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篡改

關燈
篡改

大姑:“小悠,你這搖頭晃腦地在做什麽呢?”

小悠:“我在讀《道德經》。昨天聽您說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後,我覺得這本書挺有趣的,而且上網查詢,發現,‘《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得出的結論哦,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統計的哦,某些人不能陰陽怪氣地說我們‘王婆自誇’!”

大姑:“嗯!那你背了多少了?”

小悠:“這個……那個……字數有點多,所以沒背下多少。”

大姑:“字數有點多?那有多少字呢?”

小悠:“五千多字呀!所以《道德經》又名《五千言》或《老子五千言》。”

大姑:“五千多字?那你背了多少字了?”

小悠:“我已經背熟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共計十三字。”

大姑:“沒了?”

小悠:“嗯!沒了!”

大姑:“這進度有點,怎麽說呢?滯後?”

小悠:“大姑,這不能怪我。主要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這《道德經》太深奧了,我總不能機械背誦吧?我得先理解它的意思吧?這一理解,進度就快不了啦!”

大姑:“那你理解到哪了?”

小悠:“我被卡在這一句,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姑:“這不是《道德經》開篇的第一句話嗎?你這就卡住了?”

小悠:“是呀!完全不知道它在說什麽!”

大姑:“萬能的互聯網上,沒有給出解釋嗎?”

小悠:“有。但是解釋太多,還互相打架。

比如這裏說:‘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而這裏卻說:所謂道,可以說得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道;所謂名,可以說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

前面說,可以用語言表述,後面說,不能用語言表達,這不是互相矛盾嗎?我不知道該聽誰的。大姑,你覺得哪個說的對呢?”

大姑:“我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麽選!”

小悠:“除了解釋不同外,原文甚至都不一樣。這段資料說: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恒帝的諱,才改為‘常’。”

大姑:“恒帝?”

小悠:“我剛查了一下,恒帝是指漢文帝劉恒,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第四子,母為薄姬。漢朝第五個皇帝。他生卒年是公元前203年-前157年,比您早了約150歲。”

大姑:“那我當年學到的版本,就應該是修改過的版本了。”

小悠:“肯定是!而且還不知道第幾個修改版。”

大姑:“還有好幾個修改版?”

小悠:“是的!現在《道德經》已知的版本就有好幾個,《道德經》的總字數也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註》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大姑:“這麽多版本,不知道背哪個好吧?”

小悠:“是的!而且本以為馬王堆帛書版已經夠古老了,應該是最接近原版的了,但不是,還有更早的。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版,就比馬王堆漢墓帛書版要早,而且麻煩的是,跟馬王堆一樣,這個墓中出土的版本也不是只有一個,馬王堆出了兩個版本,這個墓中竟然有三個版本。

更讓我頭痛的是,考古界甚至推出了‘甲骨文版’。這是近年來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道德經片段,其年代約為殷商晚期。甲骨文本的篇幅為100字左右,內容與今文本的差異較大,但也包含了一些道家思想的基本元素。例如,甲骨文本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句子,與今文本《道經》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似。”

大姑:“這個‘甲骨文版’的應該不能算是《道德經》吧?應該是《道德經》在寫作的時候采用了之前流傳下來的說法,就像是成語,比如你現在寫的這本小說,小說裏用了漢朝的成語,然後漢朝的古墓裏出土了寫有這個成語的帛書,難道能說那個漢代帛書是你小說的早期版本嗎?”

小悠:“對哦!那篇百字的甲骨文版,跟老子的《道德經》應該是兩本不同的著作。”

大姑:“但令我感到驚嘆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思想,竟然在殷商晚期就已經成形了!”

小悠:“是呀!太令人意外了!我以前一直以為是老子想出來的,沒想到他老人家也是從前人那裏繼承來的。”

大姑:“甲骨文中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記載這句話產生時的場景嗎?”

小悠:“關於甲骨文版的資料,網上能找到的就這麽多,而且那100字左右的內容網上也無人提及——要是能有專門的網站提供這些古籍資料,並附有白話文註釋,那該多好啊!可惜沒有!也許有我沒搜到!唉!”

大姑:“那就沒辦法了!那目前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哪一版呢?”

小悠:“年代最早的應該是南京出土的春秋時期的金文本和湖北荊門出土的戰國中期的竹簡本。但前者篇幅僅為200字左右,而後者篇幅也僅為500字左右,與現在流傳的五千字相差太多。

而《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大約於公元前571年即周靈王元年(魯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於陳國苦縣,年長孔子20歲。是春秋末期人。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相傳當時他交給關令尹喜時,就是一篇五千字的著作。

因此,我覺得金文本和竹簡本雖然年代較早,但應該都不是《道德經》,因為字數差太多,但在思想上與《道德經》可能有些淵源,就不知道是誰借鑒了誰。

所以,根據我目前查到的資料,最早的版本,應該是馬王堆漢墓的帛書版,可是馬王堆挖到了兩個版本,字數不一樣,且錯別字較多,有多處刪改。”

大姑:“你剛才背的是馬王堆的帛書版嗎?”

小悠:“不是!我使用的是現代通行本,是三國時期曹魏的王弼所註,字數為5162字。”

大姑:“現代通行本與漢墓版內容一樣嗎?”

小悠:“據說,帛書的內容和書名都與我們熟知的《道德經》不太一樣,專家們表示帛書更符合老子的思想。

首先,書名不同。帛書版不叫《道德經》,而是名為《老子》,‘道經’、‘德經’的名稱應該是後人添加的。

其次,內容順序有調整。帛書版,上篇為‘德’,下篇為‘道’,通行本與之相反,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此外,章節的劃分也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對含義的理解有所不同。

第三,內容有多處改動。通行版與帛書版《道德經》的內容相較,大約300多句話被改動,約700處,使得《道德經》與老子原本的意思相去甚遠。”

大姑:“300多句?約700處?”

小悠:“是的,這是名為‘漢初版《道德經》出土,與今版比較:幾乎已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網文列出的數據,可不是我瞎編的喲!”

大姑:“能列舉出一些不同來進行比較嗎?”

小悠:“哦!好的。舉例一:在傳世版中寫著‘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在帛書版乙本中卻寫著‘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將‘有爭’改為‘不爭’,便將法家的‘強調與時俱進’變為了儒家的‘拘泥古禮’,有人認為,《道德經》中的這一改變,很可能是因為儒家的篡改,其目的是為了證明治國應該‘法古’。

例二,‘大器免成’被改為‘大器晚成’。

大器免成,意思是說:真正的大器渾然天成,而不需要人去雕琢打磨。——後世有詩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覺得跟‘大器免成’有異曲同工之妙,符合道家的順其自然的理念。

而‘大器晚成’,該成語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做成器具,後比喻能擔當大事或做出大事業的人成就比較晚。通行本將此解釋為,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這應該算是 ‘苦難成就人生’的另一種說法。兩種說法先不論對錯,但跟‘大器免成’相比,兩者的意境完全不同。

最後,結合上下文來看:‘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器晚成’放在這裏,有點格格不入。

所以,有人認為這也是後世儒者為了讓《道德經》的內容符合自己的主張,而有意進行了篡改。”

大姑:“應該也有一些是傳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而非主觀故意。”

小悠:“這種可能性也存在,但那種錯誤一般應該是錯字或漏字,對於文章的意思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如今卻發現了如此之多的出入,而且含義上完全改變,我懷疑這裏面一定包含了主觀故意。”

大姑:“嗯!有道理。”

小悠:“大姑!《道德經》,被譽為‘中華文化之源’‘萬經之王’,都難逃篡改的魔爪!《女誡》他們會不敢下手嗎?大姑,你快想想,現在的《女誡》,真的是你當年寫的那本《女誡》嗎?”

大姑:“我不記得了!我甚至都不能確定自己有沒有寫過那本書!”

小悠:“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