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2章

關燈
第62章

康熙倒也沒有天真地覺得所有的國家都是善良的。

甚至清朝之前也和那些所謂的西方國家有過摩擦交火。

康熙只是不知道,原來這些國家,竟然也盯上過大清,並且虎視眈眈,只是評估過實力之後,才變成請求通商。

對於這些國家在印度和東南亞的作為,康熙雖然不算很清楚,但是多少也有所耳聞,只是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康熙不覺得這是什麽問題。

畢竟女真之前又何嘗不是把明朝的遼東當作自己的牧場呢?

康熙認為,西方總歸是打不贏自己的八旗騎兵,也就不足為懼。

這個時候的大清,武力值在全世界來說還算過得去。

即使葛二蛋在沙俄的支持下和大清搞事,這一反叛政權也最終消亡。

沙俄更是和大清打輸了仗,只是又從談判桌收割了利益。

臺灣方面,鄭家後人也已經投降,洋人更是按照清朝的禮儀跪皇帝。

只是,巔峰可能也就在這裏了,甚至清朝的紅衣大炮,論威力和穩定性,還不如明朝的時候。

迷信八旗騎兵的滿清皇帝絲毫沒有發展火炮的欲望,於是讓明朝時期還處於世界前列的熱武器制造水平逐漸下降,最終被西方反超。

在西方追求科技發展的時候,大清的皇帝在做什麽呢?

他們在忙著從元朝滅亡中汲取經驗,進一步鞏固自己在中原的統治,哪怕這種統治是幾百年間社會沒有進步,是在朝臣子都被打斷了脊梁骨。

可能有人很疑惑,為什麽同樣是異族統治,清朝的存在感會比元朝高得多?

事實上,元朝當時專註於擴張,短短不到一百年國祚,小一半時間都在打仗,而且前後十來任君王,沒有形成一以貫之的統治。

並且,因為元朝的擴張,當時被侵略的漢族和西方各民族有志一同的在元朝滅亡後對它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抹黑,不能抹黑的也盡量淡化元朝的痕跡,以至於後來日本學者考據寫出元朝相關歷史的書籍,讀者們都驚訝不已。

清朝的話……罵的人夠多,當然有存在感了。

而且因為通婚、被殺、幾百年歷史變遷等原因,當時的蒙古王室成員已經不見蹤影,而現代還有些因為自己是什麽瓜爾佳氏、那拉氏、覺羅氏而自豪不已鼻孔朝天的人在網絡和現實中找存在感。

反正伍愛華每次聽到這種人的說法都覺得無語,姓氏本無高低貴賤,你要是真因為一個姓就看不起人,那我還要說你們八旗的共主都是倭國滿洲吉祥物,八旗子弟都是皇室的奴才(滿臣稱奴才,漢臣稱臣),這麽自傲於祖宗姓氏,難道是奴性堅強?

如果這不是國家爸爸看著的直播間,伍愛華高低要嘴兩句清朝,只是因為國家爸爸的關註,自己也代表了國家在古人眼裏的形象,所以伍愛華還是憋住了。

“因為華夏作為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截然不同的特性,所以華夏的封建王朝,基調就是重農抑商的。”

“就是商業繁榮的宋朝,也要出臺各種舉措鼓勵農民耕種,特別是怎麽把那些流民固定在土地上,稱為宋朝每一代想改革的官員都在思考的問題。”

“所以漢朝這番舉措,其實也是非常契合當時的社會現實的。”

聽到伍愛華的話,漢武帝得意地說道:“那當然!這可是朕推出的政策!”

聽著武帝沾沾自喜的話語,大臣們都聰明的選擇了沈默。

畢竟武帝不僅是個雄才偉略,能夠對外擴張並且治理好國家的雄主,也是一個政治鬥爭的人才。

人很難同時擅長這兩個方面,但是漢武帝做到了。

例如李世民、朱祁鈺等君主,治理國家的能力就顯著高於政治鬥爭,別說什麽李世民也是辛苦獲得的皇位……他也沒能做到兵不血刃不是?

又例如李治、朱厚熜等君主,雖然治理國家的能力也不算差,甚至李治都算得上優秀,但是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低於他們政治鬥爭的能力。

李治一邊當著白蓮花和父親的小老婆談戀愛,一邊就把包括自己舅舅在內的唐朝世家削了個遍。

朱祁鈺當上皇帝有了保衛北京的功績都沒能弄死哥哥一家子(當然也可能是他不想,但不想正是政治鬥爭能力極差的體現),朱厚熜應是在沒後臺沒兵權沒支持者的情況下按住了前朝後宮所有以為自己能插手的人。

漢武帝從小受到景帝寵愛,少年就當了皇帝,除了竇太後,晚年之前就沒碰到什麽大挫折,但是他偏偏是個天生的政客,手下的大臣、遠處的諸侯被他玩得和讓往東往東,讓往西往西,各個都認了命。

忠言逆耳,大臣們就算有正直能諫的,也尋思著要保存自身在關鍵時候諫言,不能把進諫的機會浪費在了帝王一點點小得意上。

於是得意的劉徹聽著天幕繼續說道:“漢朝時期,還推出了鹽鐵官營的政策。”

“漢朝律法規定,‘敢私鑄鐵器、煮鹽者’,砍掉左趾,沒收工具,”伍愛華誇獎道:“漢武帝這個規定,不僅僅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還順便管理了地方武裝的武器與人口,抑制地方割據,可謂是一舉多得,所以這個聰明的辦法一直被後世的王朝沿用,鹽稅後期稱為王朝最為重要的稅種之一。”

“事實上,不僅僅是鹽、鐵,酒也是規定了要專營的,”伍愛華解釋道:“主要是因為我們國家古代的酒水都是用糧食釀造,所以生產酒會消耗很多糧食,這也讓君主們不安。”

“畢竟任何一個腦子正常的君主,都知道如果全國的糧食不夠全國的人民吃,會產生非常大的社會問題,所以為了保證國家糧食安全,酒這種商品也必須受到管控。”

“其實這還是因為我們的白酒和黃酒、米酒的釀制都離不開各種主糧,不管是水稻、高粱、糯米,都是能夠填飽肚子並且存儲三年以上的糧食。”

“相比之下,西方慣常釀造的紅酒則沒有這種問題,因為他們采用的都是葡萄等水果釀造的果酒,而水果本身很難長期存儲,無法作為戰略物資,只能在豐收期存在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相反如果制作成酒類,不僅可以起到對水源消毒的作用,也能儲存更長時間,產生更大的價值。”

聽到伍愛華這番話,已經有機靈的古人準備用水果試著釀酒了。

別的水果不知道,但是葡萄是天幕已經說出來了的,家裏院子裏就有葡萄藤的,都在心裏做好了計劃。

【紅酒對水源消毒?】彈幕中有人不解。

伍愛華正好看到這個疑惑,回答道:“是的,因為紅酒是一種不怕變質的水源。”

“在西方的航海時代,水手們平時淡水不夠,喝的都是提前存儲在船上的酒,而不是淡水。”伍愛華解釋道:“因為他們當時並沒有淡水如何消毒的知識,也沒有如何提純海水使用的知識,淡水如果一直存儲在桶中,容易變質,喝了反而會拉肚子甚至死亡。”

“相反,酒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微生物在其中無法生存。”

【他們難道不煮水喝嗎?】

看到彈幕的問題,伍愛華笑了笑:“當然不,一方面是當時的歐洲人就沒有喝熱水的習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船上要盡量多的裝載貨物,也就沒有足夠的燃料可以煮水。”

伍愛華回答了這個彈幕之後,華佗忍不住問道:【所以煮水就能防止淡水變質嗎?】

這時候,聰明的古人已經知道要怎麽和現代人一樣發彈幕了。

伍愛華第一眼看到彈幕,甚至都不能分辨是古人問的,還是現代人問的,畢竟直播過的人都知道,很多觀眾確實會缺乏某一方面的常識。

“其實水本身是不會變質的,”伍愛華解釋道:“特別是裝進木桶裏的幹凈的水,也不會有毒素或者金屬物質汙染,所以導致水變質的原因只有水中的微生物。”

“所有的微生物,哪怕是病毒,都是害怕高溫蒸煮烤的,”伍愛華說著:“熟食不僅僅是為了好吃,更是為了滅殺微生物。”

“古代很多時候會說大災之後有大疫,就是因為水源被汙染,而且人們並沒有喝開水的意識。”伍愛華解釋道:“事實上,也是因為細菌戰,當時根據地才下定決心,即使封鎖狀態下根據地燃料資源不足,也一定要把喝開水推行到位,而後這個好習慣一直保留下來,建國後才推行到了全國。”

聽到伍愛華這番說法,不少古代醫家都忍不住討論起來:“疫病竟然和喝生水有這麽大的聯系?”

科普之後,伍愛華還不忘再次cue了孔老夫子。

“孔老夫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伍愛華開頭引用老夫子的話。

一聽伍愛華這話,孔子連忙正襟危坐起來,只覺得她不會說什麽好事。

“我們都知道,膾指的是魚生,當時孔夫子在魯國,吃的應該是黃河和渤海的魚,也就是有淡水魚也有海水魚,只是因為當時的捕魚技術,肯定沒有深海魚。”

“生的淺海魚和淡水魚……裏面的寄生蟲含量我都不敢想!”伍愛華搖頭:“要知道,在喜歡吃淡水生魚片的珠三角和喜歡吃生腌活蝦的廣東潮汕、浙江沿海、上海等地,寄生蟲簡直是體檢必查指標,而且往往一查一個準。”

伍愛華說著,臨時百度了兩張寄生蟲圖片放上直播。

看到直播的孔夫子:嘔!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