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小草遠志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謝安在家族使命的召喚下決定出山了,可是,現在的謝安已經是一個年過四十的中年大叔了,以前還沒怎麽做過官,他行嗎?其實,不出仕的謝安不等於沒本事。謝安四歲的時候被桓溫的父親桓彜見到,桓彜嘆息著說:“這個小孩風神秀徹,以後必定是與王東海(王承,一代名臣)不相上下的人物。”謝安十三四歲的時候去拜見王濛,與王濛清談了很久,等到謝安離去以後,王濛的兒子王修問父親,來客如何,王濛回答:“此客亹亹,為來逼人。”意思是這客人勤勉不倦,未來前途不可估量。王導在見過面之後也很器重這位翩翩少年。由於自小就積累了這麽高的聲望,他長大後想不出頭都很難。後來,謝安選擇在會稽隱居,經常與王羲之、許詢、支遁等人一起到處游山玩水,寫詩弄文,過得十分的愜意。他曾與孫綽等人一起坐船到外海,當時,風起浪湧,大家都恐懼變色,此時謝安心裏也十分緊張,但表面上卻“吟嘯自若”。船工誤以為謝安還爽得不行,就依然向深海前行,不一會兒,風浪變得越來越大,謝安這才慢慢吞吞地說:“再這樣下去,還怎麽回家呢?”船工這才將船掉頭回去。在其弟謝萬出任豫州刺史的時候,謝安就非常擔心謝萬不能勝任,也隨同謝萬來到了軍中,傲嬌的謝萬之所以沒有被士兵們趁亂誅殺,也多虧了謝安平日裏的撫慰。綜上可見,謝安實在是個有料之人。
謝安的劉夫人有感於謝家一門富貴,只有自己的丈夫一直是個平頭百姓,就對他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應該總是這樣宅吧?”謝安捂著鼻子說:“恐怕將來免不了要出去做官吧。”
謝安不但留戀山水,而且每次游玩,必攜帶著歌妓相從,司馬昱聽說以後,說:“安石既然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雖然司馬昱判斷謝安是招之必來,而且以謝安的名氣,根本不愁找不到薪水高幹活少的職位。但是,謝安卻在決定出仕的時候,把朝中大臣們的眼鏡摔碎了一地:他既沒有去做司馬昱的幕僚,也沒有去當朝中某個部門或者地方上的主官,而是接受了桓溫的邀請,當了個征西將軍司馬,這高人的葫蘆裏到底賣的到底是什麽藥?
要揭穿謝安的心思,首先要搞懂桓溫招攬謝安入幕的想法。雖然早年的連襟劉惔已經死去多年,但是他所留下的關於桓溫的預言卻象夢魘般始終縈繞在朝中高官的心頭,這個政治魔咒對於士族門閥之間追求利益平衡的心理需求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長久壓力,桓溫也因此明裏暗裏地吃了不少的啞巴虧,幸虧他內心有一個越挫越勇的英雄情結,否則早就抑郁而亡了。
曾記得當年就有一句朝野皆知的名言:“淵源不起,當如蒼生何!”的名言,說的是屢屢辭官不就的殷浩,當時朝中人士已經普遍把殷浩迷戀成為可以對抗桓氏家族崛起的籌碼了,雖然殷浩最後被事實證明了只是個傳說,但是近來又興起了一種“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的傳說,竟然又把沒怎麽做過官的謝安當做了維護士族利益平衡格局的又一根救命稻草。
對於朝中士族高官的陰暗心理,跟他們打了這麽多年交道的桓溫是洞若觀火的,著名的妻管嚴謝安的老婆,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名士劉惔的妹妹,劉惔當年的預言是必然會傳達到妹夫謝安那裏的。對於“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的這種說法,桓溫是感到蠻新奇的,他跟謝尚和謝奕再熟悉不過了,對謝安也不陌生,他倒是很想再近一點距離地去了解一下這個名氣僅次於當年殷浩的名士到底有些什麽能耐,以致於又生出了能夠讓蒼生相許的傳說。桓溫對於自己的人才消化能力還是有點自信的,那個有曠世之才的郗超一開始還不是在司馬昱那裏混的嗎?後來卻反而變成自己的心腹兼死黨了!而且,桓溫也想趁著招安名士當中的頭面人物的機會,想向朝中的士族們展示自己的誠意,緩和一下他與朝中其他門閥間的對立關系,讓對方別有事沒事總是在後面使絆子了。你們看,就連你們當中名氣最大的家夥都願意跟我幹了,你們也該清醒一下吧,今後就再也別迷戀什麽傳說中的哥了!
那麽,我們就再分析一下謝安是用了什麽樣的智慧而願意寄身在朝中人士普遍看來是個大刺頭的桓溫的門下,他難道不擔心自己的名譽因此而受損嗎?其實謝安之所以要這樣做,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因素:
首先,桓、謝兩家有通家之誼,桓氏與謝氏是幾乎同時興起的二大家族,兩家之間淵源極深。當年桓彜曾與謝鯤散發裸裎,閉室酣飲,同預“八達”之列,為各自的家族發展打下基礎。桓溫的老爸桓彜在謝安少年的時候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就跟桓溫很願意親近看高自己的溫嶠一樣的道理,鑒於桓氏家族的上升勢頭,能夠繼承這種通家之誼對自己以及家族是益處多還是壞處多?
其次,對於“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的這種說法,謝安未必完全不放在心上,若是將來有朝一日自己會成為門閥利益的協調者,那麽在這個時候先行一下“無間道”,近距離的窺探一下桓溫這個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將來自己的發展是益處多還是壞處多?
最後,謝安心想,既然自己要放棄依翠偎紅、嘯傲山林的頂級生活享受,就一定要幹出一番絕大的事業來才能夠補償因此而造成的損失,目前謝安最大的缺陷是沒有實際的從政經驗,他與輕浮的謝萬不一樣,他完全明白“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道理。桓溫本人就是做文書工作起家的,所以桓溫幕中的行政規章制度和管理流程非常的規範,征西將軍府的行政效能遠遠高於朝廷的辦事效率,這也是辦事有板有眼的桓溫屢屢對朝中政務拖沓表達嚴重不滿的原因。因此,在征西將軍府中當一個插班生,從中學習如何駕馭文牘公案的本領,是一條迅速了解權力運作,為今後進一步進入權力中樞打下知識基礎的捷徑。
不過,謝安的理性選擇的代價也不菲。當謝安將要從新亭出發前往荊州的時候,朝中的眾臣都來相送,中丞高崧(就是當年桓溫兵下武昌時,代司馬昱給桓溫寫勸慰信的那位)借著酒意對謝安開玩笑說:“你多次違背朝廷的命令,高臥東山,大家經常在一起議論說:‘安石不肯出山,他將怎樣面對天下的百姓呢!’而現在,天下的百姓對你又怎麽看呢?”高崧的這番發言表面上是諷刺謝安,實際上卻是在發洩對桓溫專權的不滿。這玩笑對於謝安來說心裏壓力還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以前他的名聲實在太高,別人對他的期望實在太大,沒想到他居然會廁身在妄圖打破穩定的政治平衡格局的野心家桓溫的門下,這巨大的落差難免會遭到別人的懷疑和冷嘲熱諷的。對此,兩邊下註的淡定哥謝安笑而不言:“雖然你們不再迷戀哥,哥卻真的要去實現一個傳說。”
謝安早年曾與王羲之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超乎世俗的志趣。王羲之覺得再這樣下去的話這謝安恐怕就要廢掉了,於是鼓勵他說:“夏禹勤於政事,手足都磨出老繭;周文王管理國家,連吃飯也無暇顧及,如今朝廷邊境戰事頻繁,執政者應思考如何報效國家,空談浮誇會荒廢大事,恐非當今執政者所應有的作為。”謝安則反駁說:“秦朝任用變法務實的商鞅,只延續兩代就敗亡了,這難道也是空談浮誇帶來的禍患嗎?”他既然決意隱居時能夠做到東山高臥的瀟灑,到了真的要出山的時候,又何嘗不知道需要坦蕩地面對現實呢?他無論出山前後,始終是不卑不亢,態度從容的,他覺得該幹啥就幹啥才是一個真實的自我,無需故作驕矜,也無需刻意低調,更無需看別人的顏色。他不但自己進了桓溫的群,還準備把現在尚有點脂粉氣的侄兒謝玄也拉進來歷練一番,誰讓這個群主的紅包發得又勤又大方呢?
謝安到了江陵以後,沽名釣譽的桓溫對他的合作態度感到很滿意,也非常看重謝安的才識。有次謝安到桓溫的府第拜訪,桓溫感到十分高興,互為無間道的二人互相暢談通家之誼和各自的生平經歷,言笑晏晏,開懷終日,直追當年桓溫與劉惔的交情。謝安離開後,桓溫對身邊的人說:“你們是否曾經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呢?”後來,桓溫去謝安的住處慰問,正碰上謝安整理頭發。謝安性情遲緩,理了許久才理罷,之後就讓侍從取來頭巾。平時做事雷厲風行的桓溫卻制止說:“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吧。”桓溫在自己的內心當中也將殷浩的謝安這兩個據說“蒼生”有所期待的大名士暗自做了一番的比較,他覺得這兩人之間的區別就是智力和智慧、聰明與高明的區別,所以他雖然很欣賞謝安,但是難免也會產生了一些防範的念頭。桓溫偶爾也與謝安下圍棋,兩人的棋力本在伯仲之間,本應可以經常手談的,不過桓溫實在受不了謝安那種動不動就長考老半天的作風,桓溫心想,這謝安也向王恬學過棋,如果把圍棋上那種讓令人左右為難或者令自己左右逢源的手段用在政治和權術上,將來一旦成為自己的政治對手,恐怕也是不容易對付的。
這裏順便交代一下圍棋頂尖高手王恬後來的情況:當年王導逝世時,王恬離職治喪,但不久就因後趙軍攻陷庾亮為北伐而營戍的邾城而再為後將軍,再鎮石頭城。後又被庾冰轉為吳國內史,加散騎常侍。最後遷會稽內史,常侍、將軍如故。其有兩子一女:一子王浩;另一子王琨,過繼給王恬的長兄王悅為嗣子,後官至太常;一女王女宗,是桓沖的元配夫人,能夠把自己唯一的掌上明珠嫁入當時屬於低等門戶的桓家,王恬的這份胸懷也是難能可貴的。
升平元年(公元357),引退後的王羲之因為自己經營的金庭莊園五谷豐登,果木成蔭,槌紙、繭絲業等手工業作坊已初具規模,他邀請中表親們來共享田園之樂。應邀來金庭的有他叔叔的兒子鄱陽太守王耆之,族叔王導的兒子會稽內史王恬以及王洽、王劭、王薈,妻弟郗愔、郗曇,兒媳謝道韞、範新婦等,還有圍棋高手江虨,這是繼蘭亭修禊後王羲之組織的又一次盛大集會。這次聚會時間更長,活動內容包括書法、圍棋、吟詠、游山等,其中最難得的是王恬和江虨的金庭論棋,經過異常激烈的對抗後,王恬“乃成委頓”,而江虨也接著病了。王恬是一個才能不下於桓溫的人物,只是因緣際會一直任職於和平、穩定、安詳、富饒的州郡,始終得不到顯露才華的機會,以致後來在安樂中默默少聞。
回過頭來再說一下謝安,在人才濟濟的征西將軍府中,謝安的才能暫時沒能顯出多麽的出類拔萃。有一次,有人給桓溫送去了一副草藥,其中有遠志這味藥,桓溫便問謝安:“這種藥又被稱為小草,一種東西為什麽會有兩個名字呢?”謝安還沒來得及回答,坐在一旁的另外一位名士郝隆(就是七月七日袒腹曬書的那位)就促狹道:“這很容易理解。在山中本來是叫遠志的,出山了不就是小草唄。”謝安不由得臉上露出慚愧之色,淡定哥這次終於露了一回餡。
謝安在桓溫幕府呆的時間不算長,大概感覺到與桓溫不是同一路人,該學的已經學了個大概,該了解的也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到了兩年之後的隆和元年(公元362年),謝安的弟弟謝萬因病去世,謝安借此機會請求東歸。回家後不久,已經鍍過金的謝安就被朝廷任命為吳興太守,他在任上的聲譽一般,但離開後卻象馬英九一樣為眾人所懷念。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升官,謝安在做了一段時間吳興太守之後,就被征召入朝,拜為侍中,後又升為吏部尚書、中護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謝安的劉夫人有感於謝家一門富貴,只有自己的丈夫一直是個平頭百姓,就對他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應該總是這樣宅吧?”謝安捂著鼻子說:“恐怕將來免不了要出去做官吧。”
謝安不但留戀山水,而且每次游玩,必攜帶著歌妓相從,司馬昱聽說以後,說:“安石既然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雖然司馬昱判斷謝安是招之必來,而且以謝安的名氣,根本不愁找不到薪水高幹活少的職位。但是,謝安卻在決定出仕的時候,把朝中大臣們的眼鏡摔碎了一地:他既沒有去做司馬昱的幕僚,也沒有去當朝中某個部門或者地方上的主官,而是接受了桓溫的邀請,當了個征西將軍司馬,這高人的葫蘆裏到底賣的到底是什麽藥?
要揭穿謝安的心思,首先要搞懂桓溫招攬謝安入幕的想法。雖然早年的連襟劉惔已經死去多年,但是他所留下的關於桓溫的預言卻象夢魘般始終縈繞在朝中高官的心頭,這個政治魔咒對於士族門閥之間追求利益平衡的心理需求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長久壓力,桓溫也因此明裏暗裏地吃了不少的啞巴虧,幸虧他內心有一個越挫越勇的英雄情結,否則早就抑郁而亡了。
曾記得當年就有一句朝野皆知的名言:“淵源不起,當如蒼生何!”的名言,說的是屢屢辭官不就的殷浩,當時朝中人士已經普遍把殷浩迷戀成為可以對抗桓氏家族崛起的籌碼了,雖然殷浩最後被事實證明了只是個傳說,但是近來又興起了一種“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的傳說,竟然又把沒怎麽做過官的謝安當做了維護士族利益平衡格局的又一根救命稻草。
對於朝中士族高官的陰暗心理,跟他們打了這麽多年交道的桓溫是洞若觀火的,著名的妻管嚴謝安的老婆,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名士劉惔的妹妹,劉惔當年的預言是必然會傳達到妹夫謝安那裏的。對於“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的這種說法,桓溫是感到蠻新奇的,他跟謝尚和謝奕再熟悉不過了,對謝安也不陌生,他倒是很想再近一點距離地去了解一下這個名氣僅次於當年殷浩的名士到底有些什麽能耐,以致於又生出了能夠讓蒼生相許的傳說。桓溫對於自己的人才消化能力還是有點自信的,那個有曠世之才的郗超一開始還不是在司馬昱那裏混的嗎?後來卻反而變成自己的心腹兼死黨了!而且,桓溫也想趁著招安名士當中的頭面人物的機會,想向朝中的士族們展示自己的誠意,緩和一下他與朝中其他門閥間的對立關系,讓對方別有事沒事總是在後面使絆子了。你們看,就連你們當中名氣最大的家夥都願意跟我幹了,你們也該清醒一下吧,今後就再也別迷戀什麽傳說中的哥了!
那麽,我們就再分析一下謝安是用了什麽樣的智慧而願意寄身在朝中人士普遍看來是個大刺頭的桓溫的門下,他難道不擔心自己的名譽因此而受損嗎?其實謝安之所以要這樣做,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因素:
首先,桓、謝兩家有通家之誼,桓氏與謝氏是幾乎同時興起的二大家族,兩家之間淵源極深。當年桓彜曾與謝鯤散發裸裎,閉室酣飲,同預“八達”之列,為各自的家族發展打下基礎。桓溫的老爸桓彜在謝安少年的時候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就跟桓溫很願意親近看高自己的溫嶠一樣的道理,鑒於桓氏家族的上升勢頭,能夠繼承這種通家之誼對自己以及家族是益處多還是壞處多?
其次,對於“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的這種說法,謝安未必完全不放在心上,若是將來有朝一日自己會成為門閥利益的協調者,那麽在這個時候先行一下“無間道”,近距離的窺探一下桓溫這個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將來自己的發展是益處多還是壞處多?
最後,謝安心想,既然自己要放棄依翠偎紅、嘯傲山林的頂級生活享受,就一定要幹出一番絕大的事業來才能夠補償因此而造成的損失,目前謝安最大的缺陷是沒有實際的從政經驗,他與輕浮的謝萬不一樣,他完全明白“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道理。桓溫本人就是做文書工作起家的,所以桓溫幕中的行政規章制度和管理流程非常的規範,征西將軍府的行政效能遠遠高於朝廷的辦事效率,這也是辦事有板有眼的桓溫屢屢對朝中政務拖沓表達嚴重不滿的原因。因此,在征西將軍府中當一個插班生,從中學習如何駕馭文牘公案的本領,是一條迅速了解權力運作,為今後進一步進入權力中樞打下知識基礎的捷徑。
不過,謝安的理性選擇的代價也不菲。當謝安將要從新亭出發前往荊州的時候,朝中的眾臣都來相送,中丞高崧(就是當年桓溫兵下武昌時,代司馬昱給桓溫寫勸慰信的那位)借著酒意對謝安開玩笑說:“你多次違背朝廷的命令,高臥東山,大家經常在一起議論說:‘安石不肯出山,他將怎樣面對天下的百姓呢!’而現在,天下的百姓對你又怎麽看呢?”高崧的這番發言表面上是諷刺謝安,實際上卻是在發洩對桓溫專權的不滿。這玩笑對於謝安來說心裏壓力還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以前他的名聲實在太高,別人對他的期望實在太大,沒想到他居然會廁身在妄圖打破穩定的政治平衡格局的野心家桓溫的門下,這巨大的落差難免會遭到別人的懷疑和冷嘲熱諷的。對此,兩邊下註的淡定哥謝安笑而不言:“雖然你們不再迷戀哥,哥卻真的要去實現一個傳說。”
謝安早年曾與王羲之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超乎世俗的志趣。王羲之覺得再這樣下去的話這謝安恐怕就要廢掉了,於是鼓勵他說:“夏禹勤於政事,手足都磨出老繭;周文王管理國家,連吃飯也無暇顧及,如今朝廷邊境戰事頻繁,執政者應思考如何報效國家,空談浮誇會荒廢大事,恐非當今執政者所應有的作為。”謝安則反駁說:“秦朝任用變法務實的商鞅,只延續兩代就敗亡了,這難道也是空談浮誇帶來的禍患嗎?”他既然決意隱居時能夠做到東山高臥的瀟灑,到了真的要出山的時候,又何嘗不知道需要坦蕩地面對現實呢?他無論出山前後,始終是不卑不亢,態度從容的,他覺得該幹啥就幹啥才是一個真實的自我,無需故作驕矜,也無需刻意低調,更無需看別人的顏色。他不但自己進了桓溫的群,還準備把現在尚有點脂粉氣的侄兒謝玄也拉進來歷練一番,誰讓這個群主的紅包發得又勤又大方呢?
謝安到了江陵以後,沽名釣譽的桓溫對他的合作態度感到很滿意,也非常看重謝安的才識。有次謝安到桓溫的府第拜訪,桓溫感到十分高興,互為無間道的二人互相暢談通家之誼和各自的生平經歷,言笑晏晏,開懷終日,直追當年桓溫與劉惔的交情。謝安離開後,桓溫對身邊的人說:“你們是否曾經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呢?”後來,桓溫去謝安的住處慰問,正碰上謝安整理頭發。謝安性情遲緩,理了許久才理罷,之後就讓侍從取來頭巾。平時做事雷厲風行的桓溫卻制止說:“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吧。”桓溫在自己的內心當中也將殷浩的謝安這兩個據說“蒼生”有所期待的大名士暗自做了一番的比較,他覺得這兩人之間的區別就是智力和智慧、聰明與高明的區別,所以他雖然很欣賞謝安,但是難免也會產生了一些防範的念頭。桓溫偶爾也與謝安下圍棋,兩人的棋力本在伯仲之間,本應可以經常手談的,不過桓溫實在受不了謝安那種動不動就長考老半天的作風,桓溫心想,這謝安也向王恬學過棋,如果把圍棋上那種讓令人左右為難或者令自己左右逢源的手段用在政治和權術上,將來一旦成為自己的政治對手,恐怕也是不容易對付的。
這裏順便交代一下圍棋頂尖高手王恬後來的情況:當年王導逝世時,王恬離職治喪,但不久就因後趙軍攻陷庾亮為北伐而營戍的邾城而再為後將軍,再鎮石頭城。後又被庾冰轉為吳國內史,加散騎常侍。最後遷會稽內史,常侍、將軍如故。其有兩子一女:一子王浩;另一子王琨,過繼給王恬的長兄王悅為嗣子,後官至太常;一女王女宗,是桓沖的元配夫人,能夠把自己唯一的掌上明珠嫁入當時屬於低等門戶的桓家,王恬的這份胸懷也是難能可貴的。
升平元年(公元357),引退後的王羲之因為自己經營的金庭莊園五谷豐登,果木成蔭,槌紙、繭絲業等手工業作坊已初具規模,他邀請中表親們來共享田園之樂。應邀來金庭的有他叔叔的兒子鄱陽太守王耆之,族叔王導的兒子會稽內史王恬以及王洽、王劭、王薈,妻弟郗愔、郗曇,兒媳謝道韞、範新婦等,還有圍棋高手江虨,這是繼蘭亭修禊後王羲之組織的又一次盛大集會。這次聚會時間更長,活動內容包括書法、圍棋、吟詠、游山等,其中最難得的是王恬和江虨的金庭論棋,經過異常激烈的對抗後,王恬“乃成委頓”,而江虨也接著病了。王恬是一個才能不下於桓溫的人物,只是因緣際會一直任職於和平、穩定、安詳、富饒的州郡,始終得不到顯露才華的機會,以致後來在安樂中默默少聞。
回過頭來再說一下謝安,在人才濟濟的征西將軍府中,謝安的才能暫時沒能顯出多麽的出類拔萃。有一次,有人給桓溫送去了一副草藥,其中有遠志這味藥,桓溫便問謝安:“這種藥又被稱為小草,一種東西為什麽會有兩個名字呢?”謝安還沒來得及回答,坐在一旁的另外一位名士郝隆(就是七月七日袒腹曬書的那位)就促狹道:“這很容易理解。在山中本來是叫遠志的,出山了不就是小草唄。”謝安不由得臉上露出慚愧之色,淡定哥這次終於露了一回餡。
謝安在桓溫幕府呆的時間不算長,大概感覺到與桓溫不是同一路人,該學的已經學了個大概,該了解的也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到了兩年之後的隆和元年(公元362年),謝安的弟弟謝萬因病去世,謝安借此機會請求東歸。回家後不久,已經鍍過金的謝安就被朝廷任命為吳興太守,他在任上的聲譽一般,但離開後卻象馬英九一樣為眾人所懷念。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升官,謝安在做了一段時間吳興太守之後,就被征召入朝,拜為侍中,後又升為吏部尚書、中護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