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他腦幹缺失!
關燈
小
中
大
第58章 他腦幹缺失!
春見曰朝, 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①
元日大朝會正是一歲之元。照例, 當由天子在皇宮正殿召見文武百官。屆時, 大唐各道來作述職的朝集使、諸蕃使節都會雲集於長安城。
因著這一出, 年根底下的長安城總是比往日繁榮不少。
張九齡從一個月前便出了嶺南。
有梅舟新造的商船在, 舒適又便捷,他們索性先走水路到了東都,紫薇城修整兩日後, 才乘坐車駕西入長安。
車馬轆轆。
一行人以羅澤護衛開道,張都督帶七娘居於中間, 上貢的三車物什壓在最後方。
七娘這回要跟來,張九齡並不意外,意外的是李白竟然默許了。
這幾年在嶺南他也看明白了。當初出長安,李太白便是有意遠離中樞;如今時局驟變, 京師內物是人非,險象環生,怎麽又舍得放七娘一人深入險境?
想到這裏,張九齡忍不住喚:“七娘啊,這幾日阿翁要忙著去十三進奏院, 元日還得應付大朝會,怕是分不出心神照應你。待會兒馬車進了城, 先送你回張家的宅邸如何?”
進了家門, 總歸是吃喝不愁的。
七娘正探著腦袋看窗外的景, 聞言回頭無奈道:“您這番話一路上都說了五六遍啦, 我耳朵都要起繭子了。再過些日子,我可就要滿十三歲, 阿翁不該再拿我當個小孩子一樣照顧起居。”
見七娘一本正經地提意見,張九齡撫了撫胡須,哈哈笑道:“是,是,咱們七娘長大了。但無論你長到多大,在長輩眼裏都是孩子,跟年紀可沒關系。”
七娘聞言便乖順下來。
她自然珍惜這份親友的愛與關懷。
索性撩開簾子,指著外頭岔開話題:“張阿翁,今年入京的人好多,都是大胡子的外族人呢。”
張九齡蹙著眉頭向外一瞧,車駕剛過了通化門,向城中行駛。這是東邊外來官員前往十三進奏院的必經之路,在年底的當口,確實能遇上不少官署車馬。
七娘口中的外族人,正是騎馬前來朝見的各地蕃將。
在大唐,將領的選拔不止面向漢人,也包括蠻子、蕃人。這些漢人之外的邊疆部族將領,除過常見的吐蕃、蒙古和鮮卑,諸如氐、羌、突厥、女真、高麗等也可稱作“蕃將”。這樣算下來,各地戍守者自然不在少數。
只是,今年來長安面聖的蕃將著實數量過密了些。
張九齡心中憂慮,嘆了一口氣:只怕是新任李相公(李林甫)為了打擊敵黨,攛掇著聖人將路走窄了。
單單重用蕃將,絕不是正途。
面對七娘疑惑的目光,張九齡卻並不打算直接將答案告訴她,而是一如既往引導她去思考。
“你覺得本朝為何會用蕃將?”
七娘想了想:“因為皇室願意用。”
張九齡禁不住樂了:“這話是討巧的大白話,但確也沒錯。”
車外,羅澤剛去東市買了些熱乎乎的胡餅奔回來。張九齡隔著簾子接過,這才開始啟發七娘。
“高祖之母獨孤氏,太宗皇後長孫氏皆為胡族,便是太宗之母竇氏,因其先祖自後漢奔匈奴,也稱得上是漠北一族②。”張九齡遞給七娘一張胡餅,“本朝有此淵源,並不看重夷夏之別,對歸降胡夷各族也是十分優待。昔年,西突厥特勤史大柰、東突厥處羅可汗次子阿史那社爾等人,都曾得到太宗的重用。”
這是七娘第二次入長安。
女郎口中吃著胡餅,看車馬外胡姬招袖,腦中所想的卻與當年完全不同。她將這些覆雜的心緒與胡餅一道嚼碎了咽回肚中,側目問:“即便是皇室能接納,但蕃將們就都會乖乖的任憑差遣嗎?是人都有私心,這麽多外族人的私心要如何統管呢?”
“這就憑的是當權者的本事了。”張九齡慢悠悠回了一句,眼神在七娘身上凝望片刻,又若無其事移開。
這問的都是帝王之術。
七娘的問題有些越界了。
女郎察覺到她張阿翁的意思,依舊淡然。
事實上,以她的悟性,根本就不需要張九齡點透。
李唐氏族長期生活於胡族政權中,又有胡漢混合血統,受到影響幾乎不可避免。而這種“華夷無別”的民族政策,既要統治者與統治民族自身足夠強大,還須得把握好對待他族的分寸。
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存異。
七娘聳拉著嘴角,心想,這次進京朝見,足見陛下自大之心。一路上這麽多蕃將面孔,郭子儀那等漢人武狀元卻依然沒有出路。
陛下就不怕,他自己根本沒有這份能耐駕馭他族嗎?
日後的安史之亂,莫非是蕃將叛亂。
……
七娘胡思亂想著,車駕入了平康坊,在十三進奏院外停下。
進奏院是進京外來官,向朝廷呈報本鎮公務情況的官署,張九齡作為廣州都督,進了長安得先去走一趟流程。
張九齡不放心地看向七娘,欲言又止。
七娘連忙笑著推他:“張阿翁,您快忙去吧。我去尋教坊二伎坊的公孫大娘,再不成還有裴稹,長安我熟著呢,不用操心。”
張九齡只好叮囑:“那叫阿尋跟緊了你。”
七娘乖巧狀連連點頭,看張九齡走遠了,才跳下馬車往二伎坊去。
正是年關,平康坊內比往日還熱鬧些,處處都裝點上了大紅燈彩,即便是白日還未點燈,也襯得越發有幾分年味兒。
七娘未作駐足,一路到了二伎坊。
公孫大娘一早就候著,此刻見到七娘難免稀奇:“你這丫頭原先是小矮墩子不長個兒,怎麽去了一趟嶺南,長得與我差不多高了。再過幾年那還了得?”
七娘樂了,拔出腰上劍便與公孫大娘親密地打起招呼來。等兩人一番纏鬥,公孫大娘明顯不敵時,七娘卻率先收了手。
她開口問:“大娘可幫我約到楊五娘了?”
公孫大娘道:“阿尋昨日才入城,午後我便給玉娘送了信。只是她如今是大明宮的楊太真,出行不便,今日能不能借著年節祈福的名義來一趟玉真觀,尚不能確定。”
“玉真觀?”七娘的表情有一絲變化。
“是啊,是……昔年先皇為玉真公主入道修建的,只是如今先皇已逝,公主也辭了封號不理凡世,這座觀鮮少有人再去了。”
談及這位僅見過寥寥數面的親生阿娘,七娘也不知該作何反應,便只默默聽著公孫大娘說。
原來辭了公主封號之後,她又被賜號“持盈法師”,如今常居王屋山靈都觀,為陛下煉制仙丹。
七娘有幾分疑惑:“仙丹?”
公孫大娘神色覆雜:“當今聖人崇信道祖,你也是知曉的。今歲,長安城內走了幾位皇子,武惠妃也離世之後,聖人便頒詔,令持盈法師響應李氏元祖李聃托夢,煉制丹藥,以供宮中取用。”
丹道傷本。
便是七娘,也曾聽說過太宗服用了胡僧的長生藥,便早早暴疾而亡之事③。當今陛下不過知天命之年,就已經逃不過對丹藥、對長生的渴求嗎?
有個荒唐的念頭從七娘腦海中一閃而逝。
她搖了搖頭,不到萬不得已,她不願用這種手段。
*
楊玉娘當日並未赴約。
臨近年關,大明宮內反而看守得越發森嚴,進出十分不易。好在她是聖人親封的“楊太真”,身份地位特殊,近前侍候的宮婢們心知肚明,楊家娘子入主內廷,不過是差個名正言順的契機罷了。
掌事女官索性送了個順水人情:“咱們長安的元日與旁處不同,聖人下了大朝會,還會前往花萼相輝樓接受萬國來朝,與民同樂。那時候,各宮中戒備相對松散一些,娘子若是去玉真觀祈福,也算不得什麽難事。”
楊玉娘一身道士裝扮,行禮謝過,更襯出幾分風姿綽約。
這一等,等到了元日清晨。
新年伊始,長安落下一場瑞雪。這會兒雪晴雲淡,天光尚且帶著幾分寒氣,坊內道兩旁,已經有人著手做起了灑掃。
張九齡早先便出發去了大明宮。
七娘迷迷糊糊睡醒,驚覺時間不早了,換上一身青色圓領袍,帶著軟腳襆頭便出門去。
玉真觀內香火不旺,但因為有皇家供奉,不差銀錢維持修繕,細節處倒也能瞧出富貴來。
七娘趕到三清主殿,楊玉娘已經先來一步。
她索性學著對方的樣子,在殿外凈過手,先對著正中的元始天尊跪拜下去,隨後依次是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拜到一半,楊玉娘忽然開口:“你信道嗎?”
七娘從蒲團間擡眸,唯有清澈一片:“不信,求神不如求己。”
“那你為何要拜?”
“只是想要娘子看看我的誠心。”
楊玉娘登時被逗得彎了眸。旁人入這道觀佛寺多是有求於神,極盡虔誠之態;可她倒好,反而利用神仙彰顯自己心誠。
這不過是她們第三次見面,甚至互相都不算了解,楊玉娘卻覺得十分歡喜。
“我還當你不會願意與我同路,沒想到,本尊竟然親自來一趟。”她上前拉著七娘起身,“那年在洛陽,若不是有你提點,只怕我如今已經順從叔父之意,成為了壽王府中的孺人。該我向你道謝才是,這份恩情,玉娘記在心中。”
楊玉娘說完,對七娘施以盈盈一禮。
看著面前姿容越發出色的美人,七娘一時晃了神。
夢中天子西逃,所行最親近者,不過一個楊貴妃。今日的楊五娘不明真相,尚且還能與她站在同一邊,倘若真到了那一日呢?
似乎是為了回應她的猜想,虛空中再次浮現出熟悉的光屏:
【安史之亂打著“清君側,誅楊釗(楊國忠)”的旗號,導致天子西逃,馬嵬驛兵變嘩亂。為求自保,李隆基最終真的是以白綾一條賜死了楊貴妃嗎?(0/1 未完成)】
先前在夢中,七娘已經旁觀過無數慘痛的場面。如今看著有關天子薄情的八卦,她只餘下“果然如此”的唏噓。
楊五娘果然還是成了帝王手中的棄子。
可惜,即便如今將真相說出來,楊玉娘怕也不會信。
七娘在腦海中盤算片刻,鄭重問道:“玉娘,你家中是否有一位叫做楊釗的兄長?”
楊玉娘怔了片刻,點頭道:“伯父家的堂兄。只幼時見過幾面,七娘認得?”
七娘搖搖頭。
“那怎麽問起他?”楊玉娘不解道。
看楊玉娘說話的語氣態度,便知道她與此人確實來往不多了。七娘索性直言:“日後玉娘入了宮,無論多少榮華富貴,千萬別為他引薦做官。”
若有可能,楊家任何一個人都不要帶進長安。
不然,他們每多錯一分,楊玉娘便要為楊氏多背上一份不該由她一力承擔的罪。
七娘從小在純粹的愛與關懷中長大。
時至今日,她了解楊玉娘的過去,知曉她的未來,才恍然玉娘的處境有多不容易。雖避開了壽王的假深情,後頭卻還緊跟著楊家人和帝王的算計……
她為自己選了一條最難走通的路。
一步走錯,又將是萬丈深淵。
七娘垂眸思忖著,問:“我聽公孫大娘說,聖人請持盈法師煉制丹藥。玉娘如今也是親封的楊太真,可知此事進度?”
楊玉娘眼神一變,降低聲音:“此事確實與我有些幹系。”
“持盈法師煉丹久不見進展,聖人已經從各道網羅丹道大成者,前往河南道相助。等丹藥煉成,試毒無誤之後,便要由我呈獻入驪山溫泉宮內……”
楊玉娘說到此處有些羞澀,不肯再多言。
七娘卻明白了——
楊貴妃就是憑著驪山幽會,揭開了入住興慶宮的序幕。從太真,到未正式冊封的娘子,再到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貴妃,也不知背後要花費多少氣力。
七娘搖了搖頭,提醒她:“丹藥不止用材珍貴,更是屬於天子獨一份的尊榮,日後無論聖人多寵愛,玉娘也不要服用。”
楊玉娘琢磨著是這麽個理兒,笑道:“我記著了。”
她又繞著七娘看了一圈,見她一身郎君裝扮,腰間佩著鐵劍,當真有幾分瀟灑意氣,忍不住問:“你為我打探許多,難道就沒有什麽事情是想要我為你辦的?我聽人說,你阿耶如今還貶官在嶺南,要不要……”
要不要為你阿耶美言幾句,調回京師做事?
楊玉娘話未說完,被七娘擡眸一個眼神鎮住,忽然再也說不下去——
似乎這樣的話一出口,便等同於輕視小瞧。
七娘見她噤了聲,這才揚起唇笑了,雲淡風輕道:“也不算什麽大事,只是日後玉娘進宮,若見到南熏殿內養的白鸚鵡,還請避開人,教它說句話。”
“可我不會馴鳥。”楊玉娘詫異。
“我會教你。”
楊玉娘聞言,便幹脆利落答:“好。”
七娘卻有些震驚於她的信任:“你就不怕我因此害了你?”
“七娘難道沒發現,你每次助我,都是先優先為我考慮,其次才會提出自己的問題。比起叔父他們,你實在良善過頭了。所以我信你。”楊玉娘笑道,“說吧,想我它學什麽話?”
七娘沖楊玉娘拱手一拜:“南詔大捷,六詔合一。陛下千秋功業,當為天策上將!”
*
大明宮,含元殿上。
殿內陳設禮樂、歷代寶玉若幹,帝王儀仗莊嚴,臨軒檢閱眾臣。
李隆基著一身袞衣,頭戴十二珠串冕冠,正在接受宗室子與諸番使節的拜賀。
皇太子與諸公的獻壽禮儀已然結束。按例,中書令李林甫上奏地方賀表之後,朝集使們精挑細選了各州的稀罕物什,便要由戶部尚書親自上奏。
門外是大明宮內侍的一聲聲高唱傳喚。④
今年嶺南由張九齡親自出馬,奉上了新茶、陰陽石(英石)與嶺南銅鼓,另外,還特意獻出了黑/火/藥的技法。
帝王難得看到個與眾不同的怪石造型,連忙擡手喚張九齡起身,笑道:“不愧是張九齡啊,朕就知道,叫你去嶺南一趟,定然會斬獲頗豐!”
張九齡躬身拜了一拜:“陛下擡愛,臣能為民做事,甘之如飴。”
來之前,他原本是想以黑/火/藥的奇功,為李白和七娘討個封賞。誰知,卻被這對父女幹脆利落拒絕,七娘甚至斷言,陛下對陰陽石有興趣,都不會對黑/火/藥感興趣。
果不其然,上首的帝王一直誇讚著那座巨大石雕,分毫沒有在意寫著技法的紙冊。
張九齡只好躬身提醒一聲。
李隆基醉了酒,看字模模糊糊的,耐著性子掃到“硫磺”二字之後,忽然眼前一亮:“朕記得,此物是……煉丹所用,屬於猛毒的金石藥,伏火之後,便是上乘的煉丹之料。”
帝王連忙轉頭吩咐:“高力士,差人去看看,這硫磺加了硝石,伏火是否能少燒朕幾座丹房。燒了人事小,煉丹進度太慢才是耽誤朕的大事。”
高力士往下首看了張九齡一眼,見這位昔日的大相公臉色陰沈,便欲言又止地想要提醒陛下兩句。
李隆基似笑非笑,睨了高力士一眼。
高力士只得躬身:“奴這就去辦。”
張九齡只覺心中冰涼一片,再沒有聽這一室的吹噓拍馬。
之後“大陳設”環節,輪到諸蕃進獻,李林甫忽然上前道:“陛下,平盧兵馬使安祿山有些孝心,聽聞陛下喜胡旋舞,苦練多年,臣瞧著也算費了一番心思,不如給他個機會,面見聖顏?”
李隆基聽底下的人幹巴巴編故事唱讚歌,也是無趣地直打哈欠。索性笑著揮手:“平盧兵馬使……噢,朕記得他,有幾分勇武之力,不知五大三粗的漢子跳舞如何?召進來吧。”
李林甫如願以償,退到一邊,等人進入殿中。
那安祿山他也未曾見過,但不妨礙做個引薦,賣個人情,日後好共謀事。就像上個月,他才向陛下推薦了朔方行軍大總管——牛仙客出任宰相一般。
安祿山生得高大威猛,人又胖,入殿直讓不少文官倍感壓力。這人是從底層爬起來的,很懂得權勢低微時向人低頭的道理,幾句話便逗得李隆基撫掌大笑起來。
帝王喝多了,滿殿的溜須拍馬叫他愈發自大,對待蕃將便像是逗一條狗。
他伸手指著殿前道:“你出身康居,那西域三十六國的胡旋舞定然跳得不一般,來,今日若能叫朕開懷,升你個節度使又有何難!”
殿中老臣聞之嘩然。
然而,那安祿山卻連忙合著弦歌一聲響,上殿前舞了起來。一時間回雪飄搖,左旋右轉,靈活的胖子如一道旋風,帶起了滿殿驚嘆之聲。
這支胡旋舞一直跳著,轉著,時有變幻。直到李隆基大笑著開口喊停,封了安祿山新的官職,才終於將鬧劇作罷。
張九齡期望的新年新氣象並未到來。
反之,朝廷中樞似乎在往他不願見到的方向加速崩潰中。
察覺到這位老臣的憤懣悲慟,帝王終於舍得擡眼,又補了一聲:“九齡在嶺南勞苦功高,就不用再回去那等破落地方。留在長安,做個同平章事吧。”
張九齡重新拜相,卻只能苦笑一聲,跪接皇恩。
*
出太陽時,元日大朝會終於散去。
張九齡從大明宮出來,七娘才別了楊玉娘,立在宮墻外等他。
肅寒的冷天裏,女郎裹了披風袍衫,特意避在車駕後頭,免得被風吹得皴了臉。等張九齡靠近,她便陡然冒頭“哇啊”一聲,伺機嚇唬小老頭兒。
往日十分有用的招數,今日卻沒能逗笑阿翁。
張九齡心事重重,摸了七娘的腦袋問:“等得久了吧?怎麽不呆在車裏?”
七娘搖頭,湊上前悄聲:“沒多久,我才到呢。方才聽裴稹他們說阿翁又拜了宰相,怎麽愁眉苦臉的?是因為被李林甫壓一頭嗎?”
看著女郎賊眉鼠眼的可愛樣子,張相公終於還是笑了兩聲,點著她的額頭道:“慎言。老夫可不能平白被你汙蔑了去。”
七娘插科打諢一把好手,扶著張九齡登了馬車,小老頭兒便樂得沒那麽氣了。
也對,事己至此,氣出病來也無用,他還得留著身子骨在朝中周旋才是。
馬車慢慢前行著往家歸去,忽然有人打馬而過,如風呼嘯,驚得駕車郎勒了馬。
七娘扶穩張九齡,撩開簾子望出去。
只留下一道遠去的身影,虎背熊腰,壓得馬兒都要喘不上氣了。
七娘挑眉,嘀咕道:“這樣的身體,真的能上陣做蕃將嗎?”
張九齡亦是剛落了簾子,眉眼之間又染上幾分憂慮,接話道:“旁人胖或許是虛的,他可是實打實的能抗能揍,那些肉在戰場上恰恰是用來保命的。”
七娘也是第一次知道,戰場上的脂肪層竟然還有此效果。便默默記在心底,決定以後再吃的多一些,不能像現在這麽瘦。
她又問:“那人是誰?阿翁認得嗎?”
張九齡答:“那是剛被陛下親封的平盧節度使,喚作安祿山。”
聽到“安祿山”之名,七娘心頭猛地跳快了幾下。
安史之亂是由一位安姓和一位史姓的人帶頭發動。除此之外,她對叛軍訊息可謂是一無所知。可即便如此,七娘的政治嗅覺卻依舊敏銳。
在這個節點被封為節度使,還能引得張九齡如此忌憚,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七娘暗暗記住這個名字,又問:“這個人很厲害嗎?”
張九齡想了想:“此人本為康氏,因生父早逝,跟隨生母改嫁這才姓了安。他精通六蕃語言,因為驍勇多智,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養子。來京之前,他還只是平盧兵馬使,在大朝會上跳了支胡旋舞,就升為節度使了。你說厲不厲害?”
七娘忍不住蹙起眉,跳支胡旋舞就升節度使了,兒戲嗎?
難怪當年在安陸時,孟浩然要提起陛下喜歡胡旋舞的事情呢。當今天子果真離譜!自大!腦幹缺失!
要知道,平盧治為營州(遼寧朝陽)。
此番安祿山擡為平盧節度使,便是要統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和安東都護府,掌兵可達三萬七千餘人。⑥
這在各節度使之間橫向對比,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截止開元二十一年,各節度兵力超過三萬的軍團只有三處。分別是:範陽節度使的經略軍,河東節度使的天兵軍,以及河西節度使的赤水軍。
除此之外,便是餘下15個兵力超一萬的次級野/戰軍團。
安祿山的平盧軍與盧龍軍正屬其列。
七娘擡眸與張九齡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嘆了口氣。
“陛下這是生了倦怠之心啊。”張相公無奈苦笑,“竟還要用黑/火/藥中的硫磺、硝石去伏火制丹藥……也不知,能不能勸得住。”
七娘聞言,右眉梢不由上挑——
一味作死的帝王,勸是勸不住的。他不對國家負責,便只能盡量叫他的死為國所用。
只是現在他還不能死。
畢竟,還沒摸清楚安史之亂的具體細節,也沒有一兵一卒與之對抗。
七娘認真思考片刻,握住蹀躞帶上寧十四贈她的那只藥囊,開口道:“張阿翁,你此番定然要留在長安,我這兩日見了賀阿翁他們,就啟程回嶺南,向譚娘子傳送這個好消息。”
張九齡被七娘的突然成熟弄得措手不及,半晌才回神:“你這鬼丫頭,又琢磨什麽壞事呢?”
七娘眨著眼搖頭:“沒有啊,張阿翁,我從不給長輩們添麻煩。”
她只不過是打算在回去的路上,繞道王屋山,拜見親生母親。
順道,指點一下丹藥的制作罷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春見曰朝, 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①
元日大朝會正是一歲之元。照例, 當由天子在皇宮正殿召見文武百官。屆時, 大唐各道來作述職的朝集使、諸蕃使節都會雲集於長安城。
因著這一出, 年根底下的長安城總是比往日繁榮不少。
張九齡從一個月前便出了嶺南。
有梅舟新造的商船在, 舒適又便捷,他們索性先走水路到了東都,紫薇城修整兩日後, 才乘坐車駕西入長安。
車馬轆轆。
一行人以羅澤護衛開道,張都督帶七娘居於中間, 上貢的三車物什壓在最後方。
七娘這回要跟來,張九齡並不意外,意外的是李白竟然默許了。
這幾年在嶺南他也看明白了。當初出長安,李太白便是有意遠離中樞;如今時局驟變, 京師內物是人非,險象環生,怎麽又舍得放七娘一人深入險境?
想到這裏,張九齡忍不住喚:“七娘啊,這幾日阿翁要忙著去十三進奏院, 元日還得應付大朝會,怕是分不出心神照應你。待會兒馬車進了城, 先送你回張家的宅邸如何?”
進了家門, 總歸是吃喝不愁的。
七娘正探著腦袋看窗外的景, 聞言回頭無奈道:“您這番話一路上都說了五六遍啦, 我耳朵都要起繭子了。再過些日子,我可就要滿十三歲, 阿翁不該再拿我當個小孩子一樣照顧起居。”
見七娘一本正經地提意見,張九齡撫了撫胡須,哈哈笑道:“是,是,咱們七娘長大了。但無論你長到多大,在長輩眼裏都是孩子,跟年紀可沒關系。”
七娘聞言便乖順下來。
她自然珍惜這份親友的愛與關懷。
索性撩開簾子,指著外頭岔開話題:“張阿翁,今年入京的人好多,都是大胡子的外族人呢。”
張九齡蹙著眉頭向外一瞧,車駕剛過了通化門,向城中行駛。這是東邊外來官員前往十三進奏院的必經之路,在年底的當口,確實能遇上不少官署車馬。
七娘口中的外族人,正是騎馬前來朝見的各地蕃將。
在大唐,將領的選拔不止面向漢人,也包括蠻子、蕃人。這些漢人之外的邊疆部族將領,除過常見的吐蕃、蒙古和鮮卑,諸如氐、羌、突厥、女真、高麗等也可稱作“蕃將”。這樣算下來,各地戍守者自然不在少數。
只是,今年來長安面聖的蕃將著實數量過密了些。
張九齡心中憂慮,嘆了一口氣:只怕是新任李相公(李林甫)為了打擊敵黨,攛掇著聖人將路走窄了。
單單重用蕃將,絕不是正途。
面對七娘疑惑的目光,張九齡卻並不打算直接將答案告訴她,而是一如既往引導她去思考。
“你覺得本朝為何會用蕃將?”
七娘想了想:“因為皇室願意用。”
張九齡禁不住樂了:“這話是討巧的大白話,但確也沒錯。”
車外,羅澤剛去東市買了些熱乎乎的胡餅奔回來。張九齡隔著簾子接過,這才開始啟發七娘。
“高祖之母獨孤氏,太宗皇後長孫氏皆為胡族,便是太宗之母竇氏,因其先祖自後漢奔匈奴,也稱得上是漠北一族②。”張九齡遞給七娘一張胡餅,“本朝有此淵源,並不看重夷夏之別,對歸降胡夷各族也是十分優待。昔年,西突厥特勤史大柰、東突厥處羅可汗次子阿史那社爾等人,都曾得到太宗的重用。”
這是七娘第二次入長安。
女郎口中吃著胡餅,看車馬外胡姬招袖,腦中所想的卻與當年完全不同。她將這些覆雜的心緒與胡餅一道嚼碎了咽回肚中,側目問:“即便是皇室能接納,但蕃將們就都會乖乖的任憑差遣嗎?是人都有私心,這麽多外族人的私心要如何統管呢?”
“這就憑的是當權者的本事了。”張九齡慢悠悠回了一句,眼神在七娘身上凝望片刻,又若無其事移開。
這問的都是帝王之術。
七娘的問題有些越界了。
女郎察覺到她張阿翁的意思,依舊淡然。
事實上,以她的悟性,根本就不需要張九齡點透。
李唐氏族長期生活於胡族政權中,又有胡漢混合血統,受到影響幾乎不可避免。而這種“華夷無別”的民族政策,既要統治者與統治民族自身足夠強大,還須得把握好對待他族的分寸。
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存異。
七娘聳拉著嘴角,心想,這次進京朝見,足見陛下自大之心。一路上這麽多蕃將面孔,郭子儀那等漢人武狀元卻依然沒有出路。
陛下就不怕,他自己根本沒有這份能耐駕馭他族嗎?
日後的安史之亂,莫非是蕃將叛亂。
……
七娘胡思亂想著,車駕入了平康坊,在十三進奏院外停下。
進奏院是進京外來官,向朝廷呈報本鎮公務情況的官署,張九齡作為廣州都督,進了長安得先去走一趟流程。
張九齡不放心地看向七娘,欲言又止。
七娘連忙笑著推他:“張阿翁,您快忙去吧。我去尋教坊二伎坊的公孫大娘,再不成還有裴稹,長安我熟著呢,不用操心。”
張九齡只好叮囑:“那叫阿尋跟緊了你。”
七娘乖巧狀連連點頭,看張九齡走遠了,才跳下馬車往二伎坊去。
正是年關,平康坊內比往日還熱鬧些,處處都裝點上了大紅燈彩,即便是白日還未點燈,也襯得越發有幾分年味兒。
七娘未作駐足,一路到了二伎坊。
公孫大娘一早就候著,此刻見到七娘難免稀奇:“你這丫頭原先是小矮墩子不長個兒,怎麽去了一趟嶺南,長得與我差不多高了。再過幾年那還了得?”
七娘樂了,拔出腰上劍便與公孫大娘親密地打起招呼來。等兩人一番纏鬥,公孫大娘明顯不敵時,七娘卻率先收了手。
她開口問:“大娘可幫我約到楊五娘了?”
公孫大娘道:“阿尋昨日才入城,午後我便給玉娘送了信。只是她如今是大明宮的楊太真,出行不便,今日能不能借著年節祈福的名義來一趟玉真觀,尚不能確定。”
“玉真觀?”七娘的表情有一絲變化。
“是啊,是……昔年先皇為玉真公主入道修建的,只是如今先皇已逝,公主也辭了封號不理凡世,這座觀鮮少有人再去了。”
談及這位僅見過寥寥數面的親生阿娘,七娘也不知該作何反應,便只默默聽著公孫大娘說。
原來辭了公主封號之後,她又被賜號“持盈法師”,如今常居王屋山靈都觀,為陛下煉制仙丹。
七娘有幾分疑惑:“仙丹?”
公孫大娘神色覆雜:“當今聖人崇信道祖,你也是知曉的。今歲,長安城內走了幾位皇子,武惠妃也離世之後,聖人便頒詔,令持盈法師響應李氏元祖李聃托夢,煉制丹藥,以供宮中取用。”
丹道傷本。
便是七娘,也曾聽說過太宗服用了胡僧的長生藥,便早早暴疾而亡之事③。當今陛下不過知天命之年,就已經逃不過對丹藥、對長生的渴求嗎?
有個荒唐的念頭從七娘腦海中一閃而逝。
她搖了搖頭,不到萬不得已,她不願用這種手段。
*
楊玉娘當日並未赴約。
臨近年關,大明宮內反而看守得越發森嚴,進出十分不易。好在她是聖人親封的“楊太真”,身份地位特殊,近前侍候的宮婢們心知肚明,楊家娘子入主內廷,不過是差個名正言順的契機罷了。
掌事女官索性送了個順水人情:“咱們長安的元日與旁處不同,聖人下了大朝會,還會前往花萼相輝樓接受萬國來朝,與民同樂。那時候,各宮中戒備相對松散一些,娘子若是去玉真觀祈福,也算不得什麽難事。”
楊玉娘一身道士裝扮,行禮謝過,更襯出幾分風姿綽約。
這一等,等到了元日清晨。
新年伊始,長安落下一場瑞雪。這會兒雪晴雲淡,天光尚且帶著幾分寒氣,坊內道兩旁,已經有人著手做起了灑掃。
張九齡早先便出發去了大明宮。
七娘迷迷糊糊睡醒,驚覺時間不早了,換上一身青色圓領袍,帶著軟腳襆頭便出門去。
玉真觀內香火不旺,但因為有皇家供奉,不差銀錢維持修繕,細節處倒也能瞧出富貴來。
七娘趕到三清主殿,楊玉娘已經先來一步。
她索性學著對方的樣子,在殿外凈過手,先對著正中的元始天尊跪拜下去,隨後依次是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拜到一半,楊玉娘忽然開口:“你信道嗎?”
七娘從蒲團間擡眸,唯有清澈一片:“不信,求神不如求己。”
“那你為何要拜?”
“只是想要娘子看看我的誠心。”
楊玉娘登時被逗得彎了眸。旁人入這道觀佛寺多是有求於神,極盡虔誠之態;可她倒好,反而利用神仙彰顯自己心誠。
這不過是她們第三次見面,甚至互相都不算了解,楊玉娘卻覺得十分歡喜。
“我還當你不會願意與我同路,沒想到,本尊竟然親自來一趟。”她上前拉著七娘起身,“那年在洛陽,若不是有你提點,只怕我如今已經順從叔父之意,成為了壽王府中的孺人。該我向你道謝才是,這份恩情,玉娘記在心中。”
楊玉娘說完,對七娘施以盈盈一禮。
看著面前姿容越發出色的美人,七娘一時晃了神。
夢中天子西逃,所行最親近者,不過一個楊貴妃。今日的楊五娘不明真相,尚且還能與她站在同一邊,倘若真到了那一日呢?
似乎是為了回應她的猜想,虛空中再次浮現出熟悉的光屏:
【安史之亂打著“清君側,誅楊釗(楊國忠)”的旗號,導致天子西逃,馬嵬驛兵變嘩亂。為求自保,李隆基最終真的是以白綾一條賜死了楊貴妃嗎?(0/1 未完成)】
先前在夢中,七娘已經旁觀過無數慘痛的場面。如今看著有關天子薄情的八卦,她只餘下“果然如此”的唏噓。
楊五娘果然還是成了帝王手中的棄子。
可惜,即便如今將真相說出來,楊玉娘怕也不會信。
七娘在腦海中盤算片刻,鄭重問道:“玉娘,你家中是否有一位叫做楊釗的兄長?”
楊玉娘怔了片刻,點頭道:“伯父家的堂兄。只幼時見過幾面,七娘認得?”
七娘搖搖頭。
“那怎麽問起他?”楊玉娘不解道。
看楊玉娘說話的語氣態度,便知道她與此人確實來往不多了。七娘索性直言:“日後玉娘入了宮,無論多少榮華富貴,千萬別為他引薦做官。”
若有可能,楊家任何一個人都不要帶進長安。
不然,他們每多錯一分,楊玉娘便要為楊氏多背上一份不該由她一力承擔的罪。
七娘從小在純粹的愛與關懷中長大。
時至今日,她了解楊玉娘的過去,知曉她的未來,才恍然玉娘的處境有多不容易。雖避開了壽王的假深情,後頭卻還緊跟著楊家人和帝王的算計……
她為自己選了一條最難走通的路。
一步走錯,又將是萬丈深淵。
七娘垂眸思忖著,問:“我聽公孫大娘說,聖人請持盈法師煉制丹藥。玉娘如今也是親封的楊太真,可知此事進度?”
楊玉娘眼神一變,降低聲音:“此事確實與我有些幹系。”
“持盈法師煉丹久不見進展,聖人已經從各道網羅丹道大成者,前往河南道相助。等丹藥煉成,試毒無誤之後,便要由我呈獻入驪山溫泉宮內……”
楊玉娘說到此處有些羞澀,不肯再多言。
七娘卻明白了——
楊貴妃就是憑著驪山幽會,揭開了入住興慶宮的序幕。從太真,到未正式冊封的娘子,再到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貴妃,也不知背後要花費多少氣力。
七娘搖了搖頭,提醒她:“丹藥不止用材珍貴,更是屬於天子獨一份的尊榮,日後無論聖人多寵愛,玉娘也不要服用。”
楊玉娘琢磨著是這麽個理兒,笑道:“我記著了。”
她又繞著七娘看了一圈,見她一身郎君裝扮,腰間佩著鐵劍,當真有幾分瀟灑意氣,忍不住問:“你為我打探許多,難道就沒有什麽事情是想要我為你辦的?我聽人說,你阿耶如今還貶官在嶺南,要不要……”
要不要為你阿耶美言幾句,調回京師做事?
楊玉娘話未說完,被七娘擡眸一個眼神鎮住,忽然再也說不下去——
似乎這樣的話一出口,便等同於輕視小瞧。
七娘見她噤了聲,這才揚起唇笑了,雲淡風輕道:“也不算什麽大事,只是日後玉娘進宮,若見到南熏殿內養的白鸚鵡,還請避開人,教它說句話。”
“可我不會馴鳥。”楊玉娘詫異。
“我會教你。”
楊玉娘聞言,便幹脆利落答:“好。”
七娘卻有些震驚於她的信任:“你就不怕我因此害了你?”
“七娘難道沒發現,你每次助我,都是先優先為我考慮,其次才會提出自己的問題。比起叔父他們,你實在良善過頭了。所以我信你。”楊玉娘笑道,“說吧,想我它學什麽話?”
七娘沖楊玉娘拱手一拜:“南詔大捷,六詔合一。陛下千秋功業,當為天策上將!”
*
大明宮,含元殿上。
殿內陳設禮樂、歷代寶玉若幹,帝王儀仗莊嚴,臨軒檢閱眾臣。
李隆基著一身袞衣,頭戴十二珠串冕冠,正在接受宗室子與諸番使節的拜賀。
皇太子與諸公的獻壽禮儀已然結束。按例,中書令李林甫上奏地方賀表之後,朝集使們精挑細選了各州的稀罕物什,便要由戶部尚書親自上奏。
門外是大明宮內侍的一聲聲高唱傳喚。④
今年嶺南由張九齡親自出馬,奉上了新茶、陰陽石(英石)與嶺南銅鼓,另外,還特意獻出了黑/火/藥的技法。
帝王難得看到個與眾不同的怪石造型,連忙擡手喚張九齡起身,笑道:“不愧是張九齡啊,朕就知道,叫你去嶺南一趟,定然會斬獲頗豐!”
張九齡躬身拜了一拜:“陛下擡愛,臣能為民做事,甘之如飴。”
來之前,他原本是想以黑/火/藥的奇功,為李白和七娘討個封賞。誰知,卻被這對父女幹脆利落拒絕,七娘甚至斷言,陛下對陰陽石有興趣,都不會對黑/火/藥感興趣。
果不其然,上首的帝王一直誇讚著那座巨大石雕,分毫沒有在意寫著技法的紙冊。
張九齡只好躬身提醒一聲。
李隆基醉了酒,看字模模糊糊的,耐著性子掃到“硫磺”二字之後,忽然眼前一亮:“朕記得,此物是……煉丹所用,屬於猛毒的金石藥,伏火之後,便是上乘的煉丹之料。”
帝王連忙轉頭吩咐:“高力士,差人去看看,這硫磺加了硝石,伏火是否能少燒朕幾座丹房。燒了人事小,煉丹進度太慢才是耽誤朕的大事。”
高力士往下首看了張九齡一眼,見這位昔日的大相公臉色陰沈,便欲言又止地想要提醒陛下兩句。
李隆基似笑非笑,睨了高力士一眼。
高力士只得躬身:“奴這就去辦。”
張九齡只覺心中冰涼一片,再沒有聽這一室的吹噓拍馬。
之後“大陳設”環節,輪到諸蕃進獻,李林甫忽然上前道:“陛下,平盧兵馬使安祿山有些孝心,聽聞陛下喜胡旋舞,苦練多年,臣瞧著也算費了一番心思,不如給他個機會,面見聖顏?”
李隆基聽底下的人幹巴巴編故事唱讚歌,也是無趣地直打哈欠。索性笑著揮手:“平盧兵馬使……噢,朕記得他,有幾分勇武之力,不知五大三粗的漢子跳舞如何?召進來吧。”
李林甫如願以償,退到一邊,等人進入殿中。
那安祿山他也未曾見過,但不妨礙做個引薦,賣個人情,日後好共謀事。就像上個月,他才向陛下推薦了朔方行軍大總管——牛仙客出任宰相一般。
安祿山生得高大威猛,人又胖,入殿直讓不少文官倍感壓力。這人是從底層爬起來的,很懂得權勢低微時向人低頭的道理,幾句話便逗得李隆基撫掌大笑起來。
帝王喝多了,滿殿的溜須拍馬叫他愈發自大,對待蕃將便像是逗一條狗。
他伸手指著殿前道:“你出身康居,那西域三十六國的胡旋舞定然跳得不一般,來,今日若能叫朕開懷,升你個節度使又有何難!”
殿中老臣聞之嘩然。
然而,那安祿山卻連忙合著弦歌一聲響,上殿前舞了起來。一時間回雪飄搖,左旋右轉,靈活的胖子如一道旋風,帶起了滿殿驚嘆之聲。
這支胡旋舞一直跳著,轉著,時有變幻。直到李隆基大笑著開口喊停,封了安祿山新的官職,才終於將鬧劇作罷。
張九齡期望的新年新氣象並未到來。
反之,朝廷中樞似乎在往他不願見到的方向加速崩潰中。
察覺到這位老臣的憤懣悲慟,帝王終於舍得擡眼,又補了一聲:“九齡在嶺南勞苦功高,就不用再回去那等破落地方。留在長安,做個同平章事吧。”
張九齡重新拜相,卻只能苦笑一聲,跪接皇恩。
*
出太陽時,元日大朝會終於散去。
張九齡從大明宮出來,七娘才別了楊玉娘,立在宮墻外等他。
肅寒的冷天裏,女郎裹了披風袍衫,特意避在車駕後頭,免得被風吹得皴了臉。等張九齡靠近,她便陡然冒頭“哇啊”一聲,伺機嚇唬小老頭兒。
往日十分有用的招數,今日卻沒能逗笑阿翁。
張九齡心事重重,摸了七娘的腦袋問:“等得久了吧?怎麽不呆在車裏?”
七娘搖頭,湊上前悄聲:“沒多久,我才到呢。方才聽裴稹他們說阿翁又拜了宰相,怎麽愁眉苦臉的?是因為被李林甫壓一頭嗎?”
看著女郎賊眉鼠眼的可愛樣子,張相公終於還是笑了兩聲,點著她的額頭道:“慎言。老夫可不能平白被你汙蔑了去。”
七娘插科打諢一把好手,扶著張九齡登了馬車,小老頭兒便樂得沒那麽氣了。
也對,事己至此,氣出病來也無用,他還得留著身子骨在朝中周旋才是。
馬車慢慢前行著往家歸去,忽然有人打馬而過,如風呼嘯,驚得駕車郎勒了馬。
七娘扶穩張九齡,撩開簾子望出去。
只留下一道遠去的身影,虎背熊腰,壓得馬兒都要喘不上氣了。
七娘挑眉,嘀咕道:“這樣的身體,真的能上陣做蕃將嗎?”
張九齡亦是剛落了簾子,眉眼之間又染上幾分憂慮,接話道:“旁人胖或許是虛的,他可是實打實的能抗能揍,那些肉在戰場上恰恰是用來保命的。”
七娘也是第一次知道,戰場上的脂肪層竟然還有此效果。便默默記在心底,決定以後再吃的多一些,不能像現在這麽瘦。
她又問:“那人是誰?阿翁認得嗎?”
張九齡答:“那是剛被陛下親封的平盧節度使,喚作安祿山。”
聽到“安祿山”之名,七娘心頭猛地跳快了幾下。
安史之亂是由一位安姓和一位史姓的人帶頭發動。除此之外,她對叛軍訊息可謂是一無所知。可即便如此,七娘的政治嗅覺卻依舊敏銳。
在這個節點被封為節度使,還能引得張九齡如此忌憚,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七娘暗暗記住這個名字,又問:“這個人很厲害嗎?”
張九齡想了想:“此人本為康氏,因生父早逝,跟隨生母改嫁這才姓了安。他精通六蕃語言,因為驍勇多智,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養子。來京之前,他還只是平盧兵馬使,在大朝會上跳了支胡旋舞,就升為節度使了。你說厲不厲害?”
七娘忍不住蹙起眉,跳支胡旋舞就升節度使了,兒戲嗎?
難怪當年在安陸時,孟浩然要提起陛下喜歡胡旋舞的事情呢。當今天子果真離譜!自大!腦幹缺失!
要知道,平盧治為營州(遼寧朝陽)。
此番安祿山擡為平盧節度使,便是要統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和安東都護府,掌兵可達三萬七千餘人。⑥
這在各節度使之間橫向對比,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截止開元二十一年,各節度兵力超過三萬的軍團只有三處。分別是:範陽節度使的經略軍,河東節度使的天兵軍,以及河西節度使的赤水軍。
除此之外,便是餘下15個兵力超一萬的次級野/戰軍團。
安祿山的平盧軍與盧龍軍正屬其列。
七娘擡眸與張九齡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嘆了口氣。
“陛下這是生了倦怠之心啊。”張相公無奈苦笑,“竟還要用黑/火/藥中的硫磺、硝石去伏火制丹藥……也不知,能不能勸得住。”
七娘聞言,右眉梢不由上挑——
一味作死的帝王,勸是勸不住的。他不對國家負責,便只能盡量叫他的死為國所用。
只是現在他還不能死。
畢竟,還沒摸清楚安史之亂的具體細節,也沒有一兵一卒與之對抗。
七娘認真思考片刻,握住蹀躞帶上寧十四贈她的那只藥囊,開口道:“張阿翁,你此番定然要留在長安,我這兩日見了賀阿翁他們,就啟程回嶺南,向譚娘子傳送這個好消息。”
張九齡被七娘的突然成熟弄得措手不及,半晌才回神:“你這鬼丫頭,又琢磨什麽壞事呢?”
七娘眨著眼搖頭:“沒有啊,張阿翁,我從不給長輩們添麻煩。”
她只不過是打算在回去的路上,繞道王屋山,拜見親生母親。
順道,指點一下丹藥的制作罷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