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生日

關燈
生日

大姑:“我大概出生於公元49年。”

小悠:“大姑,怎麽就說到出生時間了?名字就說完了嗎?”

大姑:“關於名字,你還有什麽地方不明白的嗎?”

小悠:“關於名字,我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您姓班,為什麽會被稱為‘曹大家’呢?”

大姑:“這是因為我後來嫁人了,夫家姓曹,不過我現在才出生,還只是個嬰兒,談婚論嫁尚早!”

小悠:“對!婚事還是等你長大再說!咱們繼續說您出生。您之前說到‘大概出生於公元49年。’——為什麽是‘大概’呢?”

大姑:“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我的生日罷!”

小悠:“大姑,你也算是歷史知名人物了,你這麽大的人物,生日這麽重要的資料都沒有記載嗎?不會吧?難道是因為你是女性?對了,古代特別歧視女性,如果你是男的,一定就記下來——哼!萬惡的封建社會!”

大姑:“古代確實有性別歧視,但不記我的生日,可能跟歧視不歧視的沒關系。畢竟找遍史料,也沒有找到任何西漢皇帝出生的具體日期。就算是我們東漢,也只有光武帝等四位生日有記載——男性中的皇帝尚且如此,其他的男性估計也是不記載的,在不記生日這點上,漢代可以算是基本做到了男女平等!”

小悠:“平等地不記!”

大姑:“是的!”

小悠:“為什麽生日這麽重要的信息都不記呢?”

大姑:“我猜可能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還沒有養成過生日的習慣。”

小悠:“啥?古代不過生日的嗎?我記電影《貓妖傳》裏面有一個奢華至極的‘極樂之宴’,就是唐玄宗給楊貴妃辦的生日宴吶!”

大姑:“唐代的時候,過生日已經很盛行了,唐代的皇帝甚至把自己的生日定成節日,比如唐玄宗就將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後世的皇帝多有效仿。而且在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史籍中也有了人們過生日的記載。但再往前,也就是我所在的漢朝,卻沒有找到相關的記錄。”

小悠:“有沒有可能,這種小事沒記下來呢?或者是記下來了,但你現在看過的史料有限,你還沒看到呢?”

大姑:“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為古代對禮儀一事格外重視,而且禮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對於禮儀一事,尤其是常用之禮,不可能不記。”

小悠:“禮?記下來?關於禮的書,我能想到的就是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

大姑:“是的!這三者可以說是古代社會禮儀制度和禮儀理論的總匯。如果是世間常用之禮,不可能不記。”

小悠:“對!什麽時候取名,什麽時候取字,這麽點事都記下來了,這麽愛嘮叨的書,如果人人都過生日,一定會跳出來說:‘過生日時應該這樣’,‘過生日時不能那樣’。這哥仨都沒記,那真相只有一個:‘絕大多數人都不過生日’。但後來為什麽又開始過生日了呢?”

大姑:“據說跟佛教有關。佛教很註重誕辰日,有‘佛誕節’,隨著佛教在中國興盛,佛教有關的節日也就成了全民的節日。我們又是一個擅於學習的民族,於是從‘佛誕節’中領悟到了生日的重要性,由佛及已,於是開始慶祝生日了!”

小悠:“大姑,如果你說到‘擅於學習的民族’時,笑得沒那麽誇張,你後面的鬼話我就信了!”

大姑:“呵呵!哪裏鬼話了?哪裏不符合邏輯了?”

小悠:“是沒有違反邏輯,一切能夠成立的推測,都會符合邏輯,但符合邏輯的推測,卻不是只有一個。你那麽笑,擺明你自己有另一個邏輯,能跟我說說嗎?”

大姑:“我的推測,可就說來話長了,反正結果都是漢朝人大多不過生日,過程不同而已,有必要浪費這個時間嗎?”

小悠:“有必要,我好奇!因為我覺得‘佛誕日’的說法非常合理,你那麽笑沒道理,所以我非常想知道,你在這裏能編出什麽比這更合理的解釋。”

大姑:“好吧!反正我們也不趕時間,我就試著說一下,滿足你的好奇心。我覺得,這可能跟日期的記錄方式的變化有關。”

小悠:“日期的記錄方式?是不是就是我們常說的日歷?”

大姑:“是的。”

小悠:“哎呀!說起這事,我也覺得有必要嘮叨兩句。

好好的一個日子,卻因為日歷的不同,有兩個日期,一個陰歷日期,一個陽歷日期。出生的時候是同一天,但等到你長大了,就不一定了。

比如:今天是陽歷2024年1月15日,陰歷則為臘月初五;如果今天有一個小孩出生了,那明年一歲生日是哪天呢?按陽歷算是2025年1月15日,但那天陰歷卻是臘月十六,明年臘月初五是哪天呢?答案是2025年1月4日——兩者差了好幾天呢!

現在的人,有的過陰歷,有的過陽歷,每次幫人慶祝生日,都還得先問一問,你們那疙習慣過陽歷呀,還是陰歷呀?——好麻煩!”

大姑:“你這就覺得麻煩了,如果我們漢朝過生日,那就更麻煩了。現在的你好歹能在2025年找到一個‘1月15日’或是‘臘月初五’,不僅在2025年找不到一個對應的‘月日’,甚至未來的好幾年內都找不到。”

小悠:“什麽意思?不對呀!怎麽可能?你們古代不就只有一種日歷即陰歷嗎?

我記得,陽歷也叫公歷,是西方傳過來的,大清亡了之後開始在中國正式采用,取代我們中國傳統使用的歷法,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陰歷。

所以,你們那個時候不就只有一個日歷嗎?所以只要過陰歷生日就好了,你怎麽說好幾年都找不到對應的日子呢?”

大姑:“你別急,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從日歷的基礎概念來慢慢掰扯。首先,咱們來理一理,公歷為什麽又稱為陽歷,以及何謂陽歷?”

小悠:“我知道,陽歷是太陽歷的簡稱,它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也就是說,地球繞太陽跑了一圈,就過去了一年。而公歷就是這樣,地球跑一圈,它就加一年,所以公歷就是陽歷。

需要註意的是,公歷雖然被稱為陽歷,但太陽歷卻不能被稱為公歷,因為公歷只是太陽歷的一種。

只要是以地球繞太陽跑一圈就記為一年的度量時間的方法,都屬於太陽歷。但我好像只聽過公歷,除了公歷之外,還有什麽其他的陽歷呢?”

大姑:“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

小悠:“我想起來了,我在課外書上看到過,好像是說古埃及人記日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條河——尼羅河。

這條河經常發洪水,但洪水的到來,並不完全是壞事。因為雖然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危害人們的生命財產,但是洪水退去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於是古埃及人就想,如果能在發洪水的時候搬到高處去,洪水退去後再回來種地,那不就兩全其美了嗎?可是,怎樣才能在發洪水前及時撤走呢?於是他們就開始觀察尼羅河,希望能找出其中的規律,結果他們發現,還真有規律,尼羅河漲大水(書面語叫‘泛濫’)是有周期的。

七千年前,古埃及人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我們現在通用日歷的7月19日。這跟我們現在的人以1月1日為一年的開始不一樣。

不僅是一年的起始日不同,季節的劃分也不相同。我們現在常說一年四季,但古埃及人並沒有這個說法,他們說的是一年三季,因為他們是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一年分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

所以,公歷是太陽歷,但太陽歷卻不只是公歷,古埃及歷也是太陽歷。這就像我們可以說‘桔子是水果’,但不能說‘水果是桔子’。”

大姑:“很好!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何謂陰歷。”

小悠:“我查到了,跟陽歷類似,也是以天體運動的周期來記算時間的一種方法。不過陽歷是看的太陽,而陰歷則是看的月亮,是因為月亮在古代被稱為‘太陰’,故稱‘太陰歷’,簡稱‘陰歷’。

月亮繞地球跑一圈,在我們地球上的人看來,月亮是圓了又缺,於是就將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這就是陰歷。

此外,地球在繞著太陽跑圈,和被月亮繞著跑圈外,自己還會轉圈圈,而地球自己在轉圈的時候,我們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景象就是太陽東升西落,這就誕生了一個新的時間度量單位,將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止,計為‘一天’。

我想起來了,讀書的時候學過: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年,月球繞地球轉一圈是一個月,地球自己轉一圈是一天——我覺得這也可以簡稱為‘三轉’。

大姑,你又笑了,我知道你在笑什麽!作為史學家的您,是不是想到了編年體史書‘春秋三傳’?說到‘三傳’,大家一般都會想到春秋三傳,所以這個簡稱太沒有辨識度了,還是加個前綴吧,叫‘時間三轉’,怎麽樣?”

大姑:“好!在我看來,願意去想,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好的!”

小悠:“歐耶!”

大姑:“我們傳統用的日歷,又叫‘農歷’,它是怎樣計算時間的呢?”

小悠:“我查一查,啊?原來‘農歷’雖然習慣上稱為‘陰歷’,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陰陽合歷,它在計算時間的時候,不僅考慮了月亮,也考慮了太陽,即將月亮跑一圈(月相變化),來確定一個月有多少天;然後將太陽跑一圈,來確定一年有多少個月。正因如此,所以它是陰陽合歷。

這我就不懂了,既然是以月亮繞地球一圈來確定一個月的天數,那為什麽有的月天數多?有的月天數少?是有的月份月亮跑得快,有的月份月亮跑得慢嗎?”

大姑:“這就要看你問的是公歷,還是農歷了。”

小悠:“對哦,公歷中也用了‘月’啊,為什麽公歷就是太陽歷,而不是陰陽合歷呢?”

大姑:“動動手,查一查?”

小悠:“好的!原來公歷在確定時間時,只考慮了太陽周期,根本就沒考慮月相變化。一個月有多少天,是由歷法的制定者決定的,我覺得當時的情景八成是這樣的,那個歷法制定者在月夜下仰天大笑:‘去你的月亮,老子說一個月有多少天,就有多少天’!最典型的就是2月份就只有28天或29天。而其他月份則是30或31天。

實際上,月亮繞地球轉一圈的時間基本是不變的,大約是29.53天,它不是一個整數,這可就讓日歷的制定者犯了難,這個半天可咋整呀!總不能說每個月的最後一天,午飯前是上個月,午飯後屬於下個月吧,如果真是這樣的寫日歷的話,那某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就會有兩個日期了,比如1月30日也可以是2月1日,這一天午飯前,是1月30日,午飯後是2月1日,太不方便了。

我覺得,古人當時肯定是靈光一現,說這兩個半天湊在一起,不就是正好一天嗎?於是每兩個月,把前一個月的半天給後面一個月,湊成一天。這樣一來,每一天都只有一個編號,就不會混淆了。

於是農歷就把月分了大小,大月定為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但這樣的話一年就是(30+29)×6=354天了,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跟地球繞太陽跑一圈的時間對不上了。因為地球繞太陽跑一圈的時間也是基本不變的,需用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唉!咋又不是整數呢!

這樣一來,兩者差了十來天怎麽辦呢?這十來天總得給人家一個‘名份’吧?

這裏插句題外話,如果農歷真的是嚴格意義上的‘陰歷’,就不用考慮這個時間差了。

公歷就沒有考慮這個時間差,它就是把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這樣一年加起來,就是365天,跟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基本吻合了,至於月亮繞地球是29.53天,它不在乎。這就是為什麽說公歷是陽歷,因為它只看太陽,不看月亮(太陰)。

但公歷將一年定為365天,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因為之前說了,實際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不是一個整數,這樣每年會有5小時48分46秒的差額,怎麽辦呢?處理的辦法跟我們農歷的大小月類似,也是湊整數——每年5個多小時,四年就能湊成一天了,於是每四年的最後一年加一天,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裏,這一年叫做閏年,故而閏年的二月有29天,一年則為366天。

農歷又是怎麽處理月與年之間的天數差額的問題呢?——答案也是加‘閏’,不過加的不是‘天’,而是‘月’,被加上的這個月,被稱為‘閏月’。

前面說過,農歷12個月加起來是354天,而一年有365天,差了11天。一年差了11天,三年就是33天,於是每三年設置一個閏月,但小月29天,大月30天,與33天相減,又有了3天或4天的差值,怎麽辦呢?於是又把這三四天再來湊一湊。兩年就會湊上25或26天,又可以湊出1個閏月。古人經過覆雜的計算,得出了‘每十九年須置七閏’的日歷湊數法。有閏月的年稱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因為閏月的存在,所以農歷一年的天數是不固定的,大約在355天至385天之間——不得不說,這種日歷的編排,非常考驗算術能力!

大姑,這就是我了解到的關於農歷的全部知識了。我覺得農歷好覆雜,我們古人為什麽要選擇這麽覆雜的日歷呢?是為了顯擺自己的數學水平嗎?”

大姑:“資料裏查不到嗎?”

小悠:“查得到,非常籠統,只說是比較適合指導農業生產,所以又名‘農歷’——農業生產我不熟,所以理解起來有困難!”

大姑:“我也不熟哇!怎麽辦呢?”

小悠:“您也不知道哇!我忘了,您才‘三歲’!現在問您這些太為難您了。老規矩,把這個問題也先放一放,以後再說。咱們繼續說生日的事。

現在我們把公歷和農歷的概念基本看完了,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麽您會說在東漢時候,今年出生的小孩在明年可能會找不到生日。”

大姑:“你有沒有註意到,無論公歷和農歷,不管一年有多少個月,也不管一個月是多少天,表述的方式都是用的數字,比如1月1日、2月2日等等,這一點是公歷和農歷通用的!”

小悠:“是呀!”

大姑:“但我們那時候不是這樣的,我們是用的幹支紀年。”

小悠:“幹支?我有一種不詳的預感,又有好多資料要查!”

大姑:“所以小悠,你要加油呀!”

小悠:“命苦哇!當年逃的課,現在全給補回來了——‘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大姑:“別感嘆了,幹活了!”

小悠:“好的!我查!我查!我查查查!查到了!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

天幹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個字,所以說到天幹時也常稱為‘十天幹’。

地支則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個字,所以說到地支時也常說‘十二地支’。

幹支紀年,就是依次在‘天幹’和‘地支’中各選一個字,組成一個兩個字的詞語,用來計數。比如:甲子。‘甲’出自‘天幹’,‘子’出自‘地支’。

按照這樣的規律組詞,可以組成多少個‘詞語’呢?中學時學過的‘排列組合’告訴我們,答案是:10×12=120,也就是120個。所以……嗯?怎麽資料上說是60個。我哪裏算錯了?我再數一數,沒錯呀,是120種組合呀!大姑,我算的和資料對不上啊,怎麽辦呀?”

大姑:“別慌,看看是不是在幹支組合搭配時,制定了一些特殊的規則,將其中的60個排除了。”

小悠:“好的!還真是有搭配原則。搭配原則是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

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其中單為陽,雙為陰。即天幹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影支。

在幹支組合時,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

哦!根據陽對陽,陰對陰的原則,實際上是5陽幹對6陽支,陽陽的組合數是:5×6=30,陰陰的組合數也是30,則總數正好為60個。

六十為一周期,周而覆始,循環記錄,這就是‘幹支紀年’。

以甲子為始,以癸亥為終,其數剛好60個,之後,又以甲子起重新計算,重新又開始一個周期。所以就有了一句俗語‘六十年一甲子’。

這60個幹支組合,依次分別是:

01.甲子、02.乙醜、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醜、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醜、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醜、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醜;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如果用幹支紀年,2024年1月15日就是‘癸卯年、乙醜月、戊寅日’,對應上面的表格,分別在上表中排第40、02、15位,如果換成數字,‘乙醜月、戊寅日’就可以說成是‘2月15日’了。

大姑,這跟農歷和公歷不是一樣的嗎?就是把數字換成了文字,本質上沒有區別呀!”

大姑:“如果是‘癸亥月、癸亥日’呢?”

小悠:“癸亥,表中第60位。那就是60月60日——農歷一年最多13個月,一個月最多30天;而公歷則是一年最多12個月,最多31天,所以農歷和公歷這兩種日歷怎麽都不可能有60月60日的,這一比較,兩者的區別可真不要太明顯了!呵呵!”

大姑:“所以,‘甲子月、甲子日’出生的人,等到下一個‘甲子月、甲子日’的時候,是什麽時候呢?”

小悠:“這種月和日的組合是60×60=3600,也就是說有3600種組合方式,即從甲子月、甲子日開始,要經3600天,到第3601天時,才又會回到甲子月、甲子日。

如果按一年365天計算,那麽大概是3600天÷365天=9年餘315天,也就是將近10年時間了。”

大姑:“現在知道我們為什麽不過生日了吧?”

小悠:“是啊!十年呀,還過什麽生日,直接做壽得了!”

大姑:“恭喜你,答對了!”

小悠:“我答對什麽了?”

大姑:“做壽呀!我們那時候特別重視做壽。”

小悠:“大——姑——!”

大姑:“好了,不逗你了。現在你明白了嗎?”

小悠:“明白了,您是覺得,只有‘甲子月、甲子日’的這種日期表述方式,被‘1月1日’所取代之後,過生日才可能流行起來。如果日期還是采用幹支紀年,就算‘佛誕日’也不可能讓咱們古代中國人過生日——因為幹支紀年,是不可能年年有生日過的!要過生日,得等上十年!”

大姑:“是的。”

小悠:“這麽一講,我決定偷偷從‘佛誕日’的隊伍裏轉出來,排到您的後面。”

大姑:“你的意思是,站我這隊?”

小悠:“什麽呀!我是站隊的人嗎?我這是跟著‘道理’走,因為我是講道理的人。”

大姑:“好吧!但我還是得感謝你的支持喲!”

小悠:“呵呵!不客氣!大姑,那這是不是可以從一個側面推算出農歷的變革時間點呢?”

大姑:“理論上可行,但我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因為我不記得了!”

小悠:“我的鍋!”

大姑:“也不全是你的責任,都是陰差陽錯。既然這個問題你已經理清了,那我接著往下說了。”

小悠:“等等,先別往下說,我還有問題沒理清。這個問題就是,過生日和您出生在哪一年,有什麽關系呢?”

大姑:“因為出生在哪一天,會影響換算結果。即將幹支紀年換算成公歷年份時,會有些許不同。咱們還是以今年為例吧!

今年的公歷2月9日是農歷除夕,公歷2月10日是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上,不論2月9日還是10日,都是2024年。但在幹支紀年上,卻是不同的年份,2月9日是癸卯年(兔年),而2月10日甲辰年(龍年)。

這個甲辰年在公歷上的起止日期為2024年2月10日—2025年1月28日。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小孩出生在甲辰年,但沒記下他出生在哪一天,很多很多年後,人們就只能說他大概出生在公元2024年,因為他也有可能出生在2025年,不是嗎?”

小悠:“哦,我明白了,農歷年一般都橫跨了兩個公歷年,所以才有了‘大概出生於公元49年’的說法。”

大姑:“嗯!但這只是我個人的推測。”

小悠:“對!對!對!免責聲明還是要說的: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