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 19 章

關燈
第 19 章

黛玉合掌說了句“阿彌陀佛”,又問道:“可還有別的?”

芙蓉子笑道:“自然有。書中端午節發生了很多事,這裏就涉及一個人,戰國時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並不姓屈,他姓羋。

古代姓氏是分開的,屈是屈原的氏。

羋讀音mie咩,或者mi米,這個字的樣子很像一只羊,它的意思就是羊叫聲。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紅樓夢》裏大部分主要角色都有兩個年齡,有兩個年齡是為了以屬相給予人物寓意。

兩個年齡一為真,一為假,分別代表著前身和書中的本命。

黛玉在書中就有兩個屬相,一個屬羊,一個是屬龍。

她真實的屬相是屬羊。

因為書中有一個屬相標準人物就是秋桐。

在書中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覺大限吞生金自逝”一回,明確秋桐屬兔,十七歲。

從書中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姊弟逢五鬼”,寶玉被厭壓後遇雙真那年指明寶玉十三歲。

到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吞金自盡,是第二年的事,寶玉的真實年齡這一年應該是十四歲。

黛玉比寶玉小一歲,所以黛玉這一年的真實年齡是十三歲。

秋桐這一年十七歲屬兔,那麽黛玉比她小四歲,就是屬羊。

因為黛玉明面姓林,影射了比幹,作者之所以大費周章的讓黛玉屬羊,因為羋就是羊叫聲的意思,所以黛玉屬羊就是為了暗合她的第二個姓氏羋姓。

黛玉因為母親的名字叫賈敏,為避名諱,凡‘敏’字,皆念作‘密’字;

敏念密只是一個發音,因為黛玉寫敏字時會減一二筆,並不會寫成密。

所以她只是把敏念做mi,其實同樣為了影射“羋”字。

我國端午節有紀念屈原的傳統,屈原繼承比幹之志,同樣是可昭日月的忠臣。

李白有詩句讚屈原:

“屈平詞賦懸日月,

楚王臺榭空山丘”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屈原“志潔行廉,不獲世之滋垢,泥而不滓,雖與日月可爭光。”

屈原曾在《天問》替比幹問:

“比幹何逆,而抑沈之?”

意為比幹有何悖逆之處,為何遭受壓制打擊?

在《九章》中自比伍子胥和比幹: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幹菹醢。

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屈原志潔,不願意與濁世同流合汙,曾寫“舉世混濁而我獨清”。

《聲律啟蒙》有對字口訣:

“清對濁,苦對鹹

一啟對三緘……”

《紅樓夢》書中女兒和男子的清濁之分,便來自屈原。

黛玉的葬花詞亦有屈原之志,自持清潔,尋求不與濁世同流合汙:

“未若錦囊收艷骨,

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

強於汙淖陷渠溝。”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黛玉有“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史記》中說屈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

這也是黛玉時常自傷的緣故,她從來不是無故自傷,她是悲天憫人。

《史記》說屈原“其行廉,故死而不容”,這也是林妹妹不為世人理解的原因。

東漢班固不喜歡屈原,歷數屈原之短“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

其中“怨惡椒蘭”,椒蘭指芳香之物,故以並稱,與薛寶釵蘅蕪院裏種的那些香草同類。

同時這裏椒蘭也指子椒和子蘭。子椒是楚懷王寵臣,子蘭是楚懷王幼子、楚頃襄王之弟。

他們都對屈原的各項政治主張和建議多次抵制,並向楚懷王讒言屈原,致使屈原遭受排擠和陷害。

在屈原的《離騷》中,朝堂上就是一片香草的世界,他將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蟲。《離騷》中寫:

瑞香和辛夷啊,都死在林叢草間。

腥的臊的都被重用啊,

芳的香的卻不得靠前。

陰陽錯位都顛倒了位置,

這世道真是失常大變。

屈原問:為什麽昔日的芳草,現在變成了艾蒿?

他在朝堂也穿上香草編織的衣服,種了許多蘭蕙,但是卻發現這些芳草在逐漸變質。於是他感嘆

它們枯萎死絕有何傷害,使我痛心的是它們質變。

大家都拚命爭著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貪得無厭。

他們猜疑別人寬恕自己,他們勾心鬥角相互妒忌。

急於奔走鉆營爭權奪利,這些不是我追求的東西。

既然進取不成反而獲罪,那就回來把我舊服重修。

於是他穿回了芙蓉和荷葉制成的衣裳。

“制芰荷以為衣兮,

集芙蓉以為裳。”

第十七回大觀園初建成,賈政帶寶玉以及眾清客游園題對額時,寶玉說出蘅蕪院裏的香草就是“《離蚤》,《文選》等書上所有的那些異草”。

在清客題聯後,寶玉點明:“此處並沒有什麽蘭麝、明月、洲渚之類。”

在蘅蕪苑,賈政說:“此軒中煮茶操琴,不必再焚名香矣。”

此處脂批說,與前面瀟湘館的月下讀書,稻香村的歸農之意,“此處的操琴煮茶,斷語皆妙”。

意思這些話都是對這些住處的“斷語”,蘅蕪苑操琴,直指寶釵是琵琶,琴也。

黛玉愛荷花,不僅花簽是荷花,第四十回劉姥姥進大觀園時,游到荇葉渚 ,寶玉要將荷葉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別叫拔去了。”

所以蘅蕪院香草,和黛玉的花簽“芙蓉生在秋江上”,皆在影射屈原。

屈原第二次遭放逐來到桃江定居,在桃江住了長達十餘年之久,桃江可以說是屈原的第二故鄉。

據說當年屈原見兩岸桃樹成林,花開爛漫,就給江水取名“桃花江”。

桃江是南竹之鄉,屈原在《九歌山鬼》描述桃江滿山青竹的景色:

“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在桃花江畔有一座鳳凰山,屈原曾在山上寫過傳世名篇《天問》,所以山上曾建有天問閣,現閣已倒塌。

《莊子》中說:鳳凰“非梧桐不止,非練實(竹之果實)不食,非醴泉(甜美的泉水)不飲”。

黛玉在大觀園居住的瀟湘館,有寶玉所提匾額:“有鳳來儀”

裏面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後院墻下忽開一隙,清泉一派。”

第十七回脂批寫道:此方可為顰兒之居。

寶玉在此處題詩:

“秀玉初成實,堪宜待鳳凰。

竿竿青欲滴,個個綠生涼。”

黛玉在第七十回重建桃花社時,作《桃花行》,中有一句“淚幹春盡花憔悴”

《漁父》中寫屈原準備投江自盡時:“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預示顰兒此時已現投水自盡之像。

黛玉做《五美吟》,第一首西施寫的就是她自己:

“一代傾城逐浪花,

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

頭白溪邊尚浣紗。”

第一句話已經寫出她的結局,會投水而死。

第四十三回正趕上九月初二鳳姐生日,寶玉去祭奠金釧。

在書中金釧是端午節前後死的,寶玉為何要在九月初二去祭奠她?書中始終沒給出這個祭日的理由。這個留待後面再說。

其實林如海的祭日倒是在第二天的九月初三,此回寶玉說是祭奠金釧,實際上也是在預演明日祭奠黛玉。

第四十五回黛玉與寶釵互剖金蘭語時,黛玉說自己十五歲,到第二年尤二姐死時,她十六歲,比屬兔的秋桐小一歲,所以黛玉的假年齡的屬相是龍,寓意她在書中的本命是龍鳳之姿。所以瀟湘館院子裏“鳳尾森森,龍吟細細”。

寶玉到了水仙庵看到洛神像: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之態,“荷出綠波,日映朝霞”之姿。寶玉不覺滴下淚來。

龍和荷花都是黛玉意像,所以寶玉此處為黛玉流淚。

寶玉心想:

“比如這水仙庵裏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來並沒有個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謊話,誰知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著。今兒卻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

不管是金釧,還是洛神都是謊言,寶玉實祭黛玉。

回到賈府後,襲人催促著寶玉“忙將素服脫了,自去尋了華服換上,問在什麽地方坐席,老婆子回說在新蓋的大花廳上。”

這便應了開頭好了歌裏的“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黛玉死後,襲人催寶玉娶寶釵之像。

寶玉坐席前,先遇玉釧說“鳳凰來了。”

進了廳,“見了賈母王夫人等,眾人真如得了鳳凰一般。”

這裏反覆強調鳳凰,實指與黛玉配對之鳳凰,再次著筆於剛才寫的是祭奠黛玉。

這時臺上正在演《荊釵記》。

戲裏有荊釵對金釵,女主錢玉蓮選了王十朋的荊釵聘禮,拒絕了孫家的金釵。

錢玉蓮也曾跳水自盡,後來幸被救起。

所以林黛玉看到王十朋祭奠錢玉蓮《男祭》這一出上,便和寶釵說道:

“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裏祭一祭罷了,必定跑到江邊子上來作什麽!俗語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那裏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 寶釵不答。

這話就是黛玉對寶玉說的,將來黛玉投水自盡時,讓寶玉找有水的地方祭奠就行了。

別人問寶玉去做什麽了,寶玉扯了個謊,說“北靜王的一個愛妾昨日沒了,給他道惱去。”

所以黛玉之死應該是跟北靜王有關,這個以後再解。

屈原在詞賦中常將自己和楚懷王的君臣之義,比擬為男女之情。

如在《離騷》中:

“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原想忍耐卻又控制不住。

上指蒼天請它給我作證,一切都為了君王的緣故。

我們兩個定好在黃昏成親,你為什麽在半途就改變心意了呢。”

把臣子間的排擠嫉恨,寫成:“眾女妒忌我的豐姿,造謠汙蔑說我妖艷好淫。”

在《大招》中,屈原把自己寫成“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美女。

其實早在西周春秋時代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觀念裏,就把君和夫、臣和婦放在同樣的位置,這一觀念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

白居易有詩句:

“不獨人間夫與妻,

近代君臣亦如此。”

《紅樓夢》寫寶黛之間的情形,也是借鑒了屈原辭賦的寫法。

屈原因“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常憂愁幽思,恨的不過是君王不能相知。

君臣關系如同日月之輝,君主如太陽,照耀全國萬民,而臣子如月亮,圍繞君主,默默無聞又不可或缺。

宋神宗曾經說過:“自古之君臣,如朕與安石相知絕少。”

紀曉嵐曾說過:“求知己於朋友易,求知己於妻妾難,求知己於君臣則尤難之難。”

所以書中當襲人對史湘雲誹謗黛玉的時候,黛玉正因擔心金麒麟事,來探看,在窗外聽到寶玉說:

“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賬話嗎?要是他也說過這些混賬話,我早和他生分了!”

黛玉的表現:“不覺又喜又驚,又悲又嘆。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

我雖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這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之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