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生死兩茫
關燈
小
中
大
桓溫回到山陽之後沒過多久,陪伴了他多年的老伴南康長公主就去世了。驚聞這個噩耗後,桓溫連忙又返回建康去治喪。從山陽趕回建康的路上,桓溫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久久而不能平靜:
“回首當初初次見到長公主的時候,她還是一個及笄的花季少女,卻差不多是當時整個帝國身位最尊貴的女人了,而自己卻只是一個僅僅能夠擠上士族門檻的初級官員,既無顯赫家世,也無功業可表,還曾經是個殺人犯,而長公主卻敢於用廣闊的心胸接納自己,就憑這份胸懷,這種遠見,這種卓識,都不是一般的貴族小姐所能比擬的。長公主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會享受的人,而自己又是一個怎麽樣的人呢?本來只是伴在長公主身邊就已經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了,可是自己卻權欲熏心,屢屢不顧她的殷殷之意,常年離妻別子,奔波遠途,一心建功立業,不但辜負了如花美眷,還把對孩子教育的大部分責任推到了妻子的身上,盡管自己已經為幾個兒子請了最好的老師,可是卻因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教育義務,幾個兒子都顯得比較平庸,甚至還有一個五谷不分的兒子桓祎,遠不能跟三弟桓豁的那二十多個兒子相比。雖然自己所建立的那些功名也為長公主臉上增了不少的光彩,可是長公主本來就已經足夠高貴了,也不怎麽需要自己替她錦上添花,作為一個已經什麽都不缺的女人,她所需要的也許只是家人的陪伴和交流,可是自己卻偏偏在這一點上不能滿足她。不過,自己那幾個平庸的孩子倒是對母親很有孝心,經常的陪伴她的左右,使她老了之後總算有點安慰。而作為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對長公主的愛意已經逐漸的淡薄,到最後也就只剩下對她的感恩之情了。而現在,長公主離世之後,就連最後這麽一點的恩情,也已經在世上完全消逝了,甚至就連她的最後一面,也因為自己對理想的執著而無緣得見。而現在,自己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是完全的落空了,而至親的人又撒手西去,這時一種何等的悲哀,又是一種何等的遺憾呢?在我遭受失敗的時候,長公主到底有多麽的掛念我的安危呢?她對我的牽掛有沒有加重她的病情呢?難道北伐的理想真的這麽重要,真的值得自己這樣不惜一切地追求嗎?難道就是因為我自己這樣不顧一切地追求,這理想就可以實現嗎?這蒼天的旨意到底是什麽呀?我為自己的理想和情懷付出了這麽多的犧牲和代價,最後所換來的卻是名實俱損的結局,難道這老天爺一直在冥冥當中戲弄我不成?”
桓溫在馬車上長籲短嘆了好一會後,忽然又想起了長公主生前的種種好處,於是又繼續浮想聯翩:“俺自從尚了長公主之後,仕途上果然一帆風順,當初自己估計一旦當了駙馬之後可以少奮鬥二十年,這種估計可能略嫌過了一些,但是可以少奮鬥十來年倒是是差不多的。可是,庾大人當年臨終的時候卻告誡過我,趁少年的時候多吃點苦頭是有好處的。我自從起家後在官場上也受過不少的挫折,可是我受過的那些挫折與燕國的慕容垂相比,那又是多麽的不值一提,難道這也是我最終敗在他手上的原因嗎?”
一旦想到這裏,桓溫的心裏就略感釋然了一點:“老天爺畢竟不會故意刻薄誰和為難誰的,只是我們這些凡人根本不能參透老天的心思,所以總是妄行其事。‘既生瑜,何生亮’,難道老天爺讓慕容垂受那麽多的苦,就是讓他來克制我的?而如今老天爺讓我遭了這番罪,又是準備讓我在將來去幹些什麽呢?”
雖然目前的軍事形勢不容樂觀,可是作為全國軍隊總司令的桓溫還是在建康為妻子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舉行了一個備極哀榮的隆重葬禮,以顯示他在整個帝國還擁有著至高的影響力,而且顯示他能夠在心理層面上承受任何重大的打擊。但實際上,這表面上的風光並不能絲毫抵消桓溫內心因理想破滅而造成的無比的失落與空虛。在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的葬禮上,桓溫當眾嚎啕大哭,表現得極為哀傷,可是除了桓溫自己之外,沒有人真正能夠知道,在這份無比的哀痛當中,有多少是因為其妻子,又有多少是因為其自己。
司馬興男的侄兒,帝國的皇帝司馬奕為此下詔贈予桓溫治喪財物布千匹,錢百萬,桓溫固執地推辭不受,同時,桓溫還上書稱兒子桓熙因為要服喪三年,並且由於他年紀太輕而不堪擔當這樣的一方大員的重任,請求在服喪期間免掉他的豫州刺史的職務,朝廷卻不應允。
桓溫等長公主的葬禮完成之後,又親自移鎮到了長江北岸的軍事重鎮廣陵,在這裏,他要為國家設置一條能夠抵擋燕國鐵騎沖擊的穩固防線。要讓桓溫發生這樣一個心理轉變是很困難的,從前桓溫的師傅蔡謨一直反對北伐,他對以往所有的北伐行動都視之為冒險,而當時朝廷當中最有軍事才華的軍事統帥桓溫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反覆嘗試後,才終於驗證了蔡謨的軍事策略和見地的正確。當然,在這二十多年當中也因為朝廷中樞犯下了極其嚴重的用人錯誤,前後任用外戚褚裒和擅長清談的大名士殷浩來主導北伐,以致完全錯過了石趙帝國分崩離析時的最好機會,讓空懷北伐熱望的桓溫扼腕嘆息不已。
其實,在桓溫親自主導的第三次北伐中,拿不拿得下石門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前燕敢不敢用慕容垂以及前秦會不會出手支援前燕。一旦慕容暐敢於祭出慕容垂這個大殺器,就算桓溫能夠拿得下石門,也未必能夠在其後與慕容垂的較量當中獲勝,而慕容垂就算不能一舉制勝,他還是有足夠的本領跟桓溫長期對耗下去的,因此,桓溫無論如何也很難在中原站穩腳跟。就算慕容暐不敢啟用慕容垂,就算袁真拿下了石門,可是,只要前秦所派出的援軍一出手,那麽袁真也是不得不放棄石門的。而事實上,不但慕容暐在最後的危急關頭解除了對慕容垂的封印,而且苻堅也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選擇了支援前燕,那麽,這場戰爭的結局就已經沒有什麽懸念了。
因此,整個北伐前燕行動的最關鍵的決策點根本不在於應該選擇郗超的第一個方案還是第二個方案,或者是桓溫自己的折中方案,而是這場聲勢浩大的北伐行動到底該不該發動,這種重大的決策一旦得以執行,其後很多客觀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就不是決策者的主觀願望和能力所能控制的。按照桓溫一貫的賭博思維,他不可能不知道這場戰爭賭博的風險遠大於機遇,可是,年近六十的桓溫覺得自己已經不能再等下去了。就是在這種時不我待的焦灼心態下,桓溫在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中犯下了以理想和情懷壓制住理性思維的嚴重錯誤。最令人感到惋惜和悲哀的就是,盡管桓溫犯下了如此嚴重的戰略錯誤,但是因為他在整個東晉帝國當中的地位已經是如此的崇高,所以根本沒有人敢於象當年的蔡謨那樣對北伐說一個“不”字,以致桓溫本人也誤以為其已經得到滿朝文武的一致支持,其實很大一部分口頭表示支持他北伐的大臣們在背底下卻巴不得他早點失敗。而在戰術問題上,從來不大無把握之仗的桓溫又往往理性壓倒感性,屢屢由於不敢冒險而錯失良機。因此,盡管桓溫在練兵上有過人之處,但除了襲滅成漢外,卻再也無法多創造出一個令人驚艷不已的戰例來流芳後世。
總而言之,在總體實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還要深入到對方的實控領土內作戰,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勉為其難的事情。桓溫不能審時度勢地進行重大的戰略決策,只是憑著自己的理想和幹勁勉力而為,背後又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加上桓溫本身的軍事素養跟第一流的名將相比始終還有一些距離,所以,盡管在北伐的前階段也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戰績,但是最終還是因為糧草不濟而慘遭失敗。不過,桓溫三次北伐的戰果已經向世人證明了他所訓練出來的軍隊具有強大的戰鬥力,要不是東晉朝廷擁有一個時刻揣著一顆北伐之心的桓溫,可能北方的異族勢力早就打到江左了,哪裏還能維持著蘇峻之亂後四十多年的持續穩定。這其實就是桓溫實實在在的存在價值,而這種不可多得的價值卻往往被後世的史學研究者所忽略或者故意貶低。
一意修築廣陵防線,就代表著桓溫已經徹底地認命了,年近六十的他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他此生再也當不了自己從有清晰的意識起就一直夢想著的北伐英雄。憑著自己的有生之年,他也就只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國家構建一條穩固的戰略防線,以免這保留著正宗華夏血脈的江左也落入外寇的手裏。因此,他廣泛地征調了徐州、兗州的百姓來修築廣陵城(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當時因為各種的勞役很多,加上這時恰好又爆發了厲疾,被征調的百姓死去了將近一半,因此,當地的百姓都對桓溫抱有嚴重的不滿和怨恨。
如果這個時候桓溫能夠清楚地知道對面的燕國發生了什麽狀況,他就不會那麽焦急地修這條令人怨聲載道的廣陵防線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回首當初初次見到長公主的時候,她還是一個及笄的花季少女,卻差不多是當時整個帝國身位最尊貴的女人了,而自己卻只是一個僅僅能夠擠上士族門檻的初級官員,既無顯赫家世,也無功業可表,還曾經是個殺人犯,而長公主卻敢於用廣闊的心胸接納自己,就憑這份胸懷,這種遠見,這種卓識,都不是一般的貴族小姐所能比擬的。長公主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會享受的人,而自己又是一個怎麽樣的人呢?本來只是伴在長公主身邊就已經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了,可是自己卻權欲熏心,屢屢不顧她的殷殷之意,常年離妻別子,奔波遠途,一心建功立業,不但辜負了如花美眷,還把對孩子教育的大部分責任推到了妻子的身上,盡管自己已經為幾個兒子請了最好的老師,可是卻因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教育義務,幾個兒子都顯得比較平庸,甚至還有一個五谷不分的兒子桓祎,遠不能跟三弟桓豁的那二十多個兒子相比。雖然自己所建立的那些功名也為長公主臉上增了不少的光彩,可是長公主本來就已經足夠高貴了,也不怎麽需要自己替她錦上添花,作為一個已經什麽都不缺的女人,她所需要的也許只是家人的陪伴和交流,可是自己卻偏偏在這一點上不能滿足她。不過,自己那幾個平庸的孩子倒是對母親很有孝心,經常的陪伴她的左右,使她老了之後總算有點安慰。而作為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對長公主的愛意已經逐漸的淡薄,到最後也就只剩下對她的感恩之情了。而現在,長公主離世之後,就連最後這麽一點的恩情,也已經在世上完全消逝了,甚至就連她的最後一面,也因為自己對理想的執著而無緣得見。而現在,自己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是完全的落空了,而至親的人又撒手西去,這時一種何等的悲哀,又是一種何等的遺憾呢?在我遭受失敗的時候,長公主到底有多麽的掛念我的安危呢?她對我的牽掛有沒有加重她的病情呢?難道北伐的理想真的這麽重要,真的值得自己這樣不惜一切地追求嗎?難道就是因為我自己這樣不顧一切地追求,這理想就可以實現嗎?這蒼天的旨意到底是什麽呀?我為自己的理想和情懷付出了這麽多的犧牲和代價,最後所換來的卻是名實俱損的結局,難道這老天爺一直在冥冥當中戲弄我不成?”
桓溫在馬車上長籲短嘆了好一會後,忽然又想起了長公主生前的種種好處,於是又繼續浮想聯翩:“俺自從尚了長公主之後,仕途上果然一帆風順,當初自己估計一旦當了駙馬之後可以少奮鬥二十年,這種估計可能略嫌過了一些,但是可以少奮鬥十來年倒是是差不多的。可是,庾大人當年臨終的時候卻告誡過我,趁少年的時候多吃點苦頭是有好處的。我自從起家後在官場上也受過不少的挫折,可是我受過的那些挫折與燕國的慕容垂相比,那又是多麽的不值一提,難道這也是我最終敗在他手上的原因嗎?”
一旦想到這裏,桓溫的心裏就略感釋然了一點:“老天爺畢竟不會故意刻薄誰和為難誰的,只是我們這些凡人根本不能參透老天的心思,所以總是妄行其事。‘既生瑜,何生亮’,難道老天爺讓慕容垂受那麽多的苦,就是讓他來克制我的?而如今老天爺讓我遭了這番罪,又是準備讓我在將來去幹些什麽呢?”
雖然目前的軍事形勢不容樂觀,可是作為全國軍隊總司令的桓溫還是在建康為妻子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舉行了一個備極哀榮的隆重葬禮,以顯示他在整個帝國還擁有著至高的影響力,而且顯示他能夠在心理層面上承受任何重大的打擊。但實際上,這表面上的風光並不能絲毫抵消桓溫內心因理想破滅而造成的無比的失落與空虛。在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的葬禮上,桓溫當眾嚎啕大哭,表現得極為哀傷,可是除了桓溫自己之外,沒有人真正能夠知道,在這份無比的哀痛當中,有多少是因為其妻子,又有多少是因為其自己。
司馬興男的侄兒,帝國的皇帝司馬奕為此下詔贈予桓溫治喪財物布千匹,錢百萬,桓溫固執地推辭不受,同時,桓溫還上書稱兒子桓熙因為要服喪三年,並且由於他年紀太輕而不堪擔當這樣的一方大員的重任,請求在服喪期間免掉他的豫州刺史的職務,朝廷卻不應允。
桓溫等長公主的葬禮完成之後,又親自移鎮到了長江北岸的軍事重鎮廣陵,在這裏,他要為國家設置一條能夠抵擋燕國鐵騎沖擊的穩固防線。要讓桓溫發生這樣一個心理轉變是很困難的,從前桓溫的師傅蔡謨一直反對北伐,他對以往所有的北伐行動都視之為冒險,而當時朝廷當中最有軍事才華的軍事統帥桓溫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反覆嘗試後,才終於驗證了蔡謨的軍事策略和見地的正確。當然,在這二十多年當中也因為朝廷中樞犯下了極其嚴重的用人錯誤,前後任用外戚褚裒和擅長清談的大名士殷浩來主導北伐,以致完全錯過了石趙帝國分崩離析時的最好機會,讓空懷北伐熱望的桓溫扼腕嘆息不已。
其實,在桓溫親自主導的第三次北伐中,拿不拿得下石門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前燕敢不敢用慕容垂以及前秦會不會出手支援前燕。一旦慕容暐敢於祭出慕容垂這個大殺器,就算桓溫能夠拿得下石門,也未必能夠在其後與慕容垂的較量當中獲勝,而慕容垂就算不能一舉制勝,他還是有足夠的本領跟桓溫長期對耗下去的,因此,桓溫無論如何也很難在中原站穩腳跟。就算慕容暐不敢啟用慕容垂,就算袁真拿下了石門,可是,只要前秦所派出的援軍一出手,那麽袁真也是不得不放棄石門的。而事實上,不但慕容暐在最後的危急關頭解除了對慕容垂的封印,而且苻堅也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選擇了支援前燕,那麽,這場戰爭的結局就已經沒有什麽懸念了。
因此,整個北伐前燕行動的最關鍵的決策點根本不在於應該選擇郗超的第一個方案還是第二個方案,或者是桓溫自己的折中方案,而是這場聲勢浩大的北伐行動到底該不該發動,這種重大的決策一旦得以執行,其後很多客觀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就不是決策者的主觀願望和能力所能控制的。按照桓溫一貫的賭博思維,他不可能不知道這場戰爭賭博的風險遠大於機遇,可是,年近六十的桓溫覺得自己已經不能再等下去了。就是在這種時不我待的焦灼心態下,桓溫在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中犯下了以理想和情懷壓制住理性思維的嚴重錯誤。最令人感到惋惜和悲哀的就是,盡管桓溫犯下了如此嚴重的戰略錯誤,但是因為他在整個東晉帝國當中的地位已經是如此的崇高,所以根本沒有人敢於象當年的蔡謨那樣對北伐說一個“不”字,以致桓溫本人也誤以為其已經得到滿朝文武的一致支持,其實很大一部分口頭表示支持他北伐的大臣們在背底下卻巴不得他早點失敗。而在戰術問題上,從來不大無把握之仗的桓溫又往往理性壓倒感性,屢屢由於不敢冒險而錯失良機。因此,盡管桓溫在練兵上有過人之處,但除了襲滅成漢外,卻再也無法多創造出一個令人驚艷不已的戰例來流芳後世。
總而言之,在總體實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還要深入到對方的實控領土內作戰,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勉為其難的事情。桓溫不能審時度勢地進行重大的戰略決策,只是憑著自己的理想和幹勁勉力而為,背後又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加上桓溫本身的軍事素養跟第一流的名將相比始終還有一些距離,所以,盡管在北伐的前階段也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戰績,但是最終還是因為糧草不濟而慘遭失敗。不過,桓溫三次北伐的戰果已經向世人證明了他所訓練出來的軍隊具有強大的戰鬥力,要不是東晉朝廷擁有一個時刻揣著一顆北伐之心的桓溫,可能北方的異族勢力早就打到江左了,哪裏還能維持著蘇峻之亂後四十多年的持續穩定。這其實就是桓溫實實在在的存在價值,而這種不可多得的價值卻往往被後世的史學研究者所忽略或者故意貶低。
一意修築廣陵防線,就代表著桓溫已經徹底地認命了,年近六十的他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他此生再也當不了自己從有清晰的意識起就一直夢想著的北伐英雄。憑著自己的有生之年,他也就只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國家構建一條穩固的戰略防線,以免這保留著正宗華夏血脈的江左也落入外寇的手裏。因此,他廣泛地征調了徐州、兗州的百姓來修築廣陵城(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當時因為各種的勞役很多,加上這時恰好又爆發了厲疾,被征調的百姓死去了將近一半,因此,當地的百姓都對桓溫抱有嚴重的不滿和怨恨。
如果這個時候桓溫能夠清楚地知道對面的燕國發生了什麽狀況,他就不會那麽焦急地修這條令人怨聲載道的廣陵防線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