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71章
李治的震驚仿佛全無作偽。
以至於誰也不會懷疑, 他才是這出檢舉謀逆的罪魁禍首。
就算當真覺得這出突如其來的大事有異,也至多覺得,那是李義府為求讓自己脫罪而拿出的保命符, 以圖要用一個更大的案子來蓋住他的那件醜聞。
就連隱約察覺出內情的英國公李勣,在單純去看李治表現的時候,也覺得陛下此刻的痛心與驚愕溢於言表。
是真心實意的。
想來也對, 若非真已接到命令——
誰會覺得他真要置長孫無忌於死地呢?
就算朝堂上下人人都已看出,皇權和相權之間的鬥爭因為這對舅甥的互不讓步而激化, 但李治對長孫無忌的尊重也是擺在明面上的。
哪怕以永徽六年的廢王立武為分界線,也不例外。
李治對長孫無忌送出的禮物也從未收回, 給他那幾個庶子都冊封起來的官職也未曾撤銷。
重啟東都之事也是拿韓瑗開刀而非長孫無忌, 甚至連最新的禮法章程也依然由長孫無忌主持修編……
誰都覺得,或許在何處發生天災的那一刻,長孫無忌引咎辭職, 便是最好的結局。
可現在……
在眾人的視線之中,李治的手有一瞬的顫抖, 礙於天子體面,這份失態很快被他壓制了下去, “將信送上來吧。”
然而當信一封封地呈現在他面前時,他原本還能維系平靜的手又重新克制不住地發抖。
那些信,元詔作為大理寺卿是看過的。
其中確實有很多不妥之處。
比如,長孫祥曾經向長孫無忌請教,是否要在三司會審中有所偏向, 幾乎都得到了長孫無忌的答覆, 而這些也都能和元詔在查閱卷宗中所得吻合。
這對於需要審斷公正的部門而言, 幾乎有著毀滅性的影響。
倒也難怪當年會出現褚遂良被重罪輕罰的情況。
哪怕是太宗皇帝當年為立功頗多的貪官求情,乃是以天子之尊下令, 到了如今也多為人所詬病。
更何況太尉只是臣子!
若只是如此,其實還不到謀逆反叛的地步。
偏偏在其他的一些信中,在經由了李義府和許敬宗的篡改偽造後,是真有日益不敬天子之意。
長孫祥在信中對於韓瑗來濟等人的被貶大吐苦水,說是陛下絕情,建議長孫無忌另想退路。
他聲稱,以他們在朝中還剩下的力量,完全可以召集同黨,另立一個新君!
不錯,陛下近來確實擢拔了一批完全忠心於他的官員,但那些剛被提拔上來的人未必能得人心,他們還有機會。
【李義府貪婪枉法,杜正倫小肚雞腸,許敬宗溜須拍馬,於志寧唯唯諾諾,何如長孫太尉歷經兩朝,資歷深厚,學識冠絕。】
【天下官員以誰人為楷模,一眼便知。】
李治讀到此地的時候,竟然不知道應該說李義府還挺有自知之明,還是說,恐怕在長孫無忌心中真是這樣想的,才讓元詔等人都未曾覺察出信被篡改。
但比起上面那兩句,還是下面那封信更有殺傷力。
【梁王昔為太子,感念先皇後恩情,必定心向太尉,或可奉迎杞王為君,同為上策。若太尉有心,亦可效那羅延舊事……】
對此長孫無忌的回應是,【非常之時再議】。
“混賬!”李治憤而出聲。
信中所用為鮮卑文字,似乎是為了避免信件為外人所查閱獲知,又或者僅僅是覺得這等叛逆之言不適合宣揚得如此昭彰。
可李治昔日還沒成為太子的時候,便酷愛鉆研些“沒用”的東西,其中就包括早已被中原政權淘汰的鮮卑文字。
那羅延舊事,說的也正是以外戚身份篡奪北周權柄,隨後建立起隋朝的隋文帝楊堅!
這或許不是長孫無忌所想,畢竟,他若當真有這種想法,早在永徽年間就可以取而代之了,但現在——
這必須是長孫無忌的計劃!
所以長孫祥才需要勾結監察禦史,以將手伸到禦史臺。
所以在他們所勾結的同夥之中,會有梁王李忠的舊部和杞王府臣子。
所以他們才會在李治暫時離開長安的時候有所異動,進而被人所察覺。
所有的一切都說得通了。
在“取而代之”言論誘發的怒火之下,李治一把便將那幾封信拍在了桌案上。
他的臉上已因怒意而發紅,好像只在眼神中殘存著一點軟弱,隨即喝道:“來人!我要見一見長孫太尉,讓我聽聽看,到底是誰給他的膽子。”
可他話音剛落,就見許敬宗持笏出了列,抗議道:“陛下且慢,臣以為不可。”
李治神情冷冽,“有何不可?”
許敬宗迎著李治的目光,朗聲答道:“謀逆未遂之人,難道會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嗎?就算您見到了他又該說些什麽問些什麽呢?”
若是長孫無忌是在謀逆途中被抓了個正著也就算了。現在只是一個疑似,就讓長孫無忌有了開脫的機會。
但李治必定是不希望長孫無忌脫罪的。
二者相見,反而會給對方打亂局面的機會。
所以不如不見。
只是這句話不能由李治說出來,而需要由許敬宗代勞:
“以臣看來,陛下對太尉猶有戀舊之情,只怕不願繼續查證,但凡太尉與您說及昔日往事,您便會輕拿輕放。”
“然而倘若悖逆篡上屬實,那麽今日有陛下放縱,明日便可召集同黨,付諸實際,以防陛下來日反悔。到了那個時候,縱然陛下安危有臣等誓死守護,陛下的顏面又在何處呢!”
“屆時天下人人皆知,就連陛下的親舅舅,位居三公的太尉也要背棄於您。”
許敬宗字字斬釘截鐵,“可陛下別忘了!唐律乃是由太尉制定,禮法乃是由太尉主持,數年前的天災中,太尉想要引咎辭職,也是陛下礙於種種言論將其請回,更不用說,淩煙閣功臣中太尉位居第一。”
“那麽對於不知內情的大唐子民而言,到底是長孫無忌權欲膨脹,到了窺探聖位的地步,還是陛下德行操守有虧,讓人不由生出反心呢?”
“如今既已有此苗頭,陛下便不該仁善太過,要知道自古以來便有古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許敬宗的這一番慷慨陳詞,似乎將這位天子都給震在了當場。
他臉上的神情幻變一瞬。
在殿內落針可聞的安靜中,他緩緩開口問道:“你說來日反悔……豈不是在說,當太尉宅邸被圍的那一刻起,朕便必須對他拘捕處理了?”
這實在是許敬宗話中的漏洞了。
按照他所說,人性是最不能經受考驗的東西。
既然太尉有名有權,又被天子一度懷疑,倒不如幹脆反了。
所以為了防止這等情況發生,斷絕後患就是最好的選擇。
可這個圍困的決定,起碼在此地朝臣所知的訊息中,都是因陛下不在長安而引發的被迫之舉,怎能作為一個推斷的緣由呢?
若真是如此的話,朝中只怕要人人自危了。
許敬宗顯然也意識到了自己話中確有不妥之處。
不過還沒等他回話,已聽到李義府搶先一步答道:“陛下此言差矣,若無前因,何來後果!”
長孫無忌所為,不過咎由自取而已,怎能說是因為這出提前的包圍,促成了他的結局。
比起許敬宗,李義府還要急於將這份聯系撇開。
否則他就要成為這個首要擔責之人了!
所以只能是因為長孫無忌先做了初一,才有了陛下的十五。
李治似乎也被這個理由給說服了。
誰都瞧得見,在李義府那話說完後,他有些神思恍惚地重新看回到了面前的書信之上。
又好像,他在看的並不僅僅是這些書信,還有早年間長孫無忌的所作所為。
這些翻湧的情緒,到最後都只歸結於一句感慨:“太尉不當負我的。”
這一句話出口,誰都聽得出其中已有幾分哽咽。
他甚至以手掩面,像是並不想要讓他此刻的失態為外人所察覺。
而後又低聲重覆了一遍,“太尉不當負我的。”
“可我又何嘗……”
他又何嘗想要辜負太尉呢?
李治無法再說下去,猝然離座而起。
英國公望見這樣的一幕,無聲地嘆了一口氣。
長孫無忌身份敏感人人均知。
他既為陛下的親舅舅,也是先帝留下的托孤之臣,在陛下先前那一句險些出口的稱呼裏,就已能聽出他的地位。
所以一點也不奇怪,陛下在一番“負”與“不負”的權衡過後,竟想要先逃避開來,等到能以冷靜的態度面對長孫無忌謀逆一事,再來商議後續。
可還沒等李治走出兩步,他便聽到許敬宗震聲問道:“陛下以為,長孫太尉比之薄昭如何?”
李治腳步一頓。
誰是薄昭?那是漢文帝的舅舅!
也是一個……被漢文帝逼迫自殺的外戚。
許敬宗疾步而前,似乎是想要挽回陛下的心意,但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這是要在徹底鏟除長孫無忌這件事上和李義府搶奪“戰功”。
他已經比對方晚一步了,自然要在“說服陛下痛下決心”這件事上做出貢獻。
陛下到如今已經不缺朝著長孫無忌發難的理由了,他怕的只是後世史官會以何種方式來記錄這件事。
這才有了方才的遲疑舉動,以防落人話柄。
那就讓他再推一把吧!
見李治回過頭來,許敬宗毫不猶豫地說了下去,“薄昭為薄太後唯一的弟弟,但其人因官高爵顯而日益驕橫,先有收受大臣賄賂為其求情,後有悖逆新法,兼並土地,提高稅賦,甚至為侄兒犯法擅殺命官,所以縱使其為皇親國戚,也難逃一死。”
“天下之人莫不對漢文帝大義滅親之舉拍手叫好,後世更是讚頌文景之治。”
“長孫太尉與其何其相似!他早有自得傲視之心,壟斷朝堂,提拔同黨,令陛下難以令天下奉行新政新法。昔年高陽公主與吳王李恪一案,長孫太尉借機鏟除異己,與擅殺朝廷官員並無區別。陛下,這難道不是另一個薄昭嗎?”
甚至誰都聽得出來,長孫無忌若要為禍,那可要比薄昭方便得太多。
這兩人的實力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
所以也不怪許敬宗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語氣愈重:“陛下將其依法論處,也不過是效仿漢文帝罷了!為何還要猶豫不決,改日論處!”
“莫非陛下當真願意看到,先帝交給您的江山,終有一天會從李氏變成長孫氏嗎?”
這真是一句狠辣的質問。
誰都能看到,在最後一句問話出口的那一刻,李治像是被一道驚雷劈中,僵硬地站在了原地。
仿佛難以置信長孫無忌的過錯能被延伸到這個地步。
他的眼睛裏隱有幾分淚光閃動,盯著許敬宗上下打量,以圖看清楚他是否在危言聳聽。
然而許敬宗並沒有後退,而是用更為倔強的目光回看向了這位陛下。
在這樣的表現面前,誰還能去談論什麽舊情呢?
李治咬了咬牙,眸光閃爍,卻最終還是給出了一個堅決的答案:“這是李唐的江山。”
李唐的江山,不會給長孫無忌以取代的機會。
所以,他也不該當斷不斷。
當這個答案給出的那一刻,便等同於是一錘定音了。
在場之人裏,或許本還有想要為長孫無忌求情的,可先是沒搶白過許敬宗,又沒能在陛下尚且猶豫的時候發言。
為免步上長孫無忌那幾位同黨的後塵,他們就算有話也不敢在此時說出來了。
李治在這些人沈默的目光中,慢慢地坐回到了他方才所在的位置。
他又有片刻的闔目沈思。
只是當他再度睜開眼睛的時候,在裏面已不見了對舊情的眷戀。
他語氣平靜地說道:“諸呂被殺之時,薄昭先往京城窺探虛實,後有漢文帝即位之事。我能坐上這個皇位,長孫太尉也算功不可沒。”
這好像又是一處長孫無忌與薄昭的相似之處。
固然以能力來說,將長孫無忌去和薄昭相比,還是對長孫無忌的侮辱,可事已至此,便不必顧及什麽臉面不臉面了。
或許在將來,長孫無忌的影響徹底在朝堂上淡化下去的時候,他會選擇給他平反追贈,可現在——
他只能以這種方式退場了。
對這位舅舅最大的尊重,就是二人不必當面撕破臉皮了。①
李治長嘆了一口氣,沈聲開口:“但前功不可抵償今日之過。既然長孫氏確有謀反之舉,便以謀逆罪論處吧。”
身在太尉府中的長孫無忌甚至沒等來陛下重返長安的消息,先一步收到的,就是蓋上了天子印璽的詔書。
詔書中寫道:
長孫無忌、長孫祥等人圖謀造反未果,被搶先一步發覺,固然未造成什麽傷亡惡果,也當重責。
長孫無忌褫奪官職與爵位,貶為庶人,流放黔州。
長孫祥為謀逆首倡之人,判處斬。
其餘長孫氏諸子盡數罷官除名,流放嶺南,不得再度起覆。
……
“接旨吧,長孫……不,現在不能再稱呼您為長孫太尉了,而應當稱呼您為長孫無忌。”
宣旨之人顯然與長孫無忌有些舊日恩怨,絲毫也不掩飾他在念出這一條條或殺或流放之時的玩味。
甚至在最後一句話說出後,還朝著長孫無忌笑了笑。
但長孫無忌大約也無暇去想,此人到底是誰,又跟自己有著什麽樣的過往恩怨了。
他只是死死地盯著面前的這份詔書,像是不願意相信自己會迎來這樣一個結局。
若說此前李勣帶兵來包圍了他的宅邸之時,他雖在心中不安,也還記得自己身份特殊,不至於落到性命不保的地步,保持著一份從容。
想想李治又是素來溫和的帝王,總會將自己給親自請出去。
卻萬萬沒想到,這次李治根本不打算給他翻身的餘地,只想讓他永遠離開自己的視線!
流放黔州和流放嶺南,幾乎都是往窮山惡水之地送死,和直接被處斬的長孫祥並無多大的區別。
陛下這分明是要他去死!
意識到了這個事實後,長孫無忌何止是沒有接旨,更是忽然舍棄了他早前萬事在握的沈穩,意圖朝著門外沖去。
可惜宣旨之人早就防著他有這種表現,根本沒給他沖出門去的機會,就已經讓人將他給攔了下來。
甚至一左一右地將他鉗制了起來。
在這樣的姿勢下,哪還能看得出他高高在上的樣子。
長孫無忌可管不了那麽多,他腳下依然帶著幾分前沖的架勢,死死地盯著那宣旨之人,憤怒地喝道:“放開!我要面見陛下!”
對方搖了搖頭:“陛下仁善,生怕見到你後便會被你的三言兩語給重新誆騙住,以至於誤了李唐江山社稷。所以你還是盡快接旨的好,別鬧得大家都不痛快。”
長孫無忌臉色一沈。
不痛快?
到底是誰更不痛快?
任誰被以這等莫名其妙的方式扣上一個謀逆的罪名,他都不可能從容得起來!
難道還要長孫無忌在此時謝謝李治沒給他判處一個當街處斬,而只是流放嗎?
那也未免太過荒唐了。
對於李治的“仁善”二字評價,在長孫無忌聽來更是可笑至極。
在這一瞬間憤怒的情緒徹底占據了他的理智,以至於他當即怒罵出聲,“胡說八道!他到底是怕被我所誆騙,還是怕與我當面對峙?”
“我到底有沒有這個謀逆之心,他心中應該再清楚不過。他若真有這等委屈,便讓先帝來懲戒於我好了,也算我對不起太宗皇帝……”
“長孫無忌。”
宣旨之人並未被他這一出疾言厲色的質問所嚇到,反而在他情緒宣洩到頂峰之時打斷了他的話。
他朝著長孫無忌走近了兩步,“陛下說,若你拒不接旨,還非要提到太宗皇帝的話,他也有一句話要回您。”
長孫無忌的動作停住了。
這人慢條斯理地繼續說道:“當年陛下貶斥褚遂良之時曾經說過這句話,現在也不介意再用來問你一次。”
“你等總將先帝放在口中,以貞觀老臣自居,可你等當真無愧於先帝嗎?”
還是只想提醒陛下,他們是他的長輩,應當得來他對待長輩的禮節,而不是對待臣子的態度呢?
“不過沒事的,陛下說,他會在今年年末祭拜昭陵,將這些事情原原本本告知太宗的。就不勞你操心了。”
“長孫無忌,現在你可以接旨了嗎?”
長孫無忌沒有回答。
而是慢慢地垂下了手。
當面前這個傳旨之人將聖旨塞到他的手中時,長孫無忌甚至覺得自己的手臂有千斤之重,無法擡起,將那封罪名不實的詔書給丟出去。
褚遂良貪枉田地,愧對先帝,他呢?
他恍惚間想起了他當年回應陛下那句“條式律令,固無遺闕”之時李治困惑且震驚的神情。
想起這位年輕的天子宣召冊立李忠為太子之時深沈的目光。
想起……
也想起他當年在與人宴飲作樂到酒興正酣時,曾經將自己比作了前朝重臣楊素。
可楊素得到了善終,到了他兒子楊玄感那一輩時才因在洛陽起兵被誅殺,他卻要在烈火烹油的富貴之中走向毀滅了。
哈,多可笑啊。
自後方長孫澤的視角所見,當那兩名禁軍松開他父親的時候,這位今年已有六十多歲的長者終究還是顯示出了脊背佝僂的狀態。
他用很輕的聲音朝著那宣旨之人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你是什麽人?”
他要被流放離開京城了無妨,但總得知道,是誰在對他還要來上一出落井下石,也算是死個明白。
聽得對方回道:“我的名字你可以不必知道,但我可以告訴你,我父親乃是萊州刺史鄭仁愷,我母親是房氏女。”
他是房玄齡的外孫。
高陽公主謀反案,房玄齡次子房遺愛伏誅,房玄齡長子房遺直雖被特赦,也被除名為庶人。
這麽一算,與房家有關的人裏,除了韓王李元嘉外,地位最高的確實是鄭仁愷了。
不只如此,他還是滎陽鄭氏子弟,正是關東世家的要員。
長孫無忌朝著對方最後看了眼,“那麽告訴陛下吧,這個聖旨我接了。”
他長孫無忌認栽。
算來他這一輩子也算是有過風光至極的時候,更見證了李唐的開國,當過輔政大臣,坐過三公高位,已比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要精彩太多。
可惜他曾經得過“聰明鑒悟”的評價,卻也輸在一個自作聰明上。
如今被押解流放,也算是給他這個仕途畫上一個句號。
李治在傳遞聖旨的時候沒有見他,在他踏上前往黔州之路的時候也沒有見他。
只有一條特別的詔令,就是讓沿途各州府兵依次相送,直到將他送到位於川蜀之地的黔州。
長孫無忌回頭朝著後方看去,只看見了朝陽之中的長安城城墻。
那裏還是他記憶之中的樣子,其中卻已經沒有了他的容身之所,也早不見了故人。
“讓府兵相送,難道還能顯示出陛下的仁慈嗎?”他自嘲地笑了笑,“說不定是他的殘忍呢。”
他這話居然還真沒說錯。
因為僅僅在半個月後,李治就重新命令李勣和許敬宗覆查長孫無忌的案子。
但這並不是要為他翻案。
而是要徹底清除後患。
半個月的時間,足夠將長孫無忌這最為權勢膨脹的數年履歷都給整理完畢。其中的越界舉動,更被記載得清清楚楚。
前來黔州的中書舍人袁公瑜名義上是來黔州審訊,實際上則是將這一份卷宗帶到了長孫無忌的面前。
他還同時帶來了另一個消息。
永徽六年被貶官潭州的褚遂良,在顯慶二年受到了韓瑗的連累再度被貶,這一次被貶到了愛州(越南境內)。
那地方何止是民眾教化不興,氣候也不是等閑之人所能忍受的,所以就在今年,六十三歲的褚遂良在愛州病逝,消息在不久前傳到的長安。
袁公瑜平靜地說道:“陛下說,你應該能明白他的意思。”
話外之意,請長孫無忌自盡吧。就當是和褚遂良同路了。
或許就算沒有這條單獨的授意,被驅逐出權力中心的長孫無忌也活不了多久了。
在他的頭上已生出了好些白發,將早年間富貴享樂之中保養出的結果毀傷殆盡。
袁公瑜也清清楚楚地看到,在他和長孫無忌碰面的時候,在對方的眼中已有死志,不過是想要得到一個最後的結果而已。
現在,這個結果已不會變更了。
“可以容我再問最後一個問題嗎?”長孫無忌緩緩地挺直了腰背,竟重見了幾分從容。
他問道:“陛下現在在何處?”
袁公瑜回他:“皇後生產在即,陛下已在洛陽。”
他本以為長孫無忌在聽到這話的時候,會想起來李治憑借著廢王立武拉攏同盟的那一幕,對武皇後破口大罵,卻只見他緩緩頷首,“那很好啊。舊日的桎梏除去,新的生命到來。明年元月初一的昭陵拜祭,他有話可說了。”
他朝著袁公瑜的臉上看去,不難從對方有些詫異的神情中猜出對方所想。
他笑了一聲,“我都要死了,難道還要再給自己多留一個晚年瘋癲的印象嗎?”
當年的雉奴,終究還是一個合格的天子了。
就是不知道,今日對他發起攻勢最為猛烈的許敬宗、李義府等人,又會落一個什麽結局。
以他對李治的了解……
他朝著袁公瑜伸出了手,“將東西拿來吧。”
可惜啊,那些人的結局他是看不到了,他得先去見他的太宗陛下了。
------
當長孫無忌死訊傳來的時候,洛陽已進了九月。
距離武媚娘的預產期已經只剩一兩周了。
一想到阿娘生李賢時候的危險,李清月最近是孫思邈那頭也不跑了,劉神威的那個炸藥研發基地也不去了,一門心思地守在了母親的身邊。
搞得李治都怪無語的。
“阿菟,你能不要著急得這麽團團轉的樣子嗎?”
他在長安表演的那一場也很累的,起碼在外人看來,他是含淚送走了自己的舅舅,又是匆匆往返於長安洛陽之間,可以說是身心都遭到了重創。
結果也沒見阿菟對他多問候幾句,就已去反覆問詢,孫思邈給尚藥局女官上的額外培訓課進度如何了。
他當即扭頭就朝著武媚娘告狀,“你說說看,她這個差別對待是不是太明顯了?”
雖然懷著這個孩子期間,她比之前多了不少事情要忙,但武媚娘卻覺得自己的精神頭並不差。
她還有心情朝著李治調侃道:“要不然就由陛下來生這個孩子吧,保管阿菟對您噓寒問暖,鞍前馬後效勞。”
李治:“……”
不是!這個假設聽起來也過於離奇了。
那還是算了吧。
“阿耶,你這膽子也太小了。”李清月將李治這個表情看得很清楚,當即童言無忌出口。
“這關膽子什麽事啊!”李治很覺無奈。
李清月攤了攤手,“生育乃是鬼門關,阿娘都已是皇後了,又有太子阿兄,我,還有阿弟三個聰明的孩子,本不需要冒險的。這不需要膽量和對您的感情嗎?”
李治無言,又覺阿菟所說真有點道理。
但他剛想到這裏,忽然又見李清月小跑到了他的身邊,飛快地擺出了一副乖巧異常的模樣,“不過您要是真覺得自己被苛待了,心中苦悶,那我也不能光看著,要不我送您個禮物?”
李治擡頭問道:“什麽禮物?”
李清月笑意盈盈:“之前我不是贏了阿兄和阿弟各一個要求嗎,要不我把其中一個轉贈給您吧。您想看誰幫您做事,我這就去把人找來。”
“……”李治服了。
他可沒忘記,媚娘告訴過他的,阿菟這個打賭是靠賭的什麽才贏下來的。
那要是轉贈了,豈不是還能算羊毛出在羊身上?
偏偏他這個小女兒長著一張討喜的臉蛋,又正打著關懷他的旗號,非但讓人生不起氣來,還覺得自己若是搶了她的東西,得有點罪惡感。
當李治揮了揮手示意李清月退出去後,便忍不住朝著武媚娘問道:“她這是跟誰學的?”
還真是……有莫名的熟悉感呢。
武媚娘喝了口熱飲,潤了潤嗓子,“跟您吧。”
這種讓人覺得他在弱勢,卻實則掌控了局面的樣子,不正是李治的拿手好戲嗎?
見李治好一番有口難言的樣子,武媚娘失笑,覺得還是得給陛下留點面子,便順口問道:“說起來,陛下打算何時處理李義府?”
在用李義府為前鋒解決掉長孫無忌後,此人的用處也就徹底沒了。
想想李治心中必定介懷於他對皇後的示好,不該還留他多久才是。
果然便聽李治坦然答道:“直接順著那大理寺舊案,用殺害官員之名將他處置了就是。”
“當日問罪長孫無忌的朝堂上,不是他自己說的嗎?他說既無前因,何來後果。”
前因已經有了,後果也可以發到他手中了。
他握著武媚娘的手,感慨道:“媚娘,你腹中的這個孩子,真是生在一個最好的時候啊。”
他們的前路,已沒有任何障礙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治的震驚仿佛全無作偽。
以至於誰也不會懷疑, 他才是這出檢舉謀逆的罪魁禍首。
就算當真覺得這出突如其來的大事有異,也至多覺得,那是李義府為求讓自己脫罪而拿出的保命符, 以圖要用一個更大的案子來蓋住他的那件醜聞。
就連隱約察覺出內情的英國公李勣,在單純去看李治表現的時候,也覺得陛下此刻的痛心與驚愕溢於言表。
是真心實意的。
想來也對, 若非真已接到命令——
誰會覺得他真要置長孫無忌於死地呢?
就算朝堂上下人人都已看出,皇權和相權之間的鬥爭因為這對舅甥的互不讓步而激化, 但李治對長孫無忌的尊重也是擺在明面上的。
哪怕以永徽六年的廢王立武為分界線,也不例外。
李治對長孫無忌送出的禮物也從未收回, 給他那幾個庶子都冊封起來的官職也未曾撤銷。
重啟東都之事也是拿韓瑗開刀而非長孫無忌, 甚至連最新的禮法章程也依然由長孫無忌主持修編……
誰都覺得,或許在何處發生天災的那一刻,長孫無忌引咎辭職, 便是最好的結局。
可現在……
在眾人的視線之中,李治的手有一瞬的顫抖, 礙於天子體面,這份失態很快被他壓制了下去, “將信送上來吧。”
然而當信一封封地呈現在他面前時,他原本還能維系平靜的手又重新克制不住地發抖。
那些信,元詔作為大理寺卿是看過的。
其中確實有很多不妥之處。
比如,長孫祥曾經向長孫無忌請教,是否要在三司會審中有所偏向, 幾乎都得到了長孫無忌的答覆, 而這些也都能和元詔在查閱卷宗中所得吻合。
這對於需要審斷公正的部門而言, 幾乎有著毀滅性的影響。
倒也難怪當年會出現褚遂良被重罪輕罰的情況。
哪怕是太宗皇帝當年為立功頗多的貪官求情,乃是以天子之尊下令, 到了如今也多為人所詬病。
更何況太尉只是臣子!
若只是如此,其實還不到謀逆反叛的地步。
偏偏在其他的一些信中,在經由了李義府和許敬宗的篡改偽造後,是真有日益不敬天子之意。
長孫祥在信中對於韓瑗來濟等人的被貶大吐苦水,說是陛下絕情,建議長孫無忌另想退路。
他聲稱,以他們在朝中還剩下的力量,完全可以召集同黨,另立一個新君!
不錯,陛下近來確實擢拔了一批完全忠心於他的官員,但那些剛被提拔上來的人未必能得人心,他們還有機會。
【李義府貪婪枉法,杜正倫小肚雞腸,許敬宗溜須拍馬,於志寧唯唯諾諾,何如長孫太尉歷經兩朝,資歷深厚,學識冠絕。】
【天下官員以誰人為楷模,一眼便知。】
李治讀到此地的時候,竟然不知道應該說李義府還挺有自知之明,還是說,恐怕在長孫無忌心中真是這樣想的,才讓元詔等人都未曾覺察出信被篡改。
但比起上面那兩句,還是下面那封信更有殺傷力。
【梁王昔為太子,感念先皇後恩情,必定心向太尉,或可奉迎杞王為君,同為上策。若太尉有心,亦可效那羅延舊事……】
對此長孫無忌的回應是,【非常之時再議】。
“混賬!”李治憤而出聲。
信中所用為鮮卑文字,似乎是為了避免信件為外人所查閱獲知,又或者僅僅是覺得這等叛逆之言不適合宣揚得如此昭彰。
可李治昔日還沒成為太子的時候,便酷愛鉆研些“沒用”的東西,其中就包括早已被中原政權淘汰的鮮卑文字。
那羅延舊事,說的也正是以外戚身份篡奪北周權柄,隨後建立起隋朝的隋文帝楊堅!
這或許不是長孫無忌所想,畢竟,他若當真有這種想法,早在永徽年間就可以取而代之了,但現在——
這必須是長孫無忌的計劃!
所以長孫祥才需要勾結監察禦史,以將手伸到禦史臺。
所以在他們所勾結的同夥之中,會有梁王李忠的舊部和杞王府臣子。
所以他們才會在李治暫時離開長安的時候有所異動,進而被人所察覺。
所有的一切都說得通了。
在“取而代之”言論誘發的怒火之下,李治一把便將那幾封信拍在了桌案上。
他的臉上已因怒意而發紅,好像只在眼神中殘存著一點軟弱,隨即喝道:“來人!我要見一見長孫太尉,讓我聽聽看,到底是誰給他的膽子。”
可他話音剛落,就見許敬宗持笏出了列,抗議道:“陛下且慢,臣以為不可。”
李治神情冷冽,“有何不可?”
許敬宗迎著李治的目光,朗聲答道:“謀逆未遂之人,難道會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嗎?就算您見到了他又該說些什麽問些什麽呢?”
若是長孫無忌是在謀逆途中被抓了個正著也就算了。現在只是一個疑似,就讓長孫無忌有了開脫的機會。
但李治必定是不希望長孫無忌脫罪的。
二者相見,反而會給對方打亂局面的機會。
所以不如不見。
只是這句話不能由李治說出來,而需要由許敬宗代勞:
“以臣看來,陛下對太尉猶有戀舊之情,只怕不願繼續查證,但凡太尉與您說及昔日往事,您便會輕拿輕放。”
“然而倘若悖逆篡上屬實,那麽今日有陛下放縱,明日便可召集同黨,付諸實際,以防陛下來日反悔。到了那個時候,縱然陛下安危有臣等誓死守護,陛下的顏面又在何處呢!”
“屆時天下人人皆知,就連陛下的親舅舅,位居三公的太尉也要背棄於您。”
許敬宗字字斬釘截鐵,“可陛下別忘了!唐律乃是由太尉制定,禮法乃是由太尉主持,數年前的天災中,太尉想要引咎辭職,也是陛下礙於種種言論將其請回,更不用說,淩煙閣功臣中太尉位居第一。”
“那麽對於不知內情的大唐子民而言,到底是長孫無忌權欲膨脹,到了窺探聖位的地步,還是陛下德行操守有虧,讓人不由生出反心呢?”
“如今既已有此苗頭,陛下便不該仁善太過,要知道自古以來便有古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許敬宗的這一番慷慨陳詞,似乎將這位天子都給震在了當場。
他臉上的神情幻變一瞬。
在殿內落針可聞的安靜中,他緩緩開口問道:“你說來日反悔……豈不是在說,當太尉宅邸被圍的那一刻起,朕便必須對他拘捕處理了?”
這實在是許敬宗話中的漏洞了。
按照他所說,人性是最不能經受考驗的東西。
既然太尉有名有權,又被天子一度懷疑,倒不如幹脆反了。
所以為了防止這等情況發生,斷絕後患就是最好的選擇。
可這個圍困的決定,起碼在此地朝臣所知的訊息中,都是因陛下不在長安而引發的被迫之舉,怎能作為一個推斷的緣由呢?
若真是如此的話,朝中只怕要人人自危了。
許敬宗顯然也意識到了自己話中確有不妥之處。
不過還沒等他回話,已聽到李義府搶先一步答道:“陛下此言差矣,若無前因,何來後果!”
長孫無忌所為,不過咎由自取而已,怎能說是因為這出提前的包圍,促成了他的結局。
比起許敬宗,李義府還要急於將這份聯系撇開。
否則他就要成為這個首要擔責之人了!
所以只能是因為長孫無忌先做了初一,才有了陛下的十五。
李治似乎也被這個理由給說服了。
誰都瞧得見,在李義府那話說完後,他有些神思恍惚地重新看回到了面前的書信之上。
又好像,他在看的並不僅僅是這些書信,還有早年間長孫無忌的所作所為。
這些翻湧的情緒,到最後都只歸結於一句感慨:“太尉不當負我的。”
這一句話出口,誰都聽得出其中已有幾分哽咽。
他甚至以手掩面,像是並不想要讓他此刻的失態為外人所察覺。
而後又低聲重覆了一遍,“太尉不當負我的。”
“可我又何嘗……”
他又何嘗想要辜負太尉呢?
李治無法再說下去,猝然離座而起。
英國公望見這樣的一幕,無聲地嘆了一口氣。
長孫無忌身份敏感人人均知。
他既為陛下的親舅舅,也是先帝留下的托孤之臣,在陛下先前那一句險些出口的稱呼裏,就已能聽出他的地位。
所以一點也不奇怪,陛下在一番“負”與“不負”的權衡過後,竟想要先逃避開來,等到能以冷靜的態度面對長孫無忌謀逆一事,再來商議後續。
可還沒等李治走出兩步,他便聽到許敬宗震聲問道:“陛下以為,長孫太尉比之薄昭如何?”
李治腳步一頓。
誰是薄昭?那是漢文帝的舅舅!
也是一個……被漢文帝逼迫自殺的外戚。
許敬宗疾步而前,似乎是想要挽回陛下的心意,但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這是要在徹底鏟除長孫無忌這件事上和李義府搶奪“戰功”。
他已經比對方晚一步了,自然要在“說服陛下痛下決心”這件事上做出貢獻。
陛下到如今已經不缺朝著長孫無忌發難的理由了,他怕的只是後世史官會以何種方式來記錄這件事。
這才有了方才的遲疑舉動,以防落人話柄。
那就讓他再推一把吧!
見李治回過頭來,許敬宗毫不猶豫地說了下去,“薄昭為薄太後唯一的弟弟,但其人因官高爵顯而日益驕橫,先有收受大臣賄賂為其求情,後有悖逆新法,兼並土地,提高稅賦,甚至為侄兒犯法擅殺命官,所以縱使其為皇親國戚,也難逃一死。”
“天下之人莫不對漢文帝大義滅親之舉拍手叫好,後世更是讚頌文景之治。”
“長孫太尉與其何其相似!他早有自得傲視之心,壟斷朝堂,提拔同黨,令陛下難以令天下奉行新政新法。昔年高陽公主與吳王李恪一案,長孫太尉借機鏟除異己,與擅殺朝廷官員並無區別。陛下,這難道不是另一個薄昭嗎?”
甚至誰都聽得出來,長孫無忌若要為禍,那可要比薄昭方便得太多。
這兩人的實力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
所以也不怪許敬宗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語氣愈重:“陛下將其依法論處,也不過是效仿漢文帝罷了!為何還要猶豫不決,改日論處!”
“莫非陛下當真願意看到,先帝交給您的江山,終有一天會從李氏變成長孫氏嗎?”
這真是一句狠辣的質問。
誰都能看到,在最後一句問話出口的那一刻,李治像是被一道驚雷劈中,僵硬地站在了原地。
仿佛難以置信長孫無忌的過錯能被延伸到這個地步。
他的眼睛裏隱有幾分淚光閃動,盯著許敬宗上下打量,以圖看清楚他是否在危言聳聽。
然而許敬宗並沒有後退,而是用更為倔強的目光回看向了這位陛下。
在這樣的表現面前,誰還能去談論什麽舊情呢?
李治咬了咬牙,眸光閃爍,卻最終還是給出了一個堅決的答案:“這是李唐的江山。”
李唐的江山,不會給長孫無忌以取代的機會。
所以,他也不該當斷不斷。
當這個答案給出的那一刻,便等同於是一錘定音了。
在場之人裏,或許本還有想要為長孫無忌求情的,可先是沒搶白過許敬宗,又沒能在陛下尚且猶豫的時候發言。
為免步上長孫無忌那幾位同黨的後塵,他們就算有話也不敢在此時說出來了。
李治在這些人沈默的目光中,慢慢地坐回到了他方才所在的位置。
他又有片刻的闔目沈思。
只是當他再度睜開眼睛的時候,在裏面已不見了對舊情的眷戀。
他語氣平靜地說道:“諸呂被殺之時,薄昭先往京城窺探虛實,後有漢文帝即位之事。我能坐上這個皇位,長孫太尉也算功不可沒。”
這好像又是一處長孫無忌與薄昭的相似之處。
固然以能力來說,將長孫無忌去和薄昭相比,還是對長孫無忌的侮辱,可事已至此,便不必顧及什麽臉面不臉面了。
或許在將來,長孫無忌的影響徹底在朝堂上淡化下去的時候,他會選擇給他平反追贈,可現在——
他只能以這種方式退場了。
對這位舅舅最大的尊重,就是二人不必當面撕破臉皮了。①
李治長嘆了一口氣,沈聲開口:“但前功不可抵償今日之過。既然長孫氏確有謀反之舉,便以謀逆罪論處吧。”
身在太尉府中的長孫無忌甚至沒等來陛下重返長安的消息,先一步收到的,就是蓋上了天子印璽的詔書。
詔書中寫道:
長孫無忌、長孫祥等人圖謀造反未果,被搶先一步發覺,固然未造成什麽傷亡惡果,也當重責。
長孫無忌褫奪官職與爵位,貶為庶人,流放黔州。
長孫祥為謀逆首倡之人,判處斬。
其餘長孫氏諸子盡數罷官除名,流放嶺南,不得再度起覆。
……
“接旨吧,長孫……不,現在不能再稱呼您為長孫太尉了,而應當稱呼您為長孫無忌。”
宣旨之人顯然與長孫無忌有些舊日恩怨,絲毫也不掩飾他在念出這一條條或殺或流放之時的玩味。
甚至在最後一句話說出後,還朝著長孫無忌笑了笑。
但長孫無忌大約也無暇去想,此人到底是誰,又跟自己有著什麽樣的過往恩怨了。
他只是死死地盯著面前的這份詔書,像是不願意相信自己會迎來這樣一個結局。
若說此前李勣帶兵來包圍了他的宅邸之時,他雖在心中不安,也還記得自己身份特殊,不至於落到性命不保的地步,保持著一份從容。
想想李治又是素來溫和的帝王,總會將自己給親自請出去。
卻萬萬沒想到,這次李治根本不打算給他翻身的餘地,只想讓他永遠離開自己的視線!
流放黔州和流放嶺南,幾乎都是往窮山惡水之地送死,和直接被處斬的長孫祥並無多大的區別。
陛下這分明是要他去死!
意識到了這個事實後,長孫無忌何止是沒有接旨,更是忽然舍棄了他早前萬事在握的沈穩,意圖朝著門外沖去。
可惜宣旨之人早就防著他有這種表現,根本沒給他沖出門去的機會,就已經讓人將他給攔了下來。
甚至一左一右地將他鉗制了起來。
在這樣的姿勢下,哪還能看得出他高高在上的樣子。
長孫無忌可管不了那麽多,他腳下依然帶著幾分前沖的架勢,死死地盯著那宣旨之人,憤怒地喝道:“放開!我要面見陛下!”
對方搖了搖頭:“陛下仁善,生怕見到你後便會被你的三言兩語給重新誆騙住,以至於誤了李唐江山社稷。所以你還是盡快接旨的好,別鬧得大家都不痛快。”
長孫無忌臉色一沈。
不痛快?
到底是誰更不痛快?
任誰被以這等莫名其妙的方式扣上一個謀逆的罪名,他都不可能從容得起來!
難道還要長孫無忌在此時謝謝李治沒給他判處一個當街處斬,而只是流放嗎?
那也未免太過荒唐了。
對於李治的“仁善”二字評價,在長孫無忌聽來更是可笑至極。
在這一瞬間憤怒的情緒徹底占據了他的理智,以至於他當即怒罵出聲,“胡說八道!他到底是怕被我所誆騙,還是怕與我當面對峙?”
“我到底有沒有這個謀逆之心,他心中應該再清楚不過。他若真有這等委屈,便讓先帝來懲戒於我好了,也算我對不起太宗皇帝……”
“長孫無忌。”
宣旨之人並未被他這一出疾言厲色的質問所嚇到,反而在他情緒宣洩到頂峰之時打斷了他的話。
他朝著長孫無忌走近了兩步,“陛下說,若你拒不接旨,還非要提到太宗皇帝的話,他也有一句話要回您。”
長孫無忌的動作停住了。
這人慢條斯理地繼續說道:“當年陛下貶斥褚遂良之時曾經說過這句話,現在也不介意再用來問你一次。”
“你等總將先帝放在口中,以貞觀老臣自居,可你等當真無愧於先帝嗎?”
還是只想提醒陛下,他們是他的長輩,應當得來他對待長輩的禮節,而不是對待臣子的態度呢?
“不過沒事的,陛下說,他會在今年年末祭拜昭陵,將這些事情原原本本告知太宗的。就不勞你操心了。”
“長孫無忌,現在你可以接旨了嗎?”
長孫無忌沒有回答。
而是慢慢地垂下了手。
當面前這個傳旨之人將聖旨塞到他的手中時,長孫無忌甚至覺得自己的手臂有千斤之重,無法擡起,將那封罪名不實的詔書給丟出去。
褚遂良貪枉田地,愧對先帝,他呢?
他恍惚間想起了他當年回應陛下那句“條式律令,固無遺闕”之時李治困惑且震驚的神情。
想起這位年輕的天子宣召冊立李忠為太子之時深沈的目光。
想起……
也想起他當年在與人宴飲作樂到酒興正酣時,曾經將自己比作了前朝重臣楊素。
可楊素得到了善終,到了他兒子楊玄感那一輩時才因在洛陽起兵被誅殺,他卻要在烈火烹油的富貴之中走向毀滅了。
哈,多可笑啊。
自後方長孫澤的視角所見,當那兩名禁軍松開他父親的時候,這位今年已有六十多歲的長者終究還是顯示出了脊背佝僂的狀態。
他用很輕的聲音朝著那宣旨之人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你是什麽人?”
他要被流放離開京城了無妨,但總得知道,是誰在對他還要來上一出落井下石,也算是死個明白。
聽得對方回道:“我的名字你可以不必知道,但我可以告訴你,我父親乃是萊州刺史鄭仁愷,我母親是房氏女。”
他是房玄齡的外孫。
高陽公主謀反案,房玄齡次子房遺愛伏誅,房玄齡長子房遺直雖被特赦,也被除名為庶人。
這麽一算,與房家有關的人裏,除了韓王李元嘉外,地位最高的確實是鄭仁愷了。
不只如此,他還是滎陽鄭氏子弟,正是關東世家的要員。
長孫無忌朝著對方最後看了眼,“那麽告訴陛下吧,這個聖旨我接了。”
他長孫無忌認栽。
算來他這一輩子也算是有過風光至極的時候,更見證了李唐的開國,當過輔政大臣,坐過三公高位,已比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要精彩太多。
可惜他曾經得過“聰明鑒悟”的評價,卻也輸在一個自作聰明上。
如今被押解流放,也算是給他這個仕途畫上一個句號。
李治在傳遞聖旨的時候沒有見他,在他踏上前往黔州之路的時候也沒有見他。
只有一條特別的詔令,就是讓沿途各州府兵依次相送,直到將他送到位於川蜀之地的黔州。
長孫無忌回頭朝著後方看去,只看見了朝陽之中的長安城城墻。
那裏還是他記憶之中的樣子,其中卻已經沒有了他的容身之所,也早不見了故人。
“讓府兵相送,難道還能顯示出陛下的仁慈嗎?”他自嘲地笑了笑,“說不定是他的殘忍呢。”
他這話居然還真沒說錯。
因為僅僅在半個月後,李治就重新命令李勣和許敬宗覆查長孫無忌的案子。
但這並不是要為他翻案。
而是要徹底清除後患。
半個月的時間,足夠將長孫無忌這最為權勢膨脹的數年履歷都給整理完畢。其中的越界舉動,更被記載得清清楚楚。
前來黔州的中書舍人袁公瑜名義上是來黔州審訊,實際上則是將這一份卷宗帶到了長孫無忌的面前。
他還同時帶來了另一個消息。
永徽六年被貶官潭州的褚遂良,在顯慶二年受到了韓瑗的連累再度被貶,這一次被貶到了愛州(越南境內)。
那地方何止是民眾教化不興,氣候也不是等閑之人所能忍受的,所以就在今年,六十三歲的褚遂良在愛州病逝,消息在不久前傳到的長安。
袁公瑜平靜地說道:“陛下說,你應該能明白他的意思。”
話外之意,請長孫無忌自盡吧。就當是和褚遂良同路了。
或許就算沒有這條單獨的授意,被驅逐出權力中心的長孫無忌也活不了多久了。
在他的頭上已生出了好些白發,將早年間富貴享樂之中保養出的結果毀傷殆盡。
袁公瑜也清清楚楚地看到,在他和長孫無忌碰面的時候,在對方的眼中已有死志,不過是想要得到一個最後的結果而已。
現在,這個結果已不會變更了。
“可以容我再問最後一個問題嗎?”長孫無忌緩緩地挺直了腰背,竟重見了幾分從容。
他問道:“陛下現在在何處?”
袁公瑜回他:“皇後生產在即,陛下已在洛陽。”
他本以為長孫無忌在聽到這話的時候,會想起來李治憑借著廢王立武拉攏同盟的那一幕,對武皇後破口大罵,卻只見他緩緩頷首,“那很好啊。舊日的桎梏除去,新的生命到來。明年元月初一的昭陵拜祭,他有話可說了。”
他朝著袁公瑜的臉上看去,不難從對方有些詫異的神情中猜出對方所想。
他笑了一聲,“我都要死了,難道還要再給自己多留一個晚年瘋癲的印象嗎?”
當年的雉奴,終究還是一個合格的天子了。
就是不知道,今日對他發起攻勢最為猛烈的許敬宗、李義府等人,又會落一個什麽結局。
以他對李治的了解……
他朝著袁公瑜伸出了手,“將東西拿來吧。”
可惜啊,那些人的結局他是看不到了,他得先去見他的太宗陛下了。
------
當長孫無忌死訊傳來的時候,洛陽已進了九月。
距離武媚娘的預產期已經只剩一兩周了。
一想到阿娘生李賢時候的危險,李清月最近是孫思邈那頭也不跑了,劉神威的那個炸藥研發基地也不去了,一門心思地守在了母親的身邊。
搞得李治都怪無語的。
“阿菟,你能不要著急得這麽團團轉的樣子嗎?”
他在長安表演的那一場也很累的,起碼在外人看來,他是含淚送走了自己的舅舅,又是匆匆往返於長安洛陽之間,可以說是身心都遭到了重創。
結果也沒見阿菟對他多問候幾句,就已去反覆問詢,孫思邈給尚藥局女官上的額外培訓課進度如何了。
他當即扭頭就朝著武媚娘告狀,“你說說看,她這個差別對待是不是太明顯了?”
雖然懷著這個孩子期間,她比之前多了不少事情要忙,但武媚娘卻覺得自己的精神頭並不差。
她還有心情朝著李治調侃道:“要不然就由陛下來生這個孩子吧,保管阿菟對您噓寒問暖,鞍前馬後效勞。”
李治:“……”
不是!這個假設聽起來也過於離奇了。
那還是算了吧。
“阿耶,你這膽子也太小了。”李清月將李治這個表情看得很清楚,當即童言無忌出口。
“這關膽子什麽事啊!”李治很覺無奈。
李清月攤了攤手,“生育乃是鬼門關,阿娘都已是皇後了,又有太子阿兄,我,還有阿弟三個聰明的孩子,本不需要冒險的。這不需要膽量和對您的感情嗎?”
李治無言,又覺阿菟所說真有點道理。
但他剛想到這裏,忽然又見李清月小跑到了他的身邊,飛快地擺出了一副乖巧異常的模樣,“不過您要是真覺得自己被苛待了,心中苦悶,那我也不能光看著,要不我送您個禮物?”
李治擡頭問道:“什麽禮物?”
李清月笑意盈盈:“之前我不是贏了阿兄和阿弟各一個要求嗎,要不我把其中一個轉贈給您吧。您想看誰幫您做事,我這就去把人找來。”
“……”李治服了。
他可沒忘記,媚娘告訴過他的,阿菟這個打賭是靠賭的什麽才贏下來的。
那要是轉贈了,豈不是還能算羊毛出在羊身上?
偏偏他這個小女兒長著一張討喜的臉蛋,又正打著關懷他的旗號,非但讓人生不起氣來,還覺得自己若是搶了她的東西,得有點罪惡感。
當李治揮了揮手示意李清月退出去後,便忍不住朝著武媚娘問道:“她這是跟誰學的?”
還真是……有莫名的熟悉感呢。
武媚娘喝了口熱飲,潤了潤嗓子,“跟您吧。”
這種讓人覺得他在弱勢,卻實則掌控了局面的樣子,不正是李治的拿手好戲嗎?
見李治好一番有口難言的樣子,武媚娘失笑,覺得還是得給陛下留點面子,便順口問道:“說起來,陛下打算何時處理李義府?”
在用李義府為前鋒解決掉長孫無忌後,此人的用處也就徹底沒了。
想想李治心中必定介懷於他對皇後的示好,不該還留他多久才是。
果然便聽李治坦然答道:“直接順著那大理寺舊案,用殺害官員之名將他處置了就是。”
“當日問罪長孫無忌的朝堂上,不是他自己說的嗎?他說既無前因,何來後果。”
前因已經有了,後果也可以發到他手中了。
他握著武媚娘的手,感慨道:“媚娘,你腹中的這個孩子,真是生在一個最好的時候啊。”
他們的前路,已沒有任何障礙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