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重溫故道
關燈
小
中
大
重逢後的第三天的早上,袁耽依依不舍地一直把桓溫送到橫江渡口,兩人相約在袁耽明年回建康述職的時候再會面。
橫江,即長江橫貫馬鞍山境的一段江面,因大江出天門後折北橫流而得名,這段江面可是要比蕪湖轄區的那一段寬廣得多。對於滔滔萬裏的長江來說,流程僅五十餘裏的橫江實在是微不足道。不過因為有秦始皇渡牛渚、孫策經略江東、晉室永嘉東渡以及蘇峻之亂等經典故事發生在這裏,上承天門之謝濤,下銜揚子之浩波的橫江以及正對東岸“千古一秀”采石磯的橫江古渡,不愧是與瓜洲古渡齊名的南北襟喉。
當渡船行到中流的時候,只見廣闊的江面上惡濤如山,白浪如雪,意氣昂揚的桓溫突然想起了“中流擊楫”的典故。話說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晉湣帝即位後,以司馬睿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陜東諸軍事,命其率兵赴洛陽勤王,而司馬睿正著眼開拓江南,根本無意北伐。當時逃難渡江到了建康的祖逖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王爺一聲令下,派我們前去收覆失地,那麽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司馬睿其實並沒有恢覆中原的雄心壯志,但是聽見祖逖說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只好勉強答應他的請求,讓他做了一個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的空頭刺史,撥給他夠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於人馬和武器,則叫他自己另想辦法。祖逖帶著隨同他一逃難的幾百家鄉親父老,組成一支還鄉團,準備橫渡長江打回老家。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起來,他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慷慨激昂的聲調和豪邁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桓溫從祖逖身上不禁又想起了祖約,祖逖“中流擊楫”的時候祖約應該也在船上,可是後來祖約卻是上了蘇峻的賊船,不但變成亂臣賊子的一員,還連累了哥哥身後的名聲。想到這裏,桓溫心裏有一種很吊詭的感覺。接著,桓溫又想到了小時候溫嶠跟他講的關於祖逖最好的朋友劉琨的故事:劉琨當時的名氣比祖逖還要大,他當年只帶領著一千餘人輾轉離開首都洛陽,於元嘉元年春到了達飽經戰亂後已成一座空城的晉陽。劉琨在強敵環峙的環境下安撫流民,發展農業生產,加強對敵防禦。只不到一年的功夫,晉陽就恢覆了生氣,成為了晉朝在中原的少數幾個殘存抵抗勢力之一。可惜後來劉琨失勢後,他與其子侄四人都被幽州刺史段匹磾所殺害。桓溫扼腕嘆息為什麽英雄的結局總不是那麽的美妙,於是一邊以船槳在船舷邊擊拍,一邊唱起劉琨的《扶風歌》:
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
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
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
浮雲為我結,歸鳥為我旋。
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
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窮。
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桓溫在船上旁若無人地曼聲吟唱,語調悲壯低昂,引起了一眾旅客的圍觀。一曲歌罷,竟有旅客把幾個碎錢打賞給他,桓溫哭笑不得,不過也略感安慰——還是有人能夠體會我擊楫的心情的吧!
當渡船到達對岸的采石下江口,已是接近申時。
采石磯原名牛渚礬,關於它名字的由來存在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古時這裏因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後來在三國吳之赤烏年間,石磯院僧人掘井得到一塊五彩石,於是此地改名為采石磯。第二種說法是,在三國吳時,這裏曾出產五彩石,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取名為“牛渚磯”,後改名為“采石磯”。采石磯三面環水,西南麓突入江中,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合稱“長江三磯”。其中,采石磯又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采石磯歷為大江南北的重要津渡,既占據長江之險要,又鎖鑰東南,是建康的天然屏障,所以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來江南有事,從采石渡者十之九。”秦始皇曾自此渡江往錢塘。
桓溫從采石磯背後的碼頭上岸後就遠遠望到了牛渚河岸邊橫江街上橫江館驛站的高大招牌,他見此就牽馬到了驛站登記入住,他在分配到的房間內稍作整頓之後,心想現在才是申時,還可以趁太陽還沒下山之前往采石磯游覽一趟。於是,他便向驛卒討了燧石線香和另外一些供品,然後打上背包出了驛站,邁著強健的腳步往連接采石磯的拱橋走去。上得采石磯,桓溫見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蝸牛,就尋路直奔翠螺山頂峰。
翠螺山原名牛渚山,據說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其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高數十丈,像一只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上,因此,此山得名為“翠螺山”。這翠螺山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被稱作“西大窪”,北邊山脊梁叫“蝸牛尾”,山勢非常險峻。
桓溫順著曲曲折折的山路拾階而上,一路上行人三三兩兩的拿著茱萸等物。雖然已過寒露時節,但見松竹滴翠,紅葉似火,桓溫在清冷的空氣當中倍覺清爽。約莫過了半個多時辰,桓溫就已經登上了翠螺山的峰頂,在這裏遠瞰寬廣的大江湍然不息地滾滾奔流,其氣派,其遒勁,無不體現出一種人類所無法抗拒的造化之力。桓溫從這長江的意象入神,一時豪邁之氣和功名之心呼之欲出。
桓溫在磅礴的激情當中沈浸很久,直到日影西移,夕陽如橘。隨著一陣刺骨的寒風吹過,桓溫才記起此行的真正目的,於是他往西南方向下山,一直走到臨江的一片峭壁。站在峭壁邊上往南面看,只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猛擊著腳下的峭壁,卷起的浪花時而翻騰到與峭壁齊高的位置,氣勢非常壯觀。
溫嶠出身於太原溫氏,他原是劉琨的參軍,長期在北方與石勒作戰。當洛陽淪陷後,溫嶠作為劉琨的代表向晉元帝勸進,後來就留在了江南發展。當年蘇峻之亂平定後,朝中議論溫嶠居功至偉,要把他留在朝中輔政,溫嶠心想既然先帝在生前就已經把政務完全托付給了大司徒王導,自己與其在朝中當個附庸,倒不如在外藩當個方伯來得爽快,便推辭了朝臣們的好意,執意返回江州。不過溫嶠看到建康在經歷變亂後殘破不堪的樣子也著實過意不去,於是便為朝廷籌借了一批物資,又為宮廷添置了一些日常的器用,這才返回武昌。當溫嶠路過采石磯的時候,見水深不可測,都傳說水下多怪物,溫嶠好奇心發作,就叫人點燃犀角下水照看。不一會兒,只見水中怪物前來掩火,這些妖怪們奇形怪狀的,還有乘牛車穿紅色衣服的。這天夜晚,溫嶠夢見一個人對他說:“我和你幽明有別,各不相擾,為什麽要來照我們呢?”看樣子顯得很憤怒。以前溫嶠一直有齲齒,這時剛把牙拔下不久,又被水怪所惑,因此而中風,到達鎮所後不到一旬就逝世了,終年四十二歲。
桓溫是從袁耽口裏聽到關於溫嶠燃犀的故事的,他覺得這個說法有點玄乎,便親自過來這個峭壁瞧一下。桓溫睜大閃耀著紫色光芒的雙眼緊緊盯著夕陽斜照下的江邊,良久,良久,還是一無所獲,就連小魚小蝦也見不著一條。桓溫後悔當初沒有向袁耽問清楚是否晚上才可以照見水怪,不過他也清楚自己手上沒有犀角這等貴重的物品,即便是留到了晚上也不會出現什麽奇跡的。桓溫不甘心地又看了水底一陣子,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便從背包中拿出線香和紙錢,在石壁旁對溫嶠遙奠了一番,桓溫向溫嶠保證自己一定要在官場上發奮圖強,絕不辜負他的一番殷切期望。
桓溫對於溫嶠這個平生第一個賞識自己的人是懷有深深的感情和敬意的,溫嶠不但早早就預言了自己長大之後必有出息,更在自己成長的過程當中給予了不少的人生指導,就連他父親桓彜出任宣城內史一職,也得自溫嶠的極力薦舉。要不是溫嶠過早地去世,他恐怕還用不著鋌而走險地刺殺江播的三個兒子。
在憑吊完這個燃犀的遺跡之後,桓溫看天色已晚,就趕緊趕回橫江驛站。在回程的路上,桓溫顛來倒去地反覆念叨溫嶠所首創的“寧神靜泊,損有崇無。”八個字的《回文虛言詩》,他突然大發宏願:到了建康之後就要收集所有溫嶠的文集,認真地去理解一遍他的從政思路。
第二天一大早,桓溫略微吃了點東西就趕緊出發了。因為他計劃不是走最近最順的道路去建康,而是先往東經過丹陽、秣陵再繼續北上,這就是蘇峻當年進軍的路線,完全符合了軍事上避實擊虛的原則,但是這要多繞了二十裏路。
雖說小丹陽離橫江驛站只有區區的六十裏路,但由於路況不好,桓溫騎馬足足走了兩個多時辰才到了鎮上。這小丹陽鎮雖格局不大,但是商業也算繁榮,桓溫穿過市集的時候可以看見零零星星的小商販在交易。傳說當年吳泰伯南奔的第一站就是此地,後來吳泰伯向東北方向遷徙,建立都城朱方城,歷史上最早稱“丹陽”的就是這裏,後來就變成了丹陽縣,因為吳泰伯的緣故,他的發軔第一站就被稱為了“小丹陽”。蘇峻之亂後兩次獻計攔擊蘇峻的陶回就是“小丹陽”的本地人。
當初蘇峻不應命進京就職的時候,尚書左仆射孔坦和司徒司馬陶回就向司徒王導建議可在蘇峻尚未進軍以前阻截阜陵並守當利口,令蘇峻軍不能渡江,並可憑借朝廷兵多的優勢而一戰決勝。又言即使蘇峻不進攻,守軍亦能進逼歷陽,但一旦蘇峻先到,人心就會驚慌,難以與蘇峻抗衡。王導雖然同意了這個建議,但卻未獲當時負責總決策的庾亮的接納。不久,蘇峻將領韓晃和張健渡江後攻陷了姑孰,並奪取了當地的鹽米以作軍糧,庾亮才開始感到後悔。
鹹和三年(公元328年)二月,蘇峻即將到達蔣陵覆舟山,陶回預料蘇峻將繞過重兵駐守的石頭城,陶回又對庾亮說:“蘇峻知道石頭有重兵守衛,不敢直下,必定會朝小丹楊南路步行而來,應當伏兵截擊,可以一戰而擒。”庾亮這次還是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不久蘇峻果然從小丹楊經由秣陵進軍,其間還迷失了道路,隨便碰見了個當地人就抓起來讓他來當向導。當時蘇峻部隊連夜進軍,隊形稀稀落落的很不整齊,很容易被趁機擊潰。庾亮事後聽說到這番情形後,又後悔了一回。不久之後,朝廷軍隊在與蘇峻軍隊的交手中遭到了大敗,陶回便回到了小丹陽,聚集義軍,匯集起一千步兵,與陶侃、溫嶠等並力攻擊蘇峻,此外還擊敗了韓晃,因功被封為康樂伯。
桓溫在小丹陽找了家路邊小店歇腳了半個時辰後繼續往秣陵方向前進。這秣陵的名字非常有來歷。楚威王滅越後,站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向西北遙望,看到盧龍山(今獅子山)一帶,紫氣直射北鬥星方向,一直照亮到天際。楚威王大驚,認定此處必有“王氣”。於是命人在盧龍山以北的江邊埋金,以鎮住“王氣”,並因此將此邑命名為金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歸,至金陵邑時,幾個陪同的望氣術士見金陵四周山勢峻秀,地形險要,方山頂部平整如削,四角方正,像上天蓋下的印章,就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秦始皇一聽大為不悅,當時的秦淮河本名“龍藏浦”,是金陵邑轄區內一條重要的內陸河,原本並不流經現今的南京城區,秦始皇令人將水流匯合處——方山附近的長隴挖斷,於是水流改道向北流貫金陵,企圖把這裏的王氣給沖洩走。此外,秦始皇還把“龍藏浦”改名為“秦淮河”,將“金陵邑”改為“秣陵縣”,秣是草料的意思,意思這裏只能養養馬,屬於一種蔑稱。然並卵。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張纮建議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在金陵邑故址的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築城,名叫石頭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並且改秣陵為“建業”。既然有了新的建國大業,那麽秣陵這舊名字雖然有點埋汰,給別的地方用也無所謂了。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9月即遷都建業,在玄武湖南岸築宮城和都城,文獻記載“建業都城周二十裏十九步”(《建實錄》卷2)。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武帝司馬炎廢建業之名,恢覆為秦漢舊稱秣陵縣。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晉武帝以淮水為界將秣陵縣一分為二:北名建鄴,意在抹殺孫權“建業”原意,公元313年,因避諱湣帝司馬鄴之名建鄴改稱建康;南名秣陵,秣陵縣治就設在這秣陵關。
從小丹陽至秣陵關有差不多七十裏遠路途,這段道路比原先從采石磯到小丹陽的道路似乎更差勁,只見道路兩旁的灌木野草不顧行人車馬的踐踏,依然野蠻地向道路中間侵占,使得這原先在秦始皇時代所建的寬約五十步的寬廣馳道變成的人與自然交鋒的戰場,交戰的結果是平分秋色——人力既不能把灌木雜草清除,灌木雜草也不能完全把驛道埋沒,這樣一個結果也揭示了秣陵這個故治所的政經地位嚴重衰落的事實。桓溫怕馬匹被野草下面的樹枝和枯藤所絆倒,走得格外的小心,一路走走停停,有的路段不得不下馬行走,有的路段甚至與當地鄉人的土徑交織在一起,很難分辨那一條才是正道。當年蘇峻進軍建康的時候就曾經在這段道路上迷失了,一萬多人的隊伍在樹林中亂哄哄的擾攘了很長時間,只是後來抓到了一個當地人作向導才重新回到正道,可是隊伍的建制已經被打亂,要是這個時候受到攻擊,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桓溫午時從小丹陽出發,直到過了酉時才到達秣陵關附近,這時夜色已經很濃,除了天上的月亮和繁星外,桓溫還可以看到遠處隱約的燈光,已經疲乏不堪的他精神一振,鞭打著困馬繼續前行。
桓溫好不容易找到一間規模不大的驛站後,一顆焦躁的心方才安頓起來。桓溫把行李卸下來後想弄點吃的,可惜這驛站冷冷清清的,啥也都弄不到,據說這個驛站還是秣陵當地最大的富商所經營的,桓溫只好要求燒點熱水。當美美地用熱水泡了一頓腳後,桓溫開始躺在塌上回想當天的路途。他覺得今天所受的困頓是非常值得的,蘇峻選擇走的這段路與鄧艾偷渡的陰平相比簡直如同兒戲,不過也同樣符合軍事的原則——避實擊虛。在軍事上執行起來越是困難,失敗的風險越大的計劃越是能夠出乎敵方的預料,這就是所謂的“奇兵”。不過,能善用奇兵的將帥不但要有與眾不同的奇思妙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強大的執行力,只有那些能夠把部隊磨礪得如同利刃一般的將領才能夠把奇兵運用自如。蘇峻雖然軍事上的冒險得以成功,但是從他在進軍過程當中迷失道路以及發生隊形混亂的情形來看,蘇峻也不是一個一流的治軍之才,他如果碰上一個厲害一點的對手也難免失敗。
桓溫心想,這小丹陽至秣陵的這段道路這麽難行,就算不派大軍埋伏在這裏,只需派一支中小規模的駐軍扼守在這要道上,也能很大的阻滯敵軍前進的速度;最起碼也要派一些斥候兵在這裏監視敵況,如果預先有這樣準備的話,以後組織防禦就不會那麽的被動了。桓溫對於自己能夠領悟到一些軍事上的訣要很自得,加上路途疲乏,很快就進入了夢想。
經過一夜的酣睡,桓溫醒來之後倍覺精神爽快,他收拾妥當並用過朝食後就去換了一匹新馬,然後就牽馬離開了驛站。他打算對這個傳說中的秣陵縣的舊治所好好觀察一下。不過桓溫這一路走過是大失所望:這秣陵關的格局陿促,房屋破舊,行人稀少,別說是與作為宣城治所的宛城相比了,就算是連涇縣這種小縣城,也是頗有不如的,難道是落難的鳳凰不如雞?熟悉建康城中每個角落的桓溫心想,如果說建康城算是正宮的話,這秣陵關恐怕連冷宮都不如,對於這個秣陵關曾經是過去漢代金陵縣的治所的說法令桓溫感到深深的懷疑。草草地把秣陵關的周邊巡游了半圈後,桓溫不再逗留,策馬繼續北行。
秣陵關往建康的道路比起小丹陽至秣陵關的這段道路好走,且路途只有五十多裏。桓溫走走停停,沿路還不時地觀賞一下風景。桓溫心想:“如果蘇峻的叛軍能夠在秣陵關以北集結起來,那麽再想堵住他也就不太容易了。”
正午剛過,桓溫就已經抵達四年多以來一直魂牽夢繞的健康城。桓溫把馬匹歸還給城外的驛站後,背著行李從南籬門步行直入,首當其沖的就是他過去最為熟悉的長幹裏了。
時值深秋,草木雕零,天地間肅殺之氣遽然會聚,四年一別的建康城,好像一下子從一個能歌善舞的青春歌妓一下子變成了蓬頭垢面、鶴發雞皮的老丐婦,使人頓覺一派的蕭瑟蒼涼。
桓溫深深驚訝於這場自相殘殺的兵燹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力,這個距離蘇峻之亂平定後已經過了兩年半的健康城,至今仍然處於一片的欲振無力的衰敗當中:不但滿目是破敗不堪的房屋建築,而且路上人車稀少,根本無法將之與四年前那高樓宏宅節次鱗比,行人商賈來往如潮的長幹裏聯系在一起。
在這場驚天動地的大賭局當中,幾乎所有人都成為了輸家,不但建康城裏大半的人家傾家蕩產,而且很多人連性命都陪上了。蘇峻為什麽不是引軍北伐而是發動內亂?為什麽同屬漢人的力量不能用於一致對外而是用於內訌?難道當政者的愚蠢當真是不可避免的嗎?面對災難加臨的時候天下蒼生就只能引頸就戮嗎?眉頭緊皺的桓溫腦子裏面盤旋著各種各樣的疑問,在進入建康後的一路上,用盡了他所有的腦力和心血也無法想明白其中的十之一二。
桓溫從長幹裏往東轉入東長幹巷,找到了曾經熟悉的袁家老宅。當他被袁家仆人領著走進袁宅的時候,一顆本來已經逐漸冷卻的心卻從新怦然跳動,望著這熟悉的老地方,幾許青春、幾許歡笑、幾許失落曾經在這裏度過,可是現在,房屋雖然沒有遭到嚴重的損壞,可是伊人已嫁,所有的開心記憶已成夢幻泡影。當往日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景不可抑制的重現腦中的時候,桓溫不禁一陣的藍瘦香菇。
桓溫四年前離開建康的時候袁耽還未結婚。當袁妻出廳會客的時候,桓溫經過客套一番後就把袁耽的家書遞給了袁妻。一副淡定嫻靜的大家閨秀模樣的袁妻看過書信之後,微笑著對桓溫說:“彥道說他去歷陽上任的時候行色匆匆,還沒有來得及給兒子起名字,這次難得你過來,就想請你幫我們的孩子起個名字。”
桓溫受寵若驚,連忙問道:“孩子在哪裏?我先看看再說。”
當乳娘奉命把尚在繈褓中的嬰兒抱出來的時候,桓溫連忙上前把這孩子抱起來放在眼前端詳一番。說起來也怪,這孩子一點也不怕這個滿臉胡子的陌生人,還沖著他歡快地舉著雙手。桓溫看這孩子臉色白皙,面貌斯文純凈得如一輪明月,渾不像袁耽那副豪雄不羈的樣子,想來更多是受了母親方面遺傳的影響。桓溫抱著孩子想了好一會兒,忽然靈機一動說:“就叫袁質怎麽樣,文質彬彬的‘質’。”
袁妻聽到這個名字也很感滿意,並且客氣地表示希望桓溫以後能夠當孩子的師傅,桓溫滿口的答應。接著袁妻就叫來管家,讓他帶桓溫去別院看房間。
袁家的別院離正宅才隔了幾間房屋。陳郡袁氏,屬於頂級的門閥之一,以陽夏(太康)為世居,袁家的家風是由漢司徒袁滂開始形成的,其作人原則“純素寡欲,終不言人之短。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滂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其子袁渙也繼承其父風範,“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由於子孫後代一如既往地繼承了祖先的家風,雖家世顯赫,但善於明哲保身,因此歷經多次的動亂依然屹立不倒,從來沒有遭到過滅族的危險。在其謙恭清素家風影響下,其政治態度、思想文化乃至婚姻關系上都有一套實用哲學,這也是這一家族始終能夠位列一等高門的重要因素。袁耽算是袁氏家族多年難得一見的一個異類,可是他的後代又能隔代遺傳到其祖先的強大基因,實在令人驚嘆。
袁家的別院多用於接待陳郡袁氏親朋的往來應酬,裏面還有安排有個別仆人的侍候,以往桓溫也曾經來這裏玩過。袁家的管家把桓溫帶到別院後給他安排了一套廂房,並且說女主人吩咐了,如果有什麽要求可以直接到正宅去找他幫忙,桓溫連聲稱謝,就這樣暫時地安頓下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橫江,即長江橫貫馬鞍山境的一段江面,因大江出天門後折北橫流而得名,這段江面可是要比蕪湖轄區的那一段寬廣得多。對於滔滔萬裏的長江來說,流程僅五十餘裏的橫江實在是微不足道。不過因為有秦始皇渡牛渚、孫策經略江東、晉室永嘉東渡以及蘇峻之亂等經典故事發生在這裏,上承天門之謝濤,下銜揚子之浩波的橫江以及正對東岸“千古一秀”采石磯的橫江古渡,不愧是與瓜洲古渡齊名的南北襟喉。
當渡船行到中流的時候,只見廣闊的江面上惡濤如山,白浪如雪,意氣昂揚的桓溫突然想起了“中流擊楫”的典故。話說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晉湣帝即位後,以司馬睿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陜東諸軍事,命其率兵赴洛陽勤王,而司馬睿正著眼開拓江南,根本無意北伐。當時逃難渡江到了建康的祖逖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王爺一聲令下,派我們前去收覆失地,那麽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司馬睿其實並沒有恢覆中原的雄心壯志,但是聽見祖逖說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只好勉強答應他的請求,讓他做了一個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的空頭刺史,撥給他夠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於人馬和武器,則叫他自己另想辦法。祖逖帶著隨同他一逃難的幾百家鄉親父老,組成一支還鄉團,準備橫渡長江打回老家。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起來,他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慷慨激昂的聲調和豪邁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桓溫從祖逖身上不禁又想起了祖約,祖逖“中流擊楫”的時候祖約應該也在船上,可是後來祖約卻是上了蘇峻的賊船,不但變成亂臣賊子的一員,還連累了哥哥身後的名聲。想到這裏,桓溫心裏有一種很吊詭的感覺。接著,桓溫又想到了小時候溫嶠跟他講的關於祖逖最好的朋友劉琨的故事:劉琨當時的名氣比祖逖還要大,他當年只帶領著一千餘人輾轉離開首都洛陽,於元嘉元年春到了達飽經戰亂後已成一座空城的晉陽。劉琨在強敵環峙的環境下安撫流民,發展農業生產,加強對敵防禦。只不到一年的功夫,晉陽就恢覆了生氣,成為了晉朝在中原的少數幾個殘存抵抗勢力之一。可惜後來劉琨失勢後,他與其子侄四人都被幽州刺史段匹磾所殺害。桓溫扼腕嘆息為什麽英雄的結局總不是那麽的美妙,於是一邊以船槳在船舷邊擊拍,一邊唱起劉琨的《扶風歌》:
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
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
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
浮雲為我結,歸鳥為我旋。
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
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窮。
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桓溫在船上旁若無人地曼聲吟唱,語調悲壯低昂,引起了一眾旅客的圍觀。一曲歌罷,竟有旅客把幾個碎錢打賞給他,桓溫哭笑不得,不過也略感安慰——還是有人能夠體會我擊楫的心情的吧!
當渡船到達對岸的采石下江口,已是接近申時。
采石磯原名牛渚礬,關於它名字的由來存在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古時這裏因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後來在三國吳之赤烏年間,石磯院僧人掘井得到一塊五彩石,於是此地改名為采石磯。第二種說法是,在三國吳時,這裏曾出產五彩石,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取名為“牛渚磯”,後改名為“采石磯”。采石磯三面環水,西南麓突入江中,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合稱“長江三磯”。其中,采石磯又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采石磯歷為大江南北的重要津渡,既占據長江之險要,又鎖鑰東南,是建康的天然屏障,所以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來江南有事,從采石渡者十之九。”秦始皇曾自此渡江往錢塘。
桓溫從采石磯背後的碼頭上岸後就遠遠望到了牛渚河岸邊橫江街上橫江館驛站的高大招牌,他見此就牽馬到了驛站登記入住,他在分配到的房間內稍作整頓之後,心想現在才是申時,還可以趁太陽還沒下山之前往采石磯游覽一趟。於是,他便向驛卒討了燧石線香和另外一些供品,然後打上背包出了驛站,邁著強健的腳步往連接采石磯的拱橋走去。上得采石磯,桓溫見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蝸牛,就尋路直奔翠螺山頂峰。
翠螺山原名牛渚山,據說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其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高數十丈,像一只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上,因此,此山得名為“翠螺山”。這翠螺山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被稱作“西大窪”,北邊山脊梁叫“蝸牛尾”,山勢非常險峻。
桓溫順著曲曲折折的山路拾階而上,一路上行人三三兩兩的拿著茱萸等物。雖然已過寒露時節,但見松竹滴翠,紅葉似火,桓溫在清冷的空氣當中倍覺清爽。約莫過了半個多時辰,桓溫就已經登上了翠螺山的峰頂,在這裏遠瞰寬廣的大江湍然不息地滾滾奔流,其氣派,其遒勁,無不體現出一種人類所無法抗拒的造化之力。桓溫從這長江的意象入神,一時豪邁之氣和功名之心呼之欲出。
桓溫在磅礴的激情當中沈浸很久,直到日影西移,夕陽如橘。隨著一陣刺骨的寒風吹過,桓溫才記起此行的真正目的,於是他往西南方向下山,一直走到臨江的一片峭壁。站在峭壁邊上往南面看,只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猛擊著腳下的峭壁,卷起的浪花時而翻騰到與峭壁齊高的位置,氣勢非常壯觀。
溫嶠出身於太原溫氏,他原是劉琨的參軍,長期在北方與石勒作戰。當洛陽淪陷後,溫嶠作為劉琨的代表向晉元帝勸進,後來就留在了江南發展。當年蘇峻之亂平定後,朝中議論溫嶠居功至偉,要把他留在朝中輔政,溫嶠心想既然先帝在生前就已經把政務完全托付給了大司徒王導,自己與其在朝中當個附庸,倒不如在外藩當個方伯來得爽快,便推辭了朝臣們的好意,執意返回江州。不過溫嶠看到建康在經歷變亂後殘破不堪的樣子也著實過意不去,於是便為朝廷籌借了一批物資,又為宮廷添置了一些日常的器用,這才返回武昌。當溫嶠路過采石磯的時候,見水深不可測,都傳說水下多怪物,溫嶠好奇心發作,就叫人點燃犀角下水照看。不一會兒,只見水中怪物前來掩火,這些妖怪們奇形怪狀的,還有乘牛車穿紅色衣服的。這天夜晚,溫嶠夢見一個人對他說:“我和你幽明有別,各不相擾,為什麽要來照我們呢?”看樣子顯得很憤怒。以前溫嶠一直有齲齒,這時剛把牙拔下不久,又被水怪所惑,因此而中風,到達鎮所後不到一旬就逝世了,終年四十二歲。
桓溫是從袁耽口裏聽到關於溫嶠燃犀的故事的,他覺得這個說法有點玄乎,便親自過來這個峭壁瞧一下。桓溫睜大閃耀著紫色光芒的雙眼緊緊盯著夕陽斜照下的江邊,良久,良久,還是一無所獲,就連小魚小蝦也見不著一條。桓溫後悔當初沒有向袁耽問清楚是否晚上才可以照見水怪,不過他也清楚自己手上沒有犀角這等貴重的物品,即便是留到了晚上也不會出現什麽奇跡的。桓溫不甘心地又看了水底一陣子,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便從背包中拿出線香和紙錢,在石壁旁對溫嶠遙奠了一番,桓溫向溫嶠保證自己一定要在官場上發奮圖強,絕不辜負他的一番殷切期望。
桓溫對於溫嶠這個平生第一個賞識自己的人是懷有深深的感情和敬意的,溫嶠不但早早就預言了自己長大之後必有出息,更在自己成長的過程當中給予了不少的人生指導,就連他父親桓彜出任宣城內史一職,也得自溫嶠的極力薦舉。要不是溫嶠過早地去世,他恐怕還用不著鋌而走險地刺殺江播的三個兒子。
在憑吊完這個燃犀的遺跡之後,桓溫看天色已晚,就趕緊趕回橫江驛站。在回程的路上,桓溫顛來倒去地反覆念叨溫嶠所首創的“寧神靜泊,損有崇無。”八個字的《回文虛言詩》,他突然大發宏願:到了建康之後就要收集所有溫嶠的文集,認真地去理解一遍他的從政思路。
第二天一大早,桓溫略微吃了點東西就趕緊出發了。因為他計劃不是走最近最順的道路去建康,而是先往東經過丹陽、秣陵再繼續北上,這就是蘇峻當年進軍的路線,完全符合了軍事上避實擊虛的原則,但是這要多繞了二十裏路。
雖說小丹陽離橫江驛站只有區區的六十裏路,但由於路況不好,桓溫騎馬足足走了兩個多時辰才到了鎮上。這小丹陽鎮雖格局不大,但是商業也算繁榮,桓溫穿過市集的時候可以看見零零星星的小商販在交易。傳說當年吳泰伯南奔的第一站就是此地,後來吳泰伯向東北方向遷徙,建立都城朱方城,歷史上最早稱“丹陽”的就是這裏,後來就變成了丹陽縣,因為吳泰伯的緣故,他的發軔第一站就被稱為了“小丹陽”。蘇峻之亂後兩次獻計攔擊蘇峻的陶回就是“小丹陽”的本地人。
當初蘇峻不應命進京就職的時候,尚書左仆射孔坦和司徒司馬陶回就向司徒王導建議可在蘇峻尚未進軍以前阻截阜陵並守當利口,令蘇峻軍不能渡江,並可憑借朝廷兵多的優勢而一戰決勝。又言即使蘇峻不進攻,守軍亦能進逼歷陽,但一旦蘇峻先到,人心就會驚慌,難以與蘇峻抗衡。王導雖然同意了這個建議,但卻未獲當時負責總決策的庾亮的接納。不久,蘇峻將領韓晃和張健渡江後攻陷了姑孰,並奪取了當地的鹽米以作軍糧,庾亮才開始感到後悔。
鹹和三年(公元328年)二月,蘇峻即將到達蔣陵覆舟山,陶回預料蘇峻將繞過重兵駐守的石頭城,陶回又對庾亮說:“蘇峻知道石頭有重兵守衛,不敢直下,必定會朝小丹楊南路步行而來,應當伏兵截擊,可以一戰而擒。”庾亮這次還是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不久蘇峻果然從小丹楊經由秣陵進軍,其間還迷失了道路,隨便碰見了個當地人就抓起來讓他來當向導。當時蘇峻部隊連夜進軍,隊形稀稀落落的很不整齊,很容易被趁機擊潰。庾亮事後聽說到這番情形後,又後悔了一回。不久之後,朝廷軍隊在與蘇峻軍隊的交手中遭到了大敗,陶回便回到了小丹陽,聚集義軍,匯集起一千步兵,與陶侃、溫嶠等並力攻擊蘇峻,此外還擊敗了韓晃,因功被封為康樂伯。
桓溫在小丹陽找了家路邊小店歇腳了半個時辰後繼續往秣陵方向前進。這秣陵的名字非常有來歷。楚威王滅越後,站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向西北遙望,看到盧龍山(今獅子山)一帶,紫氣直射北鬥星方向,一直照亮到天際。楚威王大驚,認定此處必有“王氣”。於是命人在盧龍山以北的江邊埋金,以鎮住“王氣”,並因此將此邑命名為金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歸,至金陵邑時,幾個陪同的望氣術士見金陵四周山勢峻秀,地形險要,方山頂部平整如削,四角方正,像上天蓋下的印章,就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秦始皇一聽大為不悅,當時的秦淮河本名“龍藏浦”,是金陵邑轄區內一條重要的內陸河,原本並不流經現今的南京城區,秦始皇令人將水流匯合處——方山附近的長隴挖斷,於是水流改道向北流貫金陵,企圖把這裏的王氣給沖洩走。此外,秦始皇還把“龍藏浦”改名為“秦淮河”,將“金陵邑”改為“秣陵縣”,秣是草料的意思,意思這裏只能養養馬,屬於一種蔑稱。然並卵。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張纮建議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在金陵邑故址的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築城,名叫石頭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並且改秣陵為“建業”。既然有了新的建國大業,那麽秣陵這舊名字雖然有點埋汰,給別的地方用也無所謂了。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9月即遷都建業,在玄武湖南岸築宮城和都城,文獻記載“建業都城周二十裏十九步”(《建實錄》卷2)。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武帝司馬炎廢建業之名,恢覆為秦漢舊稱秣陵縣。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晉武帝以淮水為界將秣陵縣一分為二:北名建鄴,意在抹殺孫權“建業”原意,公元313年,因避諱湣帝司馬鄴之名建鄴改稱建康;南名秣陵,秣陵縣治就設在這秣陵關。
從小丹陽至秣陵關有差不多七十裏遠路途,這段道路比原先從采石磯到小丹陽的道路似乎更差勁,只見道路兩旁的灌木野草不顧行人車馬的踐踏,依然野蠻地向道路中間侵占,使得這原先在秦始皇時代所建的寬約五十步的寬廣馳道變成的人與自然交鋒的戰場,交戰的結果是平分秋色——人力既不能把灌木雜草清除,灌木雜草也不能完全把驛道埋沒,這樣一個結果也揭示了秣陵這個故治所的政經地位嚴重衰落的事實。桓溫怕馬匹被野草下面的樹枝和枯藤所絆倒,走得格外的小心,一路走走停停,有的路段不得不下馬行走,有的路段甚至與當地鄉人的土徑交織在一起,很難分辨那一條才是正道。當年蘇峻進軍建康的時候就曾經在這段道路上迷失了,一萬多人的隊伍在樹林中亂哄哄的擾攘了很長時間,只是後來抓到了一個當地人作向導才重新回到正道,可是隊伍的建制已經被打亂,要是這個時候受到攻擊,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桓溫午時從小丹陽出發,直到過了酉時才到達秣陵關附近,這時夜色已經很濃,除了天上的月亮和繁星外,桓溫還可以看到遠處隱約的燈光,已經疲乏不堪的他精神一振,鞭打著困馬繼續前行。
桓溫好不容易找到一間規模不大的驛站後,一顆焦躁的心方才安頓起來。桓溫把行李卸下來後想弄點吃的,可惜這驛站冷冷清清的,啥也都弄不到,據說這個驛站還是秣陵當地最大的富商所經營的,桓溫只好要求燒點熱水。當美美地用熱水泡了一頓腳後,桓溫開始躺在塌上回想當天的路途。他覺得今天所受的困頓是非常值得的,蘇峻選擇走的這段路與鄧艾偷渡的陰平相比簡直如同兒戲,不過也同樣符合軍事的原則——避實擊虛。在軍事上執行起來越是困難,失敗的風險越大的計劃越是能夠出乎敵方的預料,這就是所謂的“奇兵”。不過,能善用奇兵的將帥不但要有與眾不同的奇思妙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強大的執行力,只有那些能夠把部隊磨礪得如同利刃一般的將領才能夠把奇兵運用自如。蘇峻雖然軍事上的冒險得以成功,但是從他在進軍過程當中迷失道路以及發生隊形混亂的情形來看,蘇峻也不是一個一流的治軍之才,他如果碰上一個厲害一點的對手也難免失敗。
桓溫心想,這小丹陽至秣陵的這段道路這麽難行,就算不派大軍埋伏在這裏,只需派一支中小規模的駐軍扼守在這要道上,也能很大的阻滯敵軍前進的速度;最起碼也要派一些斥候兵在這裏監視敵況,如果預先有這樣準備的話,以後組織防禦就不會那麽的被動了。桓溫對於自己能夠領悟到一些軍事上的訣要很自得,加上路途疲乏,很快就進入了夢想。
經過一夜的酣睡,桓溫醒來之後倍覺精神爽快,他收拾妥當並用過朝食後就去換了一匹新馬,然後就牽馬離開了驛站。他打算對這個傳說中的秣陵縣的舊治所好好觀察一下。不過桓溫這一路走過是大失所望:這秣陵關的格局陿促,房屋破舊,行人稀少,別說是與作為宣城治所的宛城相比了,就算是連涇縣這種小縣城,也是頗有不如的,難道是落難的鳳凰不如雞?熟悉建康城中每個角落的桓溫心想,如果說建康城算是正宮的話,這秣陵關恐怕連冷宮都不如,對於這個秣陵關曾經是過去漢代金陵縣的治所的說法令桓溫感到深深的懷疑。草草地把秣陵關的周邊巡游了半圈後,桓溫不再逗留,策馬繼續北行。
秣陵關往建康的道路比起小丹陽至秣陵關的這段道路好走,且路途只有五十多裏。桓溫走走停停,沿路還不時地觀賞一下風景。桓溫心想:“如果蘇峻的叛軍能夠在秣陵關以北集結起來,那麽再想堵住他也就不太容易了。”
正午剛過,桓溫就已經抵達四年多以來一直魂牽夢繞的健康城。桓溫把馬匹歸還給城外的驛站後,背著行李從南籬門步行直入,首當其沖的就是他過去最為熟悉的長幹裏了。
時值深秋,草木雕零,天地間肅殺之氣遽然會聚,四年一別的建康城,好像一下子從一個能歌善舞的青春歌妓一下子變成了蓬頭垢面、鶴發雞皮的老丐婦,使人頓覺一派的蕭瑟蒼涼。
桓溫深深驚訝於這場自相殘殺的兵燹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力,這個距離蘇峻之亂平定後已經過了兩年半的健康城,至今仍然處於一片的欲振無力的衰敗當中:不但滿目是破敗不堪的房屋建築,而且路上人車稀少,根本無法將之與四年前那高樓宏宅節次鱗比,行人商賈來往如潮的長幹裏聯系在一起。
在這場驚天動地的大賭局當中,幾乎所有人都成為了輸家,不但建康城裏大半的人家傾家蕩產,而且很多人連性命都陪上了。蘇峻為什麽不是引軍北伐而是發動內亂?為什麽同屬漢人的力量不能用於一致對外而是用於內訌?難道當政者的愚蠢當真是不可避免的嗎?面對災難加臨的時候天下蒼生就只能引頸就戮嗎?眉頭緊皺的桓溫腦子裏面盤旋著各種各樣的疑問,在進入建康後的一路上,用盡了他所有的腦力和心血也無法想明白其中的十之一二。
桓溫從長幹裏往東轉入東長幹巷,找到了曾經熟悉的袁家老宅。當他被袁家仆人領著走進袁宅的時候,一顆本來已經逐漸冷卻的心卻從新怦然跳動,望著這熟悉的老地方,幾許青春、幾許歡笑、幾許失落曾經在這裏度過,可是現在,房屋雖然沒有遭到嚴重的損壞,可是伊人已嫁,所有的開心記憶已成夢幻泡影。當往日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景不可抑制的重現腦中的時候,桓溫不禁一陣的藍瘦香菇。
桓溫四年前離開建康的時候袁耽還未結婚。當袁妻出廳會客的時候,桓溫經過客套一番後就把袁耽的家書遞給了袁妻。一副淡定嫻靜的大家閨秀模樣的袁妻看過書信之後,微笑著對桓溫說:“彥道說他去歷陽上任的時候行色匆匆,還沒有來得及給兒子起名字,這次難得你過來,就想請你幫我們的孩子起個名字。”
桓溫受寵若驚,連忙問道:“孩子在哪裏?我先看看再說。”
當乳娘奉命把尚在繈褓中的嬰兒抱出來的時候,桓溫連忙上前把這孩子抱起來放在眼前端詳一番。說起來也怪,這孩子一點也不怕這個滿臉胡子的陌生人,還沖著他歡快地舉著雙手。桓溫看這孩子臉色白皙,面貌斯文純凈得如一輪明月,渾不像袁耽那副豪雄不羈的樣子,想來更多是受了母親方面遺傳的影響。桓溫抱著孩子想了好一會兒,忽然靈機一動說:“就叫袁質怎麽樣,文質彬彬的‘質’。”
袁妻聽到這個名字也很感滿意,並且客氣地表示希望桓溫以後能夠當孩子的師傅,桓溫滿口的答應。接著袁妻就叫來管家,讓他帶桓溫去別院看房間。
袁家的別院離正宅才隔了幾間房屋。陳郡袁氏,屬於頂級的門閥之一,以陽夏(太康)為世居,袁家的家風是由漢司徒袁滂開始形成的,其作人原則“純素寡欲,終不言人之短。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滂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其子袁渙也繼承其父風範,“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由於子孫後代一如既往地繼承了祖先的家風,雖家世顯赫,但善於明哲保身,因此歷經多次的動亂依然屹立不倒,從來沒有遭到過滅族的危險。在其謙恭清素家風影響下,其政治態度、思想文化乃至婚姻關系上都有一套實用哲學,這也是這一家族始終能夠位列一等高門的重要因素。袁耽算是袁氏家族多年難得一見的一個異類,可是他的後代又能隔代遺傳到其祖先的強大基因,實在令人驚嘆。
袁家的別院多用於接待陳郡袁氏親朋的往來應酬,裏面還有安排有個別仆人的侍候,以往桓溫也曾經來這裏玩過。袁家的管家把桓溫帶到別院後給他安排了一套廂房,並且說女主人吩咐了,如果有什麽要求可以直接到正宅去找他幫忙,桓溫連聲稱謝,就這樣暫時地安頓下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