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四十九章, 再伐姚羌

關燈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初,就在桓溫伐秦的同時,曾經把殷浩狠狠地坑了一把的機會主義者姚襄在淮南的盱眙附近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後,終於下定決心向前燕送上降表了。不過,所謂的投降,實際上只是一個表面上的形式,他本人和軍隊並沒有進入前燕帝國的領地,仍然在淮河流域打野食。

同年五月,在姚襄的蠱惑之下,江西(江蘇省全椒縣以西淮河南岸)的乞活郭敞等人,在堂邑(江蘇省六合縣北)聚合了一千多人,在綁架了東晉的陳留內史(此時陳留郡郡治暫設在譙縣)劉仕之後,投降了姚襄。堂邑與建康近在咫尺,因此,建康城內一片驚恐,唯恐姚襄南攻建康。朝廷命令吏部尚書周閔為中軍將軍,駐屯中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又命令豫州刺史謝尚從江北的歷陽(安徽省和縣)渡江南下,以保衛京師安全。

其實,東晉朝廷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對於已經投降了前燕的姚襄來說,淮南絕非久留之地。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以自己目前所擁有的實力來衡量,根本就不足以渡過長江而占有江南的地盤,而淮南地區又緊接著東晉的腹地,自古以來有道是“守江必守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東晉政府一直是把淮南地區視若禁臠的。何況,東晉方面戰鬥力最強的桓溫部隊也已從伐秦的前線撤回。加上姚襄的部眾大多數是關中人士,他們紛紛向姚襄說寶寶怕怕,要帶頭大哥姚襄帶領他們趕緊離開淮南這個是非之地。於是,在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的春天,姚襄開始率領部眾向北開拔,他自稱為大將軍、大單於。開始的時候,這支部隊看起來似乎是要北上投靠前燕的,到了四月,姚襄所部抵達外黃(河南省杞縣東),被駐守在那裏的東晉邊將,冠軍將軍高季所擊敗,幸虧高季不久之後就病故了,否則姚襄都不知道能不能重整旗鼓。

姚襄是個機會主義者,打仗往往是輸多贏少,但卻能夠屢敗屢戰,靠的是深得民心。無論他走到哪裏,總是有人爭先恐後地前來依附。有時候謠傳他戰死了,還有人哭得如喪考妣一樣。這次戰敗後,姚襄收攏散兵游卒,盡力加以撫慰照顧,於是又重新得以振作,姚襄率領所部在豫北一帶游食,到永和十二年(公元355年)三月,他率軍南下占領了許昌,準備到河東以圖取關右。姚襄其後從許昌進攻洛陽,花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攻克下來。

此時,雖然東晉在黃河以南並沒有太多的部隊,但是,豫州地區、兗州南部地區,甚至就連青州的段龕都在表面上對東晉稱臣。因此,從理論上說,洛陽以東、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收歸在東晉政府的名下。早在永和七年張遇投降東晉之後,桓溫就曾有遷都洛陽的政治正確的提議,桓溫在其母親的葬禮結束後重新視事,於是又舊事重提,史載桓溫“欲修覆園陵,移都洛陽,表疏十餘上”。

由於桓溫所提出的遷都洛陽的主張占據了政治理念上的制高點,在政治正確的問題上,朝廷方面是不願意與桓溫展開論戰的,只好又用上一個“拖”字訣,先提出了一個中原地區尚不穩定的問題——也就是說得先解決盤踞在許昌的姚襄的問題。作為交換,朝廷不得不授予桓溫北伐的領導權,“委以專征之任”。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三月,東晉朝廷正式任命桓溫為征討大都督,加督司州、冀州諸軍事,委托以征討之事,桓溫時年四十五歲。這時,距離他滅成漢的時候已經整整過去了十年,在這長長的十年裏,桓溫發動了一次北伐,最後卻寸功未得,難免令他心有不甘。桓溫這次受到朝廷的委派,他是憋著一口氣要趁此機會盡情地把心中的郁悶完全釋放出來的,他這次北伐的目的就是消滅盤踞在許昌的姚襄,進而收覆故都洛陽。

四月,桓溫率軍從江陵出發,開始北上討伐姚襄,他先是派遣都督高武進抵魯陽(河南省魯陽縣),又命令河南太守戴施屯兵黃河岸上,然後自率大軍接著北上。當得知桓溫即將討伐自己的消息之後,姚襄估計自己打不過桓溫,當月就率軍北撤,他打算占領洛陽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於是,就開始進攻盤踞在洛陽已打兩年之久的石趙將領周成。

姚襄所部圍困了洛陽一個多月,卻仍然沒有能夠攻下。當姚襄頓兵在堅城之下,而桓溫卻在背後虎視耽耽的時候,姚襄的長史王亮勸諫說:“您的英明謀略超過天下之人,士眾都願意為您效力犧牲,因此不可損害威勢和辛勞官民。與其守著這座孤城,不如直接回河北,以弘揚能夠持續發展的戰略。”姚襄則說:“這洛陽城雖小,但是四面都有險要的山河作屏障,也是用武之地。我想先占據洛陽,然後再以此為基地開創大業。”不久之後,王亮就去世,眼淚哥姚襄為此哭得很悲痛,他悲痛地說:“難道就連老天爺也不想成全我的事業嗎?為啥王亮要舍棄我離去呢?”

桓溫的大軍一直等到六月後再繼續出動,顯然是在等姚襄和周成先碰個魚死網破。因為譙梁的水道已經打通,桓溫便請徐州和豫州的友軍隨後順著淮水和泗水進入黃河。當桓溫率大軍進入黃河後,在進軍的途中,桓溫和幕僚們登上到了一只平乘舫的頂層,他們一起向北眺望黃河北岸的中原大地。桓溫望著望著,一時之間感慨萬千,不禁說道:“神州大地淪陷於敵手,百年的繁華之地變成一片廢墟,這都是王衍等人的罪過啊!”王衍是西晉末年的執政大臣,官至司徒。同時,王衍又是學富五車的大名士兼清談高手,當清談時揮舞拂塵的殺馬特就是王衍所創的。但是王衍在為人上卻毫無政治操守可言,一味只知道清談和自保,對於西晉宗室間為了爭權而展開的內訌卻置之不理,八王之亂後少數民族在北方紛紛自立,漢人失去了統治權。當王衍後來被石勒俘虜後,還勸其登上帝位,然並卵,他最後還是被石勒所殺,他的這一番勸進只能為自己留下了最後的汙名。

桓溫的這番宏論顯然是有感而發的,作為其手下就算不隨聲附和也不應該直接去掃他的興。不過,這個時候偏有一個楞頭青式的人物不識趣地跳出來說:“王朝的興廢自有天命,不一定就是那幾個人的過錯。”這個不識趣的人就是小名袁虎的袁宏。袁宏和袁喬是叔伯兄弟,其人文采斐然,不過與他的叔伯兄弟袁羊相比,這典型的文藝青年袁虎就很不會體察領導的意圖,所以他在桓溫的身邊時,他的官職一直都沒怎麽提升。

本來桓溫的腹中已經草就了一首一時興起的詠懷詩,他想等聽到幕僚們的一片附和聲後就把自己的作品意氣高昂地朗聲吟誦出來。當聽了袁宏這樣不識時務的直接打臉的話後,桓溫當場就氣得連那首詩都忘了,頓了一會兒,他板起臉來對幕僚們一本正經地說到:“我今天要跟大家講一個故事。你們聽說過嗎?當年劉表在荊州曾經養過一只牛,它體型巨大,一天能吃十頭牛的飼料,但是讓它拉車,還不如一頭瘦牛拉得遠。曹操占領荊州後,就把這頭牛殺掉犒賞士卒了!”

當桓溫說完這段故事後,站在他身邊的幕僚們面面相覷,他們都在猜想這只巨牛到底是指誰呢?“是王衍,還是袁虎?這領導的意思真不好猜”。其實桓溫的意思是把袁虎比作是劉表,這袁虎雖說有點楞,但畢竟才華橫溢,怎麽可能是只無用的牛呢?如果把袁虎比作是巨牛,那桓溫自己豈不是變成了劉表。只是領導不點透,大家就只能撓破腦袋地瞎猜。眾幕僚都在心底裏埋怨袁宏這個說話不經大腦的家夥,這袁宏也是當場發楞了,他一時間柔腸百結,不知道該說些啥來補救。不過這家夥的脾性就是這樣,此後也沒長多少記性,該怎麽幹還怎麽幹,幸虧他遇到的是桓溫這個還算有涵量的領導,否則要是落到王敦這種梟雄的手裏,都不知道要死上多少回。不過這袁宏也是怪人一個,既然桓溫不怎麽待見他,他卻願意一直待在桓溫身邊不離不棄的。

八月六日,桓溫的大軍抵達洛陽近郊的伊水,姚襄不得已解除了對洛陽的包圍,轉而全力阻擊桓溫軍隊。

姚襄如同當初給殷浩設套的那樣故技重施,他先將精銳部隊藏匿在伊水北岸的密林之中,然後派出使者到桓溫的軍中獻上降表:“承親帥王師以來,襄今奉身歸命,願敕三軍小卻,當拜伏路左。”

姚襄的詭計是想趁著桓溫軍隊後撤之際,發起突然襲擊,可是,桓溫並沒有上當,他回答:“我自開覆中原,展敬山陵,無豫君事。欲來者便前,相見在近,何煩使人!”見桓溫沒有中計,姚襄只好率軍從樹林中走出來,在伊水北岸結陣,準備憑借伊水阻擊桓溫大軍的推進。

桓溫為了激勵士氣軍隊,親自披上鎧甲上陣,力督弟弟桓沖及諸將強渡伊水,對姚襄的部隊發起了主動的攻擊。在訓練有素、陣容嚴整的桓溫部隊的猛烈沖擊下,姚襄所部根本無法抵擋,他精心部署的戰陣很快就被沖得七零八落,還被斬殺了數千人。姚襄本人見到大勢已去,不得不率領麾下數千騎兵向北逃往洛陽北面的北邙山上。姚襄素有仁義之名,過去他每次戰敗之後,手下百姓只要知道他下落,總是扶老攜幼地奔赴追隨。當夜,百姓知道姚襄所在後,拋棄妻子前去投奔他的就有五千餘人,隨後,姚襄渡過黃河,往東而去,屯駐在陽鄉(河南省沁縣西南),百姓知道以後,又有四千戶尾隨而去。當時,還有傳言說姚襄已因傷重而死,被拘押在桓溫軍中的姚襄部民,無不北望落淚。

原冉魏的徐州刺史周成投降東晉之後,就曾經被安置在南陽。當桓溫北上攻打苻秦的時候,周成擔心桓溫借北伐之機順路行兼並之實,驚恐之下,他率軍反叛,離開了駐地南陽,北上攻陷了東晉河南太守戴施所占領的洛陽,戴施則往東退守鮪渚(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桓溫乘勝追擊,沒能追上姚襄,於是而返回洛陽。困守孤城的周成知道大勢已去,絲毫不作抵抗就率眾出降了,桓溫於是得以雄赳赳氣昂昂地領軍進入了洛陽城。

桓溫在自己四十五歲的時候帶兵收覆了淪陷四十五年的洛陽,這個巧合對桓溫自己本身來說似乎更具意義,也因此對他產生了一些心理暗示。

洛陽因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它東臨嵩岳、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二字也因此而生。

桓溫在洛陽城的正南門——宣陽門接受了周成的投降後,就跟著周成一路往北走去。宣陽門的後面是一條一主兩輔三道並行,寬度共有約十五丈的寬敞大街,這就是當時洛陽城南北軸心的所在的銅駝大街,它北接皇宮,南連城門,兩側對稱布置有衙署和寺廟等,是當時洛陽最繁華的大道,周成在投降儀式前就已經讓自己的部眾將城中的中軸線——銅駝大街盡力地清掃了一遍。

踏著大街上鋪砌規整的紅砂巖石板,桓溫看見銅駝大街的兩旁盡是瓦礫碎石,桓溫幾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他是經歷過蘇峻之亂的人,可是偌大的洛陽城目前這番淒涼的景象,也是遠遠的出乎他的想象力。

我國漢代以前的都城是沒有軸線大街概念的。銅駝大街開創了我國古代都城軸線建築的先例,是我國都城中最早的軸線大街。史料記載,“絲綢之路”的東起點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其實,在東漢及隋唐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洛陽曾取代長安,成為“絲綢之路”的東起點。滿載著寶物的駱駝,曾經悠然地從洛陽城中穿過。那時候的人們主要依靠駱駝來進行東西方物資貿易的運輸,人們都將駱駝視為吉祥物,象征著平安和富貴。從西漢時起,人們便開始鑄造銅駝,,將其放置於重要集市或商賈雲集的繁華街道兩側,或放在水旱碼頭的貨物集散地,增添繁榮。

西晉詩人陸機的《洛陽記》中有“金馬門外聚群賢,銅駝陌上集少年”的詩句,描述了當時銅駝大街上的熱鬧景象。

這銅駝大街是洛陽的靈魂,它曾經有過世上最榮耀的輝煌,有著洛陽城最密集的樓苑臺閣,這裏曾經商賈雲集,尺土寸金,也是貴人們詩酒逐歡、弦歌嘔啞之處,但是現在,在銅駝大街的兩側滿目可見的盡是頹垣敗瓦以及零星可見的臨時搭建的遮風擋雨之所。這時,桓溫不禁想起了“荊棘銅駝”的典故。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既短暫而又黑暗的王朝,公元265年,由晉武帝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定都洛陽。這個統治集團既腐朽不堪,又熱衷於相互之間爭權奪利,所以為時僅五十一年就亡國了,倘若從滅掉東吳開始計算,則只有三十六年。當時有一個名叫索靖的人,早早就看出了西晉存在的嚴重問題,對它的滅亡作出了精準的預言。

索靖,字幼安,敦煌龍勒(今屬甘肅省)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是東漢著名書法家張芝的姐姐的孫子,父親索湛擔任過北地太守。索靖年少時就有“逸群之量”,與同鄉汜衷、張彪、索介、索永在洛陽太學讀書,因為才藝過人,馳名海內,時人稱“敦煌五龍”。索靖年紀輕輕就被拜駙馬都尉,隨後歷任尚書郎、酒泉太守、大將軍、蕩寇將軍、散騎常侍等官職,封安樂亭侯,他看問題細致入微,目光長遠。西晉建立不久,就出現了官僚爭相誇富、政治腐敗等種種社會現象。他認真分析這些現象,預見到天下行將大亂,晉朝將走向衰亡,但自己又無力改變這一局面,於是郁悶不已。一天,他指著洛陽宮門外的一對銅駝嘆息道:“在我的有生之年將會看到你們臥伏在荊棘中!”後來,索靖的預言果然應驗。公元291年,西晉發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各個皇室宗親之間爭戰不休,持續時間長達十六年,都城洛陽遭到了空前嚴重破壞。繼而,又爆發天崩地裂的永嘉之亂。

時光荏苒,造物弄人,如今的洛陽城經過這四十五年來的風風雨雨和一連串兵燓的洗劫後,早已成為一片人煙稀少的廢墟,只餘一條空曠的的銅駝大街能夠讓人依稀感受到當年的恢弘大氣。

桓溫在周成的引領下一路行至閶闔門,這閶闔門是漢魏洛陽故城的宮城正門,也是當年舉行帝王登基或接見四方朝貢者等重大活動的地方,它與宮城正殿太極殿、都城正門宣陽門構成了洛陽城的南北軸線。當初魏明帝為了裝飾洛陽城,下令從長安把金人、銅駝、承露盤等各種裝飾文物統統移來。一路上歷經艱辛,耗費了大半年的光景,最後卻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物能夠成功地被運至洛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那一對高達一丈的漢武銅駝,相傳是當年漢武帝為了紀念開通西域而特意鑄造的。後來,魏明帝就把這對銅駝安放在了宮城閶闔門外的大街兩側。在銅駝的後面,當年還依次排放著銅馬、銅龍、銅龜、辟邪、麒麟、天祿等。

當桓溫行至閶闔門時,曾經的那對巨大的銅駝,早已不知去向。桓溫沈默了一會兒,心裏嘆息道:“我已經來了,你卻到哪裏去了呢?”桓溫入得宮城後,滿目所看到的只是一片瓦礫場,他一下子驚呆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洛陽是東漢舊都,宮廷及苑囿都毀於董卓之手,曹魏自鄴城遷都洛陽之後,就將原來的舊址予以重建。魏明帝曹睿於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在京師洛陽大興土木,起太極、昭陽諸殿,築總章觀,又增飾芳林園(後避魏齊王曹芳諱,改稱華林園),以示國家的太平景象。

太極殿是新皇登基、大朝會和處理重大事件的正殿,由正殿、東堂、西堂和四周的廊廡組成宮城中最大的殿庭院落。太極殿落成之後,即成為曹魏皇宮的正殿,這時中國太極殿制度的肇始,大凡國家政治活動、元旦大朝、新皇即位、大赦改元、政治決策等重要國事活動都在太極殿內進行。

西晉建立時仍定都洛陽,只是對原有的宮殿和禦苑進行了一番的改建和擴建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四月,劉淵子劉聰的部下石勒殲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中,漢趙(前趙)將領在皇宮縱兵搶掠,盡收晉宮中的宮人和珍寶,其後還縱火焚燒洛陽城,洛陽為之成為廢墟。

晉王朝衣冠南渡之後,在都城建康也仿建了太極殿,因此桓溫對於太極殿的模樣還是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的。桓溫一邊仔細地查勘大殿裏的基址、柱礎石、礎石槽以及四壁的殘垣敗瓦,一邊聯想大殿原先的情形和這裏面曾經發生的故事。在這裏,齊王曹芳曾經被廢黜,高貴鄉公曹髦曾經被弒,魏元帝曹奐曾即皇帝位,司馬炎曾經受禪。也曾經有不少的亂臣賊子對這裏趨之若鶩,以致最後都粉身碎骨了。桓溫心想,這楊駿、賈南風、司馬倫等人為了自己的野心和夢想,他們不惜以敗壞朝廷綱紀為代價的,最後不但沒能實現自己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天下大亂,這又是何苦呢?要是他們當初能夠預見最後的結局會是這麽一個樣子,他們還願意這麽幹嗎?

隨後桓溫又跟著周成來到了金鏞城。這裏是洛陽西北角上的一座小城,城南北成長方形,東、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幾處曲折,在曹魏、西晉時為帝後游樂的別宮,魏晉時被廢的帝、後都安置於此,城小而固,為防維戍守要地。在這裏,賈南風曾經被迫飲毒酒自盡,功敗垂成的司馬乂在這裏被帶到火場烤死。在八王當中,桓溫對以長沙王司馬乂的際遇最為惋惜,這個年輕人對王室忠心耿耿,卻被東海王司馬越暗算,司馬乂被燒死前鳴冤喊痛的聲音傳出後,三軍將士皆為同情他的際遇而落淚的。白雲蒼狗,世事悠悠,“好人就一定有好報嗎?”桓溫問自己,也問蒼天。

這金墉城雖歷經戰亂,卻能夠在大體保持完好,困守孤城的周成平時就在這裏署理公務,這裏的生活設施也相對的比較完善,因此,他請桓溫將行轅暫時設在這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