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章 四境之中
關燈
小
中
大
第080章 四境之中
朝廷的大多數衙署機構都集中在太初宮前大司馬門到宣陽門這一段的禦道兩旁。十五那天辰時許, 李秾準時出現在宣陽門處,趙執已經先到了那裏,穿一身三品的常服。而李秾還是一樣, 扮作大理寺的書吏。
宣陽門內的戶部只有值守的侍郎在, 看趙執遞過公務來往的手書,便指派一位管理戶部檔案的主事帶他們去檔案庫房。
那位主事拿鑰匙打開檔案庫, 一臉憨直地問道:“不知兩位想查些什麽?在下有什麽可以幫忙的?”
“龔主事,本官想知道。大晛四境二十一州,有哪些州縣是主要的產糧區,米糧不光能自足,還能供給它州及外縣,甚至供給京中。”
那龔主事也不問緣由, 只說:“請大人跟我來。”便將他們帶到北面那一排的第一架書架處。“趙大人, 這便是自元慶七年至去年國中主要糧區的記載, 共分為十一冊。”
本書由LK團隊為您獨家整理
趙執伸手從架上隨手取下一冊,輕拂去書皮上的微塵。
“不過,大人若是只想知道大晛天下州縣的產糧區, 下官倒是熟識, 可以講給大人聽,比翻閱舊冊要快得多。”
這倒是令人意外。李秾看趙執手中翻開的書頁上的文字, 字寫得小而草,讀起來並不容易。幹脆就對他說:“太好了, 煩請龔主事給我們講一講。”
龔讓站在漆架之前, 跟兩人說起話來。
“農耕乃是我大晛立國之本, 放眼天下, 四境之民十之七八以耕地為生,如此則四境皆有山澤土地。但天下耕地皆有肥瘠之分, 貧瘠之地,土不生糧,生民困苦。肥沃之野,每歲豐收,膏澤遍地,此乃天賜大晛的糧倉。”
“放眼四境,堪稱大晛糧倉之地域,自元慶初年至今,未有大變。三吳、會稽兩郡,朝中大族在此圈占山林,廣開田業,兩郡沃野處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裏,此地特點是大戶的莊園多,而小民的私地少。再次就是交廣二州的青龍江兩岸,因得青龍江淡水,氣候又常年濕熱,因此兩岸種稻可一年兩熟,此地稻米豐收時家家倉滿,可從交廣兩地渡口直出南洋……”
龔讓誦書似的講起來,滔滔不絕講了好一段,一時才想起來自己要是這麽講,會不會大理寺來的貴人聽不進去,於是停了下來。可他看到兩位客人正安靜地站在一旁,都認真地聽著他的話,看他停下來,也都沒有出聲,好像在等著他的下文。
本書由LK團隊為您獨家整理
“額這,趙大人,您是否要下官繼續講?大晛四境之中產糧之地情形各有不同,下官口拙,講起來一時間難以言盡,恐……”
趙執示意:“龔主事講得很好,請繼續。”
龔讓得到示意,繼續用背書似的腔調講起來:“另一糧區乃是蜀地綿延千裏的成都原野。自先李太守修建都江堰,前朝武侯設堰官歲修,此地水旱從人,物產富饒,天下謂之天府之地。”
這是史書裏提到過的,從龔讓口中講出來,李秾一時聽得入了迷。本書由LK團隊為您獨家整理
“龔主事可親自到過蜀中天府之地?其地豐饒真如您所言麽?”
“下官曾兩次親至蜀地,分別是元慶十九年,紹元二年,受朝廷指派前往核實糧稅。成都原野至豐饒,下官所言怕還不能說盡其富饒。”
李秾問:“還有麽?”
“還有……還有,雍州南部的太幽河谷,盛產晶瑩柔潤的太幽粳米。還有離我大晛帝京最近的小糧倉璧縣,璧縣有水澤名為清嘉泊,一縣生民仰賴清嘉泊灌溉耕種,豐收之年可供外地。”
以上這些都是得天時地利的大晛糧倉,龔讓非常熟悉。
李秾看他面相和善,便好奇問道,“龔主事,你說的這些地方,你都親自其地看過麽?”
“下官在入朝二十三年,在戶部十六載。戶部掌天下田土賦稅,因公務所需,以上這些地方下官都去過。”
李秾在心裏默默佩服,這位龔主事外表雖不起眼,卻稱得上真正的見多識廣。
趙執在旁邊突然問道:“龔主事,青龍江兩岸沃野千裏,在元慶年間確是大晛產稻米最多的地方,不知近年可有變化?”
這是問到關鍵的地方了。龔讓回答:“稟大人,近年來確有變化。自紹元初年朝廷徹底放開海禁後,交廣兩地民眾出海之人倍增。世代耕種的農戶之家,十戶倒有六七戶青壯年皆出海謀生。青龍江兩岸成片的田地無壯勞力耕種,導致撂荒。去歲,青龍江稻米已只有少量輸送外地。”
李秾脫口問道:“這是什麽原因?”,隨即想到,這恐怕是出海所得之利要遠高於田地耕作。
趙執:“乃是因出海所得之利遠高於田地耕作,交廣兩州沿海的碼頭上船工何止數萬,就是一個普通船工兩三月的人力錢,也已經抵得過一畝耕田一年之利。”
“大人說得對,確是如此。下官去歲秋收時曾前往青龍江畔,留在田疇之中的,所見皆是老弱婦孺居多。家有肥田,此地民眾日子並不艱難,只是家中青壯長年在外,聚少離多,倒多生出不少事端。”
“那些撂荒的田土,真是可惜啊。”在李秾的家鄉野川鎮,山多土少,開荒不易,村民們恨不得將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都種上。“可是北方的州縣又有那麽多流離失所的百姓……”
“那些底層的百姓若不是生活所迫,終身都不會想離開故土。北方幾個州縣的流民一輩子都沒聽說過青龍江這個地方。”
李秾想起自己少年時路途流浪的事,便接話道:“也不是他們不願意遷徙,許多流民還沒有找到可以安身的地方,就已經喪命在半途了。”
“兄臺慎言。”龔讓謹慎地看了她一眼,“此處不是議論這些事情的地方,恐引起麻煩……”說著他又感覺到自己在趙執面前說這個話並不妥,於是悻悻地閉上了嘴。
“龔主事請寬心,在本官面前,什麽都可以談,我不是諱疾忌醫之人。”
龔讓點點頭,但還是沒有繼續青龍江撂荒的話題。李秾看他這副溫和謹慎的樣子,想他應該是在戶部沒有什麽地位,朝中說任何話都要謹慎,一旦說錯話,就會有不可預料的後果。
她於是問起另一個問題:“龔主事,我大晛帝京人口逼近百萬,雖然繁華富庶甲於天下,但皆不耕而食。我想請教主事,京師這百萬人的口糧從何處輸來?”
“元慶初年及以前,三吳、會稽和青龍江的米糧,皆由水運至達京師。紹元之後,三吳、會稽照樣供應京中,不過另一來源卻換成蜀中了。”
“那就是三吳、會稽兩郡和蜀州。”
趙執:“蜀地的米糧運至京中,也都以依賴水運嗎?”
“並非如此,蜀中至長江上游,並無水網通達,因此又相當一段路程需要人力。”
“聽說入江之前有好些陡峻的山路。龔主事可知,朝廷的糧稅運輸之外,是什麽人在經營京中民間的糧市?”
“這個,恕下官就不甚清楚了。”
不知不覺三個人已經聊了許多。李秾有些過意不去,請龔讓先去外間休息,自己和趙執兩人在漆架上翻閱那些齊整拜訪的書冊。翻閱下來發現均如龔讓所說,書冊上不過多了許多數據。
那檀自明萬耘和青禾兩樓的糧米都來自哪裏?李秾才多半就是來自這兩個糧區。
外間光線從窗格中射入,庫中微塵紛飛。兩人走出檔案房,跟等在門口的龔讓道謝。
走出宣陽門,午後日光正盛,在熙攘的人群裏,兩人並肩向南走去。
趙執問李秾:“今日有何想法?”
李秾笑笑:“最大的想法就是我這個掌櫃的手裏的東西實在匱乏,想要弄清楚什麽事情都須大費周折。比如今日,若是沒有你,我也不能聽龔主事暢聊一番大晛四境產糧區。”
趙執從李秾的話裏聽出了不甘,似乎還有一些對他這個東家的怨氣,可看李秾的臉色又舒展淡然,不是幽怨的樣子。
趙執於是從腰間掏出一個銅牌,轉手遞給她。
“城南牙行?”
“對,這家牙行是靳三在主理,所作的經營卻不是一般牙行的買賣說合,以後你就知道了。這塊牌子你且拿著,有什麽事情想要查,就可以直接交給靳三去試試。他辦不到你再想辦法。”
李秾有些像打趣:“我竟比無往不利的靳三還管用。”
“是這樣,可是還有別的原因。”趙執腳步並無停頓,兩人一起順禦街向南走。“你是女子,有些事情還是頗有不便,又恐遇到危險時,難以自保。”
李秾轉頭看他:“大人,那天在鐘山你不是說我以後仍可以做自己,我雖是女子,但是穿男裝行事挺自在舒適的。”
“我並非此意。”
李秾發現最近自己和趙執說話,兩人的話總是繞成一團,也不知道是哪裏奇怪。
“大人,那你今日戶部一行有何想法呢?”
趙執沒有立刻回答,似是在思索。思索半響,他說:“聽龔主事這一番話,我在想,常年蜷居在京中的君臣對天下四境的想象是否只存在於奏折墨跡,其實我們這些人並不知道這些寫於奏章上的墨跡真正到了田澤村野、茶鋪商肆之間是何模樣。如此看來,我也是個狹隘之人。”
趙執散漫地揚著眉,似是漫不經心地說出這一番話。李秾卻在這番看似平淡的話中聽出了一個身居高位之人的自省。他也許並未察覺到異常,但李秾卻覺得珍貴。
她隱隱覺得在趙執身上有一種稟賦,是她很少在別的貴人身上見到的。但李秾並沒有說出來。
建康城的初冬,陽光和煦,生民熙攘。
李秾看著他,說道:“大人,我……想去京外看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朝廷的大多數衙署機構都集中在太初宮前大司馬門到宣陽門這一段的禦道兩旁。十五那天辰時許, 李秾準時出現在宣陽門處,趙執已經先到了那裏,穿一身三品的常服。而李秾還是一樣, 扮作大理寺的書吏。
宣陽門內的戶部只有值守的侍郎在, 看趙執遞過公務來往的手書,便指派一位管理戶部檔案的主事帶他們去檔案庫房。
那位主事拿鑰匙打開檔案庫, 一臉憨直地問道:“不知兩位想查些什麽?在下有什麽可以幫忙的?”
“龔主事,本官想知道。大晛四境二十一州,有哪些州縣是主要的產糧區,米糧不光能自足,還能供給它州及外縣,甚至供給京中。”
那龔主事也不問緣由, 只說:“請大人跟我來。”便將他們帶到北面那一排的第一架書架處。“趙大人, 這便是自元慶七年至去年國中主要糧區的記載, 共分為十一冊。”
本書由LK團隊為您獨家整理
趙執伸手從架上隨手取下一冊,輕拂去書皮上的微塵。
“不過,大人若是只想知道大晛天下州縣的產糧區, 下官倒是熟識, 可以講給大人聽,比翻閱舊冊要快得多。”
這倒是令人意外。李秾看趙執手中翻開的書頁上的文字, 字寫得小而草,讀起來並不容易。幹脆就對他說:“太好了, 煩請龔主事給我們講一講。”
龔讓站在漆架之前, 跟兩人說起話來。
“農耕乃是我大晛立國之本, 放眼天下, 四境之民十之七八以耕地為生,如此則四境皆有山澤土地。但天下耕地皆有肥瘠之分, 貧瘠之地,土不生糧,生民困苦。肥沃之野,每歲豐收,膏澤遍地,此乃天賜大晛的糧倉。”
“放眼四境,堪稱大晛糧倉之地域,自元慶初年至今,未有大變。三吳、會稽兩郡,朝中大族在此圈占山林,廣開田業,兩郡沃野處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裏,此地特點是大戶的莊園多,而小民的私地少。再次就是交廣二州的青龍江兩岸,因得青龍江淡水,氣候又常年濕熱,因此兩岸種稻可一年兩熟,此地稻米豐收時家家倉滿,可從交廣兩地渡口直出南洋……”
龔讓誦書似的講起來,滔滔不絕講了好一段,一時才想起來自己要是這麽講,會不會大理寺來的貴人聽不進去,於是停了下來。可他看到兩位客人正安靜地站在一旁,都認真地聽著他的話,看他停下來,也都沒有出聲,好像在等著他的下文。
本書由LK團隊為您獨家整理
“額這,趙大人,您是否要下官繼續講?大晛四境之中產糧之地情形各有不同,下官口拙,講起來一時間難以言盡,恐……”
趙執示意:“龔主事講得很好,請繼續。”
龔讓得到示意,繼續用背書似的腔調講起來:“另一糧區乃是蜀地綿延千裏的成都原野。自先李太守修建都江堰,前朝武侯設堰官歲修,此地水旱從人,物產富饒,天下謂之天府之地。”
這是史書裏提到過的,從龔讓口中講出來,李秾一時聽得入了迷。本書由LK團隊為您獨家整理
“龔主事可親自到過蜀中天府之地?其地豐饒真如您所言麽?”
“下官曾兩次親至蜀地,分別是元慶十九年,紹元二年,受朝廷指派前往核實糧稅。成都原野至豐饒,下官所言怕還不能說盡其富饒。”
李秾問:“還有麽?”
“還有……還有,雍州南部的太幽河谷,盛產晶瑩柔潤的太幽粳米。還有離我大晛帝京最近的小糧倉璧縣,璧縣有水澤名為清嘉泊,一縣生民仰賴清嘉泊灌溉耕種,豐收之年可供外地。”
以上這些都是得天時地利的大晛糧倉,龔讓非常熟悉。
李秾看他面相和善,便好奇問道,“龔主事,你說的這些地方,你都親自其地看過麽?”
“下官在入朝二十三年,在戶部十六載。戶部掌天下田土賦稅,因公務所需,以上這些地方下官都去過。”
李秾在心裏默默佩服,這位龔主事外表雖不起眼,卻稱得上真正的見多識廣。
趙執在旁邊突然問道:“龔主事,青龍江兩岸沃野千裏,在元慶年間確是大晛產稻米最多的地方,不知近年可有變化?”
這是問到關鍵的地方了。龔讓回答:“稟大人,近年來確有變化。自紹元初年朝廷徹底放開海禁後,交廣兩地民眾出海之人倍增。世代耕種的農戶之家,十戶倒有六七戶青壯年皆出海謀生。青龍江兩岸成片的田地無壯勞力耕種,導致撂荒。去歲,青龍江稻米已只有少量輸送外地。”
李秾脫口問道:“這是什麽原因?”,隨即想到,這恐怕是出海所得之利要遠高於田地耕作。
趙執:“乃是因出海所得之利遠高於田地耕作,交廣兩州沿海的碼頭上船工何止數萬,就是一個普通船工兩三月的人力錢,也已經抵得過一畝耕田一年之利。”
“大人說得對,確是如此。下官去歲秋收時曾前往青龍江畔,留在田疇之中的,所見皆是老弱婦孺居多。家有肥田,此地民眾日子並不艱難,只是家中青壯長年在外,聚少離多,倒多生出不少事端。”
“那些撂荒的田土,真是可惜啊。”在李秾的家鄉野川鎮,山多土少,開荒不易,村民們恨不得將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都種上。“可是北方的州縣又有那麽多流離失所的百姓……”
“那些底層的百姓若不是生活所迫,終身都不會想離開故土。北方幾個州縣的流民一輩子都沒聽說過青龍江這個地方。”
李秾想起自己少年時路途流浪的事,便接話道:“也不是他們不願意遷徙,許多流民還沒有找到可以安身的地方,就已經喪命在半途了。”
“兄臺慎言。”龔讓謹慎地看了她一眼,“此處不是議論這些事情的地方,恐引起麻煩……”說著他又感覺到自己在趙執面前說這個話並不妥,於是悻悻地閉上了嘴。
“龔主事請寬心,在本官面前,什麽都可以談,我不是諱疾忌醫之人。”
龔讓點點頭,但還是沒有繼續青龍江撂荒的話題。李秾看他這副溫和謹慎的樣子,想他應該是在戶部沒有什麽地位,朝中說任何話都要謹慎,一旦說錯話,就會有不可預料的後果。
她於是問起另一個問題:“龔主事,我大晛帝京人口逼近百萬,雖然繁華富庶甲於天下,但皆不耕而食。我想請教主事,京師這百萬人的口糧從何處輸來?”
“元慶初年及以前,三吳、會稽和青龍江的米糧,皆由水運至達京師。紹元之後,三吳、會稽照樣供應京中,不過另一來源卻換成蜀中了。”
“那就是三吳、會稽兩郡和蜀州。”
趙執:“蜀地的米糧運至京中,也都以依賴水運嗎?”
“並非如此,蜀中至長江上游,並無水網通達,因此又相當一段路程需要人力。”
“聽說入江之前有好些陡峻的山路。龔主事可知,朝廷的糧稅運輸之外,是什麽人在經營京中民間的糧市?”
“這個,恕下官就不甚清楚了。”
不知不覺三個人已經聊了許多。李秾有些過意不去,請龔讓先去外間休息,自己和趙執兩人在漆架上翻閱那些齊整拜訪的書冊。翻閱下來發現均如龔讓所說,書冊上不過多了許多數據。
那檀自明萬耘和青禾兩樓的糧米都來自哪裏?李秾才多半就是來自這兩個糧區。
外間光線從窗格中射入,庫中微塵紛飛。兩人走出檔案房,跟等在門口的龔讓道謝。
走出宣陽門,午後日光正盛,在熙攘的人群裏,兩人並肩向南走去。
趙執問李秾:“今日有何想法?”
李秾笑笑:“最大的想法就是我這個掌櫃的手裏的東西實在匱乏,想要弄清楚什麽事情都須大費周折。比如今日,若是沒有你,我也不能聽龔主事暢聊一番大晛四境產糧區。”
趙執從李秾的話裏聽出了不甘,似乎還有一些對他這個東家的怨氣,可看李秾的臉色又舒展淡然,不是幽怨的樣子。
趙執於是從腰間掏出一個銅牌,轉手遞給她。
“城南牙行?”
“對,這家牙行是靳三在主理,所作的經營卻不是一般牙行的買賣說合,以後你就知道了。這塊牌子你且拿著,有什麽事情想要查,就可以直接交給靳三去試試。他辦不到你再想辦法。”
李秾有些像打趣:“我竟比無往不利的靳三還管用。”
“是這樣,可是還有別的原因。”趙執腳步並無停頓,兩人一起順禦街向南走。“你是女子,有些事情還是頗有不便,又恐遇到危險時,難以自保。”
李秾轉頭看他:“大人,那天在鐘山你不是說我以後仍可以做自己,我雖是女子,但是穿男裝行事挺自在舒適的。”
“我並非此意。”
李秾發現最近自己和趙執說話,兩人的話總是繞成一團,也不知道是哪裏奇怪。
“大人,那你今日戶部一行有何想法呢?”
趙執沒有立刻回答,似是在思索。思索半響,他說:“聽龔主事這一番話,我在想,常年蜷居在京中的君臣對天下四境的想象是否只存在於奏折墨跡,其實我們這些人並不知道這些寫於奏章上的墨跡真正到了田澤村野、茶鋪商肆之間是何模樣。如此看來,我也是個狹隘之人。”
趙執散漫地揚著眉,似是漫不經心地說出這一番話。李秾卻在這番看似平淡的話中聽出了一個身居高位之人的自省。他也許並未察覺到異常,但李秾卻覺得珍貴。
她隱隱覺得在趙執身上有一種稟賦,是她很少在別的貴人身上見到的。但李秾並沒有說出來。
建康城的初冬,陽光和煦,生民熙攘。
李秾看著他,說道:“大人,我……想去京外看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