩個政權表示歸順的意思,並請求他們的支援。前燕皇帝慕容暐在得知袁真投靠的消息後大喜過望,連忙派出大鴻臚溫統作為代表,準備拜袁真為使持節、都督淮南諸軍事、征南大將軍、揚州刺史,封宣城公,但是,溫統還沒等渡過淮河,就已經去世了。
朝廷的大員們在得知袁真叛變投敵的消息後,知道自己再也無須夾在桓溫和袁真中間左右為難了,不過,他們卻因此而更為惶恐不安:本來袁真的豫州是作為朝廷制約桓溫的一股勢力而存在的,現在可好,這作孽的桓溫把袁真給活活逼反了。蘇峻之亂的殷鑒不遠,更何況這回袁真還要引狼入室。一旦袁真依附了燕國,這用於防禦建康西面敵人入侵的大門卻由此而洞開,還不得不依賴桓溫去把這扇門給重新閉上,這叫什麽事啊。所幸的是桓溫的能力要比當年的庾亮強很多,搞定袁真應該沒什麽問題,可是兩線作戰也不是開玩笑的。因此,到了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焦急萬分的瑯琊王司馬昱迫不得已主動要求與桓溫商量下一步的對策。桓溫知道司馬昱要來見自己後,覺得這王爺的行動總是慢慢吞吞的,等他來山陽都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鑒於軍情緊急,就約了司馬昱在離建康近很多的塗中(安徽省全椒縣)會面。結果,遠道而來的桓溫比司馬昱還要先到達會議的地點。
司馬昱對於袁真的叛變感到非常的失望,畢竟這袁真一直以來對自己都是畢恭畢敬的,雖然他已經在官場上都混出油來了,但是總不會象桓溫那樣的令人不放心,而袁真這一叛變,反倒是坐實了桓溫對他的指控,本來是想借北伐失利這個機會敲打一下已經有點傲嬌的桓溫的,但卻由於袁真的幼稚決策而落空了,這反倒是便宜了桓溫。
由於袁真叛變所帶來的問題和影響非常的大,所以在這次塗中會議上,司馬昱一改過去說話漫無邊際的作風,在慰問了桓溫幾句後就單刀直入地問桓溫下一步該怎麽辦。桓溫深知這司馬昱在其一生當中最沒有信心的就是遇上軍旅上的事情,他本想象上次洌洲會議那樣先嚇唬他一下的,但又擔心他的小心臟因此而受不了,於是,就決定實事求是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只見桓溫淡定從容地對司馬昱說:“相王,這袁真本是一個見機行事、利欲熏心的庸官,雖然他手下收羅了大量的精兵,但是他本人絕非良將,只要我親自出手,平定這場叛亂是易如反掌的。”
司馬昱說:“以桓公的才能,平定袁真之亂固然不在話下,本王所擔心的是燕、秦兩賊趁機出手,這可比蘇峻之亂麻煩多了,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形,又該如何是好呢?”
桓溫安慰道:“相王請放心,在西線方面,荊州的桓豁您最熟悉,一旦苻秦敢於來侵,桓豁當能憑借長江的天險抵禦之;至於豫州袁真的叛軍,可以用桓沖的江州部隊牽制之,而且,我準備讓正在河朔一帶活動的毛穆之退回到淮南駐守,這樣一來,西北面的大門也可保無虞;至於東線,燕軍所依仗的不過就是重騎兵的大規模沖鋒而已,只要我在廣陵督造一條針對騎兵的堅固防線,燕軍也是對我們無可奈何的。等到廣陵防線竣工,我們就可以集中力量進擊壽春,那袁真的叛亂是指日可定的。”
司馬昱聞言釋然道:“既然桓公早就胸有成竹,本王倒是多慮了。不過,茲事體大,如果桓公在軍事部署上有什麽要求的話,請隨時向朝廷提出來。”
桓溫道:“我這次勞師遠征,折損精兵和國資無數,正深深的懷慚於心,剛好要趁這個機會一雪前恥,怎敢向朝廷多提要求。總之請相王放心,在下雖然進取中原的能力不足,但是守禦江左的能力還是有的!”
聽完的桓溫的這番話,司馬昱這才完全地把心裏面的大石給放下,這時,他清談的癮頭又發作起來了,就又和桓溫以及他們的幕僚們天南地北、海闊天空地神侃了起來。
回到健康後,朝廷為了激勵桓溫保衛國家,加封桓溫的世子、給事中桓熙為征虜將軍、豫州刺史、假節。不過,這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豫州這時還掌控在叛賊袁真的手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支前秦的部隊就是苻堅所派出的支援燕國的軍隊,他們由將軍茍池、洛州刺史鄧羌率領,從洛陽出發,東進到潁川(河南省禹州市)一帶後就駐紮在那裏坐山觀虎鬥,是準備抽冷子打太平拳的。當茍池和鄧羌知道晉軍一方已經決意退兵後,覺得這是痛打落水狗的良機,況且,要是再不出手的話,就會失去與前燕在領土問題上討價還價的籌碼了,於是將軍茍池就放過袁真所部,領兵從潁川一路往東斜插,剛好就在譙郡攔腰截擊上了桓溫的軍隊。連場惡戰後的晉軍在體力上遠不如秦軍,但是由於晉軍的組織和配合皆屬上乘,遭此意外打擊之後並沒有馬上就亂了陣腳,訓練有素的士兵在各自將領的帶領下不斷地組織抵抗,雙方一場血戰下來,彼此都損失慘重,最後桓溫不得不出動了桓石虔的虎賁營,才把秦軍徹底地進行了驅離。雖然勇猛無敵的桓石虔在此役裏面又大顯了一次神威,但是晉軍在這場不期而遇的遭遇戰當中又折損了數千的人馬,這在桓溫的傷口上又撒上了一把鹽。
桓溫對於在譙郡遇到苻秦的軍隊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他們從西面的秦國過來後一直駐紮在潁川觀戰,這個地方離袁真軍隊所控制的範圍很近,而且袁真要從石門撤兵回壽陽的話,就必定會與這股秦軍迎頭相撞的。這股秦軍為什麽不打更弱一點的袁真的軍隊,卻偏要來打老子的主力。要不是老子的主力在襄邑大戰當中折損了一半,這股秦軍在老夫的面前不過就是小菜一碟罷了,可是這股秦軍似乎早就知道我在襄邑損兵折將,所以才會毫無顧忌地一直往東橫插過來,剛好能夠在俺的退路上截住老夫,這世上哪有這麽巧合的事情?”桓溫想到此處,心裏面對袁真的怨恨又加重了一層。
譙郡大戰後,桓溫越想越覺得袁真靠不住,就沒有繼續往南面袁真的勢力範圍裏撤,而是把殘餘的一萬多晉軍轉而拉往東面,沿路還留下人來繼續招羅在兩場大戰當中被打散的散兵游勇。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冬十月,大星西流,有聲如雷。大司馬桓溫撤退至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並暫時駐紮在這個位於建康以北三百多裏的戰略前沿,以作為收羅陸續歸來的士兵和防備燕軍繼續南下的據點。
到達山陽後,身心疲憊的桓溫被身邊的親隨從馬背上扶下來,他想,這次總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地盤了。不過,當他回頭看到身後那些如行屍走肉一般默默走著的士兵時,他一點也輕松不起來。桓溫看著這些滿面塵土的士兵,只見他們黧黑的面目上早已失去曾經的英武之氣,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受過戰傷,有的還是靠互相攙扶著才能走路的,比起身體上的疲憊和傷痛,更難愈合的是他們心裏面的創傷。他們神情冷漠地走著走著,似乎象桓溫一樣並沒有因為到達目的地而覺得慶幸和歡欣鼓舞,桓溫知道,此次北伐慘敗後,這些幸存下來的士兵們幾乎每個人都有父子兄弟葬身北地,他們回家之後恐怕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家裏孤兒寡母的淚水。夕陽西下,桓溫兀然站立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山崗上,傍著一顆老槐樹,一邊看著自己中軍的高牙大纛在颯颯的秋風中張牙舞爪地迎風招展,一邊聽著那獵獵作響的聲音,像是被石化了一樣久久地站立不動,他其實是沈浸在自己生命當中最悲壯和最淒美的一篇樂章裏,久久而不能自拔。
勝不驕敗不餒那是一種表面的功夫,若不是一個超凡入聖的人真不容易做到,桓溫歷來就是個性情中人,他有滿腔的理想不能實現,他有滿肚子的憋屈無處發洩,所以他也做不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來。象桓溫這種豪情滿懷的人,在遇到普通的挫折的時候都能夠渾不當回事,比普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強很多,可是這種人一旦遇到極其重大的挫折,其心理落差也特別的大,這時他們也就跟普通人沒多大區別了。
此襄邑大戰之後,前燕的豫州刺史李邽、左衛將軍孟高率軍圍攻在武陽拒守的孫元,孫元為叛徒的出賣而被俘。自此,桓溫在這次北伐當中所收覆的前燕之地基本上又丟盡了。
失望歸失望,反思歸反思,後悔歸後悔,自責歸自責,怨恨歸怨恨,可是,轟轟烈烈的北伐失敗後,前後合計損失的兵力超過三萬人,因此而損耗的戰略物資數不勝數,出了這麽大的一件事情無論如何總得要給朝廷一個交代。因此,桓溫把心腹王珣和郗超召來計議上報朝廷之事。
桓溫一見到兩個幕僚後,就馬上向他們問起袁真在退軍後的狀況,郗超回報說袁真已然領兵撤回到了壽陽。桓溫追問道:“那袁刺史退兵的一路上可曾打過什麽惡仗?”郗超回報說沒發現袁真方面的人馬遭受過什麽重大的損傷。桓溫沈吟道:“那秦軍明明就擺在袁真退兵的路上,他們不打近在咫尺的袁真,反而遠道而來攻擊我們的主力,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王珣領會到桓溫的意圖,就對桓溫說:“明公,您是說袁刺史的這一路兵馬是出兵不出力?”
桓溫點點頭,繼續說:“在袁真出兵之後,一路上都是順風順水的,也不像我們那樣連續打了幾場惡仗,為什麽一到石門的跟前就萎下來呢?你們覺得他為什麽不能夠把石門給拿下!”
郗超說:“一開始的時候,袁刺史傾力出擊,譙梁皆平,可見他的兵鋒甚銳,況且我方又派了大將鄧遐、朱序過去支援他,在林渚大敗燕將傅末波所部,讓袁刺史完全免除了後顧之憂,要是他能夠及時地發動攻擊,拿下石門當不在話下。不過,後來在慕容德的大軍增援了石門之後,再想拿下石門,就有點勉為其難了。”
桓溫道:“嘉賓講得有道理,本公一直在想,既然我給袁真的唯一的任務就是迅速地拿下石門,可是他為什麽不能一鼓作氣地拿下它呢?是他的兵力不夠還是另有其他的緣因呢?”
王珣說道:“明公這次挾威北伐,朝中人士並不是人人盼望明公成功的,難免有人會在背後動動手腳什麽的。戰場上最怕的不是當面的敵人,而是背後的敵人。”
桓溫悚然道:“元琳的意思是說袁真出兵不出力,是背後有人在指使?”
王珣道:“有沒有人指使在下就不知道了,不過袁真一向與武陵王司馬晞過從甚密。”
桓溫道:“武陵王司馬晞嗎?這人一直對本公有意見。自從本公於太和三年被朝廷加了位於諸侯王上的殊禮後,這武陵王就越發瞧本公不順眼了,還招羅了不少的亡命匪類自重,如果他跟袁真一直有勾結起來,倒是有可能故意指使袁真拖我的後腿。至於石門的實情是怎樣的,我將來還要跟鄧遐和朱序他們問清楚。不管怎樣,元琳,你先幫我起草一份奏章,向朝廷說明我軍這次北閥失敗的主要原因。”
頗能知人善任的桓溫在經過深刻的反思後,如果能夠捫心自問,也並非不能夠發現自身在北伐過程當中自己所犯下的一系列決策錯誤。不過,他也很清楚,要是他自己發揚風格,出來一力承擔在這次重大行動當中的所有過錯,在這門閥環伺的形勢下,就難免會有人落井下石,甚至意圖取而代之。為了保護既得的家族利益,他是不可能在這個權力消長的關鍵節點上做出任何讓步的。既然這樣,就必須要找一個替罪羊出來作為對整件事情作一個交待。鑒於袁真在執行打通石門水道任務的過程當中的表現極其可疑,因此,桓溫在奏文當中就把北伐失敗的最大責任推到了袁真身上,說袁真未能占據石門是導致了整個北伐行動失利的最主要原因,他請求朝廷革除袁真的一切職務,將其貶為平民,為了一視同仁,也要求免去派去協助袁真打通石門水道的自己的親信、冠軍將軍鄧遐的官職。
桓溫的奏文被送到建康之前,朝廷就已經知道了北伐失敗的消息了。三萬多精兵埋骨他鄉,令整個帝國顏面掃地,但是朝中卻有不少人為之竊喜不已,在他們看來,桓溫的失敗就是自己的成功——他們怕桓溫一旦北伐成功之後就會功績無量,甚至會動起挾功篡位的念頭,這樣就會嚴重地破壞既有的政治生態,與長期以來的門閥平衡的政治原則不符。在他們看來,桓溫最好是象第一次北伐那樣無功而返或者打一個小敗仗回來,要是桓溫立下一個不世的功業或者打個大敗仗回來都是不利的,前者的理由大家都心照不宣,後者是怕萬一敵國乘勝追擊,甚至打過江來,那大家一起都沒有好果子吃。因此,在得知桓溫兵敗退至山陽後,東晉朝廷還是派桓溫的舊部、侍中羅含帶著牛和酒前往山陽,以示對桓溫的犒勞。
當收到桓溫的上奏後,朝廷中樞的大員們又雙叒叕為之頭疼不已:他們知道桓溫在北伐失敗之後肯定會有一肚子怨氣,要是不批準他的奏章,萬一大敵當前他做點什麽過激的行為出來,那大家都得吃不了兜著走;要是批準了桓溫的奏文吧,那鎮守一方的袁真那方面的事情也不會少。正當滿朝大員覺得騎虎難下,左右為難的時候,神通廣大的袁真已經得知了桓溫奏章的內容。
在同樣被要求廢為庶人的猛將鄧遐的內心裏面,肯定也是不樂意為老領導頂雷的,不過,他完全是被桓溫發現和提拔起來的,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做出什麽出格的事情來。但是,對於成名比桓溫還早的袁真來說可就不一樣的,要說袁真在這場失敗當中沒有責任是不可能的,既然組織上那麽信任你,把那麽重要的任務交給你完成,還給你派足了幫手,你卻拖了領導的後腿,這挨板子的事情是免不了的,可是你硬是要把北伐失敗的屎盆子全都扣在他的頭上,這如何能夠令這個老軍閥接受呢?何況他在朝中也有自己的靠山哩!於是,深深不忿的袁真也把一封奏文送到了建康,在這篇奏文裏,袁真激烈地抨擊了桓溫在北伐當中的屢次決策失誤以及在過去的種種不是。
朝廷大員們看著這兩人表演的狗血大戰覺得非常的無奈:這袁真的來頭不小,固然不能得罪,而那個霸道的駙馬桓溫更是得罪不起。他們都知道袁真確實有過失,但是卻不至於對整件事負全責。可是為了避免刺激桓溫,他們誰也不敢挑頭出來遽下判斷,也不敢對袁真的奏章做出任何回應。袁真冷眼地看著這些曾經在私下裏口口聲聲地說要力挺自己的朝廷大員們在行動上卻是畏葸不前,又或是模棱兩可。他知道再這樣僵持下去,自己肯定搞不過這位高權重的桓溫。不過,這時桓溫手下的部隊在北伐的軍事行動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而袁真的實力卻沒有受到多大的損耗,因此,袁真心想:“你們要是把老子給惹火了,我大不了就割據為王,你們又能奈我何。”經過反覆的衡量後,袁真一不做二不休,幹脆以最靠近北方戰線的軍事重鎮壽春為據點,悍然地發動起叛亂,他同時向前秦和前燕派出使者,分別向這兩個政權表示歸順的意思,並請求他們的支援。前燕皇帝慕容暐在得知袁真投靠的消息後大喜過望,連忙派出大鴻臚溫統作為代表,準備拜袁真為使持節、都督淮南諸軍事、征南大將軍、揚州刺史,封宣城公,但是,溫統還沒等渡過淮河,就已經去世了。
朝廷的大員們在得知袁真叛變投敵的消息後,知道自己再也無須夾在桓溫和袁真中間左右為難了,不過,他們卻因此而更為惶恐不安:本來袁真的豫州是作為朝廷制約桓溫的一股勢力而存在的,現在可好,這作孽的桓溫把袁真給活活逼反了。蘇峻之亂的殷鑒不遠,更何況這回袁真還要引狼入室。一旦袁真依附了燕國,這用於防禦建康西面敵人入侵的大門卻由此而洞開,還不得不依賴桓溫去把這扇門給重新閉上,這叫什麽事啊。所幸的是桓溫的能力要比當年的庾亮強很多,搞定袁真應該沒什麽問題,可是兩線作戰也不是開玩笑的。因此,到了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焦急萬分的瑯琊王司馬昱迫不得已主動要求與桓溫商量下一步的對策。桓溫知道司馬昱要來見自己後,覺得這王爺的行動總是慢慢吞吞的,等他來山陽都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鑒於軍情緊急,就約了司馬昱在離建康近很多的塗中(安徽省全椒縣)會面。結果,遠道而來的桓溫比司馬昱還要先到達會議的地點。
司馬昱對於袁真的叛變感到非常的失望,畢竟這袁真一直以來對自己都是畢恭畢敬的,雖然他已經在官場上都混出油來了,但是總不會象桓溫那樣的令人不放心,而袁真這一叛變,反倒是坐實了桓溫對他的指控,本來是想借北伐失利這個機會敲打一下已經有點傲嬌的桓溫的,但卻由於袁真的幼稚決策而落空了,這反倒是便宜了桓溫。
由於袁真叛變所帶來的問題和影響非常的大,所以在這次塗中會議上,司馬昱一改過去說話漫無邊際的作風,在慰問了桓溫幾句後就單刀直入地問桓溫下一步該怎麽辦。桓溫深知這司馬昱在其一生當中最沒有信心的就是遇上軍旅上的事情,他本想象上次洌洲會議那樣先嚇唬他一下的,但又擔心他的小心臟因此而受不了,於是,就決定實事求是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只見桓溫淡定從容地對司馬昱說:“相王,這袁真本是一個見機行事、利欲熏心的庸官,雖然他手下收羅了大量的精兵,但是他本人絕非良將,只要我親自出手,平定這場叛亂是易如反掌的。”
司馬昱說:“以桓公的才能,平定袁真之亂固然不在話下,本王所擔心的是燕、秦兩賊趁機出手,這可比蘇峻之亂麻煩多了,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形,又該如何是好呢?”
桓溫安慰道:“相王請放心,在西線方面,荊州的桓豁您最熟悉,一旦苻秦敢於來侵,桓豁當能憑借長江的天險抵禦之;至於豫州袁真的叛軍,可以用桓沖的江州部隊牽制之,而且,我準備讓正在河朔一帶活動的毛穆之退回到淮南駐守,這樣一來,西北面的大門也可保無虞;至於東線,燕軍所依仗的不過就是重騎兵的大規模沖鋒而已,只要我在廣陵督造一條針對騎兵的堅固防線,燕軍也是對我們無可奈何的。等到廣陵防線竣工,我們就可以集中力量進擊壽春,那袁真的叛亂是指日可定的。”
司馬昱聞言釋然道:“既然桓公早就胸有成竹,本王倒是多慮了。不過,茲事體大,如果桓公在軍事部署上有什麽要求的話,請隨時向朝廷提出來。”
桓溫道:“我這次勞師遠征,折損精兵和國資無數,正深深的懷慚於心,剛好要趁這個機會一雪前恥,怎敢向朝廷多提要求。總之請相王放心,在下雖然進取中原的能力不足,但是守禦江左的能力還是有的!”
聽完的桓溫的這番話,司馬昱這才完全地把心裏面的大石給放下,這時,他清談的癮頭又發作起來了,就又和桓溫以及他們的幕僚們天南地北、海闊天空地神侃了起來。
回到健康後,朝廷為了激勵桓溫保衛國家,加封桓溫的世子、給事中桓熙為征虜將軍、豫州刺史、假節。不過,這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豫州這時還掌控在叛賊袁真的手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