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策畫
關燈
小
中
大
陳國西周時並不小,第一任國君就已經是公,可惜陳國地處鄭蔡之間,並無發展空間。混了幾百年幾度興亡——東周之時,滅國覆國如同家常便飯,全在大國斡旋,符合某大國的意思,那就能覆國,忤逆某大國的意思,那就要滅國。
陳國數亡國,後又覆國,直到兩百多年前亡於吞蛭不死的楚惠王。國,並非公器,僅為國君私產。陳國亡國,但陳氏公族並未衰亡,反而在齊國茁壯成長,最終取代姜姓,成了齊國的王族,齊王田健說起來還是陳國公族之後。
如此古老國家,本就繁衍了諸多官吏,楚國吞並之後並未清理國中各種勢力,只是加了一套縣治官吏。陳縣是富縣,陳公為人謙和,各地縣公邑尹又把子弟都送來,拜托陳公‘管教’,這些人自然也就在陳縣縣府屍位素餐了。
公卿子弟、縣吏役夫,鄉裏又有胥、師、正、長、大夫五層鄉官,最後還有各種嗇夫,加起來只有三千多人算是少的。聽聞郎尹說完,熊荊嘆道:“三千多官吏,一年要食多少谷祿?”
“稟大王,恰好是陳縣一年之田租。”簿人不懂大王是在感嘆。
“軍賦呢?”熊荊再問。“可有勘查軍賦?倉稟是空是滿?高庫是空是滿?”
“倉稟足也。”郎尹答道,“陳縣富足,官吏不需竊盜軍賦。”
“若以譽士代之,如何?”熊荊再問。他不想說軍賦這個話題,這又是一筆算不清的爛帳。
“這……”郎尹只是來查賬的,聞言根本就答不上來,熊荊只好揮退他們,獨自一人自言自語起譽士代官吏的設想:“五家為鄰,五鄰為閭,一閭一譽士足以,六萬多戶也就是兩千多名譽士。人數比官吏少,哪怕年奉三百石,一年也不過六十多萬石,比正稅八十五萬石還少。
一閭一譽士、一黨一國人、一巫覡,再就是一黨一鄉校。國人以後也要是譽士,非有軍功者不可為也。庶民除了供奉譽士、巫覡,再就是支付鄉校先生的俸祿。一黨五百戶,大概兩三千人。兩三千人……,史卿,一黨應有多少學童?”
人口年齡比例決定孩童數量,右史怎知當下楚國的人口年齡齡比例。
“有誰知道一黨八歲到十一歲孩童幾何?”熊荊又好問長姜等人。長姜也不知道一黨有多少孩童,他當即派人出去相問。
“稟大王,小口之人為大口之人之半也。”長姜問出來一個約數。
“小口為大口一半?”這已經是數學題了,“那便是百分之三十三……”
“老奴不知,縣吏皆有小口未籍之人僅大口之半。”長姜答道。
“小口未籍之人,那便是十四歲以下的孩童了。八歲、九歲、十歲、十一歲,四年……,若比例平均,大概就是百分之十。兩三千人,也就是說有兩三百名學童。三十人一個班,那就是七個到十個班。一班需先生……”
一班需要多少老師熊荊還真不清楚。楚國的普及教育,語文歷史是混編的,這算一門課;數學和自然也是混編的,這算第二門課;耕種、生產生活技藝、禮儀,也就是實踐,是第三門課;最後一門自然是武藝,第四門課。
四門課自然要有四名老師,有可能還不止四名,女子最少要一名女師教授女紅。入學八到十一歲,也就是說有四個年級,全校八個班等於是一年級兩個班,如果這五人負責兩個班,那就有二十名老師,再加上若幹雜役,恐怕要超過二十五人。
一黨除了養二十名譽士,再養二十名老師、一名巫覡,等於十二戶養一戶。即便所有人都有田,每戶田租十五石,年奉也只有一百八十石。太少,遇上荒年就更少。且每戶不可能都有田,很多人不種田而為雇工,這些人大約占二三成,實際只能收到一百二十石左右的田租。
如果譽士也去學校教習武藝,那要供養的人便只有三十七人,等於十三戶半養一戶,每戶田租十五石,年奉兩百一十石,只算七成有田之人,大約有一百四十石,勉強能過日子。
如果再把口賦(傅籍者一年三十錢,未傅籍者一年十二錢)轉作教師工資,那年奉勉強能有兩百石,可以過上較為體面的日子。
至於學校建設費用,大約十間教室,大約十六套教師房舍,可能還有其他實踐課實驗室、運動場之類,這些根本就不成問題。一黨五百戶,每年本就有一個月徭役,教室就用夯土造房,無非是木料、要花點錢。這些錢或有郢都支付,或是在教師未全部到位(第一年只有一個年級,四年才有四個年級),由教師工資支付。只是紙張、課本、教具的費用要郢都大府支付。
譽士取代官吏,巫覡除了祭祀祈神驅鬼的本質工作,還有鄉村醫生的職責,教師自然是教育孩童,三位一體,這便是熊荊心中理想的黨閭基層。真要達成這種理想局面,需支付不過是田租和口賦,屬於令尹府的關稅、屬於大司馬府的軍賦、屬於大府的山海池澤以及戶賦、市稅並無損失,真正損失的就是所有官吏。
“大王之策畫,諸君以為如何?”數日後的郢都令尹府,等諸位重臣看完一遍策畫,淖狡才開始發問。在把這個策畫送至外朝商議之前,他必須知道大家的意見。
“不可。”最不愛發表意見的宋玉第一次搶著說話。“以譽士代官吏,縣邑官吏必反。”
“不然。”魯陽君對此表示反對。“大王此策,官吏不過是去職,俸祿猶在。全國百餘縣邑,在冊官吏不計屍位者,僅一萬兩千餘人,其下嗇夫、胥、師、正、長、大夫等,多數並無俸祿,有俸祿者不及萬人,此兩萬人年奉即便一百五十石,也不過萬金。朝廷寧願出萬金使其讓出官位,好使新政不受其阻。”
“父若為官,其子也為官,父若為吏,其子也為吏。”宋玉反對道。“且陳郢私收田租一百餘萬石,每人四百餘石。若是你,年奉本為四百石,忽而減至一百五十石,願否?”
“四百餘石皆非法之稅,豈能當成俸祿?”蒙正禽插言道。
“然在官吏眼中,他便是法,有何非法之稅?”宋玉反問。“且朝廷只惠及有俸祿之人,鬥食、小吏、役夫、閭胥、族師、黨正皆無俸祿,此等人若何?”
“此等人既無俸祿,自不能買斷。”買斷是熊荊用的詞,其實就是下崗。後世是工人下崗,他是要楚國除天官之外的全體官吏下崗。為了不讓他們鬧事,不得不買斷他們的工齡。
“絕不可!此等人雖無明祿,卻有暗俸,如此,斷其生計也。”宋玉不斷的搖頭,臉上憂色更重。“庶民皆愚鈍,若官吏挑唆,舉國皆叛。此國戰之際,更不可如此。”
“你等何意?”宋玉是全然反對的,蒙正禽和魯陽君不說話後,淖狡只好問其他人。
“此事應當緩行。”昭黍見其他人都不說話,只好開口。“戰時尤不能提及。”
“大王之意也是緩行。”淖狡道,“然此事必要提至外朝商議。第一年不成、第二年不成,第三年、第四年就要成了。”
“由我等交予外朝商議?”子莫問道,他是覺得不能由重臣交予外朝商議的。“此不妥。”
“有何不妥?”蒙正禽道。“陳縣僅一縣之地,貪賄如此之巨,他縣當如何?此策畫可由左尹府提至外朝商議,一年不過兩年,兩年不過三年。朝國人之政若能深入民心,又何懼官吏唆使庶民謀反?”
“此可也。”三閭大夫屈遂讚同,“左尹府提至外朝,我等或讚同或不讚同。”
“我也覺得可行。”陽文君也點頭,“官吏貪賄、諸事不行、自要以外朝震懾之。”
“縣吏或可為黨學之先生。”唐渺出了一個主意。“全國九百餘黨,每黨一校,一校二十先生,此兩萬人也,若是縣吏可為先生,豈不是……”
“縣吏除文吏可為文教之師外,其餘皆不可為師。”宋玉負責文教之政,小學有多少門課他很清楚。“黨學不缺文教之師,缺的是籌算之師、善農善技之師。今已招收兩千名師範生,大半為文教之師。兩萬名先生,文教之師不過四千名,若官吏充斥其中,全國士人必要不滿。”
“此策畫提與不提?”淖狡不想討論唐渺的提議,話仍緊扣主題。
“可提,使其不成便可。”陽文君笑了笑。
“可提。”子蒙正禽、莫、屈遂、唐渺、昭黍、魯陽君全都點頭,唯有觀季不出聲。
“太蔔何意?”淖狡問道,不解他為何不出聲。
“此事可提。”外朝這段時間,提議什麽的都有,根本就是亂哄哄一片。“我憂心大王。”
“大王如何?”群臣全看著他,淖狡更是憂慮。“如今秦魏並無攻城之念。”
“勞師動眾而不攻城,令尹以為如何?”觀季反問。
“秦人反覆不斷,魏人受其驅使,本無戰心。”淖狡道。“敢問太蔔,可是蔔筮有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陳國數亡國,後又覆國,直到兩百多年前亡於吞蛭不死的楚惠王。國,並非公器,僅為國君私產。陳國亡國,但陳氏公族並未衰亡,反而在齊國茁壯成長,最終取代姜姓,成了齊國的王族,齊王田健說起來還是陳國公族之後。
如此古老國家,本就繁衍了諸多官吏,楚國吞並之後並未清理國中各種勢力,只是加了一套縣治官吏。陳縣是富縣,陳公為人謙和,各地縣公邑尹又把子弟都送來,拜托陳公‘管教’,這些人自然也就在陳縣縣府屍位素餐了。
公卿子弟、縣吏役夫,鄉裏又有胥、師、正、長、大夫五層鄉官,最後還有各種嗇夫,加起來只有三千多人算是少的。聽聞郎尹說完,熊荊嘆道:“三千多官吏,一年要食多少谷祿?”
“稟大王,恰好是陳縣一年之田租。”簿人不懂大王是在感嘆。
“軍賦呢?”熊荊再問。“可有勘查軍賦?倉稟是空是滿?高庫是空是滿?”
“倉稟足也。”郎尹答道,“陳縣富足,官吏不需竊盜軍賦。”
“若以譽士代之,如何?”熊荊再問。他不想說軍賦這個話題,這又是一筆算不清的爛帳。
“這……”郎尹只是來查賬的,聞言根本就答不上來,熊荊只好揮退他們,獨自一人自言自語起譽士代官吏的設想:“五家為鄰,五鄰為閭,一閭一譽士足以,六萬多戶也就是兩千多名譽士。人數比官吏少,哪怕年奉三百石,一年也不過六十多萬石,比正稅八十五萬石還少。
一閭一譽士、一黨一國人、一巫覡,再就是一黨一鄉校。國人以後也要是譽士,非有軍功者不可為也。庶民除了供奉譽士、巫覡,再就是支付鄉校先生的俸祿。一黨五百戶,大概兩三千人。兩三千人……,史卿,一黨應有多少學童?”
人口年齡比例決定孩童數量,右史怎知當下楚國的人口年齡齡比例。
“有誰知道一黨八歲到十一歲孩童幾何?”熊荊又好問長姜等人。長姜也不知道一黨有多少孩童,他當即派人出去相問。
“稟大王,小口之人為大口之人之半也。”長姜問出來一個約數。
“小口為大口一半?”這已經是數學題了,“那便是百分之三十三……”
“老奴不知,縣吏皆有小口未籍之人僅大口之半。”長姜答道。
“小口未籍之人,那便是十四歲以下的孩童了。八歲、九歲、十歲、十一歲,四年……,若比例平均,大概就是百分之十。兩三千人,也就是說有兩三百名學童。三十人一個班,那就是七個到十個班。一班需先生……”
一班需要多少老師熊荊還真不清楚。楚國的普及教育,語文歷史是混編的,這算一門課;數學和自然也是混編的,這算第二門課;耕種、生產生活技藝、禮儀,也就是實踐,是第三門課;最後一門自然是武藝,第四門課。
四門課自然要有四名老師,有可能還不止四名,女子最少要一名女師教授女紅。入學八到十一歲,也就是說有四個年級,全校八個班等於是一年級兩個班,如果這五人負責兩個班,那就有二十名老師,再加上若幹雜役,恐怕要超過二十五人。
一黨除了養二十名譽士,再養二十名老師、一名巫覡,等於十二戶養一戶。即便所有人都有田,每戶田租十五石,年奉也只有一百八十石。太少,遇上荒年就更少。且每戶不可能都有田,很多人不種田而為雇工,這些人大約占二三成,實際只能收到一百二十石左右的田租。
如果譽士也去學校教習武藝,那要供養的人便只有三十七人,等於十三戶半養一戶,每戶田租十五石,年奉兩百一十石,只算七成有田之人,大約有一百四十石,勉強能過日子。
如果再把口賦(傅籍者一年三十錢,未傅籍者一年十二錢)轉作教師工資,那年奉勉強能有兩百石,可以過上較為體面的日子。
至於學校建設費用,大約十間教室,大約十六套教師房舍,可能還有其他實踐課實驗室、運動場之類,這些根本就不成問題。一黨五百戶,每年本就有一個月徭役,教室就用夯土造房,無非是木料、要花點錢。這些錢或有郢都支付,或是在教師未全部到位(第一年只有一個年級,四年才有四個年級),由教師工資支付。只是紙張、課本、教具的費用要郢都大府支付。
譽士取代官吏,巫覡除了祭祀祈神驅鬼的本質工作,還有鄉村醫生的職責,教師自然是教育孩童,三位一體,這便是熊荊心中理想的黨閭基層。真要達成這種理想局面,需支付不過是田租和口賦,屬於令尹府的關稅、屬於大司馬府的軍賦、屬於大府的山海池澤以及戶賦、市稅並無損失,真正損失的就是所有官吏。
“大王之策畫,諸君以為如何?”數日後的郢都令尹府,等諸位重臣看完一遍策畫,淖狡才開始發問。在把這個策畫送至外朝商議之前,他必須知道大家的意見。
“不可。”最不愛發表意見的宋玉第一次搶著說話。“以譽士代官吏,縣邑官吏必反。”
“不然。”魯陽君對此表示反對。“大王此策,官吏不過是去職,俸祿猶在。全國百餘縣邑,在冊官吏不計屍位者,僅一萬兩千餘人,其下嗇夫、胥、師、正、長、大夫等,多數並無俸祿,有俸祿者不及萬人,此兩萬人年奉即便一百五十石,也不過萬金。朝廷寧願出萬金使其讓出官位,好使新政不受其阻。”
“父若為官,其子也為官,父若為吏,其子也為吏。”宋玉反對道。“且陳郢私收田租一百餘萬石,每人四百餘石。若是你,年奉本為四百石,忽而減至一百五十石,願否?”
“四百餘石皆非法之稅,豈能當成俸祿?”蒙正禽插言道。
“然在官吏眼中,他便是法,有何非法之稅?”宋玉反問。“且朝廷只惠及有俸祿之人,鬥食、小吏、役夫、閭胥、族師、黨正皆無俸祿,此等人若何?”
“此等人既無俸祿,自不能買斷。”買斷是熊荊用的詞,其實就是下崗。後世是工人下崗,他是要楚國除天官之外的全體官吏下崗。為了不讓他們鬧事,不得不買斷他們的工齡。
“絕不可!此等人雖無明祿,卻有暗俸,如此,斷其生計也。”宋玉不斷的搖頭,臉上憂色更重。“庶民皆愚鈍,若官吏挑唆,舉國皆叛。此國戰之際,更不可如此。”
“你等何意?”宋玉是全然反對的,蒙正禽和魯陽君不說話後,淖狡只好問其他人。
“此事應當緩行。”昭黍見其他人都不說話,只好開口。“戰時尤不能提及。”
“大王之意也是緩行。”淖狡道,“然此事必要提至外朝商議。第一年不成、第二年不成,第三年、第四年就要成了。”
“由我等交予外朝商議?”子莫問道,他是覺得不能由重臣交予外朝商議的。“此不妥。”
“有何不妥?”蒙正禽道。“陳縣僅一縣之地,貪賄如此之巨,他縣當如何?此策畫可由左尹府提至外朝商議,一年不過兩年,兩年不過三年。朝國人之政若能深入民心,又何懼官吏唆使庶民謀反?”
“此可也。”三閭大夫屈遂讚同,“左尹府提至外朝,我等或讚同或不讚同。”
“我也覺得可行。”陽文君也點頭,“官吏貪賄、諸事不行、自要以外朝震懾之。”
“縣吏或可為黨學之先生。”唐渺出了一個主意。“全國九百餘黨,每黨一校,一校二十先生,此兩萬人也,若是縣吏可為先生,豈不是……”
“縣吏除文吏可為文教之師外,其餘皆不可為師。”宋玉負責文教之政,小學有多少門課他很清楚。“黨學不缺文教之師,缺的是籌算之師、善農善技之師。今已招收兩千名師範生,大半為文教之師。兩萬名先生,文教之師不過四千名,若官吏充斥其中,全國士人必要不滿。”
“此策畫提與不提?”淖狡不想討論唐渺的提議,話仍緊扣主題。
“可提,使其不成便可。”陽文君笑了笑。
“可提。”子蒙正禽、莫、屈遂、唐渺、昭黍、魯陽君全都點頭,唯有觀季不出聲。
“太蔔何意?”淖狡問道,不解他為何不出聲。
“此事可提。”外朝這段時間,提議什麽的都有,根本就是亂哄哄一片。“我憂心大王。”
“大王如何?”群臣全看著他,淖狡更是憂慮。“如今秦魏並無攻城之念。”
“勞師動眾而不攻城,令尹以為如何?”觀季反問。
“秦人反覆不斷,魏人受其驅使,本無戰心。”淖狡道。“敢問太蔔,可是蔔筮有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