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04集:百世喟嘆

關燈
書接前文。

劉邦一時啞口無言,蒯通不愧是出在嘴上的好漢,一番話說得劉邦反駁不了,只好下令赦免了蒯通。

蒯通其人,也是個江湖傳奇人物,留給大家評說吧。

關於韓信之死,的確引起了後人無數的喟嘆,大家一直都對一個問題存有疑問,爭論不休,那就是韓信被殺的原因。

這個問題可以被拆成兩個問題來研究,表面上,韓信是因為和陳豨勾結謀反,被呂後處死。但是這個說法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是欲加之罪,是劉邦和呂後在冤殺功臣。有人則相信這個說法,認為韓信就是和陳豨一起謀反了,罪應當誅。

這是表面上的原因,深層次的原因就值得探討了,韓信被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決定下來的事,早在很久之前,劉邦和韓信的關系就開始出現裂痕了,我們前文書的故事裏也略微提到了一些。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討論,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這就解釋了韓信被殺的表面原因是否真實。史書上寫得很清楚,這就是一起謀反案。那麽對於史書的明確記載,為什麽會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呢?原因有五——

第一,韓信不是一般人,他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第一功臣,盡管劉邦把第一功臣給了蕭何,實際上第一功臣應該是韓信。

第二,韓信光輝燦爛的一生卻有一個十分悲慘的結局,令人惋惜。

第三,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出眾,無人不為這顆軍事巨星的嘩然隕落而扼腕嘆息。

第四,韓信曾經被冤枉過。說的是偽游雲夢之時,那封沒有開頭沒有結尾的告密信只是個幌子,劉邦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把韓信從楚國逮到了長安,降王為侯。

第五,劉邦除了殺韓信外,還殺了許多其他諸侯王。

那麽有什麽理由能夠支持他們的說法呢?

有五條:第一,韓信找陳豨商量謀反不合情理。陳豨是深受劉邦信任的,韓信當時已經失去了劉邦的信任,陳豨怎麽就會和韓信商量謀反呢?韓信又怎麽那麽放心地和陳豨談謀反呢?

第二,韓信動手的時機不對。只要劉邦一離開長安,韓信就可以動手了,但是韓信還在給陳豨寫信,這不合情理。像造反這種事理應馬上行動,而不是在這個時候還和陳豨書信來往。而且在那個時候,信件全靠信使騎著馬傳遞,萬一在傳遞的路上被劉邦截取了呢?劉邦一看到這個密信,謀反之事可就敗露了。

第三,韓信相應陳豨調動兵馬攻擊皇宮不合理。韓信想假傳聖旨釋放刑徒,然後用他們組織軍隊去攻打皇宮,殺掉呂後和太子。但是這些只是刑徒,這一群烏合之眾去打皇宮的正規軍,勝算可想而知。

第四,韓信謀反的時機不對。當年韓信還是齊王時,手握三十萬精兵,就算徙封楚王,手裏還有幾萬兵馬,那時候時機非常好,但韓信沒有謀反;現在被軟禁在長安,手裏沒有一兵一卒,韓信卻造反了,時機不對。

第五,呂後逮捕和誅殺韓信的過程不合情理。呂後是讓蕭何直接把韓信誆騙到未央宮,進來之後直接殺掉,不取證,不審查,這不符合判決案件的流程,即便是謀反這樣的大罪,那也不能省略掉這些過程。

我們再看看相信史書,認為韓信的確謀反的人他們的觀點是什麽。

這一個派系的觀點認為韓信的謀反其實是一個過程,從不謀反,到有了反抗意識,到左右搖擺,最後真的謀反。我們可以畫一個曲線圖——

早在漢中之時,韓信最需要的是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劉邦也恰好需要一個能夠統禦三軍的軍事將領,兩個人目的一致,這也就促成了登臺拜將,漢中對策。隨著明出子午,暗度陳倉的誕生,劉邦的軍事實力得到了提升,韓信的威望也跟著提升。

到了彭城大敗逃到下邑時,劉邦的軍事實力低到了最低點,此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劉邦都在滎陽—成臯一線和項羽對峙,軍事實力絲毫不見提升,反而還在下降。而韓信開辟了北部戰場,橫掃黃河以北,聲望與勢力與日俱增,此時的劉邦對韓信的壓制欲望開始萌芽。

隨著劉邦第一次奪韓信的兵權,韓信心中產生了不愉快,但是反抗意識尚未覺醒。

接著韓信滅代下趙,劉邦二度奪走韓信的兵權,又讓韓信去攻打齊國,韓信開始有了反抗意識,開始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了。

劉邦隨著戰略的調整,逐漸掌握了中部戰場的主動權,軍事實力和對韓信的壓制欲望是同時上升的。

韓信攻打下齊國後,一直到垓下合圍,手握六十萬聯軍的指揮權時,他的軍事實力和勢力達到了史上最高點,可是他的反抗意識還是左右搖擺。

垓下之戰結束,劉邦徹底掌握了天下這盤大旗的主動權和操控權,他的實力和勢力達到了史上最高點,對韓信的壓制欲望也達到了史上最高點,因而劉邦輕而易舉地偽游雲夢,把韓信軟禁在長安。

而這時候的韓信,反抗意識達到了頂點,但勢力和實力已經消耗殆盡,無法支配他的欲望了。

在韓信的勢力跨上一個新臺階,也就是攻下齊國後,曾經有兩個說客游說過韓信,希望他能夠保持中立,才能保全自身。但是韓信都拒絕了。原因是什麽,我們前文書講過,這裏就說明韓信對於劉邦還是忠誠的,某些文學作品會在這裏說“千古忠臣侍漢王”,當然,我們也說過,韓信這個忠臣恐怕要打折扣。

那麽當雙方的觀點交織在一起時,就引發了這麽六個問題——

第一,韓信謀反為什麽要找陳豨?陳豨來找韓信是存在偶然性的,劉邦任命陳豨到代國統領北部兵馬,陳豨去上任就行了,為什麽還要和韓信告別?長安城裏人人對韓信都避而不及,陳豨還反其道而行之,這不就是引得別人認為陳豨和韓信圖謀不軌麽?

韓信和陳豨商量謀反,那是因為陳豨是深受劉邦信任的,韓信找他商量劉邦想不到。

第二,為什麽韓信手握重兵時不反,現在手裏沒有一兵一卒,他反了。

其實當年不反那是當年的事,無法影響現在事情的發展。

第三,接著第二條說,手裏沒有一兵一卒,怎麽反?

這其實不影響韓信,韓信的漂亮仗非常具有特色,那就是以少勝多,兵力從來不是韓信的絆腳石。

第四,密謀這件事,司馬遷怎麽知道的?怎麽寫進《史記》的?

只要是史書記載的事情,它的真實性還是可以保證的,何況陳豨是的確造反了,劉邦平定陳豨的造反後,事情大白於天下了,沒什麽可懷疑的。

第五:呂後抓韓信不應該很簡單嗎?只要派一支軍隊到韓信的府上,把人一抓就可以了。事實上,呂後采用的是誘捕,這就說明韓信是做了準備的。

第六:如果韓信真的沒問題,他沒有謀反,那麽《史記》為什麽要把這件事寫成一件謀反案,而不是像彭越的故事一樣寫成一場冤案?

彭越的謀反的確是一場冤案,既然司馬遷把韓信的謀反寫成謀反案,說明他就是謀反了。

這些看法交織在一起,那就是斬不斷理還亂了,我們應該怎麽看待這件事呢?

對於歷史人物,我們要有理性的認識和感性的體會。如果是理性的認識,史書上的話雖然不能全信,但是也有相當高的可信度,韓信的確在最後時刻被逼反了,可惜他當時的能力無法支配他的願望。如果感性地體會,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也會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