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
關燈
小
中
大
東征
郗歸想到了後世流傳甚廣的一首謠諺:“殺牛羊, 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1”
農業社會下, 土地作為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 對農民而言,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只要農人們願意領地種田, 就不會誤了今夏的農時, 叛軍也會失去一大批有生力量。
南燭受教地點了點頭,可思量一番後, 心中卻仍有疑惑:“可是,歷來平叛,都是要先收覆失城的呀?出征的將士們肯定都想立下軍功,您從那些農人入手,會不會引起軍中的不滿?”
“誰說平叛一定要先收覆失城?”郗歸緩緩搖頭,目光移向窗外, “表面上看, 金銀財物無不聚於城市。可一旦戰亂發生,這些東西便都只是沒有用處的死物罷了。而城池雖好,t若無精兵良將,也不過是擺設。”
“對於作戰而言, 要緊的是人, 是武器,是糧米。叛軍本就比不得北府軍裝備精良,若手下兵卒再被分田之計引走, 那麽, 困守孤城的剩餘叛軍,縱使不去攻打, 也很快就會投降。”
郗歸有些出神:“我若是叛軍首領,便據鄉村以困城市,一點一點地,蠶食三吳城池。”
燈花噗哧一聲,發出爆裂的聲響,郗歸回身看向南燭:“你再加上一條:此次平叛,與江北抗胡不同,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便是最好的結果。‘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2”
“高權素來機敏善謀,這一次,就由他領兵,與兄長、顧信、溫述等共謀平叛。”
“明日吩咐下去,此番事成之後,將士們的封賞一如前律,但各部論功行賞之時,則不以梟首叛軍數目為標準,端看哪部能以更小的代價,取得更大的勝利。”
“若有不服此令,執意將三吳當作江北戰場一般對待,以致增加傷亡的,皆以違反軍令論處。”
對於郗歸所言,南燭一一記下,而後稍作整理,再次遞了過來。
郗歸翻看一遍,吩咐道:“叫幾個小童過來抄上幾份,給兄長、高權、顧信、溫述各送一份,我們自己再留一份。”
“是。”
南燭應聲離開,南星捧了碗乳酪進來:“女郎,吃些東西吧,等到了京口,還有的忙呢。”
郗歸接過玉碗,心不在焉地用著乳酪。
她腦中滿是有關江北和三吳的種種打算,有一搭沒一搭地拿起銀匙,仿佛是在瞧著窗外越織越密的雨幕出神似的。
渡船在如註的雨聲中到達京口,桓元一身黑衣,自個兒打著一柄油紙傘,出現在甲板之上。
看到郗歸後,他上前兩步,略帶埋怨地說道:“姑姑今日可真是忙得緊。”
郗歸看向這位久未謀面的故人——誰能想到,那個手段狠辣、用兵奇詭的桓南郡,竟是個還未及冠的少年呢?
桓元是桓陽年紀最小、也最受寵愛的庶子,在桓陽死後,曾被司馬氏深深忌憚。
但就是在這種情形下,他仍然想方設法,成功地從自家叔伯和異姓方鎮手中,收攏了荊、江二州的所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二州刺史。
前年冬天,江州大饑,以至於到了斷糧的地步。
江州殷、楊二姓鎮將寫信求助,可桓元卻趁此機會,星夜奔馳,直搗殷、楊巢穴。
據說當日決戰之時,二部將士一聽桓元名號,便怯懦不敢迎戰,以至於桓元只用了區區半月的工夫,便盡收殷、楊餘部。
郗歸看著桓元俊秀的面容、清亮的眼神,實在很難想象,傳聞中那個兇狠的將軍、自己記憶裏那個黏人的少年,和眼前的這個青年,竟然全部都是一人。
“姑姑,先下船吧。”桓元見郗歸沒有答話,自然地側過身去,做出一個請的動作。
郗歸輕嘆一聲:“一別經年,姑姑都有些不認識子皙了3。”
從前在荊州時,郗岑與桓陽平輩論交,又於桓元有半師之誼,是以郗歸雖然只比桓元大五歲,卻一直被他叫作姑姑。
郗歸剛到荊州的時候,不過十一二歲,桓元那時還是個可愛的小小少年,總愛黏著郗歸玩。
後來年歲漸長,郗歸又與謝瑾相戀,時常與謝瑾、謝墨待在一處,與桓元之間,來往得便不如小時候那樣多了。
可這並不妨礙她了解桓元的本性——這個看似與王貽之一樣溫順粘人的“弟弟”,內裏卻有著極其堅定偏執的意志,非得要事事都順其心意才好。為此,縱使要付出千般代價,也絕不吝惜。
今夜的桓元看上去仍是一副光風霽月的模樣,可荊、江二州的邸報卻告訴郗歸,他絕不會像表現出來的這般無害。
既然如此,此時此刻,他表現得這樣乖巧,又是想藉此來獲取什麽呢?
雨聲潺潺,桓元輕笑了聲,並未答話,只是在郗歸下船之後,靜靜地走在她身側落後半步的位置。
“姑姑,你還記得嗎?”直到走到車前,桓元才緩緩開口,言語之間,頗有幾分追思之味,“從前荊州也有這樣清涼的大雨,那時您還曾帶著我,在沁芳閣的闌幹旁,一道聽落雨的聲音。”
郗歸輕笑著搖了搖頭:“不過是小兒游戲罷了。”
“姑姑覺得那不過是游戲,可對我而言,卻是難得的輕快回憶。”桓元專註地看著郗歸的眼睛,“從小到大,人人都催我力求上進,我總要竭盡所能地去讀書,去練武,去博取父親的歡心。從來沒有人對我說,來,我們停下來,一道聽一聽落雨的聲音。”
淋淋的雨聲打在車邊,打在油紙傘上,仿佛隔絕了塵世間的一切算計、一切汙穢。
可仿佛終究只是仿佛,俗世之人,長久地嬰於塵網之中,又怎麽可能沒有算計、不染塵埃?
郗歸輕輕嘆了口氣:“子皙,聰明人之間不用繞圈子,我們直接說正事,好嗎?”
桓元無辜地眨了眨眼,眸中似乎滿是深情:“可是姑姑,這對我而言,就是很重要的事啊。”
郗歸無奈地笑了。
對於這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她難免會多幾分耐心和容忍。
可這並不代表,她會縱容桓元用這種離譜甚至下作的方式來冒犯她。
郗歸正色看向桓元,語氣重了幾分:“我說了,子皙,我們直接談正事,好嗎?”
桓元還想再說,郗歸卻直接開口,徹底粉碎了他還未完全施展出來的巧言令色:“北秦軍隊已然占領襄陽,荊州軍多次反攻,卻始終久攻不下。子皙,這種時候,你來徐州,竟是為了跟我說這些話嗎?”
郗歸的語氣愈發清冷:“先是益州,後是襄陽,國土寸寸而失,下一處又該輪到哪裏?‘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6,距離中朝滅吳之戰才過去了多少年?子皙,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嗎?”
“姑姑,我當然知道。”桓元微昂起頭,神色間滿是少年人的傲氣,卻並不令人過分生厭,“父親過世之後,謝瑾百般為難,以至於荊江二州根本無法緊緊擰成一根繩索,更遑論遠顧梁、益。梁、益二州本就是江左兵力最弱之處,父親雖打下了成都,卻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守城。也正因此,北秦才能輕易取之。可荊州卻不同,如今我已收攏荊江二州軍隊,北秦若想如王濬那般沿江而下,滅了江左,簡直是癡心妄想!”
郗歸知道桓元說得有幾分道理,荊州有重兵屯守,下游北府軍又越戰越勇,如此情形之下,北秦勢必無法輕易南攻。符石若想行動,非得籌備一場大戰不可。
不過,即便如此,一個鐵一般堅固的事實仍然擺在眼前,不容任何人忽視:“可是子皙,荊江如此重兵,為何卻還是奪不回襄陽呢?”
桓元深深看了郗歸一眼,沒有作答。
郗歸瞥他一眼,冷聲說道:“襄陽是荊州的北大門,北秦據之,便可伺機南下;江左失之,則失西線北伐之徑。如是種種,你可曾想過?”
“我自然想過!”桓元理直氣壯地辯道,“但符石占據北方和梁、益二州,大軍從長安、魯陽關等地出發,水陸並進,多路齊攻,襄陽根本守無可守!我雖派兵去奪,可苻秦大軍也在源源不斷地增援。如此情形之下,我又如何能取勝?襄陽是我父親深深看重的地方,我怎麽可能不想奪回?可若將荊、江二州的兵馬都戰死在襄陽,那他日北秦南下,我又要以何抵擋?”
桓元言之鑿鑿,可郗歸卻很清楚,這種種外因,根本不是桓元拿不下襄陽的全部理由:“桓大司馬於梁、益二州行德政,巴蜀之人深為感念,三番五次起兵反抗北秦;荊、江二州守軍多為襄陽流民,襄陽淪陷,軍中不可能不想收覆失地。如此形勢,可巴蜀、襄陽卻仍在敵手。說來說去,苻秦之強大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可你桓氏不欲獨自對上北秦大軍、想要移阻江南,不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嗎?”
郗歸步步緊逼,以至於桓元啞口無言。
中朝滅吳之戰是那樣地輝煌,以至於成為了軍事史上的典範。
符石執意統一南北,遲早要對江左出手,而t中朝滅吳的路線,便是他的首要選擇。
北秦若當真如此行事,荊州可謂首當其沖。
桓元的確不想獨自對上北秦的數十萬大軍,所以才想自江陵移鎮上明,將防禦重點轉至大江以南。
倘若此計真的施行,那麽襄陽以南、大江以北的廣袤地區,就將不再是江左牢牢掌控的領土,而會成為南北雙方交戰的緩沖地帶。
對此,郗歸無比憤怒,堅決反對。
可桓元卻堅信,這樣做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全桓氏軍隊,又能加強長江沿線地防禦,更加有效地阻止北秦軍隊南侵。
這是一道顯而易見的分歧。
桓元意識到這一點後,無奈地看向郗歸。
他沒有想到,郗歸一個女郎,竟會對北秦與荊州之間的形勢掌握得如此清楚,以至於如此敏銳地領會了他的策略。
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郗歸竟對襄陽的失守如此在意,以至於這樣冷言相向。
他不得不為自己出言辯解:“姑姑,北秦苻姓族親接連領兵叛亂,秦王符石出於忌憚,竟做出決定,要將其同族氐人徙至北方各地,同時又把鮮卑慕容作為親信留在身邊。”
“氐人出長安時,有歌者援琴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舊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語阿誰?’5”
“姑姑,你告訴我,符石如此行徑,安能長久得國?移阻江南不過是權宜之計,終有一日,我必將收覆襄陽,奪回梁、益,北伐長安,將秦虜紛紛趕回北地!”
對於符石遠徙氐人一事,郗歸亦有耳聞。
她很清楚,符石的數十萬大軍包括氐、羌、鮮卑等各個民族,其中不少是因為戰敗的緣故,才暫且蟄伏軍中。
這些人心思各異,絕非同心同德。
而這一點,或許正是南北決戰之時,江左以少勝多的關竅所在。
郗歸想到這裏,不由微微沈吟,琢磨著派人前去長安、仔細打探消息的可能性。
桓元察覺郗歸神色似有緩和,立刻乖巧地看過去,故技重施似的說道:“您瞧,襄陽失守不過權宜之計,實在不能怪我。姑姑果然是不疼子皙了,所以才會這樣冤枉我。”
可郗歸卻並未因此動容。
“子皙,我已經說過,若要談正事,便不要繞圈子。你若執意如此,便直接回江州去吧。”
“姑姑——”
郗歸毫不留情地打斷了桓元的未盡之語:“你好好想想,若我是個男人,你還會這樣對我說話嗎?”
“你未免也太瞧不起我了。”雨聲漸大,郗歸的聲音也擡高了幾分,“我之所以能夠站在這裏,能夠平等地和你對話,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而是因為我是北府軍事實上的主人。我絕不會因為你那所謂愛慕而感到欣喜,因為那對我而言並不重要。”
她輕揚下巴,看向桓元:“你如此作態,不過是覺得我會因為你那所謂傾慕而感到高興,會因為自己在男人眼中的魅力而洋洋得意,從而沈迷在情愛的虛幻陷阱裏,對你一寸寸讓步。”
“既然如此,那我便明白地告訴你,我永遠不會像你想象中的那樣,因為一個男人的傾慕而喪失原則。”
“且醒醒吧。沒有人規定,女人必須為男人自以為恩賜的愛慕而感激涕零。”
“縱使你是真心地喜歡我、愛慕我,我也並不欠你什麽,絕不會因此而在軍國大事上對你有所退讓。”
“更何況,你我都清楚,你不過是將這喜歡當作一種手段罷了。”
“桓元,別讓我瞧不起你。”
夜晚的江風帶著冰涼的雨滴,毫不留情地打到桓元身上。
郗歸留下這樣冷冰冰的一段話後,頭也不回地上了牛車。
牛車駛動,桓元獨自立於雨幕之中,久久沒有說話。
“將軍——”
“滾!”
雨越下越大,有護衛上前幾步,想請桓元登車,卻被他厲聲呵退。
“可是姑姑,你怎麽知道,我就沒有真心呢?”不知過了多久,重重雨聲之中,響起了只有桓元自己能夠聽到的無奈低語,“一點點真心,難道便算不得真嗎?”
眼看著郗歸的牛車在雨幕中消失,就連車轍也被大雨沖散了痕跡,桓元自嘲地笑了一聲,將油紙傘扔到護衛懷裏,陰沈著臉上了牛車。
淩晨時分,如註的雨聲漸漸停歇。
殘留的雨珠從檐下垂落,滴滴答答地,織成一曲睡夢沈酣的清音。
第二日一早,郗歸走到門邊,入目所及的,是一副雲銷雨霽、彩徹區明的晴美畫卷。
“今日竟是個難得的好天氣。”
她微微擡頭,看向初升的太陽,餘光掃見南星引著郗途進了月洞門。
天還未亮,郗途便帶著聖人的口諭到了京口。
自從孫志作亂的消息傳到建康,臺城便一直物議沸騰。
初三那日,會稽郡四月飄雪,瑯琊王毫不猶豫地將這異象歸到了三吳世族頭上,給聖人出了個趁機征發樂屬的荒唐主意。
如今孫志之亂愈演愈烈,三吳世族固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瑯琊王自己,卻也被聖人定為了禍首。
畢竟,這樣重大的叛亂,這樣慘烈的後果,如何能是當今聖人昏庸所致呢?
聖人要一如既往地維持他那用紙糊就的高高在上的明君形象,那麽,必得是有小人作祟,所以才會引發如此嚴重的禍亂。
瑯琊王被聖人當眾斥責,在冰冷的磚地上跪了許久,心中又是委屈,又是不忿。
當日提起征發樂屬時,聖人明明大加讚賞,如今才過了區區三日,他怎能如此顛倒黑白,將這一盆臟水統統潑到自己身上?
自己明明也是先帝的骨肉,憑什麽卻既不能登上皇位,又要替聖人背負這樣的黑鍋?
瑯琊王有滿腔的怨恨想要發洩,卻找不到一個能夠為他做主的人。
那些平日裏圍繞在他身邊的官員,無一不說要為他赴湯蹈火,可此時此刻,卻誰也不肯為了他對上聖人。
瑯琊王絕望地跪在大殿之中,久違地想起了自己那含恨而逝的母親。
他想,若母後還在,必不會教我如此受辱,她一定會為我做主的。
可他的母親早已懷著滿腹的擔憂和失望,長眠在那陰森孤冷的地宮之中。
瑯琊王縱有千般萬般的委屈,也再沒有母親了。
更何況,他其實很清楚,在母親的心裏,自己永遠都比不上皇兄——不是因為母親更愛長子,而是因為皇兄是江左的皇帝,是肩上背負著社稷萬民的天子,而在母親的心中,司馬氏的江山,遠重於她的孩兒。
瑯琊王有些想哭,又有些想笑。
他想說,母後,你看,你寄予厚望的皇兄,就是這樣把一切都搞砸的。史臣尖銳的筆鋒會永遠記得,太昌四年四月初三,夏雨雪,聖人征發樂屬,以致孫志謀反,三吳大亂。
想到這裏,他嗤笑一聲,於眾目睽睽之下,搖晃著站起身來,步履蹣跚地朝外走去。
瑯琊王瘋瘋癲癲地離開了大殿,可這一切卻遠遠沒有結束。
夜色漸深,但臺城卻依舊庭燎晢晢,燈火通明。
最新的邸報經過一重又一重的宮門,以極快的速度被送到聖人手中。
禦階之下,數位臣子屏息垂首,沈默而坐。
他們雖然好奇三吳的戰況,卻絲毫不敢在這種時候表露出特別的神態,以免招了聖人的眼,平白給自己增添不痛快。
謝瑾瞧著周圍同僚的神色,無奈地閉上了眼。
沈默之中,他的耳畔再次響起了溫述方才轉達給他的那些出自郗歸之口的石破天驚之言。
她說她要給部曲佃客分地,要在三吳繪一副耕者有其田的樂景。
她說她要給三吳士庶重新登記戶口,抹去黃、白二籍的差異,取消僑姓之人在調役方面的一切特權。
她說她不會再將三吳拱手相讓,她是為了自己出兵,為了北府出兵,為了江左出兵,卻獨獨不是為了司馬氏而戰。
她說了很多很多,謝瑾即使沒有親眼看到,也能夠想象郗歸說這些話時的神采飛揚,以及言談之間,對司馬氏的輕視鄙薄之意。
謝瑾知道,三吳的災難會讓郗歸更加憎惡臺城,憎惡司馬氏,也會讓她埋怨自己作為執政之臣的無能。
他知道自己不該縱容司馬氏兄弟,知道t如今不過是自食其果。
郗歸是對的,司馬氏根本不足與謀!
他們心中壓根沒有百姓,沒有天下,沒有社稷萬民!
他們甚至連江左的安危都不甚顧及!
可江左門閥士族與皇族共治天下的格局已經維持了這麽多年,司馬氏若是不得不退,那這皇位又該由誰來坐呢?
沒有人能夠服眾。
無論是誰新出現在那個位置上,都會產生久久無法平息的物議。
前些日子,潛伏在北秦的探子傳來消息,苻石頗為倚重的丞相王寬已然病重,恐怕將不久於人世。
王寬出身中原大族,是飽讀詩書的漢臣,一直力勸苻石不要派兵南攻。
可苻石卻迫不及待地想要統一南北,頻頻於朝堂之上提起南侵之事。
一旦王寬去世,怕是再也沒人能夠攔得住苻石。
如此嚴峻的情形之下,江左如何能先生起內亂、自亂陣腳呢?
對於時局,謝瑾有滿心的憂慮。
可他知道,自己是無法攔住郗歸的。
溫述轉述了那麽多句話,其實潛臺詞只有一個——郗歸並不懼怕旁人知曉她的不臣之心,她鐵了心要將三吳據為己有!
說完這些後,溫述鄭重行禮,對著謝瑾謝罪。
他說:“侍中見諒,我雖是司馬氏的臣子,但卻更是溫氏的家主。司馬氏無德無能,不配為君,我要對我的族人負責,帶他們去尋一條真正正確的道路。”
他說:“溫氏等這個機會,已經等得太久了。我怕再等下去,又將是一個甲子。”
他說:“兩害相權取其輕,郗氏女郎雖然激進了些,卻比司馬氏有見識得多,也遠比你我這樣的人有魄力,我必須搏上一搏。”
他說:“我會吩咐族人徙至徐州,若三吳一切順利,我便在那兒為郗氏女郎效勞;縱使三吳戰況不如預期,我也不會回來了。”
溫述的祖父溫直,是江左立國之初的名將,曾同司空郗照一道,先後平定王重、蘇俊等人的叛亂。
溫述雖然一直在建康為官,骨子裏卻仍流淌著平南將軍的血脈,為了家族,也為了社稷,他要放手一搏。
謝瑾想到這裏,不由在心中輕嘆一聲:“溫述已決心放手一搏,那我呢?我又該如何選擇?”
他生性聰慧,所以愈發習慣了多思多慮,不肯輕易做下這樣的重大決定。
他知道自己身居高位,一舉一動都牽涉甚大,所以更加不敢妄自行動。
說來說去,歸根到底,其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往何處去。
天地茫茫,海天路杳,可對他而言,何處才是歸程呢?
他身處在這樣的亂局之中,宛如置身迷津,眼前是撥不盡的迷霧,心裏是驅不散的仿徨。
歧路亡羊,他縱使有萬般的力氣想使,卻不知該往何處去了。
謝瑾想了很多很多,可時間卻並沒有過去多久。
一陣響亮的雷聲傳來,宛如在朝臣們耳邊炸響。
隨之而來的是重物落地的沈悶聲音,大殿之外,不知什麽東西轟然倒塌。
突兀的喊叫聲響起,一聲接著一聲,急促而慌張:“走水了,走水了,昭明宮走水了啊!”
雷火劈中了昭明宮,這座由吳主孫皓主持建立的宮殿,經歷了百來年的風雨,終於在今夜迎來了一場罕見的天火。
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聖人的面色因此而變得更加陰沈。
他的手緊緊地攥握成拳,其上青筋暴起,微微顫抖。
他忍了又忍,終於站起身來,拿起那封剛剛看完的邸報,重重地將其拋擲在地。
他憤怒地伸出手,將案上所有的邸報和奏章統統推落在地。
“你們看看這些邸報,好好地看看這些邸報!”他氣得面色漲紅,聲音嘶啞,“那群沒有用的東西,一個個都說孫志用兵奇詭,戰無不克。呵,堂堂官兵,竟然連一個妖言惑眾的道士都打不過,那朕要他們是幹什麽吃的?!江左的國庫,難道就養了這群無用之人嗎?”
沒有人接話,沈默的大殿上,只有聖人憤怒的喘息聲分外明顯。
他是如此地憤怒,可朝臣們卻並不能感同身受。
他們雖然無不低眉垂首,躲避聖人的註視,可心中卻並無多少膽戰心驚。
誰都知道,京口位於三吳與建康之間,勢必不會眼睜睜看著孫志打到建康,所以朝臣們根本無需憂心自己的安危。
他們並非天子,不用承擔孫志之亂帶來的千古罵名,不用背負宗廟社稷的重擔,不會因為這場遠在三吳的叛亂而失去錦衣華服的生活,是以並不懼怕。
死一般的沈寂中,謝瑾終於側了側頭。
侍立一旁的小黃門覷著聖人的神色,輕手輕腳但動作極快地蹲身上前,眼明手快地撿出那封最新的邸報,用袖子擦了擦,雙手呈給謝瑾。
謝瑾不動聲色地打開邸報。
難怪聖人如此生氣,這封邸報來自永寧,邸報中說,餘姚、句章、東冶諸縣守官無不棄城而逃,永寧獨木難支,恐怕難以禦賊,還請臺城速速支援。
此刻是四月初四的深夜,不過兩天的工夫,會稽境內諸縣,竟幾乎統統落入賊手。
無數官兵不戰而逃,孫志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整個會稽郡。
“北府軍不是在江北連戰連捷嗎?傳令給那個郗氏女——”聖人咬牙切齒地說道,“十日之內,我要聽到三吳的捷訊,不然的話,讓她提頭來見!”
聖人言之鑿鑿,可任誰都知道,這只是一句再蒼白不過的威脅。
時至今日,建康還有誰能奈何那位郗氏女呢?
他痛恨郗歸,卻又不得不倚仗北府。
正如他雖厭惡謝瑾,卻不得不盼著他高擡貴手,多給自己留下一些權力。
聖人與瑯琊王不同。
瑯琊王此前還打著讓北府軍與叛軍兩敗俱傷的主意,可聖人卻清楚地知道,一旦北府軍前去平叛,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令他滿意的結果。
若是勝了,高平郗氏將會憑借著北府的兵權,高高地淩駕於臺城之上。
聖人自然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可北府軍若是兵敗,江北戰事必然會受到影響。
一旦北秦渡江南下,他作為司馬氏的天子,又如何能有性命在?
對此,聖人躊躇不已,所以才遲遲沒有正式下詔。
可今夜的邸報是如此地令人憤怒,以至於他終於瘋狂地想道:“江左終究還有桓氏在,若是北府軍在三吳大傷元氣,那麽,就由桓氏來統領上下游抗胡的諸項事宜。”
“至於說桓氏有不臣之心?笑話!真到了那樣的時候,江左這間破房子到底是八處漏風還是九處漏風,又有誰會在乎?”聖人瞥向面色平靜的謝瑾,不無惡意地想道,“若真到了那樣危急的時刻,那這一切就都交給謝瑾去頭疼吧。畢竟,他也是桓氏的仇人,不是嗎?”
對於臺城昨夜發生的一切,郗歸都毫不知情。
她只知道今日淩晨,南燭輕聲將自己喚醒,說郗途帶著聖人口諭,連夜到了京口。
既然聖諭已下,那北府軍此次東征,也算是師出有名了。
她這麽想著,目光移向正在庭中等待的郗途。
接連幾日的疲憊與重壓,似乎壓根沒有影響到郗途的狀態。
他筆直地站立著,帶著一種郗歸從未在他身上看到過的堅定和自信。
郗歸從未見過郗途追隨父親征戰時的模樣,以至於此時此刻,竟是她第一次覺得,郗途與郗岑確有幾分相似之處。
他們原本都該是高平郗氏的將軍,原本都該保持這般意氣風發的模樣,可卻不得不弄權,不得不隱忍,不得不一年又一年地,隨著這腐朽的江左共同沈淪。
郗歸腦中閃過了無數念頭,但最終什麽都沒有說,只是快步向前,朝著郗途走去。
他們都已經等了太久,一刻也不想再等下去。
庭院並不算大,不過幾步的工夫,二人便走到了一處。
相視而笑的瞬間,郗歸聽到郗途帶著喜意的聲音:“旭日初升,是個好兆頭。”
他們都知道,如日方升的不僅僅是京口,更是北府軍的未來,是這片土地嶄新的希望。
北府軍將承載著這希望,穿透門閥士族的t重重暗影,擊敗虎視眈眈的北秦騎兵,摧毀搖搖欲墜的腐朽江左。
再沒有比這更新的希望,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未來。
高平郗氏的名號,將隨著這新的未來,永遠地鐫刻於史冊之上。
郗途只要一想到這點,便覺得無比地振奮,無比地驕傲,恨不得立刻上陣殺敵,為北府、為郗氏拼出個璀璨明天。
金燦燦的陽光灑在校場上,灑在整裝待發的將士們身上。
他們筆直地站立著,心中的抱負並不比郗途少多少。
這些人有的是從江北戰場上歷練歸來的老兵,有的是江淮間慕名而來的宿將舊卒,還有的從未上過戰場,此時正懷著滿心的期待,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要像故事中的郗司空那般,為江左攘除叛亂,為自己搏個功名,也為社稷百姓,做出一份屬於自己的小小貢獻。
他們是如此地可愛,以至於郗歸立於點兵臺上,忍不住有些淚目。
這是她第十二次站在這裏送將士們出征。
她知道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會帶著來自戰場的捷報,堅毅而榮耀地返回京口,成為整個徐州的英雄。
但還有很多人,會在殘酷的戰場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縱使於戰爭結束後返回家鄉,也會一次又一次地,從眼睜睜看著同袍死在自己面前的噩夢中驚醒。
還有很多人,他們志氣昂揚地前往戰場,可歸來之時,卻或斷一臂,或眇一目,留下永生難以擺脫的殘疾。
可這些人仍然活著,還能看到明天初升的太陽。
郗歸知道,還有很多很多人,她這一生都不會再見到。
這些人會為了父母妻兒,為了高平郗氏,為了京口,為了徐州,為了整個江南,前赴後繼地拋頭顱、灑熱血,奮不顧身地戰死在無情的沙場上,再也不會回家。
所有的將士都知道,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1每一次的出征,都可能會是永訣,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出發。
人人皆有畏死之心,可總有那麽些人,或為小家,或為大義,置之生死於度外,成為大義凜然的、可愛、可敬的英雄。
郗歸站在點兵臺上,有好多好多話想說。
也許會有人認為那是陳詞濫調,可郗歸和將士們卻每次都會因此而振奮,因此而感動,因此而燃起一腔熱血,也因此而撒下幾行熱淚。
最後的最後,郗歸滿腔的話語都只化作了“師出以律,令行禁止”這八個字。
這是要求,但更是期許和保護。
她希望所有的將士都能做到這一點,希望這八個字能夠保護著這支軍隊,讓他們在三吳延續江北戰場上戰無不勝的神話,讓犧牲變得少一點、更少一點。
此次去往三吳之地的將士共有一萬人。
自從郗歸接手北府軍以來,還從來不曾一次性送過這麽多將士出征。
在隆隆的鼓聲中,將士們身著藤甲,緊握兵器,目光堅定地走出了校場的大門。
燦爛的朝陽下,繡著高平郗氏族徽與北府軍標志的戰旗高高飄揚,於晨風中獵獵作響。
出征的將士實在太多,以至於直到最前方的將士們擡著大旗走出城門,去往渡口,後面幾隊的將士都還未離開校場。
郗歸站在高臺之上,註視著將士們一隊又一隊離開的背影,看著這宛如長龍一般的整齊隊伍,心中升起了難言的自豪與感傷。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覆還。”7
這是一曲悲壯但沈重的別歌。
郗歸只盼著三吳的戰場不像北秦的騎兵那樣殘酷,將士們也不必再增加太多的傷亡。
她無比地希望分田的策略能夠盡快見效,希望更多的將士能夠不戰而勝,希望這些可愛的人不要死在內戰的戰場上,希望自己還能夠看到他們活著歸來。
在遠遠目送最後一隊將士登上渡船之後,郗歸終於走下高臺,看向了校場東側的那個身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郗歸想到了後世流傳甚廣的一首謠諺:“殺牛羊, 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1”
農業社會下, 土地作為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 對農民而言,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只要農人們願意領地種田, 就不會誤了今夏的農時, 叛軍也會失去一大批有生力量。
南燭受教地點了點頭,可思量一番後, 心中卻仍有疑惑:“可是,歷來平叛,都是要先收覆失城的呀?出征的將士們肯定都想立下軍功,您從那些農人入手,會不會引起軍中的不滿?”
“誰說平叛一定要先收覆失城?”郗歸緩緩搖頭,目光移向窗外, “表面上看, 金銀財物無不聚於城市。可一旦戰亂發生,這些東西便都只是沒有用處的死物罷了。而城池雖好,t若無精兵良將,也不過是擺設。”
“對於作戰而言, 要緊的是人, 是武器,是糧米。叛軍本就比不得北府軍裝備精良,若手下兵卒再被分田之計引走, 那麽, 困守孤城的剩餘叛軍,縱使不去攻打, 也很快就會投降。”
郗歸有些出神:“我若是叛軍首領,便據鄉村以困城市,一點一點地,蠶食三吳城池。”
燈花噗哧一聲,發出爆裂的聲響,郗歸回身看向南燭:“你再加上一條:此次平叛,與江北抗胡不同,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便是最好的結果。‘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2”
“高權素來機敏善謀,這一次,就由他領兵,與兄長、顧信、溫述等共謀平叛。”
“明日吩咐下去,此番事成之後,將士們的封賞一如前律,但各部論功行賞之時,則不以梟首叛軍數目為標準,端看哪部能以更小的代價,取得更大的勝利。”
“若有不服此令,執意將三吳當作江北戰場一般對待,以致增加傷亡的,皆以違反軍令論處。”
對於郗歸所言,南燭一一記下,而後稍作整理,再次遞了過來。
郗歸翻看一遍,吩咐道:“叫幾個小童過來抄上幾份,給兄長、高權、顧信、溫述各送一份,我們自己再留一份。”
“是。”
南燭應聲離開,南星捧了碗乳酪進來:“女郎,吃些東西吧,等到了京口,還有的忙呢。”
郗歸接過玉碗,心不在焉地用著乳酪。
她腦中滿是有關江北和三吳的種種打算,有一搭沒一搭地拿起銀匙,仿佛是在瞧著窗外越織越密的雨幕出神似的。
渡船在如註的雨聲中到達京口,桓元一身黑衣,自個兒打著一柄油紙傘,出現在甲板之上。
看到郗歸後,他上前兩步,略帶埋怨地說道:“姑姑今日可真是忙得緊。”
郗歸看向這位久未謀面的故人——誰能想到,那個手段狠辣、用兵奇詭的桓南郡,竟是個還未及冠的少年呢?
桓元是桓陽年紀最小、也最受寵愛的庶子,在桓陽死後,曾被司馬氏深深忌憚。
但就是在這種情形下,他仍然想方設法,成功地從自家叔伯和異姓方鎮手中,收攏了荊、江二州的所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二州刺史。
前年冬天,江州大饑,以至於到了斷糧的地步。
江州殷、楊二姓鎮將寫信求助,可桓元卻趁此機會,星夜奔馳,直搗殷、楊巢穴。
據說當日決戰之時,二部將士一聽桓元名號,便怯懦不敢迎戰,以至於桓元只用了區區半月的工夫,便盡收殷、楊餘部。
郗歸看著桓元俊秀的面容、清亮的眼神,實在很難想象,傳聞中那個兇狠的將軍、自己記憶裏那個黏人的少年,和眼前的這個青年,竟然全部都是一人。
“姑姑,先下船吧。”桓元見郗歸沒有答話,自然地側過身去,做出一個請的動作。
郗歸輕嘆一聲:“一別經年,姑姑都有些不認識子皙了3。”
從前在荊州時,郗岑與桓陽平輩論交,又於桓元有半師之誼,是以郗歸雖然只比桓元大五歲,卻一直被他叫作姑姑。
郗歸剛到荊州的時候,不過十一二歲,桓元那時還是個可愛的小小少年,總愛黏著郗歸玩。
後來年歲漸長,郗歸又與謝瑾相戀,時常與謝瑾、謝墨待在一處,與桓元之間,來往得便不如小時候那樣多了。
可這並不妨礙她了解桓元的本性——這個看似與王貽之一樣溫順粘人的“弟弟”,內裏卻有著極其堅定偏執的意志,非得要事事都順其心意才好。為此,縱使要付出千般代價,也絕不吝惜。
今夜的桓元看上去仍是一副光風霽月的模樣,可荊、江二州的邸報卻告訴郗歸,他絕不會像表現出來的這般無害。
既然如此,此時此刻,他表現得這樣乖巧,又是想藉此來獲取什麽呢?
雨聲潺潺,桓元輕笑了聲,並未答話,只是在郗歸下船之後,靜靜地走在她身側落後半步的位置。
“姑姑,你還記得嗎?”直到走到車前,桓元才緩緩開口,言語之間,頗有幾分追思之味,“從前荊州也有這樣清涼的大雨,那時您還曾帶著我,在沁芳閣的闌幹旁,一道聽落雨的聲音。”
郗歸輕笑著搖了搖頭:“不過是小兒游戲罷了。”
“姑姑覺得那不過是游戲,可對我而言,卻是難得的輕快回憶。”桓元專註地看著郗歸的眼睛,“從小到大,人人都催我力求上進,我總要竭盡所能地去讀書,去練武,去博取父親的歡心。從來沒有人對我說,來,我們停下來,一道聽一聽落雨的聲音。”
淋淋的雨聲打在車邊,打在油紙傘上,仿佛隔絕了塵世間的一切算計、一切汙穢。
可仿佛終究只是仿佛,俗世之人,長久地嬰於塵網之中,又怎麽可能沒有算計、不染塵埃?
郗歸輕輕嘆了口氣:“子皙,聰明人之間不用繞圈子,我們直接說正事,好嗎?”
桓元無辜地眨了眨眼,眸中似乎滿是深情:“可是姑姑,這對我而言,就是很重要的事啊。”
郗歸無奈地笑了。
對於這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她難免會多幾分耐心和容忍。
可這並不代表,她會縱容桓元用這種離譜甚至下作的方式來冒犯她。
郗歸正色看向桓元,語氣重了幾分:“我說了,子皙,我們直接談正事,好嗎?”
桓元還想再說,郗歸卻直接開口,徹底粉碎了他還未完全施展出來的巧言令色:“北秦軍隊已然占領襄陽,荊州軍多次反攻,卻始終久攻不下。子皙,這種時候,你來徐州,竟是為了跟我說這些話嗎?”
郗歸的語氣愈發清冷:“先是益州,後是襄陽,國土寸寸而失,下一處又該輪到哪裏?‘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6,距離中朝滅吳之戰才過去了多少年?子皙,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嗎?”
“姑姑,我當然知道。”桓元微昂起頭,神色間滿是少年人的傲氣,卻並不令人過分生厭,“父親過世之後,謝瑾百般為難,以至於荊江二州根本無法緊緊擰成一根繩索,更遑論遠顧梁、益。梁、益二州本就是江左兵力最弱之處,父親雖打下了成都,卻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守城。也正因此,北秦才能輕易取之。可荊州卻不同,如今我已收攏荊江二州軍隊,北秦若想如王濬那般沿江而下,滅了江左,簡直是癡心妄想!”
郗歸知道桓元說得有幾分道理,荊州有重兵屯守,下游北府軍又越戰越勇,如此情形之下,北秦勢必無法輕易南攻。符石若想行動,非得籌備一場大戰不可。
不過,即便如此,一個鐵一般堅固的事實仍然擺在眼前,不容任何人忽視:“可是子皙,荊江如此重兵,為何卻還是奪不回襄陽呢?”
桓元深深看了郗歸一眼,沒有作答。
郗歸瞥他一眼,冷聲說道:“襄陽是荊州的北大門,北秦據之,便可伺機南下;江左失之,則失西線北伐之徑。如是種種,你可曾想過?”
“我自然想過!”桓元理直氣壯地辯道,“但符石占據北方和梁、益二州,大軍從長安、魯陽關等地出發,水陸並進,多路齊攻,襄陽根本守無可守!我雖派兵去奪,可苻秦大軍也在源源不斷地增援。如此情形之下,我又如何能取勝?襄陽是我父親深深看重的地方,我怎麽可能不想奪回?可若將荊、江二州的兵馬都戰死在襄陽,那他日北秦南下,我又要以何抵擋?”
桓元言之鑿鑿,可郗歸卻很清楚,這種種外因,根本不是桓元拿不下襄陽的全部理由:“桓大司馬於梁、益二州行德政,巴蜀之人深為感念,三番五次起兵反抗北秦;荊、江二州守軍多為襄陽流民,襄陽淪陷,軍中不可能不想收覆失地。如此形勢,可巴蜀、襄陽卻仍在敵手。說來說去,苻秦之強大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可你桓氏不欲獨自對上北秦大軍、想要移阻江南,不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嗎?”
郗歸步步緊逼,以至於桓元啞口無言。
中朝滅吳之戰是那樣地輝煌,以至於成為了軍事史上的典範。
符石執意統一南北,遲早要對江左出手,而t中朝滅吳的路線,便是他的首要選擇。
北秦若當真如此行事,荊州可謂首當其沖。
桓元的確不想獨自對上北秦的數十萬大軍,所以才想自江陵移鎮上明,將防禦重點轉至大江以南。
倘若此計真的施行,那麽襄陽以南、大江以北的廣袤地區,就將不再是江左牢牢掌控的領土,而會成為南北雙方交戰的緩沖地帶。
對此,郗歸無比憤怒,堅決反對。
可桓元卻堅信,這樣做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全桓氏軍隊,又能加強長江沿線地防禦,更加有效地阻止北秦軍隊南侵。
這是一道顯而易見的分歧。
桓元意識到這一點後,無奈地看向郗歸。
他沒有想到,郗歸一個女郎,竟會對北秦與荊州之間的形勢掌握得如此清楚,以至於如此敏銳地領會了他的策略。
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郗歸竟對襄陽的失守如此在意,以至於這樣冷言相向。
他不得不為自己出言辯解:“姑姑,北秦苻姓族親接連領兵叛亂,秦王符石出於忌憚,竟做出決定,要將其同族氐人徙至北方各地,同時又把鮮卑慕容作為親信留在身邊。”
“氐人出長安時,有歌者援琴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舊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語阿誰?’5”
“姑姑,你告訴我,符石如此行徑,安能長久得國?移阻江南不過是權宜之計,終有一日,我必將收覆襄陽,奪回梁、益,北伐長安,將秦虜紛紛趕回北地!”
對於符石遠徙氐人一事,郗歸亦有耳聞。
她很清楚,符石的數十萬大軍包括氐、羌、鮮卑等各個民族,其中不少是因為戰敗的緣故,才暫且蟄伏軍中。
這些人心思各異,絕非同心同德。
而這一點,或許正是南北決戰之時,江左以少勝多的關竅所在。
郗歸想到這裏,不由微微沈吟,琢磨著派人前去長安、仔細打探消息的可能性。
桓元察覺郗歸神色似有緩和,立刻乖巧地看過去,故技重施似的說道:“您瞧,襄陽失守不過權宜之計,實在不能怪我。姑姑果然是不疼子皙了,所以才會這樣冤枉我。”
可郗歸卻並未因此動容。
“子皙,我已經說過,若要談正事,便不要繞圈子。你若執意如此,便直接回江州去吧。”
“姑姑——”
郗歸毫不留情地打斷了桓元的未盡之語:“你好好想想,若我是個男人,你還會這樣對我說話嗎?”
“你未免也太瞧不起我了。”雨聲漸大,郗歸的聲音也擡高了幾分,“我之所以能夠站在這裏,能夠平等地和你對話,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而是因為我是北府軍事實上的主人。我絕不會因為你那所謂愛慕而感到欣喜,因為那對我而言並不重要。”
她輕揚下巴,看向桓元:“你如此作態,不過是覺得我會因為你那所謂傾慕而感到高興,會因為自己在男人眼中的魅力而洋洋得意,從而沈迷在情愛的虛幻陷阱裏,對你一寸寸讓步。”
“既然如此,那我便明白地告訴你,我永遠不會像你想象中的那樣,因為一個男人的傾慕而喪失原則。”
“且醒醒吧。沒有人規定,女人必須為男人自以為恩賜的愛慕而感激涕零。”
“縱使你是真心地喜歡我、愛慕我,我也並不欠你什麽,絕不會因此而在軍國大事上對你有所退讓。”
“更何況,你我都清楚,你不過是將這喜歡當作一種手段罷了。”
“桓元,別讓我瞧不起你。”
夜晚的江風帶著冰涼的雨滴,毫不留情地打到桓元身上。
郗歸留下這樣冷冰冰的一段話後,頭也不回地上了牛車。
牛車駛動,桓元獨自立於雨幕之中,久久沒有說話。
“將軍——”
“滾!”
雨越下越大,有護衛上前幾步,想請桓元登車,卻被他厲聲呵退。
“可是姑姑,你怎麽知道,我就沒有真心呢?”不知過了多久,重重雨聲之中,響起了只有桓元自己能夠聽到的無奈低語,“一點點真心,難道便算不得真嗎?”
眼看著郗歸的牛車在雨幕中消失,就連車轍也被大雨沖散了痕跡,桓元自嘲地笑了一聲,將油紙傘扔到護衛懷裏,陰沈著臉上了牛車。
淩晨時分,如註的雨聲漸漸停歇。
殘留的雨珠從檐下垂落,滴滴答答地,織成一曲睡夢沈酣的清音。
第二日一早,郗歸走到門邊,入目所及的,是一副雲銷雨霽、彩徹區明的晴美畫卷。
“今日竟是個難得的好天氣。”
她微微擡頭,看向初升的太陽,餘光掃見南星引著郗途進了月洞門。
天還未亮,郗途便帶著聖人的口諭到了京口。
自從孫志作亂的消息傳到建康,臺城便一直物議沸騰。
初三那日,會稽郡四月飄雪,瑯琊王毫不猶豫地將這異象歸到了三吳世族頭上,給聖人出了個趁機征發樂屬的荒唐主意。
如今孫志之亂愈演愈烈,三吳世族固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瑯琊王自己,卻也被聖人定為了禍首。
畢竟,這樣重大的叛亂,這樣慘烈的後果,如何能是當今聖人昏庸所致呢?
聖人要一如既往地維持他那用紙糊就的高高在上的明君形象,那麽,必得是有小人作祟,所以才會引發如此嚴重的禍亂。
瑯琊王被聖人當眾斥責,在冰冷的磚地上跪了許久,心中又是委屈,又是不忿。
當日提起征發樂屬時,聖人明明大加讚賞,如今才過了區區三日,他怎能如此顛倒黑白,將這一盆臟水統統潑到自己身上?
自己明明也是先帝的骨肉,憑什麽卻既不能登上皇位,又要替聖人背負這樣的黑鍋?
瑯琊王有滿腔的怨恨想要發洩,卻找不到一個能夠為他做主的人。
那些平日裏圍繞在他身邊的官員,無一不說要為他赴湯蹈火,可此時此刻,卻誰也不肯為了他對上聖人。
瑯琊王絕望地跪在大殿之中,久違地想起了自己那含恨而逝的母親。
他想,若母後還在,必不會教我如此受辱,她一定會為我做主的。
可他的母親早已懷著滿腹的擔憂和失望,長眠在那陰森孤冷的地宮之中。
瑯琊王縱有千般萬般的委屈,也再沒有母親了。
更何況,他其實很清楚,在母親的心裏,自己永遠都比不上皇兄——不是因為母親更愛長子,而是因為皇兄是江左的皇帝,是肩上背負著社稷萬民的天子,而在母親的心中,司馬氏的江山,遠重於她的孩兒。
瑯琊王有些想哭,又有些想笑。
他想說,母後,你看,你寄予厚望的皇兄,就是這樣把一切都搞砸的。史臣尖銳的筆鋒會永遠記得,太昌四年四月初三,夏雨雪,聖人征發樂屬,以致孫志謀反,三吳大亂。
想到這裏,他嗤笑一聲,於眾目睽睽之下,搖晃著站起身來,步履蹣跚地朝外走去。
瑯琊王瘋瘋癲癲地離開了大殿,可這一切卻遠遠沒有結束。
夜色漸深,但臺城卻依舊庭燎晢晢,燈火通明。
最新的邸報經過一重又一重的宮門,以極快的速度被送到聖人手中。
禦階之下,數位臣子屏息垂首,沈默而坐。
他們雖然好奇三吳的戰況,卻絲毫不敢在這種時候表露出特別的神態,以免招了聖人的眼,平白給自己增添不痛快。
謝瑾瞧著周圍同僚的神色,無奈地閉上了眼。
沈默之中,他的耳畔再次響起了溫述方才轉達給他的那些出自郗歸之口的石破天驚之言。
她說她要給部曲佃客分地,要在三吳繪一副耕者有其田的樂景。
她說她要給三吳士庶重新登記戶口,抹去黃、白二籍的差異,取消僑姓之人在調役方面的一切特權。
她說她不會再將三吳拱手相讓,她是為了自己出兵,為了北府出兵,為了江左出兵,卻獨獨不是為了司馬氏而戰。
她說了很多很多,謝瑾即使沒有親眼看到,也能夠想象郗歸說這些話時的神采飛揚,以及言談之間,對司馬氏的輕視鄙薄之意。
謝瑾知道,三吳的災難會讓郗歸更加憎惡臺城,憎惡司馬氏,也會讓她埋怨自己作為執政之臣的無能。
他知道自己不該縱容司馬氏兄弟,知道t如今不過是自食其果。
郗歸是對的,司馬氏根本不足與謀!
他們心中壓根沒有百姓,沒有天下,沒有社稷萬民!
他們甚至連江左的安危都不甚顧及!
可江左門閥士族與皇族共治天下的格局已經維持了這麽多年,司馬氏若是不得不退,那這皇位又該由誰來坐呢?
沒有人能夠服眾。
無論是誰新出現在那個位置上,都會產生久久無法平息的物議。
前些日子,潛伏在北秦的探子傳來消息,苻石頗為倚重的丞相王寬已然病重,恐怕將不久於人世。
王寬出身中原大族,是飽讀詩書的漢臣,一直力勸苻石不要派兵南攻。
可苻石卻迫不及待地想要統一南北,頻頻於朝堂之上提起南侵之事。
一旦王寬去世,怕是再也沒人能夠攔得住苻石。
如此嚴峻的情形之下,江左如何能先生起內亂、自亂陣腳呢?
對於時局,謝瑾有滿心的憂慮。
可他知道,自己是無法攔住郗歸的。
溫述轉述了那麽多句話,其實潛臺詞只有一個——郗歸並不懼怕旁人知曉她的不臣之心,她鐵了心要將三吳據為己有!
說完這些後,溫述鄭重行禮,對著謝瑾謝罪。
他說:“侍中見諒,我雖是司馬氏的臣子,但卻更是溫氏的家主。司馬氏無德無能,不配為君,我要對我的族人負責,帶他們去尋一條真正正確的道路。”
他說:“溫氏等這個機會,已經等得太久了。我怕再等下去,又將是一個甲子。”
他說:“兩害相權取其輕,郗氏女郎雖然激進了些,卻比司馬氏有見識得多,也遠比你我這樣的人有魄力,我必須搏上一搏。”
他說:“我會吩咐族人徙至徐州,若三吳一切順利,我便在那兒為郗氏女郎效勞;縱使三吳戰況不如預期,我也不會回來了。”
溫述的祖父溫直,是江左立國之初的名將,曾同司空郗照一道,先後平定王重、蘇俊等人的叛亂。
溫述雖然一直在建康為官,骨子裏卻仍流淌著平南將軍的血脈,為了家族,也為了社稷,他要放手一搏。
謝瑾想到這裏,不由在心中輕嘆一聲:“溫述已決心放手一搏,那我呢?我又該如何選擇?”
他生性聰慧,所以愈發習慣了多思多慮,不肯輕易做下這樣的重大決定。
他知道自己身居高位,一舉一動都牽涉甚大,所以更加不敢妄自行動。
說來說去,歸根到底,其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往何處去。
天地茫茫,海天路杳,可對他而言,何處才是歸程呢?
他身處在這樣的亂局之中,宛如置身迷津,眼前是撥不盡的迷霧,心裏是驅不散的仿徨。
歧路亡羊,他縱使有萬般的力氣想使,卻不知該往何處去了。
謝瑾想了很多很多,可時間卻並沒有過去多久。
一陣響亮的雷聲傳來,宛如在朝臣們耳邊炸響。
隨之而來的是重物落地的沈悶聲音,大殿之外,不知什麽東西轟然倒塌。
突兀的喊叫聲響起,一聲接著一聲,急促而慌張:“走水了,走水了,昭明宮走水了啊!”
雷火劈中了昭明宮,這座由吳主孫皓主持建立的宮殿,經歷了百來年的風雨,終於在今夜迎來了一場罕見的天火。
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聖人的面色因此而變得更加陰沈。
他的手緊緊地攥握成拳,其上青筋暴起,微微顫抖。
他忍了又忍,終於站起身來,拿起那封剛剛看完的邸報,重重地將其拋擲在地。
他憤怒地伸出手,將案上所有的邸報和奏章統統推落在地。
“你們看看這些邸報,好好地看看這些邸報!”他氣得面色漲紅,聲音嘶啞,“那群沒有用的東西,一個個都說孫志用兵奇詭,戰無不克。呵,堂堂官兵,竟然連一個妖言惑眾的道士都打不過,那朕要他們是幹什麽吃的?!江左的國庫,難道就養了這群無用之人嗎?”
沒有人接話,沈默的大殿上,只有聖人憤怒的喘息聲分外明顯。
他是如此地憤怒,可朝臣們卻並不能感同身受。
他們雖然無不低眉垂首,躲避聖人的註視,可心中卻並無多少膽戰心驚。
誰都知道,京口位於三吳與建康之間,勢必不會眼睜睜看著孫志打到建康,所以朝臣們根本無需憂心自己的安危。
他們並非天子,不用承擔孫志之亂帶來的千古罵名,不用背負宗廟社稷的重擔,不會因為這場遠在三吳的叛亂而失去錦衣華服的生活,是以並不懼怕。
死一般的沈寂中,謝瑾終於側了側頭。
侍立一旁的小黃門覷著聖人的神色,輕手輕腳但動作極快地蹲身上前,眼明手快地撿出那封最新的邸報,用袖子擦了擦,雙手呈給謝瑾。
謝瑾不動聲色地打開邸報。
難怪聖人如此生氣,這封邸報來自永寧,邸報中說,餘姚、句章、東冶諸縣守官無不棄城而逃,永寧獨木難支,恐怕難以禦賊,還請臺城速速支援。
此刻是四月初四的深夜,不過兩天的工夫,會稽境內諸縣,竟幾乎統統落入賊手。
無數官兵不戰而逃,孫志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整個會稽郡。
“北府軍不是在江北連戰連捷嗎?傳令給那個郗氏女——”聖人咬牙切齒地說道,“十日之內,我要聽到三吳的捷訊,不然的話,讓她提頭來見!”
聖人言之鑿鑿,可任誰都知道,這只是一句再蒼白不過的威脅。
時至今日,建康還有誰能奈何那位郗氏女呢?
他痛恨郗歸,卻又不得不倚仗北府。
正如他雖厭惡謝瑾,卻不得不盼著他高擡貴手,多給自己留下一些權力。
聖人與瑯琊王不同。
瑯琊王此前還打著讓北府軍與叛軍兩敗俱傷的主意,可聖人卻清楚地知道,一旦北府軍前去平叛,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令他滿意的結果。
若是勝了,高平郗氏將會憑借著北府的兵權,高高地淩駕於臺城之上。
聖人自然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可北府軍若是兵敗,江北戰事必然會受到影響。
一旦北秦渡江南下,他作為司馬氏的天子,又如何能有性命在?
對此,聖人躊躇不已,所以才遲遲沒有正式下詔。
可今夜的邸報是如此地令人憤怒,以至於他終於瘋狂地想道:“江左終究還有桓氏在,若是北府軍在三吳大傷元氣,那麽,就由桓氏來統領上下游抗胡的諸項事宜。”
“至於說桓氏有不臣之心?笑話!真到了那樣的時候,江左這間破房子到底是八處漏風還是九處漏風,又有誰會在乎?”聖人瞥向面色平靜的謝瑾,不無惡意地想道,“若真到了那樣危急的時刻,那這一切就都交給謝瑾去頭疼吧。畢竟,他也是桓氏的仇人,不是嗎?”
對於臺城昨夜發生的一切,郗歸都毫不知情。
她只知道今日淩晨,南燭輕聲將自己喚醒,說郗途帶著聖人口諭,連夜到了京口。
既然聖諭已下,那北府軍此次東征,也算是師出有名了。
她這麽想著,目光移向正在庭中等待的郗途。
接連幾日的疲憊與重壓,似乎壓根沒有影響到郗途的狀態。
他筆直地站立著,帶著一種郗歸從未在他身上看到過的堅定和自信。
郗歸從未見過郗途追隨父親征戰時的模樣,以至於此時此刻,竟是她第一次覺得,郗途與郗岑確有幾分相似之處。
他們原本都該是高平郗氏的將軍,原本都該保持這般意氣風發的模樣,可卻不得不弄權,不得不隱忍,不得不一年又一年地,隨著這腐朽的江左共同沈淪。
郗歸腦中閃過了無數念頭,但最終什麽都沒有說,只是快步向前,朝著郗途走去。
他們都已經等了太久,一刻也不想再等下去。
庭院並不算大,不過幾步的工夫,二人便走到了一處。
相視而笑的瞬間,郗歸聽到郗途帶著喜意的聲音:“旭日初升,是個好兆頭。”
他們都知道,如日方升的不僅僅是京口,更是北府軍的未來,是這片土地嶄新的希望。
北府軍將承載著這希望,穿透門閥士族的t重重暗影,擊敗虎視眈眈的北秦騎兵,摧毀搖搖欲墜的腐朽江左。
再沒有比這更新的希望,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未來。
高平郗氏的名號,將隨著這新的未來,永遠地鐫刻於史冊之上。
郗途只要一想到這點,便覺得無比地振奮,無比地驕傲,恨不得立刻上陣殺敵,為北府、為郗氏拼出個璀璨明天。
金燦燦的陽光灑在校場上,灑在整裝待發的將士們身上。
他們筆直地站立著,心中的抱負並不比郗途少多少。
這些人有的是從江北戰場上歷練歸來的老兵,有的是江淮間慕名而來的宿將舊卒,還有的從未上過戰場,此時正懷著滿心的期待,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要像故事中的郗司空那般,為江左攘除叛亂,為自己搏個功名,也為社稷百姓,做出一份屬於自己的小小貢獻。
他們是如此地可愛,以至於郗歸立於點兵臺上,忍不住有些淚目。
這是她第十二次站在這裏送將士們出征。
她知道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會帶著來自戰場的捷報,堅毅而榮耀地返回京口,成為整個徐州的英雄。
但還有很多人,會在殘酷的戰場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縱使於戰爭結束後返回家鄉,也會一次又一次地,從眼睜睜看著同袍死在自己面前的噩夢中驚醒。
還有很多人,他們志氣昂揚地前往戰場,可歸來之時,卻或斷一臂,或眇一目,留下永生難以擺脫的殘疾。
可這些人仍然活著,還能看到明天初升的太陽。
郗歸知道,還有很多很多人,她這一生都不會再見到。
這些人會為了父母妻兒,為了高平郗氏,為了京口,為了徐州,為了整個江南,前赴後繼地拋頭顱、灑熱血,奮不顧身地戰死在無情的沙場上,再也不會回家。
所有的將士都知道,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1每一次的出征,都可能會是永訣,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出發。
人人皆有畏死之心,可總有那麽些人,或為小家,或為大義,置之生死於度外,成為大義凜然的、可愛、可敬的英雄。
郗歸站在點兵臺上,有好多好多話想說。
也許會有人認為那是陳詞濫調,可郗歸和將士們卻每次都會因此而振奮,因此而感動,因此而燃起一腔熱血,也因此而撒下幾行熱淚。
最後的最後,郗歸滿腔的話語都只化作了“師出以律,令行禁止”這八個字。
這是要求,但更是期許和保護。
她希望所有的將士都能做到這一點,希望這八個字能夠保護著這支軍隊,讓他們在三吳延續江北戰場上戰無不勝的神話,讓犧牲變得少一點、更少一點。
此次去往三吳之地的將士共有一萬人。
自從郗歸接手北府軍以來,還從來不曾一次性送過這麽多將士出征。
在隆隆的鼓聲中,將士們身著藤甲,緊握兵器,目光堅定地走出了校場的大門。
燦爛的朝陽下,繡著高平郗氏族徽與北府軍標志的戰旗高高飄揚,於晨風中獵獵作響。
出征的將士實在太多,以至於直到最前方的將士們擡著大旗走出城門,去往渡口,後面幾隊的將士都還未離開校場。
郗歸站在高臺之上,註視著將士們一隊又一隊離開的背影,看著這宛如長龍一般的整齊隊伍,心中升起了難言的自豪與感傷。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覆還。”7
這是一曲悲壯但沈重的別歌。
郗歸只盼著三吳的戰場不像北秦的騎兵那樣殘酷,將士們也不必再增加太多的傷亡。
她無比地希望分田的策略能夠盡快見效,希望更多的將士能夠不戰而勝,希望這些可愛的人不要死在內戰的戰場上,希望自己還能夠看到他們活著歸來。
在遠遠目送最後一隊將士登上渡船之後,郗歸終於走下高臺,看向了校場東側的那個身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