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關燈
小
中
大
第22章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說話的男人約莫四十來歲,但仍能看出長相不俗。他神態溫和,唇角含笑,說話的聲音不大不小,就連語調也格外和緩,給人一種脾氣很好的錯覺。但當眾人對上他的眼睛,被那黑得滲人的眼珠一盯,身後不由冷汗岑岑。
“老祖宗恕罪,兒臣李豫。”
李豫微微俯首,動作不急不緩,算是給祖宗們隔空行禮:“得見太宗,兒臣喜不自勝。再見祖皇、父皇,兒臣欣喜若狂。”
“你、你是冬郎?”
李亨撣掉手上的碎石,挽起袖子胡亂抹了把臉,急匆匆望向石潭。這對父子現在看上去幾乎同齡,都是四十來歲,但面色卻有天壤之別。
李亨的目光在兒子的臉上一轉,隨即尷尬地縮回身子。倒是李豫落落大方,像是看不到李亨臉上的淚痕和血跡,神態自若地請安:“父皇,兒臣好久沒見您了,您如今可還安好?”
李亨不願在自己兒子面前丟臉,楞是梗著脖子嘴硬道:“自然安好。”
李隆基不給面子地嗤笑一聲,他懶得搭理李亨,自顧自的上前幾步,俯身盯著水幕裏那一身黃袍的孫子。他端詳著李豫,似乎是在將四十多歲的李豫與記憶中的小孫兒比對,許久才開口:“冬郎,你可還認識朕?”
李豫面色不變,不急不緩:“自然,祖父嘗親自為兒臣洗三,得此殊榮,兒臣感銘肺腑,終生不忘。”
李隆基面色一僵,目光卻逐漸銳利。
前有安祿山洗三之事,他摸不準李豫此言究竟是機緣巧合下的真心感謝,還是有意為之的隱晦諷刺?
李隆基狐疑地打量李豫。
李豫笑容不變、溫順地任由祖父刺探。
許久後,李隆基緩和了神色。
這應該是巧合吧。
今日早些給安祿山洗三時,水幕都還沒開始,就連太宗都只字未提,想必是不知此事。況且“君子抱孫不抱子”,李隆基自忖對幾個兒子嚴厲,但對孫輩倒多有疼愛。李豫仁孝溫恭,年僅十五歲就被封為廣平王,在一眾皇孫中也算是獨得偏寵。
這麽一想,李隆基越發認定這是個意外:想必是這孩子想跟自己表達親近,可惜馬屁拍在馬腿上,自己這個做皇祖父的,倒也沒必要和孫子計較。
李隆基掛上慈愛笑容,接過話:“朕為你洗三那日就看出來了。三龍戲水,冬郎自幼就有天子之相。”
李豫笑意愈深。
看到這裏,李世民暗自點頭。他剛才一直沒有說話,任由這祖孫三人互相試探。如今勝負既分,看來這孫子倒是比他的兩個祖宗要出息得多——只是不知他當皇帝的本事如何?
“李豫。”李世民緩緩開口。
“兒臣在,太宗請言。”李豫恭敬俯身。
“你處可有天幕?又是如何加上朕與李亨好友的?”
聽到“加好友”,李豫不解地蹙眉,他斟酌了下詞句,謹慎道:“稟太宗,兒臣這裏的確也有天幕,是仙人月兮在講安史之亂,上至王公,下至黔首,仰天即觀。幸得仙人所言乃過去之事,如今戰亂已平,百姓觀之雖有怨言,卻也不願再生事端。”
“至於好友……兒臣不知如何‘加好友’,可否請太宗示下?”
李世民心中震驚,面上卻不動聲色:“無礙,那你說說,你是如何與朕取得聯系的?”
李豫面露為難,心有餘悸:“兒臣本在觀看仙人天幕,但一炷香前,茶盞裏突然傳來聲音,問兒臣想不想見太宗。兒臣本以為有妖孽作祟,想將茶盞一擲了。但擡手時,兒臣突然心頭大痛、無端驚悸,最後只能作罷。”
“兒臣將茶盞放到案上那刻,茶盞突然自動傾倒,濡濕了案上錦布。錦布上隨即出現兩行字,上面寫著。兒臣見這字體筆鋒與天幕頗為類似,便大膽應了下來,隨即就從濕布中看見了諸位祖宗。”
李豫咬字緩慢清晰,神態更是無比誠懇。光看表象,誰都不敢相信,他竟膽大包天地在自家祖宗面前撒謊。
他的確聽到茶盞裏傳來聲音,但那聲音問他的並不是“想不想見太宗”,而是“李豫,你皇位不保,可想知道詳情?”
他也的確看到錦布上有字,但那寫的是【太宗正與玄肅二宗商議廢立之事】【想要保住皇位,你必須獲得太宗和天寶眾臣的認可】。
李世民老辣無比,這些小手段根本騙不過他。他似笑非笑地看著李豫,意有所指:“你只是想見朕?”顯然,李世民沒有忘記李豫最初那句石破天驚的“諸位看我如何”,但李豫此前表現不錯,李世民也不想為難他,調侃一句後便將話題轉回了關鍵處:“你剛才向朕自薦為皇,說說你的理由。”
事關皇位,所有人都望向李豫。李隆基和李亨更是虎視眈眈,面上慈愛之色盡褪,眼神刻薄地像是在打量仇人。
李豫知道自己的謊言已被太宗識破,但他也沒有慌張,面上越發恭敬溫順:
“回稟太宗,祖皇父皇嫌隙已生,無論哪位祖宗在位,兒臣都擔心再起兵戈。文帝之哀、開元之痛,歷歷在目。”
“若兒臣即位,定會善待祖皇和父皇。兩位祖宗於兒臣恩重如山,兒臣盡心竭力、鞠躬盡瘁,絕不敢有一絲懈怠。”
眾人聽著,覺得這話倒有幾分意思。
文帝之哀,說得是隋朝文帝楊堅之事:太子楊廣趁文帝病危、調戲宮人,文帝欲廢太子,楊廣卻假傳聖旨、直接領兵攻入文帝寢宮,待他再出來時,文帝已經暴斃身亡。雖然史書無明確記載楊廣弒父,但眾人都心照不宣。
而開元之痛,無疑是說李隆基一日殺三子的舊事。在座的各位都是親眼所見,如今想來都只覺遍體生寒。
李隆基和李亨隨即對視一眼,這對撕破臉的父子連個假笑都不願再演,眼裏刀光劍影,恨不得用眼神將對方就地處決。
李世民靜靜聽著,不置可否:“聽說壽王琩進退有禮。”
李豫不慌不忙,將早就準備好的說辭奉上:“兒臣自幼熟讀史書,對太史公《衛康叔世家》記憶尤深。衛宣公見太子伋的新婚夫人宣姜貌美,便奪子妻為己妻,最後終致父子離間,五世不寧。我輩定要以此為鑒。”
“你叔父眾多,挑挑揀揀,總該有能用的。”
“如今石潭邊人多口雜,難免有人洩露聽聞。若是皇位更易其他叔父,新皇得知肅宗之事,兒臣擔心、擔心……”說到這裏,李豫聰明地垂首不言,給人留出想象餘地。
石潭邊的李亨拼命點頭。
皇位給兒子總比給兄弟好,兒子起碼留著自己的血,且冬郎孝順,定不會虧待自己。若讓兄弟即位,李亨只覺自己大限將至——剛才水幕裏的棺材挺不錯的,就是皇陵還沒來得及準備。李世民幾乎是立刻聽懂了李豫的言外之意。他眼神一沈,不由想到了玄武門前的那件事。不得不說,李豫這幾句話的確說到了他的心坎裏,但盡管如此,李世民面上依舊不動聲色,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
見太宗好似無動於衷,李豫決定再次加註:
“兒臣是父皇的長子,長子繼承,古之慣例。而且兒臣生母福薄,已於開元過世。”
長子!生母已逝!
所有人同時眼睛一亮。
自唐一朝,至今還未有長子繼位之事,這讓重禮守序的文臣們無比難受。唐律規定“有子立長,無子立嗣”,李亨如今未有皇後,李豫的長子身份簡直是鐵上釘釘的皇位繼承人。
再說生母早逝,這也是極大的優勢!
這意味著沒有太後幹政、外戚專權,簡直是完美杜絕了“武後第二”的任何可能。
李世民不知道李治繼位和武後臨朝的事情,他只以為大臣們是喜愛李豫長子身份,所以才如此激動。說來也是,他一直精心培養承乾,早早立長子為太子,就是希望李唐後世能夠循禮有序、各安其分。
見眾人紛紛頷首、太宗面色緩和,李豫的嘴角不由露出一絲得意的微笑。
李世民沈思片刻,最後一問:“論身份、論德行,你倒是配得起這把龍椅。但你要如何向朕證明,你有做皇帝的本事?”
李豫激動得渾身輕顫,他定了定神,掛上謙卑恭敬的微笑:“兒臣不敢。”
“兒臣自知才疏學淺,定會向朝中大人多加請教。兒臣願效仿太宗,選賢舉能、虛心納諫、睦鄰安邊、勤政愛民。”
這段話聽得石潭邊的文臣們通體舒暢,紛紛點頭。
“少來這些虛頭巴腦的。”李世民不耐煩地打斷了李豫的“官話”,示意他來點實在的。這種套話奉承下大臣自然可以,但對李世民而言,終究還是無趣了些。
李豫頓了頓,乖順地一轉話鋒,平靜繼續:“正如仙人所言,至德元年,也就是756年,父皇於靈武即位,兒臣隨即擔任天下兵馬元帥,負責調度朝中諸將。當時靈武之地,朝廷草創、軍士寥寥,是兒臣推心示信,招懷流散。直到彭原時,兒臣已經募兵數萬。”
石潭邊的武將們對視一眼,點了點頭。
李豫不緊不慢,還在繼續:“至德二年,兒臣與郭子儀、李嗣業、王思禮等人從鳳翔出發,於香積寺與叛軍決戰,最後斬殺六萬叛賊,成功光覆西京。此後,兒臣僅在長安鎮撫三日,隨即率大軍東追叛軍,一鼓作氣,接連克覆陜州多地,最終光覆東都。”
眾人眼睛一亮,無不狂喜。
唯有李亨不滿地哼哼:“那也是孤給你機會,你才能領兵。”
聽到這種荒唐話,李豫面色不變,兩顆漆黑的眼珠轉向李亨。
他直勾勾盯著李亨看了許久,只把李亨看得毛骨悚然。就在一旁的大臣都感覺有些不對時,李豫這才勾唇一笑,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父皇所言甚是。”
言罷,他的笑容驟然變得陰森詭異,當著眾人的面,他伸手捧過一只錦盒。
這錦盒長寬約莫七八寸,有人小臂那般高,總體來說倒也不大。見眾人面露疑惑,李豫笑意越深。他拍著錦盒,神情是難得地興致勃勃:“其實兒臣最大的功勞,應該是這個。”
說話間,他慢條斯理地解開扣子、掀開頂蓋。眾人急不可耐地探頭望去,卻不由倒抽一口冷氣——
盒子裏的東西,竟是一顆人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說話的男人約莫四十來歲,但仍能看出長相不俗。他神態溫和,唇角含笑,說話的聲音不大不小,就連語調也格外和緩,給人一種脾氣很好的錯覺。但當眾人對上他的眼睛,被那黑得滲人的眼珠一盯,身後不由冷汗岑岑。
“老祖宗恕罪,兒臣李豫。”
李豫微微俯首,動作不急不緩,算是給祖宗們隔空行禮:“得見太宗,兒臣喜不自勝。再見祖皇、父皇,兒臣欣喜若狂。”
“你、你是冬郎?”
李亨撣掉手上的碎石,挽起袖子胡亂抹了把臉,急匆匆望向石潭。這對父子現在看上去幾乎同齡,都是四十來歲,但面色卻有天壤之別。
李亨的目光在兒子的臉上一轉,隨即尷尬地縮回身子。倒是李豫落落大方,像是看不到李亨臉上的淚痕和血跡,神態自若地請安:“父皇,兒臣好久沒見您了,您如今可還安好?”
李亨不願在自己兒子面前丟臉,楞是梗著脖子嘴硬道:“自然安好。”
李隆基不給面子地嗤笑一聲,他懶得搭理李亨,自顧自的上前幾步,俯身盯著水幕裏那一身黃袍的孫子。他端詳著李豫,似乎是在將四十多歲的李豫與記憶中的小孫兒比對,許久才開口:“冬郎,你可還認識朕?”
李豫面色不變,不急不緩:“自然,祖父嘗親自為兒臣洗三,得此殊榮,兒臣感銘肺腑,終生不忘。”
李隆基面色一僵,目光卻逐漸銳利。
前有安祿山洗三之事,他摸不準李豫此言究竟是機緣巧合下的真心感謝,還是有意為之的隱晦諷刺?
李隆基狐疑地打量李豫。
李豫笑容不變、溫順地任由祖父刺探。
許久後,李隆基緩和了神色。
這應該是巧合吧。
今日早些給安祿山洗三時,水幕都還沒開始,就連太宗都只字未提,想必是不知此事。況且“君子抱孫不抱子”,李隆基自忖對幾個兒子嚴厲,但對孫輩倒多有疼愛。李豫仁孝溫恭,年僅十五歲就被封為廣平王,在一眾皇孫中也算是獨得偏寵。
這麽一想,李隆基越發認定這是個意外:想必是這孩子想跟自己表達親近,可惜馬屁拍在馬腿上,自己這個做皇祖父的,倒也沒必要和孫子計較。
李隆基掛上慈愛笑容,接過話:“朕為你洗三那日就看出來了。三龍戲水,冬郎自幼就有天子之相。”
李豫笑意愈深。
看到這裏,李世民暗自點頭。他剛才一直沒有說話,任由這祖孫三人互相試探。如今勝負既分,看來這孫子倒是比他的兩個祖宗要出息得多——只是不知他當皇帝的本事如何?
“李豫。”李世民緩緩開口。
“兒臣在,太宗請言。”李豫恭敬俯身。
“你處可有天幕?又是如何加上朕與李亨好友的?”
聽到“加好友”,李豫不解地蹙眉,他斟酌了下詞句,謹慎道:“稟太宗,兒臣這裏的確也有天幕,是仙人月兮在講安史之亂,上至王公,下至黔首,仰天即觀。幸得仙人所言乃過去之事,如今戰亂已平,百姓觀之雖有怨言,卻也不願再生事端。”
“至於好友……兒臣不知如何‘加好友’,可否請太宗示下?”
李世民心中震驚,面上卻不動聲色:“無礙,那你說說,你是如何與朕取得聯系的?”
李豫面露為難,心有餘悸:“兒臣本在觀看仙人天幕,但一炷香前,茶盞裏突然傳來聲音,問兒臣想不想見太宗。兒臣本以為有妖孽作祟,想將茶盞一擲了。但擡手時,兒臣突然心頭大痛、無端驚悸,最後只能作罷。”
“兒臣將茶盞放到案上那刻,茶盞突然自動傾倒,濡濕了案上錦布。錦布上隨即出現兩行字,上面寫著。兒臣見這字體筆鋒與天幕頗為類似,便大膽應了下來,隨即就從濕布中看見了諸位祖宗。”
李豫咬字緩慢清晰,神態更是無比誠懇。光看表象,誰都不敢相信,他竟膽大包天地在自家祖宗面前撒謊。
他的確聽到茶盞裏傳來聲音,但那聲音問他的並不是“想不想見太宗”,而是“李豫,你皇位不保,可想知道詳情?”
他也的確看到錦布上有字,但那寫的是【太宗正與玄肅二宗商議廢立之事】【想要保住皇位,你必須獲得太宗和天寶眾臣的認可】。
李世民老辣無比,這些小手段根本騙不過他。他似笑非笑地看著李豫,意有所指:“你只是想見朕?”顯然,李世民沒有忘記李豫最初那句石破天驚的“諸位看我如何”,但李豫此前表現不錯,李世民也不想為難他,調侃一句後便將話題轉回了關鍵處:“你剛才向朕自薦為皇,說說你的理由。”
事關皇位,所有人都望向李豫。李隆基和李亨更是虎視眈眈,面上慈愛之色盡褪,眼神刻薄地像是在打量仇人。
李豫知道自己的謊言已被太宗識破,但他也沒有慌張,面上越發恭敬溫順:
“回稟太宗,祖皇父皇嫌隙已生,無論哪位祖宗在位,兒臣都擔心再起兵戈。文帝之哀、開元之痛,歷歷在目。”
“若兒臣即位,定會善待祖皇和父皇。兩位祖宗於兒臣恩重如山,兒臣盡心竭力、鞠躬盡瘁,絕不敢有一絲懈怠。”
眾人聽著,覺得這話倒有幾分意思。
文帝之哀,說得是隋朝文帝楊堅之事:太子楊廣趁文帝病危、調戲宮人,文帝欲廢太子,楊廣卻假傳聖旨、直接領兵攻入文帝寢宮,待他再出來時,文帝已經暴斃身亡。雖然史書無明確記載楊廣弒父,但眾人都心照不宣。
而開元之痛,無疑是說李隆基一日殺三子的舊事。在座的各位都是親眼所見,如今想來都只覺遍體生寒。
李隆基和李亨隨即對視一眼,這對撕破臉的父子連個假笑都不願再演,眼裏刀光劍影,恨不得用眼神將對方就地處決。
李世民靜靜聽著,不置可否:“聽說壽王琩進退有禮。”
李豫不慌不忙,將早就準備好的說辭奉上:“兒臣自幼熟讀史書,對太史公《衛康叔世家》記憶尤深。衛宣公見太子伋的新婚夫人宣姜貌美,便奪子妻為己妻,最後終致父子離間,五世不寧。我輩定要以此為鑒。”
“你叔父眾多,挑挑揀揀,總該有能用的。”
“如今石潭邊人多口雜,難免有人洩露聽聞。若是皇位更易其他叔父,新皇得知肅宗之事,兒臣擔心、擔心……”說到這裏,李豫聰明地垂首不言,給人留出想象餘地。
石潭邊的李亨拼命點頭。
皇位給兒子總比給兄弟好,兒子起碼留著自己的血,且冬郎孝順,定不會虧待自己。若讓兄弟即位,李亨只覺自己大限將至——剛才水幕裏的棺材挺不錯的,就是皇陵還沒來得及準備。李世民幾乎是立刻聽懂了李豫的言外之意。他眼神一沈,不由想到了玄武門前的那件事。不得不說,李豫這幾句話的確說到了他的心坎裏,但盡管如此,李世民面上依舊不動聲色,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
見太宗好似無動於衷,李豫決定再次加註:
“兒臣是父皇的長子,長子繼承,古之慣例。而且兒臣生母福薄,已於開元過世。”
長子!生母已逝!
所有人同時眼睛一亮。
自唐一朝,至今還未有長子繼位之事,這讓重禮守序的文臣們無比難受。唐律規定“有子立長,無子立嗣”,李亨如今未有皇後,李豫的長子身份簡直是鐵上釘釘的皇位繼承人。
再說生母早逝,這也是極大的優勢!
這意味著沒有太後幹政、外戚專權,簡直是完美杜絕了“武後第二”的任何可能。
李世民不知道李治繼位和武後臨朝的事情,他只以為大臣們是喜愛李豫長子身份,所以才如此激動。說來也是,他一直精心培養承乾,早早立長子為太子,就是希望李唐後世能夠循禮有序、各安其分。
見眾人紛紛頷首、太宗面色緩和,李豫的嘴角不由露出一絲得意的微笑。
李世民沈思片刻,最後一問:“論身份、論德行,你倒是配得起這把龍椅。但你要如何向朕證明,你有做皇帝的本事?”
李豫激動得渾身輕顫,他定了定神,掛上謙卑恭敬的微笑:“兒臣不敢。”
“兒臣自知才疏學淺,定會向朝中大人多加請教。兒臣願效仿太宗,選賢舉能、虛心納諫、睦鄰安邊、勤政愛民。”
這段話聽得石潭邊的文臣們通體舒暢,紛紛點頭。
“少來這些虛頭巴腦的。”李世民不耐煩地打斷了李豫的“官話”,示意他來點實在的。這種套話奉承下大臣自然可以,但對李世民而言,終究還是無趣了些。
李豫頓了頓,乖順地一轉話鋒,平靜繼續:“正如仙人所言,至德元年,也就是756年,父皇於靈武即位,兒臣隨即擔任天下兵馬元帥,負責調度朝中諸將。當時靈武之地,朝廷草創、軍士寥寥,是兒臣推心示信,招懷流散。直到彭原時,兒臣已經募兵數萬。”
石潭邊的武將們對視一眼,點了點頭。
李豫不緊不慢,還在繼續:“至德二年,兒臣與郭子儀、李嗣業、王思禮等人從鳳翔出發,於香積寺與叛軍決戰,最後斬殺六萬叛賊,成功光覆西京。此後,兒臣僅在長安鎮撫三日,隨即率大軍東追叛軍,一鼓作氣,接連克覆陜州多地,最終光覆東都。”
眾人眼睛一亮,無不狂喜。
唯有李亨不滿地哼哼:“那也是孤給你機會,你才能領兵。”
聽到這種荒唐話,李豫面色不變,兩顆漆黑的眼珠轉向李亨。
他直勾勾盯著李亨看了許久,只把李亨看得毛骨悚然。就在一旁的大臣都感覺有些不對時,李豫這才勾唇一笑,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父皇所言甚是。”
言罷,他的笑容驟然變得陰森詭異,當著眾人的面,他伸手捧過一只錦盒。
這錦盒長寬約莫七八寸,有人小臂那般高,總體來說倒也不大。見眾人面露疑惑,李豫笑意越深。他拍著錦盒,神情是難得地興致勃勃:“其實兒臣最大的功勞,應該是這個。”
說話間,他慢條斯理地解開扣子、掀開頂蓋。眾人急不可耐地探頭望去,卻不由倒抽一口冷氣——
盒子裏的東西,竟是一顆人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