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03章

關燈
第203章

“陛下, 怎麽了?”

見李治的動作停滯在了當場,武媚娘出聲發問。

李治怔然回神:“……無事,不過是未曾料到這新羅國主在信中提及的稱呼罷了。”

算起來, 金法敏的這封國書在內容上並無什麽不妥,和西域諸國在兩月前便已送達的並無太多區別。

大唐攜先後戰勝西突厥、回紇聯軍以及吐蕃、黨項聯軍的大勝,意圖封禪泰山以彰顯霸主威儀, 對於周邊的小國來說,確實可以算是一出乘勝追擊的威懾。

謹防大唐隨後的動兵會選擇朝著他們襲來, 這些小國不僅在獲知了封禪的消息後飛快派遣出了足夠有分量的使者前往大唐,作為封禪大典的與會之人, 也在國書之中表達了對於大唐的服膺與敬佩。

金法敏的這封, 也是如此。

此人當真是個相當合格的政客,在信中還不忘提及早年間前往大唐進學的經歷,說起自善德、真德女王時期便與大唐進行的建交, 也說起三年前協助大唐攻伐百濟、高麗的結盟,以示己方與大唐的友誼牢不可破。

仿佛是為了顯示自己到底有多識時務, 金法敏還在信中提到,倭國的大化改新創舉, 相比大唐這尊龐然大物的騰飛,真可謂是螢火欲與日月爭輝。

要不是李治先被這個“天皇天後”的稱呼驚了一跳,光看後面的那些,他都該誇讚金法敏乃是大唐的忠臣了……

但這個將皇後真正在國書之中也與皇帝相提並論的叫法,卻仿佛是突然以一種誰都沒想到的方式, 將一巴掌甩在了朝堂不少臣子的臉上。

連新羅此等蕞爾小國的國君在到訪中原的時候尚且知道, 天。朝上國的皇後正是與其天子並肩治理天下之人, 合該有此資格,在泰山封禪中占據一個格外重要的位置, 更何況是這些大臣!

皇後自顯慶五年他風疾發作後便開始正式插手政事,又在去年正式越過了二聖臨朝的分水嶺,影響力也早已抵達邊陲。

別管擔任熊津大都督的到底是不是皇後所出的安定公主,對這些邊境小國來說,是他這位當今天子親手將皇後往上托舉到這個位置,也成了他們所理解的“天後”,也必然要在此次封禪之中隆重登場,以彰顯大唐的帝後和睦、聲名遠揚。

若他李治真遂了這些朝臣的心願,在泰山封禪中阻攔皇後充當這個亞獻的位置,又或者是如那些迂腐之人所說,非要在皇後於祭地禪禮之時還要讓她如同朝堂之上一般垂掛幕簾,只怕才真是要讓金法敏這些人都看了笑話!

今日有皇後在泰山為禮教所牽制,明日這些外邦小國也大可以說,像是安定公主與阿史那將軍這樣的保境安民之人,同樣該當被困縛在長安,而非如今日這般東征西討。

須臾之間,李治心中已閃過了連番的念頭,不過也沒忘了回應武媚娘的問題。“皇後你看吧。”

剛被痛斥了一番的郝處俊不知該不該感謝,金法敏這封恰到好處到來的國書,真可以算是救了他一命。

當這封書信被從李治手中轉交到武媚娘手裏的時候,郝處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方才還因他這悖逆勸諫而擺出一派疾言厲色模樣的皇後神情和緩了不少。

她甚至隨即發出了一聲輕笑,“哪來的這種稱呼?怕是這金法敏既怕遭到大唐自熊津的進攻,又不想令新羅成為大唐的羈縻之地,才想出來的叫法。”

武媚娘一邊朝後看去一邊接著說道:“若是他當真以臣自居,在對你我的稱呼上便該叫做皇帝皇後陛下,而非是這天皇天後。眼下倒是讓他鉆了個空子。”

天皇天後?

聽到這四個字的郝處俊不由眼皮一跳,也當即在心中暗罵,這新羅國主當真好生諂媚,竟還能在稱呼上鬧出這樣的名堂。

別看皇後已在三兩句間將其輕描淡寫地做出了解釋,但這其中只怕絕沒有這麽簡單。

即便他沒有對皇後和安定公主天然存有偏見,他也直覺,此舉更像是在為皇後助力聲勢。

可他是如何想的並不重要,大唐天子是如何想的,才更為要緊。

李治應道:“是啊,這人向來不安分,好在如今他既已親自來到中原觀摩封禪大會,也不必再對他來上什麽舊事重提,以今日情勢,料他也不敢有何漁翁得利之舉。”

以金法敏此前行事,既要表露忠誠,又不能當真稱臣的情況下,這個天皇天後的稱呼反而成了對他而言的最優解。

金法敏也必定心中有數,在這樣的一封國書上呈於中央,又正值封禪要事在前的時候,他會得到的到底是獎勵還是懲罰。

倘若他身在長安的話還能看到,當帝後相攜步出東宮的時候,武媚娘同李治多說了一句:“陛下可喜歡這天皇稱呼?”

天。朝上國的帝王便是天皇,比起天子與皇帝的說法,天皇好像還要再往上走一步。

當這封國書中的特殊稱謂討論從天後轉移到天皇的時候,向來對於李治的脾性很是了解的武媚娘不會看不出來,在他的臉上分明閃過了一縷意動之色。

只是像是想到了他還要在隨後告祭泰山,以天皇之名多少有些對上蒼不敬,李治還是低聲回道:“此事往後再說吧,此次封禪……”

“便勞皇後多加用心了。”

“這是自然。”

倘若說先前對這天皇天後的解釋裏還有幾分言不由衷的話,這句應諾便是真心誠意至極了。

此前的封禪成就的不過是帝王威名,而這一次……

她要的是在這等本當只能由男人來做的事情上,刻上她這個皇後的印記,讓世人在提起這次封禪,記住的都是皇帝皇後一者祭天,一者告地。

唯有如此,她在朝堂之上才能站得更穩,在天下有著更令臣民謹記的影響力。

或許這個位置也可以由太子來站,權當是為他將來的登基鋪路搭橋,以防他走上自己的大伯李承乾的舊路,但在今日他的表現面前,武媚娘卻忽然覺得有些慶幸了。

她之前因為去歲上官儀等人的影響,還是先選擇了穩固這二聖臨朝的局面,並未將權力讓給兒子。

而這個孩子,今日的表現真是讓她失望!

在目送李治折返回到寢殿後,武媚娘朝著身旁的宮人吩咐道:“讓太子來含涼殿見我!”

被帶到含涼殿來的李弘神情有些忐忑。

他不難猜到,雖然母親與父親離開東宮的時候因那封新羅國書而神態和煦,但他為郝處俊求情的那番話,勢必讓他的母親生氣了。

別看母親端坐於上首,還正以餘光留神著嬰兒床中小妹的動靜,當她擡眸望向他的時候,明明神情中不見怒火,卻有一番說不出的壓迫感直逼面前。

“今日的那番話,是出自你的本心嗎?”

李弘猶豫了片刻,回道:“孩兒只是覺得,這些舉動確實於禮不合。”

“荒唐!”武媚娘拍案而起,“你是承載天下之望的太子,不需像安定一般表現出年幼聰慧的特殊,就能得到諸多良師教導,弘文館中青年才俊都知為你效力,就只讓你學會了禮教兩個字嗎?”

這句在私底下還是如此的答覆,遠比在東宮之時還要讓人聽來心煩。

說句難聽的,若禮教真能變成約束所有人的憑據,那李弘就根本不該有出生的機會!

可惜,這樣的話,總不能直接對著李弘說出來。

但即便如此,因李治和郝處俊都不在此地,李弘更覺壓力倍增,只訥訥地吐出了個“我”字。

武媚娘眸光淡淡,並未因李弘此刻的結舌而對長子做出體恤,而是繼續說了下去:“我是不是該說,當年在聽說你因不忍看到楚子商臣弒父故事,棄春秋而取禮記的時候,我就該讓人按著你的腦袋讓你繼續念下去。”

“可《春秋》要義,孩兒都已在近年間盡數學完了,百家批註亦然。”李弘努力為自己辯駁了一句。

“那你學了這時移世易、朝堂風雲,怎麽還是今日這個樣子!”武媚娘打斷了他的話。

他所謂的飽讀詩書,真是一點都讓人高興不起來。

“我在外人面前給你留點面子,說什麽你為郝處俊求情乃是出於君臣相知,但現在只我們母子二人,還有一個尚不知事的太平,我便將話跟你說明白了!”

武媚娘朝著李弘的方向走來,“你妹妹在外面為我們打下能站穩於此地的基石,你卻是在用所謂的仁善將它給拆了!”

“你到底懂不懂啊——”

“我是你的母親,在你即位之前,你我的聲望、地位、榮耀都是一體的,當你幫著外人來打壓你母親的時候,你就是在給這些野心勃勃的世家子弟以一把利刃,插進自己人的胸膛裏。”

這就是事實。

她痛恨的不是李弘讀錯了書,而是他在這個最接近大唐統治者的位置,在政治上的心性,卻還根本不曾成長起來。

這簡直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若非眼看他在神情中已顯露出了歉疚示弱之色,她真應該一個巴掌甩在他的臉上,讓他真正清醒過來。

“你到底是怎麽想的? ”

李弘張了張口,發出的卻好像是只有他自己能聽到的聲音,“我並無這個意思。”

武媚娘嘆了口氣,“你有沒有這個想法不重要。旁人都說你父親有些仁善怯懦,可他再如何軟弱,也不會放任當年的長孫太尉始終欺壓在他的頭上,在阿史那賀魯反叛大唐後冒著大唐局勢不定的危機,也一定要將其斬草除根,你已經十三歲了,不是三歲,還是大唐的太子,怎能任由臣子把控!”

“所以,我想跟你說一件事。”武媚娘說到這裏的時候,已站定在了他的面前,那雙讓人愈發看不透的眼睛在這樣近的距離下,給李弘帶來了一種更為微妙的壓力。

但明明他又看到,母親在此時伸手為他整理了一番衣領,在看向他的神情裏依然有一番對孩子的關切和痛惜。

李弘:“阿娘……但說無妨。”

“現在我顧不上管這件事,但封禪之後,我會和陛下商議,對你的東宮屬官做出一番更換。你是自己這麽想的也好,是被這些混賬東西影響的也罷,我都不可能再放任這些人將心思放在這些事情上。你若還是我的兒子——”武媚娘鄭重其事地說道,“就不要阻攔我的行動。”

李弘眸光一震。

在母親略帶殺意的語氣裏,饒是李弘知道,以郝處俊只在勸諫皇後亞獻這件事上的錯處,還不足以讓母親直接拿他問罪,他也勢必不可能繼續留在東宮。

這一番大動作下,只怕被波及到的人絕不會在少數。

可還沒等他給出一個同意與否的答案,他就已經聽到母親擡高了聲調,朝著外頭吩咐道:“替我將太子送回東宮去。”

她已用一種最為直接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在整頓肅清東宮人手這件事上,能下達決定性命令的不會是李弘,而是他的母親。

這個以“賢才”端正太子舉動的決定,絕不容有人提出反駁。

只是她做出這樣的命令何其雷厲風行,在桑寧為她端來茶湯消暑解渴的時候卻並不難看到,這位已處權力巔峰的皇後陛下在晃動嬰兒床,看著其中不知世事的小女兒時,分明於托腮沈思的表現裏,透露出了幾分疲憊。

“是太子惹您頭疼了嗎?”

“或許是吧。”武媚娘分神答道。“你說,他怎麽就不能像是安定一樣呢?”

在看到金法敏這個天後稱呼的時候,其他人想的不過是這新羅國主當真很明白什麽叫做趨利避害,務求不會被大唐視為叛逆之人,甚至連臨朝稱制的皇後都不忘記討好,或許這其中也有安定公主這位熊津大都督以武力威懾造成的結果,但武媚娘卻可以很確定——

這何止是安定的間接影響,更應該說,是阿菟給金法敏想出來的這個稱呼。

她的記憶力好得很,怎麽會不記得,在阿菟從吐蕃班師還朝的時候,她曾經就這件事說過自己的想法。

她說以天子對應的天女來作為皇後的名號,真是一點也不夠氣勢,還不如用“天後”。

阿菟這個鬼靈精怪的家夥更是一眼就看到,她在聽到“天後”這個說法的時候,當真有些想法。

不是安定,又有誰會在此時忽然提出這樣的名號呢?

只是這樣的稱呼顯然不適合由她親自提出來,或者是由朝堂上的某位大臣,就算武媚娘對此心動,也不會貿然讓這樣一個容易引發李治警覺的名號被書寫在朝臣上表中。

她倒是沒想到,這個名號竟然可以在這個朝中有人反對皇後亞獻的當口,由他國的國王提出,成為一方對皇後的助力。

一想到安定在回來看過太平後便重新前往兗州,以親自參與泰山鋪路為她們母女繼續經營聲望,甚至遠隔千裏也做出了一記尤為重要的補刀,武媚娘起先還因李弘而生出的憤懣之氣又消退了幾分。

太子無用,總算還有栽培的時間,倒是對她來說更像並肩戰友的安定,又在這封禪起行之前,給她送上了一份厚禮。

也正是因為這份支持,才讓她有底氣去想,或許再過上一陣,這個“天皇天後”的說法,就並不只存在於金法敏送來的國書之中了。

就是不知道,被迫寫下這封邦交國書的金法敏到底是個什麽心情。

桑寧不明白,剛才還在臉上籠罩著陰雲的皇後陛下,為何會突然搖頭笑了出來,像是想到了什麽有趣的事情。

但她也無暇多想了,因為皇後已隨即將目光轉向了她:“行了,不管太子如何了,你去將隨行的內外婦名單拿給我,我再校對一遍。”

“還有,隨行為命婦看診的醫官已自東都尚藥局調來了,讓孫神醫為她們分一分組,也好在隊伍中隨傳隨到。”

這些內外命婦之中年事已高的當真不在少數,就比如說武媚娘自己的母親榮國夫人,就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了。

若非她身體尚且可以算是康健,武媚娘是真不想讓她也跟著走這一趟。這沿途消耗數月時間,再如何修繕官道、提前籌備,也終究是一番顛簸,不比尋常出行舒坦。

可想到母親在月前進宮來看太平之時所說,這天下景物對她來說已是看一處少一處,卻還不曾看到過皇後祭祀天地的景象,又怎能從中缺席,武媚娘便又重新收拾了心情,只想著如何將旅途安頓得再舒適一些。

比起讓母親留在長安,還不如讓她看看,自己的女兒到底是如何走出了前人沒能踏出的一步!

……

六月的中下旬,又因天熱緣故推遲了一點起行時間,封禪的隊伍終於自長安起行。

這浩蕩的隊伍囊括了朝堂百官、內外命婦、數千宮人侍衛、運送補給輜重的征夫,還有那些西域小國的使者,打眼望去綿延數裏,竟是恍惚有種行軍的陣仗。

但這隨行的旌旗彩仗,甲兵駿馬,以及那些為侍從所簇擁的華蓋車輿,都昭示著這列隊伍與軍旅大不相同。

整個長安都好像因為這支隊伍途經朱雀大街出城而去,多出了幾分冷清。

“想想再回到長安的時候,應當已是明年了,我還真有些舍不得。”李素筠策馬行在車邊,朝著端坐在車中的幾人說道。

“你會不舍嗎?”李下玉回道,“我看你是巴不得早點抵達泰山,好跟安定公主會合,看看能不能從那些沒派遣使者的小國中選出一個來,作為下一個進攻的目標。”

“怎麽,宣城也要效仿安定去作戰嗎?”聽到李下玉的這番話,城陽公主在並排同行的另一輛馬車上,探頭發問。

若讓同處一車的臨川公主看來,城陽的面色已比半年前又好了不少,大約是因此次沒將李紹等人帶來,還讓她少了點煩心事。在探窗問話之時,倒像是有了些早年間巡獵時候的恣意模樣。

“安定答應過我的。”李素筠拍了拍自己身上掛著的紅羅金書箭袋,朗聲答道,“兩年半前安定把這只箭袋送給我的時候就說,若我能將這箭袋中的所有箭都給紮在箭靶上,她便帶我去邊境試試手,現在我何止是能將箭全紮在箭靶上,還能中一半的移動靶了。”

“哦……難怪你此次泰山之行還不樂意坐在馬車中。”城陽公主擡眸笑道,“那敢情好啊,讓安定帶你去打吐蕃,他們這次必定沒派使者來。”

與李下玉同在一車的文成聽到這一句,無奈地搖了搖頭,“那你可就猜錯了,他們將恭賀的使者派來了。”

吐蕃的那對兄弟既然能在去年同意安定的交易,用禮送文成公主歸國換回祿東讚的遺體,就已明擺著不是只憑蠻力辦事,會一腔熱血上頭的蠢貨。

對於他們而言,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讓讚悉若坐穩吐蕃大相的位置,避免遭到讚普與“尚”族的打壓,折騰明白祿東讚死後在吐蕃內部的矛盾,絕不希望在此時遭到大唐的發兵打擊。

到時候,恐怕不是外力的作用讓他們暫時放下芥蒂一致對外,而是以更快的速度激化紛爭,直到分出一個勝利者去迎接唐軍帶來的挑戰。

這樣的情況下,吐蕃最有可能迎來的還是失敗。

既然如此,他們便不能在此時給唐軍留下話柄。

大唐不是要封禪嗎?那麽吐蕃就派人前來祝賀好了。起碼在明面上,誰也挑剔不出這位新任大相的邦交手段有何不妥。

文成公主又壓低了音量,用只有同在車中之人能聽到的聲音說道:“現在若要進攻吐蕃,大唐做的準備也還不夠呢……”

她自被接回長安到如今,便如安定在回返途中所告知的那樣,已從事起了修編西域圖志的工作,憑借著自己卓越的記憶力大略打出了一個框架,以便在隨後分發給一並從西域回返的其餘人等填補血肉。

安定也同她說過,這個工作不是非要她在半年一年內完成的。畢竟,為了擁有進軍吐蕃腹地的能力,她向陛下建議,自日月山口與當金山口,分別將隴右駐兵以及西域兵馬送往藏原之上,讓士卒以交替戍防為由適應高原氣候。

若非此次在吐谷渾邊界擊退吐蕃兵馬,基本上都是快速完成的交戰,唐軍的損失可能會比現在多出很多。

五年之內,唐軍的態度都是防備吐蕃入侵,阻遏對方的擴張,同時收攏處在吐蕃與大唐邊界上的這些羌人部落,建立起一道隨時可以卷起風暴的壁障。

下一場對外戰事倘若真要在封禪之後發起的話,一定不會是在吐蕃。

她剛想到這裏,就聽外頭的李素筠已接了下去:“城陽姑母,您是不是太看得起我了,連安定這樣的用兵奇才都是從東面的戰事開始的,我哪有這個本事直接就往吐蕃打?”

總得有個難度上的循序漸進吧。

這麽算的話,新羅和倭國這種,就要更適合她長見識一點。

可惜新羅國主太有眼力了,聽說在此次國書之中寫了不少好話,讓原本最適合由騎兵突入的選項都只能暫時擱置了。倭國還得渡海,就麻煩很多。

不過沒關系,她可以先加入安定在遼東的戍防隊伍,跟她們一起在冬日去黑水草甸上狩獵!

……

金法敏忽然覺得後背一涼,打了個噴嚏。

“七月雖已到立秋,但在中原還遠不到真正降溫的時候,新羅王若是水土不服身體不適,還是該當早日就醫。”

金法敏扯了扯嘴角,“多謝安定公主關心了,這話從您口中說出來,真是讓人倍感榮耀啊。”

都說百聞不如一見,對金法敏這個想要看清安定公主到底是何許人物的家夥來說,更覺自己應當奉行這個準則。

苦於劉仁軌此人在百濟紮根越發深厚,金法敏也意識到自己此前希望攥取半島的計劃,也需要徹底做出變更。

正因為如此,他在劉仁軌登門告知大唐有封禪意圖,需有各國使臣隨行的時候,選擇了自己親自前往。

但或許這既是他做出的一個正確決定,也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他剛到青州,便因劉仁軌收到了安定公主的來信,在身處他國的威脅之中寫了一封國書,儼然變成了安定公主達成某種目的的工具。

隨後又在抵達兗州時得到了讓他汗毛倒豎的熱切歡迎,而後便在他都沒弄明白情況的時候,被卷挾進了前往洛陽接駕的隊伍裏。

他原本可以直接像是契丹、奚人、靺鞨使者一般,直接等在泰山腳下,卻非要先往洛陽走一趟,屆時再隨同封禪的隊伍從洛陽重回泰山。

這都叫個什麽事!

為了表現他新羅既對大唐有如此一番討巧賣乖的表現,便絕無可能受到倭國的拉攏圖謀犯境嗎?

還是說,為了讓他金法敏在這封禪記錄中留下特殊的一筆?

“哎,新羅王說的是哪裏話,”李清月一邊盤算著要如何將頭一個書寫天後之稱的金法敏和洛陽拉上點關系,一邊答道,“我既為熊津大都督,與你互為友鄰,自然該當彼此關心的。這就叫做……遠交近攻?”

金法敏嘆氣,“安定公主,恕我直言,我雖然只在長安待過幾年,對中原文化稱不上精通,但也知道這個詞不是這麽用的。”

這是什麽遠交近攻?遠交戰、近攻心是吧!

李清月回道:“我所說的,自然是國都之遠近了,不是嗎?不過若是這個說法當真用錯了的話倒也不奇怪,畢竟我自八歲參與征戰,至今三年間屢有戰功,那些個詩文經傳,自然是沒什麽時間好好學的。”

金法敏目光一滯。

在李清月說到這裏的時候,分明冷下了幾分語氣,仿佛在這話中還藏著一句潛臺詞——她這個人不修文辭,若是做出了什麽只為得到戰功而不計禮法小節的舉動,可千萬不能怪她。

這一句話,同春秋時期的那一句“我蠻夷也”,真可謂是異曲同工之妙了。只不過,安定公主仰仗的,分明是年齡之利。

可是,金法敏不會不知道,能想到讓他寫出那封國書的人,又怎麽可能是因征戰緣故沒能好好進學的存在!

既有這樣一個摸不透心思的對手在側,他哪還有機會趁勢崛起,謀奪土地。他唯一能做的……好像就是聽從安定公主的指令行事,讓自己安穩地做這個新羅王。

他這份郁悶的情緒剛剛湧上心頭,就聽李清月出聲:“看!前面便是洛陽了!”

再有數日,那裏就會迎來從長安前往泰山封禪的隊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