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1章

關燈
第61章

眾所周知,二十八二十九是催婚最厲害的年紀,哪怕你是博士在讀也一樣——讀書怎麽耽誤你談戀愛結婚了呢?

伍愛華看到彈幕,就是苦笑,而後繼續說道:“其實這項政策的重點,是把一般家庭女孩的成婚年齡提前到了十五歲以前。”

“十五歲之前是什麽概念呢?”伍愛華說著。

“大家印象中的十五歲,可能是和成年人差不多的身高,發育慢的還很單薄,發育快的已經完成了身體脂肪的儲備初步有了女人的樣子,又或者是外國女孩那種十五六歲看起來和二十來歲差不多的成熟……”

伍愛華說完就搖頭:“但事實上漢朝的十五六歲,大家應該看的是二三十年前貧困山區的女童,看的是亞非拉美大陸上貧民區十幾歲的女孩。”

“在那個時代,不僅僅是肉食攝入量不合格,一個交不起賦稅會把孩子十三十四歲就嫁出去的人家,家中女孩子大概率是根本吃不飽的。”

“讓一個初中年級的女孩子嫁人生孩子,是因為什麽?”伍愛華說道:“是因為人口。”

“我們都知道惠帝初期都是呂後執政,可能有人問了,呂後自己都是女性,難道不知道結婚年紀太小容易難產嗎?”

伍愛華繼續自問自答:“我個人傾向於,呂後可能真的不知道,畢竟她嫁給劉邦的時候,已經二十多歲了。”

“呂後姐妹的成婚年齡並不早,這也可能是她們後來生孩子、跟著大軍輾轉奔逃依然健在的原因之一,因為當時意義上的晚婚反而讓她們在適合生育的年齡生育,減少了生育造成的損傷。”

“根據歷史推測,呂後的女兒魯元公主,大概率十五歲左右就已經嫁人生子了,”伍愛華解釋了一下推測的原因:“歷史記載,劉邦35歲的時候有了長子,長子還是一個私生子,當時劉邦沒有和呂後成婚,而惠帝在18歲的時候被呂後逼著娶了自己10歲的外甥女,也就是魯元公主在惠帝8歲的時候就已經生孩子了,如此推算,假如呂後是在劉邦36歲的時候嫁給他,第二年生了魯元公主,魯元公主生孩子的年齡絕對不可能超過17歲,懷孕年齡最晚也是16歲,而如果呂後是劉邦37歲才嫁人,那麽魯元公主15歲的時候就必須是懷孕狀態了。”

“所以根據推測,魯元公主大概率也是15歲甚至之前成婚。”

伍愛華差點引用了公元前XX年的說法,但是想到自己之前在三家分晉的時候有提及公元說法,立刻把時間改成了劉邦的年齡,畢竟時間一說出來,始皇他們肯定能夠立刻猜測到。

“呂後一生只生了一兒一女,對於魯元公主是非常寵愛的,如果她知道並且認同過早生育對於女子的影響,或者認為15歲算早婚早育,那麽她不可能這樣對自己的女兒。”

呂雉聽了天幕的話,不由驚訝:“難道十五歲還不能生育孩子嗎?”

呂雉不理解,周圍大部分女性都是這個年齡生育的啊?

伍愛華詳細解釋道:“因為黃種人和白種人、黑種人的人種差別,身體條件是不一致的,所以我們僅僅以東亞地區為例。”

“白種人和黑種人?”唐朝已經有人聯想了:“說的是胡姬和昆侖奴嗎?”

“東亞地區,但凡是個還算做人的國家,女子最低成婚年齡是十六周歲,”為此伍愛華還解釋了一下周歲的定義:“出生滿一年,稱為一周歲。”

“而我們國家,女性結婚年齡需要二十周歲以上。”

“有人可能問了,難道這些國家不缺人口嗎?”伍愛華笑了笑:“東亞經濟稍微好一些的國家,幾乎都陷入了老齡化和少子化危機,願意生的人還真沒那麽多。”

“但是就算再缺人口,十六周歲這個年齡還能怎麽下調?再下調,就是母嬰一換一甚至一胎兩命?缺人口也需要抱住存量人口的情況下鼓勵多生育,而不是把一個長到了十幾歲的未來勞動力直接用生產這一模式害死。”

伍愛華這話一說,不同時空的劉邦和呂雉都陷入了沈思:女子生產死亡率高,竟然不完全是因為生產危險,還有因為生產時年齡太小的原因嗎?

呂雉想到了自己的女兒。

伍愛華在天幕上繼續說道:“而且東亞的規定,是建立本國女性能夠有足夠的肉蛋奶補充的基礎上,十六歲已經基本發育完成,如果天天只吃主糧青菜,沒有肉蛋奶的補充,也沒有足夠的食物,那麽人的發育是會延緩的。”

“讓我們現代評判,就是古代缺少生理衛生知識和生物科學知識的認知,所以才將年齡定在了十五到三十歲,畢竟三十歲在古代已經可以當奶奶了,在古人看來,已經是生不出來的年齡,所以根本沒有繼續催婚的必要了。”

這個話題會被提起,是因為國家看到了伍愛華之前提及表情結婚的話題被引導,專門讓伍愛華要說說古代生育相關的話題,最好給古人普及一些科學知識,也是借此看看背後之人有什麽目的。

伍愛華這話說出來,知道人口和土地就是財富的古代君王都坐不住了,紛紛讓人統計不同年齡成婚女子的難產情況。

伍愛華說完這個年齡問題,才繼續下一個話題:“剛剛提到第三個主要稅收種類,就是財產稅。”

“財產稅,是漢朝新出現的稅種,在漢之前,並沒有這一種稅收,”伍愛華解釋道:“主要是對於有錢人的動產稅。”

“這個稅收,也是我們漢武大帝想出來的,或者說是手下想出來,他推行的。”

“武帝時期,有一個‘告緡令’,就是專門打擊偷漏稅的商人,其實說起來,這些稅和所得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相反,漢朝的商業稅並沒有財產稅收的多,商業稅收基本在關稅津稅,也就是過路費,和市租,也就是市場攤位使用費,這些稅收,秦朝也早就有了。”

“為什麽漢朝會有財產稅?”伍愛華說著:“一來時漢初已經經過了四代君王休養生息,基本民間的正常活動已經全部恢覆。”

“二來是雖然曾爺爺、曾奶奶、爺爺、爸爸給自己積攢了很多錢,但是要達成漢武帝北驅匈奴的小目標,這些錢還不夠。”

“但是漢武帝又不能隨意加稅,畢竟貧民是真的可能活不下去,他還需要人口來給自己當兵打匈奴,所以他就把目光放到了一些肥羊身上……”

“對此,我也只能說,時也命也,漢初經商的朋友們,記得別把家業發展地太大了,不然會被盯上的……”

部分商人無奈苦笑:“可是經商這種事情,就是不進則退啊!”

“其實漢朝總體還是抑制商業發展的,之前我們也提到了商人要倍賦,而且漢朝也禁止商人子弟入仕,不過漢朝本來就是舉薦制度,所以對商人的影響也沒那麽大,畢竟不能走舉薦,還可以找漂亮女人生漂亮女兒當外戚嘛……”伍愛華轉頭又說道:“重農抑商其實是封建王朝農耕文明之下的必然,因為要把足夠的人鎖定在土地上。”

“西方王朝之所以會鼓勵商業,是因為他們地盤很小,要不雨熱不足大部分土地只適合畜牧,要不就是地中海地區那種雨熱不同期不適合耕種,發展農耕沒有前景,所以他們發展出來的是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當然要鼓勵人類掠奪的天性,因為只有具有商業的冒險心,人才會登上隨時可能遭遇意外沈沒的海船,去往其他大陸劫掠當地的人民,回來供奉母國,甚至是國家組織對外劫掠的隊伍,獲得本國發展的物資。”

伍愛華這話說完,已經有不少古人在罵了:“西方是什麽蠻夷,竟然國家組織劫掠,實在是,實在是……”

“海洋文明一開始只是劫掠,或者準確點說,就是打得過的就搶劫,打不過的就去做生意,但是後來海洋文明們發現,這樣來錢還是太慢了。”

“那麽怎麽來錢快呢?”伍愛華說著:“對外殖民,把其他土地上的人變為自己國家的奴隸,享受他們在其他土地上的生產剩餘。”

雖然很多名詞在古代並未見過,但是有學識有見識的古人都明白了伍愛華的意思,頓時一片嘩然。

“這和宋朝納貢有什麽區別?!”明人罵道。

“可能是納貢還只是一部分,但是殖民要拿走全部?”有人猜測。

清朝康熙已經想到了那些來十三行通商的洋人:“所以是發現打不過,所以才請求通商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