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 28 章

關燈
第 28 章

黛玉不禁問道:“湘雲到底影射了什麽人?作者看起來對她惡意很大的原因何在?”

芙蓉子道:“還記得第七十六回,黛玉與史湘雲二人在凹晶館聯詩嗎?

當時黛玉見河裏有一個黑影,史湘雲便拿起一塊石頭打過去,“只聽那黑影裏嘎然一聲,卻飛起一個大白鶴來,直往藕香榭去了。”

於是史湘雲就得了一句佳句:“寒堂渡鶴影。”

黛玉苦思方對上一句:“冷月葬花魂。”

這鶴與史湘雲有分不開的關系。

書中關於她外貌的描述是“鶴勢螂形”,她在蘆雪庵詠雪聯詩時便有一句“石樓閑睡鶴”。

寶玉寫大觀園怡紅院的詩句《秋夜即景》裏有“苔鎖石紋容睡鶴”,《冬夜即景》裏有“松影一庭惟見鶴”。

可見史湘雲就是寶玉身邊的鶴。那麽這個鶴影射什麽呢?

鶴有一個別稱叫做一品鳥,明清兩代一品文官官服補子上繡的即為仙鶴,因此鶴也被稱為“一品鳥

明朝《大學衍義補》中稱“文官用飛鳥,象其文采;武官用走獸,象其猛鷙也”。

寶玉代表帝王,那麽常在他院中之鶴,就代表寶玉身邊的一品文官大員。

黛玉道:“既是如此,該當是好事,如何又厭惡她至倡伎的地步?”

芙蓉子一笑道:“你且看書中描寫,第二十六回裏寫到賈蕓到怡紅院去找賈寶玉,看到“有兩只仙鶴在松樹下剔翎”。

在第三十六回中,薛寶釵中午去怡紅院,見到:“不想步入院中,鴉雀無聞,一並連兩只仙鶴在芭蕉下都睡著了。”

發現端倪了嗎?寶玉院裏有兩只仙鶴。作者為什麽特意強調有兩只仙鶴呢?因為明代一品大員朝服補子上是雙鶴。

補子就是官服上一塊縫在胸前的布,上面繡上各種花紋。

而清朝一品大員官服補子上的仙鶴卻為單只。

所以到了第七十六回,是一只仙鶴渡過寒塘飛去了藕香榭。

你可記得劉姥姥的牙牌令:“花兒落了,結了個大倭瓜。”

藕是蓮花之結果,這裏寓意結果她雙鶴變單鶴飛走,意即從明朝重臣,變成了清朝的一品大員。

洪承疇投清後,順治年間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

後又任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

洪承疇被俘後,崇禎帝接到吳三桂塘報,在四月十二日下旨稱讚“洪承疇節烈彌篤”。

事實上,洪承疇於五月初五端午節正式舉行降清儀式,而崇禎帝多次毫不知情,還於六月下旨,對洪承疇賜祭九壇,設立祠堂,議定謚號。

另外還有一個“水太涼”的典故,據說當年清朝軍隊兵臨南京城下時,南明禮部侍郎錢謙益本來和自己的紅顏知己“名妓”柳如是說好了要相約跳湖殉國的,但是當他試了一下水以後,說了一句“水太涼,不能下”。話音剛落,柳如是便“奮身欲沈池水中”,結果也被他硬托住沒跳下去,事後錢謙益開城投降了清朝。所以世人紛紛嘲笑他的節操還不如一個妓女。

所以“寒塘渡鶴影”就指降清,史湘雲即影射投降清朝的一品大員洪承疇。她渡過寒塘後飛走了,可是黛玉卻在寒塘冷月葬花魂。

不僅如此史湘雲也代表吳三桂。

明朝官服上的補子武官一二品是獅子,三四品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而清朝武官官服上的補子卻與明朝不同,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子。史湘雲另外還影射投清的武將吳三桂,原因是史湘雲有一個金麒麟,金為滿清屬性,後來在五月初一清虛觀打醮寶玉得了一個文彩輝煌的金麒麟,比史湘雲佩的又大又有文彩。

吳三桂在明朝加封平西伯,降清以後加封平西王,可不是得了更大更有文彩的金麒麟。

吳三桂投降清朝後,與多爾袞五月初三進京。

寶玉五月初一得金麒麟後,不小心丟了,得到五月初六史湘雲到賈府,在薔薇架下,撿到了寶玉丟的金麒麟。註意這個薔薇架有講究,後文再說。

史湘雲這次來賈府前已定親,故此前著人送來禮物給黛玉等人,可是送給四大丫鬟的絳雲石戒指卻親自帶來了。黛玉便說她糊塗,前日一起帶來豈不省事。

史湘雲辯解一通,最後說“橫豎我來給他們帶來,豈不清白。”

稍帶個戒指,有何清白不清白的?這裏清白,就是不清白。

戒指,定情之物。前文講過,寶玉嫁了人的女兒就是死珠魚眼,意思投清的叛臣。

史湘雲定親,即已經定了要投清。送四個戒指給四大丫鬟,是一起投清之人。

史湘雲說著,把四個戒指放下,說道:“襲人姐姐一個,鴛鴦姐姐一個,金釧兒姐姐一個,平兒姐姐一個:這倒是四個人的,難道小子們也記得這們清白?”

眾人聽了都笑道:“果然明白。”

寶玉笑道:“還是這麽會說話,不讓人。”

林黛玉聽了,冷笑道:“他不會說話,他的金麒麟會說話。”一面說著,便起身走了。

黛玉的反應已經說明,金麒麟,絳雲石戒指(即清人扳指),都是史湘雲投清的證明,是以黛玉反應非常激烈。

在書中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中,眾人起菊花社,裏面有四首詩源自當初反清覆明的覆社中人的詩。以作者之才,並非寫不出,實為以菊花詩喻覆社,從詩見人,影射其人。

其中寶玉的《種菊》的前四句:

“攜鋤秋圃自移來,

籬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經雨活,

今朝尤喜帶霜開。”

源自冒辟疆的菊花詩:

“小鋤秋圃試移來,

籬畔庭菊手自栽。

前日應是經雨活,

今朝竟喜帶霜開。”

而當初冒辟疆的這首《菊花詩》,其小妾董小宛也和了一首:

“玉手移栽霜露經,

一叢淺淡一叢深。

數此卻無卿傲世,

看來惟有我知音。”

再來看史湘雲寫的《對菊》詩:

“別圃移來貴比金,

一叢淺淡一叢深。

蕭疏籬畔科頭坐,

清冷香中抱膝吟。

數去更無君傲世,

看來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負,

相對原宜惜寸陰。”

可以看到,史湘雲的詩中,也有四句出自董小宛的菊花詩。

前面講過,書中以情愛喻君臣,這裏作者就以這種借鑒,將寶玉比冒辟疆,史湘雲比董小宛,表面看是夫與妾的關系,其實是君臣關系。

書中史湘雲的《對菊》緊鄰寶玉的《種菊》,這裏《對菊》的“對”字,除了是對著菊花之意,也有史湘雲這首詩就是在應對寶玉的詩之意,以此影射董小宛與冒辟疆對菊花詩。

關於董小宛的傳言,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說她忠於愛情,最後死了,但是裏面有很多奇怪的言語,影射她是被搶走了。

坊間亦有很多傳言,說董小宛其實就是董鄂妃,被搶進宮裏做了順治的妃子。

這裏作者以董小宛死而覆生又侍二夫的事情,影射洪承疇假死殉國,其實做了叛徒,事二主的事情。

崇禎當初接到吳三桂說洪承疇誓死不降的塘報後,指示“速與優旌,以慰幽忠”。

洪承疇的家仆陳應安等從亂軍中逃回北京,也向朝廷報告洪承疇“殉難”始末,稱洪承疇被俘後“罵賊不屈,惟西向叩頭,稱天王聖明,臣力已竭,死之。從來就義之正,未有如臣家主也”。

崇禎帝震悼痛哭,下令設祭壇於朝天宮前,準備親自前往祭奠。

六月,崇禎帝下旨,對洪承疇賜祭九壇,設立祠堂,議定謚號。他臨軒垂泣,說:“我不曾救得承疇。”,鬧了個大烏龍。

負責恤典的禮部侍郎王錫袞提醒道:“因關外諸逃將塘報游移,並無確據,其意恐以抗節之忠,形其偷生之醜,以惑兵部。臣兩次行咨兵部,俱不回覆。”

後來崇禎帝聽說洪承疇降清的消息,取消親祭議謚,並將正陽門內關帝廟中供奉洪承疇牌位的祠堂改為供奉觀音。直到明亡前夕,明廷仍未得知洪承疇確切消息。

這裏作者借用董小宛和冒辟疆的詩,以董小宛諷刺洪承疇假死實降一事。

清兵平定全國後,降清的覆社成員陳名夏曾從京師寫信給冒襄,想借他的才名,拉攏江南讀書人,信中轉達了當權人物誇他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要舉薦他為官,但冒襄以痼疾為由堅辭不受。

所以史湘雲在菊花社的別號:“枕霞舊友。”

影射董小宛是冒辟疆舊日枕邊人。

無獨有偶,洪承疇別號就叫紅霞。

冒辟疆和董小宛對菊花詩時,冒辟疆的好友楊龍友,也和了一首菊花詩:

“尚有秋情眾莫知,

聯袂負手扣東籬。

孤標傲世偕卿隱,

一樣花開故故遲。”

黛玉寫的《問菊》前四句顯然出自楊龍友的菊花詩。黛玉的《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

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

一樣花開為底遲?”

楊龍友是什麽人呢?他名叫楊文驄,字龍友,貴州人,明代畫家。也是南京覆社成員。南明時擁兵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的馬士英是他的妻兄。

因孔尚任寫的著名戲劇《桃花扇》,讓楊龍友揚名天下。

該劇以明末南明小朝廷茍安南京為大背景,講的是東林黨覆社成員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

在劇裏楊龍友與李香君的養母李一貞麗是舊識,又很欣賞李香君,故李香君長大成人後,楊龍友介紹她認識了侯方域。

李香君與侯方域一見傾心,立志非君不嫁。

當時閹黨成員阮大鋮想接觸東林黨人,多次碰壁。楊龍友是他的盟弟,為拉攏阮大鋮,楊龍友牽線由阮大鋮資助了訂親妝奩給侯方域,以解侯方域囊中羞濕之窘。

沒想到李香君雖出身青樓,但出汙泥而不染。當她得知妝奩出自阮大鋮之後,毅然退回。

馬士英擁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後,重又得勢的阮大鋮一直記恨香君卻奩之事,說動宰相馬士英,要買香君送與漕撫田仰作妾。

李香君堅決不從,趁人不提防,一頭撞在墻上,鮮血直流,白綾扇上也濺上了點點鮮血。

楊龍友望著那把濺血的白綾扇,提筆揮揮灑灑的就著那血跡畫成幾枝桃花。

楊龍友離去後,蘇昆生把扇子遞給香君,香君一面流淚一面感慨的說:桃花命薄,葉底飄零,大恨深愁,幾時能報!

楊龍友為救李香君,他親自出馬,在危急中設下偷梁換柱的計策,讓李香君的養母李貞麗代嫁田仰。最後做到了他所說的:“貞麗從良,香君守節,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馬舅之威。將李代桃,一舉四得。”

南明弘光皇帝登基之後,李香君以其母李貞麗的名字被選進宮中唱戲。馬士英在要求李香君唱戲時,被李香君痛斥一番,說他們不幹好事,是一□□臣。馬阮二人惱羞成怒,楊龍友及時勸止,救下李香君的性命。

歷史上的楊龍友後來在率眾抗擊清軍負重傷被執,諭降不屈,乃被殺。舉家三十餘口同時遇難。

李香君寫過一首《訣別口占》詩:

“眼空蓄淚淚空流,

苦苦相思卻為誰?

自詡豪情今變節,

轉眼無目更添悲!”

書中黛玉在寶玉送給他的舊手帕上所寫的《題帕三絕句》:

“眼空蓄淚淚空垂,

暗灑閑拋卻為誰。

尺幅鮫綃勞解贈,

叫人焉得不傷悲。”

黛玉的詩明顯源自於李香君。

所以作者在書中引用這些反清覆明覆社中人的詩,其實是在暗中表明一個懷明的主題,他是明朝遺民無疑,而非什麽清朝的包衣奴才曹氏後人。

這些詩句其實是一組對比,以董小宛影射史湘雲代表的洪承疇變節,以李香君和楊龍友這一對朋友影射那些至死不渝的抗清義士和大臣。

李香君既影射黛玉,則將來寶玉被陷害,應該有黛玉被逼嫁之事,黛玉誓死不從,投水自盡,以全節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