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九章, 命運之嘆

關燈
曾與庾氏在讓晉康帝繼位的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的何充現在成了在朝廷中樞發號施令的宰相,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何充是王導姨姐的兒子,其妻是明穆皇後的妹妹,因此年少時便與王導友善,起家後最初任大將軍王敦的屬官,後來轉任主簿。王敦之兄王含當時為廬江太守,貪汙腐敗,行為不檢,王敦曾於座中向眾人稱道:“家兄在郡為官,以清廉自況,廬江人士肯定對他稱讚有加。”何充卻當場打臉道:“我何充就是廬江人,我所聽到的說法卻與大將軍所言不同。”王敦聞言默然不語。旁人都替何充深感不安,何充自己卻泰然自若,不過,他由此得罪了王敦,被降職為東海王文學。

太寧二年(公元324年)王敦之亂平定後,何充累遷至中書侍郎。太寧三年(公元325年),晉成帝即位後,遷何充為給事黃門侍郎。鹹和三年(公元328年),歷陽內史蘇峻領兵攻陷建康後,何充東奔三吳地區以王舒、虞潭等的討伐義軍。鹹和四年(公元329年),蘇峻之亂被平定,何充封都鄉侯,拜散騎常侍。他後來曾出任東陽太守,及後又拜建威將軍,任會稽太守。何充在會稽郡有德政,曾經察舉了大天文學家虞喜,也提拔當地人謝奉、魏顗等作佐吏,不過推薦會稽才子孔沈任瑯琊王文學的時候卻遭到對方的婉拒。後又遷為丹楊尹。

王導、庾亮曾經一起向晉成帝進言說:“何充才識度量過人,嚴謹而公正,有萬夫所歸的聲望,必能掌管朝政,為老臣之助手。老臣辭世之日,願陛下接受何充為近侍,天下將會安定,社稷無憂了。”由此何充遷為吏部尚書,晉封冠軍將軍,又兼任會稽王師。

鹹康五年(公元339年),王導去世,何充轉護軍將軍,與中書監庾冰都錄尚書事。晉成帝詔令何充、庾冰入宮可各帶披甲執杖的衛士五十人至停車門。不久之後,朝廷將何充遷為尚書令,封左將軍。何充認為內外要職如果分人統領,就可以互相糾正對方缺點;如果讓事情專管於一人,那麽對此人的考核就難以公正,於是上疏堅決辭讓尚書令等職務。朝廷聽從他的意見,將他改任中書令,加散騎常侍,將軍封號不變。朝廷又讓他兼任州裏的大中正,何充以州裏有先賢名流為由,堅決辭讓不就。

何充身兼王氏、庾氏兩大家族的親戚,但總的來講,似乎更傾向於王導的執政理念。不過,何充與王導圓滑世故和惰政無為的做法相反,他象庾氏兄弟一樣的勤於政事。據《世說新語,政事》記載:當時的名士王濛、劉惔、支遁一起去看望何充,何充只顧看公文,來不及理會他們。王濛說:“我們兩兄弟今天特地與支道林一同來探望你,希望你能暫時將日常俗務放在一邊,跟我們來一場玄學脫口秀,哪能還低頭看這些東西呢?”何充回答:“要是我不看這些東西的話,你們能夠拿什麽混生活?”

史書稱,何充雖然位居宰相,卻沒有改革厘正之能,但是,他胸中有器局,臨朝有正色,以社稷為己任,“凡所選用,皆以功臣為先,不以私恩樹親戚。”何充個人還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喝酒,這是東晉名士的基本素質,因此,深得劉惔所賞,劉惔常常對人說:“見次道(何充字次道)飲,令人欲傾家釀。”二是信佛,在他執政期間,大修私家佛寺,供養著上百和尚,耗資上億錢也豪不心痛,但是遇到親朋好友貧困潦倒,他卻一文不施,因此而受到世人的譏諷。當時,郗鑒的兩個兒子郗愔、郗曇信奉天師道,而何充和弟弟何準則崇信佛教,名士謝萬對此諷刺道:“二郗諂於道,二何佞於佛。”

何充入主中樞之後,他打算征發揚州的奴仆從軍,目的是為了給庾翼分謗,這是何充給庾氏兄弟投出的橄欖枝。不過,由於揚州地區在元帝時期就曾經征發過一次兵丁,所以,後來這個計劃就不了了之了。

可能出於意氣相投的緣故,何充一向對桓溫青眼有加,還因此兩次想把桓溫的弟弟桓雲辟為自己的參軍和尚書郎,可惜桓雲因為母親多病,暫時還不想起家,這使得何充對孝心滿滿的桓家兄弟更加有好感了。

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八月初二,司馬岳任命國丈褚裒為衛將軍,兼領中書令。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因褚裒以自己外戚的身份為嫌,堅決地推辭了樞機重任,朝廷於是任褚裒為左將軍、兗州刺史、都督兗州和徐州的瑯邪諸軍事、假節,鎮金城,又兼領瑯玡內史。桓溫曾經在這裏對未來許下了宏偉心願的金城就這樣移交到了正炙手可熱的新任國丈的手裏,不過,就連國丈都肯移鎮金城,對於桓溫來說,這也是朝廷對他這幾年來苦心經營南瑯琊郡的業績的肯定,也算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

鎮守在襄陽的庾翼的目的不只是來搶地盤的。總體上,在朝中,何充正在發揮著穩定大局的作用,在背後則有哥哥庾冰的傾力支持,因此,他沒有理由會停止追求北伐的這個畢生理想。

不過,這時有人不湊趣了。據《世說新語,排調》說:“庾征西大舉征胡,既成行,止鎮襄陽。殷豫章與書,送一折角如意以調之。庾答書曰:‘得所致,雖是敗物,猶欲理而用之。’”

送禮的人是殷羨,大名士殷浩的老爸。殷浩在庾亮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晉升到其帳下的司徒左長史,不過自從庾翼接替了他兄長的職位後,他的管治風格與其兄大異其趣,殷浩對此感覺到有點吃不消了。當庾翼駐紮在夏口的時候,有一次桓溫到夏口拜訪庾翼,打算商談關於今後北伐的相關協調事宜,湊巧被他看到庾翼因為一件事情責備了一下殷浩。

桓溫談完事情要離開的時候,殷浩出來跟他送行,桓溫好意勸誡殷浩今後要更務實一點,免得以後老是被上級批評,可是這殷浩卻顯得毫不在乎,桓溫為殷浩的前途而著急,就直截了當地問殷浩道:“你起家比我早那麽多,現在我們兄弟倆誰混得更好一點呢?”殷回答道:“我和我自己相處久了,我還是願意做原先的我。”本來桓溫是想幫他提高思想覺悟的,但既然殷浩不願意改變自己,這下連桓溫也沒轍了。

對於庾翼這樣一個原先跟自己平起平坐的人驟然之間變成了自己嚴格的上司,這種心情上的變化逐漸累積到殷浩覺得難以承受的程度後,殷浩就決意辭職隱居,回家研究學問去了,反正他家裏的錢實在是夠多的,靠他老爸完全養得起。

庾翼在殷浩辭職後覺得這人雖然迂了一點,文才還是很不錯的,可能是因為自己新官上任的當初火氣大了一點,讓他一下子適應不了,於是又請他回來做自己的司馬,殷浩卻堅持不肯吃回頭草。後來朝廷又任命他為侍中、安西軍司,殷浩都稱病不就職,隱居荒山,前後多達數年,當時的人將他比作管仲、諸葛亮。可笑的是王濛、謝尚還通過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隱的動向,來預蔔江東的興亡。這二人曾一同前往看望殷浩,他們在言談當中探知殷浩有堅定的避世傾向。返回後,他們相對嘆息說:“殷浩不問世事,如何面對江東百姓!”

庾翼於是給殷浩寫信說:“當今江東社稷安危,內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幾戶大族,只怕難保百年無憂,國家破滅,危在旦夕。足下少負美名,十餘年間,內外任職,而如今卻想隱退世外,不問國事,這於理不合。再說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為什麽一定要盲目追尋古人的風範呢?王夷甫是前朝的風流人物,但我始終鄙薄他追求虛名的行為。若以為當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麽一開始就該超然物外不問亂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卻極力謀取高位,樹立名望,既是名位顯赫,就該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亂世得以安定,可此時的王夷甫卻又高談老莊,說空終日,不務實際,雖說談道,實長浮華空談之風。等到晚年,聲望猶存,卻貪圖安逸,害怕動亂,專謀自保,最終被石勒所虜,身首異地。凡是明德君子,難道讚成這樣做嗎?而當時的世人卻都認為他是對的,由此可知當今名實不符,空談浮華之惡習未除。”

庾翼的這番話過去也曾經與桓溫說過,當時馬上就激起了桓溫極大的共鳴,然而殷浩與桓溫不是同一類人,殷浩覺得還是啃老更酸爽一點。屢遭拒絕的庾翼氣得對友人說:“杜乂、殷浩這類人,危難的時候只能把他們象一件東西那樣捆起來束之高閣。等天下太平了,他們才會願意出來做事的。”

送折角如意的殷羨之前也曾在庾翼的手下做長沙相,雖然此人和兒子殷浩一樣也是個大名士,但是,在其擔任長沙相的期間,卻十分的貪婪殘暴。盡管他有一個大名鼎鼎兒子,但是庾翼卻一點也不給他面子,屢次訓斥他的所作所為。庾冰一直非常的器重殷浩,他知道這個情況後就寫信規勸說弟弟,庾翼回信說:“殷羨如此無法無天,大約也是因為有一個好兒子吧,我已經對其很容忍了。”然後,庾翼又舉出了石頭城偷米案、山遐被驅逐這兩件事的處理,指出江東政治的黑暗,進而指出“江東事去,實由於此。”提醒其兄要對此“明目治之。”最後,庾翼總結說,“荊州所轄的二十多個郡中,只有殷羨的長沙郡的政績最惡劣,此人如此惡劣而不斥退,那與過去石頭城偷米案中只殺管理倉庫的小吏有什麽區別呢!”因此,庾翼斥退了殷羨,而改命譙王司馬無忌為長沙相。

被斥退了的殷羨對庾翼心懷不滿,故意送上一個缺了角的如意來調戲他,意思是嘲諷庾翼會半途而廢,而庾翼回信的意思是說:“雖然我半途停在襄陽,我還是會繼續走自己所選定的道路的,您老就等著瞧吧。”

庾翼移鎮襄陽之後,就開設了招待所,設置了典賓參軍,專門負責招徠從敵占區逃亡而來的百姓。曾經有石趙王國的六百人的騎兵出樊城,庾翼命令冠軍將軍曹據率部追擊,在撓溝北面追上了這支敵兵,殺敵近半,獲馬百匹。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四月,庾翼命令梁州刺史桓宣進攻石虎將李羆。桓宣於是駐軍丹水,沒想到卻為李羆所敗。庾翼聽到敗訊後大怒,貶桓宣為建威將軍,讓其移駐襄陽附近的峴山。此時,老英雄桓宣已經遲暮了,加上兵敗,名望頓減。南蠻校尉王愆期當時駐守在江陵,因病辭職,於是,庾翼就讓桓宣為鎮南將軍、南郡太守,接替了王愆期。

桓宣自從被貶後郁郁不樂,在他鎮守襄陽的十多年時間裏,曾多次受到石趙的進攻,桓宣依靠既少且弱的士眾進行抵禦,使石趙的軍隊總是不能取勝,當時的人們都認為桓宣的能力僅次於祖逖和周訪。他萬萬沒想到自己英雄一世,到頭來卻陰溝翻船,還被一個年輕的外戚所辱。他晚上一做夢就見能到李廣,還沒來得及去接替王愆期的職務,就於八月七日抑郁而死。他死後被朝廷追贈為鎮南將軍。

桓宣死後,庾翼任命自己的長子庾方之為義成太守,代領桓宣的部隊,又以司馬應誕為龍驤將軍、襄陽太守,參軍司馬勳為建威將軍、梁州刺史,戍西城(陜西省安康)。自此,庾翼徹底地吞並了桓宣的流民部隊,完成了對襄陽地區的徹底控制。

司馬氏皇室的命運雖然不再顛沛流離,然而,他們家的命運卻依舊延續著的一貫的曲折離奇,就在桓宣逝世的同月,年僅二十三歲的晉康帝司馬岳也病重了。司馬岳自知不起,他征求各位大員對繼承人的意見。庾氏兄弟再次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建議冊立康帝的小叔會稽王司馬昱為帝;而何充則建議立康帝自己的兒子、年僅二歲(虛歲)的司馬聃為繼承人,康帝最終采納了何充的建議,庾冰、庾翼聞訊,對何充恨之入骨。

建元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司馬岳下詔冊立兒子司馬聃為皇太子。九月二十六日,成帝司馬岳病死在式乾殿。

對於成帝的駕崩,南康長公主可以說是這世上為此而最痛苦的人了,自從父母雙亡後,這唯一的親弟弟可以說是她在世上至親的人了,可就是這在世上唯一的親弟弟,上天都要把他給奪走,司馬興男的心情的惡劣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翌日,何充以遺詔奉實歲僅十一個月的皇太子司馬聃繼承皇位,尊年僅二十一歲的褚蒜子為皇太後,臨朝稱制。有關部門請求給予褚裒以不臣之禮。尚書上奏:“褚裒與皇太後見面,在公眾場合,對太後行臣禮;在私下場合,還是太後的嚴父。”而文武百官也都對褚裒敬重有加。

為了答謝何充的擁立之功,褚蒜子下詔稱,驃騎將軍何充責任重大,上殿的時候,身邊可以帶一百名衛士。後來又要加何充為中書監、錄尚書事,何充推辭說,既然已經錄尚書事了,就不方便再監中書,褚蒜子表示同意;又加侍中,並令其可帶十名羽林騎兵跟隨。

何充則上書稱皇太後父親褚裒應該總理朝廷,參錄尚書事,於是,褚蒜子下詔,任命自己的父親為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持節、都督、刺史如故。此時的褚裒深知庾氏兄弟對冊立自己的外孫有異議,在局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他寧願繼續呆在地方,手握強兵,也不願為圖虛名,呆在朝堂之上。因此,他堅決推辭。於是,朝中改任其為都督徐、兗、青、揚州之晉陵、吳國諸軍事,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

桓溫從何充手上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徐州刺史一職時是驚喜過望的——這可是天下雄兵匯集的重鎮呢!徐州是東晉的僑州,轄有江北的廣陵等三郡和江南的揚州晉陵郡,司牧中原徐州、淮北的流民,治所在京口。當時東晉各州以荊州、揚州為最重,江州是交通荊揚的樞紐,而徐州和豫州則是京師的東西門戶,號為北府、西藩。徐州因為招募了大量強悍敢戰的北方流民,又經過郗鑒的長期經營,軍事力量尤其強大。而京口附近江面寬闊,北方少數民族很難從京口方向渡江,因此易守難攻,是理想的防禦基地。

當時的徐州,正面臨著北方石趙政權的巨大軍事壓力,在桓溫到來之前,江北的廣陵等三郡邊將的主要防禦辦法就是緊閉城門,堅壁清野,結果連農田也都荒蕪了。桓溫就任以後,他認為這樣做只能越守越窮,於是他決定要以暴制暴。桓溫把自己最欣賞的才子袁喬任命為廣陵相,讓他負責把自己的策略和方針進行具體的落實。桓溫在勸說當地人民覆墾農桑的同時,還招募了大批飽受敵人劫掠之苦的的當地農民,組織訓練兵馬,每當敵人襲擾事件發生後,就組織軍隊深入到敵軍後方,對敵人展開以牙還牙的報覆行動。經過屢次的猛烈反擊後,原本頻遭擄掠騷擾之苦的徐州江北一帶,從此竟然無人敢擾,而徐州招募到的流民也越來越多,防禦也就越來越堅固。

桓溫還從徐州的官員當中發現了一個難得的人才——當時在他手下任晉陵太守的陳郡陽夏人謝奕。

不過,就在桓溫正想大展拳腳的時候,這徐州刺史的職務又得讓給皇外公褚裒了,還未在徐州刺史位置上幹足兩年的桓溫為此有著太多的不甘,可是,接替他的人現在比當紅的炸子雞還要紅,這又能有什麽辦法呢?桓溫只好怏怏離開京口,臨走前揮揮衣袖,留下了醋意滿滿的一句名言:“京口酒可飲,箕可使,兵可用。”的名言。所以說,舊外戚最顧忌的不是朝中的權臣而是新的外戚,在這一點上,庾氏兄弟是有識見的,他們甚至寧願讓與自己沒有任何親緣關系的司馬昱登基,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從孫甥做皇帝,其防範新外戚起來的心態可見一斑。可惜,誰讓他們的兩個外甥皇帝都天不假年呢。

桓溫失去了徐州刺史的寶座固然覺得可惜,可是失去了晉康帝卻更讓他痛心,天下百姓失去了一個這麽聰敏明達的賢君真是一件無可彌補的損失,而且他與自己早就是賓主一場,彼此知根知底的,若是晉康帝高壽,則他這個姐夫的前途就有極大的保障了。現在康帝駕崩後,庾家眼看就要失勢了。回想過去歷次政局的紛爭當中,徐州都是政治平衡的壓艙石,這除了郗鑒對朝廷的忠誠之外,徐州的京口兵確實也是一股不容朝廷忽視的勢力,自己既然被朝中人士看做庾翼的羽翼,被調離徐州這個軍事重鎮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

桓溫在被皇外公褚裒拿去了徐州刺史的寶座後,還成了他的直接下屬,只剩下三品輔國將軍的一個虛銜。褚裒鑒於目前沒有同等的職位可以安排給桓溫,而徐州治下的南瑯琊郡是在建康東北部長江邊上的軍事要地,起著拱衛首都的作用,就讓他暫時先回自己所熟悉的金城鎮守,徐圖今後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的正月初一,時年二十二歲的褚蒜子設白紗帷幔於太極殿之上,她懷中抱著虛歲三歲,實則一歲多的小皇帝司馬聃臨朝接受百官的朝賀。歷史就此進入到了晉穆帝的永和時代。同月,朝廷晉封鎮軍將軍、武陵王司馬晞為鎮軍大將軍,領軍將軍顧眾為尚書右仆射。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的初春,桓溫從徐州刺史職位卸任後,與身邊最重要的幕僚袁喬一道回鎮金城。快到金城的時候,他讓袁喬先行,他自己則先繞道回建康探望妻子南康長公主。

桓溫見到妻子後,他發現她經常一句話也不說,孩子吵鬧也不管一下,只是習慣用空洞的眼神呆望著遠處的天空,她似乎完全不明白她的兩個弟弟為什麽從來沒做過什麽壞事,卻這樣就被老天無情的召喚去了。現在,桓溫已經成為了南康長公主身邊的唯一陪伴和依靠,對於長公主無論是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健康,他都深感責任重大。不過,當他看著妻子那帶著深深憂郁和不忿的眼神的時候,他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麽話才能令她感覺到安慰,他也只好經常傍在她的身邊,什麽話也不說。桓溫在想到晉康帝和晉成帝兩兄弟的多舛命運時,他忽然從心底裏打了一個激靈,他忽然想起了高平陵事變,他心想這些年來司馬氏皇室的子孫接二連三的短壽,是否就是當年高平陵事變中殺戮過甚的報應呢?當年那些慘遭殺害的人臨死前難道不會發出幾聲痛苦的詛咒嗎?桓溫想到這裏,不禁為自己的這個大膽的設想嚇了一跳,也就沒有繼續想下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