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持重耆宿
關燈
小
中
大
桓溫自從入職瑯琊王文學後,對於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格外珍惜,每天都如琢如磨地熟悉業務,很快就能夠承擔一些日常的工作了。接觸多幾次之後,桓溫覺得頂頭上司王恬並沒有想象當中的難以相處,也許袁耽托桓溫交給王恬的書信也發揮了一點作用,總之,初入職場的桓溫似乎還沒有碰到什麽棘手的難題。
王恬對於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哪怕是出身高門的也是不假辭色的,但他對於有才之士卻能夠折節下交。出身於頂級門第的王恬選擇在瑯琊王府起家本來就是為了混資歷的,他的理想是做一個威震一方的諸侯方伯,因而,他對於一些瑣碎的內部事務的管理並不十分上心,幸虧出身於低級士族的新任瑯琊王文學的桓溫勤於任事,很快就把大量拖延待辦的事情處理完畢,王恬也樂得做個甩手掌櫃,很快就形成了一個瑯琊王友主外,王文學主內的局面,也就是說需要陪王爺在外面風光的事情由王恬包攬,需要在裏面埋頭苦幹的事情由桓溫承擔。桓溫因為自己初來乍到,把積累工作經驗擺在第一位,對於這種工作上的分工也能坦然接受。
因為王恬自己對一些內部業務的管理流程也不夠精熟,有時桓溫跟他請示一些具體事情該如何操作的時候,他就只好讓桓溫去問老頭子。
王恬所說的老頭子就是當時已經五十多歲的瑯琊王師蔡謨。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家族世代名門。他的曾祖蔡睦,在曹魏時代任尚書。祖父蔡德,官至樂平太守。蔡謨的父親蔡克,是當時的名士,官至車騎將軍從事中郎,與東嬴公司馬騰一同為汲桑所害。
蔡謨在弱冠時就被察舉為孝廉,州裏征辟他為從事,後又被舉為秀才。不過,就連東海王司馬越召他為掾屬,蔡謨都沒有接受任命。後來蔡謨為了避亂北方的大亂而南渡至江左,任東中郎將參軍。當晉元帝司馬睿被拜為丞相時,又辟蔡謨為掾屬,轉任參軍,後任中書侍郎。歷任義興太守、大將軍王敦的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再遷任侍中。當時,兗州以蔡謨為朗伯,郗鑒為方伯,阮放為宏伯,胡毋輔之為達伯,卞壺為裁伯,阮孚為誕伯,劉綏為委伯,羊曼為濌伯,八人並稱“兗州八伯”。蔡謨與荀闿、諸葛恢表字均為“道明”,他們在當時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號稱“中興三明”,時人為他們編歌謠說:“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鹹和三年(公元328年),蘇峻之亂的時候,吳國內史庾冰被蘇峻擊敗後出逃會稽,蘇峻於是任命蔡謨為吳國內史。蔡謨到任後,卻反過頭來與張闿、顧眾、顧飏等人共起義兵討伐蘇峻,迎接庾冰回郡。同年,蘇峻之亂平定後,蔡謨又任侍中,遷任五兵尚書,領瑯邪王師。蔡謨上疏推辭,並舉薦孔愉及諸葛恢任此職,朝廷沒有聽從。
這蔡謨依仗著自己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心腹,就連司徒王導也不怎麽買賬。王導有一次在宴客的時候安排了歌舞伎女助興,還讓她們坐在身邊,蔡謨對此很不習慣,臉色一擺後,立馬起身就走,知道他為人的王導也不挽留他。王導有個愛妾姓雷,依仗王導的勢力,經常做出幹預朝政和收受賄賂的事情,蔡謨就戲稱她為“雷尚書”。
王導的老婆叫曹淑,醋勁大得不得了,她對王導的要求很嚴,禁止他身邊有任何的婢女,哪怕是男仆,曹淑也要仔細瞅瞅。一旦這些男仆長得俊美的話,曹夫人就會發起火來痛罵王導,然後把這些男色統統辭退。
由於家裏搞不定,王導只好在外面建別墅偷偷地“奶”,他不但納了幾個小妾,還生了不少兒女。有一次曹淑外出,她遠遠地看到幾個小孩騎著羊,長得特別好看,於是她對身邊的婢女說:“去問一下這都是誰家的孩子,這也太可愛了。”
婢女跑過去打聽,答話的人搞不清她們是誰,就實話實說道:“這是王司徒第四房、第五房妾的孩子。”曹淑一聽之下氣就不打一處來,不過她是個明白人,她看現在自己身邊的婢女少,怕打架吃虧,就先回家裏去,叫了家裏二十多個婢女,又叫了幾輛牛車,還把廚房裏面所有的刀剪都帶上了,浩浩蕩蕩地出門去找那些個小三算賬。
王導得到了長期安排在夫人身邊的探子的密報後大驚失色,趕緊出門駕著牛車去追。跑著跑著,他還嫌牛跑得太慢了,他左手抓住車上的欄桿,右手拿著拂塵幫助車夫打牛。經過一路的飛馳,其間還抄了小路,總算比曹淑先趕到了別墅,把小妾和兒女們全部安全轉移了。
王導這種級別官員的風流韻事就算是沒有狗仔隊的跟蹤報到也會病毒式地傳播出去的。很快,王導勇救小三的壯舉就成為了朝中人盡皆知的笑談。蔡謨聽到這件笑話後,有一次故意調侃王導說:“朝廷恐怕就要為您加‘九錫’了。”王導壓根沒想到他在嘲笑,還以為是確有其事。但他既然是名士,就要有名士的範,因此他故意不接這個茬,只是微笑著擺擺手,就謙虛地走開了。蔡謨看到對方竟然沒有聽出自己話中所蘊涵的真意,有點不甘,於是追上去繼續說:“我沒聽說過這九錫裏面還有些什麽別的東西,只知道裏面有短轅的牛車和長柄的拂塵。”
王導到這時這才明白了蔡謨的本意,他因此勃然大怒,對著眾人說:“我與王承和阮瞻一道在洛水之濱游覽的時候,哪裏聽說過蔡克(蔡謨父親)還有個兒子呢!”
蔡謨雖說和瑯琊王家的關系不咋地,但是還不至於到了翻臉的地步。王恬私下裏對這位有點古板僵化的老頭子不太尊重,但是對於他的學問還是很推崇的。蔡謨對《論語》有很深的研究,曾著《論語蔡氏註》,還有文集在社會上流傳,他的寫作風格偏重於議論。蔡謨擅長醫術,熟谙本草;他學識淵博,對禮儀宗廟制度多有議定;又用散筆寫草書,被稱為“散草”,或者“飛草”,他的筆法都出自於飛白,也能自成一家。這老頭的性格尤其厚重謹慎,每件事都要做過分的防範,以致時人評價說:“蔡公就算過浮船的時候,也要把衣帶脫下來而把瓠系於腰間。”
蔡謨身上還有件好笑的糗事。他避亂渡江後平生第一次見到蟛蜞,以為這就是螃蟹,便吟詠起蔡邕《勸學章》中“蟹有八足,加以二螯”的句子,且命人煮來吃。但吃完之後上吐下瀉,整個人的精神都困頓不堪,才覺得這應該不是螃蟹。後來他向忘年之交謝尚說起此事,遭到謝尚的嘲笑:“你因為《爾雅》讀得不熟,所以險些給《勸學章》害死了。”因為《爾雅?釋魚》中有關於蟛蜞的記載,蔡謨未能熟知,謝氏才說出這樣的一番話來。
蔡謨身為瑯琊王師,是有義務輔導瑯琊王的學業的。因此,他每旬必有一天要到瑯琊王府坐班,主要是檢查瑯琊王的功課,至於平時,這個責任就要落在瑯琊王友王恬的身上了。在蔡謨給瑯琊王上課的那一天,瑯琊王友和瑯琊王文學循例都要伴讀的,他們三人之間也要經常交流如何幫助瑯琊王提升學問。
桓溫第一次聽蔡謨講課的時候就被他深深的吸引住了,這倔老頭不但學業精深,最難得的是講解學問的時候能夠深入淺出,巧加比喻。不過這老頭在學術思維上有點僵化,王恬表面上對他很尊重,有時卻故意揀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來為難他,弄得他有點不自在。其實王恬對蔡謨並無惡意,只是在天性上喜歡不受拘束地思考問題,與蔡謨那種步步為營、字字有據的學究式的風格是大異其趣,雖然他遠沒有蔡謨的學問高深,但是在一些局部的問題上他會屢屢有一些出人意表的視角和觀點,又喜歡打擦邊球,蔡謨盡管不認同他的觀點,卻無法以“離經叛道”的理由來指責他,因此對他也有點無可奈何。
蔡謨為了把王恬打擊成不學無術的壞典型,就必須把桓溫樹立成為尊師重道、追求上進的好榜樣,因此他對新同學桓溫親近有加,幾乎要把他當做是關門弟子一樣看待。對於蔡謨的這種拉一個打一個的手法王恬也見怪不怪,這兩人在瑯琊王府中互別苗頭對夾在中間的桓溫來說既可從中獲益,有時又頗覺為難。好在這兩人的較勁純屬性格不合下的頑皮對抗心理作怪,並無利益方面的瓜葛和考量,兩人在王府的公事的處理上還是能夠識大體的,桓溫也沒有感到太多的左右為難。
在王府中,桓溫隨著自己的本職工作逐漸上了軌道之後,就開始有時間去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當前最能提起他興趣的莫過於兵法。蔡謨曾經就任大將軍王敦的從事中郎和司徒左長史,又是現任的五兵尚書,對於軍事謀略和行軍布陣有著很深的造詣。
東晉是中國歷史上“門閥政治”最強大的時代,也是史上士族階層過得最舒適寫意的時代,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情況到了此時更加的變本加厲,由高門大戶子弟組成的特權階層幾乎壟斷了社會上一切的政治和經濟資源。“門閥政治”之下,選才任人的第一標準是門第的高低,第二標準是各門閥間的政治平衡,第三標準才是才能的優劣。這就決定了東晉的人才選拔只是一個小圈子裏的游戲,那些官二代、官三代從呱呱落地的時候起,就註定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他們做官根本無需考核,做得好與壞也不怎麽影響仕途,他們的家族又瓜分光了社會上肥沃的良田,還霸占了公有的山林水澤,一輩子衣食無憂。可是這個階層的精神貴族一邊享受既得利益,一邊卻還要標榜自己多麽的清高脫俗和多麽的鄙視權力與錢財。倘若有人與眾不同,實心辦事,反而會招來一片嘲諷,被稱為“俗吏”。當時最被鄙視的官員是武將,“勁卒”和“老兵”在當時是罵人的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極少士族弟子願意學習軍事,蔡謨的滿腹經綸因此無處向人訴說。頗感寂寞的蔡謨在遇到桓溫這種能夠主動向他學習軍事知識的人,當然倍感珍惜,因此,他對於桓溫的求教可以說是傾囊相授的。
恰好王恬也是一個喜歡舞槍弄劍的人,他雖說沒有太多的實戰經驗,但是他對兵法倒是有深入的研究,加上天生聰慧,與蔡謨的老成持重相比,王恬對於兵法上奇兵和詭道理解得更為透徹,桓溫不但能夠從王恬那裏借閱到一些外面根本找不到的絕版兵書,也可以經常跟他探討一些兵法上的問題。初入王府的這個階段,是曾經作為學渣的桓溫以往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在學業上突飛猛進的階段,疊經變故和飽經生活磨難的他已經明確了自己終身奮鬥的目標和方向,他這種底層士族出身的人一旦有了上進心,就能迸發出比高門士族子弟多得多的能量。
有晉一代,玄風大暢,名士揮塵談玄,坐而論道,為風流所尚。受玄風浸染的影響,社會上彌漫著一種期待名士的氛圍,同時名士在政治中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其一言一行,引領著輿論的潮流,對上層社會影響巨大。桓溫要想躋身上流,得到權貴的青睞,就必須沾染玄學,培養名士氣質。雖然他父親桓彜出身儒學世家,但因為要想往上游靠攏,玄學造詣已有所成,桓溫受家庭氛圍的沾染,以及經常與殷浩、謝尚、袁耽等人混在一起,在玄學上也奠定了一些的基礎。蔡謨與王恬的都是當世有名的書法名家,通過向他們學習,桓溫的書法也大有進展,可是在對於建立聲望最為緊要的清談上,蔡謨與王恬一個失於拘謹,另一個則辭藻平凡,都只是屬於中等水平,故而桓溫還要在瑯琊王府以外另找對手來磨礪自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王恬對於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哪怕是出身高門的也是不假辭色的,但他對於有才之士卻能夠折節下交。出身於頂級門第的王恬選擇在瑯琊王府起家本來就是為了混資歷的,他的理想是做一個威震一方的諸侯方伯,因而,他對於一些瑣碎的內部事務的管理並不十分上心,幸虧出身於低級士族的新任瑯琊王文學的桓溫勤於任事,很快就把大量拖延待辦的事情處理完畢,王恬也樂得做個甩手掌櫃,很快就形成了一個瑯琊王友主外,王文學主內的局面,也就是說需要陪王爺在外面風光的事情由王恬包攬,需要在裏面埋頭苦幹的事情由桓溫承擔。桓溫因為自己初來乍到,把積累工作經驗擺在第一位,對於這種工作上的分工也能坦然接受。
因為王恬自己對一些內部業務的管理流程也不夠精熟,有時桓溫跟他請示一些具體事情該如何操作的時候,他就只好讓桓溫去問老頭子。
王恬所說的老頭子就是當時已經五十多歲的瑯琊王師蔡謨。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家族世代名門。他的曾祖蔡睦,在曹魏時代任尚書。祖父蔡德,官至樂平太守。蔡謨的父親蔡克,是當時的名士,官至車騎將軍從事中郎,與東嬴公司馬騰一同為汲桑所害。
蔡謨在弱冠時就被察舉為孝廉,州裏征辟他為從事,後又被舉為秀才。不過,就連東海王司馬越召他為掾屬,蔡謨都沒有接受任命。後來蔡謨為了避亂北方的大亂而南渡至江左,任東中郎將參軍。當晉元帝司馬睿被拜為丞相時,又辟蔡謨為掾屬,轉任參軍,後任中書侍郎。歷任義興太守、大將軍王敦的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再遷任侍中。當時,兗州以蔡謨為朗伯,郗鑒為方伯,阮放為宏伯,胡毋輔之為達伯,卞壺為裁伯,阮孚為誕伯,劉綏為委伯,羊曼為濌伯,八人並稱“兗州八伯”。蔡謨與荀闿、諸葛恢表字均為“道明”,他們在當時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號稱“中興三明”,時人為他們編歌謠說:“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鹹和三年(公元328年),蘇峻之亂的時候,吳國內史庾冰被蘇峻擊敗後出逃會稽,蘇峻於是任命蔡謨為吳國內史。蔡謨到任後,卻反過頭來與張闿、顧眾、顧飏等人共起義兵討伐蘇峻,迎接庾冰回郡。同年,蘇峻之亂平定後,蔡謨又任侍中,遷任五兵尚書,領瑯邪王師。蔡謨上疏推辭,並舉薦孔愉及諸葛恢任此職,朝廷沒有聽從。
這蔡謨依仗著自己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心腹,就連司徒王導也不怎麽買賬。王導有一次在宴客的時候安排了歌舞伎女助興,還讓她們坐在身邊,蔡謨對此很不習慣,臉色一擺後,立馬起身就走,知道他為人的王導也不挽留他。王導有個愛妾姓雷,依仗王導的勢力,經常做出幹預朝政和收受賄賂的事情,蔡謨就戲稱她為“雷尚書”。
王導的老婆叫曹淑,醋勁大得不得了,她對王導的要求很嚴,禁止他身邊有任何的婢女,哪怕是男仆,曹淑也要仔細瞅瞅。一旦這些男仆長得俊美的話,曹夫人就會發起火來痛罵王導,然後把這些男色統統辭退。
由於家裏搞不定,王導只好在外面建別墅偷偷地“奶”,他不但納了幾個小妾,還生了不少兒女。有一次曹淑外出,她遠遠地看到幾個小孩騎著羊,長得特別好看,於是她對身邊的婢女說:“去問一下這都是誰家的孩子,這也太可愛了。”
婢女跑過去打聽,答話的人搞不清她們是誰,就實話實說道:“這是王司徒第四房、第五房妾的孩子。”曹淑一聽之下氣就不打一處來,不過她是個明白人,她看現在自己身邊的婢女少,怕打架吃虧,就先回家裏去,叫了家裏二十多個婢女,又叫了幾輛牛車,還把廚房裏面所有的刀剪都帶上了,浩浩蕩蕩地出門去找那些個小三算賬。
王導得到了長期安排在夫人身邊的探子的密報後大驚失色,趕緊出門駕著牛車去追。跑著跑著,他還嫌牛跑得太慢了,他左手抓住車上的欄桿,右手拿著拂塵幫助車夫打牛。經過一路的飛馳,其間還抄了小路,總算比曹淑先趕到了別墅,把小妾和兒女們全部安全轉移了。
王導這種級別官員的風流韻事就算是沒有狗仔隊的跟蹤報到也會病毒式地傳播出去的。很快,王導勇救小三的壯舉就成為了朝中人盡皆知的笑談。蔡謨聽到這件笑話後,有一次故意調侃王導說:“朝廷恐怕就要為您加‘九錫’了。”王導壓根沒想到他在嘲笑,還以為是確有其事。但他既然是名士,就要有名士的範,因此他故意不接這個茬,只是微笑著擺擺手,就謙虛地走開了。蔡謨看到對方竟然沒有聽出自己話中所蘊涵的真意,有點不甘,於是追上去繼續說:“我沒聽說過這九錫裏面還有些什麽別的東西,只知道裏面有短轅的牛車和長柄的拂塵。”
王導到這時這才明白了蔡謨的本意,他因此勃然大怒,對著眾人說:“我與王承和阮瞻一道在洛水之濱游覽的時候,哪裏聽說過蔡克(蔡謨父親)還有個兒子呢!”
蔡謨雖說和瑯琊王家的關系不咋地,但是還不至於到了翻臉的地步。王恬私下裏對這位有點古板僵化的老頭子不太尊重,但是對於他的學問還是很推崇的。蔡謨對《論語》有很深的研究,曾著《論語蔡氏註》,還有文集在社會上流傳,他的寫作風格偏重於議論。蔡謨擅長醫術,熟谙本草;他學識淵博,對禮儀宗廟制度多有議定;又用散筆寫草書,被稱為“散草”,或者“飛草”,他的筆法都出自於飛白,也能自成一家。這老頭的性格尤其厚重謹慎,每件事都要做過分的防範,以致時人評價說:“蔡公就算過浮船的時候,也要把衣帶脫下來而把瓠系於腰間。”
蔡謨身上還有件好笑的糗事。他避亂渡江後平生第一次見到蟛蜞,以為這就是螃蟹,便吟詠起蔡邕《勸學章》中“蟹有八足,加以二螯”的句子,且命人煮來吃。但吃完之後上吐下瀉,整個人的精神都困頓不堪,才覺得這應該不是螃蟹。後來他向忘年之交謝尚說起此事,遭到謝尚的嘲笑:“你因為《爾雅》讀得不熟,所以險些給《勸學章》害死了。”因為《爾雅?釋魚》中有關於蟛蜞的記載,蔡謨未能熟知,謝氏才說出這樣的一番話來。
蔡謨身為瑯琊王師,是有義務輔導瑯琊王的學業的。因此,他每旬必有一天要到瑯琊王府坐班,主要是檢查瑯琊王的功課,至於平時,這個責任就要落在瑯琊王友王恬的身上了。在蔡謨給瑯琊王上課的那一天,瑯琊王友和瑯琊王文學循例都要伴讀的,他們三人之間也要經常交流如何幫助瑯琊王提升學問。
桓溫第一次聽蔡謨講課的時候就被他深深的吸引住了,這倔老頭不但學業精深,最難得的是講解學問的時候能夠深入淺出,巧加比喻。不過這老頭在學術思維上有點僵化,王恬表面上對他很尊重,有時卻故意揀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來為難他,弄得他有點不自在。其實王恬對蔡謨並無惡意,只是在天性上喜歡不受拘束地思考問題,與蔡謨那種步步為營、字字有據的學究式的風格是大異其趣,雖然他遠沒有蔡謨的學問高深,但是在一些局部的問題上他會屢屢有一些出人意表的視角和觀點,又喜歡打擦邊球,蔡謨盡管不認同他的觀點,卻無法以“離經叛道”的理由來指責他,因此對他也有點無可奈何。
蔡謨為了把王恬打擊成不學無術的壞典型,就必須把桓溫樹立成為尊師重道、追求上進的好榜樣,因此他對新同學桓溫親近有加,幾乎要把他當做是關門弟子一樣看待。對於蔡謨的這種拉一個打一個的手法王恬也見怪不怪,這兩人在瑯琊王府中互別苗頭對夾在中間的桓溫來說既可從中獲益,有時又頗覺為難。好在這兩人的較勁純屬性格不合下的頑皮對抗心理作怪,並無利益方面的瓜葛和考量,兩人在王府的公事的處理上還是能夠識大體的,桓溫也沒有感到太多的左右為難。
在王府中,桓溫隨著自己的本職工作逐漸上了軌道之後,就開始有時間去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當前最能提起他興趣的莫過於兵法。蔡謨曾經就任大將軍王敦的從事中郎和司徒左長史,又是現任的五兵尚書,對於軍事謀略和行軍布陣有著很深的造詣。
東晉是中國歷史上“門閥政治”最強大的時代,也是史上士族階層過得最舒適寫意的時代,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情況到了此時更加的變本加厲,由高門大戶子弟組成的特權階層幾乎壟斷了社會上一切的政治和經濟資源。“門閥政治”之下,選才任人的第一標準是門第的高低,第二標準是各門閥間的政治平衡,第三標準才是才能的優劣。這就決定了東晉的人才選拔只是一個小圈子裏的游戲,那些官二代、官三代從呱呱落地的時候起,就註定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他們做官根本無需考核,做得好與壞也不怎麽影響仕途,他們的家族又瓜分光了社會上肥沃的良田,還霸占了公有的山林水澤,一輩子衣食無憂。可是這個階層的精神貴族一邊享受既得利益,一邊卻還要標榜自己多麽的清高脫俗和多麽的鄙視權力與錢財。倘若有人與眾不同,實心辦事,反而會招來一片嘲諷,被稱為“俗吏”。當時最被鄙視的官員是武將,“勁卒”和“老兵”在當時是罵人的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極少士族弟子願意學習軍事,蔡謨的滿腹經綸因此無處向人訴說。頗感寂寞的蔡謨在遇到桓溫這種能夠主動向他學習軍事知識的人,當然倍感珍惜,因此,他對於桓溫的求教可以說是傾囊相授的。
恰好王恬也是一個喜歡舞槍弄劍的人,他雖說沒有太多的實戰經驗,但是他對兵法倒是有深入的研究,加上天生聰慧,與蔡謨的老成持重相比,王恬對於兵法上奇兵和詭道理解得更為透徹,桓溫不但能夠從王恬那裏借閱到一些外面根本找不到的絕版兵書,也可以經常跟他探討一些兵法上的問題。初入王府的這個階段,是曾經作為學渣的桓溫以往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在學業上突飛猛進的階段,疊經變故和飽經生活磨難的他已經明確了自己終身奮鬥的目標和方向,他這種底層士族出身的人一旦有了上進心,就能迸發出比高門士族子弟多得多的能量。
有晉一代,玄風大暢,名士揮塵談玄,坐而論道,為風流所尚。受玄風浸染的影響,社會上彌漫著一種期待名士的氛圍,同時名士在政治中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其一言一行,引領著輿論的潮流,對上層社會影響巨大。桓溫要想躋身上流,得到權貴的青睞,就必須沾染玄學,培養名士氣質。雖然他父親桓彜出身儒學世家,但因為要想往上游靠攏,玄學造詣已有所成,桓溫受家庭氛圍的沾染,以及經常與殷浩、謝尚、袁耽等人混在一起,在玄學上也奠定了一些的基礎。蔡謨與王恬的都是當世有名的書法名家,通過向他們學習,桓溫的書法也大有進展,可是在對於建立聲望最為緊要的清談上,蔡謨與王恬一個失於拘謹,另一個則辭藻平凡,都只是屬於中等水平,故而桓溫還要在瑯琊王府以外另找對手來磨礪自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