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馬燕山關3
關燈
小
中
大
立馬燕山關3
鐘逾和甘求的官職是聖旨欽點, 但是大多低品階官員調動是由吏部的調令主導。
比如,原先安士縣主簿鮑貫升官一級,成了安士縣的縣丞。
至於新縣令, 目前沒有任何消息, 大概是要等空降了。
鐘逾升官的消息在縣裏傳開,百姓們一聽縣令要走了, 紛紛跑來縣衙門口挽留。
他們不想換縣令,誰知道新來的是什麽貨色?晉國官員裏牛鬼蛇神可太多了。
鐘逾只能盡力安撫眾人,說自己以後是涼州府尹,會庇護一州百姓的安危,斷然不會棄安士縣百姓不顧,如果將來的安士縣縣令胡作非為, 她作為州官不會看不見的!
眾人這才勉強接受, 改為祝賀鐘逾升官。
鐘煙是為了見鐘逾才來安士縣, 她在這裏找到了想做的事便決心留下。
她想象中的未來不說隔三差五能見到鐘逾, 至少一個月能見一次吧?
然而世事無常,她一來便趕上鐘逾升官……
鐘煙有些遺憾,卻也打心底為鐘逾高興。
拿到升官聖旨後,鐘逾沒有急著離開, 她先跟鮑貫交接了一些公務, 之後則是忙著將齊民農院的事物和官府切割。
她做縣令時,齊民農院和官府交往密切, 選址就在自己的職田上,可是以後新縣令上任, 她怎麽好繼續占著職田呢?
幸好這幾年農院發展的不錯, 和商戶合作賺了不少銀子,而且為了避免很多事情發展成“官商勾結”, 鐘逾很久以前就有意識將兩邊的事務分開,早早另選了一塊地方建院,現在正好搬過去。
等鐘逾麻利將事情解決掉後,同一日下午,新任縣令來了。
鐘逾沒想到新縣令來這麽快,有點意外。
事實上,現在的效率和沈離脫不了幹系。
從沈離登基到新年,短短幾十日,朝廷可以說是被血洗了一遍。
朝中大小官員草木皆兵,辦事效率提升了數倍不止。
就說最近的查貪腐,那些欽差似乎早就掌握了證據,一個個有備而來,到了地方就抓審一條龍,之後直接把人押送朝京,同時加急的奏報也送去了朝京。。
等沈離看了奏報,該抄家的抄家,該殺的殺,該送大理寺重審的重審,但地方缺漏不可拖,重要的官職她第一時間欽點,不那麽重要的就讓吏部補缺。
吏部尚書原先就是沈離的人,現在別的皇子和徐謙通通倒臺,安排起人沒了掣肘,效率一點不比沈離慢,聖旨上午送出去,下午吏部就選出一批官員送去補缺。
安士縣新縣令姓李,叫李直,字剛巖。
古人的取字方式五花八門,而李直這個明顯是表達了長輩對他的寄托,又直又剛的。
李直年紀不到三十歲,在官員中也算是年輕的了。
他是去年的進士,殿試上被劃為二等進士,進翰林院待了一段日子。
近日,絕對是朝京幾十年來人事調動最多的一段日子,因為沈離抓了太多人,朝京裏外都是缺漏,給這些新入官場的進士不少機會。
鐘逾跟李直交談了幾句,見他談吐坦蕩,開口閉口都在談安士縣,試圖與她交接工作的樣子……她自然盡心交代了一番。
要知道,她之前都做好準備在安士縣這個坑位待幾十年了,所以對未來順便規劃了幾十年。
每個官員辦事風格、效率不同,她不好強求別人按照的計劃來,就挑幾個重點說了下。
第一個重點當然是赤水渠,修渠很重要,萬幸這幾年鐘逾治理下赤水沒亂竄,通過三年梳理,有些地方的淤地壩已經修起來,後續很難發生大的災害,t只是在徹底完成前,有些地區可能會發生小型災害,需要李直註意。
第二,還是赤水渠。這渠修好後不止能防洪防旱防淤泥,還會帶來大量農田,這就顯得安士縣人口不夠了,要想辦法從別的地方引進農戶。
第三,是莽山人。安士縣城西出去,走三十裏有一片莽山,山裏住著的雖說也是晉國人,卻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胡人、西域人、晉人混血的群體,被稱為莽山人。
數百年前,胡桑人沒那麽強大,加上涼州這麽個西接西域的地理位置,胡桑人、晉國人、西域人都跑這裏做生意,漸漸產生了三族交融的群體。
邊境州府,有點混血人挺正常——這是晉胡交戰前的想法。
到了晉胡開戰,晉國節節敗退,混血人便開始遭人嫌棄。
他們不是純粹的胡桑人,胡桑人嫌他們非我族類。
他們不是純粹的晉國人,晉國人嫌他們犯我邊陲。
他們不是純粹的西域人,何況西域諸國沒有上百也有幾十,他們到底算哪的?根本算不清!
隨著胡桑進攻的步伐,邊境州府被占了去,許多混血異族人在胡桑人統治下淪為奴隸。
留在晉國境內的只剩安士縣這麽一點兒,他們通通被趕到貧瘠的莽山,從此自稱莽山人。
莽山人和純粹的胡桑人完全不同,胡桑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而莽山人基本上已經被晉國人同化,他們種地為生。
話雖如此,莽山人和其他安士縣居民常常產生摩擦,有些是因為普通安士縣住戶找茬,有些則是莽山人被歧視出了被害妄想癥。
鐘逾一直想消除種族隔閡,可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過前幾年努力,情況好了一點,但不多。
他們抱團生活在莽山,不信任官府,很少與外人接觸。
鐘逾想把莽山人從莽山拽出來,問題是往哪安置呢?
隨著赤水渠的修建會開墾出大量農田,安置莽山人的地方有了。
既然莽山人也靠種地為生,他們不會拒絕更好的田地吧?
她希望李直能處理好這件事。
不!不只是希望,就算李直處理不好,她作為涼州府尹,遲早要管。
李直聽完,舉例子說漢人千年來接納的異族人並不少,他一定公正對待莽山人。
鐘逾說了自己想說的,李直又主動提起了齊民農院。
在晉國,只要是個腦子清醒的地方官,沒有不關心農業的。
二人相談時間不長,李直並未因為鐘逾是未來的上峰而刻意逢迎,鐘逾對他的印象很不錯。
有些人會在第一次見面中盡量隱藏自己,有些人則是坦坦蕩蕩,鐘逾看出李直是後者。
第二日,李直從驛館趕來縣衙正式上任,鐘逾則是早就將私人物品打包好了,她帶著甘求、幾個隨侍,與縣衙眾人簡單道別便啟程前往州城,該上任了!
鐘逾這回去涼州不像來時走的普通官道,而是官用的快路。
她日夜兼程、沿途換馬,不到兩日就出了安士縣,抵達涼州州城。
涼州官場這陣子被清洗了一遍,上下透著一股子蕭條。
原來的府尹公冶良被抓走,照他身上那些罪名,大抵是難逃一死。
二把手郎風升官調走了。
三把手通判據說和公冶良沆瀣一氣,一起被抓的,也是個死。
偌大一個涼州的高官之位空空蕩蕩,代管州府職責的是一名之前來查貪腐的欽差。
欽差見到鐘逾熱淚盈眶,激動道:“鐘大人,你可算來了!你來接任,我就能回京覆命啦!”
說完,他火速帶著鐘逾交接公務。
公務一交接完,欽差隔天便帶人跑路。
只能說涼州和朝京氣候差異太大,過於幹燥、過於寒冷,不是所有人都像鐘逾似的幾輩子走南闖北,適應能力堪比魔鬼……
鐘逾的府尹生涯正式開始!
作為一州長官,權利比以前可多太多。
涼州除去州城另有八個縣,其中還包含了安士縣一個大縣。
因為地處邊疆,涼州的人口比南方很多州府都少,但涼州地理位置特殊,有個別的州府沒有的特權——掌管互市。
鐘逾想開互市,最好互市上來點晉國沒有的種子,她拿來搞農業升級。
以後的政令,有一個整個州可以推行呢!
哪像以前,她想把新型肥料推出縣外,天天寫信、處處受限!
府尹的職務對鐘逾來說難度不大,她適應迅速,適應後第一件事就是寫奏書,請求與西域人開互市。
其次,她組織人在州城開了個齊民農院分院,將幾個棉紡相關的項目想扔給他們鉆研。
前朝便從西域引入了棉花,可是棉花的植株容易生病、產量還低,是富人特供的物品。
之前在安士縣鐘逾一直沒搞棉紡相關的項目,因為安士縣的地自己種糧食都夠嗆,更別說種棉花了。
到了州城就不一樣了,州城周邊是一片大平原,土壤比安士縣肥沃,有少量農莊種了棉花。
鐘逾自己開完分院還不滿意,她修書一封送去雲州,交給同為府尹的郎風,問他有沒有興趣也開個齊民農院分院?
當初戰事剛起來,白景跟崔貞去雲州前就特意和鐘逾商量過在雲州開分院,順便將一些生意也擴到那邊。
齊民農院是以書院形式存在的,需要在當地官府登記,雲州官員對此嗤之以鼻,她只能作罷。
現在,是個好機會。
鐘逾送完互市請求奏書,轉頭就給郎風送信,兩件事一起辦,半點兒不耽誤。
朝京,通政司收到鐘逾的奏書第一時間往沈離桌上送。
他們都記得,鐘逾是上上屆科舉的狀元。
朝廷眾官員不記得旁的進士下落,但近幾屆的狀元總歸是記得,更別提這是多少年不出的女狀元。
她入仕那年是被沈離親口打發到邊疆縣城的,大多官員都以為此女惹到了沈離,前途黯淡。
直到今天,他們醒悟過來——自己格局小了。
哪怕是朝京的官,誰能保證四年內從六品升到四品?
這個升遷速度,沈離要重用此人啊!
果然,沈離看完奏書,當場下了一道政令……
大約隔了十幾日,朝京和雲州都送來書信。
朝京送來的是準開互市的政令。
雲州送來了郎風與白景的信件,要與她進一步商議開分院的細節。
似乎一切都走上了正軌,鐘逾始終沒法安心。
聽說燕山關上大雪未停,鐘逾卻覺得山雨欲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鐘逾和甘求的官職是聖旨欽點, 但是大多低品階官員調動是由吏部的調令主導。
比如,原先安士縣主簿鮑貫升官一級,成了安士縣的縣丞。
至於新縣令, 目前沒有任何消息, 大概是要等空降了。
鐘逾升官的消息在縣裏傳開,百姓們一聽縣令要走了, 紛紛跑來縣衙門口挽留。
他們不想換縣令,誰知道新來的是什麽貨色?晉國官員裏牛鬼蛇神可太多了。
鐘逾只能盡力安撫眾人,說自己以後是涼州府尹,會庇護一州百姓的安危,斷然不會棄安士縣百姓不顧,如果將來的安士縣縣令胡作非為, 她作為州官不會看不見的!
眾人這才勉強接受, 改為祝賀鐘逾升官。
鐘煙是為了見鐘逾才來安士縣, 她在這裏找到了想做的事便決心留下。
她想象中的未來不說隔三差五能見到鐘逾, 至少一個月能見一次吧?
然而世事無常,她一來便趕上鐘逾升官……
鐘煙有些遺憾,卻也打心底為鐘逾高興。
拿到升官聖旨後,鐘逾沒有急著離開, 她先跟鮑貫交接了一些公務, 之後則是忙著將齊民農院的事物和官府切割。
她做縣令時,齊民農院和官府交往密切, 選址就在自己的職田上,可是以後新縣令上任, 她怎麽好繼續占著職田呢?
幸好這幾年農院發展的不錯, 和商戶合作賺了不少銀子,而且為了避免很多事情發展成“官商勾結”, 鐘逾很久以前就有意識將兩邊的事務分開,早早另選了一塊地方建院,現在正好搬過去。
等鐘逾麻利將事情解決掉後,同一日下午,新任縣令來了。
鐘逾沒想到新縣令來這麽快,有點意外。
事實上,現在的效率和沈離脫不了幹系。
從沈離登基到新年,短短幾十日,朝廷可以說是被血洗了一遍。
朝中大小官員草木皆兵,辦事效率提升了數倍不止。
就說最近的查貪腐,那些欽差似乎早就掌握了證據,一個個有備而來,到了地方就抓審一條龍,之後直接把人押送朝京,同時加急的奏報也送去了朝京。。
等沈離看了奏報,該抄家的抄家,該殺的殺,該送大理寺重審的重審,但地方缺漏不可拖,重要的官職她第一時間欽點,不那麽重要的就讓吏部補缺。
吏部尚書原先就是沈離的人,現在別的皇子和徐謙通通倒臺,安排起人沒了掣肘,效率一點不比沈離慢,聖旨上午送出去,下午吏部就選出一批官員送去補缺。
安士縣新縣令姓李,叫李直,字剛巖。
古人的取字方式五花八門,而李直這個明顯是表達了長輩對他的寄托,又直又剛的。
李直年紀不到三十歲,在官員中也算是年輕的了。
他是去年的進士,殿試上被劃為二等進士,進翰林院待了一段日子。
近日,絕對是朝京幾十年來人事調動最多的一段日子,因為沈離抓了太多人,朝京裏外都是缺漏,給這些新入官場的進士不少機會。
鐘逾跟李直交談了幾句,見他談吐坦蕩,開口閉口都在談安士縣,試圖與她交接工作的樣子……她自然盡心交代了一番。
要知道,她之前都做好準備在安士縣這個坑位待幾十年了,所以對未來順便規劃了幾十年。
每個官員辦事風格、效率不同,她不好強求別人按照的計劃來,就挑幾個重點說了下。
第一個重點當然是赤水渠,修渠很重要,萬幸這幾年鐘逾治理下赤水沒亂竄,通過三年梳理,有些地方的淤地壩已經修起來,後續很難發生大的災害,t只是在徹底完成前,有些地區可能會發生小型災害,需要李直註意。
第二,還是赤水渠。這渠修好後不止能防洪防旱防淤泥,還會帶來大量農田,這就顯得安士縣人口不夠了,要想辦法從別的地方引進農戶。
第三,是莽山人。安士縣城西出去,走三十裏有一片莽山,山裏住著的雖說也是晉國人,卻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胡人、西域人、晉人混血的群體,被稱為莽山人。
數百年前,胡桑人沒那麽強大,加上涼州這麽個西接西域的地理位置,胡桑人、晉國人、西域人都跑這裏做生意,漸漸產生了三族交融的群體。
邊境州府,有點混血人挺正常——這是晉胡交戰前的想法。
到了晉胡開戰,晉國節節敗退,混血人便開始遭人嫌棄。
他們不是純粹的胡桑人,胡桑人嫌他們非我族類。
他們不是純粹的晉國人,晉國人嫌他們犯我邊陲。
他們不是純粹的西域人,何況西域諸國沒有上百也有幾十,他們到底算哪的?根本算不清!
隨著胡桑進攻的步伐,邊境州府被占了去,許多混血異族人在胡桑人統治下淪為奴隸。
留在晉國境內的只剩安士縣這麽一點兒,他們通通被趕到貧瘠的莽山,從此自稱莽山人。
莽山人和純粹的胡桑人完全不同,胡桑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而莽山人基本上已經被晉國人同化,他們種地為生。
話雖如此,莽山人和其他安士縣居民常常產生摩擦,有些是因為普通安士縣住戶找茬,有些則是莽山人被歧視出了被害妄想癥。
鐘逾一直想消除種族隔閡,可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過前幾年努力,情況好了一點,但不多。
他們抱團生活在莽山,不信任官府,很少與外人接觸。
鐘逾想把莽山人從莽山拽出來,問題是往哪安置呢?
隨著赤水渠的修建會開墾出大量農田,安置莽山人的地方有了。
既然莽山人也靠種地為生,他們不會拒絕更好的田地吧?
她希望李直能處理好這件事。
不!不只是希望,就算李直處理不好,她作為涼州府尹,遲早要管。
李直聽完,舉例子說漢人千年來接納的異族人並不少,他一定公正對待莽山人。
鐘逾說了自己想說的,李直又主動提起了齊民農院。
在晉國,只要是個腦子清醒的地方官,沒有不關心農業的。
二人相談時間不長,李直並未因為鐘逾是未來的上峰而刻意逢迎,鐘逾對他的印象很不錯。
有些人會在第一次見面中盡量隱藏自己,有些人則是坦坦蕩蕩,鐘逾看出李直是後者。
第二日,李直從驛館趕來縣衙正式上任,鐘逾則是早就將私人物品打包好了,她帶著甘求、幾個隨侍,與縣衙眾人簡單道別便啟程前往州城,該上任了!
鐘逾這回去涼州不像來時走的普通官道,而是官用的快路。
她日夜兼程、沿途換馬,不到兩日就出了安士縣,抵達涼州州城。
涼州官場這陣子被清洗了一遍,上下透著一股子蕭條。
原來的府尹公冶良被抓走,照他身上那些罪名,大抵是難逃一死。
二把手郎風升官調走了。
三把手通判據說和公冶良沆瀣一氣,一起被抓的,也是個死。
偌大一個涼州的高官之位空空蕩蕩,代管州府職責的是一名之前來查貪腐的欽差。
欽差見到鐘逾熱淚盈眶,激動道:“鐘大人,你可算來了!你來接任,我就能回京覆命啦!”
說完,他火速帶著鐘逾交接公務。
公務一交接完,欽差隔天便帶人跑路。
只能說涼州和朝京氣候差異太大,過於幹燥、過於寒冷,不是所有人都像鐘逾似的幾輩子走南闖北,適應能力堪比魔鬼……
鐘逾的府尹生涯正式開始!
作為一州長官,權利比以前可多太多。
涼州除去州城另有八個縣,其中還包含了安士縣一個大縣。
因為地處邊疆,涼州的人口比南方很多州府都少,但涼州地理位置特殊,有個別的州府沒有的特權——掌管互市。
鐘逾想開互市,最好互市上來點晉國沒有的種子,她拿來搞農業升級。
以後的政令,有一個整個州可以推行呢!
哪像以前,她想把新型肥料推出縣外,天天寫信、處處受限!
府尹的職務對鐘逾來說難度不大,她適應迅速,適應後第一件事就是寫奏書,請求與西域人開互市。
其次,她組織人在州城開了個齊民農院分院,將幾個棉紡相關的項目想扔給他們鉆研。
前朝便從西域引入了棉花,可是棉花的植株容易生病、產量還低,是富人特供的物品。
之前在安士縣鐘逾一直沒搞棉紡相關的項目,因為安士縣的地自己種糧食都夠嗆,更別說種棉花了。
到了州城就不一樣了,州城周邊是一片大平原,土壤比安士縣肥沃,有少量農莊種了棉花。
鐘逾自己開完分院還不滿意,她修書一封送去雲州,交給同為府尹的郎風,問他有沒有興趣也開個齊民農院分院?
當初戰事剛起來,白景跟崔貞去雲州前就特意和鐘逾商量過在雲州開分院,順便將一些生意也擴到那邊。
齊民農院是以書院形式存在的,需要在當地官府登記,雲州官員對此嗤之以鼻,她只能作罷。
現在,是個好機會。
鐘逾送完互市請求奏書,轉頭就給郎風送信,兩件事一起辦,半點兒不耽誤。
朝京,通政司收到鐘逾的奏書第一時間往沈離桌上送。
他們都記得,鐘逾是上上屆科舉的狀元。
朝廷眾官員不記得旁的進士下落,但近幾屆的狀元總歸是記得,更別提這是多少年不出的女狀元。
她入仕那年是被沈離親口打發到邊疆縣城的,大多官員都以為此女惹到了沈離,前途黯淡。
直到今天,他們醒悟過來——自己格局小了。
哪怕是朝京的官,誰能保證四年內從六品升到四品?
這個升遷速度,沈離要重用此人啊!
果然,沈離看完奏書,當場下了一道政令……
大約隔了十幾日,朝京和雲州都送來書信。
朝京送來的是準開互市的政令。
雲州送來了郎風與白景的信件,要與她進一步商議開分院的細節。
似乎一切都走上了正軌,鐘逾始終沒法安心。
聽說燕山關上大雪未停,鐘逾卻覺得山雨欲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