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關燈
小
中
大
道教
小悠:“大姑,之前聊了那麽久的‘方向’,我基本懂了為什麽您將‘法家’與‘儒墨道’三家分開來了,可還是感覺有點抽象,能再舉個例子幫助理解嗎?”
大姑:“就比如計劃生育,以前的決策說要計劃生育,那時的法律就說‘只生一個好’,超生違法;現在的決策關於計劃生育的政策改了,法律也就隨之改了。”
小悠:“哦!這麽說來,法家不做決策,只是擁護或者說是實現決策的一種手段。”
大姑:“嗯!可以這麽說!”
小悠:“難怪曾聽人說,‘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大姑,您所說的‘方向’,其實也屬於‘統治階級意志’吧?”
大姑:“嗯!可以這麽理解!”
小悠:“因為不決定方向,所以法家不涉及‘大一統’之爭,大一統如果成為‘統治階級意志’,法家自然就會維護。難怪您將‘法家’單獨拿出來。這樣一來,通過排除法,現在與‘大一統’之爭有關的,就只剩下‘儒墨道’這三家了。”
大姑:“嗯!”
小悠:“當年XH05漢文帝開啟‘在位改元’,是采用的儒家學說,這是不是說明,儒家在當時,並不占統治地位呢?”
大姑:“嗯!”
小悠:“當時是哪家最牛呢?”
大姑:“黃老之學。”
小悠:“啥?不是只有三家嗎?怎麽又多出個‘黃老’門派了?”
大姑:“黃老之學,也叫黃老學說,為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是華夏道學之淵藪。”
小悠:“什麽意思?‘道學之淵藪’?是道家嗎?”
大姑:“嗯!是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
小悠:“老子是道家的,我知道,怎麽黃帝也是呀?”
大姑:“你知道老子是道家的,是因為道教吧?”
小悠:“是的!畫符算命,心誠則靈!”
大姑:“嗯?”
小悠:“不對!畫符算命,封建迷信——糟粕!”
大姑:“……”
小悠:“呵呵!大姑,這個‘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吧?”
大姑:“不是!道家是哲學思想流派,道教則是一種民間宗教。”小悠:“但我怎麽感覺他們是一家的呢?”
大姑:“可能是因為道教尊奉老子為始祖,並以漢初黃老學說為基石。”
小悠:“這麽說來,是先有道家,後有道教嘍?”
大姑:“嗯!‘道家’的形成早於‘道教’。‘道家’起源於春秋末年,也就是‘夏商周秦漢’之中的‘周’的中後期;而‘道教’則起源於東漢,即‘夏商周秦漢’之中的‘漢’的中後期。”
小悠:“既然道教也以黃老學說為基礎,那道教應該算是道學的分支呀!就像儒家除了孔孟之外,後世不還有程朱理學、陽明心學嗎?”
大姑:“不一樣!道教雖然以黃老學說為基石,但結合了先秦以來的神仙方術、鬼神崇拜、巫術信仰,形成了自己的經典、教義、教規和組織形式。所以,道家和道教雖然在思想上有關系,但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視為一回事!”
小悠:“哦!道教有道學的成分,但不多!”
大姑:“嗯!可以這麽說。”
小悠:“哦!明白了!這個道家的老子之所以成了道教人物,是因為道教尊奉或者說是主動認親的結果,但道教為什麽不跟黃帝攀親呢?黃帝不也是道家的領軍人物嗎?而且黃老之學,黃帝在前,老子在後,黃帝明顯地位比老子高呀!黃帝的名氣也比老子名氣大呀!這個親更霸氣呀!”
大姑:“也認了!早期道教以黃老並稱,道士們共尊黃帝、老子為教祖。”
小悠:“啊?黃帝也是道教的教祖?以前好像沒聽說呀?提到道教神仙,我只聽過老子,沒聽過黃帝呀!”
大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你可知道?”
小悠:“知道!有首歌很流行,其中有一句詞是‘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東漢之後,就該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登場了。”
大姑:“在那個時候,有不少民間起義軍都打著神仙的旗號。”
小悠:“明白!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即秦末的大澤鄉起義,其主角陳勝、吳廣就搞‘占蔔吉兇’這一套——很多時候,人說話,沒有鬼神的話管用!我們現在的人喜歡說‘我信你個鬼喲’,我覺得古代的人肯定也喜歡說‘我信你個鬼喲!’——不過,他們是真信鬼呀!”
大姑:“……”
小悠:“呵呵!這麽說來,那個時候是有人打著黃帝的旗號造反嘍?”
大姑:“是的!”
小悠:“誰呀?”
大姑:“黃巾起義,知道嗎?”
小悠:“知道!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他們的口號很有名——‘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大姑:“這裏的宗教,就是‘太平道’。太平道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時候。而且太平道尊奉的最高神並不是太上老君(老子),而是中黃太一,中黃太一就是黃帝。”
小悠:“這麽說來,黃帝不僅是道教的神,還是道教的最高神!但為什麽現在好像大家只知道太上老君,很少聽說‘中黃太一’呀?”
大姑:“我覺得是因為黃巾起義後來失敗了!黃巾起義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僅歷經9個月的時間,主力就被鎮壓。起義失敗後,太平道自然也受到了影響!”
小悠:“影響?對!我要是漢靈帝,肯定會將它認定為‘邪教’瘋狂打壓!”
大姑:“嗯!漢靈帝當時應該就是這麽想的,結果就是太平道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漢末便已消亡。”
小悠:“那為什麽現在還有道教呢?”
大姑:“道教當時共形成了兩大流派,一為太平道,一為五鬥米教。太平道消亡了,但五鬥米教留存了下來,並在後來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而五鬥米教的創立,有一個傳說。相傳漢順帝漢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張道陵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
小悠:“哦!所以黃帝在道教的地位,因太平道的沒落而少有人知;而老子在道教的地位,則因五鬥米教而穩固。”
大姑:“嗯!”
小悠:“可為什麽叫‘五鬥米教’呢?傳說裏面沒有提到‘五鬥米’呀!反而有‘正一’二字,我記得道教好像有一個什麽‘正一道’,江西有個老有名的景點,叫‘龍虎山’,好像就是‘正一道’。”
大姑:“五鬥米教就是正一道,又稱正一派,也稱天師道。五鬥米教的名字,來源於張道陵的入教儀式。張道陵接受教徒時,只要求他們交納五鬥米作為入教費用,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加入教門。”
小悠:“為什麽又叫天師道呀?”
大姑:“因為張道陵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人稱他為‘張天師’,所以其教亦稱天師道。”
小悠:“這張道陵就是龍虎山那旯的人吧?”
大姑:“不是,張道陵,原名張陵,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小悠:“江蘇人?龍虎山是江西的呀!隔得有點遠吶!龍虎山那家跟他不是一家人吧?”
大姑:“是一家!天師職位的繼承一直采用世襲,張道陵為第一代天師,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子孫世傳其業,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稱張天師。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小悠:“張天師,天師道,原來如此!大姑,我跟你說,這龍虎山在道教裏面可太有名了,以前公園門口算命的,人手一本龍虎山發的證書,說自己是正宗的……”
大姑:“算命?”
小悠:“糟粕!抵制迷信,人人有責!”
大姑:“我信你個鬼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小悠:“大姑,之前聊了那麽久的‘方向’,我基本懂了為什麽您將‘法家’與‘儒墨道’三家分開來了,可還是感覺有點抽象,能再舉個例子幫助理解嗎?”
大姑:“就比如計劃生育,以前的決策說要計劃生育,那時的法律就說‘只生一個好’,超生違法;現在的決策關於計劃生育的政策改了,法律也就隨之改了。”
小悠:“哦!這麽說來,法家不做決策,只是擁護或者說是實現決策的一種手段。”
大姑:“嗯!可以這麽說!”
小悠:“難怪曾聽人說,‘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大姑,您所說的‘方向’,其實也屬於‘統治階級意志’吧?”
大姑:“嗯!可以這麽理解!”
小悠:“因為不決定方向,所以法家不涉及‘大一統’之爭,大一統如果成為‘統治階級意志’,法家自然就會維護。難怪您將‘法家’單獨拿出來。這樣一來,通過排除法,現在與‘大一統’之爭有關的,就只剩下‘儒墨道’這三家了。”
大姑:“嗯!”
小悠:“當年XH05漢文帝開啟‘在位改元’,是采用的儒家學說,這是不是說明,儒家在當時,並不占統治地位呢?”
大姑:“嗯!”
小悠:“當時是哪家最牛呢?”
大姑:“黃老之學。”
小悠:“啥?不是只有三家嗎?怎麽又多出個‘黃老’門派了?”
大姑:“黃老之學,也叫黃老學說,為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是華夏道學之淵藪。”
小悠:“什麽意思?‘道學之淵藪’?是道家嗎?”
大姑:“嗯!是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
小悠:“老子是道家的,我知道,怎麽黃帝也是呀?”
大姑:“你知道老子是道家的,是因為道教吧?”
小悠:“是的!畫符算命,心誠則靈!”
大姑:“嗯?”
小悠:“不對!畫符算命,封建迷信——糟粕!”
大姑:“……”
小悠:“呵呵!大姑,這個‘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吧?”
大姑:“不是!道家是哲學思想流派,道教則是一種民間宗教。”小悠:“但我怎麽感覺他們是一家的呢?”
大姑:“可能是因為道教尊奉老子為始祖,並以漢初黃老學說為基石。”
小悠:“這麽說來,是先有道家,後有道教嘍?”
大姑:“嗯!‘道家’的形成早於‘道教’。‘道家’起源於春秋末年,也就是‘夏商周秦漢’之中的‘周’的中後期;而‘道教’則起源於東漢,即‘夏商周秦漢’之中的‘漢’的中後期。”
小悠:“既然道教也以黃老學說為基礎,那道教應該算是道學的分支呀!就像儒家除了孔孟之外,後世不還有程朱理學、陽明心學嗎?”
大姑:“不一樣!道教雖然以黃老學說為基石,但結合了先秦以來的神仙方術、鬼神崇拜、巫術信仰,形成了自己的經典、教義、教規和組織形式。所以,道家和道教雖然在思想上有關系,但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視為一回事!”
小悠:“哦!道教有道學的成分,但不多!”
大姑:“嗯!可以這麽說。”
小悠:“哦!明白了!這個道家的老子之所以成了道教人物,是因為道教尊奉或者說是主動認親的結果,但道教為什麽不跟黃帝攀親呢?黃帝不也是道家的領軍人物嗎?而且黃老之學,黃帝在前,老子在後,黃帝明顯地位比老子高呀!黃帝的名氣也比老子名氣大呀!這個親更霸氣呀!”
大姑:“也認了!早期道教以黃老並稱,道士們共尊黃帝、老子為教祖。”
小悠:“啊?黃帝也是道教的教祖?以前好像沒聽說呀?提到道教神仙,我只聽過老子,沒聽過黃帝呀!”
大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你可知道?”
小悠:“知道!有首歌很流行,其中有一句詞是‘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東漢之後,就該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登場了。”
大姑:“在那個時候,有不少民間起義軍都打著神仙的旗號。”
小悠:“明白!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即秦末的大澤鄉起義,其主角陳勝、吳廣就搞‘占蔔吉兇’這一套——很多時候,人說話,沒有鬼神的話管用!我們現在的人喜歡說‘我信你個鬼喲’,我覺得古代的人肯定也喜歡說‘我信你個鬼喲!’——不過,他們是真信鬼呀!”
大姑:“……”
小悠:“呵呵!這麽說來,那個時候是有人打著黃帝的旗號造反嘍?”
大姑:“是的!”
小悠:“誰呀?”
大姑:“黃巾起義,知道嗎?”
小悠:“知道!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他們的口號很有名——‘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大姑:“這裏的宗教,就是‘太平道’。太平道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時候。而且太平道尊奉的最高神並不是太上老君(老子),而是中黃太一,中黃太一就是黃帝。”
小悠:“這麽說來,黃帝不僅是道教的神,還是道教的最高神!但為什麽現在好像大家只知道太上老君,很少聽說‘中黃太一’呀?”
大姑:“我覺得是因為黃巾起義後來失敗了!黃巾起義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僅歷經9個月的時間,主力就被鎮壓。起義失敗後,太平道自然也受到了影響!”
小悠:“影響?對!我要是漢靈帝,肯定會將它認定為‘邪教’瘋狂打壓!”
大姑:“嗯!漢靈帝當時應該就是這麽想的,結果就是太平道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漢末便已消亡。”
小悠:“那為什麽現在還有道教呢?”
大姑:“道教當時共形成了兩大流派,一為太平道,一為五鬥米教。太平道消亡了,但五鬥米教留存了下來,並在後來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而五鬥米教的創立,有一個傳說。相傳漢順帝漢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張道陵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
小悠:“哦!所以黃帝在道教的地位,因太平道的沒落而少有人知;而老子在道教的地位,則因五鬥米教而穩固。”
大姑:“嗯!”
小悠:“可為什麽叫‘五鬥米教’呢?傳說裏面沒有提到‘五鬥米’呀!反而有‘正一’二字,我記得道教好像有一個什麽‘正一道’,江西有個老有名的景點,叫‘龍虎山’,好像就是‘正一道’。”
大姑:“五鬥米教就是正一道,又稱正一派,也稱天師道。五鬥米教的名字,來源於張道陵的入教儀式。張道陵接受教徒時,只要求他們交納五鬥米作為入教費用,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加入教門。”
小悠:“為什麽又叫天師道呀?”
大姑:“因為張道陵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人稱他為‘張天師’,所以其教亦稱天師道。”
小悠:“這張道陵就是龍虎山那旯的人吧?”
大姑:“不是,張道陵,原名張陵,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小悠:“江蘇人?龍虎山是江西的呀!隔得有點遠吶!龍虎山那家跟他不是一家人吧?”
大姑:“是一家!天師職位的繼承一直采用世襲,張道陵為第一代天師,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子孫世傳其業,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稱張天師。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小悠:“張天師,天師道,原來如此!大姑,我跟你說,這龍虎山在道教裏面可太有名了,以前公園門口算命的,人手一本龍虎山發的證書,說自己是正宗的……”
大姑:“算命?”
小悠:“糟粕!抵制迷信,人人有責!”
大姑:“我信你個鬼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