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庾翼北伐
關燈
小
中
大
到了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這時都督江州、荊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六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的庾翼已經三十八歲了,他自哥哥庾亮去世後,坐鎮武昌也已經三年。庾翼素懷大志,正當蘇峻之亂的時候,他才二十二歲,就受哥哥庾亮之命以百姓的身份帶領著數百人駐守在石頭城;在庾亮北伐之時,當邾城失守以後,石趙國的夔安進而圍困石城,庾翼再此時屢設奇兵,偷偷將糧食軍需送入了石城,竟陵太守李陽擊破夔安後,庾翼因協助石城固守不失的功勞而被封為都亭侯;接任荊州刺史之後,又竭盡所能地進行治理,軍務和政務都很嚴明,數年之間,官府和私人資用充實,眾人都稱讚他的才能,甚至連石趙黃河以南地區的人民都產生了歸附之心。
庾翼的北伐之議肇始於遷鎮武昌。離開武昌,遷鎮石城的這個決策,庾翼的哥哥庾亮之前就已經提出過,這裏面有地理形勢方面的考量,也不乏個人迷信的因素。據《晉書,戴洋傳》記載,“鹹康三年,洋言於亮曰:‘武昌土地有山無林,政可圖始,不可居終。山作八字,數不及九。昔吳用壬寅來上;創立宮城,至己酉,還下秣陵。陶公亦涉八年。土地盛衰有數,人心去就有期,不可移也。公宜更擇吉處,武昌不可久住。’”
到了鹹康五年,就有了庾亮北伐的動議,並請求朝廷允許他遷鎮石城。庾翼接替庾亮為荊州刺史後,戴洋仍為庾翼占候。早在鹹康八年,庾翼就向朝廷提出過希望遷鎮樂鄉(湖北省松滋縣),理由是武昌數有妖怪,並且曾有猛獸闖入府中,當時因為庾冰的長史、太原王述寫信勸阻才作罷。然而,庾翼想離開武昌的打算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武昌是長江中下游的結合部,對於屏護東南地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對於西進或者北伐而言,武昌作為根據地又顯得偏遠了。因此,庾翼的遷鎮樂鄉之舉,極有可能是為伐蜀做準備。不過,一年之後,庾翼在經過反覆衡量後,最終選擇了北伐。
在庾翼看來,要實施北伐計劃,就必須先駐節在襄陽,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趕走已經盤踞在襄陽長達十餘年的桓宣勢力。目前,江州地區已經排除了王氏勢力,如果再移除上游的桓宣勢力,那麽,庾氏才算是真正擁有了大荊州地區,從而才能夠使北伐行動真正地做到號令一致。於是,在哥哥庾冰趕走了江州刺史王允之的前後,庾翼就已經開始籌備北伐事宜了。他向燕王慕容皝和涼州牧張駿分別派出使者,約定一同進攻石趙。同時,庾翼命令益州刺史周撫、西陽太守曹據討伐李壽,敗其將李恒於江陽。他上書朝廷,稱:“賊石虎年齡已經六十(按:此年石虎實為四十八歲),奢淫理盡,醜類怨叛,又欲決死遼東。慕容皝雖然驍果,但未必能固。若北無掣手之虜,則江南將不異遼左矣。臣所以輒發良人,不顧忿咎。然東西形援未必齊舉,且欲北進,移鎮安陸,入沔五百,涢水通流。輒率南郡太守王愆期、江夏相謝尚、尋陽太守袁真、西陽太守曹據等精銳三萬,風馳上道,並勒平北將軍桓宣撲取黃季,欲並丹水,搖蕩秦雍。禦以長轡,用逸待勞,比及數年,興覆可冀。臣既臨許洛,竊謂桓溫可渡戍廣陵,何充可移據淮灑赭圻,路永進屯合肥。伏願表禦之日便決聖聽,不可廣詢同異,以乖事會。兵聞拙速,不聞工之久也。”
朝中只有其兄長庾冰、譙王司馬無忌和其死黨桓溫讚成庾翼的意見,而康帝以及眾多朝臣都不同意,紛紛派出使者請求停止行動。已經升任為車騎將軍的庾冰參軍孫綽也寫信勸說。但是,庾翼依然違詔向北行進,到達夏口後,又上表請求任命桓宣為都督司州、雍州、梁州三州以及荊州的南陽、襄陽、新野、南鄉四郡諸軍事,梁州刺史,讓他率領所部向丹江西上;請求任命自己的死黨桓溫為前鋒小督,假節,率眾進攻臨淮(安徽省盱眙)。庾翼同時征發六州奴充兵役,並征發百姓的驢馬運輸糧草,引起了一片的怨恨之聲。
湊巧在建元元年(公元343年)的七月,石趙王國的汝南太守戴開率領數千之眾,南逃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投降晉王朝。
戴開的投降事件讓東晉朝廷的主流意見發生了變化,眾多朝臣從之前的疑慮重重變為審慎支持北伐行動。於是,在建元元年的七月八日,晉康帝司馬岳下詔:“慕容皝摧殄羯寇,乃雲死沒八萬餘人,將是其天亡之始也。中原之事,宜加籌量。且戴開已帥部黨歸順,宜見慰勞。其遣使詣安西(庾翼)、驃騎(何充),咨謀諸軍事。”
庾翼的本意是移鎮襄陽,當所部離開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後走到了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庾翼在此再次上書:“臣近以胡寇有弊亡之勢,暫率所統,致討山北,並分見眾,略覆江夏數城。臣等以九月十九日發武昌,以二十四日達夏口,輒簡卒搜乘停當上道。而所調借牛馬,來處皆遠,百姓所蓄,谷草不充,並多羸瘠,難以涉路。加以向冬,野草漸枯,往反二千,或容躓頓,輒便隨事籌量,權停此舉。又山南諸城,每至秋冬,水多燥涸,運漕用功,實為艱阻。計襄陽,荊楚之舊,西接益梁,與關隴咫尺,北去洛河,不盈千裏,土沃田良,方城險峻,水路流通,轉運無滯,進可以掃蕩秦趙,退可以保據上流。臣雖不武,意略淺短,荷國重恩,志存立效。是以受任四年,唯以習戎為務,實欲上憑聖朝威靈高略,下藉士民義慨之誠,因寇衰弊,漸臨逼之。而八年春上表請據樂鄉,廣農蓄谷,以伺二寇之釁,而值天高聽邈,未垂察照,朝議紛紜,遂令微誠不暢。自爾以來,上參天人之征,下采降俘之言,胡寇衰滅,其日不遠。臣雖未獲長驅中原,馘截兇醜,亦不可以不進據要害,思攻取之宜。是以輒量宜入沔,徙鎮襄陽。其謝尚、王愆期等,悉令還據本戍,須到所在,馳遣啟聞。”
此時,庾翼才說出了自己這次北伐的本意,不過就是移鎮襄陽而已,而這次移鎮勢必要將桓宣勢力逐出襄陽,趕至更西北的梁州。東晉梁州轄區在今鄂西、鄂北、陜南、川東北,梁州刺史治所也隨著胡晉雙方實力大小而變化,或鎮襄陽,或鎮酂,或鎮安陸,或鎮魏興。由於桓宣“久在襄陽,綏撫僑舊,甚有稱績。”對此,擔任庾亮佐吏十餘年的範汪就曾上書康帝,稱:“如果庾翼移鎮襄陽之後,桓宣就要離開那裏。桓宣過去曾經消滅了不少入侵之敵,招納懷有二心之人,對他們寬以待之,目前,襄陽田畝開墾,生產秩序剛剛建立,卻又要遷移,人心肯定不滿,吉兇難測。”範汪之論可謂是直揭庾翼的意圖,不過,既然事已至此,康帝也只好下詔同意庾翼遷鎮襄陽,詔加都督征討諸軍事。
與桓溫的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一脈不同,桓宣屬於譙國铚縣的一脈(今安徽省濉溪縣)。桓宣是義陽太守桓詡之孫,冠軍長史桓弼之子。
桓宣性格謙善,為人淳厚樸實。早在建興元年(公元313年)瑯琊王司馬睿擔任左丞相、大都督的時候,就已經任命桓宣為丞相府舍人。當時塢主張平自稱豫州刺史,樊雅自稱譙郡太守,各自占據城池,擁有數千兵眾。司馬睿認為桓宣誠實忠厚,而且和張平、樊雅是同鄉,久改任桓宣為參軍,派他前往收撫張平、樊雅。結果張平和樊雅真的派了軍中主簿跟隨桓宣到丞相府接受招安,司馬睿給他們都加四品將軍官銜,讓他們統領所部兵馬,防禦北方敵軍。
後來,南中郎將王含聘任桓宣為參軍。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同年六月,豫州刺史祖逖率軍北伐,屯駐在蘆洲(今安徽亳縣),派遣參軍殷乂拜會張平和樊雅。殷乂瞧不起張平,看到他的房舍,說將拿來作馬廄,看見一口大鍋,又要用來熔鑄鐵器。張平說:“這是帝王的大鍋,天下清平時才能使用,怎麽能輕易毀壞!”殷乂則說:“你連自己的腦袋都保不住,還吝惜什麽鐵鍋!”張平大怒,當即就在座位上斬殺殷乂,然後率軍抵禦祖逖。
祖逖率軍攻打張平,一年多都未能攻克。於是,祖逖便誘使張平的部將謝浮殺掉了張平,祖逖隨之進軍占據了太丘。當時樊雅還占據著譙城,與祖逖對抗。祖逖久攻不下,於是向王含請求援兵。王含派桓宣率兵五百人援助祖逖。祖逖對桓宣說:“你先前已經勸說過張平和樊雅,在他們那裏很有信義。請你再次替我勸說樊雅。樊雅如果肯歸降,不但可以免死,而且還要提拔任用他。”桓宣於是一人獨騎,只帶了二人隨從於後,進見樊雅後,他果然再次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樊雅。
樊雅設酒筵與桓宣結為朋友,派其子跟隨桓宣拜會祖遜。數天之後,樊雅親自前往拜會祖遜,請求歸降。祖遜讓樊雅返回安撫其部眾,樊雅的部眾都說前度數次辱罵祖逖,擔心祖逖以後會因此怪罪下來,所以都勸樊雅別投降了,樊雅因而再次閉城自守。祖逖只好率軍前往攻打,同時派桓宣進城勸說樊雅,樊雅於是斬殺異己之人,出城投降。祖逖進入譙城以後,後趙皇帝石勒派猛將石虎率軍圍困譙城,王含於是再次派桓宣率軍救援祖遜,還沒到達而石虎解圍退走。祖逖於是留下桓宣協助他征討那些不願意歸服的塢主,桓宣便將他們一一擊敗了。於是,祖逖上表任命桓宣為譙國內史。
祖逖死後,其弟祖約接任其職。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東晉爆發了王敦之亂。同年,後趙皇帝石勒趁機南侵豫州,祖約不能抵抗,而朝廷因忙於內亂而無暇顧及。在後趙的軍事壓力下,祖約決定放棄譙城,自己退守壽春。桓宣寫信勸諫祖約,但他沒有聽從,於是後趙占據陳留。鹹和二年(公元327年)十月,歷陽太守蘇峻知道祖約怨恨朝廷,於是派參軍徐會去擁戴祖約,請求共同討伐庾亮。祖約大為高興,他的侄子祖智、祖衍也讚成這樣做。桓宣對祖約的侄子祖智說:“本來因為強大的胡寇未滅,正準備同心合力征討。使君如果想成就雄霸的功業,為何不幫助國家討伐蘇峻呢?這樣威名自然確立。現在你們卻要和蘇峻一同謀反,這哪能長久呢!”祖智不聽。桓宣又想要勸諫祖約,便派其子桓戎稟告祖約求見。祖約知道桓宣定是前來勸諫,因此拒而不見。桓宣見勸諫無果後,便與祖約斷絕關系。邵陵人陳光率領部落數百家歸降桓宣,桓宣安撫慰勞他們。祖約回到歷陽後,桓宣率領數千家想向南投奔尋陽,駐紮在馬頭山。
鹹和三年(公元328年),祖約派祖渙和桓撫偷襲湓口,征西將軍、荊州刺史陶侃派毛寶前往救援。祖渙等人經過皖縣時,順勢攻打桓宣,桓宣派其子桓戎向毛寶求救。毛寶率軍援救桓宣,最終成功擊敗祖煥等人,使桓宣得以脫困。桓宣其後投奔驃騎將軍溫嶠,溫嶠任用他擔任參軍。蘇峻之亂平定後,桓宣居住在武昌,其子桓戎擔任平南將軍劉胤的參軍。鹹和四年十二月(公元330年1月),右軍將軍郭默殺害劉胤,覆任桓戎為參軍。陶侃征討郭默的時候,郭默派桓戎向桓宣求救,桓宣假裝答應。鹹和五年(公元330年)正月,西陽太守鄧岳、武昌太守劉詡都懷疑桓宣與郭默同謀。豫州西曹王隨說:“桓宣連祖約尚且不肯附從,怎肯與郭默同謀呢!”鄧岳和劉詡派王隨到桓宣處觀察他的動向,王隨勸說桓宣:“您心中雖然不是這樣想,但卻無從證明自己,現在只能把您的兒子交給我了。”桓宣便派桓戎和王隨一起迎接陶侃。陶侃聘任桓戎為自己的僚屬,上表舉薦桓宣擔任武昌太守。同年,朝廷調任桓宣為監沔中軍事、南中郎將、江夏相。
鹹和七年(公元332年)秋天,後趙荊州刺史郭敬戍守襄陽,攻掠長江以西地區。陶侃派其子平西參軍陶斌與桓宣一同乘虛進攻樊城,全數俘虜了留守的士眾。郭敬回軍救援樊城,桓宣就和他在涅水接戰,郭敬戰敗,桓宣奪回被郭敬劫掠的全部人員、物品。同時,陶侃的侄子陶臻和竟陵太守李陽攻克新野。郭敬恐懼逃跑後,桓宣隨即收覆襄陽,陶侃於是就讓桓宣鎮守襄陽。
鹹康元年(公元335年),後趙征虜將軍石遇進攻襄陽,桓宣率軍將其擊退。鹹康五年(公元339年)三月,繼任荊州刺史的庾亮意圖北伐,於是上表任命桓宣為都督沔北前鋒征討諸軍事、平北將軍、司州刺史、假節,鎮守襄陽。不久後,石虎派七千騎兵渡過沔水進攻襄陽,庾亮派司馬王愆期、輔國將軍毛寶救援桓宣。趙軍從三面挖地道攻城,桓宣招募精勇士卒,出其不意地突襲趙軍,殺傷趙軍數百人,還繳獲許多銷甲戰馬,成功地擊退了趙軍。後來,桓宣還派兵把八千多南陽諸郡陷沒於趙軍手中的百姓招募了回來。
庾翼為了北伐上表任命桓宣為都督司、梁、雍三州以及荊州之南陽、襄陽、新野、南鄉四郡軍事,梁州刺史,持節,將軍職務如舊。朝廷因桓宣的前後功勳,特賜封爵位為竟陵縣男。當朝國舅要你讓路,當了一輩子老實人的桓宣能不讓嗎?他只好勉強壓抑心中的不滿,略帶失落地離開了既寄托著自己的夢想,自己又曾經為之澆灌了無數心血的襄陽。
庾翼率軍順利進入襄陽之後十分高興。當時,庾翼所統之軍共有四萬人馬,庾翼大會幕僚部下,陳列旌旗甲士,他親自彎弓射箭,慷慨陳詞道:“我此次北伐,就如同這射出的箭一樣,絕不回頭!”全體官兵註目觀看,果然三發三中,頓時全軍上下士氣大振。
等到庾翼在襄陽安頓下來之後,庾冰請求離開中樞到武昌去,作為弟弟庾翼北伐的後援。當時,朝廷上下都以為庾冰有宰相之重,不宜出居地方,何充從京口還都,對康帝說:“庾冰有舅氏之尊,應該作為宰相端居朝堂,不應該遠出地方。”開始的時候,康帝不同意,在庾冰的多次請求之下,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十月,康帝下詔任命車騎將軍庾冰為荊江司雍益梁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以驃騎將軍何充為中書監,都督揚豫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輔政;以瑯邪內史桓溫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鎮京口;褚裒為衛將軍,領中書令。
庾冰請求外鎮雖然換來了庾氏夢寐以求的江州刺史的職務,但是交出了輔政大臣和揚州刺史的代價也不可謂不小,“深懼權盛”固然是史書上的推論,但是庾翼堅持北伐的原因也不容忽視。北伐是庾翼一生當中孜孜以求的淩雲壯志,庾冰不忍輕易澆滅弟弟的理想,但可能又考慮到弟弟就算傾盡荊州之力也難以為繼,雖然褚裒在江州為刺史,但是如果與庾翼之間的協同發生差池,庾翼將面臨滅頂之災。在護弟心切的感情下,庾冰只能毅然放棄高處不勝寒的中樞位置,主動到地方去掌握實權,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庾翼北伐,而且就算庾翼失利,也可以對他有個接應。從庾冰的抉擇來看,東晉王朝中央政府的發號施令的能力已經很難順利到達方鎮。
因此,東晉王朝的政局在晉康帝建元元年的十月為之大變,何充從地方回到了中央,成為發號施令的宰相;皇後父親褚裒在江州僅僅呆了不到一年,就被調回了中央;而康帝的妹夫桓溫則第一次被任命為地方大員,出任為軍事重鎮徐州的刺史,直到這時,庾翼推薦表上所謂的“方召之任”,桓溫才真的肩負起來,成為了一個手握兵權的一方諸侯。
至此,庾氏完成了對整個荊州包括襄陽和江州的控制,庾氏的勢力又恢覆到了庾亮在世時的最佳狀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庾翼的北伐之議肇始於遷鎮武昌。離開武昌,遷鎮石城的這個決策,庾翼的哥哥庾亮之前就已經提出過,這裏面有地理形勢方面的考量,也不乏個人迷信的因素。據《晉書,戴洋傳》記載,“鹹康三年,洋言於亮曰:‘武昌土地有山無林,政可圖始,不可居終。山作八字,數不及九。昔吳用壬寅來上;創立宮城,至己酉,還下秣陵。陶公亦涉八年。土地盛衰有數,人心去就有期,不可移也。公宜更擇吉處,武昌不可久住。’”
到了鹹康五年,就有了庾亮北伐的動議,並請求朝廷允許他遷鎮石城。庾翼接替庾亮為荊州刺史後,戴洋仍為庾翼占候。早在鹹康八年,庾翼就向朝廷提出過希望遷鎮樂鄉(湖北省松滋縣),理由是武昌數有妖怪,並且曾有猛獸闖入府中,當時因為庾冰的長史、太原王述寫信勸阻才作罷。然而,庾翼想離開武昌的打算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武昌是長江中下游的結合部,對於屏護東南地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對於西進或者北伐而言,武昌作為根據地又顯得偏遠了。因此,庾翼的遷鎮樂鄉之舉,極有可能是為伐蜀做準備。不過,一年之後,庾翼在經過反覆衡量後,最終選擇了北伐。
在庾翼看來,要實施北伐計劃,就必須先駐節在襄陽,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趕走已經盤踞在襄陽長達十餘年的桓宣勢力。目前,江州地區已經排除了王氏勢力,如果再移除上游的桓宣勢力,那麽,庾氏才算是真正擁有了大荊州地區,從而才能夠使北伐行動真正地做到號令一致。於是,在哥哥庾冰趕走了江州刺史王允之的前後,庾翼就已經開始籌備北伐事宜了。他向燕王慕容皝和涼州牧張駿分別派出使者,約定一同進攻石趙。同時,庾翼命令益州刺史周撫、西陽太守曹據討伐李壽,敗其將李恒於江陽。他上書朝廷,稱:“賊石虎年齡已經六十(按:此年石虎實為四十八歲),奢淫理盡,醜類怨叛,又欲決死遼東。慕容皝雖然驍果,但未必能固。若北無掣手之虜,則江南將不異遼左矣。臣所以輒發良人,不顧忿咎。然東西形援未必齊舉,且欲北進,移鎮安陸,入沔五百,涢水通流。輒率南郡太守王愆期、江夏相謝尚、尋陽太守袁真、西陽太守曹據等精銳三萬,風馳上道,並勒平北將軍桓宣撲取黃季,欲並丹水,搖蕩秦雍。禦以長轡,用逸待勞,比及數年,興覆可冀。臣既臨許洛,竊謂桓溫可渡戍廣陵,何充可移據淮灑赭圻,路永進屯合肥。伏願表禦之日便決聖聽,不可廣詢同異,以乖事會。兵聞拙速,不聞工之久也。”
朝中只有其兄長庾冰、譙王司馬無忌和其死黨桓溫讚成庾翼的意見,而康帝以及眾多朝臣都不同意,紛紛派出使者請求停止行動。已經升任為車騎將軍的庾冰參軍孫綽也寫信勸說。但是,庾翼依然違詔向北行進,到達夏口後,又上表請求任命桓宣為都督司州、雍州、梁州三州以及荊州的南陽、襄陽、新野、南鄉四郡諸軍事,梁州刺史,讓他率領所部向丹江西上;請求任命自己的死黨桓溫為前鋒小督,假節,率眾進攻臨淮(安徽省盱眙)。庾翼同時征發六州奴充兵役,並征發百姓的驢馬運輸糧草,引起了一片的怨恨之聲。
湊巧在建元元年(公元343年)的七月,石趙王國的汝南太守戴開率領數千之眾,南逃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投降晉王朝。
戴開的投降事件讓東晉朝廷的主流意見發生了變化,眾多朝臣從之前的疑慮重重變為審慎支持北伐行動。於是,在建元元年的七月八日,晉康帝司馬岳下詔:“慕容皝摧殄羯寇,乃雲死沒八萬餘人,將是其天亡之始也。中原之事,宜加籌量。且戴開已帥部黨歸順,宜見慰勞。其遣使詣安西(庾翼)、驃騎(何充),咨謀諸軍事。”
庾翼的本意是移鎮襄陽,當所部離開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後走到了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庾翼在此再次上書:“臣近以胡寇有弊亡之勢,暫率所統,致討山北,並分見眾,略覆江夏數城。臣等以九月十九日發武昌,以二十四日達夏口,輒簡卒搜乘停當上道。而所調借牛馬,來處皆遠,百姓所蓄,谷草不充,並多羸瘠,難以涉路。加以向冬,野草漸枯,往反二千,或容躓頓,輒便隨事籌量,權停此舉。又山南諸城,每至秋冬,水多燥涸,運漕用功,實為艱阻。計襄陽,荊楚之舊,西接益梁,與關隴咫尺,北去洛河,不盈千裏,土沃田良,方城險峻,水路流通,轉運無滯,進可以掃蕩秦趙,退可以保據上流。臣雖不武,意略淺短,荷國重恩,志存立效。是以受任四年,唯以習戎為務,實欲上憑聖朝威靈高略,下藉士民義慨之誠,因寇衰弊,漸臨逼之。而八年春上表請據樂鄉,廣農蓄谷,以伺二寇之釁,而值天高聽邈,未垂察照,朝議紛紜,遂令微誠不暢。自爾以來,上參天人之征,下采降俘之言,胡寇衰滅,其日不遠。臣雖未獲長驅中原,馘截兇醜,亦不可以不進據要害,思攻取之宜。是以輒量宜入沔,徙鎮襄陽。其謝尚、王愆期等,悉令還據本戍,須到所在,馳遣啟聞。”
此時,庾翼才說出了自己這次北伐的本意,不過就是移鎮襄陽而已,而這次移鎮勢必要將桓宣勢力逐出襄陽,趕至更西北的梁州。東晉梁州轄區在今鄂西、鄂北、陜南、川東北,梁州刺史治所也隨著胡晉雙方實力大小而變化,或鎮襄陽,或鎮酂,或鎮安陸,或鎮魏興。由於桓宣“久在襄陽,綏撫僑舊,甚有稱績。”對此,擔任庾亮佐吏十餘年的範汪就曾上書康帝,稱:“如果庾翼移鎮襄陽之後,桓宣就要離開那裏。桓宣過去曾經消滅了不少入侵之敵,招納懷有二心之人,對他們寬以待之,目前,襄陽田畝開墾,生產秩序剛剛建立,卻又要遷移,人心肯定不滿,吉兇難測。”範汪之論可謂是直揭庾翼的意圖,不過,既然事已至此,康帝也只好下詔同意庾翼遷鎮襄陽,詔加都督征討諸軍事。
與桓溫的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一脈不同,桓宣屬於譙國铚縣的一脈(今安徽省濉溪縣)。桓宣是義陽太守桓詡之孫,冠軍長史桓弼之子。
桓宣性格謙善,為人淳厚樸實。早在建興元年(公元313年)瑯琊王司馬睿擔任左丞相、大都督的時候,就已經任命桓宣為丞相府舍人。當時塢主張平自稱豫州刺史,樊雅自稱譙郡太守,各自占據城池,擁有數千兵眾。司馬睿認為桓宣誠實忠厚,而且和張平、樊雅是同鄉,久改任桓宣為參軍,派他前往收撫張平、樊雅。結果張平和樊雅真的派了軍中主簿跟隨桓宣到丞相府接受招安,司馬睿給他們都加四品將軍官銜,讓他們統領所部兵馬,防禦北方敵軍。
後來,南中郎將王含聘任桓宣為參軍。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同年六月,豫州刺史祖逖率軍北伐,屯駐在蘆洲(今安徽亳縣),派遣參軍殷乂拜會張平和樊雅。殷乂瞧不起張平,看到他的房舍,說將拿來作馬廄,看見一口大鍋,又要用來熔鑄鐵器。張平說:“這是帝王的大鍋,天下清平時才能使用,怎麽能輕易毀壞!”殷乂則說:“你連自己的腦袋都保不住,還吝惜什麽鐵鍋!”張平大怒,當即就在座位上斬殺殷乂,然後率軍抵禦祖逖。
祖逖率軍攻打張平,一年多都未能攻克。於是,祖逖便誘使張平的部將謝浮殺掉了張平,祖逖隨之進軍占據了太丘。當時樊雅還占據著譙城,與祖逖對抗。祖逖久攻不下,於是向王含請求援兵。王含派桓宣率兵五百人援助祖逖。祖逖對桓宣說:“你先前已經勸說過張平和樊雅,在他們那裏很有信義。請你再次替我勸說樊雅。樊雅如果肯歸降,不但可以免死,而且還要提拔任用他。”桓宣於是一人獨騎,只帶了二人隨從於後,進見樊雅後,他果然再次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樊雅。
樊雅設酒筵與桓宣結為朋友,派其子跟隨桓宣拜會祖遜。數天之後,樊雅親自前往拜會祖遜,請求歸降。祖遜讓樊雅返回安撫其部眾,樊雅的部眾都說前度數次辱罵祖逖,擔心祖逖以後會因此怪罪下來,所以都勸樊雅別投降了,樊雅因而再次閉城自守。祖逖只好率軍前往攻打,同時派桓宣進城勸說樊雅,樊雅於是斬殺異己之人,出城投降。祖逖進入譙城以後,後趙皇帝石勒派猛將石虎率軍圍困譙城,王含於是再次派桓宣率軍救援祖遜,還沒到達而石虎解圍退走。祖逖於是留下桓宣協助他征討那些不願意歸服的塢主,桓宣便將他們一一擊敗了。於是,祖逖上表任命桓宣為譙國內史。
祖逖死後,其弟祖約接任其職。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東晉爆發了王敦之亂。同年,後趙皇帝石勒趁機南侵豫州,祖約不能抵抗,而朝廷因忙於內亂而無暇顧及。在後趙的軍事壓力下,祖約決定放棄譙城,自己退守壽春。桓宣寫信勸諫祖約,但他沒有聽從,於是後趙占據陳留。鹹和二年(公元327年)十月,歷陽太守蘇峻知道祖約怨恨朝廷,於是派參軍徐會去擁戴祖約,請求共同討伐庾亮。祖約大為高興,他的侄子祖智、祖衍也讚成這樣做。桓宣對祖約的侄子祖智說:“本來因為強大的胡寇未滅,正準備同心合力征討。使君如果想成就雄霸的功業,為何不幫助國家討伐蘇峻呢?這樣威名自然確立。現在你們卻要和蘇峻一同謀反,這哪能長久呢!”祖智不聽。桓宣又想要勸諫祖約,便派其子桓戎稟告祖約求見。祖約知道桓宣定是前來勸諫,因此拒而不見。桓宣見勸諫無果後,便與祖約斷絕關系。邵陵人陳光率領部落數百家歸降桓宣,桓宣安撫慰勞他們。祖約回到歷陽後,桓宣率領數千家想向南投奔尋陽,駐紮在馬頭山。
鹹和三年(公元328年),祖約派祖渙和桓撫偷襲湓口,征西將軍、荊州刺史陶侃派毛寶前往救援。祖渙等人經過皖縣時,順勢攻打桓宣,桓宣派其子桓戎向毛寶求救。毛寶率軍援救桓宣,最終成功擊敗祖煥等人,使桓宣得以脫困。桓宣其後投奔驃騎將軍溫嶠,溫嶠任用他擔任參軍。蘇峻之亂平定後,桓宣居住在武昌,其子桓戎擔任平南將軍劉胤的參軍。鹹和四年十二月(公元330年1月),右軍將軍郭默殺害劉胤,覆任桓戎為參軍。陶侃征討郭默的時候,郭默派桓戎向桓宣求救,桓宣假裝答應。鹹和五年(公元330年)正月,西陽太守鄧岳、武昌太守劉詡都懷疑桓宣與郭默同謀。豫州西曹王隨說:“桓宣連祖約尚且不肯附從,怎肯與郭默同謀呢!”鄧岳和劉詡派王隨到桓宣處觀察他的動向,王隨勸說桓宣:“您心中雖然不是這樣想,但卻無從證明自己,現在只能把您的兒子交給我了。”桓宣便派桓戎和王隨一起迎接陶侃。陶侃聘任桓戎為自己的僚屬,上表舉薦桓宣擔任武昌太守。同年,朝廷調任桓宣為監沔中軍事、南中郎將、江夏相。
鹹和七年(公元332年)秋天,後趙荊州刺史郭敬戍守襄陽,攻掠長江以西地區。陶侃派其子平西參軍陶斌與桓宣一同乘虛進攻樊城,全數俘虜了留守的士眾。郭敬回軍救援樊城,桓宣就和他在涅水接戰,郭敬戰敗,桓宣奪回被郭敬劫掠的全部人員、物品。同時,陶侃的侄子陶臻和竟陵太守李陽攻克新野。郭敬恐懼逃跑後,桓宣隨即收覆襄陽,陶侃於是就讓桓宣鎮守襄陽。
鹹康元年(公元335年),後趙征虜將軍石遇進攻襄陽,桓宣率軍將其擊退。鹹康五年(公元339年)三月,繼任荊州刺史的庾亮意圖北伐,於是上表任命桓宣為都督沔北前鋒征討諸軍事、平北將軍、司州刺史、假節,鎮守襄陽。不久後,石虎派七千騎兵渡過沔水進攻襄陽,庾亮派司馬王愆期、輔國將軍毛寶救援桓宣。趙軍從三面挖地道攻城,桓宣招募精勇士卒,出其不意地突襲趙軍,殺傷趙軍數百人,還繳獲許多銷甲戰馬,成功地擊退了趙軍。後來,桓宣還派兵把八千多南陽諸郡陷沒於趙軍手中的百姓招募了回來。
庾翼為了北伐上表任命桓宣為都督司、梁、雍三州以及荊州之南陽、襄陽、新野、南鄉四郡軍事,梁州刺史,持節,將軍職務如舊。朝廷因桓宣的前後功勳,特賜封爵位為竟陵縣男。當朝國舅要你讓路,當了一輩子老實人的桓宣能不讓嗎?他只好勉強壓抑心中的不滿,略帶失落地離開了既寄托著自己的夢想,自己又曾經為之澆灌了無數心血的襄陽。
庾翼率軍順利進入襄陽之後十分高興。當時,庾翼所統之軍共有四萬人馬,庾翼大會幕僚部下,陳列旌旗甲士,他親自彎弓射箭,慷慨陳詞道:“我此次北伐,就如同這射出的箭一樣,絕不回頭!”全體官兵註目觀看,果然三發三中,頓時全軍上下士氣大振。
等到庾翼在襄陽安頓下來之後,庾冰請求離開中樞到武昌去,作為弟弟庾翼北伐的後援。當時,朝廷上下都以為庾冰有宰相之重,不宜出居地方,何充從京口還都,對康帝說:“庾冰有舅氏之尊,應該作為宰相端居朝堂,不應該遠出地方。”開始的時候,康帝不同意,在庾冰的多次請求之下,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十月,康帝下詔任命車騎將軍庾冰為荊江司雍益梁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以驃騎將軍何充為中書監,都督揚豫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輔政;以瑯邪內史桓溫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鎮京口;褚裒為衛將軍,領中書令。
庾冰請求外鎮雖然換來了庾氏夢寐以求的江州刺史的職務,但是交出了輔政大臣和揚州刺史的代價也不可謂不小,“深懼權盛”固然是史書上的推論,但是庾翼堅持北伐的原因也不容忽視。北伐是庾翼一生當中孜孜以求的淩雲壯志,庾冰不忍輕易澆滅弟弟的理想,但可能又考慮到弟弟就算傾盡荊州之力也難以為繼,雖然褚裒在江州為刺史,但是如果與庾翼之間的協同發生差池,庾翼將面臨滅頂之災。在護弟心切的感情下,庾冰只能毅然放棄高處不勝寒的中樞位置,主動到地方去掌握實權,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庾翼北伐,而且就算庾翼失利,也可以對他有個接應。從庾冰的抉擇來看,東晉王朝中央政府的發號施令的能力已經很難順利到達方鎮。
因此,東晉王朝的政局在晉康帝建元元年的十月為之大變,何充從地方回到了中央,成為發號施令的宰相;皇後父親褚裒在江州僅僅呆了不到一年,就被調回了中央;而康帝的妹夫桓溫則第一次被任命為地方大員,出任為軍事重鎮徐州的刺史,直到這時,庾翼推薦表上所謂的“方召之任”,桓溫才真的肩負起來,成為了一個手握兵權的一方諸侯。
至此,庾氏完成了對整個荊州包括襄陽和江州的控制,庾氏的勢力又恢覆到了庾亮在世時的最佳狀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