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五十七章, 再議遷都

關燈
晉哀帝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前燕政權在把在野王進行割據的呂護勢力徹底降服後,又將攻占洛陽的計劃納入了議事日程。元月份,前燕的豫州刺史孫興對慕容恪建議說現在攻下洛陽的時機已經成熟,他的理由是洛陽現在只由盡率領數千疲憊之卒的東晉將領陳祐來防守,很容易奪取。慕容恪同意了孫興的請求,他任命再次降服的呂護為寧南將軍,駐屯河陰(洛陽東北),為進攻洛陽做準備。

二月,呂護率軍對洛陽進行試探性進攻。三月,河南太守戴施南逃至南陽,陳祐向東晉朝廷告急。五月,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命令北中郎將庾希與竟陵太守、鄧岳之子鄧遐率領三千水軍北上,協助陳祐防守洛陽。鄧遐勇力絕人,氣蓋當時,曾為桓溫參軍,數從桓溫征伐,歷冠軍將軍,數郡太守,是一個樊噲式的名將,當年襄陽城北沔水中曾有大蛇,經常傷人,鄧遐拔劍躍入水中,大蛇纏繞鄧遐之足,鄧遐將其斬為數段而出,據說因此而成為了二郎神的原型之一。七月,經過雙方激戰,呂護退守小平津時被流矢射中,死於軍中,前燕將軍段崇收拾殘兵,北渡黃河,退回到野王,鄧遐則進屯新城。庾希部將何謙與前燕劉則在檀丘交戰,擊敗了劉則。八月,西中郎將袁真進兵汝南,向洛陽運送了五萬斛大米,以接濟洛陽守軍。

在此情況下,桓溫向東晉朝廷奏上了他的奏議文中的名篇《求還都洛陽疏》,再次拋出要求遷都洛陽的核武器,這篇奏章原文為:

“巴蜀既平,逆胡消滅,時來之會既至,休泰之慶顯著。而人事乖違,屢喪王略,覆使二賊雙起,海內崩裂,河洛蕭條,山陵危逼,所以遐邇悲惶,痛心於既往者也。伏惟陛下稟乾坤自然之姿,挺羲皇玄朗之德,鳳棲外藩,龍飛皇極,時務陵替,備徹天聽,人之情偽,盡知之矣。是以九域宅心,幽遐企踵,思佇雲羅,混網四裔。誠宜遠圖廟算,大存經略,光覆舊京,疆理華夏,使惠風陽澤洽被八表,霜威寒飆陵振無外,豈不允應靈休,天人齊契!今江河悠闊,風馬殊邈,故向義之徒履亡相尋,而建節之士猶繼踵無悔。況辰極既回,眾星斯仰,本源既運,枝泒自遷;則晉之餘黎欣皇德之攸憑,群兇妖逆知滅亡之無日,騁思順之心,鼓雷霆之勢,則二豎之命不誅而自絕矣。故員通貴於無滯,明哲尚於應機,砎如石焉,所以成務。若乃海運既徒,而鵬翼不舉,永結根於南垂,廢神州於龍漠,令五尺之童掩口而嘆息。

夫先王經始,玄聖宅心,畫為九州,制為九服,貴中區而內諸夏,誠以晷度自中,霜露惟均,冠冕萬國,朝宗四海故也。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權幸揚越,蠖屈以待龍伸之會,潛蟠之俟風雲之期,蓋屯圮所鐘,非理勝而然也。而喪亂緬邈,五十餘載,先舊徂沒,後來童幼,班荊輟音,積習成俗,遂望絕於本邦,宴安於所托。眷言悼之,不覺悲嘆!臣雖庸劣,才不周務,然攝官承乏,屬當重任,願竭筋骨,宣力先鋒,翦除荊棘,驅諸豺狼。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請一切北徙,以實河南,資其舊業,反其土宇,勸農桑之務,盡三時之利,導之以義,齊之以禮,使文武兼宣,信順交暢,井邑既修,綱維粗舉。然後陛下建三辰之章,振旗旗之旌,冕旒錫鑾,朝服濟江,則宇宙之內誰不幸甚!

夫人情昧安,難與圖始;非常之事,眾人所疑。伏願陛下決玄照之明,斷常均之外,責臣以興覆之效,委臣以終濟之功。此事既就,此功既成,則陛下盛勳比隆前代,周宣之詠覆興當年。如其不效,臣之罪也,褰裳赴鑊,其甘如薺。”

翻譯成白話就是:

“巴蜀的成漢已經平定,逆胡的石趙也已經消滅,時來運轉的機會已經來到,康泰的氣象業已經明顯。然而人事反常失誤,屢次造成王軍出師不利,因此又讓燕秦二賊崛起,致使海內崩潰破裂,黃河洛水一派蕭條,皇家山陵受到危逼。因此遠近的百姓無不悲傷惶恐,為錯過的時機而深感痛心。但希望陛下稟承乾坤自然的英姿,繼承伏羲深奧玄朗的品德,像鳳凰棲息外籓,神龍飛來皇極一樣,對時務的更替和人情的真偽了解得一清二楚。這樣,就會九州歸心,遠近企盼,各族民眾都想依附聖朝。因此陛下的確應當把目光放遠,以雄才大略,去光覆舊京,收回華夏疆土,使暖風和陽光遍及大地,將嚴霜和寒飆排除於外,這樣豈不順天應人,天人共樂!如今江河寬闊,風馬悠遠,所以向義和建節的人士為收覆中原前仆後繼,無怨無悔。更何況北極星已經出現,群星自然都來仰望;主流已經運暢,支流自然都來匯入。晉的遺民為能得到皇德的加持而歡欣鼓舞,那些妖逆則知道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利用民眾思盼歸順的心理,鼓起雷霆萬鈞的勢頭,那麽燕秦二寇不用大動幹戈就可以自己絕滅。所以說圓通的人貴在不拖拖拉拉,明哲的人尚於掌握時機。而和磐石一樣堅定的人,才能成就大事。如果這麽好的機會來了,而照樣不肯展翅飛翔,卻永遠呆在這南方的邊陲,棄神州於不顧,這樣只能讓五尺的兒童都不免掩口嘆息。

當年先王開始創立大業的時候,宅心玄聖,領土有九州之廣,官制有九服之多,既重視中央地區也關心邊遠州郡。正是因為決策英明,處事公允,以致萬國景仰,四海朝宗。自從強大的胡寇入侵以來,中原板蕩傾覆,朝廷狼狽失地,權且寄身在江南揚越一帶,蟄伏求全以等待卷土重來的機會。這實在是因為時局的艱難困頓,並非理應如此的。然而喪亂持久,至今已經五十多年。先朝的舊臣大都去世了,而後來的幼童則放棄了鄉音,逐漸入鄉隨俗,開始忘記了家鄉,在江南茍且偷安。回首往事,能不讓人悲嘆!臣雖然平庸拙劣,才幹不足以成大事,雖然暫且承擔著空置的官職,但既然這是一個如此重要的崗位,臣願意竭盡全力,充當先鋒,披荊斬棘,驅除豺狼。臣要求自從永嘉之亂以來流落到江東的人們,全部往北遷徙,以充實河南地區。由朝廷資助他們恢覆舊業,讓他們返回故鄉,從事農業養蠶業。同時充分利用有利的時機,教導他們做人的原則,對他們盡到禮數,從而使文武都得到宣揚,信用得到流通。一旦民間的根基打了下來,那麽自然就會初步做到綱紀粗具。然後陛下建立國之憲章,振動飛揚的旌旗,坐在金鑾禦駕裏,攜帶身著朝服的大臣們一道渡過長江。這樣宇宙之內誰不歡欣鼓舞!

人性都是貪圖安逸的,很難讓人主動去艱苦創業。非同尋常的大事,總是被大家懷疑。但願陛下以明睿的目光,果斷地采取非常措施,把光覆國土的職責交給我,由我來負責令這個任務最終達至大功告成。這件大事一旦辦成,那麽陛下的功勳將比前代君主更為盛大,堪比周宣王當年的中興。如果不成功,那是臣的罪過,即使遭受烹殺,也心甘情願。”

《求還都洛陽疏》是桓溫的奏議文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在疏文中,他首先指出,經過自己的一番武功之後,國家有了“時來之會”“休泰之慶”,而朝廷又在北伐中用人不當,以致“覆使二賊雙起,海內崩裂,河洛蕭條,山陵危逼,所以遐邇悲惶,痛心於既往者也。”二賊指的就是前秦與前燕。在此情況下,希望晉哀帝能夠“遠圖廟算,大存經略,光覆舊京,疆理華夏,使惠風陽澤洽被八表,霜威寒飆陵振無外”。如果能做到這樣,則可以令海內鼓舞,二賊自滅。並言中原為本,“貴中區而納諸夏”,這是“朝宗四海”的依靠。如果一味偏安江南,人們就會漸漸失去光覆之心。

在最後,他提出了對東晉朝廷最具爭議性的建議:“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請一切北徙,以實河南,資其舊業,反其土宇”——不但朝廷要北遷,當年永嘉之亂時,南遷的中原大族都要返回原籍,以充實黃河以南地區。桓溫此舉不僅將自己放在了東晉朝廷的對立面,而且,也將自己放在了整個東晉士族、全體流民的對立面。因為自從永嘉之亂以來,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十六年,渡江的世家大族在江南求田問舍,圈占了大量的優質土地,也擁有了為數可觀的莊園、奴仆和財富,讓這些人舍棄既得利益而返回到滿目瘡痍的河南地區,無疑比殺了他們還難。而且,這麽多年過去了,當初渡江的流民也早已安居樂業,當初渡江而來的父祖輩大多也已故去,墳柏選址,社會關系已經重新建立,人民已經將他鄉做了故鄉,此時強行將整個江左幾乎一半多的民眾全部遷回對於他們來說十分陌生而又充滿危險的家鄉,無疑會引起嚴重後果的。

那麽,桓溫為什麽開出這樣一貼狼虎之藥呢?

桓溫深感偏安之後整個東晉社會士族氣質的墮落之快,那些自以為是社會的頂梁柱們整天醉生夢死,還把五石散這種原始的毒品當成零食,沒事就聚集起來發散一下,以找到那種如幻如仙的感覺。熟讀《孟子》的桓溫深深知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道理,為了避免大家在安逸的生活當中安樂死,必須開出一副猛藥,讓大家重新至於戰戰兢兢的狀態,這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改造法。桓溫是當時那個日漸墮落的社會裏為數不多的清醒者,就是因為東晉當時還有一些象桓溫那樣的清醒者在掌權,東晉還能奇跡般地茍延殘喘著。桓溫對於前秦政權開拓基業時苻氏核心家族成員的眾志成城和精勵圖治印象深刻,他也深深知道溫水煮青蛙的危害,他認為要恢覆中原故土,精神和意志的方面所能夠起的作用遠大於物質上的作用,他想通過營造出一定的危機感來挽救東晉王朝這只快要被煮熟而自己卻樂在其中的大青蛙。可是,桓溫還是遠遠地低估了人性當中追求安逸享受的那股使人墮落的力量。

劉惔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清談公案。有一天劉惔和王濛邀請殷浩到劉府上清談,殷浩問:“為什麽世界上壞人多而好人少?”劉惔則應聲答道:“這很容易理解,就像高山上流水,各自縱橫漫流,哪有自然形成圓形或者方形的。”在這次清談中劉惔因此恰當的比喻而占了上風。

大多數人的本性豈不也是象流水一樣的墮落而散漫,而桓溫硬是要把別人塑造出一個理想的形狀出來,硬是要革別人靈魂的命,不遭到別人的堅決杯葛才怪。

“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有文化。”被朝中人士視為頂級大流氓的桓溫的這篇奏章令眾多久已在江左紮根的南遷士族大為恐慌,但是誰都不敢對桓溫這篇冠冕堂皇、氣勢磅礴、理直氣壯、充滿高大上的正能量以及政治正確的奏章提出任何反駁意見,滿朝文武撓破了頭皮都不知道怎麽去應付,還準備派遣侍中前去洛陽勸慰守城的官兵。後來,揚州刺史王述就對一些主要的大臣說:“桓溫不過是以虛聲來威脅朝廷而已,遷都洛陽的事情不符合實際情況,朝廷但聽從無妨,接下來山人自有妙計。”

不久之後,身為散騎常侍兼著作郎,名盛一時的名士孫綽成為了大家的心目中的大救星,他以一篇《諫移都洛陽疏》上書朝廷,反對匆忙遷都:

“伏見征西大將軍臣溫表,便當躬率三軍,討除二寇,蕩滌河謂,清曬舊京,然後神旗電舒,朝服濟江,反皇居於中土,正玉衡於天極。斯超世之宏圖,千載之盛事。然臣之所懷,竊有未安。以為帝王興,莫不藉地利人和以建功業,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懷湣不建,淪胥秦京,遂令帝胡交侵,神州絕綱,土崩之釁,誠由道喪。然中夏蕩蕩,一時橫流,百郡千城,曾無完郭者,何哉?亦以地不可守,投奔有所故也。

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於天人而已;實賴萬裏長江,畫而守之耳。《易》稱,“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義,大矣哉!斯已然之明效也。今作勝談,自當任道而遺險,校實量分,不得不保小以固存。自喪亂以來六十餘年,蒼生殄滅,百不遺一,河洛邱墟,函夏蕭條,井湮木刊,阡陌夷滅,生理茫茫,永無依歸,播流江表,已經數世,存者長子老孫,亡者邱隴成行,雖北風之思,感其素心,目前之哀,實為交切。若遷都旋軫之日,中興五陵,即覆緬成遐域。泰山之安,既難以理保;蒸蒸之思,豈不纏於聖心哉!溫今此舉,誠欲大覽始終,為國遠圖,向無山陵之急,亦未者決大謀,獨任天下之至難也。

今發憤忘食,忠慨亮到,凡在有心,孰不致感!而百姓震駭,同懷危懼者,豈不以反舊之樂賒,而趣死之憂促哉!何者?植根於江外數十年矣。一朝拔之,頓驅於空荒之地,提挈萬裏,逾險浮深,離墳墓,棄生業,富者無三年之糧,貧者無一飧之飯,田宅不可覆售,舟車無從而得,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將頓仆道途,飄溺江川,僅有達者。夫國以人為本,疾寇所以為人,眾喪而寇除,亦安所取哉?此,仁者所宜哀矜,國家所宜深慮也。

自古帝王之都,豈有常所?時隆,則宅中而圖大;勢屈,則遵養以待會。使德不可勝,家有三年之積,然後始可謀太平之事耳!今天時人事有未至者矣,一朝欲一宇宙,無乃煩而難舉乎?臣之愚計以為,且可更遣一將,有威名資實者,先鎮洛陽,於陵所築二壘以奉衛山陵,埽平梁許,勢必遠竄;如其迷逆不化,覆欲送死者,南北諸軍,風馳電赴,若身於之就痛癢,率然之應首尾。冊陵既固,中夏小康。陛下且端委紫極,增修德政,躬行漢文簡樸之至,去小惠,節游費,審官人,練甲兵,以養士滅寇為先;十年之行,無使隳廢,則貧者殖其財,怯者充其勇,人知天德,赴死如歸,以此致政,猶運諸掌握。

何故舍百勝之長理,舉天下而一擲哉?陛下春秋方富,溫克壯其猷,君臣相與,宏養德業,括囊元吉,豈不快乎?今溫唱高議,聖朝互同,臣以輕微,獨獻管見,出言之難,實在今日。而臣區區必聞天聽者,切以無諱之朝,狂瞽進說,芻蕘之謀,聖賢所察覺,所以不勝至憂,觸冒幹陳,若陛下垂神,溫少留思,豈非屈於一人,而允億兆之願哉!如以幹忤罪大,欲加顯戮,使丹誠上達,退受刑誅,雖沒泉壤,屍且不朽。”

孫綽的奏章的大概意思是:江東政權建立以來,之所以能夠存續至今,主要還在於劃江而守。到如今流民在江東已經繁衍了幾代人了,昔日流民大都已經謝世,只剩下年長的兒子或者長孫,江東的流民後裔雖然還能偶爾有故鄉之思,但他們對埋葬在跟前的父祖輩們的感情更深。民眾數十年來安居的生活一旦被打亂,將他們從安樂之鄉驅逐於荒蕪危險之地,讓他們離開父祖的墳墓,拋棄養生的家業,辛勤購置的田產和房屋無法賣掉,不但難以積攢遠行的盤纏,還要在泥濘的道路上輾轉飄零,將很少有抵達目的地的。這不僅是仁愛的人不應該做的,而且,這樣下來可能會引發的社會動蕩也應引起高度警惕!如果遷都,中興以來的元帝建平陵、明帝的武平陵、成帝的興平陵、康帝的崇平陵、穆帝的永平陵都將會拋在江南,遷都之後,以常理推測,現在的洛陽不會那麽平安,而皇上還將為懷念祖先而煩惱。為此,孫綽建議,應該選擇有威名、有實力的將帥先行鎮守洛陽,掃平許昌和梁國(河南省商丘市)一帶,待黃河以南地區完全平定、運河糧道完全打通以後,豫州新開墾的土地所積攢的糧食也充足了,敵人遠遠地逃竄,中原基本自給,然後,再商議遷都的事宜。孫綽甚至質疑說:為什麽要舍棄百戰百勝的常理,而要將天下孤註一擲呢!

孫綽的上書在朝廷看來無疑是幹旱逢甘雨,不過也極有可能本來就是司馬昱或者王述授意孫綽寫了,雖然這篇奏章遠沒有桓溫的來得大義凜然和理直氣壯,然而卻顯得更切合實際情況和符合人情世故。因此,孫綽的雄文獲得了已經為這件事情傷透了腦筋的朝中人士的瘋狂點讚。

桓溫看到孫綽的奏疏之後,自然很不高興這冬烘先生壞了自己的大事,不過因為孫綽是當世少有的幾個大名士,跟自己也素無過節,他還將自己的清談風格評價為“高爽邁出”。因此,桓溫只是對身邊的幕僚說了一句:“告訴他孫綽老先生,咋不把你過去寫的那篇《遂初賦》翻出來覆習一遍呢?來管人家的國家大事幹什麽!”

歷來評價桓溫的人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就是因為桓溫晚年做了一些頗為出格的事情,就不斷往前倒推清算,好像桓溫先前所做的任何事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篡權。其實直到目前為止,桓溫只是一個方鎮之臣,雖然在地方上的勢力很大,但是在朝堂上的力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真正想篡權的反而是司馬懿那種類型的老謀深算、不聲不響、引而不發、靜待時機、到了關鍵時候才悴然出手的陰謀家。一個違背大多數官員的利益和意志而高聲嚷嚷遷都洛陽的人更象是一個壯志未酬的老憤青在發洩多年來在心中積攢的種種不滿,他以往在跟朝廷正兒八經地討論一些實際問題的時候,總是遭到各種各樣的無視和拖延,於是,他其後就采用一些政治正確的論調來沖擊朝中當政者的神經,當他看著這班太極大師們神情緊張、不知所措地面對著自己的無限制搏擊的那副樣子,也著實感到內心的快慰。不過,說他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後能夠篡權,這是很說不過去的。

孫綽奏疏中所提到的要找一位有威名、有實力的將帥先行鎮守洛陽,暗示這就是桓溫本人。因此,在朝廷將孫綽的奏疏傳給桓溫同時,朝廷便下詔給桓溫說:“自從喪亂以來,不知不覺間已經歷了五紀。將軍鏟除賊寇,奮勇征伐,憂心西遷,慨嘆滿懷。朕知道將軍準備親率三軍,滌蕩汙穢,廓清中原,光覆舊京。除非舍身為國的忠臣,誰能夠這麽做呢?將軍所提的各項建議,都是良好的考慮。但黃河洛水一帶的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勞作,真讓將軍費心費力了。”並就此免去桓溫都督交州、廣州軍事的職務,而將都督並州、司州、冀州三州加到了桓溫的頭上。朝廷的目的很明確:你桓溫想以遷都洛陽為幌子,造成朝野混亂,而且按照你奏章的意思,就是讓你來全權負責遷都的事宜,鑒於劉惔那個著名的預言,誰敢保證你得到了處理遷都事宜的大權後不會兜售自己的私貨。因此,現在就先請你自己去險境掛帥,等你把所有遷都的條件都達成之後,再來跟我們說遷都的事情吧!

桓溫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他想成就北伐英雄的夢想,卻不願意成為一個被消費甚至被出賣的英雄;他以劉琨為精神偶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希望象劉琨那樣成為孤懸北方的犧牲者。桓溫手下的主簿王珣曾問他:“箕子與比幹,行事雖有不同,用心卻都一樣的。不知您肯定誰,否定誰?”桓溫回答道:“同樣被稱為仁人,那我寧願做管仲。”桓溫知道,他一旦接受了都督並、司、冀三州的職務,那麽,下一步冀州刺史和司州刺史這些沒有任何實控地盤的頭銜都會加在自己頭上,當自己所掌握的荊州軍隊直接與北方的勢力開火血拼的時候,荊州背後的穩固的後方交州、廣州反而要讓朝廷給拿去了,這個釜底抽薪的招數可真陰呀!到了這個時候,能夠想出這個陰招的自然就是早年曾被認為有點寶的王述。不過,認為他有點寶的王羲之卻在官場上反而被他玩死了。

桓溫不是王羲之。“我願意沖在前面做開路先鋒,前提條件就是遷都,只有將大家的利益都捆綁在一起我才能出來為大家奮鬥,如果你們讓我孤身沖在前面冒險,而貴圈卻躲在後面一邊享受一邊說風涼話,而且還要讓我平白多出一些後顧之憂,這想都別想。”因此,忿怒之下的桓溫立刻上表,堅決推辭掉都督並、司、冀三州的職務。

桓溫為了試探朝廷對於遷都的真正態度,又投石問路地提議要將洛陽的鐘虡(一種懸鐘的格架,上有猛獸為飾)搬到建康。如果朝廷冒冒失失地采納了桓溫的建議,桓溫可以就此明白了朝廷的心意,然後再找機會指責朝中那些反對遷都洛陽的人士。不過,老奸巨猾的王述又站出來一本正經地發表意見說:“永嘉的不幸,致使我們暫時定都在江東。現在正應當蕩平海內,很快將重返舊京。如果一時辦不到,則應當改遷皇陵,而不應當優先考慮這鐘虡的事!”桓溫見自己屢試不爽的政治正確的招數已經被王述用上了,就因此而作罷。

雖然在朝中高官的通力合作下,桓溫的遷都之議再次流產了。不過,為了撫慰桓溫那顆一再受傷的心,彌合雙方之間由來已久的嫌隙,朝廷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補償。晉哀帝興寧元年(公元363年),東晉朝廷加封桓溫為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假黃鉞,自此,桓溫成為了東晉軍隊的總司令,首次在朝中擁有了實際的影響力。朝廷的這個決定固然有安撫桓溫的意圖,同時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這個時候來自前燕的軍事壓力驟然增大,如果再不能彌合內部分歧和有效地整合內部資源,就無法迎擊來自北方的軍事挑戰了。在整合內部軍事力量方面,擁有實戰軍事能力的桓溫已經成為了不二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令人很為難、很糾結甚至很痛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