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關燈
小
中
大
長安
太昌八年冬十二月初九, 桓元大敗姚昶,長安城外的姚秦軍隊,西撤至扶風郡一帶。
十二日, 苻秦守將開城門而降, 秦主苻泓奔洛陽。
同日,桓元入長安。
十四日, 桓元克鹹陽。
十九日, 在東取潼關與西征扶風之間,桓元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扶風。
他要本著擒賊先擒王的原則, 徹底將姚昶擊敗,為此,甚至甘願暫時放棄潼關與弘農,更遑論北方的馮翊、北地、新平等郡。
姚昶雖痛罵桓元的意氣用事,但卻無可奈何,只能整頓軍隊, 奮力一戰。
然而, 連連戰敗的軍隊,終究比不過銳氣正盛的桓氏兵馬,姚昶終於在除夕夜大敗於桓氏,只能於大雪紛飛中倉促西逃。
桓元看著越來越厚的積雪, 沒有接著去追, 而是在安排好扶風郡的防務後,帶著親兵,策馬回了長安。
這是桓元在長安度過的第一個春節。
這座古老的都城, 曾是其父桓陽一生的執念。
當年桓陽北伐, 駐軍灞上,距離收覆長安僅有一步之遙。
可那時江左卻傳來了種種不利於北伐的消息, 桓陽不敢保證,自己能夠心無旁騖地拿下長安,更害怕在長安作戰之時,江左突出變故,自己被斷了後路,北伐軍也會因此落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於是,權衡利弊之後,桓陽終究選擇了更為穩妥的做法,退兵回了荊州。
在後來的許多年中,這次撤退始終是桓陽下半生最大的意難平。
他臨終之前,耿耿於懷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因為謝瑾阻攔而未能等到的九錫之禮,另一個便是曾近在眼前但終究未能收覆的長安。
人在意氣風發的時候,總以為往後還會有無數的機會,可事實卻往往並非如此。
對於普通人而言,一剎那間的動搖,一次猶豫搖擺的放棄,常常便意味著一輩子的錯過。
桓元曾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出於種種顧慮,放棄了近在咫尺的長安,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帝位,可卻始終無法在心中真正放下,最後只能郁郁終日,抱憾而終。
桓元知道,父親這麽做,無非是為了所謂的穩妥,為了往後千百年有個幹凈的身後名。
可司馬氏江山的穩妥,與他一個姓桓的有何關系?t
他退了這一步,難道史書就不會將他視為亂臣賊子了嗎?
不會的。
只有勝利者,才有書寫歷史的權力。
真正皇權在握之人,又何必懼怕刀筆吏的陰謀?
桓元嗤笑一聲,策馬入城,於紛飛的大雪之中,觀察這座古老的城池。
在他的想象中,這座代表了前漢輝煌與中朝歷史的城池,應當如王朝般巍峨恢宏。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鵝毛般的大雪遮掩了血跡與臟汙,可卻無法遮蓋這座城的破舊與蕭條。
桓元從小就夢想著一個金碧輝煌的長安,一個古樸厚重、承載了漢人千年歷史的長安。
可當他真正踏入長安,才發現它並沒有想象中的瑰麗與盛大。
它繁華又破敗,簡潔又狡詐,每一條街巷都充滿了矛盾的元素,但無論如何,都沒有班孟堅《兩都賦》中那種“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的宏偉。
或許這就是戰爭帶來的冷酷代價——戰亂不僅奪去了無數百姓的性命,也摧毀了長安城全盛的生命力。
在這個亂世,一切都是折衷的。
好的壞的摻雜在一起,就連勝利都顯得沒有那麽炫目。
“不過沒關系,我終究還是到了長安。”桓元這樣想道。
他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頗為自豪——他完成了父親乃至江左無數人物都未能做到的成就,成為了江左立國以來,唯一一個收覆長安的漢人。
“舉頭見日,不見長安”,那是屬於元帝的遺憾,不是他的。
如今,日光與長安,都在他的腳下。
桓元開懷長笑:“有這樣的功勞在,誰又能再用北府軍的戰功,來抹殺我的成就?”
太昌九年的新年就這樣到來了。
長安內外,桓元的手下正在盡情地盤剝劫掠,享受勝利帶來的喜悅。
而桓元則在接受著他父親未能得到的三秦豪族的恭維,內心頗有些飄飄然。
建康城中,收覆長安的消息,已然沿著丹水與大江,傳進了臺城之內。
無數世家正在度過一個難言的元旦,在為長安喜訊高興的同時,他們忍不住去猜度這件事對於朝堂的影響。
郗歸雖不太聽勸,可到底處事公道,不會亂來,那桓元可是個瘋子,若是他往後勝過了北府軍,那他們豈不是得在這瘋子手下活命?
一時間,這些人竟比郗歸還盼著北府軍快快收覆洛陽,好殺一殺桓元的風頭。
對於這種種心思,謝瑾心知肚明,可卻並未理會。
陳郡謝氏正在舉辦家宴,他作為家主,平靜而溫和地接受了族中的祝賀,一個個過問了家中子弟的學問,問候了長輩與老人,又對來年提出期許。
自從接任家主一職以來,他已經這樣度過了許多年。
今年有這樣好的消息在,他本該感到開心,可卻實在提不起精神來。
阿回不在,少度不在,嘉賓不在,他縱是有一肚子的話,也不知該向誰說。
好在時局一切都好。
一個人的失意與悵然,在這樣上升的時局面前,實在是不值一提。
於是他飲盡了杯中的美酒,再次投入堂上的觥籌交錯中去。
靈魂卻好似高高飄起,不悲不喜地註視著這無聊的一切。
郗歸並未在建康過年。
她於昨日到了京口,於城郊的空地上大宴京口軍民,共同為這一年來北伐的捷報和北府軍麾下各地的政績而慶賀。
元日,她祭拜了高平郗氏的列祖列宗,還有北府軍無數的陣亡將士。
她鄭重承諾:“英靈在上,北伐已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所有人的努力不曾白費。我們將前赴後繼,共同完成那收覆二京、驅逐胡虜、肅靜華夏的殷切願望。”
郗如不在,伴姊今日一直陪著郗歸。
對於西路北府軍的進度,她仍是有些不解:“女郎,桓元如今已經動手,我們是不是可以用火藥加緊攻城?”
對於伴姊而言,火藥攻城,顯然是更有效率的法子,她沈浸科研多年,習慣了直來直去,不太懂郗歸的顧慮。
郗歸嘆了口氣:“襄城與潁川,均是河南的重城。城破之後,尚要為我所用。不必非要用這樣的方式,去摧毀堅固的城墻。你放心,這兩座城困了這麽久,早就挨不下去了,最遲二月,城中定然生亂。”
“我不明白,女郎。”伴姊真誠發問,“您說,北方的民心,您勢在必得。可是這兩城被圍困許久,城中定然一片哀嚎,倒不如早早用火藥攻破來得痛快。我不懂,如此這般,怎能收獲民心呢?”
郗歸扯了扯嘴角:“早在圍城之前,北府軍便已放出消息,也留出了撤退的口子。城中不少大族和平民,已然於那時北逃。如今還留在城中負隅頑抗之人,其死活、於我又有什麽相幹呢?”
伴姊始終覺得,在這件事上,郗歸的表現與從前很是不同。
她問道:“可是,若有人不想背井離鄉,或是逃不掉呢?”
郗歸平靜地與她對視:“人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每個人都該首先自己盡力保全性命,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的憐憫。我作為北府軍的首領,應當首先考慮我的將士。”
“伴姊,我知道你一直認為我是一個仁慈的人。可行軍打仗,向來都是拼命之事,就算有差別,也不過是傷亡多少的差異罷了。我並不像你想象中那樣心軟。”
“北方諸胡雖因混戰而折損實力,可卻仍舊驍勇。北府軍本就因打敗符石而備受矚目,若再快速拿下襄城和潁川,只會招致更多的攻擊。”
“將士們當然可以直面這些攻擊,可既然桓元一意孤行,執意要去打長安,那我們為何不讓他先出這個風頭呢?”
“早些拿下襄城和穎川,城中便不會因饑饉而多生餓殍。可我北府軍的將士,卻會因攻城而增加傷亡。”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眼下還沒有兼濟天下的本事,只能先顧好自己的子民。”
“不,不是的。”伴姊心疼地握住了郗歸的手,“我知道您依舊慈愛,我並沒有質疑您的意思,我先前只是不懂您的良苦用心。”
她語無倫次地安慰面色平靜的郗歸:“女郎,襄城與潁川郡中,都是胡人的子民,他們的死活與我們並不相幹,您已經做得很好了,真的。”
郗歸微笑了下,溫和地看向伴姊:“你放心,我沒事。人生在世,總要做出選擇。我能夠做的,便是顧好治下的百姓,和不讓將士們肆意殘殺罷了。”
說到這,伴姊又想起一事:“我聽說,桓將軍一路北伐,往往縱兵劫掠,當地民怨沸騰,苦不堪言。小女郎則在高平行分田入籍之事,就連歸化的鮮卑人也得到了田地,以至於引發了一些漢人的不滿。女郎,您說,對於胡人的子民,我們該怎麽處置呢?”
高平的許多漢人不能理解,為什麽鮮卑人占領高平時,漢人低人一等,可當王師奪回高平,鮮卑人卻能和漢人一樣分到土地。
想到這裏,郗歸不由嘆了口氣。
對於後世的讀史者而言,永嘉亂後、諸胡橫行中原的這數十年,或許正是一場民族大融合的先機。
可對於生活其中的人而言,仇恨與欺辱,都是真實發生的。
千百年後的同氣連枝與他們沒有關系,他們只知道,胡漢有別,以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太昌八年冬十二月初九, 桓元大敗姚昶,長安城外的姚秦軍隊,西撤至扶風郡一帶。
十二日, 苻秦守將開城門而降, 秦主苻泓奔洛陽。
同日,桓元入長安。
十四日, 桓元克鹹陽。
十九日, 在東取潼關與西征扶風之間,桓元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扶風。
他要本著擒賊先擒王的原則, 徹底將姚昶擊敗,為此,甚至甘願暫時放棄潼關與弘農,更遑論北方的馮翊、北地、新平等郡。
姚昶雖痛罵桓元的意氣用事,但卻無可奈何,只能整頓軍隊, 奮力一戰。
然而, 連連戰敗的軍隊,終究比不過銳氣正盛的桓氏兵馬,姚昶終於在除夕夜大敗於桓氏,只能於大雪紛飛中倉促西逃。
桓元看著越來越厚的積雪, 沒有接著去追, 而是在安排好扶風郡的防務後,帶著親兵,策馬回了長安。
這是桓元在長安度過的第一個春節。
這座古老的都城, 曾是其父桓陽一生的執念。
當年桓陽北伐, 駐軍灞上,距離收覆長安僅有一步之遙。
可那時江左卻傳來了種種不利於北伐的消息, 桓陽不敢保證,自己能夠心無旁騖地拿下長安,更害怕在長安作戰之時,江左突出變故,自己被斷了後路,北伐軍也會因此落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於是,權衡利弊之後,桓陽終究選擇了更為穩妥的做法,退兵回了荊州。
在後來的許多年中,這次撤退始終是桓陽下半生最大的意難平。
他臨終之前,耿耿於懷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因為謝瑾阻攔而未能等到的九錫之禮,另一個便是曾近在眼前但終究未能收覆的長安。
人在意氣風發的時候,總以為往後還會有無數的機會,可事實卻往往並非如此。
對於普通人而言,一剎那間的動搖,一次猶豫搖擺的放棄,常常便意味著一輩子的錯過。
桓元曾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出於種種顧慮,放棄了近在咫尺的長安,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帝位,可卻始終無法在心中真正放下,最後只能郁郁終日,抱憾而終。
桓元知道,父親這麽做,無非是為了所謂的穩妥,為了往後千百年有個幹凈的身後名。
可司馬氏江山的穩妥,與他一個姓桓的有何關系?t
他退了這一步,難道史書就不會將他視為亂臣賊子了嗎?
不會的。
只有勝利者,才有書寫歷史的權力。
真正皇權在握之人,又何必懼怕刀筆吏的陰謀?
桓元嗤笑一聲,策馬入城,於紛飛的大雪之中,觀察這座古老的城池。
在他的想象中,這座代表了前漢輝煌與中朝歷史的城池,應當如王朝般巍峨恢宏。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鵝毛般的大雪遮掩了血跡與臟汙,可卻無法遮蓋這座城的破舊與蕭條。
桓元從小就夢想著一個金碧輝煌的長安,一個古樸厚重、承載了漢人千年歷史的長安。
可當他真正踏入長安,才發現它並沒有想象中的瑰麗與盛大。
它繁華又破敗,簡潔又狡詐,每一條街巷都充滿了矛盾的元素,但無論如何,都沒有班孟堅《兩都賦》中那種“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的宏偉。
或許這就是戰爭帶來的冷酷代價——戰亂不僅奪去了無數百姓的性命,也摧毀了長安城全盛的生命力。
在這個亂世,一切都是折衷的。
好的壞的摻雜在一起,就連勝利都顯得沒有那麽炫目。
“不過沒關系,我終究還是到了長安。”桓元這樣想道。
他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頗為自豪——他完成了父親乃至江左無數人物都未能做到的成就,成為了江左立國以來,唯一一個收覆長安的漢人。
“舉頭見日,不見長安”,那是屬於元帝的遺憾,不是他的。
如今,日光與長安,都在他的腳下。
桓元開懷長笑:“有這樣的功勞在,誰又能再用北府軍的戰功,來抹殺我的成就?”
太昌九年的新年就這樣到來了。
長安內外,桓元的手下正在盡情地盤剝劫掠,享受勝利帶來的喜悅。
而桓元則在接受著他父親未能得到的三秦豪族的恭維,內心頗有些飄飄然。
建康城中,收覆長安的消息,已然沿著丹水與大江,傳進了臺城之內。
無數世家正在度過一個難言的元旦,在為長安喜訊高興的同時,他們忍不住去猜度這件事對於朝堂的影響。
郗歸雖不太聽勸,可到底處事公道,不會亂來,那桓元可是個瘋子,若是他往後勝過了北府軍,那他們豈不是得在這瘋子手下活命?
一時間,這些人竟比郗歸還盼著北府軍快快收覆洛陽,好殺一殺桓元的風頭。
對於這種種心思,謝瑾心知肚明,可卻並未理會。
陳郡謝氏正在舉辦家宴,他作為家主,平靜而溫和地接受了族中的祝賀,一個個過問了家中子弟的學問,問候了長輩與老人,又對來年提出期許。
自從接任家主一職以來,他已經這樣度過了許多年。
今年有這樣好的消息在,他本該感到開心,可卻實在提不起精神來。
阿回不在,少度不在,嘉賓不在,他縱是有一肚子的話,也不知該向誰說。
好在時局一切都好。
一個人的失意與悵然,在這樣上升的時局面前,實在是不值一提。
於是他飲盡了杯中的美酒,再次投入堂上的觥籌交錯中去。
靈魂卻好似高高飄起,不悲不喜地註視著這無聊的一切。
郗歸並未在建康過年。
她於昨日到了京口,於城郊的空地上大宴京口軍民,共同為這一年來北伐的捷報和北府軍麾下各地的政績而慶賀。
元日,她祭拜了高平郗氏的列祖列宗,還有北府軍無數的陣亡將士。
她鄭重承諾:“英靈在上,北伐已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所有人的努力不曾白費。我們將前赴後繼,共同完成那收覆二京、驅逐胡虜、肅靜華夏的殷切願望。”
郗如不在,伴姊今日一直陪著郗歸。
對於西路北府軍的進度,她仍是有些不解:“女郎,桓元如今已經動手,我們是不是可以用火藥加緊攻城?”
對於伴姊而言,火藥攻城,顯然是更有效率的法子,她沈浸科研多年,習慣了直來直去,不太懂郗歸的顧慮。
郗歸嘆了口氣:“襄城與潁川,均是河南的重城。城破之後,尚要為我所用。不必非要用這樣的方式,去摧毀堅固的城墻。你放心,這兩座城困了這麽久,早就挨不下去了,最遲二月,城中定然生亂。”
“我不明白,女郎。”伴姊真誠發問,“您說,北方的民心,您勢在必得。可是這兩城被圍困許久,城中定然一片哀嚎,倒不如早早用火藥攻破來得痛快。我不懂,如此這般,怎能收獲民心呢?”
郗歸扯了扯嘴角:“早在圍城之前,北府軍便已放出消息,也留出了撤退的口子。城中不少大族和平民,已然於那時北逃。如今還留在城中負隅頑抗之人,其死活、於我又有什麽相幹呢?”
伴姊始終覺得,在這件事上,郗歸的表現與從前很是不同。
她問道:“可是,若有人不想背井離鄉,或是逃不掉呢?”
郗歸平靜地與她對視:“人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每個人都該首先自己盡力保全性命,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的憐憫。我作為北府軍的首領,應當首先考慮我的將士。”
“伴姊,我知道你一直認為我是一個仁慈的人。可行軍打仗,向來都是拼命之事,就算有差別,也不過是傷亡多少的差異罷了。我並不像你想象中那樣心軟。”
“北方諸胡雖因混戰而折損實力,可卻仍舊驍勇。北府軍本就因打敗符石而備受矚目,若再快速拿下襄城和潁川,只會招致更多的攻擊。”
“將士們當然可以直面這些攻擊,可既然桓元一意孤行,執意要去打長安,那我們為何不讓他先出這個風頭呢?”
“早些拿下襄城和穎川,城中便不會因饑饉而多生餓殍。可我北府軍的將士,卻會因攻城而增加傷亡。”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眼下還沒有兼濟天下的本事,只能先顧好自己的子民。”
“不,不是的。”伴姊心疼地握住了郗歸的手,“我知道您依舊慈愛,我並沒有質疑您的意思,我先前只是不懂您的良苦用心。”
她語無倫次地安慰面色平靜的郗歸:“女郎,襄城與潁川郡中,都是胡人的子民,他們的死活與我們並不相幹,您已經做得很好了,真的。”
郗歸微笑了下,溫和地看向伴姊:“你放心,我沒事。人生在世,總要做出選擇。我能夠做的,便是顧好治下的百姓,和不讓將士們肆意殘殺罷了。”
說到這,伴姊又想起一事:“我聽說,桓將軍一路北伐,往往縱兵劫掠,當地民怨沸騰,苦不堪言。小女郎則在高平行分田入籍之事,就連歸化的鮮卑人也得到了田地,以至於引發了一些漢人的不滿。女郎,您說,對於胡人的子民,我們該怎麽處置呢?”
高平的許多漢人不能理解,為什麽鮮卑人占領高平時,漢人低人一等,可當王師奪回高平,鮮卑人卻能和漢人一樣分到土地。
想到這裏,郗歸不由嘆了口氣。
對於後世的讀史者而言,永嘉亂後、諸胡橫行中原的這數十年,或許正是一場民族大融合的先機。
可對於生活其中的人而言,仇恨與欺辱,都是真實發生的。
千百年後的同氣連枝與他們沒有關系,他們只知道,胡漢有別,以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